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551300000042

第42章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道路的特点与模式

一、改革开放20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这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经济制度的实现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社会活动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划时代进步。这具体表现在:

第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4 .9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5 .9倍,年均增长6 .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73元增加到1978年的331元,增长4 .53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毅然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社会主义社会的错误方针,坚定地贯彻执行了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浙江经济出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最好的时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4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49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3 .4%,比前30年年均增长率高出6 .5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长率高出3.7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31元提高到11247元,年均实际增长率12 .5%。浙江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2位升至1998年的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第14位升至第4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由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先进的工业化社会的历史性跃进。在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49年的68 .5∶8 .0∶23 .5,变为1978年的38 .1∶43.3∶18 .6,这为浙江走向工业社会奠定了初步基础。改革开放20年,三次产业比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8年其比例为12 .7∶54 .3∶33,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以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重要一步。这表明,浙江省从农业社会发展阶段进入工业化发展新阶段,而且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从自然经济形态向发达商品经济形态转变。

第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现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省份。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加之全国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经济体制,浙江经济较长期处于“封闭型”状态,对外开放程度很低。从1949—1979年的30年,浙江基本上不直接经营对外进出口贸易业务,而只是按照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组织出口商品的收购和调拨,仅为国家提供出口货源。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大步走向世界,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开放度达到一个新水平。从1979年宁波市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全省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纷纷建立,已经形成一个以宁波、温州沿海开放城市和杭州国际旅游城市为先导,以8个国家级开发区和5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及34个开放市县为主体,全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从1980年浙江自营出口第一年开始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1978年,全省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0 .7亿美元,到1998 年已达到156 .98 亿美元,增长223倍多,年均增长31 .3%。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1997年,全省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提高到89 .1%,其中机电产品占25 .2%。浙江出口贸易名列全国第6位。199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其中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外贸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利用外资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从1980年批准第一个外商投资企业以来,截至1998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 .59万个,协议利用外资金额2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通过利用外资新建了一大批企业,改造了一大批国有和集体企业,并对交通、通信、能源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和建设。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外资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加快了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1997年统计,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87 .39亿元,占全省乡及县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26 .5%,税金41 .98亿元,利润36 .18亿元。这表明,浙江改革前经济的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并为融合经济全球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浙江基础设施落后并且严重失修,设施运行水平很低,甚至不能正常运行。1949年,全省能通车的公路2197公里,其中全天候公路只有935公里;内河通航里程也只有3575公里;铁路沪杭线和浙赣线破坏严重,通车里程只有487 公里。浙江交通运输经过修复———开拓———改造,到197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621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1723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972公里,比1949年分别增长7 .5倍、2 .3倍和1倍。民航从零起步,1978年民航里程达到5007公里。改革开放20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元;其中国有单位投资约5000亿元,相当于改革前30年投资总和的100倍。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得到加强。1980—1998年,全省仅国有单位用于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建设的投资就达1700多亿元,是浙江基础设施建设史上投资最大、建成项目最多、成就卓著的时期。同时,相继完成了沪杭、浙赣复线和宣杭、金温铁路工程建设进入高标准、高速化阶段。改革开放20年,新建公路2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建成了沪杭甬高速公路,并正在加紧建设甬台温、杭金衢、杭宁、金丽温等高速公路。民用航空机场由1个增至7个,航线由4条增至64条,形成了一个比较发达的空运体系。