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79200000005

第5章 年度盘点

话语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网络写作——兼评网络小说十年十部佳作

这10多年来,网络写作究竟给当代中国文学生态带来了什么,是建构还是破坏?是整合还是分化?尽管各种观点不一,这仍然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早期的网络写作,比如痞子蔡、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邢育森,甚至今何在、江南等,基本属于个人化写作,强调作品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没有摆脱传统的文学审美经验。早期网络写作所谓对纸媒写作的颠覆,主要体现在传播方式、阅读方式,或者说是表达形式方面,在文学建构上只是蹊径独辟并未另起炉灶。大约从2003年开始,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穿越、架空、玄幻等等明显异质于纸媒写作的网络写作方式开始出现。此后,在商业模式的推动下,网络写作进行了能量的结构性重组,随之进入爆炸期,网络写作由此迅速经历了由个体话语到集体话语的重要转变。今天,在新一代网络作家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等人的作品当中,以类型化为表征的集体话语,已经成为主流话语方式,早期网络作家的影子荡然无存。如果从文本分析角度出发,仔细考察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并且延伸到对网络写作的阶段性和整体性思考,我们或许能够发现,话语方式的转变正在使网络写作脱离既有的、被确认的文学审美经验,成为独特的写作形态,进而引发审美价值等一系列争议。理论批评对这一写作方式陷入了阐释困境,也可以理解为当代中国文学进入新的整合期,面临多种可能性,审美标准的弥散是其标志之一。

那么,新一代网络作家的写作,到底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呢?从文本样式上看,它们既有别于西方畅销书路径,又跨越了港台大众文学模式;从审美特性上看,它们的网络特征更趋鲜明,与纸媒写作产生了明显的断裂,大量作品只适合网络阅读。我注意到学界有人对这一现象表示担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从文学发展历程上看,个体话语代表文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重新回到集体话语,似乎意味着一种历史性的倒退。在我看来,相对于当代中国文学近二三十年的急速前行与寻路之旅,目前的停顿、甚至倒退是很自然的事情,将其视为积蓄能量的一种战略调整,未尝不可,何况纸煤文学正陷于困境当中,未来之路其实迢迢,这是其一。其二,从历史上看,民间性是中国文学产生重要作品的本源与土壤,网络写作现场的丰富性与多元化,包括作为类型化写作在内的大众文学的蓬勃兴盛,将为未来产生重要作品培土,立本。

除上述特性之外,我对网络文学的独特价值做过一些理论上的解释,其中有这样一个主要观点:与“传统文学”的差异性,恰恰是网络文学的可取之处,那里存在新的文学可能性。这个观点还可以做这样的延伸,即文学创作本无定法,贵在探索。一个停止的、模式化的文学是没有希望的,因为生活在变化,所以文学必然会变化,只有变化的文学才是活的文学。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建立这样的表述框架,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文学就是变化中的传统文学,前者从后者中分离出来,试图摸索新的道路……我研究网络文学,经由的大约正是这条路子。说到理论研究,必然是在大量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条分缕析,扫除迷雾,辨析真相,才能获取有价值的认知。在长期追踪网络文学的过程中,我对其中人气最旺的作品进行划分、归类,着重考察它们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质,解释其“变化”的主客观原因,并力求确认其价值。目前,经历10多年发展的网络文学,作品海量,仅长篇小说一项就有数百亿字节,而且类型众多,我也只能大致根据时间的顺延和创作手法的变换,遴选其中10部具有明显网络写作特征的佳作进行述评,网络写作的话语转变由此看见一斑。

一、《悟空传》(戏说、无厘头类,今何在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8月首版)

在中国俗文化里,“西天”是个很重要的概念,相对于能感受到的皇权,它具有神秘、传奇与嘲讽等多种含义。玄奘到“西天”去取经,拿回的到底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对国家意义何在?对“天下”有什么用处?这一切老百姓并不知道,也弄不明白。老百姓关心的是在取经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孙悟空这个老少咸宜的人物,因此让读者难以忘怀,他不仅有胆识,有血性,而且善于思考,不畏强权,关键是,他还不失童心,具有开阔的胸襟和自由精神,敢于嘲笑权贵,也敢于大胆自嘲。

《悟空传》是早期网络文学最重要的作品,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并非无意义的搞笑,其主要意图是借助孙悟空等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揭示我们今天所处之物欲社会的现状。因为,唯有这样的“特殊”人物,才有可能对现实世界形成突破,而自身不被击垮。应该说,香港电影《大话西游》的创作理念对《悟空传》产生了直接影响,没有前者,后者的问世是难以想象的。正如《大话西游》虽脱胎于《西游记》却不走寻常路一样,脱胎于《大话西游》的《悟空传》同样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这一话语方式与网络世界的自由、开放意识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同样的故事核心,可以创造不同的文学世界,这是《悟空传》额外的收获。

二、《此间的少年》(情感类,江南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首版)

