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575400000048

第48章 人道之常贞生贞死——王船山之生死智慧(1)

被誉为“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南国儒林第一人”的王船山,不仅在哲学、史学、文学、经学,乃至音韵学地理学等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死哲学理论,在中国哲学和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熊十力先生说:明清之际的哲学,“仍继续程朱以来之反佛教精神,而依据《大易》,重新建立中国人之宇宙观与人生观。奏此肤功者,厥惟王船山。”又说:“船山《易内外传》宗主横渠,而和会于濂溪、伊川、朱子之间。独不满于邵氏。其学尊生,以箴寂灭;明有,以反空无;主动,以起颓废;率性,以一情欲。论益恢宏。”《熊十力全集》第三卷,《读经示要》第二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38页。可见,王船山在重构中华民族之人生观上有着重大的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王船山的人生观包括死亡观在内,且身体力行之,本章拟对此做些初步的探讨。生死本体论:“贞生贞死”生死本体论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是:生死何所来?生死何处去?生死之本质是什么?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这种所谓生死本体论实在是虚玄至极的东西,无此,我们不也在生活,不也有生命的展开和人生的所获吗?可实际上,这种“不知生死”的状态常陷人于“醉生梦死”之人生,且“生”无定则,“死”必恐惧,终其一生,品质都不高。于是,佛教以“生从何来,死到何去”为佛法建构的核心,佛祖释迦牟尼就是见世间“生老病死”之惨状而出家悟道的。在佛教看来,人之“生”,为人之“死”轮回而来;人之“死”,是人之“生”的必然归宿。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限轮回,是为世人的悲惨命运。

虽然,人们可靠行善积德等行为来让自己死之后的“生”轮回入较好的“天界”、“人界”或“阿修罗界”,但毕竟有那“地狱界”、“牲畜界”、“恶鬼界”在威胁着人生愿欲。所以,人们最好是弃家进古庙深刹,习佛法,尊戒律,终则由“涅槃”而脱轮回,入不生不死之“西方极乐”。但如此一来,人们必抑情绝欲,弃人伦脱社会,此生此世的人生品质亦可说是极低的。可见,不知生死者,荡然无所归依;而知生死如释者,又归于不可确证之处。人们将何以处之呢?王船山首先指出了知生知死的重要性:“人之生也,君子而极乎圣,小人而极乎禽兽,然而吉凶穷达之数,于此于彼,未有定焉。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则为善为恶,皆非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下焉者何弗荡弃彝伦以遂其苟且私利之欲!