邮电通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998 年末全省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20 .5部,其中城镇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60 .2部,均居全国领先水平。近20年电力装机容量增长5倍多,一批大型电厂(站)和输变电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使浙江进入了网络健全、布局合理、高度灵活、供电可靠的以“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高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电力工业新阶段。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相继地实现了从贫困型转变为温饱型,从温饱型进入小康阶段。前30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总消费水平从1949年的62元增加到1978年的193元,提高2倍以上,年均增长3 .5%以上,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总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138元提高到1978年的409元,提高2倍;农村居民人均总消费水平从1952年的77元提高到1978年的164元,提高1倍以上。这30年浙江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有较大改善,然而,温饱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仍处于贫困型生活水平阶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民得到更多实惠,人民生活水平跃到一个新水平。在解决温饱基础上,进入小康阶段,这是历史性的巨大变化。199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7837元,年均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15元,年均增长9 .1%,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分别增长23 倍和25倍。城乡居民生活全面改善,生活质量发生新变化。这表现在:农村居民饮食结构显著改善;衣着消费趋向城市化;绝大多数农民新建住房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8 .5平方米;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农家(平均百户拥有彩电和黑白电视机107台、洗衣机21 。7台、电冰箱31台、电话机16.2台、组合音响6台、照相机4.4架、录像机6.8台)。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已从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年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费量达55 .9公斤,人均居住面积10 .9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100 .97台、黑白电视机33 .94台、空调器35 .2台、电冰箱97 .4台、洗衣机87 .3台、淋浴热水器52台、组合音响10 .71台、录像机28 .97台、照相38 .97架,电脑和影碟机已成为城镇居民的新的消费热点,百户拥有量分别为3 .1台和12 .2台。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到6400元。改革开放20年,浙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城乡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第五,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新中国成立后,浙江教育经历了17年稳步发展、“文化大革命”十年停顿倒退和改革开放20多年高速发展的过程。在前17年中,有计划地发展了各类学校教育事业,积极推动小学教育普及,举办民校和职工夜校,在全社会开展以扫除文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运动,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扩大工农及其子女入学的机会。1949年,全省小学共有1 .63万所,在校小学生84 。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30%),教职工4 .54万人。全省普通中学189所,在校生5 .4万人,教职员工0 .58万人,浙江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更为落后,文盲占人口80%以上。1949年,普通高等教育共有4所,在校生0 .31万人,教职员工1442人。到1965年,小学增加到9 .41万所,在校生增加到466 .5万人,教职工增加到4 .95 万人;普通中学增加到 617 所,在校生增加到29 .01万人,教职工增加到2.06万人;高等学校增加到13所,在校生增加到1 .65万人,教职员工增加到0.74万人。“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浙江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在这期间,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恢复和发展高等和中等师范教育,展开以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体制改革,改革教育结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高考制度等。经达20年的努力,浙江教育在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的指引下,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各级各类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协调发展。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的建设,教育事业费的开征,“希望工程”的实施,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使基础教育薄弱状况有了很大变化:到1989年,全省基本普及初等教育;1996年,浙江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民办教师问题;1997年,全省通过了国家的“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验收,成为全国第三个实现“两基”的省区,各项指标多居全国前茅;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情况已经得到重大改变;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得到了加强。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得到巩固。面向21世纪的浙江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发展态势。1998年,全省高校布局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内外关注的新浙江大学成立,全省有普通高校32所,在校生11 .35万人,研究生近6000人;成人高校28所,在校生11.33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50所,在校生17万人;职业中学552所,在校生27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51所,在校生10.8万人,各类文化技术培训的成人教育机构17212所,每年有170万人接受培训;普通中学3128所,在校生217 .7万人;小学16922所,在校生365 .2万人;幼儿园14068所,在园幼儿105 .9万人。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79年的97.4%提高到99 .92%,与1949年30%入学率相比提高2 .3倍。在兴办浙江教育事业中,社会力量办学功不可没。全省具有重教、助学优良传统的各界人士,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兴起社会力量办学,90年代进入快车道。从举办成人教育开始,现在已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共计举办各类各级学校488所,在校生近60万人。扫盲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1949年至1995年全省共扫除青壮年文盲463 .75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从1949年的80%以上下降至1995年的3%。当前,面向21世纪的浙江教育,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

