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58800000051

第51章 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5)

僧肇佛学是建立在对般若中观学说比较正确地理解之基础上的。但他对佛教思想的阐述并没有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充分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养料,在他的佛教哲学体系中,融合并吸收了大量中国传统的思想内容和思辨方法,特别是老庄玄学的思想。首先,僧肇关于般若性空的论述是围绕魏晋玄学的有无论、动静观、认识论、境界论进行的,是通过对魏晋玄学有无论、动静观上的实体性思维的批判而阐明的。同时,其佛学本体论、动静观、认识论、境界论的结构模式也承袭了魏晋玄学的理论结构。虽然僧肇的目的是以传统思想方法和哲学模式来阐发大乘佛学,但这种论述方式必然导致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融合。其次,僧肇佛学承接了魏晋玄学关注本末、体用的时代理论主题,其“即体即用”的体用论,与老庄哲学试图将内在的精神超越以及关于宇宙人生的洞察落实到现实人生中,与魏晋玄学对举本摄末、以体统用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智慧的寻求,是相一致的。可以说,僧肇“即体即用”的体用论从般若中观思想出发具有魏晋玄学所没有的思辨高度,但其对传统人生价值追求的肯定,则无形中引导了中国佛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再次,僧肇本人对老庄玄学非常熟悉,这使得他能够在充分认识老庄玄学与般若中观学差别的同时,认识到两者对同一理论问题的不同角度的回答中存在着的融通的可能。比如,在佛教中,缘起论主要是为了论证说明万法性空,但缘起论和因果思想中毕竟提供了关于现象世界存在方式的观点,因此,僧肇在其思想中就很自然地将佛教缘起论(含因果观)与老庄玄学的气化论进行了类比和融合,提出了“审一气以观化”的说法;庄子的齐物论对现象世界提供了一种超越的眼光,而佛教的无我论、性空观目的也在于超越现象世界,所以,僧肇在论述过程中也很自然地从无我、性空的立场,得出庄子般的齐万物的结论,只是他更强调“齐万有于一虚”而已;道家随顺自然万物的态度主要是出于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大乘佛教的随顺世俗则只是一种方便和权变,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度化众生,两者的目的不同,但在随顺世俗方面却具有相同之处,因此,僧肇在论述过程中,很自然地将道家自然主义的生活态度与佛教方便权变的观念进行了类比和融通,提出了“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宅绝言之乡”的要求。僧肇佛学的圆融精神与其对中国传统哲学和般若中观学的人生价值追求以及认识思维方式的充分理解是分不开的,其立足于般若中观学说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融合,也是对印度佛学的包容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摄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竺道生早年曾从罗什学习般若中观学,晚年盛弘涅盘佛性说,其思想具有融合空有的特征。竺道生之前,慧远就已持泥洹常住之说。慧远的法性论虽然也受到了大乘“法身”等思想的影响,更多的却是小乘毗昙学与中国的玄学及灵魂不灭等传统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所说的常住之涅盘或不变之法性,均有实体的意义。而竺道生却是在般若实相无相的基础上论证其佛性理论。

一方面,他从般若空观出发,认为万法“无有、无无,究竟都尽,乃所以是空之义也”。另一方面,他又以般若实相义去会通、发挥涅盘佛性论,认为无相之实相是万法的本体,这种无形无相、不可言说的实相在法曰“法性”,在佛曰“法身”,在众生则曰“佛性”。既然佛性即实相,是万法、众生与佛的共同本体、本性,那么,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人)当然皆有佛性。所以他说:“无我本无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竺道生在般若实相无相的基础上提出了“佛性我”,又进一步认为,众生之佛性由于妄想所蔽而不现,若去除迷妄,返本得性,体悟实相,便能解脱成佛。由于实相(佛性)并不是独立自存的实体,它不离众生万法而存在,与众生万法本来不二,因此,返本求性,体悟实相,实际上也就是众生自识本性,与法自然“冥合”。竺道生通过般若实相说把佛性、法性、众生与佛等同起来,把佛性作为众生的本性,众生的自性即是佛,其实际意义在于:把成佛从对外在宇宙实相的体认转为对内在自性(自心)的证悟,从而更突出了众生的自性自度。竺道生的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佛学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竺道生以般若实相与涅盘佛性相融通,将印度佛教空有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适应中土社会文化环境,实现了中国佛学从真空向妙有的过渡,竺道生融合空有的思想特征体现了其佛学思想的圆融精神,后世禅宗南宗融合空有的特征是对其思想倾向的进一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佛教为了在中土社会文化环境中扎根、传播和发展,偏重于依附、迎合传统思想文化,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出发来诠释并发挥佛教思想,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化佛学理论的圆融精神突出地表现在佛教与传统儒道思想的融合上。正是在对佛教思想进一步理解消化、融合吸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围绕不同经典讲说的不同佛教学派,并到了隋唐时期,出现了建立在对南北朝不同学派佛学思想批判、总结、会通之基础上的宗派佛学。

