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58800000055

第55章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3)

道宣以心法,即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为戒体。他说:身口意“是三种业,皆但是心,离心无思,无身、口业”,故知戒“以心为体”,他认为。受戒时熏习而成的留在阿赖耶识中的善种子,即为戒体。道宣依《四分律》,把诸戒分为止持与作持二门。止持为“诸恶莫作”,即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作持为“众善奉行”,包括受戒、说戒、安居、悔过及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四分律》本是一部小乘戒律书,但道宣认为,《四分律》从形式上看属于小乘,从内容上看当属大乘,他还从律文中搜寻出五种理由来证明《四分律》能通于大乘。这样,《四分律》不仅成为律宗所依据的基本典籍,而且成为中国佛教戒律的基本依据,是佛教诸部戒律中最有影响的一部。道宣《四分律》“以小会大”,以小乘戒律会通大乘义理,从戒律方面体现了中国佛教对大乘佛教的契合,适应了佛教戒律中国化的需要。

二、天台戒律观

如果说道宣律宗以《四分律》会通大乘,还是以戒律为主体的话,那么天台戒律观则是以性摄戒,突出了般若中观智慧对戒律的主导作用。天台宗在对待“所持”的戒法上,没有在大小乘戒法之外另立一套戒法。智认为,三归、五戒、二百五十具足戒对于大小三乘、别圆二教是相同的,但从持戒的主体而言,修持程度不同,持戒的状况就会表现出差异,具体而言可划分为不缺、不破、不穿、不染、随道、无着、智所赞、自在、随定、具足十戒。十戒中的前四戒,由凡夫入定皆能奉持;中二戒,由凡入圣方能持;智所赞、自在戒,六度菩萨所持;随定、具足戒,唯大根性菩萨能持。在《法华玄义》中,智又将戒分为事戒与理戒两种,事戒是指对具体的大小乘戒法的受持,理戒则是指对离相之实理的证悟。相对而言,智更突出对理的证悟,在戒律观上体现了以般若中观统摄戒法的观念。在对戒体的认识上,天台宗继承了《梵网经》大乘菩萨戒的“佛性戒”观念,持心为戒体说。天台宗所理解的心与道宣所说的心识不同,是指本体意义上的实相之心,从戒律观上说,即是指一切众生先天本具的止恶为善的趋势和力量。也就是说,戒体不是通过受戒熏习所得,而是自心本具,而受戒不过是借助外缘使先天本具的戒体发露出来而已。受戒之后必须在事缘中行持,戒行包括止持和作持两方面。在天台宗看来,无论是止持还是作持都离不开观心实践,即“观心持戒”,持戒是与其止观实践相关联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止观就是戒,戒就是止观。天台宗的戒律思想还与定慧及六度圆融互摄,认为定慧及六度中无不渗透着戒的精神。天台宗在戒律观上以性摄戒、以心持戒的观念代表了中国佛教伦理的主要倾向,华严宗、禅宗所持的也基本是相类似的观念。中国佛学在戒律观上的这一倾向,体现了般若中观学说对中国佛学的巨大影响。

三、禅宗无相戒与百丈清规

《坛经》的无相戒思想就是《梵网经》中所说的“佛性戒”。无相戒在《佛说罗摩伽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等佛典中都有提到。所谓无相戒实际上也就是以无相的实相为戒,即以性相皆空、自性清净、不生不灭的佛性为戒。主体以性相皆空的智慧面对一切法即是持戒。惠能依据《梵网经》中的佛性戒思想和大乘中观学的般若智慧创制了融“四弘誓愿”、“忏悔”、“三皈依”为一体的无相戒法。所谓“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惠能将无相戒与“四弘誓愿”联系起来,要求受戒者以自觉的道德意志去实现自利利他的道德理想,体现了大乘佛教伦理的慈悲度世的精神。所谓“无相忏悔”即是要求受戒者“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却从前谄枉心,永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疾染,除却从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忏”。无相忏悔也即自性忏,是通过般若智慧观悟妄想本空,罪福无主,不可执着而舍罪。它不是有相忏悔之外的另一种忏悔,而是从自心自性着眼,对妄心的忏悔。关于“三皈依”,惠能改变了以往皈依佛、法、僧三宝的说法,而代之以自心皈依觉、正、净。不管是自性忏还是三皈依,强调的都是自心自性的念念自觉、自律。因此,惠能所说的无相戒,即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性戒、持心戒,是惠能禅宗对大乘菩萨戒法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惠能还将心性的明净与现实生活中德行的平正结合起来,把世俗伦理的道德规范融摄到戒法中,以佛教心性的自觉、自律融摄道德伦理的自觉、自律,体现了中国佛教伦理融摄传统儒家伦理的特征。