一座古老而充满阳光的校园,里面正上演着年轻的侠义故事,这就是江南笔下的汴京大学。故事虽然以宋代嘉佑年为时间背景,透过师生们各异的生活,我们看见的却是1990年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风貌。理想的失落,物欲的攀升,身处历史大变革之中的莘莘学子,精神世界和肉身在逐渐分离。在这个意义上,借用金庸小说人物关系,号称射雕英雄大学生活版的《此间的少年》,无疑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一部从有梦的青春到无梦的现实的心灵成长小说。《此间的少年》里有一个强烈的气场,在一个看似和平、宁静的世界,一个只有笑、没有泪的安乐窝里,真正的哀愁是他们正在失去的本该属于他们的少年的莽撞。青春年代本是侠的世界,或者说侠本是青春年少的标志。但这一切只能“象征性”在演绎中存在。

江南的创意并非空穴来风,他试图在“此与彼”的人生境界比照中找到自己的表达形式。杨康和穆念慈的爱情,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被现实消解了。壮志不再凌云,并不是谁的过错。杨康尽管仰望天空久久发呆,却不用面对生死劫难,郭靖只是利用打开水倒垃圾蹬三轮时展露一下他的稚拙可爱,而慕容复的痴狂也没有了用武之地……汴大经历了风光的百年校庆,迎来了新校长东方不败。与此同时,汴大的老校长、令狐冲的假想敌独孤求败默默退出了曾经属于他的舞台。侠的世界被“平凡”生活彻底遮蔽,暗示不切实际的校园梦想终将破灭,一切愤懑都会成为滑稽的表演。

话说回来,让《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作为本文阅读背景,只能算是作者的一个文本尝试——类似于精神空间的超链接,也许能够起到扩大人物遐想空间的作用,但两者的审美关系是非实质性的。如果有读者将他们进行对比阅读,就会发现,他们之间不存在渊源和承袭。不过它也说明了网络写作的大胆神游与别具一格,没有传统写作那样多的顾忌与限制。《此间的少年》的故事始于开学,结束在毕业。校园是此间,社会则是彼间了。此间有着令人难忘的爱情、友情,有着不大不小的争执、无奈和醋意,也有率性、耍酷与较真,以及憧憬与失落,奋斗与彷徨……这一切是那么的真实、自然,那么的贴近我们的感觉器官,令我们内心隐隐作痛,但它转眼间竟然成为了虚空。对青春的回忆和怀念,一定是伤感的,这是所有成长小说的共同主题,但江南摒弃煽情笔法,以机智幽默书写伤感情绪,是其出类拔萃,胜人一筹的地方。要说《此间的少年》的缺陷,那就是过于温和而失去了批判精神,或者说对现实的怀疑态度没有找到落脚点。这使我自然而然想到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此间少年似乎缺少了一点“守望意识”。

三、《英雄志》(武侠类,孙晓著,京华出版社2003年5月首版)

《英雄志》是10部佳作中唯一的台湾网络小说,以350万字的超大容量在网络上连载多年,其艺术质量远远高于声名卓著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网络上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虽是溢美之词,却也足见其影响之大。

《英雄志》的主要贡献在于,当人们认为武侠小说已经走入绝境无法前行时,它横空出世,挽狂澜于既倒,为这一小说样式的未来开辟了新路。在继承金庸、古龙武侠精神的同时,《英雄志》一举打破以往武侠小说“成人童话”的套路,让人物身上多了一份烟火气息、俗世情怀,给人生之路平添了一份崎岖坎坷,体现出现实主义深度和人文关怀精神。作者对武侠小说内容与形式的突破,显而易见,并且取得成效。

《英雄志》中的男一号卢云是武侠文学中的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书生形象。如果说金庸成功的秘诀在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精辟理解和独到诠释,那么,孙晓则在直面人性、直面社会、直面现实方面有所建树。郭靖也好,韦小宝、令狐冲也罢,他们似乎是来无影去无踪的人物,但卢云不是,他所蒙受的一系列挫折,让人深刻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悲凉,他的痛让我们感同身受,他的坚毅让我们汗颜。这是作家对世界独特认知的结果,也因此,它的深刻性,丰富性,导致读者年龄偏大,并或多或少被涉世不深的读者所误解。

《英雄志》在痛苦与苍凉中建立了自己观察人生的坐标,写尽了人生的无奈。杨肃观、秦仲海、卢云、伍定远,四个主角的理想与现实相互冲突,并产生剧烈碰撞。在互相牵制中,他们的武功、智谋和人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何为“是非”、何为“正道”,这是个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思索的难题,卢云面对的正是这个拷问灵魂的难题。在人格尊严被践踏的环境里,他艰难的完成了自我人格塑造。捕快伍定远所坚持的底线“人道”,使他在齐家灭门后的幸存者齐伯川被杀后,不屈不挠地追缉昆仑派。而秦仲海的终极反抗与毁灭之道与杨肃观视生命如草芥,视万事如尘埃的一成不变的“修罗之道”等等,均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意识。