其稍有耻之心而厌焉者,则见为寄生两间,去来无准,恶为赘疣,善亦弁髦,生无所从,而名义皆属沤瀑,两灭无余,以求异于逐而不返之顽鄙。乃其究也不可以不终日,则又必佚出猖狂,为无缚无碍之邪说,终归于无忌惮。”《张子正蒙注序论》,《船山全书》第12册,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1页。下出自该书,均只注篇名。一个人若不知生不知死,则无论是为善还是为恶,皆非出自人的自觉和理性。所以终必要么坠入“遂其苟且私利之欲”,要么流之“顽鄙”,要么成为“无忌惮”一类,皆非人间正道。在船山先生看来,在释氏之学流布天下之时,宋学虽有周子(周敦颐)发明“圣道”,有二程“静一诚敬之功”,但这之后,由朱子启之,学者或如双峰、勿轩“沉溺于训诂”,或如姚江王氏(阳明)沦为“阳儒阴释”,孔孟之大道于是乎不明。唯“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张子正蒙注序论》。而张子之“绝学”最核心者,在船山看来,就在于“贞生死以尽人道”。“贞”者,正也,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可以从体认、确定生死之理来达到尽人事之责任。由“死”定“生”、由“死”正“生”,是船山先生对张子之学的高度概括和精当的把握,也是其对儒家学说的重大发展。“生死”何以能“贞”呢?儒式的生死本体论是如何建构的呢?这是王船山在注解《张子正蒙》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贞生死”就是要从现象界中的“灭”获得意识上的“不灭”,这是建构合理死亡观的基础,亦是获得健康人生观的核心。张载之学的基本点在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与社会,皆为一气所化生。“气”的最原始状态是所谓“太虚”,它在时间上为万物之先在,却又蕴于万物之中;在空间上无形无状,却又实有其物。万物由气化而成,终必又回归其中。从这种自然本体论,张载发展出了人之生死本体论。张子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正蒙·太和篇第一》,《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因为万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聚则成“物”,气散则回归“太虚”的状态,故而“成”与“毁”皆为“客形”而已。具体到“人”,气化为“人”,则人之“生”;气化回归,则人之“死”。所以,此“死”决非空无一物,归入绝对的“无”,而是复返气之本体状态“太虚”。这样,聚散、成毁、生死皆非“无”非“空”,而是实有其“体”者,这即所谓“死而不亡”。参见拙文《张载生死观及其现代沉思》,长沙:《船山学刊》2000年第3期王船山又是如何诠释张子的生死论呢?关于“客形”,船山云:“日月之发敛,四时之推迁,百物之生死,与风雨露雷乘时而兴、乘时而息,一也,皆客形也。有去有来谓之客”。《张子正蒙注》。关于“惟尽性者一之”,岳麓版《船山全书》中为“惟尽性者能一之”,多一“能”字。船山说:“静而万理皆备,心无不正;动而本体不失,意无不诚,尽性者也。性尽,则生死屈伸一贞乎道,而不挠太虚之本体,动静语默一贞乎仁,而不丧健顺之良能,不以客形之来去易其心,不以客感之贞淫易其志,所谓‘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不显亦临,无射亦保’也。盖其生也异于禽兽之生,则其死也异于禽兽之死,全健顺太和之理以还造化,存顺而没亦宁。其静也异于下愚之动,充五常百顺之实以宰百为,志继而事亦述矣。无他,人之生死、动静有间,而太和之氤氲本无间也。”《张子正蒙注》。

对“客形”之解,实为阐明一种自然本体论,即气化说。而对“惟尽性者一之”之解,则是由自然本体论过渡为生死本体论。也就是说,人们在面对非常具体非常感性之生死时,不能囿于个人之生之死,亦不能局限于人类之生之死,甚至还不能束缚在宇宙万物之成与毁,而应该也必须立于本体之境来看待与对待生与死,这就是所谓“尽性”之意。此“性”者,为宇宙大化之本体直落人之心性本质,“尽”亦即领会体验此“本体”的存在。许多人“生”时放荡不羁,无所不为。面对必“死”之命运,“死”后之虚无,“死”前之无奈,焦虑万分,恐惧万分,表现出对丧失生命的恐惧,对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拥有失去的恐惧,对死后究竟何之的恐惧,等等,这种体认反过来必导致其在生活中放纵自我,堕落无归。而人们若能直契本体之境,体会到人之“生”为太虚之气的“客形”,太虚之气本就蕴有至“理”。于是,人在其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在人生展开之时,就决不会“易其心”,为人处世皆合规矩、皆有道德,此便“其生也异于禽兽之生”。另一方面,人们若能进而悟解自我之“死”即回归太虚本体之境,并非空无一物,那么,人之“死”又有何惧?又有何憾?又何能“淫其志”?

