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529200000031

第31章 曹操——从西瓜籽到西瓜(4)

对于我个人来说,凡是同时涉及曹操和刘备两人的事情,我宁愿相信《后汉书》,而不相信《三国志》。尽管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三国志》是严谨的历史著作。但在对待曹操和刘备两个人的时候,《三国志》对曹操多有曲笔,而《后汉书》多为秉笔直书。这是范晔和陈寿两人的政治立场和历史态度决定的。前者以蜀汉为正统,后者奉曹魏为正统,谁为谁说话,不言自明,脑袋跟着屁股转嘛。

其实,我们用不着皓首穷经,煞费苦心地“考证”,只要把公元199年前后几年的一些比较靠得住的史料串联起来,刘备是否涉足“衣带诏”一案,就可以得出一个八九不离十的结论。

公元194年,陶谦病死,时任平原相的刘备代理徐州刺史。

公元196年,吕布打败刘备占了徐州,刘备投了曹操。公元198年,刘备依靠曹操剿灭了吕布,随曹操回到许都。刘备一到许都,一方面,献帝马上认了这个八竿子也打不着的皇叔,给刘备寄予厚望,要刘备随时为朝廷(注意,不是为曹操)建功立业;另一方面,“曹公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估计献帝与和董承策划针对曹操的某些动作,就在刘备的这次回首都期间。这次回京的刘备,不仅是刘皇叔,俨然是一个英雄了。

从上面简要的叙述可以看出,献帝、曹操都在极力拉拢刘备。刘备得胜进京,就成了两个权力对立阵营的香饽饽。刘备只好装聋作哑,到自家后花园种菜养花,“以行韬晦之计。”世人都以为,刘备的这个“韬晦之计”,是针对曹操的,以显示自己没有野心。其实,刘备的韬光养晦,既是针对曹操的,也是针对献帝和董承的,以显示自己不愿掺和某些是是非非。两方都不能沾边,两边都得罪不起,只好韬之晦之。

对于刘备是否涉案的问题,合理的解释是,献帝和董承想拉刘备打联手,甚至与刘备有过这方面的接触,但深沉而又狡猾的刘备不会像董承那样愚蠢,贸然答应。曹操则在笼络、提防、试探刘备,也就经常请刘备吃吃饭,喝喝酒,搞一些“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戏目。

深沉而又狡猾的刘备已经意识到,献帝的反击已箭在弦上,董承的野心已蠢蠢欲动,自己已跟他们有了接触,曹操在怀疑自己,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许都是没法呆了。

公元199年,山穷水尽的袁术想经徐州北上投靠他在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的堂兄袁绍,机会来了。刘备主动请缨,要去徐州拦截,曹操答应了,刘备便带上曹操送的兵马,脚底抹油,永远地与老领导、大恩人曹操分道扬镳。

刘备背离曹操的原因,历来大致有三种说法。一、刘备参与了董承的诛曹密谋,主动逃而避祸。二、刘备参与了董承的密谋,恰巧被派去徐州拦截袁术,侥幸得免。三、刘备是英雄,终不肯寄人篱下;无论参与董承密谋与否,只要有机会就要离开曹操,另立门户。

上述的第一、第二种说法,用一个事实就可以驳倒。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曹操东征徐州,把刘备打了个落花流水,妻离子散。刘备几乎是单枪匹马投了袁绍,曹操把关羽和刘备的妻女一并俘获。如果刘备真的参与了董承的诛曹密谋,曹操手上又有真凭实据的话,心狠手辣的曹操怎会放过关羽和刘备家小,让关羽带着嫂嫂、侄女“过五关,斩六将”,一路绝尘而去?

至于第三种说法,说刘备是英雄,是英雄就不肯终居人下。这恐怕是文人的诗情画意。当时寄生蟹似的刘备能活命就不错了,还谈什么英雄不英雄。

我的看法是,刘备到中央政府以后,在献帝/董承与曹操之间,不能两边讨好,又不能得罪任何一方;甚至被其中一方裹挟去谋杀的干活,又受到另一方的高度怀疑;一边是皇帝,一边是权臣;一侧是刀山,一边是火海;靠向哪一方都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不如趁机走人了事。

刘备背离曹操的根本原因,是刘备背了一个倒霉的皇族身份。因为刘备有这个身份,献帝肯定会拉拢他对付曹操。因为他有这个身份,曹操肯定会提防他,防范他与外戚合流。在中央政府里,刘备是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两头不讨好。上上之策,是三十六计里的最后一计——走人。

