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455700000030

第30章 废都疑云——明代为何废弃两座故宫(1)

可能人们知道北京的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紫禁城,但是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明朝还有其他两座故宫。也许你知道南京曾经是明朝的首都,但是你不会知道为什么南京故宫今天是一座废墟。为什么要建,又为什么要废,废立之间又有多少的隐情?

南京故宫:北京故宫的雏形

南京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王朝的皇宫,在今中山路南北两侧。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朱元璋为做皇帝,“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相传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1366年,历时一年建成,壮丽巍峨,盛极一时。

●废宫原貌

这座朱元璋的宫殿,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据当今学者考证,皇城范围东起今南京机电学校与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线,西至竺桥、逸仙桥以东,南到光华门,北至佛心桥一带。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里,周长9公里,呈凸字形。皇城开有六道门:正南为洪武门,正对着都城正阳门(今光华门);东南为长安左门,外为长安街(今八宝街);西南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玄武门。宫城又称大内,俗称“紫禁城”,开有六道门:正南是午门(今午朝门),东南为左掖门,西南为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在皇城与宫城之间还有两道门,南为承天门,北为端门,与洪武门、午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明故宫内的南北中轴线,由南向北,对皇城与宫城作一次巡礼。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门进,到承天门中间的御道上,有五座石桥,名“外五龙桥”,桥下就是外御河。在洪武门至外五龙桥之间的御道两侧,是明朝中央官署区。御道西侧是高级军事指挥机构,包括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旗手卫、钦天监等;御道东侧是中央高级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以及翰书院、詹事府、太医院等。在承天门与端门之间的御道两侧是庙社区,东边设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太庙,西边则是祭祀神灵的社稷坛,再向北走就到了午门。

进入午门,又有五座石桥,称“内五龙桥”,桥下为内御河。过了桥就是奉天门,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大殿。三大殿的东侧有文华殿和文楼,西边有武英殿和武楼,统称为“前朝”五殿。奉天殿,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后来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造的。

三大殿之后,是皇帝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名叫“后廷”。处在中轴线位置上的是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左有柔仪殿(东宫),右有春和殿(西宫),两殿相对。东北角为东六宫,西北角为西六宫。在春和殿西侧还有御花园。“前朝”与“后廷”相结合,组成“朝廷”。

整个明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万户千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明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仍十分重要。

●故宫为何消失

这么一座富丽堂皇、壮丽崇宏的皇宫建筑,又怎样走向衰败、破落以至毁灭的呢?有不少人认为是毁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火中,这种说法不尽全面。实际上早在明代与清初,南京明故宫就已屡遭破坏,它的衰毁是有一个过程的。

首次灾难降临于明初建文年间。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皇帝朱允炆继承皇位,引起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满,便以进京诛灭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经四年战争,于公元1403年攻入南京,结果“都城陷,宫中火起”,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建文帝与后妃也被烧死(一说是逃往南方)。朱棣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北迁,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此后数百年间,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也很严重。如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谨身、华盖等殿被雷电击中起火。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大风拔太庙树,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门兽吻”。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秋七月,暴风雨,江溢,郊社陵寝宫阙城垣皆坏”。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的弟弟朱由崧逃往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时,明故宫已相当破败,以致朱由崧只能在南京“即皇帝位于武英殿”了,因为金銮宝殿已荡然无存。

清军平定江南以后,将明故宫改为八旗兵驻防城,设置将军、都统二衙门于其中,还从太平门至通济门加筑城墙予以隔离,明故宫建筑遭到很大破坏。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到达江宁(南京),见到残破不堪的“明时故宫”大为感慨,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可见此时的明故宫已经是“宫阙无一存者”,相当荒凉了。

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运动,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楼台金粉已沉销……月落宫垣春寂寂”,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蛇鼠出没的废墟。1911年,英国人法雷斯还从明故宫遗址中拆走七块石刻和三对石狮,运往下关扬子饭店进行装饰。到了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中山陵,新建了中山东路和逸仙桥,明故宫遗址被中分为南北两部分,仅存午朝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遗迹了。