如此,即能“其死也异于禽兽之死”,亦即不以“死”之必至而放纵自我。这样也就从贞生贞死而尽人道了,并进至张载“存顺殁宁”的理想境界。王夫之强调说:“《易》言往来,不言生灭……以知人物之生,一原二气至足之化。其死也,反于氤氲之和,以待时而复,持变不测而不仍其故耳,生非创有,而死非消灭,阴阳自然之理也。”《周易内传》,卷五。人之死并非归于绝对的“无”,这是船山生死本体论的基础与出发点。但是,既然气聚为人之生,气散为人之死;气之聚散无穷,而人之生死也无穷。这种观点似乎也是一种“轮回”之说,它与释氏之“六道轮回”又有何区别呢?应该看到,其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佛教,轮回者必是一个特定之人的轮回,此人“生之”此人“死之”,他轮回至另一“道”(存在的地方)中仍然是此“人”(也许不是人身而是牲畜,但却是同一个个体)。惟如此,因果报应之说方可落实。此人作的“孽”,只能此人受“报”而不能移置给他人,否则就不可能让人相信因果了。而王船山倡导的是“日新之谓盛德”,气聚气散所成所灭之“人”与“物”绝非同一对象同一主体,在人之“死”、物之“毁”后是全新之生命与物的诞生。船山说:“故人物之生化也,谁与判然使一人之识亘古而为一人?……所以生者,虚明而善动,于彼于此,虽有类之可从,而无畛之可画,而何从执其识命以相报乎?”《周易外传》,卷六。气之生“人”与“物”虽然可同类,但却非同一个个体,所以,报应之说便无从谈起。佛教以人之轮回后的状态来让人们此生此世积善修德,而儒学及船山之论则力图使人们从生死本体之太虚的“条理”(仁义礼智等人伦道德)来促人生前奋发有为,修德进业,这些都是船山之生死观与佛学的根本区别所在。如果说,张载由其气化之自然本体而导出“存顺殁宁”之生死观,那么,船山的学说则使其大功用鲜明地显现出来。他进一步阐释道:“气之聚散,物之死生,出而来,入而往,皆理势之自然,不能已止者也。不可据之以为常,不可挥之而使散,不可挽之而使留,是以君子安生安死,于气之屈伸无所施其作为,俟命而已矣。”《张子正蒙注》。

张载言,气聚为万物,又散为太虚,“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王船山指出,由此自然本体之性质,反观人之生死本质,就应该明白,人之“生”为必然,而人之“死”亦为必然,此即所谓“命”。而君子要达到“安生安死”的境界,关键就在由对生死的自然且必然性的认识升华为理性之当然的体悟,于是就可以“俟命”,不恐惧于死,不焦虑于死,由此而专注于人生中的道德修养与实践。张载与船山构建儒家生死本体论的思想资源主要有二,一是《周易》。《易·系辞上》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周易大传今注》,第511页。“原始反终”也就是要人们超脱具体的生活情境,从天地之始、万物之本来了解生死本质,以契合本体之道的精神来定“人道”,这样就能达到:“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船山先生深刻地指出:“张子之学,无非《易》也……”《易》之学为何?“《周易》者,天道之显也,性之藏也,圣功之牖也,阴阳、动静、幽明、屈伸,诚有之而神行焉,礼乐之精微存焉,鬼神之化裁出焉,仁义之大用兴焉,治乱、吉凶、生死之数准焉,故夫子曰:‘弥纶天下之道以崇德而广业’者也。”《张子正蒙注》。人之“生”与“死”,是一种最感性、最直接的存在,人们在生活中可遇见不同的问题,可人人都要面对“死”却完全一样。所以,对生死问题,一方面人们或早或迟或深或浅皆会思索它们;另一方面人们又总是从感性的直观的角度去把握它们,这样就出现许多不合理的生死观及生死实践。

《周易》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超越性的思维方式,一种本体的意识,一种从生死之根本把握生死之具象的方法和途径,用船山的话说就是:“而张子言无非《易》,立天、立地、立人,反经研几,精义存神,以纲维三才,贞生而安死,则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张子正蒙注》。在张载与船山看来,一个人要“贞生”,确立人生的方向与性质,获得生活的准则与意义,就必须有本体意识,就必须回归本体性的存在;同理,一个人要“安死”,即面对死之必然不焦虑,面对死之降临不恐惧,且能获得生命的基础和人生的方向,那么,也必须具备本体意识,由天地万物人我之本出发来体悟“生”与“死”。二是,张载与船山从易学更从孔孟关于“命”的观念中获得建构生死本体的思想资源。严格说来,在孔子的思想中,生死本体论的观念并不明显。

