登陆注册
48045500000055

第55章 “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现状的研究(2)

2.管理上忽视新闻播音质量

第一,追求“时效”却忽视新闻播音稿件的质量

原中央台台长杨正泉曾说过:“语言形象就是电台形象,我们把文字语言变为有声语言要符合规范,经得住推敲。”而稿件作为新闻播音创作的重要依据,如果它的质量下降了,那么直播间中精神高度紧张的播音员,他的语音再标准、声音再动听、表达再生动也难以化腐朽为神奇

广播与报纸不同,“听”是制约广播语言的根本特点。广播声音的“稍纵即逝”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准确、清楚、通俗、扼要,要求避免各种形式的语词多余”。当前“中国之声”播出的很多新闻消息大都摘自各大新闻机构的门户网站或者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于是,广播新闻语言过于书面化的问题时常出现在“中国之声”日常的新闻稿件中。

吴为章在《铿锵悦耳琅琅上口——谈广播稿中语音要素的运用》中也谈到:“过去中央台的新闻稿件在语言表达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不仅使语言尽量趋于口语化,更重视语音要素的运用,使新闻稿件中的语言‘读起来带劲,听起来有味’。”

如今的“中国之声”为了抢新闻的时效,不少编辑往往来不及,甚至不愿把每一条消息改写成适合“听”的广播新闻语言,这就使得很多需要反复看才能理解的报刊语言,甚至新闻消息来源本身所存在的错误,都出现在了直播的新闻稿中。

例如2009年3月18日的《央广新闻》节目中,多次播报了“大陆游客在台湾遇到绿营民众骚扰”的新闻,新闻的最后一句说,这件事情“丝毫没有影响中国游客的心情”。这句话不仅犯了常识上的错误,更不符合两岸报道的默契。

新闻稿件频频出现质量问题,正反映出“中国之声”新闻稿件的编审制度在新形势下亟待改进。

第二,片面强调直播,轻视播音创作。

自2008年12月1日起,“中国之声”将新闻直播常态化。“中国之声”所有的新闻节目全天直播时长达15小时35分钟。然而,与“精益求精,保证播音质量,避免差错,减少次品”的录播相比,直播往往难以保证播音质量、节目质量和传播效果。仅以每日滚动播出23次的《央广新闻》为例,在短短30分钟一档的板块里,有7个小栏目依编排顺序播出。播音员除了要播送国内、国际、财经、文体新闻和天气预报外,还要跟多名记者做直播连线报道,期间更要求准确播放新闻的录音素材,及时准确地点播各类节目片花和广告。整个直播操作过程完全由两名播音员中负责操控直播台的那一名播音员独立完成,播音员又肩负一部分导播的职能。

“中国之声”的播音员能够在直播中一次性合成,这固然很好,但前提是相关各方必须密切配合、全力保障,单靠在直播间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播音员难以保证节目播出质量和播出安全。

新闻播音员在播报时如何摆脱操作环节的繁杂对播音创作的干扰,本身就是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也是相当困难的。加之为了“抢时效”,播音员常常是在临播出前几分钟甚至十几秒钟才拿到新闻稿件,而且播音员连续好几个小时的新闻直播工作都是在这样仓促备稿,甚至不备稿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便让听众感到“中国之声”的播音员总是慌里慌张的,这种状态下播音创作活动的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新闻播音质量出现滑坡也是在所难免的。

新闻并非不可以直播,相反,直播还能增强新闻的新鲜感和时效性,但片面强调直播会降低新闻播音的质量,最终拜倒在形式主义的门下。

由此可见,“中国之声”当前的播音质量滑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者在事前进行节目设置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播音的因素。加之“‘直播比录音容易、方便’的怠惰思维定势,‘录音比直播麻烦’的懒散心态”,使得新闻直播节目匆匆上马后,把最关键的矛盾统统留给了话筒前的播音员。

第三,新闻播音人才队伍管理和建设的缺失。

如今,在“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员队伍中,有很多人对新闻播报并不熟练,有的还是新手。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者将“直播”这样一种传播方式,应用为新播音员的“练兵”之法,将他们半训练式地提到新闻直播工作中来。因此,有的新闻播音员在播报一条消息时频繁出现口误,充分暴露了其语言功力和直播能力两方面的准备不足。

