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82400000013

第13章 按喇叭无法驾驶汽车,怒吼也无法“驾驶”孩子(2)

控制组单独练习,不给任何评定,而且与其它三个组学生隔离。受表扬组、受训斥组和静听组在一起练习,每次练习之后,不管成绩如何,受表扬组始终受到表扬和鼓励,受训斥组都受到批评和指责,静听组则不给予任何评定,只静听其它两组受到表扬或批评。然后探讨不同的奖惩后果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结果如下页图所示。

从学习的平均成绩来看,三个实验组的成绩优于控制组,这是因为控制组未受到任何信息。静听组虽然未受到直接的评定,但与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在一起,受到间接的评定,所以对动机的唤醒程度较低,平均成绩劣于受训斥组。受表扬组的成绩优于其它组,而且呈上升趋势。

这表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古人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他能否成功,也许就取决于你能不能像对待非凡的天才一样激励和期望他,以及他如何来看待这种期望和赞美。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励与惩罚的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

教有定理,但教无定式。如果父母的“大拇指”得到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孩子一定会比你期望的更加优秀,如果所期望的不是诺贝尔奖的话。

那么如何用期望来改变孩子呢?

1966年,几位神秘的客人来到美国一所乡村小学。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共选了18个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他们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那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些神奇的预言家,就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团队。最神奇的并不是他的预见力,而是那份名单上的学生,其实是从参加测试的学生中随机挑出来的,与其它学生并没有什么显着不同。

但预言为什么应验了呢?或者说这些学生为什么真的比其它人变得更优秀了呢?

罗森塔尔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在这8个月内,老师们对那些“有潜力”的学生另眼相看,在日常给予了更积极的期望和赞扬。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从而在各方面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心理学上,人们把这种由于信任和期望,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

此后,克雷纳等学者于1978年对4300名儿童进行了4年的纵向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分析,也证明教师的期望会明显提高学生的成绩。

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Bedford-Stuyvesant贫民小区,有一所名为“卓越”的特许学校,那里的220个孩子,全都是男孩,大部分是黑人。由于家境贫寒,超过一半学生享受免费或政府补贴的学校午餐。

在这里,孩子们的称呼不是“学生”,而被称为“学者”。

每间教室外都钉有一张铭牌,上面刻有老师的母校名称和一个年份数字,比如说2024。这个数字的意思是,这个班的孩子们2024年将从大学毕业。

成立三年来,“卓越”没有辜负它的名字:在纽约市年度英语语言考试中,该校92%的三年级学者拿到了“良”或“优”的成绩。而全纽约州达到这一成绩的平均比例(四年级)是68%,而纽约市仅有62%。在数学方面,“卓越”学校的成绩还要更好。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是中国人用来讽刺领导在用人上搞“一言堂”的。但是结合上面的试验细想一想,它却又反映了生活中的一个规律:同样水平的两个人,如果大家都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过不了多久,真的就会分出优劣。

包括孩子在内,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期望效应正是迎合了孩子们的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在心理上体验到一种成功感,以及由此带来的自信心的增强。这种积极的心理“强化”,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35

心理饱和:为什么孩子总嫌父母唠叨?

没有刀枪不入的孩子,只有武艺不精、招数贫乏的讲者。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身为学校管理者的母亲抱怨说,她的孩子正在上中学。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她都会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一开始他还听得进去,可是时间久了,不管怎么苦口婆心,他却似乎充耳不闻,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

这位母亲困惑地问:是她的教育方法有问题,还是现在的孩子已经刀枪不入了呢?

