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58800000008

第8章 中国佛学精神的印度文化之源(4)

应该说,印度文化的包容精神与中国文化的融摄精神是有区别的。中国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的态度上倾向于以自身文化为本位的吸收融合,而较少肯定多种文化并存的宽容。印度文化在吸收融合的同时,却能够肯定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在理解、同情的基础上,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存在。对印度文化而言,包容或宽容不是一种政治的或文化的策略,而是一种精神追求。拉达·克里希纳在解释印度教的宽容时曾说:“一种以包含宇宙精神的主要真理为基础的宗教不会支持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它采取宽容态度,不是出于策略的考虑或者权宜之计,而是作为精神生活的一项原则,宽容是一种责任,并不仅仅是一种让步。在履行这种责任时,印度教几乎把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教义都纳入了它的体系之中,并且把它们当作精神努力的真实表现,不管它们看起来是怎样的对立。”宽容是基于对宗教本质和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的根本理解,正是由于有对宇宙人生根本精神的体证,以及对“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领悟,印度文化能够对不同宗教形式和宗教实践方式采取宽容的态度。

文化包容精神是一种科学的合乎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规律的精神,也只有通过宽容,才能维护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保证文化之间的正常交流,保持文化发展的旺盛生命力。事实上,印度文化也正是依赖于这种包容精神,在历史上适应、化解了不同外来文化的冲击,吸收融合了众多外来文化的合理因素,体现了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形成了以印度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并存的综合文化形态。正如尼赫鲁所说:“使印度维持着生命力,使她经历这样久远的年代的,不是什么秘密的教义,或者密传的知识;而是一种仁慈的人道主义和她多样性的宽宏大度的文化。”显然,包容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恢宏的气度和力量。文化包容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和谐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冲突、交流频繁的今天,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平等交流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印度文化主题的几个重要观念

每一种文化随其最根本的文化价值追求,以及对民族文化心理影响最深远的文化观念,而有其自身特定的文化主题。我们认为,精神解脱是印度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或最高价值追求,而达摩观念则是对印度文化心理影响最深的根本文化观念之一。印度文化主题集中体现在印度宗教哲学之中。

印度文化主题最早的系统而完整的表达是在后吠陀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奥义书中表达的“梵我一如”、“业报轮回”、“精神解脱”和“智慧瑜伽”等学说,不仅直接影响了婆罗门教的各派哲学,而且也对佛教、耆那教和其他各种哲学流派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与种姓制度相关的达摩观念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一般而言,精神解脱是一种精神追求,达摩则主要是一种社会规范和准则。一种是出世的,一种是入世的。但两者又是密切相关的:印度文化将人生目的分为四个方面,人生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就体现了兼顾两方面的文化追求。印度文化认为人生的解脱是建立在对达摩的践行基础之上的,并且在道德和法律意义上的达摩之外,还建立了宗教意义上的达摩。

“梵我一如”、“业报轮回”和“智慧瑜伽”等是围绕精神解脱建构的系统观念。对人生痛苦的解脱是印度文化、印度宗教哲学的根本追求。在印度文化看来,轮回是生命包括人生的存在状态,轮回是痛苦的。因此,要求人从业报轮回中解脱出来,获得精神的解脱;梵我一如是解脱的途径,也是解脱的境界;智慧瑜伽则是解脱的方法。与此相关,印度文化关于人生的本质、最高本体的存在、精神解脱、业报轮回观念都形成了自身基本的思想观念。在这里,我们主要从解脱观念、业报轮回观念、实有空无观念、达摩观念四个方面来对印度文化主题作一简要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概要地说明印度文化主题对印度佛学观念的重要影响。

