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6200000017

第17章 发展篇(10)

1.积极办理新校区的征地工作。学校新校区的征地与建设工作是在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开展起来的。作为绵阳科技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绵阳市规划局给学校新校区建设划定的征地绿线范围用地总面积为2705.0538亩(其中:征用农村集体土地2237.3953亩,龙溪堰土地19.4亩,受让国有土地448.2585亩)。由于征地范围广、数目大、涉及农户众多,整个征地手续办理十分繁琐。2001年9月21日,根据省政府《关于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用地的批复》(川府国土[2001]204号)批准,同意将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合计65.6043公顷(合约984亩)的农用地征为国家所有,划拨给西南科技大学作为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用地。2003年4月15日,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甲方)与西南科技大学(乙方)签订资产转让协议,甲方同意将其22.746公顷(合约341亩)土地有偿转让给乙方,作为学校的新校区建设用地。2005年7月21日,绵阳市四强实业有限公司(甲方)与西南科技大学(乙方)签订资产转让协议,甲方同意将其14.7亩土地有偿转让给乙方,作为学校的新校区建设用地。2007年12月20日,根据省政府《关于绵阳市2007年第二批城市建设用地的批复》(川府土[2007]229号)批准,同意将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合计40.8281公顷(合约612亩)的农用地征为国家所有,划拨给西南科技大学作为学校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用地。目前,学校正积极办理剩余的753亩三期土地的征地手续。

2.委托清华大学专家对学校新校区建设进行总体规划。2001年初,学校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的建筑学专家,为学校新校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当年5月,《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工作完成。总体规划中,将学校新、老校区有机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新校区具有良好的建筑景观。2001年8月,学校将《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报绵阳市规划局审批。当年8月24日,市规划局批准了学校新校区总体规划。

3.委托咨询公司编写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学校在委托设计公司进行新校区总体规划的同时,通过市场考察,选择了当时实力较强、技术人员过硬的四川省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为学校编制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4月,四川省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写完成《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新校区新建校舍总面积65.41万平方米,总投资12.33亿元。同年10月,《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四川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即现在的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2年11月27日,四川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川计社会函[2002]255号)批准,同意我校按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新校区建设,批准学校新校区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人规模进行建设,建设新校舍总面积78.89万平方米,总投资12.41亿元;整个新校区分三期进行建设:一期工程建筑面积41.48万平方米,投资85704万元,二期工程建筑面积29.75万平方米,投资38244万元,三期工程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投资10090万元。在后来的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变化,学校对具体分期和各期项目做了合理的局部调整。

4.搞好场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新校区大部分处于低洼地带,整个校前区地面比绵江公路路面低两米左右,因此必须首先进行场地填平、修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单项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2001年7月,新校区范围内的农户全部搬迁完毕。7月中旬,在省、市有关领导的亲自参与和关怀下,新校区动工奠基典礼正式举行。从7月中旬开始到10月,经过短短的四个半月时间,共回填了约110万方土方和10万方连砂石,将整个校前区填高两米和绵江路路面持平,并完成了临时道路、管网、排洪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

5.启动第一批单项工程建设。根据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对《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经过几个月紧张、有序的前期准备工作(施工图设计、地质勘察、工程招投标、报建及规划等),学校于2001年10月启动了新校区第一批单项工程建设。这批项目包括:新区教学主楼(概算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当时投资约5700万元),新区1—8号学生公寓(概算建筑面积约100000平方米,当时投资约8000万元),逸夫图书信息中心(概算建筑面积约26000平方米,当时投资约4000万元),新区科研综合楼(现为行政楼,概算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当时投资约3000万元),新区学生五食堂(概算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当时投资约850万元)。2002年8月下旬,教学楼、学生公寓和学生五食堂竣工并交付使用,保证了新校区第一批新生入学后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2003年7月,逸夫图书信息中心和科研综合楼(行政楼)竣工,9月,工程交付使用。上述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约210000平方米,总投资约2.15亿元。

6.启动第二批单项工程建设。根据学校对新校区总体规划的调整,2002年10月,学校开始启动新校区第二批单项工程建设。这批项目包括:学生公寓9—12号楼(概算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当时投资约4000万元),学生六食堂(概算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当时投资约700万元),污水处理厂(概算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当时投资约580万元),科大花园教工宿舍(概算建筑面积约99000平方米,当时投资约9000万元)。其中: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和污水处理厂于2003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科大花园于2003年底竣工并通过验收。上述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约158750平方米,总投资约1.43亿元。