第六,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科技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科技事业由小到大、由初级到高级的迅速发展。旧中国,浙江科学技术事业基础极为薄弱,1948年科研机构仅有科研人员100余人,其中相当于工程师职称的只有16人,分布在全省各地、各单位的科技人员1302余人。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先后将农业改进所改建为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建立省卫生实验院、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海洋水产研究所、省建设材料试验所等科研机构10个,有科技人员300余人,有计划地开展作物育种、栽培、水产养殖和医药卫生以及工业技术的试验研究。浙江大学、浙江农学院等高等学校300多名教师进行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科学事业遭受严重摧残。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论断,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浙江省的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上。199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确定了“科教兴省”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20年,浙江科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国家科委、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科技进步监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到1998年,全省已有52个县(市)通过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验收。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30%提高到近几年的40%。1998年,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60亿元左右,比1993年增长2 .4倍,年均增长18 .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2%。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 .5%,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列前茅。(2)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科技工作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使得技术开发与推广、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结构日趋合理。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瞄准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一批重大技术关键问题,组织攻关,取得累累硕果。农业方面,一大批先进应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农业生产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业方面,一大批主要工业产品得以更新,涌现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新产品。1998年,新产品产值率已达到14%,比1991年提高5 .2个百分点;诞生了新一代拳头产品和重点产品;工业企业的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3)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速崛起。液体分离膜技术、氟化工技术、以单晶硅为代表的半导体技术、生物疫苗技术、现代通信、新材料、计算机应用、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规模生产。1993—199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翻两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3%提高到1998 年的15 .7%,高新技术产值位居全国第6位。(4)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基础性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到1998年底,全省已建成以“跟踪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为目标,装备较好,人员精良,管理高效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30个。另外,浙江还拥有国家和部委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工程中心4个,在各高校中还设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3个,部、省级重点学科42个。(5)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得到提高。“八五”时期,全省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就达85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386项。1997年,全省共有29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级科学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是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数量最多,且奖励等级最高的一年。同年,浙江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第4位,全省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35%以上,高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教育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口增长得到控制,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改革开放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全省出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崭新局面。

二、改革的轨迹与评估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邓小平理论广泛深入地与浙江实际结合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创新的过程,也是以改革推动着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过程。浙江的改革是成功的,是具有特色的成功改革。同时,在改革前进过程中,从领导层面上讲,应该说有三个滞后:一是解放思想、观念更新和实践标准讨论一度滞后;二是农村改革一度滞后,比全国落后了两年;三是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一度滞后。在党中央正确路线指引和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推动下,各级领导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克服了领导工作中的某些不足和失误,终于使改革步伐日益加快,改革成效日益显著,改革经验日益成熟。这是论述改革过程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浙江的改革开放,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是与全国改革开放进程基本一致的,大体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2月至1984年10月,是以农村改革和农村商品经济兴起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农村改革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的重点是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即改革“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集中劳力、统一分配”的人民公社制度,全面推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大变革。第二步的重点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放开农副产品价格,较大幅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这两大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商品经济大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促进了全省整个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二阶段,1984年10月至1988年10月,是以城市改革为主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一是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二是坚决贯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改革;三是改革计划体制,扩大市场调节范围,积极兴办专业市场,改革流通体制以及相应的配套改革。城市全面改革取得明显成就表现在:工业企业扩大了自主权,大大增强了活力;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发育;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开放型的市场机制;扩大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得到新发展。第三阶段,1988年10月至1991年底,是治理整顿和经济低速增长阶段。从1988年9月开始,国家开始实行紧缩银根,加强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控制,着力于经济结构调整,整个国民经济转入整顿治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浙江的改革力度与全国一样,比前一阶段明显减弱,改革步伐放慢,在改革某些局部领域仍有推进。在这一阶段,一方面,紧缩银根,调整了价格改革措施,克服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的是在改革方面,不适当地强化了计划控制,甚至出现某些不必要的倒退,这不能不说是造成经济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整体推进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标志,浙江的改革开放和全国一样,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改革目标更加明确,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改革力度显著加大,强有力推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一阶段的改革,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企业改革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商品市场较发达,要素市场培育滞后,经济秩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物价仍处于高位运行,通货膨胀潜在危险仍未根本消除。

改革开放初,浙江经济有三大特点:一是全国历年来国家投资最少的省份。1952—1978年,人均国家投资仅410元,为全国平均的二分之一,为全国倒数第一。二是自然资源贫乏,缺铁、缺煤、缺油、缺大宗原材料,被称为“资源小省”。三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0 。6亩,为全国平均的48%。劳动力充裕,但贫穷。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仅21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04元,低于全国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65元,略高于全国水平。回顾浙江改革开放20年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正如前面所述,浙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浙江由原来经济基础薄弱的农业省份,转变为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轻型加工工业和贸易较为发达的强省。