随着中央台播音部的撤销,所有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被分散到各个栏目组,这不仅阻碍播音员(主持人)相互之间播音业务的学习和交流,更不利于在日常的播音工作中考察和培养新人,为重大新闻节目储备人才。而当前《新闻和报纸摘要》与《全国新闻联播》的播音质量滑坡正是由于“中国之声”缺乏足够数量的重大新闻播音人才所致。

以上这些都暴露出“中国之声”在新闻播音人才队伍的科学使用、有效管理和积极建设方面一直存在缺失,导致了“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质量出现明显滑坡。

从忽视稿件质量到片面强调直播,再到播音人才队伍管理和建设的缺失,这三方面因素导致的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所折射出的正是“中国之声”在管理上对于新闻播音质量重要性的忽视。

3.播音创作主体忽略新闻播音质量

第一,语言功力的疲软。

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说过:“播音质量的高低是和播音员本身素质的高低、水平和语言功力分不开的。”可见,播音语言功力是来之不易的,不进则退。

作为新闻播音的创作主体,放松对自身语言功力的锤炼,就难以创造出“准确、鲜明、生动的传情达意的有声新闻语言”。在新闻播音过程中,他们也无法集中精力投入稿件的创作。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在所难免。

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说过:“语音规范是练出来的。”要想在新闻播音创作中轻松自如地做到“字正腔圆”,就必须在平日里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让“字正腔圆”成为习惯和自然。只有在不断地实践运用中才能熟练掌握有声语言表达规律,从而在新闻播报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出来,为新闻稿件锦上添花。

第二,无视“固定腔调”的危害。

新闻播音中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腔调”是令人厌烦的,它使播音创作活动变成了机械的语言处理,不管文字上什么含义、什么感情、什么风格,只要经过这部机器的处理,全都“熨平烫好”,变成了一样的格式传达出来。

可就是这样一种应该摒弃的,违反语言表达规律的,与播音语言特点相悖的毛病竟让很多“中国之声”的播音员和不少基层电台来的同行们误认为“这样才叫播新闻”!新播音员和基层同志以此为模板,盲目、机械地模仿,老播音员则对自己的这种“腔调”毫无察觉,甚至自赏。随着“中国之声”的部分新闻播音员对这种语言定势的不以为非,因“固定腔调”所产生的新闻播音质量滑坡日益显现。

第三,忽视话筒前状态的调整。

“话筒前的状态是播音员的基本功,是播音成败攸关的问题。好的话筒前状态,能使播音锦上添花,提高新闻播音质量;不好的话筒前状态,则使播音功败垂成。”因此,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必然导致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

从“中国之声”当前对新闻节目的设置看,播音员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较以往大大增加,使得播音员没有充分的休息和充足的准备就坐到了直播间里开始播报新闻,于是就产生了种种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而当播音员处于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进行新闻播音创作时,其播音质量必然滑坡。可见,疏忽对于话筒前不正确状态的调整也是造成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新闻播音员自身语言功力的锤炼,无视“固定腔调”的危害,疏忽对话筒前状态的及时调整,正反映出播音员自身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以上这些干扰播音创作的重要因素,说明在播音创作主体层面没有正视新闻播音的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论证,可以看到思想上、管理上和播音创作主体这三方面对于新闻播音质量的轻视,这是产生问题的表层因素。要切实提升“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质量,必须进一步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四)“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深层原因

1.管理者“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

稍有播音体会的人都知道,新闻播报并非易事,不是嗓子好,认识字,照着念就行的。张颂在参与2002年度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政府奖评选时强调,“新闻播音主持是政治敏感最强,思维反应最快,语言表达最难的创造性工作”。

在“中国之声”当前的新闻播音队伍中,有的是正规学校分配的,有的是从本系统内一级级选拔上来的,有的是社会上招聘的,甚至有的是兼职的、业余的。“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队伍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新闻播报的水平却参差不齐,于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

对于这类问题,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曾指出:“这种状况主要不应该怪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本身,主要责任在管理工作。”原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也认为,这类问题的根源是由于“有些广播电台、电视台负责人的观念不对头”。

可见,当前“中国之声”在新闻播音队伍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管理者“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管理指导思想的产生与历史背景和社会心态是分不开的。