听了她的讲述,我不禁哑然失笑,于是就给她讲了个故事——有一次,着名作家马克·吐温(MarkTwain)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了。马克·吐温出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我对她说,没有刀枪不入的孩子,只有武艺不精、招数贫乏的讲者。牧师失败的原因和她一样,都是没有注意到听众的心理饱和。

饱和一词是个化学术语,把盐往水里扔,当盐不再溶解时,就叫作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极限,再刺激下去会引发抗拒和逃避,也称为“超限逆反”。

这是人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其实是一个十分易懂的常识:任何人接受某种刺激(即使是愉快的刺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哪怕再美味的东西,吃多了也会撑得难受,再吃多了就会呕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公共场所摆放纸和笔,如果有人能一口气把数字从1写到300不写错也不涂改,则奖励50元。尝试的人不少,但最终没有一人能领到50元。

心理学家认为,参加者之所以失败了,是因为长时间紧张地做同样的一件事,心理产生了饱和,进入一种非常厌烦的状态,不想或不能继续某项任务。

一般而言,反复虽是增强教育效果的手段,但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却容易引起反应性质的变化。因为人天生要追求多样和丰富,呆板单一的方式容易使人产生厌恶和反感情绪。当信号刺激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时,人就会产生逆反和抗拒。

一个孩子的妈妈是护士。有一天,妈妈叫他去洗手,小孩悲悲切切地哭了起来。做牧师的爸爸走过来问:“饭前要洗手,有什么好哭的。”

小孩伤心地说:“你们大人总是说我看不见的东西,妈妈每天都说‘细菌’,爸爸每天都说‘上帝’。”

对于孩子,如果你每次都是用同一方式“浇灌”他,老是用“三板斧”敲打他,他一定会认为就是啰嗦。甚至他对你的一言一行都了如指掌,甚至你说上句他就能接出下句,自然会产生厌烦,出现“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现象。

我们当然也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饱和现象,一方面理解他们,另一方面也要教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共同建立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这也是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一种方式。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做呢?现在的孩子兴趣广泛,你可以试一试下面的几种方法。

首先,在教育的内容上尽量丰富,可以运用多媒体,比如动画、图片、音乐等,注意孩子的情绪和反应,避免“死板”

和“老套”的教育模式。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自然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与鼓励。

其次,如果你平时习惯了喋喋不休地对孩子说话,那么适当地反过来试试无声的技巧。沟通中并不是必须有声进行,有时无声的静场反而会产生意想之外的奇效。

心理学上的“剥夺感觉”的实验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的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刺激或感觉,那么人们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即使刺激量减少,也会使人产生焦虑。而无声就是用减少刺激量,来达到使对方注意的目的。

某学校有一个学生常常缺课去打台球,有人把状告到了校长那儿。于是,这位校长就跑到台球的摊头,果然找到了他。

于是就默默地站在他的背后。那学生过了好半天才发现校长在身后严肃地看他,一言不发。他脸一红,放下球杆,背起书包,闷声不响,跟着校长回到了学校。一路上,两人都不说一句话。到校后,校长只用手朝教室一指,他便进教室去上课了。

这位学生现在已工作多年了,可是他对这件事总忘不了。

他说:“如果校长当时骂我一顿,我也许早忘记了。校长越是不响,我就越是自己想得多,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无声的氛围一方面能使周围的气氛变得敏感起来,使得对方处于高度的注意状态,思维变得特别敏锐,对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容易理解。同时也会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时也会使对方产生一种期待,期待我们打破这种压力。

由此可见,话说得多并不意味着作用大,无声也并不意味着无效,也非处处有效,主要看使用者,用得恰如其分,那时就可能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6

阿伦森效应:批评孩子时要先褒后贬还是先贬后褒?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反应显得不断增加的人,而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不断减少的人。

对孩子只是褒扬或者先褒后贬,都会显得虚伪而没有说服力,而先贬后褒的策略,则会显得客观与有诚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经常不知道应该怎样批评孩子。直接批评,往往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不是流行赏识教育么,好,那就尝试着用先褒后贬的批评技巧,比如说“你今天表现很好,但是……”刚开始一段时间还挺奏效,但没过多久,他又开始犯老毛病了。怎么办呢?