三、浙江经济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的特点

浙江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总体上讲是:以改革为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专业市场兴起的市场拉动、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个私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专业化优势。这一经济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从农村改革起步,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进了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创导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自主快速的决策机制、灵活应变的营销机制、酬效挂钩的分配机制、自负盈亏自我积累的发展机制,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从而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到1998年底,全省乡镇企业103 万家,其中工业企业62 .91万家,有职工788 .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 .6%,在全省工业经济中,乡镇企业“五分天下有其四”,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而形成了比较符合浙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结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一些规模偏小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缺乏优势。为此,全省各地采取果断措施,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为先导,以优势产品为纽带,打破区域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积极营造“航空母舰”,大力培育“小型巨人”。自“八五”初期,万向、横店、万达首批集团公司诞生到现在,全省已涌现出省、市两级企业集团450个。与此同时,经精心筛选,有73家乡镇企业进入了省“五个一批”的企业行列,对浙江经济快速发展起着重点骨干的龙头作用,使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第二,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大胆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1998年,在全省工业中,按增加值计算,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占14 .1%,集体经济占42 .3%。城乡个体私营经济33 .6%,中外合资与港澳台投资企业占10%,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城乡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尤其是在党的十五大以后,浙江个私经济呈现出大提高、大发展的态势。到2000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158 .9万户,私营企业达17 .9万户,两项合计从业人员总数达573 .8万人,再加上外出经营人员保守说法有300多万人(实际近500万人),实际从业人员达900万人至1100万人左右,占全省劳动力的32%~35%。2000年全省个体私营企业实现社会消费零售额2006 .3亿元,占全省总额的60.3%,国内生产总值达2400亿元,占全省的40%;新增工业增加值321亿元,对全省的贡献率达47 .8%;上缴国家税收107 .9亿元,占全省税收的14 .33%,新增额达33 .14亿元,对全省贡献率为13 .28%。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在浙江许多市县已成为“半壁江山”,有的甚至高达88%。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2000年浙江省个体工商户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私营企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中所占的数量等5项指标名列全国第一;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私营企业注册资金两项居全国第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浙江的国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省国有工业总资产增长27倍,1998年,浙江国有工业总资产名列全国第13位,利税总额名列第8位,利润总额名列第7位,分别上升为10位、7位和11位。总资产与山西省、吉林省相当;净资产第12位,与黑龙江省、四川省比肩;利税总额高于北京市、辽宁省、四川省。浙江国有企业不仅“块头”不小,而且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不但没有削弱,从而发展得更快更好,整体实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浙江国有企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然不高,但在整个工业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1998年,国有企业上缴税金95 .9亿元,占乡及乡以上企业的40 .5%,比产值比重高14个百分点;省政府授予的省级名牌产品222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35%;国有单位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58 .5%,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拥有庞大的资产,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实践证明,国有经济和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完全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和途径,为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和下岗职工安置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众多机遇,为政府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了财力保证。

第三,坚持大市场、大流通、大生产的发展思路,培育了一大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辐射力较强的富有浙江特色的专业市场,成为市场大省。到1998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专业商品交易市场4619个,比1979年底增加了3297个,市场成交额达3210亿元,比1979年增长283倍。自1993年以来到2000年,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单个市场年成交额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2000年,各类专业商品市场4348个,成交额4023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有451个,超10亿元的有68个,超百亿元的有4个,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成交额分别达到193亿元和188亿元。几项主要指标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从培育和发展专业市场起步,建设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开放式的商品流通网络,造就一支宏大的经营者队伍,推动商品和要素的流动,较好地解决了浙江资源不足与产品市场空间狭小的矛盾,形成了原材料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的经济运行方式。

浙江省的商品交易专业市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搞活流通,促进浙江经济发展,满足消费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改革和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办一个市场,促一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兴一个城镇”是专业市场功效的生动写照,浙江由“资源小省”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其关键是依靠市场优势的拉动,充分发挥市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成功地实现了“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实现的。

