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67500000034

第34章 恋爱篇 此恨绵绵无绝期:民国婚恋(18)

徐訏和邵洵美是朋友,经常出入邵家。单纯、天真、美丽的绡红深深吸引了比她年长24岁的徐訏。为达目的,徐訏先赠书,后写信,辞藻美丽,词句烫人,十五岁还在读中学的邵绡红简直不敢读第二遍。在写第四封信时,徐訏约对方见面。带着紧张、害怕、慌乱当然也有一丝骄傲的心情,邵绡红准时赴约。徐訏先领着她在一个小吃店吃了包子,然后两人便去公园散步,走着走着,徐訏突然抱住这个十五岁姑娘要吻她,绡红吓坏了,本能地把徐訏推开,徐訏却轻声说:“别怕,别怕嘛,在国外……,这是没关系的。”邵绡红后来说,这句话像毒刺一样刺伤了她,瞬间,徐訏的形象在她心中一落千丈。她愤愤不平地回忆道:

“原来,他是那么随便!他把我跟美国一些轻佻的姑娘一样看待!那几封信里,我视为世间少有的那些诗,我原以为是他独为我而吟,现在看来,对于他,一位大作家,一位大诗人,或许只须信手写来,无需动真情的。他是随意挑逗姑娘的情,是在寻找感觉,构思小说情节吗?难道他对我下这番功夫就是为搜寻下一本小说的素材?是借以燃起他写作的激情?”

尽管是十五岁的姑娘,也明白自己是受了欺辱,于是,掉过头,大步向公园外走去。徐訏自知失礼,默默地知错地跟在后面。

后来,得知详情的邵洵美狠狠地将徐訏训斥了一顿。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徐訏和一位小学女教师葛福灿结婚了。葛福灿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结婚后,就辞职呆在家中,忙于家务和照料丈夫的生活。那段婚后岁月,对徐訏来说,是舒适而宁静的。不久,女儿出生了。但徐訏却变得忧心忡忡。作为一位信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他觉得在新社会很难找到立足之地。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得以离开上海,去了香港。他和妻子说好,等自己在香港立足后,再把她们母女接去团圆。然而,在上海苦等四年之久的葛福灿,最终只等到徐訏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徐訏在香港爱上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少女,两人的关系已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也许这时候,热恋中的诗人才想起自己是有家室的人,想结婚,必须先离婚。

木已成舟。葛福灿虽万分痛苦,心有不甘,但还是在协议书上签字同意离婚。当有人问她为何同意离婚时,她以一种大度的口吻说:“我想到他一个人在外,没有人照料哪能行呢?所以我同意离婚。”平淡、温厚的话语背后却是满腹的辛酸和无奈。

在徐訏心目中,除了爱情,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作为有妇之夫,他竟会向异国女性求婚;作为长辈,竟敢情挑朋友未成年的女儿;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却在香港谈情说爱,全不顾病妻弱女在上海如何苦度岁月。

因为信奉爱情至上,唯我独尊,只要遇到自己的喜欢的女性,他就会毫无顾忌地爱我所爱。在他的寻爱之路上,此起彼伏的是旧人的眼泪和新人的欢歌。

当然,还有一首首哀婉凄迷的诗。

朱安:“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鲁迅的婚姻是旧时代的产物。母亲为他挑选的妻子,他极不满意,但因为不想伤母亲的心,他违心地接受了这一特殊的“礼物”——朱安。婚后,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成亲后,鲁迅只在新房里睡了一夜,第二天就搬进母亲房间。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一去多年。

回国后,鲁迅和朱安虽在北京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两人并未同居一室,相互间的交谈也少之甚少。

朱安私底下曾吐过苦水:“老太太(鲁母)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生儿子呢?”

话都几乎不讲,又何来肌肤相亲?