当节目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活,当广播电视的“服务”职能被片面地强调,用生活的语言播新闻成为普遍的追求,新闻播报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得没态度、纯自然,像一杯“温吞水”,这也在无形中宽容了许多毛病和不足。

特别是近年来,广播电视界弥漫起的“口语至上”迷雾,又使这种宽容变得无度,局面变得不可收拾。在改革的汹涌浪潮中,有人甚至认为播音的“规范化”是对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生活化”的不利影响。而这种认识无形中为“播音无学”、“念稿无能”的论调增添了新的注解。“播新闻”逐渐被视作“拖了改革的后腿”而遭到轻视,一些所谓改革派甚至想取代它,淘汰它。

在这种情形下,“主持”成了宠儿,“播报”只是个附属品。似乎只要是能够主持节目的人就都能够在话筒前播报新闻。

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曾这样形容如今广播播音的总体现状:“采,不深入;编,不精细;播,谁都可以在话筒前说话,谁都可以来播。一天也没学的也可以来播,南腔北调的也可以来播,‘沙嘶劈哑’的也可以来播。”

正是由于“重主持,轻播报”的管理指导思想,“中国之声”自2004年成立以来,招募并培养了大量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却鲜有纯正的高素质的“新闻播音员”。仅有的新闻播音员就是《新闻和报纸摘要》与《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中屈指可数的几位老同志。在连续多年的改革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部也被撤销了,而成立多年的播音员主持人管理委员会也一直难以发挥作用。

不仅如此,在“最新闻”的频率定位之下,改版后的“中国之声”为时刻抢占舆论制高点,把广播“快”的优势和直播“快”的特点加以重合,并着力培养采编播人员的抢“快”意识和能力,“快”已成为“中国之声”日常新闻报道中的“家常便饭”。结果,“直播”这样一个传播方式沦为“练兵之法”,一些不具备直播能力甚至无准备的播音员坐进直播间里开始播报新闻。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映射出管理者“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

2.新闻播音员受此影响而轻视“播报”

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在《关于主持人》中说过:“播音大门的外面可能会有好的主持人,因为‘森林里的树高,但是高的树不一定只在森林里’,但是过度大张旗鼓,就会造成现有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会进一步造成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也搅乱播音队伍的思想,长此下去,这支队伍必会不成队伍。”

可见,“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会扰乱播音队伍的思想。而受此影响,新闻播音员也随之轻视“播报”,并产生了“做播音员易,当主持人难”的认识误区。

事实上,“播新闻”决不是只有一个声音的外壳,“播新闻”本身就有着“入耳入心”的要求。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在《关于念和说》中回忆:“夏青老师的‘九评’播出之后,大家对苏联的做法义愤填膺。凡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没有不记得他们的声音的,余音绕梁。”可见,播新闻“是生活中的高档次的说话,要能够协助听众理解内容,让听众有所收获,不仅仅是知道‘字’,而是明白‘事’。”

另一方面,“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也暗示了新闻播音员应该多注重采编和主持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至于播音的语言功力不锤炼也无妨,致使部分播音员放松对自身语言功力的锤炼。而这种认为“练不练无所谓,钻不钻都领先”的良好感觉是极为有害的。张颂在《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中说:“在语言上无欲无求的观点,是对语言精妙的扼杀。”播音语言向生活靠拢必须经过锤炼。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在《语言既要讲究艺术又要贴近生活》中也强调:“不经过严格的播音训练,片面强调播音语言向生活靠拢,就容易走偏路。”

所以,在“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下,新闻播音员轻视“播报”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新闻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呈现疲软态势。再加上,“照本宣科,无所作为的观点,极大地妨碍了话筒前的有声语言创作”,更导致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有些甚至无动于衷。最终,累及新闻播音的“播报式”代之受过!