我猜测,刘备开溜,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刘备,已经认识到曹、袁之间的权力决战必然地、很快地来临,这场决战胜负难料,甚至曹操败的可能性要大。用心极其狡猾的刘备,已经不得不要离开曹操,而且还要主动地离开曹操,并且要占一块地盘自立,等待鹿死谁手,然后出手割一块肉,至少分一杯羹。

顺便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历史学者,都把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的话,当成刘备在成为英雄之前,就已经是英雄的证据。曹操的确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字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这句话记载于《三国志·先主传》,真实性还是很大的。用曹操的话来证明刘备是英雄,其实是事后诸葛亮式的一种推理。意思是,既然心高气傲、能征善战、文武全才、不可一世的曹操都认为刘备是英雄,那么,刘备肯定是英雄了。

我不反对说刘备是英雄;我也认为,刘备是英雄。问题是,用曹操的话,作为刘备是英雄的先验论,总是有些勉强。这句话是在酒桌上说的。喝酒嘛,给对方戴一堆高帽子,融洽融洽一下气氛,联络联络感情,是很平常的,属于公关语言。曹操不是在笼络刘备么?曹操说这句话,最可能的用意是,戴高帽子的同时,试探、敲打刘备。言下之意是,兄弟你的确有两把刷子,我老曹也高看你一眼,可你小子野心也不小呀,可得当心点哦。

刘备是个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人,可能这个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了,难怪拿在手里的筷子掉到地上。

因为刘备没有参与董承的密谋,又有可能被拉下水,所以,当刘备申请去徐州拦截袁术时,曹操也就答应了。《三国志》在董昭、程昱等人的传记中,都说董昭、程昱、郭嘉等曾去劝阻曹操,不可放走刘备,曹操后悔莫及,但无可挽回。曹操是什么人?奸雄一个,恐怕不会那么傻。

以我小人之心,度曹丞相君子之腹,曹操当时的认识是,杀掉刘备,没有证据;让刘备离开许都,正好自己少个潜在的对手,献帝和董承少个帮手,也遂了刘备外出避祸的心愿。当谋士们来劝阻时,他只得装出懊悔的样子糊弄他们。暗地里,可能曹操的肠子在肚子里笑得绕弯弯。

不过,聪明的曹操这一回的确是笑错了。

杀作家

与袁绍决战前夕的公元200年,曹操杀了董承,除去了一个握有军权的实力派对手,去除了一个潜在的、正在成长中的外戚集团。八年之后,曹操已统一了北方,有些“权”大气粗,鄙睨天下了;对献帝的态度和行为,渐渐地专横。此时,曹操集团里的武将,要么是子弟兵,要么是新近加盟的心腹,都乐滋滋地跟着曹操打天下,立功劳。

而朝中的文臣中,就有人不甘寂寞,跳出来跟曹操唱起了反调。其中,祢衡和孔融尤为表现突出。

祢衡的死,后面还要谈到,暂不说它。我们来看看孔融之死。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第二十世孙,是曹操的同辈人,仅比曹操大两岁。

读过《三字经》的人都记得有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这个“融”就是孔融。

的确,孔融聪明早熟,少有才名,曾为司空掾、虎贲中郎将、北海相、将作大匠、少府。此人不愧是孔圣人的后代,书读得好,口才也好。当然,正因为他是孔圣人的后代,又是大作家,脾气也就特别大。

孔融的性格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好为人先,好为人师,好出风头。《后汉书·孔融传》载:“每朝会访对,(孔)融辄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皆隶名而已。”意思是说,每逢朝廷开会讨论国家大事,只有孔融一人唾沫横飞,奇谈高论,满朝文武没有说话的分,只是来报个到,点个卯而已。

还有,凡是孔融看不惯的或者不合法、不合规的任何事、任何人,他都会挺身而出,讨个说法。路见不平一声吼,不该出手也出手。

孔融刚入官场,为司徒府的秘书,上级要他纠察贪官污吏,他举报的都是权势熏天的太监们的近亲。

灵帝的大舅子何进由河南尹迁升为大将军,众官员都手忙脚乱拍马屁。孔融被他的领导司徒杨赐派去何府祝贺,他老先生一生气,把上司给何大将军的贺信摔在地上,拂袖而去。何进的部属们当然也很不爽,差点把孔融干掉。

