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48500000018

第18章 修身养性篇(9)

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人生,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生命在不断得到的同时,实际上也是要在一种不断地失去中渐渐度过的。这也是从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的上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开始了的。我们既然得到了生命,也就意味着还要最终再失去它。而在接下来的童年、青年、壮年、老年等等的每一次生命的重要历程,又有哪一个阶段的得到不是以失去前一阶段中的自己作为前提的呢?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我们的整个人生就是一个在得到和失去之间不断交替的过程。得到之后往往就要面临着失去,而失去之后也常常又有新的得到会降临到我们的身上。直到我们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失去的过程才和得到的过程一起消失在了我们的人生之中。

既然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那么如何正确地对待这种失去,则是我们在人生的这门学问中必须首先学会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切实有效地找到了一种可以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得失问题的观点与方法,我们才能够更加从容地去面对所谓的“得到”,同时也才能够在遭遇那些“失去”的境遇时保持自己的健康身心和快乐情绪。

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虽然任何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都不可能总是做到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可是绝大多数的人却总是把得到当做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习惯于把失去看成是一种极为偶然的现象。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于失去的那种恐惧心理,其实正是和对于得到的那种渴望心理有着完全相同的强烈程度。以至于对这些人而言,要让他们相信这种失去也是人生中极为正常的一种必然现象,那简直就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可是能够不断地得到就真是一件值得庆幸和快乐的事情吗?唐代文学大家柳宗元曾在他的作品中记载过一种有着奇怪特性的小虫。它总是在行走的过程中把自己遇到的所有东西都拾起来放在背上,结果堆积在它背上的东西越来越多,直到最后累得它再也无法前进一步才算罢休。对于这样的一种小虫,也许人们有理由去讽刺和嘲笑它的贪婪,然而这是否又让我们中的一些人想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呢?

在所谓的得失问题上,古代先哲始终强调和追求着一种“处世而忘世”或是“超物而乐天”的人生大境界。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论著述和实际言行等各种途径来告诫后世之人,千万不要因为在世俗欲望上的无法满足而一味地沉溺其中,否则只会因为自己的贪得无厌和俗不可耐而最终被物欲彻底淹没。

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一切都是暂时,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为可爱。”这是多么令人回味的千古佳句啊!就算我们还不具备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品质和博大胸怀,但至少也不应该在得到时就得意忘形,在失去时就悲观绝望吧?在失去中沉淀和积累自己,这样才能为再次的得到打下一个最为坚实的基础。

本真即佛,何须观心

【菜根语录】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①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②其同。

【菜根注释】

①观心:即哲学上所说的“内观”,也就是自我的省视。

②剖:分割。

【菜根新读】

心中如果没有忧虑和杂念,又何必要费尽心力地去自我省视呢?佛教所说的“反观内省”,实际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天地万物本来一体,又何必等待人来平等视之呢?庄子所说的“消除物我界限”,实质上是分割了本来属于一体的物性。

【菜根解味】

别让自己的人生输在起跑线上

别让自己的人生输在起跑线上。这就要求我们先去找到一个最适合于自己的人生定位。比起这件事情来,任何多余的贪念和担忧,显然都是没有必要也是毫无意义的。

事实上,每个置身于社会生活中的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无论这个位置本身是指外在的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还是指内在的心理定位的成熟与否,都同样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出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拥有了一个最适合于自己的位置,往往就意味着可以付出最少的时间去完成最多的事情,从而为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是体现生命的真正意义,打下一个最为坚实的基础。

佛教中有句禅机深厚的偈语:“拿着扫帚不扫地,深怕扫起心上尘。”其实就是在告诫世人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身心宁静,而不要被外事外物影响或是左右了自己的心性与操守。而一旦在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于自我的本心本性的位置后,就更是没有必要再去羡慕或是贪求于他人得到的一切了。这和佛教中一直强调着的“观心”的主张,以及庄子在道教中所大力倡导的“齐物”的观点,在实际功效上是有着异曲同工的相通之处的。虽然对于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里的人们来说,这些既古老又传统的处世哲学确实显得有些遥不可及,但却绝非就是一些不再适用的陈词滥调。因为即便是身处于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不还是需要拥有一个真正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展示自我本色的人生位置吗?与其是靠天靠地靠奇迹,其实都不如靠这个真实的自己。

相比之下,那种盲目地追随他人或是一味地倚靠他人的做法,无论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显然是有失明智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一种行为。毕竟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属于我们的了。

