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675900000016

第16章 糊涂处世篇(1)

传统处世之道

一、重德的思想

处世之道及其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处世性格,这种性格由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特定的文化传统所铸就,反过来深刻影响社会大众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进而强化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

重德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中国人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主观的、为我的规范)。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建构起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规范体系。老子亦言:“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进而“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作为中国文化的两大主干,儒家主张的“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提倡的“修道积德”,都是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

在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德性文化”范式的制约与影响下,中国人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具体表现为二个层面:

(一)处世做人,贵在有德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对为人“缺德”的评判,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甚为严厉的谴责。在具体的做人之德上,古人有“九德”、“三达德”、“五伦十教”、“四维七体”、“六德”、“八德”等多种说法。其主要范畴有“仁爱孝悌”、“谦和有礼”、“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精忠爱国”、“克己奉公”、“重义轻利”、“言行一致”、“知恩图报”、“忠厚善良”、“廉正俭朴”等等。这种以“做人”为处世前提与基础的处世观念,无疑渗透了重德主义精神。

(二)与人交往,以德待人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不仅表现为突出“做人”之德,而且在于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与人相处,贵在以德待人。其具体表现为:

1.宽厚待人中华民族一向以待人宽厚为美德,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就是这一品德的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待人宽厚包括:“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以己所能病人,不以人所不能愧人”;“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等等。“大著肚皮容物”待人,自然能得人心,这就是“宽则得众”的含义所在。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由孔子最早提出。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著名命题。吕坤更宣称:“肯替别人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这种被称为“恕道”的待人之德,其要点在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德性。

3.让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在家庭内部,“孔融让梨”式的礼让被极力倡导,妇孺皆知;在名、利面前,古人赞美“君子无所争”的风度和“不贪为宝”的高洁品格;对待人际纠纷,先贤主张“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处世让一步为高”。一个“让”字,可化解纠纷,和谐人际关系。

4.以诚相见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诚”,由此有“待物莫如诚”的古训。古人认为:诚的功效有二,首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其次,以“实言实行实心”待人,“无不孚人之理”。而这一点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内容。故“开诚心,布公道”,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成见,沟通感情。

5.守信用,重然诺其基本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讲究信用。“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百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成语,以及孔子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名言,生动显示了信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

6.有恩必报与“施恩不求报”在人际交往中,多有施惠与受惠的情形,中国人将受惠后必加报偿作为一种道德铁则。早在《诗经》中便有“无德不报”之说;《史记·范雎传》亦曰:“一饭之德必偿”。这种报偿不能是一对一的,而应是“报大于施”,诚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果受惠而不报偿,便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为众人所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的报恩观念一方面强调“负恩必须酬”,另一方面则要求施者不求报,所谓“我有德于人,不必望感”,“施恩慎勿色”,“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此处所表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传统对道德行为的褒扬。

7.“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人际交往,常常因利益冲突或理解错位产生怨怼。对待对方的怨恨或怨言,中国人主张采取宽厚的道德精神。老子提出“以德报怨”之说,力主“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种宽宏无垠一以善待之的包容,不仅体现于文化精英的论说中,而且深刻体现于“宁人负我,无我负人”、“宁受人毁而不毁人,宁受人欺而不欺人”、“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等人生格言与“唾面自干”一类成语典故之中,其道德意味不言而喻。与“以德报怨”相并驱,中国还有“以直报怨”之说。所谓“以直报怨”,即以正直的态度去回报他人对你的仇怨,“其人贤,不以仇而废之,其人不肖,不以仇而庇之,是非去取,各当其实。”“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虽然对“怨”的态度不同,但其间贯彻的道德精神是一致的。

诚然,在世界文化史上,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或不讲道德,但像中国这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并贯彻于做人处世的社会行为之中,形成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确实是罕见的。

二、贵和尚中难得糊涂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又一显著特征。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生产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既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以“贵和”而论,中国人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也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是一种“和”;尽量避免正面冲突,遇到矛盾分歧“和稀泥”,保持表面上的和谐一致又是一种“和”;为了保持“一团和气”,人们可以忍气吞声、口是心非、委屈求全;为了求得和乐平安,人们倡导“冤家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