董卓专权乱政(公元189—公元192年),擅行废立,孔融时为司空掾(最高监察署秘书长)。对于董卓的横行不法,也敢发匡正之议,不怕忤逆残暴的董卓,董卓一生气把他降为议郎。

献帝东归迁许之后,中央政府的大权落在曹操手上。随着曹操权势的增大和野心的显露,孔大才子又跳出来跟曹操讨说法了。

官渡之战前,孔融在朝中散布袁绍不可战胜的论调。曹操北征乌桓,孔融蛊惑军心。

曹操为节约粮食颁布禁酒令,孔融屡次上书反对。

孔融又上书朝廷,建议恢复古制,首都千里之内,不封诸侯。曹操当时是武平侯(县侯,武平即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当时属兖州,在许都与曹操的老家谯县之间,离许都很近),显然是针对曹操而言,想把曹操的部分势力排挤出中央。

“(曹)操疑其所建论渐广,益惮之。然以(孔)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怨正议,虑鲠大业。”意思是说,曹操害怕孔融的这些言论形成强大的反曹舆论,但孔融名重天下,不好处置,只好表面上装作宽宏大量的样子,内心里却憎恨孔融,担心他坏了自己的千秋大业。

御史大夫郗虑读懂了曹操的心思,又与孔融有过节,找个理由把他免职。

对于孔融的死,很多历史学者都忽略了一个细节。在曹操与孔融的矛盾白热化的时候,曹操曾给孔融写了一封信,劝孔融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要,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沟通,可以商量。曹操的信的最后一句是:“又知二君群小所构,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事,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通狡狯)之徒,计有余矣。”

明摆着,在信的结尾,曹操把孔融定位浮华狡狯之徒,还放了狠话,如果您孔大人实在不回头,我老曹就不客气了,干掉你们这些夸夸其谈的文人名士,俺老曹的力量还是绰绰有余的。

孔融回信,表示悔改,孔融回信表态后,曹操还恢复了孔融的工作。但孔融实际上仍一意孤行,越走越远。再次免职之后,还“不思悔改”,频开派对,大宴宾客,酒酣耳热之余,非议“曹”政。

曹操忍无可忍了。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南征刘表之前,曹丞相终于举起了屠刀,咔嚓!血淋淋,惨兮兮。

站在法治和人道的立场,毫无疑问,曹操“滥杀无辜”,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但是,在极权社会理,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以言治罪也没有什么冤不冤的;别说以言治罪,就是“腹诽心谤”也可治罪。

曹操固然惨无人道,但孔融也自有他的取死之道。如果孔融仅仅是看不惯曹操的作为,仅仅是闹一点个人意见,仅仅是掼一点作家兼高干的派头,曹操应该是不会杀他的。曹操这个人,有足够宽的胸怀,否则,他混不成曹操。

我们没有必要为曹操辩解,但曹操杀孔融是有理由的(有理由不等于正义)。

首先,孔融可恶,有事搅事,无事找茬。

其次,孔融俨然成了舆论界的首领,并以清流派自诩。

再次,孔融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俺老孔是孔圣人的后代,著名作家兼理论家,又是清流派首领,何进、董卓也敬我三分,让我三分,怕我三分,谁敢拿我怎么样?在曹操看来,孔融江山不改,本性难移,茅坑里的石头一块,那就只有让他走最后的一条路——黄泉路。

其实,上述理由,都不是曹操杀孔融的根本原因。曹操杀孔融,真正的原因,是清除袁绍一派在朝中的残余势力。

官渡之战前夕,孔融为什么要在朝中散布袁绍不可战胜的言论?袁绍哪一阶层?士族。孔融是什么人?儒家,而且还是儒家的传人和当世代表。曹操的体制(这是指政体,而非政权)代表哪个阶层?法家寒族。

这就一目了然了。在曹操心目中,孔融、袁绍原来是一丘之貉,儒家加士族等于儒家士族。袁绍是儒家士族的总代表,孔融是袁绍一派的吹鼓手、代言人。

尽管曹操比董卓强百倍,但现在——在掌握最高权力之后,曹操遇到了与董卓一样的难题:儒家士族的不买账、儒家知识分子的不依不饶。在袁绍、孔融他们看来,董卓赳赳武夫一个,没有资格执政,你曹操阉宦遗丑一个,自然也没有资格执政。

儒家士族对董卓、曹操这样的寒族代表执政为什么如此坚定不移、视死如归地反对呢?