中都:尘封于历史的辉煌

公元1375年4月,一如既往的春意浓浓,47岁的朱元璋衣锦还乡,带着开国者无限的自豪,朱元璋脸上春风得意。此次回乡,阵容庞大,仪仗齐全,俨然是真龙天子的威仪。这是他征战多年,当上皇帝后的第一次返乡,此行的目的是祭扫父母的陵墓,还要亲自视察中都皇宫的修建状况。

车驾进入洪武门,踏上洪武街,横穿云霁街,进入大明门,两旁的部府建筑仍在进行最后的紧张施工。

穿过宽阔的凸字形广场,入承天门,正式进入紫禁城,再经端门,过外金水桥,来到了午门前,朱元璋喝令车驾停下,挑帘下车,徒步观看,只见高大的午门上仪凤楼巍峨耸立,琉璃大屋顶在阳光下显得金光闪闪,正吻、截兽、鱼龙海马等琉璃装饰物件森严有序,步入门券内,两旁须弥座拦板上龙凤等的雕刻更是巧夺天工。

百步之后,进入了奉天门,开阔的广场上,一座巍峨高大的重檐庑殿顶建筑跃入眼帘,奉天殿是朱元璋平生见过的最大的宫殿。朱洪武被震动了,宫殿台基上的每一块石构件都雕刻了精美的花纹,栏板望柱的雕刻不仅精美,而且花样繁多,简直令人眼花缭乱,奉天殿每一处局部都令人赞叹。更令朱元璋惊叹的是,巨大的石础上雕刻了一圈高浮雕蟠龙,紧紧圈绕着巨大的金丝楠木木柱。大殿内各种木制构件散发着各自的木香,地面局部的反光映射在极其繁复的天花藻井上,奉天殿内部金碧辉煌却又显得有些阴森恐怖。

穿过奉天殿后,是一座四方攥尖顶的建筑——谨身殿,再后面的是与奉天殿相似的谨身殿。饱览皇城中的核心部分——前朝三大殿后,朱元璋站在三大殿高高的台基上,放眼望去,红墙黄瓦、高低错落、各类宫殿尽收眼底,整个皇城建筑布局严谨有序、蔚为壮观。

●废弃中都之谜

这座精致的皇城虽然还未全部完工,但已经粗具规模,不用多久便可竣工使用。面对这一切,朱元璋自己也有些吃惊,他没想到中都宫殿建造的如此的奢华。农民出生的他从小就丧父母兄弟,后来当过和尚,也是在颠沛流离中长大,一向标榜简朴务实的朱元璋,怎么在自己的家乡建造了这么奢华的宫殿?

想到这里,朱元璋一丝悔意涌上心头。回想七年前,当他刚称帝的时候,建都的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而此时大臣的意见都不统一,最后经过朱元璋的深思熟虑,终于决定在龙盘虎踞的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建都。然而朱元璋似乎并不满意,好大喜功再加上强烈的恋乡情结,朱元璋下令确定自己的家乡临濠为中都。而后他又不顾很多大臣的反对,力排众议,决定要在临濠建造一座完整、庞大的城池,一座都城!

为了把情结推向极致,朱元璋还要重修父母的陵墓,改为皇陵,由此,中都城正式诞生了!而此举遭到了他的第一谋士——刘基的坚决反对,刘基早就上书劝告朱元璋:“凤阳是帝乡而不是帝都,营造这样一座宫殿不仅劳民伤财,更不适合开国之初的政治风格”。可那时的朱元璋已经是头脑发热了,对于刘基多次的劝告置之不理,反而产生反感,甚至怀恨在心。

