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594100000015

第15章 三峡盐都

云安由于产盐,早在西汉的时候,其所在地就设县了——朐忍县。北周时,将县治由万户驿迁至汤溪口,将县名更为“云安”。到了唐代,以云安盐的重要地位,太宗在云安盐场设云安监,以收盐课。宋元时期,云安监一直隶属于云安军。

以白兔井为首的云安盐井,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究竟流出了多少盐卤?又有多少盐卤熬成了盐?这些数据可能我们永远也不可知,但是一些基本数据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意象。

早在宋代时,云安盐就已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了,那时,云安监年产量约814000斤。明代洪武年间,云安盐产量突飞猛进,是宋代盐产量的2倍多,达2124620斤,到弘治时年产盐更是达2490000斤,是宋代的3倍。但是盐产量的过度增加,意味着燃料的大量消耗,云安附近的山林几乎都成了童山。到了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终因柴薪奇缺,产量大幅萎缩,仅产67200斤。明末清初,因战乱频仍,终致停产。

清初,为恢复和发展云安的盐业生产,开始鼓励私人凿井熬盐。又由于逐渐采用以煤替柴,解决了燃料的问题,云安制盐业逐步恢复,并有较大发展。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盐产量达13000000斤,是明代年最高盐产量的5倍,也使云安一举跃入四川最大的盐场之一。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令川盐济楚,产量又有较大增长。清末,由于改一锅一灶为一锅多灶,云安日产盐70000斤,年产盐达创纪录的24600000斤。

宣统三年至民国24年(1935年),云安盐的年平均产量约为31400000斤;其中颇有戏剧性的是,1920年云安地震,盐井卤水变丰,导致年产量提高10%左右。第二次川盐济楚期间,云安年产盐达49400000斤,创造了历史纪录。

从以上冗长的数据来看,云安盐的产量在三峡地区首屈一指,其他盐场难以望其项背,堪称“三峡盐都”,甚至与川南的自贡井盐也差不了太多,所以又有人将它与自贡并列为四川两大盐都。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靠盐的则吃盐。盐业为地方乃至国家的财税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学者估算,清代盐业正课加上各项摊派,每引可高达百两以上岁银,一个年产量有2000吨的盐场,实征岁银便可逾百万两之多。在宋史传记中,有一位名叫李周的御史,曾任过云安知县。他在任上时,为安抚百姓,免征盐课达百万之多,此举还得到了皇上的赏封,由此便可见其一斑。免征且百万,实征之数就可想而知了。总之,盐业生产事关国计与民生,稳定的盐业生产,既是当地贫民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政府财政来源的主要渠道,又是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

作为古代“下川东最巨之盐场”,清代云安围绕盐业生产谋生的灶户、佣工、商贩等在十万人左右,光是专为煎盐运送煤炭的就有上万人,“业此谋生者无虑万数”,因此,“邑人食盐利多,男女付贩”。在明嘉靖时,云阳“邑共九里,场家则四里,县家则五里。于四里煎丁优免以责,供煎于义为当”。可见,云阳县的盐业人口几占全县人口的一半。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筋力登委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食盐是生活必需品,许多人都在围绕它谋生。大诗人杜甫寓居云安,目睹汤溪河畔运盐船队穿梭如织的繁忙景象,在《负薪行》诗中为我们记录了反映劳动妇女不辞辛劳,不顾生死,上山砍柴,到盐井负盐贩卖的情景。当地的男孩长大成人后,或扬帆远行,或在山间奔波,或投身盐场养家糊口。“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便是杜甫在云安的亲身见证。经营盐业,销量大,获利丰。渝东自古以来就是产盐区,富商多出自渝东,而且多为盐商。如被称为“三蜀大贾”的龚播,《太平广记》卷四百一《龚播》就记:“龚播者,峡中云安监盐贾也。其初甚穷,以贩鬻蔬果为业。”就是靠贩盐而致巨富。盐业使当地人摆脱了落后状态,生活在渝东地区算比较富足的。宋代诗人范成大写诗赞叹道:“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归。”