鲁讯也曾对密友谈过自己的生活:“Wife,多年中,也仅仅一两次。”这里的“Wife”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指性生活。

平心而论,鲁迅和朱安之间的差距委实太大,一个是满腹经纶的海龟,一个是大字不识的村妇。不可逾越的差距,带来了无法消融的隔阂。

不过,朱安一直在努力,她想以自己的勤勉、温顺、贤淑来挽救自己无望的婚姻,赢得丈夫的温情。

然而,终归没有受过起码的教育,又一直生活在闭塞沉闷的生活环境中,她的一些努力反而加深了两人间的隔阂,加剧了婚姻的破败。

鲁瑞曾问儿子:“她有什么不好?”鲁迅答:““和她谈不来,和她谈话没味道。有时还要自作聪明。有一次,我告诉她,日本有一种东西很好吃,她说是的,是的,她也吃过。其实这种东西不但绍兴没有,就是全中国也没有,她怎么能吃到?这样,谈不下去了。”鲁迅摇头,叹气:“谈话不是对手,没趣味,不如不谈。”

朱安原本是想迎合夫君的,但因没文化不得法,反而弄巧成拙,落下话柄。

从外表来看,朱安似乎过于普通。她矮小迹近侏儒,消瘦几近干枯,不过,在她的身上却蕴含着乡下女子特有的温婉、善良和坚忍。尽管鲁迅几乎从来没给过她一张笑脸,她依然把丈夫的衣食起居当成头等大事,对丈夫的照顾永远是无微不至。曾住在鲁迅家隔壁的俞芳曾回忆道:

“大师母(朱安)每次烧粥前,先把米弄碎,烧成容易消化的粥糊,并托大姐到稻香村等有名的食品商店去买糟鸡、熟火腿、肉松等大先生平时喜欢吃的菜,给大先生下粥,使之开胃。她自己却不吃这些好菜。”

朱安不识字,但她知道鲁迅的“写字”是神圣不可打扰的。所以,她白天都在厨房忙活,几乎不去书房,以免打扰丈夫。有时,同院的俞家小姐妹吵闹,朱安也提醒她们不要吵大先生,甚至低声下气恳求她们:大先生回来时,你们不要吵闹,让他安安静静地写文章。

朱安和鲁迅很少交谈,她并不知道鲁迅爱吃什么菜,但她自有办法。她从饭菜的剩余来判断鲁迅的口味,假使一道菜吃剩得差不多或吃光了,她就揣摩鲁迅一定喜欢吃,下次就多做一点。这一细节显露出一个女人的细腻,一个妻子的苦心和一份难以诉说的深爱。

鲁瑞知道儿子不喜欢朱安,但儿子毕竟是儿子,当母亲的舍不得责怪。怨气,偶或控制不住就发泄到儿媳身上。

鲁迅在北京时,即便在严寒的冬天,也只穿单裤(有人说这是抑制性欲),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就嗔怪朱安:“无怪乎他不喜欢你,到冬天了,也不给他缝条新棉裤。”于是,朱安奉老太太之命做了一条棉裤,等鲁迅上衙门后,偷偷放在鲁迅床上,希望他能穿上,可鲁迅却将棉裤扔了出来。老太太不甘心,又托孙伏园劝鲁迅穿上,鲁迅回答:““一个独身的生活,决不能常往安逸方面着想。”

鲁迅的话,冠冕堂皇,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对朱安来说,这句话却像一柄匕首,闪着寒光。有妻子的人,却坚定不移地过着独身生活?听到这样的话,朱安的心只能像冰窖一样凉了。

于是,阴冷的砖塔胡同上演了这样一幕。

一次,鲁老太太寿诞,家里请了些宾客家宴。开席之前,朱安穿戴整齐走了出来,跪在亲友面前,说:“我来周家已许多年,大先生(鲁迅)不很理我,但我也不会离开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后半生我就是侍奉我的婆母。”说罢,叩了头,退回房中。鲁迅对朱安的这次突然“袭击”很不以为然,对朋友说:“中国的旧式妇女也很厉害,从此所有的同情,都被她争取了去,大家都批评我不好。”

