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671600000021

第21章 中国古代思想史(1)

思想,即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中国古代辉煌而绚丽多姿的历史孕育了发达的哲学思想,举世瞩目。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神话,而系统的哲学思想则形成于春秋战国这一思想解放、知识普及的时代。所以我们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史就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讲起。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开端——先秦诸子

春秋末年,周室衰微,“礼崩乐坏”,奴隶制开始崩溃,学术由原来的官府垄断逐渐下移民间,私人讲学成风。出现了所谓“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而活跃在前台的就是刚刚摆脱了奴隶主贵族控制的各种各样的士。据《汉书·艺文志》统计,当时的学派竟有189家之多。主要的有儒、墨、道、法、名、阴阳、小说、纵横、农、杂等十家。下面,我们择其要者介绍之。

一、孔子与儒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先祖为宋国贵族,是殷人的后裔,后逃难至鲁国定居。孔子年轻时很困顿,虽曾一度担任过鲁国的中都(曲阜)宰、司寇,但时间均不长。中年聚徒讲学,成为我国第一个私学教师。他实行“有教无类”,广收门徒,一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晚年,他率弟子周游列国,由于政治理想和改革方案严重脱离现实,劳而无功。孔子失望地回到鲁国,一方面仍然从事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集中精力整理编定《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没有着作传世,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门人记录整理而成的《论语》一书中。

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仁”提到世界观高度的人。他大力宣扬“仁”学。他对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其基本定义有两个:一曰“仁者爱人”。他要求统治者推行仁德之政,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推己及人”。此即所谓“忠恕之道”。把“仁”视为做人的最高准则。他说过做人必须具备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五种品德。有了这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这在以鬼神占领人类精神世界的当时,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见地,也是思想界的一个大进步;二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要求统治者克制自己不合理的一些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尽量地符合周礼。什么是“礼”?“礼”就是奴隶主统治阶级用来确立社会财富的分配、等级地位、政治身份等所谓“典章制度”以及统治人民的宗法思想和制度的各种关系的准则。孔子特别重视礼,“礼,国之干也”。国家如果没有礼,也就不成其为国家了。所谓“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他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么,如何维护和恢复周礼?孔子提出应从“正名”入手,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须实与名相符。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但是,“仁”有很鲜明的阶级性,“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的哲学思想有其进步的方面,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鬼神,对鬼神抱怀疑态度,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的弟子们也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在当时来说的确是个大进步。但是他又相信“天命”,是“天命论”的维护者。说什么他“五十而知天命”。他所说的天,主要不是指的自然规律,而是指与“地”一起化育万物、能给人以祸福休咎的存在,这是商周以来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残余。他说的“君子有三畏”,其中之一就是“畏天命”,人在“天命”面前常常是无能为力的,如果“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可见孔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在认识论上,他一方面提出“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另一方面,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牲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知识来源于后天学习。可见其认识论具有两重性。

在方法论上,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他在教育思想上有系统的主张。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他还注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习方面,主张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还要求学生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汲取。

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是孔子之孙子思门人的学生,他的思想保存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是儒家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号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孟子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兴王道,行仁政”的主张,反对兼并土地和暴政。

他发挥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第一个深入探讨人的本性,提倡“性善论”,并以此作为仁政学说的人性论基础。认为人生来即具善性:“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由人生来具有的这四个善端扩充而成。只要努力,“人皆可以为尧舜”。“性善论”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

孟子从性善论推导出他在认识论上的良知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不过,孟子又很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说明他的认识论也还是有很可取的地方。

孟子又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说法,这是历史循环论。

荀子(约前313-约前230年),名况,字卿,战国时赵国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着有《荀子》。

荀子虽为儒家,但他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实际上形成一个新的学派。

荀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的唯物主义传统。他认为天气的变化纯属自然,这种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天地的运行不以人的意志和社会政治状况的好坏为转移。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种“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批判。但同时又认为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主张“人定胜天”。人可以通过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即“知天”)而利用它为自己服务(“制天命而用之”)。他还能正确认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形具而神生”。

荀子在认识论方面也很有成就。荀子认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同时,他把认识过程分为“缘天宫”和“心有征知”两个阶段。此外,他主张行重于知。