7.启动第三批单项工程建设。2004年5月,学校开始启动新校区第三批单项工程建设。这批项目包括:院系实验楼群(概算建筑面积约115000平方米,当时投资约1.25亿元),科技中心(概算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当时投资约3000万元)。其中:院系实验楼群于2005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科技中心于2006年5月竣工并投入使用。上述两个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约135500平方米,总投资约1.55亿元。

8.加强室内外体育场地及场馆建设。从2001年10月开始至今,共建成约65000平方米的各类室外运动场地,建成体育馆一座(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投资约7000万元;预计将于2010年12月竣工)。

9.完成大量的园林景观、雕塑工程。从新校区建设一开始,学校就十分重视与单项工程配套的室外绿化景观及雕塑的建设。2001年至今,学校建成的主要园林景观及雕塑工程包括:老区柳池人工湖、新区护校河、新区九州湖、新区科技中心人工湖、新区中心湖、新区校前区文化广场及浮雕墙、新区科技之光雕塑、科技中心浮雕墙及艺术柱、科技中心露天舞池、中心湖情景雕塑、中心湖旁共建艺术长廊等。

10.完成老校区部分单项工程建设。根据学校对整个校区的总体规划,在2006—2009年期间,学校还在老校区新建了部分单项工程。这些项目包括:研究生公寓(建筑面积4880平方米,投资约400万元,2006年竣工),幼儿园(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投资约320万元,2007年竣工),结构与力学实验中心(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投资约350万元,2009年竣工),上述三个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约13680平方米,总投资约1070万元。

截至2010年8月,整个校区共新建总建筑面积约534000平方米的单项工程,总投资近6亿元;加上新区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共完成投资约10亿元。

二、新校区建设的体会

1.抓住机遇,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学校组建以后,中央及省、市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十分重视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给予了特别的支持和帮助。学校抓住这一特别机遇,抓紧时间进行新校区项目建设,使各期建设项目能够按期完成,保证了新校区广大师生员工正常的教学、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为西南科技大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利用专业优势,抽调技术人员参与管理。由于新校区项目建设工期紧、项目多、任务重,当时基建处的职工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为此,2001年9月,学校从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抽调了两位专业老师到基建处,从事甲方现场代表工作,充实了基建工程管理队伍,保证了新校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和设计。新校区建设,规划十分重要。负责学校新校区规划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的建筑学专家,注入了高水平的规划理念,将新、老校区有机规划联系在一起,注重动静结合、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在进行各个单项工程设计时,学校邀请了四川省建筑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建筑设计院等几家具有甲级资质、设计经验丰富的设计院参与进行方案竞选,采众家之长,择优选用,无论是外观及色调、还是功能布局,都使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4.有效实施自建,节约资金和时间。由于学校新校区建设的时间紧、任务重,为按时完成新校区建设任务,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学校基建部门承担了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施工,这和让外单位承担项目施工相比,节约了大量资金和时间,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

5.领导重视、职工努力。新校区建设伊始,学校就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由时任学校党委书记的吴坚同志担任指挥长、时任常务副校长的肖正学同志担任副指挥长,亲自抓学校的新校区建设工作。基建战线上的全体职工团结一致,斗志昂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大无畏精神,冒严寒、顶酷暑,节假日不休息,全身心投入新校区建设工作中,谱写了一曲西南科技大学基建工作者不畏艰辛、顽强拼搏、众志成城、勇于奉献的动人凯歌。

(执笔人:李嘉华,何海涛)

准确定位,规范建设,创新管理

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产业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为高校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大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高校产业发展新的形势需要,我校积极稳妥推进产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格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科技含量,积极开拓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校办产业驶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一、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思路

学校产业以“依托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规范管理、开拓创新、服务社会。以学科发展指导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指导思想,着力建立“若干主业方向明显、有学科为依托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科技经营性公司”的产业格局,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校功能的拓展。