对于褒与贬在孩子心理上的不同反应,确实已经有不少人研究过。这种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现象,其实反映了一个十分严肃的心理定律——“阿伦森效应”。

这个效应得名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奥特·阿伦森(ElliotAronson)曾经组织的一个实验。阿伦森是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在研究、教学和写作三个方面都获得很大成就。

在这个实验中,他找到80名大学生,将他们分成4组,每组都有7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起对他们的评价。

评价方式是:第1组为贬抑组,即7次评价只说被试者的缺点不说优点;第2组为褒扬组,即7次评价只说被试者的优点不说缺点;第3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4次评价专门说被试者缺点,后3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者优点;第4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4次评价专门说被试者的优点,后3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者的缺点。

当4组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他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出乎意料,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

心理学家的结论是: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反应显得不断增加的人,而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不断减少的人。至于原因,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与有诚心。

在下面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就是用糖块来批评学生的。

陶行知先生担任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日看到一名叫王友的男生正在用泥块砸班上的学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捱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上,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后学习认真,再也没有在学校发生过打架的事情。

对世界尚无全面了解的孩子来说,还没有非常明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对于一些不是十分明确的事情,无论你采用先褒后贬还是先贬后褒,一个“但是”的转折,都可能给他们留下模棱两可的印象,对你的诚意产生怀疑,同时又因为没有明确指令性,不能引起其重视。

对孩子来说,错误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纵容,进行批评时一定要就事论事,切不可不论青红皂白一通粗暴指责。

有时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犯错,这时责备他们不会有任何作用。在这种时候,批评时要心平气和,重在讲清道理;有些很明显的错误,孩子自己也会意识到。对于这些错误可以暂时搁置,给孩子留出自省的空间。一种行之有效的批评方式,是让孩子知道他们的错误对别人的影响。这样做,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而不是反抗或怨恨。

但不管怎么样,在通过批评确立规矩和准则的同时,都必须让孩子意识到:家始终是充满爱、充满鼓励、充满情感和信任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平静地接受批评。

37

沟通位差:错怪孩子了要不要道歉?

在家庭教育中,承认错误并向孩子道歉,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负责任。

一次错误并不会毁掉以后的道路,真正会阻碍你的,是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改正错误的态度。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是人,不是“圣人”。

圣人中的超级圣人,也有发狂犯错的时候,特别是与孩子沟通的时候。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曾经作过一项研究,通过反复比较,得出结论:“来自上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后来,这项总结报告,被称之为“沟通的位差效应”。

这里的“位差”主要指社会地位、学历文凭、年龄代沟等方面的差距。沟通在一个水平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信息流才能前后左右自如流动,形成人们之间的互相沟通和交流。

这个位差,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存在。

同类推荐
  •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从父母的修养、处世、学问、智慧、威信、意志、心态、习惯、方法以及理解孩子等方面,全面总结了父母应该怎样“修”自己的“身正”,辅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让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真正行之有效。孩子就好像是父母的镜子,你总能够在他的身亡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孩子是看着你的背影长大的。所以,父母必须品行端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千万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外面一个样,在家又是一个样。父母先做到,再要求孩子做到。父母自己做得差,却对孩子提出高要求,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 高素质孩子的88个学习习惯

    高素质孩子的88个学习习惯

    在现代社会中,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创造卓越的成就,就必须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入手。父母不可能也不必要成为教育家或心理学家,甚至不必要成为教师,但是,父母必须承担起最基本也是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核心是学会如何做人。
  • 育儿早教一本全

    育儿早教一本全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聪明。在育儿的道路上父母付出了太多的辛勤与汗水,但很多时候只付出汗水是不够的,还要多些育儿的智慧与技巧。同时,在育儿的过程中,父母又非常注意孩子早教的问题,特别是应该何时对孩子进行早教、如何早教之类的问题一直是父母关心的话题。于是一本内容全面、编排合理、重点突出,同时又有早教内容的的育儿书就成为了一种必需。
  • 父母妙答:好孩子的怪问题