首先,一大批寒族的崛起,必然剥夺士族的既得利益。利益是有限的,新兴权势阶层利益的取得,意味着世族既得利益的丧失。

其次,在儒家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坐而论道,安邦济世,是他们这些读书种子的事,哪容得下他人置喙、插手?这是一种群体心理。心理上的排斥,丧失既得利益的恐惧,两者加起来,就是一种排山倒海的反对力量。

八年前,曹操清除了手握军权又为帝舅(岳父)的董承,如今大作家、舆论领袖孔融以袁绍的幽灵出现,出来挡路,清除之。杀鸡给猴看,如此而已。

孔融鄙视何进,何进不杀他。孔融忤逆董卓,董卓不杀他。这回,老曹下手了。何进不杀,董卓不杀,你老曹敢杀,当然是要背上千古骂名的。

但曹操就是曹操,他认为该杀的时候,谁他都敢杀的。当然,曹操敢杀的其中一个理由,连杀人的水平,也要比董卓高。

杀导师

曹操的政敌孔融身首异处四年之后,曹操又举起了屠刀。

出人意料的是,这回曹操杀的是自己人。

与董承、孔融不同,荀彧、崔琰、杨修是曹操集团内部的人,曹操视他们如心腹,依他们为肱股。

荀彧出身名门,颍川郡(今河南省中部禹州市一带)人,比曹操小八岁。冀州刺史韩馥是荀彧的同乡。灵帝时,荀彧意识到自己的家乡很快会遭殃,黄巾之乱前北上投靠韩馥。袁绍从韩馥手上劫取冀州时,荀彧随了袁绍。但荀彧很快便发现袁绍非成事之主,便于同年(公元191年)脱离袁绍,投效曹操。

荀彧年轻时即被当世之人视为“王佐之才”,属于张良、萧何之类的人物。曹操迎献帝、迁许都(公元196年),即是荀彧的建议。曹操奉迎献帝之后,荀彧为侍中、尚书令,在献帝身边工作。

曹操常年在外带兵作战,遇到重大决策,总是要咨询身在朝廷的荀彧,荀彧的每次谋划,都切中要害,不偏不倚,招招可致奇功,是曹操的首席谋士。

读史的人都知道而且都同意,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很多读史的人,却经常忽略其他两个事实,荀彧不仅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还是曹操的救命恩人和精神导师。

公元194年,曹操为兖州(今河南省东北角和山东省西南部,治所在东郡)牧,东征徐州牧陶谦,曹操部将陈宫(时镇守东郡)背叛,联合陈留郡太守张邈,潜迎吕布,兖州几乎全部响应陈宫。是忠勇双全、足智多谋的荀彧帮曹操保住了鄄城、范县、东阿三县,否则,曹操将失去老巢,死无葬身之地。

公元196年,献帝东归洛阳,曹操欲迎献帝,迁都于许县。曹操的下属多持反对意见,荀彧为曹操提出“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致英俊”,这“大顺、大略、大德”的三大纲领,坚定了曹操的决心。荀彧的这次进言,不是一般的献言建策,而是为曹操制定政治纲领。

同类推荐
  • 中国高山族

    中国高山族

    这套《中华民族全书》主题鲜明,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理念,执着追求:充分展示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56个民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56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56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
  • 凤帅启天录

    凤帅启天录

    出身王族,却沦为乞丐;天生异秉,却屡遭横祸;心怀天下,却成为笑柄;一心拜师,却总是碰壁!难道是自己天性孤高,连老天爷都看不惯自己?或者是自己太过嚣张,为天下人所不容?然而,就这样放弃自己么?不!绝不!且看一代凤帅如何逆天!书友群号:104430285
  • 大纨绔

    大纨绔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纨绔有文化。纨绔少爷的逆袭日记:被家族发配到鸟不拉屎的穷地方,打碎了他混吃等死的伟大梦想,为了过上好日子,他要努力开挂人生。
  • 十六国战纪

