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708100000061

第61章 陈襄

陈襄(1017年~1080年)字述古,福州侯官人。中进士,为官于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做过枢密直学士(充皇帝侍从,备顾问应对)、太常卿(掌有关礼乐、郊庙、社稷等)、侍读(为皇帝讲解经史)等官职。学者称古灵先生。高祖檄,唐末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家于福州,仕闽为太尉,推诚奉国功臣。曾祖令图,为客省使,居侯官之古灵(今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祖希颍,果州司户参军。父象,台州黄岩县尉。古灵陈氏今为名族。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举进士第,授建州浦城县主簿,历知台州仙居县、孟州河阳县、彭州濛阳县。嘉祐二年(1057年),以富弼之荐召试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编定昭文馆书籍。六年(1061年)出知常州。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召为开封府推官,除三司盐铁判官。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以谏议大夫奉使北辽。熙宁二年(1069年)迁修起居注,寻兼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罢言责,留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1071年)为王安石所忌,出知陈州,改知杭州,时苏轼、苏辙兄弟为杭州通判、陈州教授,多所酬唱。八年(1075年)召还,迁尚书右司郎中,枢密直学士,兼侍讲。荐司马光等三十三人,人伦之鉴,可谓罕与等夷。元丰二年(1079年)坐苏轼乌台诗案,罚铜二十斤。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十一日,薨于京师,年64岁。赠给事中,阶累升为朝散大夫,勋累升为护军,爵累升为上党郡开国侯。其后累赠少师,谥忠文。

陈襄为宋世硕学名臣,早年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倡道海滨,人称四先生。襄“以兴学养士为先务,以明经笃行为首选”,先后于浦城、河阳、常州、杭州、陈州兴办学宫,为诸生讲学,弟子逾千人,著名者如孙觉、章衡、傅楫等。襄为学以诚明为宗,倡“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和性以尽神”。著有《易义》、《中庸义》、《古灵集》。全祖望称其“倡道之功,则固安定(胡瑗)、泰山(孙复)之亚,较之程(程颢、程颐)、张(载),为前茅焉。”《宋元学案》于安定、泰山、高平(范仲淹)、庐陵(欧阳修)之后立《古灵四先生学案》,《宋史》并有传。

陈襄任建州浦城县主簿时,适逢该县缺少县令,他便独自总揽全县之事。该县地域辽阔,许多地方是由某一大家族统治,历任的县令都管不了,蒙蔽上司、请托权贵,是习以为常的事。陈襄起早贪黑,决心纠正那些年深日久的弊端。当地颇有一些案情复杂、积压日久的诉讼,陈襄下工夫分析案情,穷本溯源理出头绪,然后一加以判决。为了秉公断案,防止有人来说情,每次断案时,便让数人环列于前,使那些说情的人无法开口。从此,浦城县的百姓知道其不徇私情,不受贿赂,是一个公正无私的清官。

陈襄当上浦城知县不久,有一个农民跑到县衙报案,说他家饲养的耕牛被人偷走。耕牛在当时既是很值钱的牲口,又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个案子。事关重大。如不及时破案,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就会影响本县农村的安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陈襄窃窃私语,这个案子非破不可。他立即跟几个捕头一起到案发地点去调查取证。捕头捕获了数名犯罪嫌疑人,陈襄逐一进行审讯,但没有一个肯认罪伏法、陈襄想对其用刑,又怕伤害无辜。他连续好几天,茶饭不思,整天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叫官差将嫌犯全部集中到审案大堂,便骗他们说:“本县土地庙有一口大钟,能够分辨强盗,非常灵验。”于是派人把钟抬到后案供奉起来,又命这些嫌犯站立在钟前。陈襄提高了噪门,高声说:“没有偷耕牛的人摸钟时不响。偷耕牛的人摸钟时有响声。”陈襄又率领官吏们先烧香,然后很虔诚地向钟祈祷,命令那些嫌犯个个都把手放在胸口,闭上眼晴,嘴里念叨:“偷牛者,罪大恶极,罪有应得,该抓、该抓。”整个仪式进行了大约二个小时。仪式完毕后,陈襄命官差用黑色帷幕把钟围起来,又暗地里派人把墨汁涂在钟上。又过了一个小时,他命令那些嫌犯逐一把手伸进帷幕内摸钟,然后检验他们的手,众人手上都染有墨汁,只有一个人手上没有。