1.精神解脱观念

解脱观念是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的核心观念,也是最能体现印度文化精神的文化价值观念。解脱主要体现的是人的精神追求。印度文化认为,人生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业报轮回,人生存在的状态是痛苦的。要从人生的痛苦和轮回中解脱出来,一方面要求遵从宗教的行为准则,克尽自身种姓的职责,另一方面要求认识人生痛苦的根源,摆脱无明状态。解脱观念在印度许多宗教哲学如吠檀多派、瑜伽派、佛教和耆那教中占主导地位,并与其整个学说有机联系在一起。如吠檀多派的解脱理论是与其梵我同一的核心理念密不可分的;佛教中观派的实相涅盘说是与其缘起性空学说紧密相关的。

解脱观念可以追溯到吠陀赞歌中谈到的“证取不死”、“入不死界”等,有点类似于早期道家的“长生久视”观念。奥义书时期所说的“祖道”、“神道”二道,其中的“神道”,实际上即是解脱之道。在奥义书中,解脱观念是与梵我关系密切相连的。所谓“梵”,本来是通过冥想体验到的精神境界,印度文化将它视作一切现象的本原,是真正实在的东西。“我”又称作“阿特曼”,是指人的真我、大我,印度文化认为,人的本质是“梵”。所谓解脱也就是“梵我合一”。奥义书认为,世俗的人由于认识不到梵我同一,将“梵”与“我”看作不同的东西,所以产生无明,因而会执着于世间事物,产生种种欲望和相应的行为,由此导致业报轮回,只有消除无明,认识“梵我同一”,才能真正摆脱痛苦,达到解脱。婆罗门六派哲学的解脱观念各有特色,总的说来,一般都认为解脱是一种人们经过努力而达到的精神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们摆脱了迷惑、烦恼和痛苦。关于解脱的途径,一般都极为强调“智慧解脱”的方法,即强调通过消除无明来根除使人陷入轮回或被束缚状态的根源。如吠檀多派杰出代表商羯罗认为,人如果真正认识到“梵我同一”,认识到现象界不过是梵的幻现,也就达到了解脱;数论派认为通过体验数论派的“二元二十五谛”,使“自性”与“神我”不再结合,就能脱离痛苦,达到解脱;瑜伽派认为造成痛苦和人不能解脱的原因在于无明造成的“能观”与“所观”的结合,因此,通过瑜伽修行灭除无明,这是解脱的关键。

佛教在人生价值追求上继承了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的解脱观念。小乘佛教即是以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大乘佛学虽然强调普度众生,大乘菩萨的理想境界是涅盘世间不二,但是其根本目的依然是帮助众生实现精神的解脱。同时,在解脱观念上,佛教也继承了印度传统文化“智慧解脱”的特征,如原始佛学强调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强调认识现象世界缘起、无常、无我的本质,以消除无明、贪爱,达到涅盘寂静的解脱境界;大乘中观学派强调通过认识现象世界缘起性空的本质,达到实相涅盘之境,等等,这些都带有明显的智慧解脱的特征。

2.业报轮回观念

业报轮回观念是对人生或生命存在状态、存在方式、存在性质的一种看法。业报轮回观念是印度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业报轮回观念的基本内容是:人与其他有情识的身口意的作为,具有导致果报的业力。业报有善恶之分,可以在今世或未来世产生相应的果报。所谓轮回,是指受业力驱使,人在因果的链条中造因受果,难以出离。轮回是人生存在的基本状态,轮回是痛苦的。而人生的最高目的则是摆脱业报轮回的束缚,从人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不难看出,业报轮回观念一方面与道德伦理观念相联系,另一方面又与精神解脱观念密切相关。相对而言,印度文化更关注的是灵魂的解脱,而并不太注重与业报轮回相关的道德伦理内涵。

印度传统哲学除了顺世派之外一般都肯定轮回的存在,并强调从轮回状态中解脱出来的必要性。轮回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吠陀时期。不过早期吠陀思想中尚未出现明显的赏善罚恶观念。业报轮回观念的系统表述产生于奥义书时期。奥义书中提到神道与祖道“二道”说,所谓“神道”是指人死后进入梵界,不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世界,是解脱之道;所谓“祖道”是指人死后经过一定的过程重新回到原来生活的世界。“祖道”说是后世轮回观念的雏形。这一时期已经明确区分了轮回形态的好坏,有了明确的业报观念。

