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58800000032

第32章 法相唯识学(1)

本讲主要介绍法相唯识宗的思想。法相唯识宗是继承发展古印度瑜伽行派理论学说的一个佛教宗派,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境无识有”、“万法唯识”的基本结论,故得名。因而该宗的思想学说主要就是唯识学和法相学,并据此展开了对修行解脱的说明。

法相唯识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解深密经》是对深奥隐密的大乘经义进行论释,特别解说了阿赖耶识和三性三无性等,并对释迦一代教法作了判别,这些都成为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唯识宗主要教义的基本依据。《瑜伽师地论》托名弥勒,一般认为其实是无着所着。此论把瑜伽禅观境界分为十七地,并对渐次发展的禅观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作了论释,提出了万法唯识所变现的结论。《成唯识论》则是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解释。

《唯识三十颂》是世亲晚年精心结构的着作,以五言三十行的偈颂,概括地论述了三界唯识的要义,但世亲本人未及亲自注释便去世了。古印度有许多瑜伽系的学者着论对之加以解释,最着名的注释家是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人,称“唯识十大论师”。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曾打算把十大论师的着作一一翻译过来,后接受窥基的建议,改为以其中之一的护法之论为主,杂糅其他诸师之说,译成《成唯识论》十卷,中心内容是论证阿赖耶识为万法的本源,世界万有都是“唯识所变”,“实无外境,唯有内识”。此论成为法相唯识宗的重要代表作,基本上包括了法相唯识宗的全部思想学说。

此外,无着的《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以及世亲的《唯识二十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也都是法相唯识宗理论的重要经典依据。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玄奘弟子窥基所作的《成唯识论述记》,它一向被认为是发挥法相唯识宗理论的代表性着作。此论极为详尽地注释了《成唯识论》,谓世界万有皆阿赖耶识所变,并借助佛教因明,对小乘和佛教以外的各种学说进行了批驳,其影响甚至超过了《成唯识论》本身。

法相唯识宗理论的建立与玄奘西行求法和回国译经讲学的活动也是联系在一起的。玄奘由于深感中土佛教各家学说不一,验之于佛典经论,也异说纷纭,使人“莫知适从”,特别是他对当时流行的摄论和地论两个学派关于佛性的不同说法而感到迷惑。为此,他历经千辛万苦,赴印度取经。他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带回大小乘佛教典籍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此外还有大量的佛像、舍利等。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满载着名震五印的声誉回到长安。回国后,他把主要精力都用于翻译佛经上,并创立了唐代第一个佛教宗派法相唯识宗。他的译经为法相唯识宗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在译经的同时又从事讲学,培养出的一大批佛教学者又为法相唯识宗的创立提供了人才方面的保证。由于玄奘本人取经回国后的主要精力都用于译经,基本上是一个译而不述的人,因而法相唯识宗的主要着作大都是由窥基来完成的。

法相唯识宗的重要理论有三性三无性说、唯识转依说、五重唯识观、五种姓说和五位百法说等等,同时重视因明的运用。在判教方面则提出了“三时教”的说法。法相唯识宗向以名相概念的繁复而着称,同时也富含人类的许多思维成果。下面我们就择其要而略作介绍。

第一节三性三无性

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理论体系的中心观念。法相唯识宗以三性来概括其全部学说。三性的内容是:(1)遍计所执性,意谓世界万法并非真实的存在,人们“周遍计度”(普遍观察思量)、虚妄分别而执有实我、实法,犹如绳本非蛇,人们妄执为蛇。《成唯识论》卷八中说:“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

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2)依他起性:这里的“他”,指“众缘”,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这“四缘”,特别是指作为因缘的阿赖耶识种子及其能够引起心识变现万法的活动;依他起,就是“依他众缘而得起”,意谓世界万法虽非真实,但也不是绝对的空无,作为“假有”还是存在的,如绳依麻等因缘而生。《成唯识论》卷八中说:“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3)圆成实性:意谓于“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破除妄执,便能体悟到万法既无“人我”又无“法我”的真实本性,如绳亦空,由此显示的真如实性即为“圆成实性”。《成唯识论》卷八中说:“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二空所显,真如为性。”法相唯识宗不仅继承了瑜伽行派的三性说,而且还结合唯识理论,发挥了“唯识无境”,认为“三性亦不离识”。“依他起”指的主要就是依识而起。诸识生起时,现似“见分”与“相分”(详下),此即依他起;意识于是周遍计度,执着为“能”与“所”,此即遍计所执;远离有、无二执,我法俱空,便显万法唯识,此即圆成实。

相对于三性,法相唯识宗又有“三无性”的说法,这是为了破除世俗对“三性”的不正确执着而提出来的。“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依三性而立的三无性为:(1)相无性:此依“遍计所执性”而立,意谓世俗认识把因缘所生法妄执为“实我”、“实法”,其实,“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2)生无性,此依“依他起性”而立,意谓依他起的万法乃“托众缘生”,如幻如化,只有假相,而无妄执自然之性;(3)胜义无性,此依“圆成实性”