经过审讯,那人承认自己偷了耕牛。因为那人怕钟发出响声,不敢去摸钟,结果就露出破绽,中了陈襄的计、陈襄用计断案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浦城县城内外,一段时期,犯罪分子都有所收敛,不敢轻举妄动。

陈襄在仙居县为官期间,发现该县是个极其偏僻的地方,老百姓浅陋无知,不知道教育子弟读书。陈襄在一个春节大年初一的那天,乘当地父老前来贺岁的机会,写了一篇《劝学》,命门生管师复在大庭中宣读,并告诉他们说:“办学校,培养人才,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去年,我已上报朝庭,请求在本县办一所学校。目下,朝庭已正式批准。我准备拿出半年的俸禄用于资助办学。请你们有子弟的赶快将其送进学校读书。”父老们感动得掉泪,都一一答应。开工砌学校的那天,陈襄很早就来到工地,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跟建筑工人一道参加搬运建筑材料。在他的影响下,帮助搬运建筑材料的人越来越多。官府虽然没有向老百姓求助砖瓦、木料等建筑材料,但老百姓也乐于奉送,甚至连织布、编席的人,收入不多的也愿意出钱资助办学。过了几年,陈襄离任时,县里的男女老幼堵塞道路,攀住车辕,都舍不得让他走。好多老百姓为他送来农副产品,他都婉言谢绝。拱手与老百姓作揖,过了好长时间,好容易才出了境。

陈襄出知常州时,郡学校舍狭小,容纳不了那么多学生;经过陈襄的再三努力,不久便完成了学校的扩建工作。这座学校的规模和生气蓬勃的景象,在附近州郡的学校中是首屈一指的、陈襄经常早晨进入学校,坐着为学生们讲解经史,同时处理州内政务,从引毗陵一地学业有成的人,在江浙地区为数最多。

陈襄到常州为官的第二年夏季,老天爷发了脾气,连续阴雨一个多月。常州境内洪水泛滥,若干农田被淹,许多老百姓的房屋被洪水冲塌。好多流离失所的老百姓,扶老携幼离乡背井,乞讨他乡、陈襄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忙写上奏折,派人上报朝庭,要求调拨救灾物资进行救灾。他立即率领州、县的官吏,组织百姓,进行抗洪自救。他亲临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亲自指挥抗洪救灾,多次深入到灾民中去进行慰问,派人及时把朝庭调拨的救灾款以及救灾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抗洪救灾刚刚结束,他立即组织人员,排查洪水泛滥的原因,他还亲自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去寻求彻底根治洪魔的对策。经过调查研究,终于找出了洪水泛滥的原因:原来常州的运渠横挡着震泽,连日下暴雨,游积的水不得向北注入长江中,因而震泽之水经常淹没常州、苏州几个县的农田,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代。陈襄连夜书写奏折,上报朝庭,要求兴修水利,提出了疏浚运渠,导震泽之水入长江的治水之策、过了一段时问,朝庭批准了他上奏治水的奏折、陈襄立即派人丈量运渠的尺寸和对岸农田的亩数后,分别派人疏浚河道,深度、宽度都有规定。陈襄经常深入工地,察看工程进程,监督工程质量,跟民工们一起挖土挑泥,往往不是一身汗,就是一身泥、在陈襄的带动下,经常州数万民工三个多月的奋战。终于完成了这一水利工程、接着,他又命人削平望平的拦河坝,震泽贮积的水终于得以北流长江之中。这样一来。不但危害百姓的洪水被解除了,而且旱田也可以灌溉了。苏、常一带自此,年年五谷丰登,老百姓安居乐业,个个欢庆有余。