鲁迅的这句话我不敢苟同。朱安是个老实、本分、木讷、寡言的乡下女人,她做出这样的举动完全是被逼无奈,并且,这次过激行为,恐怕耗尽了她一生的勇气和智慧。这是一个泡在苦水中的女人,向命运作孤注一掷的抗争,尽管是无望的;这是一个站在悬崖边上的弃妇,向夫君作破釜沉舟的回击,尽管是徒劳的。

朱安没有放弃,她孜孜矻矻地努力着,她望眼欲穿地等待着,期盼命运能发生转机,期盼自己温热而柔软的心能感化另一颗冰冷而坚硬的心。然而,她等来的却是鲁迅和许广平同居的消息。于是,一切的努力都化成泡影。她命中注定只能凝固成一座望夫石,供后人凭吊、洒一掬同情之泪。

彻底陷入绝望中的朱安,说出这样一番话:““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墙底的蜗牛,多么精彩的一个比喻!它概括了朱安的一生,那么传神,那么一针见血!在饱尝了孤独、凄楚、绝望之后,朱安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宿命,并通过“蜗牛”这个比喻将其活生生展示在世人面前。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墙底的蜗牛”这个意象浓缩了朱安漫长的凄楚的一生。是一辈子的苦熬,炼出了这个比喻。真正的蚌病成珠。

鲁迅去世了,鲁母也去世了。北京砖塔胡同只剩下朱安一个人,形影相吊,茕茕独立。尽管上海的许广平对朱安的生活时有接济,但在物价飞涨的动乱岁月,朱安的生活常常陷入困境。不得已,为了活命,朱安想到出售鲁迅的“遗物”——藏书。得知这一消息后,上海的文化界进步人士都很焦急,许广平、内山完造等纷纷写信劝阻,还推举唐弢和刘哲民二人去北京解释劝阻。唐弢、刘哲民见到了朱安。唐弢在一篇文章里介绍了会面经过:

“那天宋紫佩陪着哲民和我去到西三条二十一号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朱夫人和原来侍候鲁老太太的女工正在用膳,见到我们,两位老人都把手里的碗放了下来,里面是汤水似的稀粥,桌上碟子里有几块酱萝卜。朱夫人身材矮小,狭长脸,裹着南方中年妇女常用的黑丝绒包头,看去精干。听说我们来自上海,她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宋紫佩说明来意,我将上海家属和女友对藏书的意见补说几句。她听了一言不发。过一会,却冲着宋紫佩说:

‘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谁也没想到,朱安会把自己说成是鲁迅的””“遗物”,但我们却不得不叹服,“遗物”这个词用在这里显得精准无比。事实上,没有任何词能像“遗物”这样准确道出朱安的身份、地位、处境以及她一生的意义所在。

我想,心如死水的朱安,已经能坦然接受她作为“遗物”的残酷命运。让她凄楚和愤懑的是,即使作为鲁迅的遗物,她也是所有遗物中排名最后的,最微不足道的。你看,当鲁迅的遗物(藏书)将要被出售时,整个文化界都不安了,竟然派人克服重重困难,从上海赶赴北京解决这一问题,而当同样是鲁迅遗物的她,面临生活的绝境时,却没有人风尘仆仆赶到北京予以救济,相反,人们总是说,因为交通不便,汇兑困难,无法给她寄去最低限度的生活费。

经过文化界人士的劝说,朱安终于变得深明大义,她终于决定,宁死也不卖鲁迅的遗物。身染沉疴后,她这样对来访的记者说:“我的病是没有好的希望了,周身浮肿,关节已发炎,因为没钱,只好隔几天打一针,因先生的遗物我宁死也不愿变卖,也不愿去移动它,我尽我自己的心。”

不卖遗物,不愿接受来路不明的捐助,许广平的接济又是那么有限,而且还是断断续续,那么,朱安怎么活下去?只有苦自己了,也就是把裤腰带勒紧再勒紧了。营养不良,当然就抵挡不了病魔的侵入,终于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灰暗的一生。

