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66000000011

第11章 “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2)

3.理想信念具有凝聚作用,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能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激发人们万众一心,向着同一目标前进

正如前面所述,个人理想信念是个体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而社会理想,则是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追求和规划,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广泛的利益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实现的重要前提基础。因而,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能够使人们在思想和感情上产生特有的共鸣,从而成为凝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

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一个社会就可能似一盘散沙,一个国家就可能会四分五裂。

现阶段,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理想信念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对祖国未来的共同期望。邓小平曾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这不仅是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2.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

理想信念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交流、阶级关系等呈现出不同情况,这决定了其理想信念的具体内容及其教育的基本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高校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情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伟大斗争,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分子等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进行各种破坏活动,中国共产党经受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考验。直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我国高等学校相应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第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与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理想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引导人们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并将个人理想建立在这一新的价值观基础之上,把人们培养成为具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积极的建设者。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以及热爱劳动、兴无灭资的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警惕性,使其树立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具备深厚的革命理论素养、社会主义觉悟以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1956-1966年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等院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人生观教育,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红透专深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由培养建设者调整为培养革命接班人,促使学生树立和巩固革命的人生观。此时的革命接班人已经大大超越其本来含义,而具有了特殊的内涵:政治可靠性、阶级斗争意识被认为是革命接班人的最为重要的素质。“革命接班人被过度政治化、阶级斗争化,为自觉积极参加祖国建设做好思想准备。”

在此基础上,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普遍把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奋斗作为个人理想信念的目标,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富强而努力”、“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作为自己职业理想信念的根本出发点。

第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高校以课堂为主要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积极组织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切实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全社会掀起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潮,高校开设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联共党史)等政治理论课程,教育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试行“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草案)的通知》等文件,对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不断调整和完善。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均坚持高起点导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主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师和学生也都自觉组织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着作并将自己专业知识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相结合,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高校以生产劳动、政治活动为载体,紧密围绕党的中心运动,使理想信念教育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和落实。从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顺利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在此期间,大学生参军参干,有组织地走出学校,主动参与到农民学文化、小私营个体的思想改造等活动之中,在宣讲社会主义政策的同时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突出政治”、“上山下乡”、“红卫兵运动”等极大地破坏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常开展和优良传统。与此同时,这一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干扰中坚持,在曲折中发展,许多高校仍然通过各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雷锋、焦裕禄、邢燕子等劳动模范及行业榜样成为大学生崇拜和学习的目标,“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利益”成为高校莘莘学子职业理想的基点和核心。总之,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时间,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开展的显性教育与通过政治运动等多渠道开展的隐性教育初步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骨干力量,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子,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其素质不断提高。但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队伍依然存在数量严重不足的现象。教授和副教授仅占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师(4600人)的3%,讲师(多为1956年新提升的)占26%,助教则占71%。这种师资队伍严重匮乏的现象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识、理想信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为此,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加强教师的思想改造工作,把政治思想条件作为提拔师资的首要参考原则。教育部在1958年提出“补充、培养和提高政治课教师的方法”,通过动员党委、政府等部门和团体中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到高校兼职补充政治课教师、建立专门培养和提高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学校、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修班、召开教学经验讨论会等多种渠道,对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改造运动,充实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专业师资,成立政治辅导处,配备政治辅导员,初步形成了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专业组织机构与各部门管理行政相结合的格局,逐渐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此后一段时间,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方针,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呈现出平稳发展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在政治方面,广大学生的阶级意识较强,他们普遍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意识、理想信念,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观念,重视与工农的结合;在工作、学习方面,广大学生具有尽职尽责、艰苦奋斗、不求功利、大公无私的精神,他们将“能够为祖国服务”作为自己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基层、生产一线以及一些偏远的地方,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庆油田接受锻炼,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前途紧密结合。这一阶段,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其同时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如片面强调国家、集体的利益,简单地将政治运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忽略学生全面发展的正当需求,等等。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的影响,一些高校要把学生培养成所谓“反潮流英雄”,违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也背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基本方针和科学内容。这些教训值得认真思考和汲取。

2.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拨乱反正中迅速恢复正常,重新步入正轨。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趋势明显。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逐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实现正规化、科学化发展。

第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也与时俱进,围绕树立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特别是共同理想信念这一中心而展开。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就强调要教育大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拥护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三观”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做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邓小平据此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理想教育目标。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不断融入时代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心内容。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高理想是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第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

其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20世纪80年代初,党和国家明确要求在高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将高校思想品德课统一确定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其中重要内容。

1998年,经中央讨论,决定将思想品德课作为“两课”中的一课。

思想品德课与政治理论课的结合,形成了我国高校德育的互补与互动,拓展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进入21世纪,“两课”进一步调整,改称“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始终坚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发展过程和党的理论创新进程相同步、相适应,经历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演化发展过程,通过不断完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促进并深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其二,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及时调整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位,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等各类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健康成长相结合的开放式、长效性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专业实习、实践锻炼、就业指导相结合的良好机制。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在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旋律教育活动中,大学生更加坚定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其三,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利用各种载体与媒体。改革开放以来,各高校注重陶冶式教育,大力建设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纷纷涌现,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此起彼伏,各种党团活动生动开展以及综合性校园网络社区加快建设,这一切,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了新的载体和工具,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手段以及可运用的载体不断增多,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呼应、传统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类推荐
  • 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0112