陈襄系宋代三朝元老,为官几十载,到过很多地方,任过很多职位。他不论在何处任何职,都不畏权贵,正直不阿,严峻执法。他勤廉为民,一心为老百姓造福的品行,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他一生为老百姓办的实事数不胜数。弥留之际,妻子儿女环绕在他的病床前哭泣。问他还有什么话要交待、陈襄要来纸笔,写了“先圣先师”四个字交给了儿子之后就逝世了。陈襄逝世的消息像刮风一样很快地传到他曾经为官过的地方。好多地方的老百姓失声痛哭,悲痛万分,许多老百姓家挂起了他的画像,设了灵堂,不少村镇还为他建成了祠堂,寄托对他的深切怀念。

毕昇

毕昇(?~1051年)北宋时代的人,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与其同时代的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对其发明有详细记述,活字印刷在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庆历八年(1041年~1048年)间发明。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比起手工抄写,已方便得多。但是雕版仍有缺点,雕刻一部大书,需要不少人力、物力,很不经济,同时书板还占据大量空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技术革命。据沈括《梦溪笔谈》卷18的记载,毕昇用胶泥刻字,一个字,一个印,用火烧硬。先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着松香、蜡、纸灰等,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摆满字印,满一铁框为一板,拿到火上加热,药就溶化,用一平板把字压平。为提高效率,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另一板又排字,这块板印完,第二板又准备好了,这样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每一个单字,都有好几个印,如“之”、“也”等常用字,每字有二十多个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时用。至于没有预备的冷僻生字,则临时写刻,用草火马上烧成。把字印按照韵目分类,安放在木格子里,根据毕昇的试验,假使只印三、两本显不出简便,假使印数百、数千本,就极为神速。他的方法虽然原始简单,但与现在铅字排印的基本原理相同。

遗憾的是,沈括对于毕昇的生平事迹,没有交代清楚,只说他是“布衣”,没有做过官。在之后的记载中,凡是讲到毕昇的,只不过重复或节录沈括原文,至今还未发现任何新的文献。不少外国学者说他是一个铁匠,也是根据《梦溪笔谈》,因沈括说有一位老锻工毕升,曾在皇宫中用铁锻炼黄金,有人说他是四川人,但没有提出任何证据。当他发明活字板时,沈括只是十几岁的小孩。毕昇死后,他发明的泥活字印,为沈括的侄子辈所获得,作为古董般保藏起来。所以毕昇与沈家或有亲戚关系,沈括是杭州人,毕昇可能也是杭州一带人。

1993年,有报道说湖北英山发现毕昇墓碑,此碑风化严重,又遭撞击损伤,笔画多有残缺,年号难以确定。但有人认为此碑的墓主即为发明活字的毕昇。

明朝正德年间(16世纪初)在河南汝南地方一个武官家中,从地下掘出黑子数百颗,每子有一字,书法像唐欧阳询的字体,坚硬如牛角,当时有人以为这些就是宋活字,它的精巧,非毕昇不能造。不过这只是后人的一种推测。毕昇的胶泥活字,是经过苦心设计的,因为这牵涉到刻字、排版、印刷等实际技术问题。清朝道光年间安徽泾县有一位教书先生翟金生,仿照毕昇的老法子,费了三十年心血,造成同骨头牛角一样硬的泥活字十万多个,到1844年才印出《泥版试印初编》,可知泥活字印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过去有些学者以为泥活字一触即碎,不能印刷。并说胶泥刻字,不合情理,可能指的是金属活字,或铸字的模型,因而怀疑毕昇是否真的用过胶泥活字。其实泥活字“坚贞同骨角”,并且印得字画清楚。据近年新发现的几种泥活字印本和翟金生的泥活字实物,就可用来否定上述主观臆说了。又有人提出毕昇的胶泥,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炼丹时用来密封炉顶的“六一泥”。实际上,清代翟金生用的只是普通泥土,并非用七种药物合成的所谓“六一泥”。同时,李瑶在杭州仿宋胶泥印书,朝鲜用陶字印《三略直解》,也都根本不提“六一泥”。“六一泥”之名只见于宋人医方,及《道藏》内《丹房须知》、《太极真人杂丹药方》等道书中。而正统《道藏》清代学者是很难见到的。所以说普通胶泥不能印书,要印书须得用“六一泥”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毕昇发明活字不久,南宋周必大于1193年就用泥活字印刷自己著作《玉堂杂记》。后来的人除沿用毕昇的泥活字外,元代王祯又制成木活字。其实木活字毕昇早已考虑过,他发现木头的纹理有疏密,沾水后高低不平,并且与药相粘,取下不便,所以舍木用泥。清代包世臣也说过用木活字印书,印了两百部,字划就胀大模糊,而泥版可印至千万而不失真。元、明两代,又有人利用锡、铜、铅等材料铸成金属活字,与雕版印刷相辅而行。