    父母妙答:好孩子的怪问题

    本书是一本专门回答宝宝各种怪问题的书,书内不只提供参考答案,更主要的是,笔者和家长朋友们一起来探索,寻找到最佳的、最适合宝宝的方式。我们相信,有时候学到方法比获得答案本身更重要!本书告诉家长朋友们,点亮宝宝智慧人生,您们可以这样做:回答未必正确,态度必须诚恳。
  • 阳光宝宝系列·橘子班

    阳光宝宝系列·橘子班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发展是自然发展的过程。本书介绍了宝宝在20~24个月时,即2岁时的宝宝进入了语言组织的时期,需要一个有意识的语言学习环境,去刺激宝宝的语言中枢,丰富宝宝的语言信息,促进宝宝的思维发展。
热门推荐
  • 莺歌坊

    莺歌坊

    春秋末期,蜀山分离,天下大乱,妖魔入侵,百姓生活与水火之中,仙剑修炼派的凌音宫,镇守神魔之井封印,因未能阻止妖皇出世,而遭遇灭顶之灾,多年后,凌音宫的第十七代传人,临危受命赵莺歌,承担拯救天下苍生,降妖除魔大任,赵莺歌踏上重建蜀山,重建凌音宫的重任...
  • 纪念陈先生

    纪念陈先生

    每次午夜梦回,你是否会有一个人你脑海中挥之不去;每次回想起青春,你是否会想起一个在你二八佳年带给你美好记忆的人,每次回想起自己的过往,是否有一个执念在作祟。谨以此文怀念我的执念和回忆。
  • 酒馆里的九

    酒馆里的九

    法术/美食/成长北宋年间一位姑娘名为小九,离开家乡寻找母亲,在岳阳酒楼里当个店小二。一把银刀,一间旧书店,一个蓝衣少年,一次次遇见将她推向一个神奇的法术世界。讲述一个拜师学艺,点迷津,破封印,处江湖之远,看清风云万变,自我成长的故事。
  • 不灭逆天神

    不灭逆天神

    天欲阻我,我就逆天!众人要我死,我偏不死,即为不灭!吾就是不灭逆天神!
  • 彤弓

    彤弓

    在金家族谱里关于二小姐的记载:金明熙,江南生也,是以为彤弓而售与苏城金氏夫妇,听凭教养,富贵不求,钱财不问,生老病死不关心。
  • 怀孕40周细节指导方案

    怀孕40周细节指导方案

    本书将怀孕40周共分为3个代表胎儿不同发育状况的阶段。这样更便于您了解宝宝的发育状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去保健护理,实施胎教。另外,本书在每一周的后面都设有“本周记事”一栏,这样就让每一位准妈妈参与其中,将每一天的身体变化及心理感受都记录下来,在进行产前检查时向医生提供更详实的资料,便于医生给出更准确的结论。更何况,将怀孕40周的每一天的记录保存下来也具有纪念意义,毕竟是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期。
  • 千玺,我真的好爱你

    千玺,我真的好爱你

    女生叶晴雪十分爱TFBOYS中的易烊千玺,偶然一次机会,她抵达北京开始生活之旅,她忽然被告知自己的偶像就是自己儿时的玩伴,她究竟能否跟千玺在一起呢?
  • 我不是带明星

    我不是带明星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而且还有车有房……
  • 我有一朵水晶焰

    我有一朵水晶焰

    水经验水经验水经验。他穿越了,获得了一朵水晶焰,能在一段时间后自动变强。所以他决定,先闭关一万年。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五千年后先出来探个风。不出所料,发展缓慢。一万年后,当他闭关结束,觉得自己当世无敌的时候,有人默默举起了手中的枪。还有,天上的歼星炮又是什么玩意儿啊?
  • 妙语连珠

    妙语连珠

    即便成魔,也只是样子的变化,而非心!只是爱错的方式,绝不是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