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巨人腾飞
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动荡剧变的世纪,又是迅猛发展的世纪。在这激荡的百年中,中华民族从极度衰败、备受屈辱、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神奇般地崛起,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现在,正满怀豪情地迎接着新世纪的到来。
历史发展的篇章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三次巨变又与三位中华巨人紧密关联: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自幼热爱祖国,认为中国的政治应当改革,但在屡次上书失败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下,他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894年,他在檀香山成立了我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会员入会的誓词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恢复中华”的革命主张。1911年,他领导发动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自此深入人心。
这是中国20世纪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然而,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制度虽然取消了,但封建余孽却仍然兴风作浪,把中国搞得乱七八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丝毫没有得到改变,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事实告诉人们,中国的革命尚未成功,资产阶级救不了中国,还需要继续进行新的革命。
于是,中国的先进分子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直接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自此,中国人民找到了解决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指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一百多年来受尽了苦难和屈辱的中国人民,从此在全世界面前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然而,历史的车轮前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全新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国人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征程。其中历经了许多曲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终于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70年代末期,我们党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的集体的领导下,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征程,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华民族满怀信心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世界所瞩目。这是20世纪中国经历的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百年沧桑,世纪巨变。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中国接连跨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辉煌的成就。然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场永不停步的接力跑。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召开,又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描绘了跨世纪的蓝图。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深信,中国必将以强健的步伐走好21世纪的行程,谱写更加辉煌灿烂的历史新篇章。
成就辉煌的30年
历史的变迁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然而,当人们透过现实回眸历史,却能听到它前行时那凝重的足音。回首改革开放30年,我们无不深深感到,这30年是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是中国人民赢得光荣、走向辉煌的30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30年。30年的风雨征程,30年的沧桑巨变,为中国21世纪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以此为标志,我们的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人民从此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0年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们的国家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巨变。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其他领域,犹如滚滚春潮,波澜壮阔,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翻两番”的建设目标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跨过2万亿美元台阶,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由2001年的4.2%提高到2005年的5.0%。人均GDP则由1952年的119元提高到2005年的14043元(1714美元)。
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三、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糖产量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六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
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长,物质文化生活大幅度改善。衣、食、住、行、用,人们生活五要素方方面面均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已经穷了几千年,没有一个政府能够成功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星移斗转,我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告别了紧缺经济,绝大多数中国人口已跨越了温饱线向小康大步迈进,相当一部分已达到小康水平,创造了世界奇迹。
衣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30年前,不论城乡,也不论男女,穿的都是单调的“蓝、灰、黑”。如今色彩缤纷,款式多样,“一衣多季”变为“一季多衣”,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穿得漂亮,而是追求更新更美,更得体,更舒适,还要追求高档、名牌。
人的居住问题,几乎是一个与人的历史一样古老的问题。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的最大的实惠之一,就是住房条件的改善、质量的提高,人们再不用为几代人同居一室而尴尬。1978年至2006年,全国用于城镇住宅建设的投资总额上万亿元,竣工面积为新中国以来前30年的一倍多。
我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如今全国自行车拥有量达到5亿辆,平均每百户家庭有193.23辆。在经济发达的一些城镇,摩托车已经开始取代自行车,私人购买汽车已非稀罕之事,据1997年统计,全国私人汽车超过100万辆。
中国人的家用电器也发生了质的飞跃。1978年,国家统计局公报中还没有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洗衣机等轻工业产品,只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老三件”,至1996年全国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93.5台,农村每百户家庭有电视机88台。80年代末,“消费热点商品”开始更新换代,高清晰度、大屏幕彩电,新型大容量、多开门及低噪音、模糊型电冰箱,滚桶式自动洗衣机成为首选目标。1992年至今,又形成新一轮消费热商品,空调、冰柜、VCD影碟机、电脑进入居民家庭。BP机、移动电话“满街走”,人们在信息互联网上工作、娱乐成为时尚。逐渐富起来的人们开始领略到现代生活的魅力。事实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中国变化之大,有目共睹。外国人评价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果。随着经济改革产生效果,中国12亿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过去30年中,中国的生产与消费取得了超常的发展,中国人民广泛享受到了这种繁荣。”
改革开放30年,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经济发展,民族振兴,伟大的祖国面貌一新。这30年的辉煌成就,将更加激励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地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中华民族在富国强民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将续写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宏伟壮丽的新篇章。
新时代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