因为孔夫子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及“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译注·先进篇》,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下引该书均只注篇名。的观念,显然他更关注的是“生”之问题,而少谈“死”之问题,这就限制了其探讨生死本体的兴趣。但在《论语》中,有多处孔夫子及弟子们从“命”的观念谈“死”的问题。如伯牛得恶疾,孔子自窗执其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子夏亦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司马迁著,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1261页。在此,“天”与“命”意义相通,但“天”偏重于外在之必然性,而“命”则主要指人所受“天”之必然性而一定会如此的实存状态。发展到孟子,“命”的观念异常地丰富起来,提出了一个所谓“正命”的问题:“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危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译注·尽心上》,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下引该书均只注篇名。“命”虽然是“天”所命之必然性,但君子们不能因此而立于“危墙”之下以安“命”。在必然性中,人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尽人道尽仁义而死,为正命;不循规蹈矩,受桎梏而亡则为非命。实际上,关于“命”的含义,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很多。韦政通先生指出:“综合起来,大抵可分三类:1、就个人而言,命的含义有寿命、性命、人性、人所禀之理等。2、就与天所关联者而言,命的含义有天命、自然而不可免、太一下降、分于道等。3、就人与环境之间关系而言,命的含义又有:命运、偶然性的遭遇、不知所以然而然、正命、随命、遭命等。”《中国哲学辞典》,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年版,第390页。不过,就孔孟的观念而言,“命”实在是“天”之自然的必然性与“人”之理性的应然性融会贯通的一个概念。因此,朱子在解释孟子思想时说:“孟子只说莫非命也。却有个正与不正。所谓正命者,盖天之始初命我,如事君忠,事父孝,便有许多条贯在里。”《朱子语类》卷第二十四,黎靖德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在朱子看来,此“正命”已非完全的自然之必然性,而是人间伦理道德之应然性了。

同类推荐
  • 史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1919—1991)

    史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1919—1991)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作者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以时间为经,分为八个阶段,从列宁创建共产国际直至戈尔巴乔夫导致苏共灭亡、苏联解体;以事态为纬、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对外战略等三个方面入手,研究中苏关系由朋友到对立面,从结盟到对抗的历史演变过程。据此,分析导致发生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总结其中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
  • 为政悟语

    为政悟语

    《为政悟语》从领导思想、学习、方法、艺术、处事、修养、励志、自律、心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解读,是为政者做好领导工作的参考书籍。
  • 历练党性的熔炉

    历练党性的熔炉

    本书是一部记述中共长治市委党校发展历程的史实类著作,反映了该校创立、探索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记录了一代代党校人奋斗拼搏的足迹。该书共分六章,即创建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和“文革”前期、恢复时期、正规化和改革时期、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时期、能力培养和素质培训时期。
  • 国际政治中的外交、战争与伦理

    国际政治中的外交、战争与伦理

    本书是周桂银诸多研究成果的集成,主要包括作者长期对外交理论、国际战略和国际伦理等的研究成果,对当代外交的重要思想、体系和道义等进行系统阐释,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拓展,是一本严肃深刻的学术专著。
  • 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

    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

    《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考察历史博弈,品味内里乾坤,洞悉生存方略,驾驭进退规则。当至高无上的君权遭遇强劲有力的相权时,一场不可避免的拉锯战即将爆发——或是君权衰落,或是相权占据上风,或是成就了外藩——当这一切归于寂静,帝相之争便走向终结,但历史仍在继续……在这里,有阴谋,有阳谋,有联合,有制约,勾心斗角,甚而喋血杀戮,会心处不必在远,制胜策略一转念。欧阳悟道编著的《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对此全景展开,帝王将相,轮番上阵,紧锣密鼓,好戏连连,一场比一场精彩,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
热门推荐
  • 飞雁入蜀中