毕昇的泥活字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朝鲜人利用毕昇活字印刷的原理,推陈出新,早在王氏高丽高宗时(约1234年)已用铸字印书,李氏朝鲜太宗三年(1403)以后,铸造活字二十余次,铸成铜活字二三百万个,并在世宗十八年(1436年)铸成世界最早的铅活字。活版印刷后来由朝鲜又传到日本。越南在黎圣宗光顺三年(1462年)已能很迅速地排印中越诗人唱和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系统的汉文活字。西洋活字印刷术由德国梅因兹地方,而传到欧洲各国,以及新大陆的美洲。因为文字与中国不同,看起来似乎另成一系统。但自16世纪以来,不少的西方学者均以为欧洲的活字印刷术也受到中国的影响。所以中国发明的印刷术(雕版与活字板),不但直接传播到亚洲各国,并且影响了整个世界,对人类文化有着极其重大的贡献。

王惟一

王惟一,亦作王惟德,生卒年代和籍贯不详。他夙受禁方,尤工针灸之术,是著名医家。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时,他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都骑尉。天圣初年,宋仁宗尝敕太医谨方技,考次针灸,认为“针灸之法,人命所系,日用尤急,思革其谬,以利济民”。王惟一乃竭心奉诏,精意参神,定偃侧于人形,正分寸于腧募,增古今之救验,总会诸说,编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后来仁宗又以“古经训诂至精,学者封执多失,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复令创铸铜人为式。王惟一乃主持修铸铜人两具,“内分脏腑,旁注溪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并命夏竦为图经一书作序,题名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此外,据《宋史·艺文志》载,王惟一尚著有《明堂经》3卷,已佚。又负责校订过《黄帝八十一难经》。

王惟一对医学,特别是针灸学有重要的贡献。其主要成就在于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铜人和刻石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现通行的为贵池刘氏玉海堂刻5卷本),考订了针灸穴位354个,较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多了5个穴位:青灵、厥阴俞、膏肓俞、灵台、阳关;又明确提出了任脉、督脉的循行路线与穴位,将之与十二经并列。其后,才有元代忽泰必烈《金兰循经》、滑寿《十四经发挥》将之进一步阐明。因此,王惟一对针灸学的十四经说之形成有奠基作用。在书中,王惟一应用了两种腧穴排列法,一是将所有穴位按十四经循行排列;一是仍按前代针灸学述穴法:四肢以十二经排列;头、面、胸、背,按部位排列。这是当时针灸界习用的两种表达经络腧穴体系的方法,王惟一则忠实地反映了这一现象。后来,宋朝廷编撰《圣济总录》,只采用十四经络循行的方法以介绍经络、腧穴,而弃去了四肢、躯体分部的方法,使经络学说更体现了人体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王惟一《图经》则反映了他尚未能冲破晋唐代以来针灸学窠臼,因而用兼收并蓄的方法来反映经络腧穴。但王惟一在排列十四经方面,与《灵枢经》不同,即不循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的规律,而是以脏腑相为表里的方法排列,先述手经,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后述足经,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最后为任脉和督脉。而且每一经的穴位则均从肢末肇始,以向心方向介绍,也不符合经络循行系统之规律。