其实,为了生存,为了改善一下生活,出售鲁迅的藏书,又有什么不对的呢?倘若鲁迅地下有知,对朱安出售藏书的想法,他即使不赞成,但也不会反对。鲁迅临终遗言中不是有这么一句吗: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朱安去世后,有记者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朱夫人寂寞的活着,又寂寞的死去,寂寞的世界里,少了这样一个寂寞的人。……。鲁迅先生原配朱夫人病逝了,她无声无息地活了六十九个年头,如今又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确曾做了一件让人钦敬的事,鲁迅死后任凭穷困怎样地逼迫她,也不忍卖掉鲁迅先生的遗物,当我们凭吊与瞻仰这时代的圣者的遗物时,谁能不感激朱老太太保留这些遗物的苦心呢?”

其实,朱安出于生活所迫,是想卖掉鲁迅的遗物的,只是,劝她的人多了,她才于心不忍了。原本穷困的她只得更加俭省地生活,病了,因为无钱,得不到正常的治疗,这一切,加速了她的死亡。

众多文化界人士想保护鲁迅的遗物(藏书),劝朱安顾全大局,节衣缩食,这一点无可厚非。——朱安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不过,众人的热心与朱安的妥协,在我看来是有违鲁迅初衷的。如果鲁迅知道,为保护他的那些藏书,一个困苦中的女人,生活变得更为困苦,他会作何感想呢?

鲁迅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可有些人为什么一方面背着鲁迅语录,一方面却做着鲁迅根本不赞成的事?

同类推荐
  • 为爱祷告的手

    为爱祷告的手

    时光流逝,谁也挡不住你在心中创造自己的天地。──题记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无论贵贱,都有两方面追求,一是物质追求,一是精神追求。归根到底,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最大愿望。不过,对于幸福,每个人却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幸福是一个人欲望得到满足后的感觉,自然因人而异,往往是一份独特的情感。比如:在某一个清晨,小鸟欢叫,阳光明媚,于是你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宁静和怡然,这可以称之为幸福;在某一个下午,落日余晖中默默思念着某个人,想起淡淡的往昔,这时候那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在一时间只有高兴,忘掉全部的语言表达,也忘却了周围的世界,这可以称之为幸福。只要每个人情感体验不同,他对幸福的定义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 我的N种生活

    我的N种生活

    我崇拜痛苦和不公,生活深处的隐痛,它们唤起了我以及我的语言,让我的休闲有痛的感觉。我的隐痛是无限的,语言对于我来说是阶梯,经过攀登,我希望尽头是一扇门,打开它我就可以看到那些痛楚和不公了。这种感觉比做爱、喝酒、游荡、读书更重要,它来自语言,语言深处居住着的理解自己、安慰自己、灭掉自己的冲动和愿望。
  • 左手指月

    左手指月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的,平淡的生活有了诗意,人生就多了安详与宁静。归有光曾在自己的项脊轩里,“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精神之富足远胜于物质之丰多,有了诗意的人生,身居陋巷,他感到的也是静雅之美。作为一个从教者,能从教育的实践中发现诗意,这样的教育人生应该是幸福的人生,这样的教育也应该是真正的教育。
  • 被翻译了的意象

    被翻译了的意象

    "诗人",可以说,二十多年来,我行走在四条路上:诗歌之路,学术之路,翻译之路,散文之路,而这四条路,似乎都重叠在一条路上:诗人之路。于是,回首往昔,我所走过的大抵是一条诗歌人生路。
  • 祥瑞草原

    祥瑞草原

    曾经的草原是一个生态环境严酷、沙漠化现象突出、只有73元人均收入的贫困地区。但是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建设,这里的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日新月异,进步突出。如今的草原已然成长为一片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能源工业发达的乐土。
热门推荐
  • 电竞大神是她

