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86800000073

第73章 发现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篆

王圆篆(约1850~1931),祖籍湖北麻城县。他本人出生在陕西,因家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在此期间人道修行,人们称他为王道士。后云游敦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圣境,感慨万千,急呼“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所以他长期居留于此地,奉献了他的后半生。

众所周知,王圆篆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又是佛教圣地,历来都是佛教徒活动的地方。然而,世事就是这样捉弄人,偏偏把一个道士安排在佛窟里,让太上老君的弟子为释迦牟尼效犬马之劳,这阴差阳错的安排委实古怪离奇。更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是王圆篆道士的行为感动了佛祖,还是天意的安排,佛窟里的秘密却让一个道士来发现,奇人遇奇事,出现了戏剧性的结果。

王道士走进莫高窟的时间大约在1892年左右。当时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圣宝窟无人管护,一片残破,受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觉自愿担当起了“守护神”的重任。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集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这一天,王圆篆揭开了藏经洞这个秘密。王道士的墓志上是这样写的:“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说必然性,是因为他走进洞窟,雇用人员清理洞窟中堆积多年的淤沙,踏踏实实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只有清除淤沙,藏经洞的洞门才能显露出来。说偶然性,是因为王道士当初清除洞窟淤沙,不是为了要发现什么,而是为了保护洞窟,发现藏经洞完全是偶然的。

可以说,无论什么人发现藏经洞都是一种贡献,都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因为藏经洞的发现就预示着“敦煌学”的产生。

王圆篆发现了藏经洞同样有功,而不能视为过错。至于有人说应该在某个时代发现合适,那纯粹是一种主观主义的一厢情愿。试想,假若在“十年浩劫”中发现藏经洞,其后果又怎样呢?

事实证明,由于藏经洞的发现才引起人们对莫高窟的重视,因此在40年代就成立起专门的保护机构。否则,对莫高窟的保护不知要推迟多少年,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应该做的一切。他首先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住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王道士只好碰壁而返。

年,也就是发现藏经洞的第三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士,对金石学也很有研究。王道士把希望寄托在这位有学问的知县身上,企盼着他能解决好藏经洞的保护问题。王道士再次登上了“三宝殿”,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可叹的是这位汪知县仅仅留下一句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从此再无下文。两次找知县没有结果,王圆篆仍不甘心。于是,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酒泉)。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才到达目的地,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这位廷栋大人称得上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倒是仔仔细细地看了,但他既未估量这些文物究竟有多么大的价值,也没有考虑如何保护藏经洞,只不过是从书法的欣赏角度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王道士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求助,完全是在对牛弹琴。

几年过去了,时任甘肃学政的金石学家叶昌炽知道了藏经洞的事,对此很感兴趣,并通过汪知县索取了部分古物,但目的是为了充实他正在撰写的《语石》一书。叶在《语石》一书中说:

“先后寄贻宋乾德六年水月观音画像,写经卷子本、梵叶本各二。

笔画古拙,确为唐经生体,与东瀛海舶本无异。”可以看出,叶昌炽对藏经洞古物的鉴定是非常正确的。遗憾的是,他没有下决心对藏经洞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直到1904年,省府才下令敦煌检点经卷就地保存。这一决定和汪知县当初的说法一样,都是把责任一推了之。王圆篆无法可想,又斗胆给清官的老佛爷写了秘报信。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风雨飘摇之际。深居清官的官员哪里能顾得上这等“小事”。王圆篆的企盼如泥牛人海,杳无音信。

年斯坦因第一次来到莫高窟之时,王道士已伴随藏经洞又度过了7个春秋。在这7年中,除官员拿走部分经卷外,王道士对藏经洞看守得很紧,散失的卷子很少。斯坦因为了看到日夜盼望的藏经洞,想了很多办法接近王道士,但王道士避而不见,弄得斯坦因束手无策。后来他了解到王对唐玄奘非常崇拜,便把自己装扮成唐玄奘的信奉者,并欺骗王圆篆说他是沿着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路来的,这一招很灵,是宗教信仰把他们的思想沟通了,所不同的是,王圆篆是一个真诚的信奉者,而斯坦因显然只是为了达到骗取藏经的目的。斯坦因曾这样叙述:“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对面新建凉廊上的绘画有显明的’证据,所画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传说……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国话向王道士述说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以至于此的经过,他显然是为我所感动了。”“那天早晨将通至藏有瑰宝的石室的一扇门打开……卷子紧紧地一层一层乱堆在上,高达十尺左右。”“道士自被我开导以后,于是很热心地将卷子一捆一捆抱了出来。”这次斯坦因用200两白银就换去了24箱子遗书和遗画及其它文物5大箱。斯坦因历经1年多时间,才晃晃悠悠将这些宝物运到了伦敦大英博物馆。但是中国的国门是大开的,没有任何人过问。