有这样一则小寓言,说的是一名佛教徒因为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到寺庙里去乞求观音菩萨的庇护。可是当他走进庙里的时候,却看见观音菩萨竟然也跪在自己的佛像面前。于是,他好奇地询问观音菩萨这是为何,观音菩萨只是笑着告诉他,因为求任何人都不如求自己。

这是多么发人深省的一则寓言啊!没有人可以否认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确实能够凭借着其他人或其他事物的帮助,来或多或少地解决一些问题。但这种来自外在的人和事的帮助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也基本上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难题。而最终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因为只有在种种的磨难之中锻炼自己和完善自己,我们才能在今后的危难和险情中,真正具备呵护自己、保全自己的一种能力。如果不能尽早地确定自己的人生位置,而只是借助于外事外物的支撑来勉强应对这一切,那么不但最终将会失去他人的尊重与扶持,当然也就更是无法赢得人生中的任何成功与胜利了。

当然,一个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草草选择的人生定位,也很有可能会最终毁掉一个人的一生。这是因为一个并不适合于自己的位置,往往将会造成一个人付出一生的努力,可仍旧还是一无所成的不幸结局。也正是因为如此,如何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才会成为每个渴望在自己的生命中获得成功的人,都必须去慎重考虑和仔细选择的首要问题。

人我一体,动静两忘

【菜根语录】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①,心着于静,便是动根②。如何到得人我一空、动静两忘的境界?

【菜根注释】

①我相:原为佛教用语,这里用来形容只知道为了自我的狭隘认识。

②动根:躁动的根源。

【菜根新读】

喜欢清净厌恶喧嚣的人,往往离群索居来求得安宁,却不知道远离人群便只是为了自我。一心求静的结果,反倒会成为所有喧闹的真正根源,又怎能达到人我一体、动静都可以忘记的人生大境界呢?

【菜根解味】

心静自然天地宽

古代的先贤和智者之所以会常常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意义,其实就是为了告诫后人要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还要勤于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控制或排除自己的物欲和私心杂念的基础上,求得内心的宁静与从容。而这种自我修炼的落脚点,显然又是应该放在我们的身心之上,却与外在的环境没有太大关系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都把自己放进那种真空的玻璃罩内,不就彻底解决所有的问题了吗?

至于历史上的那些曾以隐居山林的方式来求得内心宁静的所谓清修之人,如果不是怀着一份“终南捷径”式的别有用心,则显然是违背了自我修养的真正原则。既然无法做到完全彻底忘却世俗生活,那么即便是躲避在深山老林之中,内心不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喧嚣与烦躁吗?更何况主动地去选择离群索居式的生活方式,这本身就表明自己的内心之中还存在着物我或是动静等等的固有观念。这样一来,又怎能获得真正的宁静呢?所谓“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闹市”,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想想看,一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甚至还要去逃避的人,还奢谈什么修身养性的人生道理呢?

心静自然天地宽。没有这样一份自信的人生态度,以及一种自我调节的基本能力,其他的一切就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和妄言了。

一位极不自信的画家,为了知道人们对他的绘画风格和水平有着怎样的看法,就把自己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拿到了热闹的市场上,以便让人们把不足之处指出来。可是,当一天的展览结束后,画家发现自己的作品已经被人们密密麻麻地标上了不足之处,这自然让画家十分沮丧。而画家的老师在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让他再把一幅水平基本相近的作品放到菜市场上,只不过这次是让人们把那些认为很好的地方给指出来。当一天的展览结束之后,画家却欣喜地看到自己的作品又被人们密密麻麻地标上了他们认为很好的地方。

同类推荐
  • 道教一本通

    道教一本通

    本书从“道”字入手,详细讲述了道教的历史、教派、典籍、神仙、仙境、道术、科仪、文化的方方面面。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本书分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江西龙虎山和四川青城山等四部分,内容包括:佛教的传入和灵鹫寺、清凉山佛教的极盛时期、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兴盛、画中姑娘幻化的峨眉山、大上清宫中的百神传说等。
  •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本书内容包括:“悟心悟性:找到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悟苦悟乐:做苦海中一个快乐的人”;“悟富悟贫:不要让自己做一个心理的穷人”;“悟生悟死:正确面对生死”等,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禅宗故事,讲述大忙人应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的人生哲理。
  • 根本没烦恼