《百丈清规》是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创制,现存《敕修百丈清规》则是元代百丈山德辉禅师奉敕重修而成。《百丈清规》的创制,是百丈禅师根据中土禅门生产生活的实际,对印度佛教“律制”的革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僧团伦理与持戒理念的形成。自此,禅宗开始离律寺而别立禅居。禅宗宗师号为长老,居于方丈。寺中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僧众平等,依法而住,学修随宜,朝参夕聚,宾主问酬,激扬宗要;斋粥随宜,务于节俭,法食双运;行普请法,上下均力;置十务寮舍,每用首领一人,管多人营事,各司其局,并设维那检举,规范僧行。《百丈清规》改变了印度佛教律制与现实的生产生活相脱离的方式,注重僧团伦理、宗教修行实践与现实生产生活的结合,将“行普请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作伦理观念贯彻到清规中,把持戒修行融入农禅并作的实践中,体现了中国佛教伦理的入世品质。《百丈清规》还重视僧团纪纲和人格品行,并吸收了融合儒家忠孝伦常思想以及中土家族伦理的组织形式,从而使清规具有强烈的中土伦理色彩。例如清规所制定的寺院组织机构中,对班首、执事等人事的安排非常重视其人的德行完善、人际和谐能力;清规组织机构的纪纲司法方面,还设置一位维那,专司对犯戒者的检察、处置,以整肃纪律;清规还将祝禧、报恩、报本、尊祖等忠孝思想放在重要位置,体现了禅门规式对忠孝伦常的尊崇;在禅院的组织人事方面,清规制定了以方丈为中心的家族组织形式,僧徒按身份处于子孙地位。禅院的上下关系,类似封建家族成员的关系。这一特色,使得禅门清规被称作是“丛林礼法之大经”,体现了中国僧团伦理对封建世俗伦理的充分吸收和融合。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修行观

佛教修行是与其解脱追求相联系的宗教修行实践。狭义的修行主要是以禅定为中心包含戒定慧在内的修行实践,广义的修行则包含了世俗的德行实践。小乘佛教倡导的修行实践主要是戒定慧以及与此相关的八正道;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自利利他为目的,其倡导的修行实践主要是六度、四摄。相对于小乘佛教而言,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大乘佛教主张菩萨行者与不同的众生和谐相处,因而将修行的范围逐渐拓展到了世俗的伦理道德领域。中国佛教主要承继了大乘佛教的修行观,具有突出大乘般若空观和强调心性自觉的特征。同时,中国佛教修行观从适应传统社会思想文化环境出发,注重吸收融摄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是吸收融合传统的孝亲观念,体现了宗教修行与世俗伦理道德实践相结合的特征。

一、从戒定慧到六度四摄

印度佛教的修行观,小乘佛教主要强调戒定慧“三学”,大乘佛教则在“三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六度”、“四摄”。

1.八正道与戒定慧

戒定慧三学是与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时讲述的“八正道”相关联的。八正道,又称为“八圣道”、“八支正道”等,指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合乎正理的正确的解脱道路。八正道为后来的佛教修行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内容。这八正道的具体内容是:

(1)正见,即正确的见解,指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认识,远离世俗的邪见,这体现了佛教解脱重“智慧”的特色。

(2)正思,即正确的思维,也作“正志”、“正思维”,指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远离主观偏执、虚妄分别。

(3)正语,即正确的语言,指合乎佛法的言论,不妄语,不绮语,不恶语,不谤语,远离一切不符合佛法真理的错误无益的言论。

(4)正业,即正确的行为,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远离一切恶行。

(5)正命,即正确的生活,指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远离各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或职业以求活命的做法。