第四,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和城镇联动发展,并依托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大力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区块式、多样化的区域特色经济。专业化特色产业区域的形式,由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镇一品演进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群体块状经济。目前,浙江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块状经济300多个,其中10亿~50亿元的90个,50亿~100亿元的10个,超100亿元的4个,区块内企业约13万家,就业人数约600万人,总产值占全省的60%,平均经济增长约高于全省平均3~5个百分点。这就是浙江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的主要依托。(资料来源: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与分析》2001年第50期)

专业化特色产业区块的形成是以市镇为载体,市镇之间功能分工,产业分流的结果,使得各自依区域分工优势建立起最具竞争力的专业化特色产业群,依托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如温州成为中国皮鞋皮革、服装、打火机、眼镜制作营销中心,义乌成为中国小商品城,绍兴成为中国轻纺城,永康成为五金基地,海宁成为中国皮都,嵊州成为中国领带都市,大塘镇成为中国袜业之乡,金乡镇成为中国标牌包装之乡,柳市镇成为中国电器城,桥头镇成为中国纽扣拉链基地,等等。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和城镇联产发展,并依托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第五,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是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的项目建设社会化投资和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和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使浙江的交通、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发生了根本变化,投资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此文系2001年5月在浙江省当代史学会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类推荐
  • 公权与法治:党政干部依法治国必修课

    公权与法治:党政干部依法治国必修课

    本书从公权力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公权力行使的边界及其异化现状出发,从公权力的依法行使与制度监督,从全面依法治国与对公权力的约束与规范等方面出发,着眼于对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政干部、尤其是最一线的业务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培训,提高其认知法律、政策的能力和运用水平,以便在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伟大征程中,公权力能够得到规范合理的行使,从而保证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福祉。
  • 道德的力量

    道德的力量

    本书紧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最新要求,讲述古今中外道德品行高尚的人物的故事并对他们对社会、国家的影响进行点评。全书共有十章,分别从政治、法律、经济、内心、情感、幸福感、人格、职业、社会公德、环境等方面来举例阐述与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融合。每章节的导语选用紧扣本章主旨的小故事开启道德思想之旅,又以“编者小语”来赋予凝练概括探讨思考之语,前后衔接,一气呵成,让人在品读故事的同时引发思想上的碰撞。
  • 打好力戒形式主义攻坚战

    打好力戒形式主义攻坚战

    本书稿根据中办关于反对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要求,聚焦“四个着力”,收录了《人民日报》刊发的理论、评论文章,再结合鲜活事例,为广大领导干部反对形式主义、为基层松绑减负提供理论向导,有助于激励广大干部崇尚实干、担当作为。
  • 日本 日本人 日本文化

    日本 日本人 日本文化

    本书介绍了日本国的简况,风土人情以及日本文化。日本文化被认为是暧昧的文化、“耻”的文化,说明日本人比别国人更含蓄、更自律。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导读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导读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导读》系我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第二辑)中的一种,第一辑10种出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青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本书以原著为蓝本,对原著的写作背景与出版过程、主要内容、主要概念、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进行系统解读,对中国社会古今发展历程以及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全面介绍,从而帮助读者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热门推荐
  • 天之帝皇

    天之帝皇

    天蕴痕宇,以玄黄为始,上至九宵亿天,下至九幽黄泉,逍游诸天万界。建朝立派,为气运,为修炼,为亲人,为属下。在如地狱的世间,颠沛流离,哀痛悲愁,浴血奋战于青天,阴谋诡计出玄地,穿梭天地宇宙间。杀神魔,斩仙佛,灭百族,争人雄,斗玄黄,战诸天。饮着万灵之神血漫歌而行,踏着诸王白骨铸成的道路。君临天下,俯视众生,傲世群帝,以皇载道,成就天之君王!
  • 妖仙通纪

    妖仙通纪

    大江,古城,高塔,老木;群山,深林,绝崖,飞瀑;妖兽,法宝,神丹,妙符;重楼,悬宫,灵脉,仙都;日菁,月华,星辉,晨露;移山,倒海,腾云,驾雾;爱恨,嫉妒,愤怒,情愫;阴谋,陷阱,欲念,恐怖;故旧,亲属,起伏,悲苦;修行,炼心,尘道,仙途。
  • 肆虐次元的无限剑制