    根本没烦恼

    本书作者辜琮瑜透过唯识学,侦察出“烦恼”的真面目以后,有了这样的灵光乍现!如果能够明白各种烦恼的身世由来、性情特征,是不是可以化敌为友,转烦恼为菩提?本书希望能萃取佛教的千年智慧,就着唯识学的烦恼分类法,让这些烦恼贼一一现形。作者不但以“透视烦恼”短文,揭除了三十一种烦恼的面具,让我们认识它们的真面目;更以六十篇心灵随笔,分享她与这些烦恼互动的种种心情故事。不论是做为优美的散文品读,或是实用的炒药解烦,本书都能把烦恼融化为清凉甘露,那就根本没烦恼啦!
热门推荐
  • 极品丑花

    极品丑花

    美人当道的时代已经过去,丑女才是王道!就算是野花,咱也自强。侮辱欺凌可以忍,但绝对要百倍千倍讨回来!就算是丑女,咱也嚣张。美男帅哥咱都要,咱不仅仅是看着流口水!就算是村姑,咱也逍遥。京都天下任我游,哪个敢挡路踹哪个!把耍当今王爷当茶余饭后游戏,没事听听帅哥琴师抚琴,叫牛逼哄哄的杀手去切萝卜丝,和采花大盗讨论讨论晚上偷窥哪家千金洗澡的国家大事,把第一才子当佣人使唤……她是小花,是野花,是一朵又野又丑的小花,可她照样能众美齐聚,享受幸福人生。谁说丑人没前途,谁说村姑没前途?!要做就做极品丑花!
  • 庶女倾城

    庶女倾城

    她,小小护士一枚,莫名一摔,穿成了任人欺负的庶女,本来只想在陌生的地域施展自己一身的本事,没有想到却陷入了情爱之中;他,身份高贵,从来不对女人假以辞色,被这个小女人所吸引。在后宫里想要“白首不分离”那是怎样的艰难,两人能凭着真爱坚持到底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楚隅

    楚隅

    初入娱乐圈的楚初初一炮而红,结果接的第一个代言是前男友的?什么情况!当年的事逐渐浮出水面,她的爱情何去何从?
  • 四时花朵作陪

    四时花朵作陪

    这是一个自诩城市农妇的人的生活随笔,写自己种植、打理、欣赏花花草草的过程、心得、收获,也分享自己与花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不仅是人在料理植物,更是植物在料理人。在每一个惬意的清晨、放松的黄昏,像哺育孩子一样精心打理植物,记录每一种植物的细微变化,在姿态万千的花朵中捕捉生命的丰盈和感动。
  • 万丈长明

    万丈长明

    一个关于修仙者,一生堕入魔道,最后又,成为,一代宗师的故事
  • 论如何与她相处的正确方法

    论如何与她相处的正确方法

    “男人看片有什么错?再说了,也不是我愿意看。”“但喜欢男主角是非人的片的哥哥实在是太变态了!”这是一个独身多年的阴沉哥哥和胆小羞怯的可爱妹妹之间无法互相理解的故事。红豆的小屋:851076922
  • 女王之名

    女王之名

    她一时兴起,勾起他的下巴,“美人,给爷亲一个。”他斜了一眼她,极好心地配合她一时的抽风。她得寸进尺,“再来一个。”他从善如流,俯身,亲吻。她继续色迷迷地调戏美男,“不够。”他了然:不够?好吧,这可是你主动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拿来就用的女人读心术

    拿来就用的女人读心术

    人性的阴暗,利益的驱使,都使得人们在交际中选择隐藏。相较于男人,女人感情丰富容易轻信他人。如果不能识别人心,不懂与人交往的分寸,就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受制于人,甚至落入圈套和陷阱。本书是心理学专家专为女性量身打造的实用读心术。针对女人的心理共性、生活共性、社交共性,详尽讲解一些随手可用并且简单有效的心理学技巧。指导读者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了解和影响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成功读出对方内心想法。
  • 谪仙之我为妖王

    谪仙之我为妖王

    他不是妖,却被称为妖王,他是最好的朋友,最坏的敌人,但更多的人,却心甘情愿的称呼他为,义王殿下!且看翼王的灵魂,借体重生在一个普通少年身上。如何再次激荡风云。正告各位读者:本文是借体重生,非系统文。请各位根据个人爱好慎重选择。PS:164195947小蛇读书群,欢迎各位共同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