在内容方面,《图经》还提供了校勘和理解《黄帝内经》经文的参考资料。因现存所见《内经》,是经隋唐杨上善、王冰等校勘注解者,难免有误漏。而《图经》所引经文,与现存所见《内经》经文有所不同,如手太阴肺经主病增加了“卒遗矢无度”、足太阴脾经主病增加了“寒疟”、手少阳三焦经主病增加了“颊痛”等,而《内经》中则无这些内容,因而有参考价值。在穴位主治方面,增加新内容更多。如上星穴增加了“痰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天柱穴增加了“颈项筋急,不得回顾,头旋脑痛,针入五分得气即写之愈”;龈交穴增加“治小儿面疮癣久不除,点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泪眵汁,内眦赤痒痛,生白肤翳,鼻中瘜肉蚀疮”;大迎穴增治“微风眼睑瞤动不止,风泪出”;风门穴增“若频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等等,体现了宋代针灸临床治疗范围的扩大。在针刺、灸壮方面,介绍亦更仔细,如言上星,应“以细三棱针刺之,即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而囟会则曰:“可灸二七壮至七七壮”,“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渐退,七日顿愈”;还补充了“头风生白屑多睡,针之弥佳。针讫,以末盐、生麻油相和揩发根下,头风即永除。若八岁已下,即不得针,盖缘囟门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忌热面、猪、鱼物等”,显示了《图经》内容较前代针灸典籍要丰富得多,因而该书不仅是前代针灸经验之汇集,而且融入了王惟一在针灸学方面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经过他的整理编撰,影响所及,使针灸学术水平有明显提高和发展,且使之趋向于统一。《图经》所附十二经穴图及取膏肓穴图、崔氏四花穴图等,也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珍贵图谱。

其次,王惟一的贡献,在于主持铸造了专用于针灸教学的铜人模型两具。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又尝闻舅氏章叔恭云:昔倅襄州日,尝获试针铜人,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其外俞穴,则错金书穴名于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盖旧都用此以试医者。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水,俾医工以分折寸,按穴试针,中穴,则针入而水出,稍差,则针不可入矣,亦奇巧器也。后赵南仲归之内府,叔恭尝写二图,刻梓以传焉。”周密离王惟一所处年代不远,书中记述的都是一些耳闻目睹之事,因而是可信的。且《四库全书总目·铜人针灸经》提要亦称“今铜人及章氏图皆不传”,与上述记载一致。铜人像的创铸,给针灸教学增加了形象直观教具,便于学生认穴,补充了书籍文字阐述和平面图画之不足;在作为测试工具时,也增加了认穴的客观标准,直到明清时,朝廷仍沿用这一方法选用针灸医生,如明初医家宁守道,“精针灸法,应诏入京,针铜人中选,授太医院大使”;清代医家左见龙,“以其术游京师,适太医乏人,经推荐应试针灸,以针刺铜人之穴多中,遂供职太医院”。因此,铜人,作为世界上最早之医学模型,有力地推动了针灸学的发展,以至铜人成了当时的“国宝”,有说金军南下时,曾掠去一具。历代统治者对于铜人,都予以重视,如元世祖曾于1260年命尼泊尔工匠修复铜人;明正统年间,明英宗也下令重铸铜人,并对宋铜人予以高度评价,在其御制序中称宋铜人“分布腧穴于周身,画焉窍焉,脉络条贯,纤悉明备,考经案图,甚便来学”等。明代针灸学家高武,亦仿此铜人,铸男、女、小孩铜人各一具。可见王氏所铸铜人之影响及其实用价值。王惟一的另一贡献为刻石碑。尽管宋代印刷术已有很大进步,但由于印数有限,保存不易等原因,仍限制着针灸医学的普及与发展。为广流传,王惟一主持将《图经》3卷刻于石碑之上,供针灸爱好者览诵抚拓,故石碑对针灸术的流传有推广作用。其时石碑有四方,《图经》3卷,每卷一方;另一方刻“都数”1卷,具有全书索引性质,一并放置在当时开封府大相国寺仁济殿(原名针灸图石壁堂)内。元初迁往北京,后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在明代被充作修筑京师城垣的材料而埋入土中。1965年至1972年,石碑得重新出土,受到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重视,经修复整理,将五块残石置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中中国通史展览展出。