    肆虐次元的无限剑制

    【尽管还不知道你是什么样地存在,但以后也请多多指教了,对了,我叫卫宫士郞。】红衣英灵抬起了头,仰望着天空,轻轻的说出了这段话语。。。。。。。。。。。注意:本作主角为平行世界的卫宫士郞。群号:八三五三六四零六一
  • 冰山女神:爱你不弃

    冰山女神:爱你不弃

    她不过是一个人人嫌弃的煞星,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被孤儿院收养,认了一个干哥哥,,和一个姐姐因为孤独,世间的讨厌,她不愿亲近别人,不愿对别人笑,不愿对别人说话,除了哥哥,姐姐。可是她也为什么这么幸运呢,既然有人喜欢她,十年了没有这种特殊的感觉,她渐渐的敞开了心扉。《本书虚构,请勿模仿》
  • 末世之重获新申

    末世之重获新申

    我叫罗云,作为一名九零后,迷茫占据了我所有的青春。我有一个梦想,徒步去拉萨。毕业两年一直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记得有位挚友说过:有梦想的人最可贵!我怀揣着梦想挣扎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可谁能想象,正在我为梦想努力的时候这个世界变了,变得我没法适应,死亡一瞬间充斥着整个世界!这样的世界,我该如何生存!只有变得强大,变得更加强大,强大到!这整个错乱的世界再也不能支配我的生死!这是一个纷乱的世界,丧失,人心。哪个才是真正的末世!
  • 女尊之公主要和亲

    女尊之公主要和亲

    什么?我都生在女尊国了,成为一国公主了,居然要去和亲?什么?战败国,指明了就要公主,不然不议和?好吧,只能是我这个不受宠的公主去了。嘿嘿,帅帅的将军大人,我来啦。
  • 穿越王妃之前世缘

    穿越王妃之前世缘

    苏南烛本是一个正经上大学的大学生。谁知一朝穿越,成了一个丞相府的千金,还在庆幸自己穿越得好,有爹娘疼,哥也宠,一道圣旨,就嫁给当朝邪魅五王爷,从此苏南烛和邪魅王爷不再是路人。成亲当日。“既然嫁进王府了,就好好的安分守己的,我们过各过的生活就行。”苏南烛一听两眼放光,欣喜答道,“只要王爷高兴就好,我一定好好的遵守这个规矩。”不久后。某男经常阴魂不散的出现在苏南烛身边。苏南烛无语,“王爷,当初说好的过各过的。”某男勾唇一笑把她拉进怀里,“可是这样本王不高兴。”苏南烛汗颜,“王爷你这是有病,得治。”某男腹黑一笑:“本王的病只有王妃能治。”“……”后来——万俟风『我遇见你,喜你为疾,药石无医』苏南烛『你是我跨越时空都要爱的人』
  • 无法怨恨的男人2

    无法怨恨的男人2

    零绯闻,以清纯路线而走红的女演员崔瑞琳,和她好朋友的哥哥——一个只能让人望而却步的大财阀继承者陷入了爱河,经历了一段艰难的、独一无二的、浪漫热烈的恋情。她深爱着那个男人,像中毒般无法自拔,结果却惨遭抛弃。妈妈的去世,更是让她觉得崩溃。再加上肚子里有了他的孩子……但他却否定了她的爱,就连他的孩子他也不承认。她在跑去美国生活了六年后再次回到了韩国。
  • 江湖玉剑传说

    江湖玉剑传说

    传说上古有昆仑玉,有大能者以异术将其铸成三把神兵是为玉剑,玉剑出世,伤及神体,仙神恐慌,遂将其毁去。今又有江湖传言,上古玉剑现世中原,群雄并起而争,僧人、道士、朝官、扶桑忍者、异域蛊人,得玉剑者即得神力,一股腥风血雨不可避免。本文叙述了一个血腥无情的江湖,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个残忍饥饿的悲剧时代,人情冷暖,自在人心。
  • 诸天永生路

    诸天永生路

    神秘白卷文经,自诸天之海破碎而去,游走于时间与世界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