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40800000008

第8章 后记

当作红色教材来读的。那时的阅读,不仅投入,甚至如饥似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年能供我阅读的选择范围非常有限,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因种种缘由,而被挡在我的文学视野之外。我不知道,也没有人指导我去寻找“红色经典”以外的好书来读。这样说,并不是简单否定“红色经典”,实际上,其中的优秀作品,即使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感动。当然,关健仍取决于你如何解读。作品还是那些作品,但时代与读者,却是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一个读者走到人生的秋季,他对作品的领悟,与少年、青年时比,肯定会有不同。试想,一个青少年会在20世纪60年代初思考有些作品何以成了“经典”,且被冠以“红色”吗?不会。当今年轻人喜欢时尚,动辄就成了某颗“流星”的崇拜者。我们年轻时何尝不也是这样?

我初次阅读“红色经典”,离新政权从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不久。所以被称为红色政权,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崇尚红色。红色是血的颜色、火的颜色、红旗的颜色,这种颜色昭示着以往的斗争的光荣,也象征着胜利者的自豪。就连我小时候加入少先队,也被告知:胸前佩戴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由无数先烈的鲜血染成。在那个年代,红色是一种象征,象征革命,象征正义,象征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人的精神修养所能达到的境界。于是,那些描写革命历史题材、塑造英雄形象的文学作品自然就被赋予红色。这,体现了国家意志,也代表了当时社会思潮的方向。何谓“经典”?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典也者,典章、法则也。不难理解,当人们将上述作品信奉为“红色经典”时,是相信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和不可更改的权威性,应该对千秋万代的读者起到规范思想、端正行为的作用。当下,颇有人在重新挖掘红色资源,走红色之旅,翻拍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除了经济因素外,也不排斥有人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强调红色资源的教科书价值。重读“红色经典”的意义,在我眼中,恐怕更在于通过不同时期阅读同一部作品之比较,加深对自己所走过的和正在经历的时代的体察,并由此反观自己的心灵历程。

然而,文学毕竟是“人学”。无论文学的创造者,还是作品表现的我初读“红色经典”的时代,是一个“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且要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的时代。“斗争”“革命”是那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于是,“红色经典”表现的对象,似乎除了斗争,还是斗争;所抒发的情感,似乎除了革命,还是革命。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青春之歌》是写小知识分子在革命中成长的历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出版前言更是介绍作品“犹如一幅政治历史画卷,描绘了乌克兰地区一代革命青年在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旗帜下,为保卫红色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而英勇奋斗的革命历程”,而主人公保尔“就是无产阶级战士的典型形象”;《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的妻子在为中国青年读者写的文章中也说:“最重要的,是要在生活和日常工作中把他(即作者伏契克——笔者)作为模范,要不倦地学习工人阶级为争取新的、美好的世界而进行的伟大历史性斗争,积极地参加这一斗争,并在促使它走向胜利的过程中,无论遭遇到怎样巨大的牺牲和考验,也绝不逃避。”……在这样一个阅读政治化的氛围中,我也就糊里糊涂地被那种潮流裹挟着,懵懵懂懂地接受了流行观念,认定这些作品确实如此,只能如此。其实优秀作品如果确实优秀,绝不止一种颜色,而会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与其说,伴随着我成长的那些流行读物(它们当年可真流行啊,其流行程度大概超过现在的任何一种畅销书),本身就是“红色经典”,毋宁说,它们是在传播过程中被框定成单一的红色,并被指令性地“经典”化了。原因在于红色政权需要文学在熏陶接班人方面发挥作用。

对象,抑或文学的接受者,虽然都会因为特定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氛围,而不免带有特定印记,但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其精神世界并不能彻底被格式化成单一的模型。“红色经典”本身及其在不同时期被接受的境况差异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这一代没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大约很少。小说的封面上,主人公保尔跨战马、手举钢刀,呼啸着向敌人冲过去的形象,鲜明地体现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与读者对此书的基本理解:这是一部表现战士在革命熔炉中百炼成钢的作品,但对小说所写的保尔哥哥和铁路工人杀死监视他们的德国兵时闪现的内心怜悯,对谢廖沙第一次在战场上挥刀砍向敌人时的心理波纹,以及对作品一再写到的谢廖沙那双温柔的蓝眼睛,却并不在意。这些在当年被读者所忽略的情节和细节,倒恰恰表现出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无愧为暴风雨中成长的战士,但其心中依然淌着人道潜流,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斗争多么尖锐,都不能使其干涸。当年许多评论津津乐道于保尔与冬妮亚的决裂,从而论证爱有阶级性。可我在少女时读保尔与冬妮亚初次邂逅,及其以后的纯真相恋时,总是免不了情为之牵引,心为之颤动,甚至暗暗为他们的分手惋惜。这说明了什么呢?即便是红色作家,在描写不具政治色彩的人类情感时,也难掩内心喟叹。这或许还表明,即使有意识形态的强势诱导,但读者心中仍保留着一块柔情的领地不受浸染,故随时都会为纯美的情感战栗、悸动。或者说,那些被钦定,继而被公认的“红色经典”,本身并不像坊间所想象的“红”得那么纯粹乃至单色。