王惟一的杰出贡献,使我国传统的针灸学术得以发展、推广和普及,并纠正了唐代王焘倡灸禁针的谬误。因而,至今他的著作对我们研究针灸学术仍然有着文献学作用和参考价值。

同类推荐
  • 千古圣君——李世民

    千古圣君——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本书介绍了千古圣君——李世民的传奇一生。
  • 安徒生

    安徒生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安徒生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于朋友——商人麦尔乔家中。
  • 海盗:海上的峥嵘岁月与财富梦想

    海盗:海上的峥嵘岁月与财富梦想

    本书所要讲的这些人、这些故事很少能够出现在主流的历史书当中,他们基本上被看成是不入流的人或者说是“小人物”。也许没有现代媒体的宣传,这些人是不会进入大众视野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海盗,在人类的历史上他们曾经写下辉煌的篇章,只是我们的聚光灯打不到他们身上。阅读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机会,看看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这些非凡的“小人物”的故事。历史本身就是故事,无论是大人物的故事还是小人物的故事,他们都应该有自己的位置。
  •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册)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册)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 孙中山先生传

    孙中山先生传

    一位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简任官员、国民党党史专家笔下的孙中山先生!本书注重整体,叙事比较确切扼要,裁剪适当,条理明晰。作者广泛搜集大量的资料,并经过认真考订,基础较为深厚,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一定的史料价值。原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大学教授段云章先生评价此书:“首先,虽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但也较好地理解到时代潮流、社会环境和伟人言行的互动关系。其次,著者本着他自定的治史须”根据事实,加以论述“的原则,广泛考订资料,并做了实地调查。
热门推荐
  • 绝色神医之废柴逆天七小姐

    绝色神医之废柴逆天七小姐

    她是闻风丧胆的"夜"。俗称:N0.1。跆拳道,柔道,散打,……通通信手沾来。她是夜府的七小姐天生痴傻,没有元素力。十足的废材,是传说中的三无。三无:1,无容貌。2,无能力。3,无IQ。当她再次睁眼时,绝代风华。神阶丹药,不好意思,她当糖豆吃。神兽。不好意思,神兽一个一个排着队求她契约。如果你问她,你哪来的自信?她会说:“姐就是这么自信,这么狂妄。”
  • 夺命快递

    夺命快递

    我是个快递员,我送出的快递来自地狱去往人间,中间的路是用亡灵的鲜血铺成。如果有一天,收到我的快递的人没有死,那人间就会沦为地狱……
  • 喂,反派别懒了

    喂,反派别懒了

    这是一个懒人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大反派的故事。
  • 皇宋无敌

    皇宋无敌

    治平三年,应彦羡看着这个可爱善良的大宋,他打算做点事情,可做着做着,一不小心,他发现皇宋无敌了。
  • 教你学打击乐器

    教你学打击乐器

    音乐是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其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有一定关联,是我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我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因为音乐与我们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对我们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表达的影响作用。
  • 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

    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

    本书面对人生挫折时如何坚定世界观的思维选择,《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尼采的人生劝诫)》给人带来正能量的心理暗示,从容地面对生活。
  • 祭神明

    祭神明

    每隔二百一十二年,天碑开,新王出,三王入墓,史称祭神明。届时诸雄齐至,称王封尊。怎料天碑横断,诸神齐陨。世间再无王权神授,大战四起,生灵涂炭。为避杀孽,天下盟约,十年止战。十年之后,重铸天碑,弃封王,登帝极。岂有人知不过是旧王苦阳皇孙的一场惊天阴谋呢事情便从他幼时说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弑神狂妖

    弑神狂妖

    莫言,被亲哥哥抹杀丢进绝妖渊,阴差阳错的继承了妖皇传承复活。生来只知道前进.。一个个超神的故事上演,他该如何演绎。
  • 我是女王之女王养成进化记

    我是女王之女王养成进化记

    一次意外,林诗意踏上了一条不同的路,看她如何在异世活得风声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