学校科技产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筛选新材料、新品种等具有较好背景的科研成果予以重点支持,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二是搭建了教学实践平台,先后与学校15家参控股和合作企业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依托校产企业锻炼了“双师型”教师队伍,100余名教师取得各类资质认证。三是搭建了社会服务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实现社会经济效益10亿余元。

二、深入改革,推进规范化建设

改革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校开始学校产业改革工作,根据各企业发展情况,注销了一批经济效益较差的系办企业,从2006年起开展企业规范化建设工作。

首先,改革学校产业管理体制,建立起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规范的新型高校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法组建学校国有独资资产经营公司。我校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改制的要求,对校办产业进行清理、评估、剥离和整合,由学校注资4800万元成立学校资产经营公司,注资200万元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

其次,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企业改制工作,聘请中介机构对学校下属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完成全部企业的改制工作。

第三,依法完成了学校经营性资产无偿划转工作,学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股权)已经无偿划转到控股公司。为保证资产经营公司的正确运作,鼓励教师到企业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学校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专门设立了成果转化岗,人员来去自由,与校内人员同等对待。5年来,尤其是近3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企业规范化建设工作,理顺学校产业投资级次,依法完成学校国有资产(股权)的无偿划转工作,构建起学校“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新型产业管理体制;合理调整企业股权结构,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了行之有效的“防火墙”;整合学校有限资源,形成了学校六大产业板块,为学校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建章立制,规范监督和管理

西南科技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立后,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依法规范监督管理行为,在做到“不缺位、不越位”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吸收借鉴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做法,出台了所投资企业及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确立了财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对外投资担保等管理制度,加强了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在内的企业制度建设工作,加强已有制度的执行力度,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减少了管理漏洞。

由于我校在产业规范化建设和运营、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产业日常管理工作中成绩优异,被四川省教育厅(高校产业协会)评为2009年度高校产业工作一等奖。

四、依托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

同类推荐
  • 徐志摩文集

    徐志摩文集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的原创小说、翻译小说、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等作品。包括:《春痕》、《两姊妹》、《一个清清的早上》等。
  • 纪伯伦全集:爱你如诗美丽

    纪伯伦全集:爱你如诗美丽

    《纪伯伦全集:泪与笑(散文诗)》收集了纪伯伦三部经典作品《泪与笑》《暴风集》《珍趣篇》,泪与笑、生与死、灵与肉,所有都是对立面,人生就是在这个充满各种对立面的世界中度过。纪伯伦以超越哲学家的深邃思索,用文学家的悲悯情怀写出对世间万象的解答,这是纪伯伦自己的天问也是代苍生而问,读这本书已经不耽美于它的文字,尽管文字依然很美,但吸引你的一定是其中充满人生解惑的哲思。不敢说本书是人生的导师,但绝对会在你陷入人生困境的时候,意外地给你点一盏温暖的心灯。
  • 先秦散文研究

    先秦散文研究

    本书分为十章,内容包括: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与繁荣、《尚书》《春秋》与《国语》、《左传》、《战国策》、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先秦说理散文的早期作品等。
  • 旋转在石磨上的岁月

    旋转在石磨上的岁月

    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来业余时间创作的38篇散文随笔,共16万字,分“性情走笔”、“乡情记忆”、“亲情素描”、“世情评弹”4个部分。这些作品文笔细腻真诚,意蕴丰富,很多篇章看似信手拈来,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一些深度观察和思考,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可读性。杨华1967年出生于静宁县深沟乡,曾担任静宁县政府办公室督查信息科科长,静宁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华亭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职,现供职于静宁县政协。
  • 自尊的独语

    自尊的独语

    美丽、孤寂、荒芜、甚至罪恶,才可能徐徐燃起自己的生命火焰,才可能造就人类的光……人,确实是“无价”的;而一切卓越的有利于人类前景的创作,便是“无价之人”的“文”:无论是文义文采的“文”,还是文质彬彬的“文”。尽管我们对文学、对世界、对人自身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但我还是觉得韩少功是那种相对成熟或健全的作家,早先在读小说时就有这种印象,如今再读散文,这种印象便显得更清晰更深刻。
热门推荐
  • 争地以战