二、在隋唐佛教宗派理论中的体现

隋唐佛学理论的圆融精神一方面体现在对佛教自身思想学说的融通和创造性诠释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对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融摄上。这里,我们主要以中国化最为突出的天台、华严和禅宗三个宗派的佛学理论为例来择要论述。

关于天台宗佛学理论中体现的圆融精神,我们主要结合天台宗的中心理论“性具实相”说来看其中体现的圆融性思维。天台宗认为,世界万法都是本来具足的,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当体就是实相(真实的相状),都显示了法性真如的本相,这就是性具实相说的基本观点。其义理主要又有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即“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

天台宗的“三谛圆融”思想是建立在“一心三观”基础上。所谓“三观”是指二谛观、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也作空观、假观与中道观。智所说的“一心三观”是区别于次第三观的圆顿三观,在他看来,一心三观是不历阶次于一心中同时观照空、假、中三谛。空同时即具假、中,而从空的角度来观照,假、中亦即是空,此为总空观,假、中也是如此,随举一观即具三观。一心三观的落脚点是观心法门。从根本上说,空、假、中只是对同一实相在不同层面的观照,因而虽有三谛的分别,其实三谛圆融互具。“一心三观”肯定主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或者说三种不同的认识思维视角认识现象世界的存在本性和存在方式,又强调这三种认识思维视角在“一心”当中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圆融一体的。由此肯定了主体认识思维的多维度,以及这种多维度之间的圆融互摄;“三谛圆融”则肯定了主体所获得的认识的圆融性。“三谛”是关于现象世界存在本性、存在方式的认识,三谛圆融强调空、假、中三谛在一念心中的圆融统一,空假中三谛的相即相通、圆融互摄,从一定意义上说,即是空与假的统一,本体与现象的统一、体与用的统一,无论是在文化价值取向上还是在理论思维上均体现了天台佛学的圆融精神。

“一念三千”也是天台宗的基本思想,它是智根据《法华经》的“十如是”思想发挥而成的。《法华经》认为可从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个方面来见证诸法实相,智强调“十如是”即体现了空假中三谛平等互具、圆融无碍的中道实相。同时,智认为,“六凡四圣”所见宇宙各不相同,由此则有“十法界”。这十界虽然因果各异、凡圣不同,但从根本上说,却是互具的,任举一界,即具九界。十界各各互具,成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十如是,即成千如。以百界千如与三种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相配,便成“三千世间”。智认为,“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这就是“一念三千”。在说明“一念三千”时,智特别强调了一念与三千关系的不可思议,他从“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出发,强调“心”与“万法”的相即本具,圆融统一,反对将心与法割裂开来。

从根本上说,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是相通的,虽然“三谛圆融”似乎更多地论证了法与法之间空假中三谛的圆融,“一念三千”则更多论证了心法之间的圆融无碍,但两者都是“性具实相”论的理论展开,都统一于“心即实相……心是诸法之本”的基本立场,体现了天台宗理论思维的圆融特色。“一念三千”思想中包含的“十界互具”与“介而有心,即具三千”的思想分别阐明缘起现象之间以及心与缘起现象之间的相互涵摄、圆融互具,虽然论说的方面不同,但在思维的圆融性方面则是一致的。应该承认,借助于对般若精神的深刻悟解与灵活运用,智的性具实相说达到了自佛教汉传以来佛学思维水平的很高层次。

关于华严宗理论学说中的圆融精神,这里主要就其法界缘起论略加阐述。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天路历程