我还清楚地记得四十年前初读《青春之歌》时的感受。林道静一身雪白的装束,曾让我钦羡;卢嘉川的英俊、潇洒、英勇、顽强及其内敛的情感方式,使我神往;林红的高贵、坚贞,让我崇敬;对余永泽,我曾那样顺从地随着作家的笔触,从颇有好感一步步走向讨厌、鄙视、憎恶。四十年后重读,我对卢嘉川、林红、林道静的看法基本没变,对余永泽却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他,一介书生,爱妻子,爱到将她视为私有财产,对臆想中的情敌满怀嫉妒;热衷于经营安乐窝,对时局缺少兴趣,对学潮不像职业革命者那般投入,其实不难理解,虽然理解不等于认同。谁有权苛求所有的人都务必投入洪流,成为战士呢?当一味谴责余永泽自私、猥琐、落后,进而将他列入被鄙夷、憎恶的行列,其实也就是在想象中剥夺了他选择自己的人生的权利。是那个将“红色”指定为唯一有“存在正当性”的颜色的年代,才让缺少阅历的青少年,自以为是地将自己也未搞明白的流行观念再强加到别人身上。

初读《牛虻》,不免赞赏牛虻的忠贞、英勇与坚韧,而对蒙泰尼里,当时总有声音在提醒我,这是一个阴险、狡猾、虚伪、残酷又极具欺骗性的主教。甚至有评论说,作品写的亲子之爱和男女之情,全是资产阶级爱情至上的观念,不足为训。如今,当我走出盲从的时代和年龄,重读《牛虻》,就意识到当初我不敢流露的对蒙泰尼里的同情,倒是符合人性、人情的。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理想和思想倾向,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比如,当伏尼契借女主人公琼玛的口说,用暴力胁迫政府只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目标是为了改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提高民众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为了提高他们对人性的神圣的认识——便极深刻。想想《牛虻》中父不认子的情景吧,难道不是因为蒙泰尼里受宗教戒律的束缚不能自拔,无视人性的神圣造成的吗?改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人类长远的奋斗目标。历史上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都是假革命的名义,谋求以一个政权替代另一个政权,使专政的对象掉了个个而已,哪里有改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目标来得彻底呢?我进而想,假如真能敬畏人的生命价值,认同人性、人道的神圣,历史上将会避免多少惨绝人寰的悲剧啊!还有一些东西,是我过去读作品时,因为不理解而故意回避的。比方说,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写到他从牢房押送到另一个地方受审的路上,常常在囚车上数女人的秀美的腿,如果超过了九双,心中就认定今天可以活着回到牢房。当时,我真纳闷一个视死如归的英雄何以会对女人的腿感兴趣,而且还以所见数目的多少来推测自己的命运。我读不出其中的幽默,也不明白这正表现了英雄坦然地面对死亡,却误以为这有损于英雄形象。又比如,伏契克在“遗书”中嘱咐妻子或朋友,在他牺牲后应结集出版其作品,稿费用来维持他父母晚年的生活。当时读到这里,在为他对父母的拳拳孝心感动的同时,又惊诧他为什么不像我在中国作品中看到的英雄那样,心里装的只有党和人民呢?又不敢说,只好避而不谈。

重读就是反思。朋友说,反思是一种负责任的清理:剔除该剔除的,拾起曾被我们忽略的,重新认识该保存的。非常深刻。反思替某些读物插上红色标签的那些岁月,反思我们曾经信奉的思想理念,反思我们对那些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其实也就是反思我们曾走过的那段历史以及我们曾奉为圭臬的价值谱系。其意义将远远溢出对“红色经典”的怀旧式猎奇。

重读“红色经典”,确实使我体味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深意。

2006年11月

何懿

同类推荐
  • 鲁特伯格故事(壹力小经典)

    鲁特伯格故事(壹力小经典)

    《鲁特伯格故事》是美国著名作家卡尔·桑德堡创作的童话故事集。故事发生在鲁特伯格国,斧头叔带着两个孩子搭上火车去寻找童话中的王国,他们在旅途中发现了之字形铁路、戴围嘴的猪、用烤箱烤制的马戏团小丑、肝和洋葱村,还有奶油泡芙村……
  • 史上超有趣的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王国历险记