而立,意谓“圆成实”这一胜义性已经“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此即远离世俗认识所达到的“诸法真如”,亦即“唯识实性”。

关于“唯识实性”,《成唯识论》引《唯识三十颂》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说明远离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而显的诸法实相,即是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即唯识实性。《成唯识论》又解释说:“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如余论中随义广释。此性即是唯识实性。”上述“三无性”被认为是佛的“密意说”,而非“了义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性”中的后二性乃“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也就是说,在法相唯识宗看来,真正“无”的只有“遍计所执性”,至于依他起性,虽无实性,但有假相,故非“全无”,而圆成实性,乃是真有、实有,就更非“性全无”了。现假说为无,只是为了否定世俗所执持的那种实性而已。三无性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三性思想的表述。

第二节 唯识转依说

唯识,亦称“唯识无境”,意谓宇宙万法都是心识的变现,心识之外无独立自存之境。这本是印度瑜伽行派的一个基本观点,世亲的代表作《唯识三十颂》就是专门论述三界唯识理论的重要着作。此论的三十颂,初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一颂明唯识性,后五颂明唯识行位,全论以识的转变为中心,系统论述了“唯识无境”的学说,提出了“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的重要观点,并对有关唯识修行实践的问题作了论证说明。无着、世亲以后,主张“唯识无境”的瑜伽行派分成两派:一是以难陀和安慧等为代表的唯识古学,因其否认“相分”的真实性,故又称“唯识无相派”;二是以陈那、护法为代表的唯识今学,因其主张“相分”真实有体,“见分”取“相分”为境时,见分上会生起相分之“行相”,故又称“唯识有相派”。这两派的思想都先后传到了中国。南北朝时菩提流支的地论学派和真谛的摄论学派所传的基本上是唯识古学,唐代玄奘传译并据以立宗的主要是唯识今学。

从词义上看,“唯识”,是梵文Vija-ptima-trata-的意译。唯,简别义;遮境有,简别识外无境谓之唯:“唯言为遮离识实物”。识,了别义;泛而言之,与“心”、“意”的含义相似:“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区别论之,第八识名“心”,第七识名“意”,前六识名“识”“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唯识,就是万法不离识,离识无境。法相唯识宗继承了这一观点,并作了重点发挥。

法相唯识宗强调,众生的“识”是变现万法的根源,“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因而“实无外境,唯有内识”。由于我、法皆唯识,故我、法皆不真。《成唯识论》卷一说:“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为了说明万法唯识的理论,法相唯识宗在坚持唯有内识、而无外境的同时,又将识分为三类八识,并提出了“种子说”和“四分说”等来详加解说。与“唯识说”密切相关的则是法相唯识宗的“转依说”。

1.三类八识说

法相唯识宗认为,能够变现万法的“识”可以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它们分别有能缘与所缘两个方面,即能见的“见分”和所见的“相分”,认识活动就是识体自身的“见分”缘虑自身的“相分”,或“相分”引起“见分”,由此证明了“实无外法,唯有内识”。这八识根据它们能变的性质又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它们的主要职能是起“了别”和认识的作用。其中前五识相当于感觉,以色、声、香、味、触为对象;第六意识相当于综合感觉所形成的知觉、思维等,以“法”(整个世界)为对象。

第二类是第七识,即末那识,它的主要职能是“恒审思量”,即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其主要特点略说有三:第一,它的存在以阿赖耶识的存在为前提,“由有本识,故有末那”;它的活动以阿赖耶识为依据,“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它又与阿赖耶识一起成为前六识发生的依据,“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第二,它以阿赖耶识为“所缘”,即把阿赖耶识及其所变现的各种现象“恒审思量”为实我、实法;它同时是联系前六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的桥梁,“执有相故,是先我执所生引故,令六识相缚不断”;第三,在未成佛果之前,它的“恒审思量”表现在“所执我相”,当通过修行而至转依位时,它便“审思量无我相”。

因此,末那识在法相唯识宗的转依理论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第三类就是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它是八识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识,前七识皆依此识而存在并活动。

阿赖耶识,亦译为“阿梨耶识”、“阿剌耶识”等,意译为“无没识”、“藏识”

等,又别称“种子识”、“异熟识”等。这是八识中最根本的识,也是法相唯识宗着重阐发的识,在法相唯识宗的唯识理论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阿赖耶识有多种含义,《成唯识论》将其归结为“三相”,谓阿赖耶识“体相虽多,略说唯有如是三相”,即因相、果相和自相。