    天路历程

    除了《圣经》之外流传最广、翻译文字最多的书籍之一,被称为西方最伟大的三部宗教题材文学名著之一,与但丁的《神曲》、斯宾塞的《仙后》并列为世界文学中三大讽喻体作品,被奉为“人生追寻的指南”,“心路历程的向导”——《天路历程》被誉为英国文学中史诗般的存在,为十七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狱中心血凝成的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是除了《圣经》之外流传最广、翻译文字最多的书籍之一,为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所阅读。此次出版的《天路历程》采用了著名翻译家西海先生的译本,译文平实准确,再现了约翰·班扬朴素晓畅的行文特色。
  •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本书旨在解除每一个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赠老年人以历经沧桑的从容,让整日奔波的人有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无所事事的人有一座心灵的庙堂。教导世人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般不如意,待人接物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总之,本书旨在以“通俗佛经”之相,助世人修出佛心禅性。
  • 星云日记12:处处无家处处家

    星云日记12:处处无家处处家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中的第十二册。收录星云大师1991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记录了星云大师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全书分为“处处无家处处家”、“六根作道场”、“无为而治”、“相由心生”四部分。这是一份特別的日记,内容不仅是大师个人生活点滴,也是人生的省思,它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日记”,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 向释尊问佛

    向释尊问佛

    本书通过释加牟尼和底子阿难的对话,以问答的形式阐释佛法世界中的生命意义。
热门推荐
  • 豪门萌妻:钱夫相亲一万次

    豪门萌妻:钱夫相亲一万次

    【已完结】一个三岁奶娃娃无故抱着她的小腿叫娘喊妈,她认了;警察蜀黍再三警告她丢掉亲生骨肉是犯法的,劝她把娃好好养大,她也认了。虽然她整天只知道混吃混喝坑蒙拐骗,可是……她一个未出嫁的少女,她招谁惹谁了?!“你敢抛弃我和孩子?!”她指着他大喊。“滚。”男人薄唇微微一动,手下的人就将她连人带娃扫地出门。“我靠,有钱了不起?有钱就能丢娃了?这娃跟你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你不承认谁信啊!”他是望而生畏的商业帝王,呼风唤雨,只手遮天,可却遇上了她这个狂妄无赖的臭丫头……【女主非后妈】
  • 天厨禁脔

    天厨禁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道仙录

    魔道仙录

    “相遇如是偶然,分离已成必然。随缘一切,一切随缘。”身受重伤的柳千寻躺在苏问鼎怀里,说出了这句话,伸出手拭去他眼角的泪,满意的微微一笑,眨眼间化作泛着银光的飞灰,消失在他的怀里。“啊!”惊醒的苏问鼎大口的穿着粗气,抹去额头的汗珠道:“又是这个噩梦。”苏问鼎拿出脖子上的玉佩呢喃道:“随缘么?”“不!”忽然紧握住玉佩。“不管你在何处,我都会找到你,都会。”
  • 一个半

    一个半

    第二次的选择,第一次的剧情,第二次的走向。
  • 完全不知道叫什么的团宠文

    完全不知道叫什么的团宠文

    想写一个团宠文囧应该是现代玄幻类的。存稿中。
  • 君士坦丁堡之世纪大战

    君士坦丁堡之世纪大战

    这是1451年的寒冬,大雪纷飞,天气格外得冷。
  • 隐储风云

    隐储风云

    老国王临死之际亲手埋下叛乱的种子,被命运选中的少女将与她的哥哥展开一场生死对决,而黑暗中的势力也在蠢蠢欲动……
  • 别拿电影说事儿

    别拿电影说事儿

    《别拿电影说事儿》选取了这些年我写的一些影评。尽管它们只占观影总数的五分之一都不到,但仍旧能代表我的观影轨迹。经典的电影值得收藏,浪漫的爱情电影让人落泪,无意间偶得的电影令人惊喜,还有代表台湾的城市电影和代表香港的警匪电影。我们热爱电影,更尊重像伍迪·艾伦和彭浩翔这样的天才电影人。我一直认为,对电影的好感来自非常私人的个人感受,源于一种生活的积累、审美的习惯和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你可能无法完全爱上我的电影院,但望你能重新审视电影,重新爱上电影这门艺术。别忘了,电影是我们每个人的异想世界。
  • 黑暗无门

    黑暗无门

    地狱之门开启,罪恶的气息弥漫整个世界,继承着人类真诚,自信,正义,勇气,坚强以及爱的六名继承者们,用他们的努力乃至生命,开启了照亮这世界的光芒……一切精彩,尽在《黑暗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