据分析,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坦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

按理说,斯坦因走后就应该引起中国人的重视,尤其应该引起官方的注意。然而,中国的官方毫不在意。官方的态度使王道士更加放心地可以随意出售藏经洞的文物。1908年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到了莫高窟,从王道士手中卖走6000余件写本。由于伯希和精通汉文,所以他挑选的卷子更有价值。伯希和将这些遗物运往法国时,在北京将其部分卷子装裱,并且在六国饭店展览了这些文物。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又从王道士手中卖走经卷600多件,装满了5大箱。在此期间,日本的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等人先后从莫高窟买走了不同数量的经卷。这些人如此行事,也从来没有受到任何限制。当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学者不远万里来到莫高窟探宝,可不知中国的学者都到哪里去了。

敦煌卷子流散于国外,自然是伤害了中国人的自尊心,站在民族利益的角度去看,这是一个损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流散于国外的敦煌卷子都是由国家级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并得到妥善的保护,无一损坏现象。而中国则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在年斯坦因到来之前,无论王道士怎么呐喊都无人重视,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已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有人拿着求官,有人拿着卖钱,有人纳入私囊。可以说,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即便“十年浩劫”中敦煌本地也曾有一捆捆经卷在抄家时被抄了出来,其下落可想而知。大量经卷的散失,曾经使王圆篆感到非常痛心,因为藏经洞是他发现的,多年来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夺,又如此贪心,使他感到极大的愤慨。

所以,当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后,王圆篆对他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是这样记述的:“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在王圆篆看来,他宁肯把全部卷子卖给斯坦因完整地保存起来,或是由他自己保管,也不愿让卷子受此劫难。究竟是谁保护了敦煌卷子,又是谁损害了敦煌卷子,王圆篆自有他的看法。

藏经洞自1900年发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王道士苦守莫高窟30多年,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本不属于他的圣地,辞世也已67年了。如今,莫高窟一片兴旺,敦煌学遍及全世界。按道家的戒律,道士死后不该建塔,舍利塔只是佛家的专利。然而,王道士走进佛窟,入乡随俗,他的徒子徒孙为他修建了这座莫高窟最高最大的塔,墓志上记录了他的功德。当我们看到佛家之地高高矗立的这座道士塔时,心里有难以言状的感慨。但愿我们正视那段历史,对王道士有公正的评价,以慰他在天之灵。

王圆篆是一位平平常常的道士,但他的人生经历并不平凡。他是个文盲,在他的一生中不仅与普通百姓经常接触,而且与不同阶层的官员也打交道。不同寻常的是,他与斯坦因、伯希和这样著名的学者周旋时,不卑不亢,处事有序,实在不容易。作为一个人错误是难免的,‘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以好与坏这样极端的词语评价一个人,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过是非应该明确。王圆篆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我们不能以一个完人的标准去审视他。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或许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也已67年了。如今,莫高窟一片兴旺,敦煌学遍及全世界。按道家的戒律,道士死后不该建塔,舍利塔只是佛家的专利。然而,王道士走进佛窟,入乡随俗,他的徒子徒孙为他修建了这座莫高窟最高最大的塔,墓志上记录了他的功德。当我们看到佛家之地高高矗立的这座道士塔时,心里有难以言状的感慨。但愿我们正视那段历史,对王道士有公正的评价,以慰他在天之灵。