    十六国战纪

    西晋晋末年,八王作乱,散落于晋国西北边陲的胡人慢慢开始聚拢着自己的力量。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大汉”如同一颗引发巨响的炸弹,咆哮着将西晋这个巨物彻底推到。历史进入到东晋五胡十六国,而在这十六国之中,有汉人也有胡人,或是妄图终结乱世,或是暴虐天下,但终究也已经成为过往云烟。
  • 长淮望断琉璃梦

    长淮望断琉璃梦

    血肉筑城万箭穿,盔甲染血映月光。远方胡笳催断肠,狼嚎骤起震边关。狼烟千里乱葬岗,乱世孤魂无人访,无言苍天笔墨寒,笔刀春秋以血偿。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开局长生不老

    开局长生不老

    开局长生不老,与天同寿,每天一个抽奖次数。
  • 佛系全能大艺术家

    佛系全能大艺术家

    穿越平行世界,还获得了一款“大艺术家”系统,叶蔡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踏上巅峰,迎娶白富美。却没想到他已经站在了巅峰之上。因为他拥有了无限技能点,可以随意学技能……
  • 情若相惜:残阳照孤影的泪

    情若相惜:残阳照孤影的泪

    一生太短,每一次日落都远望。月缺又满,烟华海该泛起波浪。即便感情再好的两个人,始终是无法抵挡下一个人的出现。我拼尽全力抓住时光的脚步陪你到荒芜。他不羁的脸像天色将晚,她洗过的发像心中火焰。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岁月埋葬了太多的惨淡回忆,让美好显得愈发珍重,看遍草木凋零,你还不归。遇而起,动情而续,恨为末路。像是离开一段陈腔滥调的歌曲引发的旧回忆,更像是传闻里得而诛之凶手。
  • 傲娇大佬有点甜

    傲娇大佬有点甜

    公司宴会上。陆月笙看着前面冷漠俊逸,双手插兜一副“快来哄老子”的人,面无表情。“宿主,前面就是你的命定之子!为了你的幸福快向着那个人冲啊!”陆月笙冷漠脸。“……宿主,任务失败抹杀哦~”陆月笙脸僵了僵,沉默了一会儿走向那个人。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佬什么忍不了?我忍!…“宿主,任务还有十分钟失败,任务失败将被抹杀哦~”陆月笙转身的动作一顿,咬牙扭回了身子:抹杀抹杀!除了抹杀你还会个啥!总有一天把你弄报废了!…“宿主,恭喜您触发新的任务……”陆月笙沉默了一会儿,拿出手机百度。醒来就发现被一个傻逼系统绑定是个什么神仙体验?亲?在线等,挺急的!
  • 让我们谈一场冬之恋吧

    让我们谈一场冬之恋吧

    宋雁羽一个人守着一个家,赌博成性的爸爸妈妈不知流浪在何处。她也曾经是富人家的孩子,只是随着爷爷的病逝,无力经营的咖啡馆变卖给了别人,只为了还清爷爷的医药费和父母的赌金。为了生计,她重新走进了“Theshepherd”咖啡馆做一名咖啡师的助手。在一次去寺院祭拜爷爷中,她把酩酊大醉的李竟炫捡回了家……一个苦苦守侯着家园等待父母的归来,一个为了逃避家庭的喧闹躲避到这间房子里。两个对家庭截然不同的心态和对生活观念的不同的人,总有不停地碰撞的时候……然而,那些永无止境地追求的,永远是爱……
  • 温柔点

    温柔点

    即使有人每天对你嘘寒问暖,有人每天向你报告天气,却抵不过还有人的一句话,因为那击中了你的温柔点。苏舒:凭什么你的几句话总将我感动的稀里糊涂?齐彦:唔,也许,我懂你的温柔。
  • 天才夫人别太酷

    天才夫人别太酷

    现代的她是警察,无意中吞食了一块小石子,竟然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最后一块碎片。那上面居然还附着女娲的精魂。于是,她跳出了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流落着大朗王朝的后宫,做起总管来了。皇帝太儒雅俊帅,可惜过于严肃。他的爱会是一把火吗?能燃烧起她的心么?
  • 千古长歌

    千古长歌

    一朝白发;一袭白袍;一杆长枪;杀穿这九天,葬与这十地。未来有千万个不一样的未来,但是现在只有一个现在。我以我命改变现在,为众生寻一个未来。
  • 帝尘缘

    帝尘缘

    失恋少年,意外买个指环,从此不再有平凡的生活,从普通学生步步封神,记住,我的名字叫王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