奥义书将“我”或“阿特曼”视作轮回的主体;后世印度主流宗教哲学即六派哲学也从各个方面发挥和论证业报轮回的存在及解脱轮回的必要性。其关于轮回主体、轮回本质和摆脱轮回的方法等的认识也基本相同,具有共同的思想特征。具体而言,在轮回主体问题上,印度宗教哲学各派中的主流是主张有主体论。如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等都认为“我”是轮回的主体,数论派认为“细身”是轮回的主体。在轮回的本质问题上,婆罗门教的正统观念认为业报轮回是无明的产物,认为轮回状态的好坏只是相对而言的,从本质上讲,轮回是充满痛苦的。同时也认为轮回状态不是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在摆脱轮回的方法问题上,印度各宗教哲学派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主张所谓“智慧解脱”的方法。一般都认为,产生轮回的根源是人的无明或无知,只有灭除这无明和无知,才能真正使人跳出轮回,而灭除无明和无知只能依靠智慧。

从总体上说,佛教继承了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的业报轮回观念。不过,原始佛教从缘起论、无我论出发,否定轮回主体的存在,则与正统宗教哲学观念不同。在后来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它依然坚持无我的观念,但又提出了诸如“补特伽罗”、“果报识”、“一味蕴”、“穷生死蕴”等变相的“我”作为轮回的主体,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起到了作为轮回主体的作用。其他诸如轮回的本质、解脱轮回的方法以及智慧解脱的特征等,印度佛教也基本上继承了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的观念。另外,与此前的印度传统文化观念相比较,佛教相对关注业报轮回观念所包含的道德伦理内涵,它反对婆罗门的种姓特权,认为种姓不是由人的出身决定的,而是由业,即由人自身的行为或人的道德品质决定的。

3.实有、空无观念

实有空无观念是关于宇宙与人生存在状态、存在方式、存在本性的认识。探讨宇宙人生实有抑或空无,认识宇宙人生现象的本性,目的是帮助人们放下对名利、观念等的执着,从人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空无观念突出现象世界的空无本性,帮助人们放下对现象世界的执着;实有观念一般强调梵、阿特曼、如来藏、佛性等的真实性存在,目的是引导人们将人生的目的放在对超越性存在的追求上。

强调现象世界的空无本性以及梵、阿特曼、如来藏、佛性等的真实性存在,是吠陀奥义书、正统婆罗门教以及佛教的主要观念。其他关于三世实有、万物实有的认识在印度文化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在突出超越性本体的真实性方面,印度文化与我国道家观念有相同之处,但印度文化在关于现实世界存在的本性及其价值的认识上则与道家文化有根本的区别。道家文化并不否定现实人生的价值,因此,虽然它也强调道的超越性,但它并不因此否定现象世界的实在性。印度文化的主导倾向则是否定现实人生的价值,在对现象世界存在本性的认识上则多强调其空无性。

关于存在实有和空无的认识,早期吠陀中还比较零散,在吠陀后期的奥义书中则形成了比较确定和系统的观点。其基本倾向是强调梵、阿特曼的实有,而突出世间现象的不实性和短暂性。另外,还有一些奥义书中提出了“心思确实是这一切结合的中心,心思是阿特曼,心思是支撑者”,“所有这些都由识指引,由识确立。世界由识指引,支撑物是识”的观念,突出心思、识在现象世界中的根源性作用。

正统六派哲学的主导观点是肯定梵、大我、最高我、自性、神我等绝对性存在的真实性;认为世间或人生现象的存在是无常、虚幻的存在。如吠檀多派的基本观点是肯定大我或最高我的真实存在,将小我看作大我的幻现,本质上是空无的;数论派和瑜伽派则倾向于从世间或人生现象的生成角度说明世间或人生现象的无常、短暂。瑜伽派认为能观与所观的结合导致具体的人生现象的出现,而无明则是产生能观与所观结合的根源。人生的存在方式是轮回,人生是变化无常的,对它的追求只能产生痛苦。而真正实在的东西则是能观和所观未结合前的独存状态。

