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529200000062

第62章 书生做军阀——逼良为娼(2)

在上述两个方面,皇甫嵩远远不如曾国藩。

但在三国那个时代,雄赳赳气昂昂,扛枪上战场的绝大多数读书人,则远远不如皇甫嵩,比如袁绍、袁术兄弟。

⒉难兄难弟

草包哥哥

在东汉末期,袁绍是名头最响的读书人,达到了名士的地步,而且是独步一时的名士。年轻的时候,曹操也与袁绍不可同日而语。

袁绍为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为当地世族大户。有学者说,二袁是亲兄弟,也有学者说他们是堂兄弟,为此打了不少的口水仗。

其实,上述两种说法都对。

袁家的发迹始于袁绍的高祖袁安,东汉章帝时做到司徒。袁绍的谱系是:袁安→袁京→袁汤→袁成→袁某(早夭,史未留名)、袁绍。袁术的谱系是:袁安→袁京→袁汤→袁逢→袁基、袁术。袁成、袁逢是亲兄弟,那么,袁绍、袁术就是堂兄弟。

只是有些读史的人忽略了一个细节:袁绍是袁逢的血亲长子,但为庶出。袁成儿子早夭,自己也短寿,袁逢便把他的庶长子袁绍过继给袁成续宗。

所以,从血缘上看,袁绍、袁术是亲兄弟(同父异母);从宗法上看,他们是堂兄弟。《三国志》和《后汉书》都说袁绍是袁术的“从兄(即堂兄)”,袁术是袁绍的“从弟(即堂弟)”,是取宗法说。由于袁成及其儿子均早死,袁汤的爵位便由次子袁逢继承。

在于袁逢,袁绍本来就是庶出;袁绍过继给死去的袁成之后,属于小宗,自然被袁术看不起。关东军阀混战时,很多书生和军阀影从袁绍,袁术大发雷霆:“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袁术甚至给公孙瓒写信,说袁绍非袁氏血脉。袁术对自己亲哥哥的辱骂、污蔑,即是出于宗法上的优势。

袁绍是由叔叔袁隗(袁成、袁逢的弟弟,官至太尉)抚养长大的,但袁绍肯定继承了他养父的大笔遗产,手头阔绰,才能“爱士养名……宾客莫不争赴其庭……辎軿柴毂,填接街陌。”颇有一点孟尝君养食客三千的样子。

结果,“内官(即太监)皆恶之”。中常侍赵忠恶狠狠地说,袁本初(袁绍字本初)这小子,沽名钓誉,豢养死士,不知到底想干什么。叔父袁隗看着也不是个事,便把袁绍叫过来训斥道,小子哎,你想让袁氏灭门呀!

袁隗的话,一语成谶。公元190年,袁绍当了关东联军的盟主,起兵讨董卓,袁隗、袁术哥哥袁基全家二十余口在洛阳被董卓屠戮。

因为袁绍的失败,后世的有些人,彻头彻尾地瞧不起袁绍。在我看来,终袁绍一生,总有那么一件事是值得称道的。

也有雄起的时候

公元189年四月,灵帝逝世,宦官、外戚火并,同归于尽。董卓进京,控制朝局,即行废立之事。尽管董卓进京,当初是袁绍给何进出的鬼点子,袁绍应负责任。但这个时候,袁绍不再糊涂了,也无所畏惧了。

废少帝刘辩之前,董卓假惺惺地召开了一个征求意见会。袁绍在朝堂上公然顶撞董卓,坚决反对。《后汉书·袁绍列传》记载:“卓按剑呲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袁)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

一个“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颇有剑出三尺、流血五步的昂然气概,很是为当时的读书人出了一口恶气。

袁绍的这个气量,当然是他的骨气,同时也是他的底气。他的底气就是他四世三公的身世、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背景。刚刚掌权的董卓,是不太敢杀这样一个人的。

袁绍接下来所做的事,似乎可以一“字”以蔽之——秀。

比如袁绍领导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也并不是袁绍的首倡。发起者是东郡太守桥瑁、奋武将军(这个头衔是袁绍“表”——推荐任命的)曹操等人。只不过当时的发起者考虑到袁绍的身世和背景,便推袁绍为首。

