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58800000012

第12章 中国佛学精神的印度文化之源(8)

既然世间诸法之实相就是性空,也就是无生无灭、涅盘寂静,因此,世间与出世间就没有什么分别,也不必脱离世间去追求超世间的涅盘,关键只在于掌握中道的立场破除各种执着。这种理论为大乘佛教深入世俗社会进行宗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龙树、提婆以后,继续有大乘经典出现,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大般涅盘经》,主要内容是说佛身常在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一般认为,该经的前后两分,并非一时所出,而且也是分别流行的,因而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经的前分在肯定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同时,强调“一阐提”(即断了善根的人)应当除外,实际上否定了这类人有佛性。经的后分在解释佛性时有了新的说法,例如把“佛性”说成“法性”,把能了解空性的智慧也包括在佛性之中,甚至以非有非无的空来说佛性,认为“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中道者名为佛性”,“是故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同时经中还肯定了“一阐提”也可以成佛。《涅盘经》还与当时其他一些经典,如《如来藏经》、《大法鼓经》等一样,提出了“如来藏”的概念。如来藏的“藏”是胎藏的意思,如来藏,即如来在胎藏中,它作为佛性的别名,更突出了“如来即在众生身内”,是一切众生成佛的根据。同时,它也有“我”的含义,《大般涅盘经》卷七中明确提出“我者,即是如来藏义”。随之出现的《胜鬘经》、《不增不减经》等,又进一步把“如来藏”与真如法性或自性清净心联系起来,使佛性-如来藏更具有精神实体的意义而趋向于与外道“神我”合流。这些思想显然都是与早期佛教的“无我说”相违背的。因此,大乘佛性-如来藏思想在印度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或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反,它很快就被无着、世亲的唯识学所代替。然而,这种思想传到中国后却受到了中土人士的欢迎,经晋末时着名佛教思想家竺道生等人的倡导,这种思想经过不断改造与发挥而成为中国化佛学的主流,这是由中印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继中观学派之后,又有瑜伽行派出现。瑜伽行派与中观学派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它的实际创始人是无着(约395-470年)和世亲(约400-480年)。大乘瑜伽行派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又因其在理论上主张“万法唯识”、“识有境无”而被称之为“大乘有宗”。该派尊弥勒菩萨为始祖,相传无着曾上天受弥勒口授,回来后诵出了《瑜伽师地论》作为创立学派的主要依据。瑜伽行派的主要经典,除《瑜伽师地论》之外,还有《解深密经》。

此外,无着的《摄大乘论》,世亲的《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也在创立学派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瑜伽行派的主要理论是“万法唯识”。他们反对中观学派一切皆空的观点,认为那会导致否定佛教本身的存在,对佛教是十分不利的。他们提出了境无识有的观点,认为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由众生的“识”变现出来的:“内识生时,似外境现”,离识无境。能够变现万法的“识”有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它们分别有能缘与所缘两个方面,即能见的“见分”与所见的“相分”,认识活动就是“见分”取“相分”,实际上也就是“识”自己认识自己,由此证明了“实无外法,唯有内识”。八识中阿赖耶识是最根本的,它是万法的总根源。

为了说明“万法唯识”,瑜伽行派提出了“种子说”,认为阿赖耶识中含藏着产生世界万法的各种种子。种子是产生万法的潜能,种子发生作用,显现万法,叫做“现行”。这就是说,所谓的万法只不过是阿赖耶识中种子的外现,因此,万法的存在离不开阿赖耶识。瑜伽行派还通过种子与现行的互熏来说明众生由“识”的转变而实现解脱的途径,即把佛教修习的全部目的归结为阿赖耶识种子的转依。

瑜伽行派还根据万法唯识的道理,用“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即所谓的“三自性”,来解释一切认识现象的有无和真假,认为只有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体认到一切现象既无“人我”又无“法我”,唯有识性,才能获得对一切现象最完备、最真实的认识,这种对三性的认识也就是对诸法实相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无偏见的认识,也称之为“中道观”。

在论证万法唯识、离识无境的基础上,瑜伽行派对识所变现的宇宙万法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位百法”,即五类一百种法,进一步完成了佛教的名相分析系统。在方法论上,瑜伽行派也有一个特点,即运用了佛教逻辑“因明”并加以发展。因明是一种推理证明的学问,起源于古印度正统婆罗门哲学派别关于祭祀的辩论,其中正理派曾以此作为他们学说的中心。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龙树全盘否定正理派的逻辑学说,瑜伽行派则出于辩论的需要而逐渐吸取并发展了古因明,使之成为驳斥外道、宣传教义的重要工具。

大乘佛教发展到7世纪时,瑜伽行派与中观学派都还有所发展,但随着密教的兴起,大乘各派开始接近且趋于融合,出现了所谓的瑜伽中观派,并逐渐向密教化方向发展。10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名存实亡,完全融合于密教之中,成为密教的附庸。

3.密教及其主要思想

印度佛教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密教流行时期。一般认为,密教开始于6-7世纪。当时印度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出现了许多封建小国。曾经一度衰落的印度婆罗门教在4世纪前后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甚至希腊、罗马宗教的思想内容而演化成的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在印度的广大地区取得了统治地位。佛教在印度教的影响下,逐渐出现了密教派别。8世纪以后,密教在印度佛教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密教在唐代时传入我国,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并由中国传至日本,称“真言宗”。密教也由印度直接传到了我国的西藏地区,形成了所谓的“藏密”。