    飞雁入蜀中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逝,君离我天涯,我隔君海角。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逝,君魂入我梦,我魂绕君侧。彼岸一缕香,漫漫忘川水,愿化大雁身,与君续前缘。她的红线另一端系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蜀汉丞相身上。纵然他们之间的距离,车马难以抵达,天涯海角也不足以形容遥远。她还是会找到他,他也终会找到她!
  • 快乐星球:智能足球鞋·纪念版

    快乐星球:智能足球鞋·纪念版

    我是乐乐。我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就是踢足球了,可是班里的足球队长金刚好像对我最近的表现不太满意,今天还当着大家的面前狠狠训斥了我一顿。我一气之下,决定在班里另组一支足球队与金刚抗衡。虽然我组建的这支球队整体水平较弱,但一想到有多面体送给我的“神秘装备”,我就对打败金刚充满了信心。可是决赛当天却出现了突发状况……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少年派之彼时之彼

    少年派之彼时之彼

    【纯属虚构,勿上真人!!】从校服到婚纱,从青丝到白发,从稚幼到成熟,从彼时到尽头……林妙妙可能永远不知道,填志愿的那个晚上,有个男孩拼命地想把她写进他的未来,可最后,他们彼此还是分居异地,只是换回了钱三一拜托江天昊的一句:“照顾好她……”全世界都知道钱三一喜欢林妙妙,可唯独林妙妙不知道……【PS:本书有零钱的悲伤,也有高甜,有钱三一对林妙妙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有林妙妙对钱三一感情的认知……文笔不好,请多海涵!】
  • 青云小志

    青云小志

    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在这风云际会的世界,且看青云直上九重天,高居天山之颠
  • 国丧之时

    国丧之时

    这里是APH的all耀向同人文啦!!!尽管前期看起来很像露中,尽管卤煮也很萌露中,但是就是all耀的!这里初升高文笔不好有拖延症文风奇特的一只汪!!请多指教!
  • 震世之神

    震世之神

    这是姜云的时代,这是华人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热血的故事。
  • 吾乃左千户

    吾乃左千户

    穿越到倩女幽魂的左千户身上,前方就是正气山庄,马上就要见到普渡慈航国师了,回想起万千穿越前辈,左千户叹了口气,现在逃跑是不是来不及了,好在这个世界天道残缺,不知道从电影里学来的如来神掌能不能收了这只大蜈蚣。
  • 花无痕之陈情令

    花无痕之陈情令

    本文由电视剧《陈情令》小说《魔道祖师》改编,花无痕一名毕业生,在家玩游戏,却莫名其妙的穿越了,被魏无羡救起,带回了莲花坞,正一头雾水呢?却被系统告知她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完成任务途中,还给她安排了一段姻缘,她也是无语了。且看女主如何完成任务,并找到自己的幸福。
  • 傲娇总裁的小甜苏

    傲娇总裁的小甜苏

    姜遥是姜家的大小姐,印证了什么叫白富美,除了让人眼红的家族背景,顶着高颜值,一路从小学校花做到大学校花。不过,上流圈人人都知道,姜家姑娘只看得上霍家二少。霍凌锋人如其名,年长姜家姑娘4岁,生性冷硬、不爱说话,大哥霍凌山走的是政治路线,家族产业就落在了二少身上,多年磨砺扛起了整个家族产业。姜遥大学毕业酒会上,喝了酒的姜遥看着霍家二少,俏生生地说,“我喜欢你!”“是么?”好看地丹凤眼挑了挑,“可惜了”,薄唇中冰冷的话语一字一顿吐露:“我讨厌你!”看着眼前呆住的人,霍凌锋冷笑,“从小就讨厌。”三天后,姜遥去了美国,消失在京城。第一年,霍凌锋最常做的事就是看手机。第二年,霍凌锋发现他被拉入了黑名单。第五年,霍凌锋想着,她总有一天会来。当看到姜遥挽着另一个人的手,从容地走向他时,“啪”地一声,霍凌锋感觉脑中一直崩着的那根神经断了。这是一个当年说的爽,最后火葬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