袁绍统帅的关东联军“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思进取”。只有孙坚、曹操各自率领自己的直属部队,实实在在地打了几仗。整体来说,袁绍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就是在函谷关以东的洛阳周围地区,开了几个月的武装派对。

毫无疑问,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是正义的。董卓入京之后,擅自废立皇帝,残杀大臣,荼毒民众,举国上下皆曰可杀。

其实,丧心病狂的董卓还是有几分自知之明的。董卓掌权之后,深知自己一介武夫,根基又浅,便大力笼络知识分子,为党锢之祸中罹难的陈藩、窦武等平反,提拔了一大批读书人如蔡邕、周毖、伍琼、郑泰、何颙、荀爽等到朝廷做官,又任命一批读书人如韩馥、刘岱、孔伷、张咨等为州牧郡守。袁绍本来是通缉犯,董卓还是予以赦免,任其为渤海郡太守。

“幽滞之士多所显拔……(董)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意思是说,董卓一掌权,即提拔了一批沉沦下僚的读书人,而自己的心腹左右仅仅担任一些军职,并不进入政府掌权。不管董卓是真是假,事实上他还是重用知识分子的。

可就是董卓重用的这批知识分子,袁绍、韩馥等起兵于外,周毖、伍琼等阴图于内,最后死于他亲手提拔、信任有加的王允、士孙瑞之手。除了蔡邕以外,没有一个买他的账,个个要他的命。董卓死后,士女载歌载舞,全国一片欢腾。只有蔡邕为他叹了一口气,却惹来杀身之祸,为除暴安良的大英雄王允所杀。

在历史学者们看来,这很好解释。董卓擅行废立,残暴胜过夏桀、商纣,人人欲食其肉、个个欲寝其皮是理所当然的。

这里面的原因,我看并不那么简单,并不是政治或道义一词所能概括。这里面还有一个心理问题。

东汉后期,宦官、外戚相互倾轧,或兴或灭,轮番执政,士人则依附宦官或外戚,而且多数依附外戚,比如袁绍依附何进。

整体来说,宦官的品行操守、政治见解、施政纲领不如外戚。但宦官中也并非没有好人、能人,如曹操的养祖父曹嵩和灵帝时的吕强等等;外戚的贪婪残暴也并不亚于宦官,外戚中的流氓恶棍也比比皆是,比如安帝时的阎显、顺帝时的梁冀。

有些历史学者,在谈到宦官、外戚倾轧时,总是强调宦官的变态可恶,而对外戚的残暴荒淫却轻描淡写。宦官的所作所为,很多情况下是皇帝布的局,是皇帝意志的延伸。皇权是士大夫们对抗不了的,那就把愤怒倾泻到皇帝的走狗、替死鬼宦官身上。

既然后世没有受过宦官荼毒的人们,谈起宦官都有一种潜意识的排斥,当时自以为是、自命清高的士大夫对割掉了鸡巴、不伦不类的一类,不问青红皂白地厌恶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士人依附外戚的多,依附宦官的少,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士人们的潜意识。士人们的这种潜意识,同样折射到武人身上。

灵帝去世后何进、张让之间的外戚、宦官大火并,使外戚、宦官同归于尽。在天下的读书人看来,这回该他们露脸了。在天下读书人的眼里,董卓武夫一个、匹夫一个,斗大的字认不满十升,怎么能治理天下,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呢?居庙堂之高,指点江山,那是我们这些读书种子的事。

依老古看,即使董卓不擅行废立、不那么残暴不仁,不那么咄咄逼人,袁绍们还是不与他合作,还是要讨伐他。董卓的擅行废立和残暴不仁,恰恰为袁绍、曹操这些读书人反攻倒算提供了政治上、道义上的理由。一句话,俺袁绍们跟你董卓这个大老粗没完,除非你滚回西凉边鄙之地去;即使在朝中,充其量给你个校尉这样的中级军官干干;统领百官,总理朝政,休想、没门。

这是一种心理,而且是群体心理。这种群体心理与血统论相关联。这也就可以解释,即使掌权的外戚是一个、一帮恶棍,士人们还是依附外戚的多。毕竟,那些外戚,是皇后、太后的老爹、老哥、老弟嘛。皇后、太后是什么人?是跟现任或已故皇帝上过床的女人。皇帝是上天之子,皇族的高贵血统早已通过皇帝或先帝的龙根延伸到皇后、皇太后的身体上以及外戚家族里去了。