佛教在缘起论的基础上认识存在的实有与空无。总体而言,佛教继承了印度文化关于现象世界无常苦空(即空无本性)的观念。但是在关于绝对性存在本体的认识上,佛教则否定婆罗门教的最高实体观念,而主张通过认识现象世界缘起性空的本性获得心灵的涅盘寂静。此外,佛教关于人生现象根源于无明、识的观念在印度传统宗教哲学中也有其思想根源。而部派佛学中大众部的出世部认为世间法不实、出世法实有的观念,则依然受到印度传统宗教哲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4.达摩观念

同类推荐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分为阿弥陀佛睡光明法的观修方法;迎请阿弥陀佛和圣眷属(六偈);念佛就是当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门;以三生石公案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等内容。
  • 佛教文化纵横谈

    佛教文化纵横谈

    简洁而清晰地勾画了佛教从印度传来我国以后,与儒家、道家文化碰撞、斗争、互融并逐步发展、改革的来龙去脉,将佛教文化放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下,与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先进文化以及我国的儒道文化、民间文化相对照、相比较,进行思辨性、比喻式的论证和阐释,阐明了佛教文化不仅是僧侣信众念经拜佛、修身养性的仪轨,也不仅是寺庙中美轮美奂的魏晋雕塑、唐宋壁画,而是经典的浩瀚、学问的广博、思想的深邃、宗旨的崇高。
热门推荐
  • 上古史之锦绣

    上古史之锦绣

    如果执念终是错,谁会用尽永世的痴念静候一树花开如果爱你是劫,那么又该如何放下?忘掉?是不是非要将这眼泪哭竭,引以为祭?纵是贵为九天上神的他们、也终究躲不掉情这一字为了爱他,为了让他记住她为了让他承受永生永世的相思蚀骨之痛她。决然以神身为他挡下那一剑只愿来生,她不要再爱他爱的这样辛苦只愿来生,不复相见她怎知?他早已为她情根深种她怎知?他为了等她亦愿将这天庭坐穿前世,他们都爱的太苦,太累今生,他只想为她一人而活再不管这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只是不知?待到那树花开她是否还会站在那里轻轻唤他一声:“青华!”
  • 快穿之女配的花样死法

    快穿之女配的花样死法

    倒霉的韩宁死了,她绑定系统开始穿梭不同位面做任务。不管任务完成不完成都要死,还不如罢工。系统:好宿主,你就做任务吧,小世界美男多多,你绝对不吃亏。韩宁努力做任务,只不过,每个位面她都会因为各种意外而死,留下某人伤心欲绝。最后,某人突然黑化了,威胁系统:“你若再敢让她死,我就先废了你。”
  • 织田家的临济僧

    织田家的临济僧

    日本天龟二年(西元1571)八月初,奉命兵临比叡山下,并第六次发出“避难劝告”的明智光秀,在比叡山下巡查时遇到了,自称来自明国的临济宗沙弥,于是不一样的战国绘卷就此展开。另有火影同人《火影之猿飞才藏》,感兴趣的童鞋请移步观赏,风波先谢为敬!
  • 社团往事

    社团往事

    社团是一种特殊的组织,他们拥有不在少数的成员,掌控着自己的势力,经营着自己的生意,在这些生意当中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他们是一群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社团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与警察经常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游戏,但也像朋友一样共同维持着某个地方的秩序,在这个圈子里,生存是艰难的,因为利益才是每个人的最终目标,道义与背叛,朋友与敌人,什么才是应该遵守的原则,这个问题拷问着每个人的心灵。
  • 城主千岁