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理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了人际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际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往风格。更为重要的是,对“中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三、中西思想的调和

近世以来的思想家在比较中西文化时,几近一致地发现两者性格存在着重大差异。严复分析中西处世性格的不同为:“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陈独秀则指出:“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洋民族性恶斗死,宁忍辱。”西洋重人为,中国重自然;西洋人之生活为外向的,中国人之生活为内向的;……西洋重竞争轻道德,中国重道德轻竞争。

依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对人事现象的类分,从严复到李大钊等思想家所指出的中国人的处世性格,如内向、含蓄、忍让、自谦、守静,等等,具有鲜明的阴柔偏向,而这一特点的形成,无疑与静态的、封闭的宗法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以及小农业经济结构休戚相关。

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阴柔偏向,着重表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贵柔老子论说此种处世哲学的道理是:“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胜刚强”,例如水是天下至柔,却能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这就是柔弱之妙。做人如果像水一样,具有柔软、谦虚和蕴藏力量的素质,就会无往而不胜。老子的处世智慧深刻启迪中国人,使中国人“知退”,“能柔”,笃信“太强必折,太张必缺”。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生动描述中国人的这一处世性格说:中国人使用的笔是有柔性的毛笔,用毛笔写字画难,但练就之后,会写出比硬性钢笔优雅漂亮得多的字,这个柔性是中国人心性的象征。这是对中国人贵柔的文化个性的贴切比喻。

(二)不争常言道:“好胜者必败,恃壮者易疾,渔利者害多,鹜名者毁至。”民间有“三不争”、“五不争”之谓,“三不争”是“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人争气。”“五不争”即“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简傲人争礼节,不与盛气人争是非。”不争,便可无怨无尤,无失无败,其结果是“静能制动”,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少取反能多得,“夫惟不争,是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能忍中国人尚忍、能忍的处世品格世所公认。以“忍”为主题的哲言警句广泛流行于传统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为人们所奉行:“人能百忍自无忧”,“小不忍则乱大谋”,是生活的一般性原则;“忍为家训”,是大家庭中和睦共处相安无事的保障;“忍辱至三公”,是封建官场的生存秘诀;处于逆境或遭受挫折之时,要以忍来应付危机,“忍一言,息一怒,饶一著”,“以退为进”,不胶着于一时一事,“好汉不吃眼前亏”,“大丈夫能屈能伸”;遭遇强暴怒火升腾之际,须“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免得“莫大之祸,起于斯须之不忍”。民间有“惹不起躲得起”的说法。遇事忍耐能化弭冲突,故曰“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同类推荐
  • 催人泪下的一幕

    催人泪下的一幕

    古往今来,一切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 口中有黄金

    口中有黄金

    口才更是一种成功的资本。成就任何事业,都需要精妙的语言智慧和打动人心的语言艺术。精彩动人的说话能力,会使你办事事半功倍,使你工作顺心如意。良好的口才可以帮你心想事成,实现梦想。
  • 改变你一生的口才

    改变你一生的口才

    口才的魅力在于它能征服人的心灵。那些有好口才的人说出的话总是让人感觉简洁流畅,有理有据,并且滴水不漏。正是因为口才具有了这种特征,所以说口才是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和重要阶梯。本书用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你介绍了最直接、最便利、最有效的口才技巧。教你如何运用最巧妙的语言把话说到对方的心里,并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你进入光明的坦途,帮你开启智慧之门,让你在人生的旅途中畅通无阻!
  • 激励你一生的励志故事

    激励你一生的励志故事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当坎坷、不幸、悲伤不时向你袭来,努力始终没有结果时,你会选择放弃自己吗?不,要成功势必要跨越很多障碍,我们能选择的是自己拯救自己。只有重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才能走出身边的误区。
  • 做人做事枕边书

    做人做事枕边书

    在同样的几十年中,为什么有的人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有的入却…辈子默默无闻、一事无成?究其原因有很多,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者能够通晓并遵循做人做事的哲学;后者则在做入做事上稀里糊涂,怨天尤人,不思进取。通晓并遵循做人做事哲学者,就可以赢得入生最丰厚的回报。
热门推荐
  • 呆萌青梅竹马太腹黑