事实上,在开国以后,朱元璋与刘基的关系就已经疏远,况且刘基当时已经七十多岁,因为与李善长不和,不久后便告老还乡了。可以想象,刘基当时年世已高,即使反对营建中都,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命令左丞相李善长全面负责营建中都事务,大将军汤和等率领大批军队和工匠民夫“百万之众”赶赴中都抓紧营建。经过六年紧张施工,中都工程已完成的项目有:中都城、禁垣、皇城、宫殿、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太庙、大社稷、圜丘、方丘、日月山川坛、观星台、百万仓、公侯第宅、军士营房、功臣庙、历代帝王庙、城隍庙、会同馆、国子学、鼓楼、钟楼等,应该说一个都城的所有主要设施和配套设施都基本齐备了。

朱元璋为什么任命李善长、汤和两人负责营建中都呢?不仅因为他们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办事能力强,而且是朱元璋的同乡,所以接此差使必然热情高涨。如今看来,李善长等为了讨好皇帝,已经将这座中都宫殿建造的过于奢华了,甚至超出了皇帝的要求。

朱元璋自己并不太懂营造,而是授意李善长等能造多豪华就造多豪华。中都建筑所用的木材,不仅用尽全国各地的上等木料,甚至还遣使到四川的附属国“求大木(巨大的主柱木材)”。建社稷坛时,又命工部到直隶、应天、河南等10余省取“名山高爽之地”的青、黄、赤、白、黑五色土,建筑墙体先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做基础,上面再垒砌大城砖,城砖由长江中下游的22个府70个州县及中都各卫所负责制造。砌筑时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做浆,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溶灌”。所有的木构建筑“穷极侈丽”,画绣的彩绘鲜艳夺目;所有的石构建筑“华丽奇巧”,雕镌的图案精美绝伦。中都城所耗用的财力物力难计其数……

由于营建标准太高,工程进度缓慢,朱元璋按捺不住了,所以这才亲往中都视察督建。经过八天的四处视察,朱元璋发现民怨四起,反对建设中都的呼声越来越高,就连在军队和工匠中也怨声载道。确实,中原地区战事多年,民不聊生,军队也疲惫不堪,大家最期待的是休养生息。而他们绝望了,中都的建设就像另一场巨大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朱元璋此时才想起了刘基的劝告,看来营建中都不光花光了国库的银两,更严重动摇了民心。带着一丝忧虑,朱元璋亲自到中都圜丘告祭天地,亲自写了《中都告祭天地祝文》:“土木之工既兴役重伤人;当该有司,叠生奸弊,愈觉尤甚。此臣之罪有不可免者。然今功将完成,戴罪谨告,惟上帝后土鉴之。”

朱元璋决定次日返回京师,临走之前,朱元璋坐上奉天殿宝座,在中都宫殿中最后一次上朝,大臣们一起跪拜三呼万岁,然后多是些歌功颂德之词,朱元璋听得也麻木了。突然,宫殿外面一阵喧哗,喊声震天,此时屋顶上传来响声,好象有人在殿脊上用兵器打斗,奉天殿内顿时一阵骚动。朱元璋大惊:“这是怎么回事?”李善长急忙上奏:“皇上,这是有工匠们故意闹事,向皇上施的压镇法!”朱元璋大怒,麻子脸通红:“大胆,这些工匠反了,把他们全部杀了!”工部尚书薛祥立即上奏:“皇上,那些没有参与的铁匠、石匠等人,请不要治他们的罪。”“准奏!”朱元璋离开宝座,悻悻离去。接下来的几天,成千上万的工匠被屠杀,中都城外血流成河,一片恐怖,中都城仿佛成了人间地狱……

洪武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朱元璋回到南京的当天第一件事就是下诏罢建中都,向天下“谢罪”。第二天,不知是否巧合,刘基病逝在浙江青田老家。从此以后,朱元璋再也没回过家乡。

●半途而废的建筑奇观

中都宫殿,是明朝政府尝试的第一座宫殿的设计规划。有学者评价:李善长、汤和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吸收了以前历代宫殿的精华,建成的中都的规模和艺术造诣都是前所未有的。与历史上著名的宫殿相比,例如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宋东京宫殿、元大都宫殿,中都宫殿可谓是集大成者,为后来的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可以说中都宫殿就是南北两座故宫的设计蓝本。