    城主千岁

    大周亡了,现在是城主的天下。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的世界,强者为尊,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男人当牲口用,女人当男人用,抱怨永远无法解决问题,必须有人站起来领导人们,陈瑶觉得自己可以做这个领导者。
  • 描绘人生

    描绘人生

    我和你们都不同。黑暗是我的救赎,在它那,我可以卸下重重伪装。可,黑暗里,没有我的光。——吴落希吴落希。知名作家。年纪轻轻,就已拿到了数不清的奖项,她笔下的故事,是那么凄凉,那么生动。就像,吴落希的真实经历一样。她可以描绘出无数种人生。可,唯独不能描绘出自己的人生。她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夜晚被吓醒。梦里的那个男人告诉她,一辈子也别想脱离摆控。可,谁也不知道,吴落希身上发生了什么,能写出那么真实的故事。原本他们以为,吴落希只是文笔好,可……却是她的真实经历。当真相被揭开,错与对,真和假,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 十事录

    十事录

    记载了生活中的十件改变人一生的故事,都非常精彩
  • 架空穿越:秀儿是你吗

    架空穿越:秀儿是你吗

    【有女名日秀儿,其生而落地,便言:“两开花。”五岁,见真香王氏七子境泽,大笑,曰:‘吾必将夺其炒饭。’七岁,独上高楼,坐而弹琴。帝见其聪颖,传唤左右,手奉玉玺,而仅为其砸核桃也。古往今来,唯此一人尔。】这部小说,灵感本是来自流行梗“秀儿是你吗”,动力则是想为老妈写一篇言情文……当事人现在就是非常后悔。【简介欺诈,与内容不符】【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斗南亦人

    斗南亦人

    一睁眼,破衫儿破帽儿开洞鞋,市井巷道混吃混喝,劣迹斑斑的记忆多看一眼都让人思考人生,觉得自已应该再死一死。上辈子贵为国际财阀掌舵人的独生女,肤白貌美大长腿,却被异能折磨陨落。各路谣言传的天花乱坠,神棍、克父、诅咒、恶魔……因异能踽踽独行一世,一朝重生,原以为可以逍遥一世不被束缚,可仔细一看……那该死的异能居然又跟着她过来了?您老可不可以不这么执着?都弄死她一次了,还想要弄死她生生世世?还想要她孤独终老?不好意思!本小姐这次要翻天了!神秘异能渊源重重?都解开!她要活!神秘势力来访请她为座上宾?跟异能无关?滚一边去!待某女破开重重谜团,想起上辈子孤独一生,大手一挥:“我要招夫!”不料身后传来一声冷哼:“短腿丑面水桶腰,哪个男人会瞎了眼看上你?”“……”众人内心暗戳戳:“你!”
  • 佞臣悉心娇宠的霸王花

    佞臣悉心娇宠的霸王花

    (本文1v1,一切你喜欢的都有哦。作者蛇精病精分,沙雕欢乐评论交流更你将收获十倍开心)她本就非寻常世家贵女,依着家中长辈的话说她就该一辈子被疼着宠着娇养着,这是她的父兄和夙家军用鲜血为她铸就的底气。她却从未想过,她自小就爱的地方终有一天成了她的噩梦的囚笼,而她的天她的夫君,这大秦的君王,他从未爱过她吧,从始至终都是一场算计吧。夙家所有的人,被冠以谋反罪名屠杀而她是这场大戏唯一还未下台的演员,城墙上、城外埋伏的禁军无一不诉说着,留她不过是希望她见证另一场屠杀或者她还是个有用之人。她平静的看着远方,耳边还有她的夫君的细语:“小九,帮朕杀了他,朕的皇后还会是你,朕免你死罪。”“哈哈哈哈哈哈哈~”这是她活了这十八年来第一次抛弃那努力维持的端庄形象笑的癫狂:“我的陛下啊,你觉得我夙重阳还会继续犯傻吗?”…………………………………………………………………………夙重阳,你还我我的宝儿,你还我!夜冥渊,下辈子我还要你许我盛世娇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