由于盐业生产的繁盛,云安的商品交易也极发达。唐代李贻孙《夔州都督府记》载云安:“商贾之种,鱼盐之利,蜀都之奇货,南国之金锡,而杂聚焉。”云安甚至超过县城,成为域内最大的城镇。正如民国《云阳县志》所云:“蜀盐之利,比于全国,率在中上,县盐务之于全蜀,率于如此,然任土所出,于县境食货,实为大宗,利之所凑,食其业者,自卤主、煎户、运商、肆夥、汲拽、都养、洎乎沿江煤窿、舟挽、驮驱、转移执事于其间者,无虑数万人……亦为县境一大都会。”一代代的商人运盐出川,又带回本地没有的物品,使峡江内外的交流逐渐增多。

云安的盐除了本地销售外,还一度远销重庆、成都、渝东南和鄂西等地,这样,除了本地人在云阳贩运食盐外,还聚集了大批外地人来此做各种生意。在明代中期以前,盐业生产一直处于官方的严格管理之下,由具有特殊户籍、承担产盐徭役的灶户充任。到明代中期以后,政府逐步将盐井卖与私人;至清代,更是允许私人开凿盐井和从事盐品交易。于是很多外地人携资到此投资。一时间,云安镇商贾云集,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各地商人依靠自己手中的资金实力和特长,自然地形成了一种行业分工:江西、陕西巨贾购置井灶,湖北黄州人拽扯卤水,忠县、丰都、万州、涪陵人熬盐,茶陵人刘、张、彭、陈四姓成立“四合店”总揽运输。这些离乡背井前来开拓新天地的人,依据自己的籍贯,逐渐在云安镇上开设了各自的会馆,有陕西会馆、湖北黄州的帝王宫、忠县的川祖宫、湖南的炎帝宫等。在清乾隆时期,云安有商号300余家,成为川东重要的工商业重镇,富甲一方,有“银窝场”之称。

盐是云安的特殊物质,是云安人的衣食父母。如果说盐是血液,被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那么云安镇就是心脏,是盐铺就的网络的中心。云安的兴亡,关系到好多古代场镇的兴衰。

在离云安不远的长江边,就有这样一个与云安荣辱相连的古镇——西沱。西沱是古代闻名遐迩的“盐镇”,以经营云安盐(包括自贡盐)享誉巴蜀内外。早在宋代,云安盐就通过西沱转运湖北恩施、利川、来凤一带,西沱镇就是千里盐道的起点和转运站,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长江岸边商业贸易往来的重镇。西沱镇上的“下盐店”就是云安盐业商史的历史见证。下盐店依山面江,与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忠县石宝寨隔江相望。下盐店建于清初,相传为清代举人杨氏所建,建筑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现存有正厅、回廊等。整个建筑系木质结构,金黄色的木楼掩映在重重叠叠的古民居之间,别具一格。下盐店的盐仓为封闭式建筑,墙壁全用木板横装,木板与木板之间吻合得天衣无缝,玲珑剔透,古色古香。西沱镇有一条著名的云梯街,街梯直上山顶,两边则分列各式店铺,云梯街就是一部不断运盐进山的梯子。在云梯街的下面,是始设于元代的水驿站。据说,每到夜里,停泊在这里的大都是装运云安盐的盐船,声势浩大有上百只,把整个江边挤得水泄不通。正是这些来自远方的盐,让西沱兴盛了上千年。