中都宫殿营建时,首先是考虑以皇城为中心的建筑布局,选址在临濠府城(今凤阳临淮镇)西南的凤凰山之阳的正前方,这样使整个皇城为南低北高状;皇城四周开辟宽阔的护城河,然后在皇城外围依附山势修建禁垣(保护皇城的外围城墙),蜿蜒直上,把凤凰山峰和其东相连的万岁山峰包入,使禁垣气势雄伟。等皇城规划完毕,才开始规划整个中都城。

明中都的布局,严格遵循传统的对称原则,着重突出的是中轴线上宫阙的建筑布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南起凤阳桥,跨涧水进中都城的洪武门,走洪武街,穿云霁街,进入大明门,入禁垣(紫禁城)的承天门,再经端门,过外金水桥,进皇城的午门,过内金水桥,入奉天门,穿过奉天、华盖、谨身三殿,进后宫,然后出皇城的玄武门,经苑囿,越凤凰山巅,出禁垣的北安门,下凤凰山,上玄武街,直至中都城正北门(未建)。

这条全长近7公里的轴线两侧,规整对称的排列着许多建筑。皇城为最里面一道城,周长3.68公里,平面近方形,东墙南面朝阳门,西墙涂山门,城门上有城楼。洪武三十年又修筑南墙东面南左甲第门、西面前右甲第门,东墙正门独山门、北面长春门,北墙西面后右甲第门,城门上无城楼。每座城门以内都有一条笔直的干道,纵横交错。城内共有28街、104坊、3市、4营、2关厢、18水关。皇城内后宫左右为东西二宫,两翼为文楼、武楼和文华殿、武英殿,后宫两侧序列六宫。

同类推荐
  • 因缘劫

    因缘劫

    简言之,两只穿越女的穿越史。当然,关于穿越这两个字的延伸意义是极为丰富的。比如美人,再比如jq……时间以一种最诡异的方式伸出手掌,于是所有人的命运就开始交集。就算是站在原地却还是摆脱不了坠落的结局,身不由己。苏绮瑶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那么重要,重要到一群人都惦记着她的小命儿。你说惦记也就算了吧,还偏生不给个痛快的,一群人抢来抢去把她当玩具的啊?而且还不给个理由。于是到最后呢?结局不是苏绮瑶在写。所以当你们做完所有的事而我又该是在什么样的位置?是不是一直欺骗下去呢?以上~~~~~~~~~当心,为伪文案!当苏绮瑶最后再回头的时候,也只能感叹一句,如此跌宕起伏纠结的传奇生活啊………………至于如何传奇?就是这个那个那啥啥啥的,咳咳,各位自己发挥了~~~~~~~~~月黑风高夜,穿越进行时。我们的口号是:一起穿吧~~~~~~~~~~~
  • 长戚客栈

    长戚客栈

    历史厚厚的迷雾尘封无数真相。每当星火阑珊,草木跳萤时,长戚客栈里,又来了一个讲故事的亡魂,层层迷雾,在这所特殊的亡魂驿所,被慢慢拨开。
  • 乱世之谣z

    乱世之谣z

    当年的玄冥殿前一片血海。黄庄端坐在玄武座上,静谧地扬着笑,看着手无寸铁的风、炎族人被武卒斩杀在殿前。腥臭的血水将整个玄镜台铺成红色,哀嚎声伴随着肉骨撕裂的声音响彻宫殿。黄氏武卒手中的利剑成为收割的镰刀,收割着鲜血和残肢。时间停下。黄庄站起身走到殿前,黑色披风挡住一方残阳,黑影打在殿前的玄武兽上。古老的图腾被血气扭曲,变的狰狞凶恶,撕吼天下。正当黄庄之子,新继黑皇欲囊收天下的时候,一场大水让局势复杂起来。雪域高原的风氏遗族,南蛮之地的炎族,北国公孙,南地祝氏都开始言说迷离。大漠姜芜,巴蜀关都,似乎不甘按捺。昆仑神使和雪域红僧也不似那么无谓。漫天洪水沿着黑河汤汤东进之时,不经意地谱了一曲乱世之谣。
  • 节日里的中国(九说中国)