综上所述,导致“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深层原因在于“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

(注:本论文第三部分“高质量的新闻播报是‘中国之声’的品牌保证”省略)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同类推荐
  • 在理论战线上

    在理论战线上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理论是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它抓住了事物发展变化中最本质的东西。理论总是在实践经验之后才能形成。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而理论恰恰是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所以,理论具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安全教育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安全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的各种教育中。安全教育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有关学生人身安全的事件屡见报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 人类学与中国传统

    人类学与中国传统

    2008年年初,新上任的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常委、统战部长黄道伟同志提出“经济统战”、“文化统战”、“和谐统战”的工作思路,特别是提出要加强“文化统战”后,我们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的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现在提出的“文化统战”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局限于文化界的“文化统一战线”相比,内涵上要宽泛得多,今天的文化统战应该是大文化、大统战。应该定位在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统一战线工作。因而提出要抓紧编写一部《文化统战概论》,为全区文化统战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并决定由我担任主编,组织一批科研骨干尽快完成这一《人类学与中国传统》的编写任务。
  •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为宗旨,以通识教育为主板,以文、史、哲、艺、政、经、法、社等学科为重点,陆续开设“大学讲堂”“博士开谭”“专题专论”“评书评人评事”“海外文摘”“网上撷英”以及“反馈与批评”等栏目。文章以栏目为单元,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为序次,举凡论文、散文、书评、随笔、讲演稿、谈话录等,文体不拘,文风不限。编者诚心虔志,企盼有创见、有发现、有风骨、有格调之文章,希望与同仁同道共同开拓一片中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天地与文化乐园。
  • 独立学院发展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发展模式研究

    既有办学目标不明、定位不清、政策偏斜、体制不顺等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又有经费管理、资产使用、教师编制、招生层次等等微观层面的问题。我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问题多是必然的,也是好事。发展,就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关键在于要看准问题、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办学者提供实践指导。据我所知,一大批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独立学院的先行者都在积极地探索中国独立学院发展之路......
热门推荐
  • 原创经典作品:最近的花朵最香

    原创经典作品:最近的花朵最香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陕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雨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主宰全球

    主宰全球

    “在西元1207年,世界上毁誉参半的暴君,全地球的首个征服者,手上沾满了鲜血的屠夫,霸占了全世界无数美人的色魔,全世界各国君王头顶上的‘太上皇’,国际联盟首任秘书长高鹏,在中国的临安亮出了獠牙。从此我们西方各国开始受到了东方人的残酷压迫。”反对以华夏文明为绝对主导国际联盟的叛贼乌里扬诺夫在寒冷潮湿的洞窟当中,颤抖而悲愤的书写着这一段文字。
  • 凌青传

    凌青传

    纪蕴:“修仙吗?纪凌青:“...修吧。”小无:“好兄弟一生走?”纪凌青:“...行吧。”老祖:“入宗门吗?”纪凌青:“...入吧。”“......”师兄:“结道侣吗?”纪凌青兴奋的回道:“结!!!”老祖:“丫头,你太外露了!收一收!”纪凌青:“哦…不结!”老祖:......师兄:......小无:......旁观:......这是一个外表随波逐流,内心也没有多大志向的普通女修的“励志”修行路。
  • 玄星舞

    玄星舞

    一域十二境,住在上域的“神”在玩游戏,妖魔为玩具,十二境为游戏场。为了反抗“神”,末界最后一个幸存者玄星舞离开万法界,去其他世界收集境之心。一路上她遇见了武界万剑心、羽之境凰灿灿,找到了送她离开末界的神秘人白午。四个人再加上全世界最好的阿娇妹妹一起闯各界,经历种种磨难,最终得到七个境之心,成功登上神域,将“神”打败。
  • 传神空间

    传神空间

    我们都想成神,可幻想来到现实你准备好了吗?任何成功都是要付出的,成为神的过程中你愿意付出你生命吗?我想将我所理想的无限世界带给大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道无敌

    王道无敌

    他是外星一个无敌的男人,武力至上,杀伐果断。有朝一日却被系统上身,犹如带上了枷锁。魂穿地球,他为了摆脱系统的约束,不得已接受了它安排的任务。附身在不同职业的人身上。从此,地球上多了一个让人战栗的人物。一个杀不死的怪物,让四方大佬臣服。
  • 你别

    你别

    因为要全力更新另一本,所以这本先暂停更新。江枫眠二十二岁那年,认识了秦婳,秦婳从小就是个美人胚子,要不然也不会让江枫眠惦记那么多年,当时江枫眠就在想,谁能那么幸运能跟她在一起呢后来,江枫眠三十岁那年,交了个女朋友,也叫秦婳
  • 一卦千金

    一卦千金

    老太君说了,云家虽然是百年风水世家,但现在家道中落。若想振兴,就得借势!你看那王家主宅上空紫气缭绕,那王家儿郎个个俊俏,嫁去就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