    呆萌青梅竹马太腹黑

    从小一起长大,后来顾宁远因病离开了甜甜。
  • 当天长遇上地久

    当天长遇上地久

    有时候,等待一个人,爱上一个人,已成了一种习惯。在漫长的时光中,我们早已忘记了最初最初的过往和故事,却记得,要爱你。在父母苦心安排下,池加优顶替妹妹的身份,成为五年前一场诡异车祸的幸存者活了下来,但是她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妹妹所有的光环变得绚丽夺目,反而黯淡了、沉寂了。池加优知道,这个人生不属于她,她永远都无法投入,可是也有例外,比如……关少航。如果没有那场车祸,现在依偎在关少航身旁的一定是自己的妹妹池加好。她那么爱他,但是现在,池家优却不得不接替了本该属于妹妹的幸福。
  • 穿越之剑皇

    穿越之剑皇

    在这个以武为尊的世界,无论你是有钱,有权,有势,还是地位,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都是徒劳。
  • 地球男

    地球男

    命,为何?总有一天我必知!仙路一途,必定坎坷有朋友,有兄弟,我叶寒何惧!!!
  • 总裁的禁佣

    总裁的禁佣

    他们相依为命、互相作伴着在孤儿院长大;他宠她、疼她、护她,唯独不爱她;她是他工作上的搭档,生活上的伴侣;他给她一切她想要的,唯独不给她爱情;他也不许她爱上他,他说:羽菲,我们就这么永远在一起,爱情是个什么东西,有爱还是要分离,可我们却永远都不会分离,我不会爱上任何一个女人,也不允许任何女人爱上我,所以,你要是想永远都不离开我,那么,千万不要爱上我,因为爱上的那一天,就是我们的分离,我不要爱情,羽菲,你是聪明人,知道怎么做。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她早就爱上他了,在她朦朦胧胧的懂得爱情的时候就爱上了,她爱他,所以委曲求全的任由他跟别的女人在一起,即使心疼的碎掉了,她表面上依旧如泰山般的纹丝不动;突然一天,她不见了,他的生活全乱了套,原来,没有她,真的不行;原来,她早就驻进他的心房;原来的原来,他爱她!
  • 蔚蓝妃

    蔚蓝妃

    一次意外事故让小妹遇难身亡,突然自称是死神的奇怪男人出现在她的面前,还当场宣布她的死期。天哪?这世道是怎么了?难道全受电视剧的影响?但是,好像无意中看到他手中似乎还真的有把镰刀呢。怎么办?我才不要英年早逝呢,我还想回家看最爱的动漫呢!不管了,管他什么死不死神,本人就是不跟他走,嘿嘿!没辙了吧?想要她的命可没这么简单呢!
  • 超源体

    超源体

    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人类发现了宇宙中存在数万个行星,亿万个彗星,更有尘埃、碎石组成了一个天体,而地球就是这宇宙中的一份子。更是有一些对宇宙的探查者,推断出宇宙曾经在150亿前发生过爆炸,而宇宙却再次出现了这种循环模式,得以重新组建新的源体。直到一艘巨型超级战船的到来,引以为傲的联邦帝国才看到宇宙中并不止一个地球……
  • 寻找UFO

    寻找UFO

    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伴随着无数个问号,并沿着这些问号被解答的路而向前延伸的。今天,世界已经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了一个新的高峰。掌握了高科技手段的人类,正不断走向未知领域,对我们的历史、未来提出一个又一个置疑,本书为大家集中收集了人类历史上的劫难和神秘的失踪之谜。
  • exo之离开我

    exo之离开我

    你们不愿意相信我,好啊,那你们就离我远一点好喽,我不需要你们的同情和怜悯,这些东西,留给你们相信的人吧,以后再见面,我们就是敌人了
  • 谋世书

    谋世书

    在这个血染长枪,战火纷飞的年代,成王败寇,她无意权位,却被卷进惊天的阴谋,痛苦中挣扎,生死间谋算。‘我不介意为你染血,若你开心,我纵然负了天下又如何,早前我便说过会为你谋一个太平盛世,现下可算是没食言’,她微微一笑,百尺悬崖一跃而下,留后世一个绚丽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