因相:阿赖耶识的因相是说此识能永恒执持产生世界一切事物的种子,是万法的根本原因,故阿赖耶识又称“一切种识”“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万法皆由此识所变现:“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果相:这是说阿赖耶识能按前世善恶之业引生后世相应的果报,保证精神主体的永恒相续;由于果报乃依过去善恶之因而有,果异于因而成熟,故果报新译作“异熟”,阿赖耶识又称“异熟识”“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异熟详说又有三义:“言异熟者,或异时而熟,或变异而熟,或异类而熟。”异时而熟,是说因与果隔世于异时而熟,即前世之因,后世成熟,招感果报;变异而熟,是说“因”发生变化而成熟为果,“或所造业,至得果时,变而能熟,故名异熟”;异类而熟,是说果与因性质有异,因有善有恶,果乃无记性(无善无恶)。

同类推荐
  • 无声息的歌唱

    无声息的歌唱

    为什么用木头做成鱼的形状,在诵经时敲打呢?唐朝李白的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是指哪一种法器?大钟、木鱼、蒲团、纸箔等,有何利众的功用?星云大师借物抒怀,以拟人化的手法,深情为佛教里二十种常见的法物器具代言,并搭配百余幅彩色人文照,并辅以法器简介,是一本富含文学之美的佛教普及读物。
  • 道教史

    道教史

    《道教史(精装典藏本)》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道教史(精装典藏本)》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往事百语(一)

    往事百语(一)

    回想我的一生,曲折多变,苦难连连,往往因为长辈的一句话,或是师友的一句话,若有所悟,牢记在心,继而活用,成为我一生待人处世的格言,从其中得到了无尽的般若宝藏。即使面临山穷水尽的困境,仍能坚忍不拔,无怨无悔。令我深深体会一句话所散发的力量。
  • 红尘禅影壹

    红尘禅影壹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快乐之源

    快乐之源

    全书从世界的现状、佛教的理论、信仰的力量以及如何修佛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揭示了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阐释了佛法具有的诸多功能以及佛教在心灵励志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追述了佛教的历史,介绍了佛教的门派,详释了佛教的基本教义教理,并从佛教徒的角度谈及了自己对于当今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部兼具知识性与可读性的佛学读物。
热门推荐
  • 惹火妻子不许跑

    惹火妻子不许跑

    因为半卷美男图,不远千里地寻找传说中的神奇国度,无边无际的沙漠下果真有个满是珠宝和美男的沉死王朝,亲了下美男神像,他竟然都活过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农女之华

    农女之华

    小姑娘知道什么是丧尸吗?不知道。知道什么是手枪吗?不知道。你知道什么?你们讲人权,不能欺负我这个古代人。
  • 邪妃在上之殿下不娶妻

    邪妃在上之殿下不娶妻

    妖界有个女魔头,茹毛饮血,心狠手辣,还爱四处招惹美男子,妖界人人自危!不过~前一秒誓死反抗的男子,见到女魔头后,一个个争先恐后,不惜打的头破血流,要做她的第一宠姬!一个不小心,女魔头上了天界,入了太子殿下的法眼~都说太子殿下生性孤僻,不喜女色,到底是看上了她哪里?女魔头一百个不愿意,直到把殿下拉去拜堂成亲殿下:我一直以为你不喜欢我女魔头:这叫欲擒故纵,你懂不懂殿下挑眉:那你为何不肯做太子妃女魔头娇羞:因为小的都比较受宠~
  • 学校趣味球类的竞赛与裁判(下)

    学校趣味球类的竞赛与裁判(下)

    学校体育运动会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也可以增强自身的意志和毅力,并在思想品质的教育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通过举办体育运动会,对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检查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提高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与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和进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他的小宝贝很甜

    他的小宝贝很甜

    1V1超软校花妹VS狂浪不羁霸道校草。‖文案‖“游哥,班里来了个小妹妹,长得比校花还美!”男孩抬眸,不屑:“嗤。”一个月后……“游哥,校花妹妹今天怎么没来?不会是生病了吧?据说……哎哎哎!游哥?干啥去啊……”男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了出去……他一向喜欢逆着别人的要求来,但偏偏拿一个小丫头没办法。别人都以为谢游喜欢的是原任校花那样辣的妹子,没想到……
  • 时间的许诺

    时间的许诺

    相爱的人终成眷属,即使时间很久。也依旧抵挡不住‘我爱你’三个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王军平与冯碧儿,分别来自背景大体相同的两个家庭,可谓门当户对,可在组成小家庭后,由于两人对婚姻生活的认识不足及个性的差异,更由于婆媳同住一个屋檐下而导致矛盾不断激化,问题层出不穷,其间,军平事业遭遇坎坷,两人感情又由于他人的介入不断产生波折,孩子出生后先天弱智……两人的爱情之路到底何去何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周皇子

    大周皇子

    来自异世的灵魂,来到宋朝初年.江南小镇上,神秘的身世,让他站在时代浪潮的顶端,乘风破浪,叱咤风云,建立起一桩桩英雄伟业,名垂青史。我既来此,就要夺回属于我的一切。一个厚黑者不断的撬着赵家的墙角。事实证明,赵氏兄弟也只能欺负一下孤儿寡母而已。本书墨武大神来过,明日大神来过,老虎大神来过,黄金大神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