云阳县境内,除了汤溪河外,另一条著名的河就算澎溪河了。在澎溪河的高阳镇,有一大片平坦的土地,现在上面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居住劳作。可是在唐代的时候,这里却是一处繁华的江边小镇。1998年以来,四川大学考古队在这里进行了长达多年的考古发掘,他们揭露了唐代的街市、寺庙、交易市场等,城镇的格局活灵活现。这个已经消亡的唐代古镇与距此约几十里的云安镇有一些关系。考古领队李映福教授认为,这个唐代小镇,有可能是食盐集散地,或者食盐集市交易场所。他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宋代《云阳县志》说,云安盐在盐渠道上(水市)起滩(转陆运),运往高阳(明月坝)这里,再转水运,可通开州、利州等地,这条盐路的通道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

云安盐造就了这些古老的城镇,云安镇就更是一座闪烁着盐之精华的古镇了。

如今的云安古镇,在两千多年的繁华后,终于抵挡不住现代制盐工业的冲击,日渐衰落了。1988年,与云安同在一个大盐矿——万云盐盆的万州高峰乡“万盐一号”井钻通后,云安的千年卤井正式废止了。自此,那些浸满卤味的盐井成为了人们凭吊的遗迹。2002年,考古者来到这里,发掘了一些远古的盐井和盐业作坊,他们发现了大量的制盐遗迹,以及盐工们用过的遗物。考古学者的到来,意味着一段历史的终结和记忆时代的开始。

云安,一个曾经富商云集,一个积淀了厚重历史的古镇,它的柜台、祠堂、会馆、龙君宫、五显庙、陕西箭楼、九间铺,它的幽深的附着青苔的盐井,如今都已沉入江底。那些盐井上的井架,提卤的木辘轳,蒸盐用的尖底锅,汲卤的桶,如今都被怀旧的人们珍藏着,但它们再也没有实际用处了。古老的云安,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同类推荐
  • 经济纵谈2007

    经济纵谈2007

    金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对经济区的发展至关重要,离开一个功能强大的现代金融体系,经济增长将会受阻。本文分析了当前广西金融运行的现状,实现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探讨了金融如何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 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从类型着手,研究了全国几大富有代表性的城市及区域的发展之路,剖析了其各自发展的短板和可取之处,《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肯的建言,由此为中国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提供最为全面的建设智慧。
  • 探索中国汽车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之路

    探索中国汽车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之路

    为贯彻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推动和加强汽车工程图书的出版工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了“汽车工程图书出版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有关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的专家和学者组成,其中心任务是策划、推荐、评审各类汽车图书选题。图书选题的范围包括:学术水平高、内容有创见、在工程技术理论方面有突破的应用科学专著和教材;学术思想新颖、内容具体、实用,对汽车工程技术有较大推动作用,密切结合汽车工业技术现代化,有高新技术内容的工程技术类图书;有重要发展前景,有重大使用价值,密切结合汽车工程技术现代化需要的新工艺、新材料图书;反映国外汽车工程先进技术的译著;使用维修、普及类汽车图书。
  • 中国平安保险

    中国平安保险

    为了更好的探究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找出其成功秘笈,本套丛书主要从平安的管理模式与企业规划、企业文化与团队管理、营销模式与品牌管理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面临不计其数的决策与判断,我们都希望能有一种终生受用决策依据和思维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人人都希望懂得一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国的经济崛起,在这之间,经济学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能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梁小民教授以通俗、简介的语言,通过分析一个个经济事件,让我们一本书轻松读懂世界经济局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理性地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热门推荐
  • 桃之妖妖小苏之念

    桃之妖妖小苏之念

    桃苏儿被灵者一族收养千年,好不容易勾.搭上了灵者首领滴儿砸墨夜白,却不料出去溜达时一不小心掀嘞创世纪祖他老人家滴房顶,不得了了,不得了了啊……跌跌撞撞,桃苏儿的身份之谜和族人的残遇逐渐揭晓……“墨夜白,我很爱你,可是我也好恨你啊!”,爱与狠,该如何抉择?
  • 神君甜妻宠上天