王圆篆是一位平平常常的道士,但他的人生经历并不平凡。他是个文盲,在他的一生中不仅与普通百姓经常接触,而且与不同阶层的官员也打交道。不同寻常的是,他与斯坦因、伯希和这样著名的学者周旋时,不卑不亢,处事有序,实在不容易。作为一个人错误是难免的,‘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以好与坏这样极端的词语评价一个人,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过是非应该明确。王圆篆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我们不能以一个完人的标准去审视他。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或许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类推荐
  • 不徐之侠

    不徐之侠

    “我曾经幻想着当一个侠”“我拼命的练习剑法,只为有朝一日能除暴安良,解救苍生”“那你的剑呢”“我的剑早已折断”“我可以让我的铁匠给你打一把最硬、最利的剑”“我的剑连一个女人都拯救不了,又谈何拯救苍生”“那你现在是什么?”“只是个勉强活下去的酒鬼罢了。”
  • 另一半隋朝史

    另一半隋朝史

    李渊出生时候,唐国公府庭室有红光,祖坟冒青烟,晓得典故的人知道,此乃帝王之兆。“不得了了,出大事儿了……”长安百姓奔走相告。这一年,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仲冬时节,天寒地冻,隋文帝杨坚的连襟,唐国公李昞的儿子李渊,呱呱坠地。此时的北周,护国宇文护一手把持军国大权,造成周人“只知护国不问天子”的怪现象。可见怪不怪,诸般人物,护国如何看,很重要。他觉得柱国独孤信有谋反的可能,于是逼他切腹自尽。他觉得独孤信的两个女婿,大将军杨坚,唐国公李昞,没有胆量谋反,于是他俩啥事儿没有。“唐国公府庭室有红光,祖坟冒青烟。怕有帝王之兆,最好斩草除根,扼杀小渊渊于襁褓……”宇文护一听,“哈哈哈哈……”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唐公生子,可喜可贺!”宇文护还命家奴以朝廷名义送去厚礼。别说是小屁孩李渊,就是已经崭露头角的杨坚,此时此刻,也难入护国法眼。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引发千里之外的一场特大风暴。若没有宇文护这厮,大隋历史,包括后来的大唐,可能就是一场梦,一场春秋大梦!“另一半隋朝史”,咱得慢慢说!
  • 国土之朝天阙

    国土之朝天阙

    目光所及,皆为国土。家国天下,朝堂庙宇,权谋尽施。…无边虎门刺山河,敌心溃败百余里。勇擒南贼群狼头,壮我启明国威扬。凛风霜雪满霜鬓,入骨寒鞘无畏敌。白骨霜雪难分离,埋骨他乡填太平。古今天下数神明,启明当之神灵佑。惜我山河坚如铁,固我江山步国土。…京都,权利中心之地,恰逢夺嫡,更是暗潮汹涌。生于此间,只想着命保住了便是好的,然,当乱世来临,命是什么?命便是活着,活着便是为了护我国土,我要目光所及,皆为国土。
  • 岳飞传

    岳飞传

    《岳飞传》汇聚英雄群像,弘扬传统文化。孩子们之所以喜爱《岳飞传》,是因为它展现了一代抗金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英雄气概。还有岳飞那篇千古绝唱《满江红》,其中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三国的刺客信条

    三国的刺客信条

    “当其他人盲目追求真相和真实的时候,记住.....”“万物皆虚”“当其他人受到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时候,记住.....”“万事皆允。”作为刺客信条忠实粉丝的吕泰意外穿越到了三国,从那以后,三国的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组织,兄弟会......咳咳,新人新书,多指教....
热门推荐
  • 风起仙尘

    风起仙尘

    此文口味清淡,注重逻辑合理,水平一般会努力提高。不会有主角的全屏嘲讽,也不会有走到哪死到哪的情节;配角都有智商,珍惜生命,没有特殊原因不会送死;世家设定主要是以枭雄为主,不会一人坏一家子全坏出水。主角只有正常人的智商和情商,随着经历的丰富性格会有一些变化,但不会走极端。喜欢激情澎湃、暴力、情节时刻跌宕起伏的朋友就不要看了,因为整个大环境的设定和现实构成相仿,没有那么多二世子天天出来飞扬跋扈,主角更不会随意灭宗屠门。小说写的就是一个普通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拼搏奋斗的人生历程,有欢笑,有泪水,就如我们每个人为了梦想而努力迈出的人生路。作者水平的确很一般,尤其是前面的章节问题多多,还望不吝指教。
  • 我师兄真不是人