在士人们看来,血统是可以衍生、可以延伸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打地洞。贫雇农的儿子,自然根正苗红,应该做接班人;黑五类的儿子应该没好人,只能下放到广阔天地去劳动。

群体心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而这种心理力量通常以其最高级的形式——道义——表现出来,排斥力、破坏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董卓这个大老粗,老古不教他,到死都明不了这个理。

董卓死于政治、道义上的反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我看来,董卓之死,是因为他踏进了群体心理的澎湃浪潮,招来灭顶之灾。

言归正传,还是说袁绍。

最大的军阀

上文说,袁绍的行为就是一个“秀”字。不过袁绍的“秀”,其中也有实的成分,不然他成不了曹操的对手。

袁绍逃离中央政府(公元189年)后,“奔冀州”,其实是逃到冀州的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州地区)。董卓原是要通缉袁绍的,又考虑到处置袁绍会引起书生、军阀们的巨大反弹,便在下属们的规劝下,干脆任命袁绍为渤海郡太守。

关东联军讨董卓时(公元190年春),袁绍的大本营在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新乡、武陟一带)。联军解散后,袁绍胁迫冀州牧、胆小鬼、窝囊废韩馥,抢了韩馥的冀州牧一职。

袁绍胁迫韩馥时,是与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军阀公孙瓒打联手的,公孙瓒率兵到了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北部,对韩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没想到很多郡县都归附公孙瓒,袁绍颇有一点引狼入室的感觉,等冀州牧的位置到手后,对公孙瓒染指河北当然一万个不同意。

公元192年春,袁绍与公孙瓒在界桥(今河北省威县东)大战;其年冬,又在龙凑(今山东省平原县东)再战,将公孙瓒这条“来自北方的狼”逐回幽州。然后,回过头来收拾以张燕为首的黑山(太行山南端)农民军。

与别的农民军不同,张燕的农民军有自己的根据地,组织严密,训练有素,有较强的战斗力,名义上又归降了政府,几乎与袁绍打了个平手,而且打得相当的惨烈。袁绍统一河北四州(青、幽、冀、并)、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前,袁绍只是将黑山农民军压缩在山区打游击,并没有消灭他们。

直至公元205年,袁绍尸骨已寒(袁绍死于公元202年),曹操平定冀州,张燕才率领十余万人归降曹操。

汉魏之际,与农民军作战时间长、规模大的,袁绍算得上一个。奇怪的是,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的排行榜上,皇甫嵩、朱俊和曹操的名字赫然在目,袁绍却榜上无名。

这样说来,袁绍在早年的确有过出色的表演,但有两件事做得臭到了底:一是奉迎天子,二是官渡之战。

这两次错,归根到底还是一次错,没有前一次的错,也就不会有后一次的错。而且,袁绍一辈子的错都抵不过这一次错——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公元195年,董卓余孽李傕、郭汜控制下的中央政府(时在长安)对日益壮大的袁绍进行统战,拜袁绍为右将军。其年七月,自相残杀、相互间打得糊里糊涂的李傕、郭汜同意献帝东归洛阳。这两个糊涂蛋旋即认识到自己愚不可及,急急带兵来追。

十一月,献帝在杨奉、董承的护卫下好不容易到了曹阳(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黄河南岸)。杨奉、董承的勤王军被追杀到这里,再也无力勤王,便伪装与李傕、郭汜讲和,秘密请河东郡(山西省南部运城地区)的农民军赶来帮忙。这个时候,袁绍驻扎在魏郡的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市)。

这时,袁绍的首席谋士沮授适时、及时地提出一条策略。沮授对袁绍说,现在朝廷破碎,皇帝落难,没人出手相救。我们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凭将军您的威望,倘若我们把天子迎到邺城,打着皇帝的旗号征讨四方,那是无往而不胜啊。

袁绍一听,有理。可是另两个谋士郭图和淳于琼却劝阻袁绍,说,将军呀,汉室已经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巴了,何必把一个破皇帝弄到自己身边来碍手碍脚呢。弄来以后,事事请示吧,我们没有权;不理他吧,又显得我们抗命不尊。