密教是大乘佛教、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间信仰为主要特征。它的主要经典有“六经三论”之称,而最主要的是《大日经》与《金刚顶经》。

印度的咒术密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吠陀时代。佛陀在创立佛教时对这种民间信仰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弟子若有实行咒术密法,被认为是违反戒律。但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中,都仍然可以见到咒术密法的采用,不过它们只是一种附属品,与根本教义尚无直接的关联。组织化、系统化的密教思想与实践的出现开始于《大日经》。我国一般将《大日经》与《金刚顶经》的出现作为“纯密”独立的标志,在此之前的称为“杂密”。《大日经》约产生于7世纪上半叶的西南印度,经中崇奉大日如来,视其为一切智慧中的智慧,并建立了一套繁琐的密修仪规、行法。7世纪末,在东南印度又出现了《金刚顶经》,该经以大日如来为受用身,渲染人们在心作观想时依次出现的“五相”可以成正觉,由“金刚三昧”生种种智慧,破一切烦恼。它是以瑜伽秘仪为中心的一大体系。以《大日经》为主的思想和实践常常被称为“右道密教”,而《金刚顶经》的实践中由于吸收了印度教的性力崇拜等思想,因而被称为“左道密教”,它们为“纯密”的两大支柱。

密教认为,世界万物,佛与众生,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佛与众生体性不二,众生如果依法修“三密加持”,即手结印契(“身密”,特定的手势)、口诵真言咒语(“语密”)、心观佛尊(“意密”),就能使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相应,从而“即身成佛”。密教的仪规行法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入教或传法仪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需要导师(阿阇梨)秘密传授。

约在8世纪后半叶,密教开始出现分化并俗化,以《金刚顶经》为中心形成的以实修为主的金刚乘中又分化出一个支派,称俱生乘或易行乘,这一派以超行寺为活动中心,进一步与印度教性力派结合,提倡以男女性行为为解脱之道,行女性崇拜,宣扬纵欲,其末流趋于淫秽不堪,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后佛教徒与印度教徒为了共同抵抗伊斯兰教的入侵而创立了时轮教,佛教实际上完全融入印度教之中。

佛教在印度流传了一千五百多年,从10世纪开始急剧衰落,至13世纪初而在印度绝迹。直到六百多年以后的19世纪,佛教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印度。

同类推荐
  • 佛教常识问答

    佛教常识问答

    佛也称佛陀,译为“觉者”,能彻证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动的、光明遍照的觉性:觉了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合,虛妄不实:不受烦恼的干扰,朗然大觉,就称为佛。尝闻师言: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轻重利害,不可比拟。佛法的实践,一般叫做修行。修是修理,这说明自性本来清;争自在,因受尘垢妄执的蒙蔽,所以要加以修理,以恢复本来的样子,否则就应该叫做建造:行是行行不息的活动,这说明修习佛法,要在一切时、一切处自强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时续时断,不能一曝十寒。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 看透牛皮经

    看透牛皮经

    为了引导读者深入这些公案,每一则都有妥切的“白话新唱”、慧眼独具的“分析与鉴赏”,公案中出现的术语也适时注释。阅读禅门公案,是最具挑战性的心灵探险,我们永远不知道就在下一瞬间,会有什么奇妙非凡的事情降临在我们身上!
  • 百年佛缘:新春告白

    百年佛缘:新春告白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敬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 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本书以道教体系为逻辑,以道教神仙、人物、宗派、典籍、名山、道观为点,以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叙述道教的故事,详解道教文化。
热门推荐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女配养树计划

    快穿女配养树计划

    要想生活过得去,人生必须有点绿。爱护绿色才能拥有好的眼镜。巫炘(xin)一个世界没有颜色的小可怜,被无良系统188号拐骗去养树治眼。从此,巫炘就走上了一条阻止反派黑化的不归路。
  • 太傅家的小娇娘

    太傅家的小娇娘

    上辈子谢瑾卿怎么也想不到,在她死后,一向自私霸道的孟祈越也跟着她去了。这辈子她也不明白,怎么她一心当做长辈,想抱其大腿的太傅沈静安,明面对她温和慈爱,内地里却想将她拐回家做夫人……
  • 青梅布谷鸟

    青梅布谷鸟

    小学时光的时光里一位琵琶者,一位吉他人,他们在分隔了6年之久,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迷光纪

    迷光纪

    “我一直很好奇,你从一开始接近我,是不是只为了任务和使命?”“刚开始的确是。”他金色的眼眸中漾起一种温柔的色泽,这是曾经的阿索狄洛殿下不会展现出的神色,“不过后来不是了。”不去管他的身份或她的身份,他的使命或她的使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命运就转向了另一种轨迹。星光坠落,光源却终将汇聚。不只是她,原来他的灵魂,也才刚开始变得完整。
  • 临风九诀

    临风九诀

    落魄少年黎风,在一次救人中被一老道收作弟子,本着学些健体之术,不曾想却搅起九天云动!
  • 心理学与情商、气场、影响力

    心理学与情商、气场、影响力

    本书从情商、气场、影响力三个方面阐述了三者在人一生中的地位和作用,给出了一个人想要取得巨大成功、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秘诀,并且提供了修炼情商、提升气场、形成强大影响力的有效办法。相信本书能够让您拥有成功的传奇人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成名就回家继承亿万财产

    不成名就回家继承亿万财产

    “叶寻先生,请问是什么动力让你同时成为了影帝、歌神和文坛巨匠呢?”叶寻神秘一笑:“为了逃脱亿万财产。”书友群104654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