在批判孟子“性善论”的同时,他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恶性,“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隋者也。”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因此要以礼、法约束。性恶论虽属唯心主义范畴,但它强调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在政治思想上,他不主张孟子的“法先王”,而主张“法后王”。认为社会在不断进步,今胜于古。可见他的社会历史观是进步的。

此外,荀子也很重视“民”的重要性。他曾引古人言以述己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孟子、荀子分别发展了孔子的“仁”和“礼”的思想,使儒家成为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大的一派。其后经过不断发展,儒家学说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之高度中央集权的主要思想基础。

二、老子和道家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春秋时楚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年纪略长。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史(保管国家档案图书的官),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道德经》(又名《老子》)虽经战国初期道家学派的补充和完善,但基本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了一个明确、具体的宇宙观——“道”的学说。这也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其化生的具体方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谓“无”,即“道”。同时,“道”也指事物变化的总规律,既在事物之先,又寓事物之中。可见老子的“道”虽然有唯物的一面,但总体上还是指一种客观精神。

老子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又一大贡献在于他的辩证法思想:首先,他认为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对立的两面互相依存,若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如刚与柔、荣与辱、胜与败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次,他指出事物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所谓“反者,道之动”。“锅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再次,老子还初步涉及了量变引起质变的理论。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为此,他制定了一套为人处世的原则:“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主张“守雌”、“贵柔”。

老子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其认识对象不是物质及其规律,而是“道”。要认识“道”,只靠直观体验,无需通过实践。“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他主张“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反对过度剥削和战争。他的理想社会为“小国寡民”的状态。“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难以实现的。他的政治思想整个来说是消极的。

在人生观上,老子强调一要“为而不有”;二要致虚守静。要“不盈”、“不争”,保持心灵的虚寂和清静。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人。其思想反映在《庄子》里。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对“道”的解释更加神秘,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得“道”,得了“道”就可以与“道”同体,我就是“道”,“道”就是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见他所谓“道”,又是指人的主体精神。他的思想为主观唯心主义。和老子不同。

庄子还把老子关于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发展到极端,认为除了“道”是绝对的之外,其他都是相对的,一切事物的差别都不存在。“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所以他要“齐是非”、“齐万物”。把老子的辩证法发展到相对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并最终导致不可知论。

在政治上,他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平等现象,但又觉得无能为力,反对任何作为。他竭力想逃避现实,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要“和光同尘”,即与社会上的事物协调,既要“有用”,也要“无用”,才能在乱世生存。

从总体上讲,道家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它奠定了道教形成的基础,并影响到佛教(中国学者多用老庄之学注释佛典)。中医的某些理论也受到道家学说的影响。道家学说在汉初、魏晋、唐初三个历史时期曾取得思想统治地位。然而纵观2000年历史,道家哲学基本上是作为儒家哲学的补充而存在于传统思想文化之中。道家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而且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整个审美意识。

三、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墨子名翟,战国初年宋国人,一说鲁国人。墨家与儒家在先秦同为“显学”。墨子学说载于《墨子》。墨子及其弟子多出身于游侠和工匠,有严密的组织,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墨子哲学思想的中心观念为“仁”与“义”。但其含义大异儒家。他认为“义,利也。”故其哲学思想的指向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哲学思想的十个方面都是围绕义而展开的。

墨子的中心思想为“兼爱”与“非攻”。墨子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的人,反对儒家的“仁”和兼并战争。主张建立一个“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但这抹杀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墨子还主张“尚贤”与“尚同”。要求举贤任能,反对特权等级制度。“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同时要求以统治者的意志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要求和统治者同是非。

墨子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大量浪费和不劳而获。

他主张“天志”、“明鬼”。认为天有意志,鬼有灵验。

他还主张“非乐”、“非命”。反对过度享乐。又反对儒家的天命论,反映了他的宇宙观很矛盾。

在认识论上,他主张以“三表”(即前人的间接经验,所谓“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今人的直接经验与反映,所谓“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实际效果,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然而,他认为“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其认识论有狭隘的经验论之嫌。