    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0112

    本书集结2011年学术界在“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方面的优秀论述,话题涉及传播技术研究、传播理论研究、传播艺术研究、传播实务研究等。
  •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本书撰写力求从我国传媒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传媒集团产业化进程的差距,系统阐述各传媒集团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产业化的现状和问题;各传媒集团加快产业化步伐的对策和措施;产业化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等。本书的创新点体现在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和措施;建立评价传媒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方面。
  •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教学模式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教学模式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它同人类其它实践活动一样,应具有超前意识,在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之前,教育目的就以表象形式存在于教育者头脑中。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存在无目的教育实践活动。
  • [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中)

    [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中)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新课程教育评价的背景及基本走向、课程评价原理、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评价。
热门推荐
  • 贴身桃医

    贴身桃医

    医者,治体病疗心伤,出则挽救生命于危难,入则弘扬医德于人心。“肺癌晚期,治疗费五百万,包痊愈。”“五百万?能痊愈?你怎么保证?”“我说是就是,爱信不信。”“等等,你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吗?”“没有。”“那你还治病?还包痊愈?你有没有节操?”“节操?是啥?能吃不?”人体体检,漏洞修复,隐患查杀,病毒查杀,人体清理,优化加速……绝命当头,韩旭行医天下,证件全无,愿为江湖郎中。“来来来,都来啦!不打针不吃药,治疗各种绝症顽疾,女士优先,美女免费啦!”
  • 首席老公巧取豪夺呆萌妻

    首席老公巧取豪夺呆萌妻

    “傅司宸!你个混蛋!”沐小小羞红着脸喊道,下一秒,沐小小心里就想,完蛋了!果然,“那我混蛋给你看”某人邪恶的说......
  • 记忆中的你不曾消退

    记忆中的你不曾消退

    原来你早就做好了准备。我选择记住。我决定为你写本书,记住我可能来过的爱情,记住发生过得故事,记住我对你的思念。
  • 许一个你

    许一个你

    总有一个人的出现温暖而美好治愈了你所有的不美好。男主肖墨一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先天心脏病,所以从小备受家里人的疼爱,女主的出现让他初尝爱情的甜蜜却也伴随着生命无法承受之痛。而女主锦瑟因为经历过一次失恋内心受挫,活得没心没肺,肖墨一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照亮了锦瑟的精神世界……世间安得双全法
  • 反派徒弟要上天

    反派徒弟要上天

    明殷再怎么想,都想不到自己会穿越。坑爹攻略系统低配置,醒来居然在收徒大典。心怀不轨的反派徒弟重生,明殷顺着系统提示收下主角和反派,还有善心突发收下俩未来的混世魔王。峰内好热闹,大徒弟的桃花朵朵开。二徒弟暗地吃酸揑醋,时刻创造与明殷的暧昧。剩下俩徒弟,也不让她省心……活该她要做个老妈子!太坑爹了。
  • 道陨纪元

    道陨纪元

    “道境”存在于遥远的过去,有一天所有的“道”都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是否还活着。于是这个没有“道”存在的纪元被后世的人们称之为“道陨”!
  • 永禁地带

    永禁地带

    永禁地带,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不能触摸的地带,指的是犯罪分析难逃法网恢恢。第二层含义:指的是闾丘仁约的不堪回首的过往,用来说明人在面对自己时候的窘迫与困难和直面自己的可贵。
  • 梦往浮尘

    梦往浮尘

    穿越异世,满眼尽是古风古色。自己居然灵魂穿越到一个百毒不侵,灵力绕体和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身上。本不属于这个异世的思想,却偏偏受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大神青睐。辕夏禹剑,鸣鸿刀,天金琉珠,女娲石……各种神器和法术对于凌子晴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不过这种设定听起来好像还蛮厉害的嘛,那么我便可以惩奸除恶,纵横仙侠了吗?正当凌子晴得意的时候,一股强大的气压袭来,直逼墙角。“你只管保护好女娲石,保护好自己不被妖怪吃掉就好。至于拯救六界什么的,还是省省心吧。”望着眼前的大神,凌子晴只想说:“大神,等等我!”
  • 极品高富帅

    极品高富帅

    他是一个富家少爷,从小他老爸给安排了一门亲事,但是去相亲那天他跑了,由此和老爸闹翻,去国外当了雇佣兵,可是由于组织的解散,他又回到了繁华的大都市,他该怎么面对他的未婚妻呢?他又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呢?
  • 出现之改变

    出现之改变

    此文有一部分很虐,有一部分很虚幻,有的事情很难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