袁绍听了也觉得有理,再加上这个献帝刘协是董卓而不是自己所立,奉迎天子这件事也就作罢。

曹操则立马行动,趁董卓余孽与勤王军打得精疲力竭,勤王军之间打得晕头转向的时候,该出手就出手,而且一出手就得了手,把叫花子皇帝弄到自己身边,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大本营许县,把刘协这孩子好吃好喝地招待起来,客客气气地软禁起来,拿着皇帝这根鸡毛(在袁绍眼里,献帝不过是根吊毛),到处挥起了令箭。

公元196年,曹操刚刚把献帝迎到许都,皇帝(其实是曹操)就给袁绍下了一道诏书,“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袁绍只好诚惶诚恐地上书剖白、道歉。

袁绍终于知道,这个亏是吃大了,郁闷。袁绍也终于知道,这就叫政治。

刚刚懂了一点政治的袁绍郁闷之余,便以许都地势低下、气候潮湿为由,要求把首都迁往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县),以便皇帝离自己近些,好让自己与曹操“共享”皇帝这张牌。当然,曹操不可能愚蠢到袁绍的水准,让煮熟的鸭子从嘴边飞走。

这个时候的袁绍是强大的,朝廷(也就是曹操)不得不加以笼络、羁縻,拜官太尉,封为邺侯(县侯)。曹操自己呢,弄个大将军干干,“(袁)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建安)二年,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锡弓矢节钺,虎贲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

可怜的袁绍,在强大的表象下,已危机四伏。

公元195年十一月,献帝东归受阻于曹阳的时候,即沮授提出奉迎皇帝的建议的时候,袁绍驻扎的邺城并不遥远。献帝于公元196年七月初一才抵达洛阳。可怜的皇帝从曹阳北渡黄河至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从西往东一路“幸”过来,整整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杨定、杨奉、董承、李乐、韩暹等的勤王军与李傕、郭汜等的叛军几乎损耗殆尽,无力再战。杨定、杨奉、董承、李乐、韩暹这些勤王者们,王还没有勤完,彼此之间相互残杀起来。

此时,袁绍如果想奉迎献帝,献帝正好在黄河以北的半道上。袁绍的武力在献帝身边的各军阀头目中无疑是最强的,要把献帝抢到手,易如探囊取物。

可惜……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猛回头已百年身。

史书都说,袁绍没有奉迎献帝,是听了谋士郭图、淳于琼的调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郭图、淳于琼的调唆只是表面现象,充其量是次要原因。

披露袁绍心迹的是《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公元190年)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指曹操)拒之。(袁)绍又尝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

袁绍的关东联军打不过董卓,控制不了献帝,便想另立皇帝,另起炉灶。老实巴交、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刘虞拒绝了袁绍、韩馥等的要求(不是请求),袁绍等便要求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即以皇帝的名义)”任命各级官员。

既然另立政权不成,袁绍就要求刘虞领着他们另立政府,刘虞还是不同意。

董卓擅行废立,已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么,袁绍在别人冒天下之大不韪之后,再冒天下之大不韪,其狼子野心就昭然若揭了。袁绍得到一块玉印,便悄悄地、喜滋滋地在曹操面前摇晃,想做皇帝的心思也就流露无遗。

也可能,袁绍的这个示印行为,是在暗示曹操:老弟,皇帝我是想做的,你就不要跟我争哦。也算是袁绍对未到手的皇位所有权的一种宣示。

同类推荐
  • 五马归肚

    五马归肚

    四百多年前,作为神夺舍对象之一的周太祖刘捷义与妖族联盟击败了贪婪神和柳岸一族,开创奴隶制社会的周皇朝,分八王同享天下。贪婪神错过了转生的机会,化成巨人在西部大森林沉睡。贪婪神沉睡前,赐予忠心的柳岸一族神奇的能力,并告知只要有人吞下五大害群之马,神便能转生。柳岸一族为天下所不容,他们一部分远走西部大森林,一部分潜伏于地下。四百多年里,柳岸一族并不清楚何为五马归肚。直到四百多年后,安南国五王子刘明信在安南国崛起过程中,无意触发了五马……
  • 中国盛世