佛典中还特别提出了“离五邪命名为正命”的说法。所谓“五邪命”是指:“一为利养,诈现奇特异人之相,此一身邪;二自说功德,以求他利;三占相吉凶,为人宣说;四者高声其威严,令人敬畏,以取其利;五自说己所得利养以动人心,此即是其因利求利。”

(6)正精进,即正确的努力,也作“正方便”,指按照佛教的修道方法,止恶修善,精进不懈。

(7)正念,即正确的信念,指信奉并明记四谛等佛教教义。

(8)正定,即正确的禅定,指修习佛教的禅定,心专注一境,消除杂念,洞察四谛之理。这里强调“正定”,包含着把佛教的禅定与佛教之外相似的修行法相区别的意思,即要在佛教思想的指导下来修习禅定。佛教认为,只要按照上述这些正确的方法修行,即可由凡入圣,由迷到悟,最终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解脱之彼岸。在这个意义上,八正道也被喻为“八船”或“八筏”。

八正道一般可归结为戒定慧三学:“八中正语、正业、正命是其戒学,正念、正定是其定学,正见、正思是其慧学。就定学中,正定为主,正念助之;就慧学中,正见为主,正思助之。精进通策。”精进就其强调正当的努力而言,可以归入戒,就其表现出智慧而言,也可归入慧。而修习禅定,当然也应该精进不懈。因而就修学佛法的基本态度和要求而言,精进“通策”戒、定、慧。

“戒、定、慧”三学通常被认为是对早期佛教修持的全部内容的概括。戒定慧三学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所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也。戒者,断三恶之干将也;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慧者,齐药病之妙医也。”戒定慧三学从不同的方面概括了佛教的全部内容。

关于戒的内容,我们在本讲第二节已有具体论述,这里再简要介绍定和慧两方面的内容。

(1)定,即禅定,又译作“三昧”或“三摩地”等,主要是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一切息虑凝心之法都可称之为定。佛教认为,由定可以发慧,即通过修定可以获得正确观悟宇宙人生本质的智慧。

在这个意义上,“定”也被译为“止”,“慧”则可译为“观”。在佛教中,定又往往与“禅”连用而表达更广泛的意义。禅,意译为“静虑”,即静心思虑。在佛教中,禅的本义大致有二:一是心注一境,使纷乱的心绪意念宁静下来,此与止或定相近;二是正确地审视思虑,如实地了知宇宙人生的真谛,此与观或慧相近。因此,佛教所说的“禅”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了定与慧这两方面的内容。虽然“禅”与“定”的内涵并非完全一致,但在佛教的实际使用中,“禅”、“定”常常连用,用以表示通过精神集中、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悟解或功德的思维修习活动,含义更为广泛,其作用也被抬到极其重要的地位。

(2)慧,即佛教所说的智慧,是佛教全部修行的目标。在佛教中,获得了智慧,也就实现了解脱。细加区分,智与慧在佛教中又有不同的内涵。智,意为于事理能决断,指由修习佛理所获得的辨别现象、判断是非、评判善恶的认识能力。

这种认识能力因人修习佛理的水平不同而有高下之分。在佛教中,智分为有漏智和无漏智、根本智和后得智,以及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乃至佛智等等。例如法相唯识学认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地则分别转为四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则转为“成所作智”。“慧”,指通达事理、决断疑念、取得决断性认识而把握真谛的那种精神作用。在佛教中,慧并非一般所谓的知识或智慧,而是特指圣者所具有的一种观照能力,例如“般若”,就是能观照万法性空的一种智慧。佛教所说的智慧与世俗知识不同,世俗一般所说的知识是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并根据已有的知识而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推导出新的知识,而佛教的智慧则可以摒弃感官及世俗的思考规则,超越一般的逻辑顺序,通过调控心理意识,直契人心本源和宇宙实相。总体而言,在佛教中,决断曰智,简择曰慧,或知俗谛曰智,照真谛曰慧,两者有所不同而又紧密相连。而在实际的使用中,智与慧又往往连用,通而为一,与世俗之“识”区别开来。从根本上说,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超脱生死轮回而求得解脱,而佛教解脱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智慧的获得。佛陀之所以被称为佛陀,就在于他证得了智慧,成为觉悟者。佛教始终重视智慧,佛教的一切修行都在于证得智慧,断除烦恼,获得解脱,“慧解脱”成为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显着的标志。