    电竞大神是她

    当事情尘埃落定,众人发现身边的兄弟/朋友/伙伴/队友(女主)是从小女扮男装后。众人纷纷追悔莫及,你说这么漂亮的人儿自己怎么会当成男孩子?于是众人开窍纷纷追求女主时。顾墨:这种争宠的感觉真不错,你们继续。众人:……就算换了女装还是那个狗样!
  • 趣谈成语与文言

    趣谈成语与文言

    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搭建出一座座历史的桥梁。“爱鹤失众”、“班门弄斧”等成语故事让我们在笑前人的无知以及愚昧的同时也可反省自己,警惕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趣谈成语与文言》是从成千上万个成语中精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为我们在解说了成语的妙趣以及来历的同时也可教会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方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诺贝尔经典文学:特雷庇姑娘(经典收藏版)

    诺贝尔经典文学:特雷庇姑娘(经典收藏版)

    本书是保尔·海泽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既有对纯真爱情的描写,也有对美好人性的赞美。情节跌宕起伏,几乎每一篇作品都富于少见的古典戏剧性和浪漫传奇色彩。
  • 一场迟来的爱恋

    一场迟来的爱恋

    【乖顺软萌声优大神VS低音炮腹黑年下影帝】(本文甜而不齁,虐而不抽,欢迎品尝)说起他们的相遇,无非是国漫知名声优沈悠岚到学校代了一节配音课。什么,这个学生模样的小仙女大他七岁?对于处理情感问题,沈悠岚向来怂得一批。她本无心犯明月,奈何男神情窦要初开……宠溺、腹黑、霸道无所不用其极,只为把她留在身边。此间她目睹他从流量小生荣登影帝他见证她的国漫崛起之梦终可如愿(双洁,小甜文)关键词:【爱情事业双线成长、姐弟恋、回忆杀、打脸真香、配角光环】
  • 默默疗伤之内心在逃亡

    默默疗伤之内心在逃亡

    童话的结局不一定美满。本文记录了一个六年级毕业生(女)最后一个学期间的故事,传说毕业季就是分手季,那么她会不会创出奇迹呢?敬请期待吧!
  • 谁说我全能

    谁说我全能

    “徐导,人们都说你是天才,请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我不是天才,我只是运气好。”“……那你对全能是怎么理解的?”“世界上或许有人是全能的,但不是我。我只是个导演,其他的对我来说只是兴趣爱好。”“你的兴趣爱好已经吊打无数专业人士了……”
  • 书与人

    书与人

    本书为“书文化”系列之一,是围绕“书与人”展开的读书随笔。分“书与人”、“人与书”两个部分,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以及书中讲述的人的不同生活和命运为线索,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精心解读和深入感悟,在与读者分享阅读之美、阅读之乐的同时,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展示众多作家、学者的思想文化成果以及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的光辉。
  • 大佬她老是跟教授过不去

    大佬她老是跟教授过不去

    分手的这些年,叶凌活得精彩又潇洒,事业成功,父母恩爱。就在她准备考虑自己的人生大事时,她那个死去多年的前男友复活了,携家带口闯入了她的生活。前男友妈说:凌凌啊,他是有苦衷的,不曾背叛过你。前男友爸说:我儿子的为人我最清楚了,你看看他“死”前都能把你身边的一切安排得妥妥贴贴的,就知道他肯定爱你到骨子里。叶凌说:抱歉,我已经有喜欢的人。前男友说:你喜欢的人是唯倾晟?抱歉,其实我就是唯倾晟。叶凌暗自冷笑:你以为我不知道?我就喜欢看着你纠结又痛不欲生的样子,老娘这辈子嫁给谁都不会嫁给你。前男友他弟说:那要不姐,你考虑一下我如何?咱们每天在他面前秀恩爱,让他永不得安生。前男友:…………
  • 兽世攻略

    兽世攻略

    北楠本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说作者但因为一次偶然她穿越到了一个神奇的大陆北楠:这位帅哥请你矜持一点,说好的高冷呢?北楠:还有这位也是,你不要撒娇呀!你兽医的人设嘞?(因为我是新手可能写的不怎么样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