    中国盛世

    本书全面梳理中国历史上41个盛世,着重描述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元嘉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咸平之治、永乐盛世、康乾盛世等13个盛世景象,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人民生活诸方面,并深刻剖析每一个盛世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当今盛世中国的参照比较。这一系列历史之镜,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也有不少令人扼腕的教训值得吸取。为当今中国高层决策者们的调研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 史上第一逆袭之刘邦心路历程

    史上第一逆袭之刘邦心路历程

    “刘季,休跑----”,项羽身着铠甲战袍,手持长戟骑着乌驹马追着我,我用余光斜视感觉他的兵刃就快抵住我的屁股,身边黑白无常拿着锁链等着索命,而我只能跑,骑着马跑或坐着车跑,心急如焚丧家之犬的跑,跑慢了随时就进了鬼门关。这一幕是我一生的梦魇,每每把我从梦中惊醒。
  • 水浒浮世录

    水浒浮世录

    虎踞龙盘强而立巨龙腾飞今胜昔最是秋高强军时沙场练兵秣马厉科技强国教育兴华夏扬威傲于世五千载来谁著史万代千秋人民意现代特种兵(扑街写手)董双穿越北宋,以一方诸侯的身份争霸天下,既然民族危亡,我便,以身为国魄,将血为汉魂!本书交流群QQ756472792
  • 狂暴大明

    狂暴大明

    我大明头铁骨头硬,不惧死人,更不怕杀人!大明在崇祯十一年由一条狗咬出了热血!从此在狂暴的路上越走越远……
热门推荐
  • 呆萌娇妻:遇上你是我的劫

    呆萌娇妻:遇上你是我的劫

    初恋的婚礼上,花小夕遇到了被自己踹过某处的赫南城,并再次踹了他那里一脚,从此便和赫南城产生了千丝万缕的纠葛,她以为他真的让自己为他治病挡女人,却不知她已经成了沐赫两家的斗争工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风萧萧剑茫茫

    风萧萧剑茫茫

    【本书荣获2020仙侠倒数第一等奖】收拾风光付清文,一樽还记昔文清。寻仙路、斩妖魔、学剑诀、听天道、解众生。
  • 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技巧

    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技巧

    全书共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阅读理解概述、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四级阅读题型模式、历年阅读理解真题详解、全真预测试题。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阅读方法、技巧,帮助广大考生提高阅读能力,掌握临场解题技法,在进一步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的同时更能使其语言的综合能力稳步提升。
  • 追捕娇妻:慕少的24小时逼婚令

    追捕娇妻:慕少的24小时逼婚令

    A市呼风唤雨的慕少,终于遇到了让自己咬牙的那个女人。“哦,慕少,这是给你的小费。”那女人随手将一张钞票扔给他,他捡起一看,居然是一张10元钞票。他笑笑,伸出手女人抱住,在她耳边轻轻说:“既然给了钱,那就让你满意。”说完抱起挣扎的女人往房里走去。女人欲哭无泪:“不是说慕少不近女色吗?”他挑挑眉:“你不是女色,你是我的女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寄面神

    寄面神

    除普通武者之外,还有一种更为特殊的存在,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谓,面具师。在太渊大陆上,面具,除了隐藏和做为象征意义的信物之外,还蕴含着许多十分特殊的力量,药面师会引渡自己的元力,医治他人;阵面师的面具可藏有阵法;武者面具更为恐怖,加持体能、速度、爆发力等等,几乎在同境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 谁说黑道小姐不能谈恋爱

    谁说黑道小姐不能谈恋爱

    谁说黑道小姐不能谈恋爱了?!我照样爱!你不照样被我抓住了么~
  • 寒枪纪

    寒枪纪

    一柄长枪破苍穹,一点寒芒碎长空,这是一个穿越者的故事。(菜鸡作者,新人新书,手写留情)
  • 西施和东施

    西施和东施

    《西施和东施》主要分为六章,分别是神马不是浮云、小溪流的新辉煌、黄鼠狼的“屁”发公司、老狼的追悼会、蠢驴告密、树懒之死。
  • 临暗行

    临暗行

    当整片大陆面临光明的黑暗,当人类因为光明失去自由,真正的光明从何而来?莫由:“所有的痛苦,都让我来承受。如果真有光明的话,我来寻找这份光明。失去的自由,由我来释放。”没有永远的光明,只有找到自我才能争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