    史上超有趣的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王国历险记

    《史上超有趣的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王国历险记(彩绘版)》带我们立刻进入了动物乐园,动物也有很多小秘密。如为什么小白兔会有双红眼睛,为什么袋鼠妈妈的口袋能养小袋鼠,为什么萤火虫会闪闪发光,金鱼会不会睡觉……如果小朋友们想知道更多动物的秘密,就赶快阅读吧!
  • 一千零一夜全集(三)

    一千零一夜全集(三)

    《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许多非常健康有益。《渔夫和魔鬼》、《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航海记》、《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和《乌木马的故事》等歌颂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描写了善良的人们对邪恶势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塑造了奋发有为、敢于进取的勇士形象,赞扬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许多故事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反映了人民大众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引起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因此这部民间故事集具有永恒的魅力。
  • 和睦和谐(中华美德)

    和睦和谐(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五千年,内容博大而精深。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易经》中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有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和气生财”。随便一数,跟“和”有关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中国也提出“和平发展”之路。本书就是收录有关“和睦和谐”的故事,将“和”的思想发扬光大。
  • 全世界孩子都爱玩的脑筋急转弯全集

    全世界孩子都爱玩的脑筋急转弯全集

    脑筋急转弯不仅是调节心情、放松心情的游戏,更是帮助孩子们打破思维定式,发挥超常能力的头脑训练。让孩子们越玩越聪明,越玩越成功!
热门推荐
  • 我的七个魔头师父

    我的七个魔头师父

    “徒儿,谁敢欺负你,便和我说,我帮你把他头颅做成尿壶,桀桀桀!”大师父双手环绕着无羽的腰,双手轻拍他的背说道。“羽儿,你无论想要什么,都可以和为师说,便是那大陵皇室的公主,我也可以给你夺来。”二师父抚摸着无羽的头,猥琐地看着他。……“为师修为上虽比不上其他几位师父,但比毒,吾已经遥遥领先!这道毒印可以保你平安,我将它印在你的脸颊上。”七师父吧唧一口亲了上去!无羽穿越到仙侠世界中,却有了七个奇葩魔头师父。
  • 平平的无奇

    平平的无奇

    我,刘平平,女,15岁正如我的名字一样我平平无奇,成绩一般,长相一般,名字一般,可自从上了高中,我的无奇先生出现了,他让我不再那么自卑……
  • 那年夏天——转身

    那年夏天——转身

    有些人,有些事,一转身,即是永远。其实,我们都懂得这个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个来自异乡的青年偶然邂逅了一个在美发店工作的姑娘,她的乐观、纯洁、阳光吸引了他。面对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现实,他们的爱情又能驶向何处呢?
  • 也曾有人爱我如生命

    也曾有人爱我如生命

    时间悄然逝去好多年,我们彼此安静生活好多年,那些各散天涯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那段破旧时光,祁萧和柏诚,尤恩和林止渝,顾黎初和南泽,郑然和宫言,佐妍和季辰,那段漫长岁月里发生的故事,我们十个人的青春,又该从何说起?温暖竟又涌入眼眶......
  • 两个人的生存

    两个人的生存

    当你一个人醒来,周围只剩一个人,你该怎么样活下去?
  • 瑟彼玉瓒

    瑟彼玉瓒

    楚瑟做了一个噩梦。噩梦虎头蛇尾,她只知道,玄灵大陆以往的规则要被颠覆了。更知道,自己成了一个平时很A,一遇猪角就很智障的反派。偏偏,她还不知道猪角是谁!梦醒之后,她一一将梦中的琐碎事情进行印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噩梦,大概是真的。然后,灵选之日,噩梦成真。西屏山的山壁‘活’了!未知的物种入侵!一个紧接着一个诡异的空间将被选中之人拉入其中!竖着进去,横着出来的灵修数不胜数。整个玄灵大陆,沦为了一场未知的炼狱。谁也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就是做了噩梦的楚瑟,也不知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力辟乾坤

    力辟乾坤

    这里是属于力量的世界,没有花俏艳丽的魔法,斗气,内力,仙术,有的,仅仅是繁衍到巅峰的力量肉体。俯视芸芸众生,我为力中帝王!仰首苍茫宇宙,力量亦可开天辟地!
  • 一人一桌一盏灯

    一人一桌一盏灯

    夜晚来临,大家的世界安静了下来。我的世界却开始吵闹。这里是属于我的夜晚。有温情、委屈、欢笑、悲伤。你我皆是独一无二的书。您慢走慢瞧
  • 掌裂苍穹

    掌裂苍穹

    贼老天,我喊你为贼,你冤吗?我只想平平淡淡的生活,与自己所在意的人生活,你怎么偏和我作对?既然如此,尊敬不如反抗,从今而起,我要逆天而行。逆了这个贼老天,你若不愿,我则为天。从此,神挡,杀神;佛挡,弑佛。逆天之路,从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