    争地以战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抗战已经到了空前激烈的时刻。杀人的野兽在原野上四处游荡。河流里淤积着死难者。故事由一群衣衫褴褛的士兵开始,他们即将走入战场的烟尘,犹如一群蛾子扑向大火,浓雾渐渐吞没了他们的背影,他们将不再归来。“我们是游击队,被包围,弹尽援绝,陷入苦战,是我们的宿命。”“从雪野到河畔,从山脉到平原,从夜入昼,由春到冬,到处都是牺牲同志的尸骨。”
  • 红衣少年末日漫游记

    红衣少年末日漫游记

    末日到来前夕,一个对人类失望的艺术家为了寻找值得人类为之延续的希望而走上漫游的道路。在漫游的途中他遭遇到各种离奇而令人悲哀的经历,终于对人类绝望,隐居到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
  • 初心难得相遇

    初心难得相遇

    是命中注定,亦是三生有幸,街头转角,不期而遇,是偶然,更是必然……她与他初见,仅因一首歌;初识,他为她跳了一场舞,令全场女生羡慕不已,他为了护她,与街头无赖大打出手,他甚至为了她,不惜得罪上司……她离开,他不挽留,明明互相喜欢,却谁也不愿开口表达爱意,他为了等她,即便是三五年的时间都不觉得浪费……时隔多年,同样的街头转角,却早已物是人非,她以为他离开了这座城市,他也以为她不再回来,两人再次不期而遇,仅相视一笑……
  • 狐仙的自我修养

    狐仙的自我修养

    【1V1】【欢乐甜宠】“香!好吃好吃,这个也好吃!”这是一只不思进取整日想着美食的吃货天狐。穿越成天狐后代的青鸾前一百年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吃喝玩乐样样精。但因一场祸端,一夕之间开始自力更生,原本只是想弄清哥哥的去向,却意外牵扯出诸多事...
  • 玄隐传

    玄隐传

    传闻李玄隐本是天才刀客,七岁打败“风里快刀”呼延朗,十二岁一招制服“刀神”任珏,十五岁被封为神州第一刀……而后八年李玄隐神秘失踪,再次出现时竟成了三流女剑客裴璇的徒弟……各路对手、挑战者纷纷找上门,李玄隐四面楚歌之下却说出一个十分荒唐的真相……
  • 末世饥饿

    末世饥饿

    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物,食物链上最顶端的物种,一直扮演着地球霸主的角色。然而有极少数人因为贪婪的欲望在国与国之间引发战争,人与人之间实施犯罪!战火!犯罪!都会有人死亡。然而死去的人多数都是一些无辜的人。当死后的世界人满为患之时,死人会带着怨恨以活人为食重返人间。当末世来临之时,活着的人只有一件事需要考虑,那就是如何活到天!《末世饥饿》读者交流QQ群:728580999欢迎读者朋友与作者近距离接触!
  • 血灵珠之异纹篇

    血灵珠之异纹篇

    消失的这些年,顾九看清了人世间的很多。罔顾亲情、罔顾人伦,她顾九痴狂过,迷茫过。局中人之后便是局外人。人生的酸甜苦辣、柴米油盐,于常人而言一言难尽,于顾九而言尽在一壶酒中。
  • 无关风月的悸动

    无关风月的悸动

    在碎花般的年纪,我遇到了他。有事我就在想,若是当时我将埋在心底的话说出来,我们的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但我知道这无关风月和情愫,仅是青春时的悸动。
  • 天下第一探

    天下第一探

    东阳一钧,三年前搬来的郓都的一名少年,然而就是这个乳臭未干的少年,三年内,连破汉水河妖案、荆门覆船案、上庸叛乱案、郓都道士案等十数起大案,小案上百余起,东阳一钧断案如神,江南百姓称其为“江南大地的无影眼”与“神州捕快的启明星。” 然而,年少有为的他,无意间被一个神秘组织盯上,故事也由此展开…… 故事纯属虚构,莫要信以为真。里面的杀人手法请勿模仿。故事发生在一个时空错乱的平行世界。(这句话很重要。)
  • 微笑,是一条河流

    微笑,是一条河流

    本书是《读者》签约作家韩昌盛的一本散文随笔作品。在本书中作者记叙了在不同的场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及感想。书中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的内容:和自己交谈;我们彼此抵达;万物是一种时间。三部分内容中又包括了许多小故事,它们一一记录着作者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感悟。说明微笑,不仅仅面对村庄,面对生命,还有平凡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