    节日里的中国(九说中国)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凝聚着中国人的丰富智慧,维系着中国人的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选取至今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影响很大的九个重要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从节日的源起、习俗、相关传说等多方面进行梳理,追本溯源,阐发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与丰富意蕴。仲富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多年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著有《中国民俗学通论》《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水清土润:江南民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民俗传播学》等,部分论著被译为英、俄、日、韩等国文字。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杂志,并承担多项国家与上海市文创研究课题。
  • 少狼将征南北

    少狼将征南北

    汝灭我妻,吾诛尔族!汝灭我族,吾灭尔国!嗷嗷白狼,喋血四方!
热门推荐
  • 梦云转世之初相识

    梦云转世之初相识

    从大唐转世而来的梦云公主,变成了一个低级小学的学生,还有一个面貌九十的父亲,30岁的母亲,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大后的她会知道什么,初相识的秘密。。
  • 自由与信仰与战争

    自由与信仰与战争

    2028年,可控的蓝色核能出现了,这一重大研究给各国军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蓝色核能出现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超能力者的出现。而后出现的机甲更是带来无数弱小的政权颠覆,让本来就强大的政权成为霸主……直到圣光来临……
  • 灵异故事选辑

    灵异故事选辑

    笔者自小学五年级开始,便喜欢看杂志上的短篇灵异故事,偶尔也自己动手写着玩,到后来自己写的同时也看杂志或者网络上他人写的,现在逐渐发表上来,有喜欢看的道友也可以入坑哦。
  • 千影帝君

    千影帝君

    帝君因抵御域外邪族,用无上秘法,结成封印,留下一丝残魂和肉身,无料,却遭受自己人的暗算,不得不以残魂逃亡世界当本帝重回巅峰时,定要尔等灰飞烟灭
  • 都市沉浮之时间轴

    都市沉浮之时间轴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曾经的兄弟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际遇。你们还是否能够保持初心,信守曾经的诺言?
  • 道门入侵

    道门入侵

    新书已经发布,灰烬之燃,点击我的名字就能找到。新书需要推荐票,大家移步新书吧
  • 企业崛起: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全球化的阴影

    企业崛起: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全球化的阴影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从本土企业的立命之本、建立经营智慧和再造管理基础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上篇是立命篇,这部分从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规律和居民消费趋势发生巨大变化的视角,分析了品牌将会在未来的市场中被弱化的现象,从而成为本土企业崛起的千载难逢的良机。中篇是经营篇,这部分分析了在不采取低价策略和价格战的竞争方式的前提下,本土企业应如何利用经营智慧赢得市场,并获得更好的利润。下篇是管理篇,当然这里的管理并不是指的生产管理,讨论的主要是中国本土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基本问题。
  • 以天为笼,画地为牢

    以天为笼,画地为牢

    他一开始只当她是朋友,没想到一来二去,她在他心里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 公子上路

    公子上路

    浮生若梦,行走半生,庙堂如梦,江湖似幻,兜兜转转,所为何求?小众非套路文。
  • 秦时江山美人歌

    秦时江山美人歌

    本书是以秦始皇嬴政为主角,焰灵姬为女主,以《秦时明月》和《天行九歌》为背景架构的同文小说。为了增强本书的故事性将两部动漫的时间线和动漫的历史时间线进行了扭曲,很多任务提前登场,人物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还是坐着自己觉得玄机跟焰灵姬这个角色的出场机会也太少了,而且焰灵姬的CP说句实话,我觉得根本就配不上她。最美的女人,一定是天地间的真英雄才配得上的。除了嬴政以外,我想不到哪个人更配得上“真英雄”三个字。同时还穿插了嬴政和成蛟、吕不韦在秦国内的斗争。以及秦始皇从一个赵国质子一步一步成长成为统一天下的秦皇。毕竟,没有谁是天生的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