墨子第一个把名、实关系当作哲学范畴提出。主张“取实予名”。“墨辩”与希腊形式逻辑、印度因明学相并列为世界古典逻辑的三大流派。

墨家与其他学派不同,十分重视自然科学,多有发明。墨家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具有强烈的平民色彩,这就决定了它难以在以后的封建统治思想中取得一席地位。所以,秦汉以降,墨家寂然成为绝学。然而,墨家那种任侠赴死的团体精神和原始平等要求、民主观念却潜行民间,影响了历代农民战争。

四、法家

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创始人为李悝。

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前280?-前233年),他出身于韩国贵族,是荀子的学生,其着作为《韩非子》。韩非的主张最为秦王政所欣赏,卮被罗致秦国,但却遭同学李斯的嫉妒诬陷而入狱自杀。

韩非的世界观接受了荀子的思想,并改造了老子的若干观点,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和荀子相同,韩非所说的“天”是指自然。在哲学上,韩非把老子的“道”解释为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哲学范畴“理”。“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而“道”、“理”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而活动。

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了“参验”说。“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并提出了以“功用”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

同类推荐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汤姆叔叔的小屋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汤姆叔叔的小屋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水孩子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水孩子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把学习当做游戏

    把学习当做游戏

    本书包括锻炼读者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对提高读者处理问题的水平和信心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 企业概论

    企业概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党和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对地处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均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只有抓住机遇,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不负历史使命,也才能取得自身更大的发展。
  • 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擦去心灵上的尘土

    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擦去心灵上的尘土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热门推荐
  • 起风之时

    起风之时

    北边的田野刮起了一道风。女孩哭笑着说:你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 明日战神

    明日战神

    在世界各地,无数的虫洞被未知的力量打开,当未知生物从虫洞中出来,所带来异界的空气,竟使得万物变异,人类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然而乱世出英雄,无数的人类强者在此刻觉醒,带领人类崛起的人类第一强者,后世人称[明日战神],此刻正在睡梦中拉开了后世称为混沌时代的序幕。QQ1098746026
  • 新时代的开幕之向日葵传

    新时代的开幕之向日葵传

    纯粹的本人的幻想,很想把我的幻想写出来,我最爱的主角们~将我心中的火影忍者世界,开拓一下!大家都来看火影!我想写进去的故事,口味还是有点重,有时怀疑全世界只有我会这样想!当然听说日本会有后续连载的火影忍者博人传,我是忠实粉丝当然绝对支持!最后,好好的幻想我的世界吧!给自己加油!(这玩意等上了正规会改的╮(╯▽╰)╭)
  • 三国易主

    三国易主

    他,一位现代历史学家。他,来到了三国。从此,三国易主!
  • 失却之主

    失却之主

    混沌之女太阴,寻找属于自己的道。她选择收集上古十大神器,成为随时能触发失却之阵的主人。
  • 末世完美

    末世完美

    末世已经悄然来临,主角又该如何在末世之中争取一线生机,传说中的完美又是什么样子,蜕变为神的旅程,追求完美的血腥道路,主角该如何进化为完美生命体……
  • 忘忧酒馆之长街游魂

    忘忧酒馆之长街游魂

    一抹困在时间里的游魂,在从不曾改变过的长街上飘了不知多少岁月,变得麻木的他甚至忘记了为什么存在。忘忧酒馆,一个亥时开门故事酿酒的酒馆,当这抹游魂的记忆唤醒,会讲出怎样精彩的故事呢?
  • 惊醒的青春

    惊醒的青春

    盛世的繁华之下,永远都只是黄沙,没有鲜衣怒马,也可以潇潇洒洒,她叫婧丽,他叫杜兴,且看她俩如何在命运的泥潭中挣扎,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 恋眷的风

    恋眷的风

    我是一阵风,在枫叶飘零的的秋天,误闯入你的梦中,梦醒,皆成空;我是一泓水,在漫天飞雪的银界冰冻,圣洁的白色纯冬,春来,皆消融;我是一滴泪,在无奈之中坠下,徒留拉湿的眼眶,已心碎…《恋眷的风》会给你不一样的恋眷、不一样的感动,敬请期待…
  • 乾坤界之万古神尊

    乾坤界之万古神尊

    第一部小说试试手,大家可以看我第2本认真写的,第2本才是重点,叫斗罗之幻影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