    神君甜妻宠上天

    即将莅临神位的半神秦喻棠被天道劈得一朝穿越23世纪。生活不易,喻棠叹气。好在自己的修为,足够应付普通人遍地的23世纪。只是家人太宠,总以为自己是个娇弱普通人。秦家人:我妹妹/女鹅/孙女柔弱不能自理,你们不要欺负她!曾因挑衅秦喻棠而被她暴打的众人:我们才是被揍到不能自理好不好!?(大女主文,男主……大概是没有的。但不一定。反正后续如何,请看正文。)
  • 系统之她是万人迷

    系统之她是万人迷

    一流演员陈真真,剧场实力上演人间悲剧,穿越了。想要继续过自己舒服的好日子,她只能依照“演员系统”的安排,疯狂的提高演技,作死的搞王者积分。男人不好处,剧情不好弄。陈真真觉得,从本该惨淡退场的炮灰,要变成一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万人迷,她真的太难了……
  • 极尽吞噬彡帝

    极尽吞噬彡帝

    他在家族受到欺凌,所以他常沉浸在藏书阁中,他希望能有实力,在一次一次被打个狗血喷头中,他选择了逃跑,却意外的闯进了森林中,遇到了强大的怪物,在生死危机中,他激发了噬眼,吞噬了怪物,怪物的精血壮大了自身,从此以后,他开始了习武生活!!主角名:任羽家族:任家天赋神通:噬眼
  • 灵域兽神

    灵域兽神

    兽魔横行,道路险阻,乱世出英雄。少年想用自身的努力,成为最强幻兽师,与兽魔抗衡。他能成为最强御兽师,击败兽魔吗?
  • 征途奇遇记

    征途奇遇记

    生活在乱世的一个孤儿,一天从义父那里得知关于自己的身世—一块玉佩,为寻求身世之谜,楚天来到凤凰城拜吕思凌门下,结交了挚友扇形、王勇、健吟等人,开始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旅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泪痕之初

    泪痕之初

    如果人生匆匆岁月无情,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曾经迷茫、彷徨,在那少不更事的岁月,我们与彼此相遇,时光不再,青春荏苒,回不去的年少最悲哀,欢乐与泪水陪伴我们度过漫长岁月,曾经义无反顾的执着某个人或某件事,尽管触不可及却乐此不疲,回想热血的年纪是否本我初心还是年少轻狂,岁月静好,而此刻的你是否又在思念着谁?一别或许执手天涯,相顾无言,又或者怀念到哭,彼此相忘于江湖,青春或许不在,而我们的故事却从未散场,你准备好了吗?
  • 时爷你夫人又翻天了

    时爷你夫人又翻天了

    QQ群:337302633有意向的baby加群聊 “岚宝,我叫什么?”“言凌”“不,叫我老公”“……” * 剧场:记者:叶小姐,请问你和言少在一起,您配吗? 叶岚:不配吗? 两亿歌坛粉丝:咱叶神最配! 鬼狱元老:哦?说反了吧他顾浔配吗? 上市公司:笑话,老板不配你配? 娱乐圈鳌头:叶姐我帮你开了她! 叮咚 言凌:是我不配。京城太子爷,五岁被送“鬼狱”历练,拥有一身自愈的深红血液,唯一马甲:叶神老公! * 男主装穷,女主社会总得来说就是互相骗着谈恋爱←_←[无逻辑爽文&掉马大会略微血腥全文甜][高冷暴躁马甲女神&病娇同桌太子爷] 我的每一次悸动都属于你。——叶岚
  • 中国十大文豪韩愈

    中国十大文豪韩愈

    韩愈出身于世宦之家。父韩仲卿曾为武昌令,以美政和文章出名。生三子,长子韩会,官至起居舍人,以道德文学着称。韩愈为小,生三岁,父死,养于韩会之家。十岁,韩会因事贬为韶州刺史,韩愈随兄而去,不久兄死。又随嫂北归河阳韩氏别居。嫂郑氏对韩愈情若所生,辛勤培养,诲化谆谆,及嫂去世,韩愈服而加隆(唐代嫂叔服小功五月即可),以报嫂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