2.六度与四摄

同类推荐
  • 悟道

    悟道

    本书是采撷星云大师的禅心禅话,锤炼成一本智慧的结集,希望在每个读者的心中开垦一块天地,洒上几颗莲花的种子,等待净莲绽放的日子,身心皆安,烦恼不再丛生……
  •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称於世。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这本由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精心编辑的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集,是近年来伊斯兰文化研究成果中的一本比较有分量的学术佳作,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在伊斯兰文化研究及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借鉴、相融合方面迈开了新步伐。全书分为文化纵论、义理研究、哲学宗教、前沿思潮四个部分。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 中观精要

    中观精要

    著名藏学家、学者、翻译家白玛旺杰,对包括藏传佛教在内的藏文化的各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同时对中文及世界文化也有广泛的涉猎,他精通汉藏英三种语言。在翻译领域,可称得上是一位翻译家,在学问方面,则是一位大学者。
热门推荐
  • 陛下,跟我回家种田去

    陛下,跟我回家种田去

    她捡了一个江湖人士,从此便被整日纠缠无法逃脱;她结识皇子共谋大业,辅佐登基之后他竟还要娶她。无心做宫墙内华丽的凰鸟,她选择与日日相伴的人归隐天涯;意外得知他也是皇家血脉,抛下她一心夺回属于自己的皇位。最后她该去向何方?最后可有人共她白首温柔?
  • 无人洞

    无人洞

    “别怕··别怕··”欢迎来到无人空洞,在这里,我们可以给您一个特别的死亡,就好比如:地狱单程七折票。也好比如:吞噬。或者:吓死。小子,好好的看看,别尿裤裆了···
  • 古玩行捡漏笔记

    古玩行捡漏笔记

    本书主要从自身和人际关系两个大方面入手,分别进行阐述。从自身来讲,分为“外表”和“内在”两个方面,引入不完美这个话题。又因为自身的不完美,从而开始对人际关系的审看。从亲疏远近的各个层次,选取不同的实例故事,以不同的切入点讲述人际关系中可能发生的不完美的情况,以及应该如何正确的应对。有些缺点是无法彻底消灭的,或许正式它们,和它们和谐共处才是好的办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是给自己找理由堕落,也不是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有些缺点是无法彻底消灭的,或许正式它们,和它们和谐共处才是好的办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是给自己找理由堕落,也不是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不愿意触碰的一面——阴暗面,亲人朋友不愿意接受,连我们自己也无法面对。
  • 我的火影对话游戏

    我的火影对话游戏

    火影不是一个热血格斗番吗?怎么到我这就变成了一个对话游戏啊?自动挂机的火影游戏你值得拥有。(不是简单的火影哦,加上了许多神奇的事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叶罗丽之宿主超神秘

    快穿叶罗丽之宿主超神秘

    一直以来都觉得生活无趣,想当一辈子咸鱼、混吃等死的顾倾城,竟然也有勤奋的一天。这要从一只蝙蝠说起…咳咳(开个玩笑),是从一个系统说起。那天晚上顾倾城迫不得已出了一趟门,却因此出了车祸,想要混吃等死,做一只快乐的咸鱼的她表示,解脱了,不过…为什么感觉还想再混会儿?这时一只光球从天而降,从此开始了穿梭时空的幸福生活,(开个玩笑)(我也不太会写简介,具体内容请看小说,本人是王默的黑粉,所以…你懂得,嘻嘻!)
  • 失恋私语

    失恋私语

    谁的青春没有过疼痛,偏谁有心将这疼痛流泪记录,在痛苦中慢慢站立,姑娘们,有时失恋也就这么回事~
  • 霸爱邪魅恶魔殿下

    霸爱邪魅恶魔殿下

    这年头竟然还有人翻墙,还好死不死的砸到了她身上!最关键的是,他非但不道歉,还恬着脸要自己做他的女人!倒霉死了好不好!更要命的是,当他知道自己是有男朋友的人了之后,醋坛子一翻,领了孩子到她家,让她认领!呜呜~谁来帮她打跑恶魔殿下!
  • 无阵

    无阵

    一个没有科技的世界,一个修行横行的世界,人定胜天,还是道法自然。地球的一个平凡灵魂,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怎么一步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