    我师兄真不是人

    小师妹:师父,大师兄真的不是人……五师弟:师父,大师兄是禽兽一样的大湿兄……三师兄:师父,大湿兄还偷偷盯着漂亮师娘看……二师姐:师父,大湿兄每到月圆之夜就消失,很诡异……大师兄:师父,破案了,破案了,小师妹不是人!五师弟是禽兽!四师妹她身体……!三师弟和师娘……!二师妹月圆之夜就……!还有师娘,她是……“吧唧”师父晕倒!师娘:我是什么……大师兄:我不敢说……师娘:嗯,今晚你不用偷偷看看我,来我房间吧……大师兄:师父,救命啊……
  • 种田系修仙

    种田系修仙

    新书《我体内有仙府》,仙侠种田流,多谢支持!一座仙府小院,一头青牛,三亩灵田。忙时种植灵田,闲时骑着青牛漫步,没事画画符,练练剑,逗逗红颜。轻松种田,悠闲修仙,岂不快哉?萤火虫书友群:962785831
  • 姜小泉的追爱之路

    姜小泉的追爱之路

    没心没肺的姜小泉,虽顶着张包子脸,却是家里人人宠爱的公主。当然和学校的老师同学也是其乐融融的。直到又一新学期,转校生冯明宇的到来,开启了她鸡飞狗跳的人生……
  • 三公主和三王子之樱花爱情

    三公主和三王子之樱花爱情

    什么冰山跟冰山在一起!!结局总的来说是美好的。回国之旅,究是爱情发生的关键。慢慢的心连在一起,半路杀出前男友。后事如
  • 南以熙晨,北以宸郗

    南以熙晨,北以宸郗

    16岁,对于那时我们来说,一个升学前的暑假,就是一次对人生的打牌,打的有些人散了,而有些人却成了对子。青春的痕迹,终究会被岁月拉拉扯扯得面目全非,最后一纸成殇、一纸流离……
  • 无尽之战之神兽领主

    无尽之战之神兽领主

    当一个地球灵魂带着一个手机游戏无尽之战系统降临圣玛利诺大陆,魔兽大森林出现了一群高阶魔兽联盟指挥不动的异类魔兽。龙族三大龙神发现大陆上多出了一群不尊祖宗的不孝子孙,"嗯对了",五首龙后大骂"特么红龙和冰霜巨龙还能产崽?还有那些长的牛头不对马嘴的怪龙是怎么回事"。而大陆智慧种族中出现了一个手段通天的魔兽商城,从此只要有钱召唤魔兽不再是召唤师的专利。
  • 格言寄语篇(名人佳作)

    格言寄语篇(名人佳作)

    本书共有七辑,主要收入人生与命运、理想与追求、学习与求知、爱情与婚姻、道德与品格、交际与处世、生活与娱乐等方面格言。
  • 万古第一武神

    万古第一武神

    景国都城,一朝风云聚。神龙翻身,繁华尽化灰。天下大乱起,文武登台唱,文人卖弄阴谋,武人手染血腥。秦飞,为了一个模糊的诺言,从一介纨绔子弟,踏上一条血腥之路,誓言要成长为天下第一武神。
  • 穿越时空,遇到另一个自己

    穿越时空,遇到另一个自己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写穿越小说的人会有妄想症,但是我们确实曾经都有过梦想,有过彼此,有过更加令人珍惜的,令人回忆的一段往事。不管时间在指尖流逝多少,无论你把这个放在多么隐蔽,都会有一刻,在相同的地点,相似的情景会有意无意地触碰到那心底里最柔软的地方。如果对所有的女孩子调查,更多的是喜欢浪漫,而相反,更多的男孩子是喜欢冒险。如果给你换一个身份,换一个环境,你会面对不同的生活,该怎么面对呢。可以说,人生是一次单程的旅行,不会卖往返的车票,此生有一次冒险,也不枉曾来过这个世上。正如泰戈尔曾说过,天空中没有一只鸟飞过痕迹,但是我已经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