《英雄志》依托“土木之变”“夺门之变”构建叙事框架,使用的仍然是传统武侠小说的招数,但并未因此进入对历史的模式化解读。比如,在处理卢云的情感问题上,作者打破了以往武侠小说英雄美人死去活来,几乎互为修辞的常规。《英雄志》中的爱,残酷,却真。类似的细节并不少见。面对金、古武侠小说已经建立的强大审美趣味,《英雄志》敢于冲破固有的模式,先破后立,令人敬佩。或许有人会这样问,金、古作品里的英雄形象十分鲜明,《英雄志》里谁是英雄?是啊,似乎没有哪一个称得上是绝对的英雄。然而,这正是《英雄志》的过人之处,因为武侠精神只有遭遇现实,才会攀越人类精神的高度。《英雄志》中的英雄是踏在土地上的英雄,而不是飞在天上的英雄。

当然,《英雄志》也存在很严重的缺陷。这部作品格局宏大,但由于作者驾驭能力有限,几乎失去了对结构的把握,大规模的铺垫情节,难避拖沓之嫌。在语言上,也露出了粗糙简陋的痕迹。在叙事方式上并未超越前人,与金庸的精于设计相差甚远,与古龙的剑走偏锋无法抗衡。另外,这部小说基本上是按照传统写作方式进行创作的,具有现代意识,但网络特征并不鲜明。

据说,作者孙晓早年在台湾从政,曾经有过一番抱负,最后因为无法接受政治黑暗而退出政界,之后写了《英雄志》。这个传说未经确认,如果是真实的话,倒也能够说明一些问题。至少可以解释小说里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迥异于金庸、古龙武侠的无奈、妥协和悲情,以及对残酷事实的冷静描述。最后,我解释一句,这部小说,不在于讲英雄如何成其为英雄,而在于讲“英雄”所应具备的精神,讲“英雄之本色”对于人的重要性。英雄志,其中的“志”已经包含了这个意思。

四、《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军事类,刘猛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8月首版)

在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归入军事类小说的同时,我充分理解和尊重作者本人的意见,并且我自己也认为,它不仅仅只是一部军事小说,而是以军事为题材的多主题、多向度的小说。小说以主人公小庄的从军经历和退伍后的生活为主线展开的描写,两个时空交替的出现,使军旅生活成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个载体。

小说以众多的配角人物为副线,塑造了一大群军事干部,包括大军区副司令、特种兵大队长、中队长、野战军的团长、连排班长等等。但是,刘猛回避了走传统军事小说的路子,他并不是在搞什么突破,而是完全改弦易辙,在另一个叙事空间里,寻找军旅生活状态下的人的思想情感脉络,其中包含了作家个人对战争、国防、军事改革的独特认知。但它毕竟是小说,哲思性的东西必须落实到一系列人物身上,才具有感染力。国家的军事战略必须通过人去实现,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而这个人是现代人,有复杂的思辨能力和充沛的情感,有他自己对争战的理解。《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其实是暗藏反战思维的,然而选择和平谈何容易,它同样需要勇气,那就是阻挡“最后一颗子弹”的气概。小庄想做的正是这样的一个军人,在他灵魂深处,他的怀疑和热爱同样值得人们思考。现代战争多数是跨国界、跨地区的,这就要求此类文学书写具有更加开阔的胸襟和国际思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可取,简单的议和主义更不可取。显然,《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在这方面的努力,已经成为网络写作的成功案例。顺便提一句,这部作品在网络上被海外读者誉为“中国第一部真正具有国际意义的军旅小说”。

五、《诛仙》(玄幻武侠类,萧鼎著,朝华出版社2005年6月首版)

《诛仙》是网络玄幻武侠小说代表作品,在网络类型小说中具有开创性。

《诛仙》讲述少年张小凡历尽艰辛战胜魔道的曲折经历——正道与魔道的道德对立、强烈的悬疑色彩和魔法氛围、千奇百怪的武功、似是而非的传统文化,夹杂着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使它具备了一个网络文本成功的要素。《诛仙》很好的继承并开发了传统文化资源,以老子《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思想贯穿全文,同时糅合西方魔幻表现手法。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深得读者喜爱,因此获得“新民间文学”美誉。

按照既定的艺术标准,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很难给《诛仙》一个准确的定义:传统道德小说?网络爱情小说?抑或魔幻现实主义?似乎都不够准确,因此产生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名称“玄幻武侠小说”。这恰恰体现了网络文学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多样性。这还仅就网络小说《诛仙》而言——以这部小说为母本,又诞生了网络游戏和动漫作品《诛仙》——以文学的形式通过网络传播,又在网络上被改编为娱乐作品。可以这样说,《诛仙》的传播过程是网络时代文学向娱乐作品转换的范本。这个过程是从严肃到通俗、从文学性到娱乐性的改变,此现象比传统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更具时代意义与商业价值。由此可证,网络已经具备了完善的从产生到传播再到娱乐化改编的文化传播流程。

《诛仙》是在线写作的样板之一,它在发布之初不是一个完整的文本,而是边写边发。这部作品从2003年开始在网络出现,发表一部分后,先在台湾出版,后回到大陆出版,2007年完本。由于作者起笔时没有完整的构思,而是采取写一章谋一章的方法,情节及结构随意性大,后半部分出现生编硬套等败笔,明显虎头蛇尾。这也是长篇网络文学作品的通病。

六、《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架空历史类,随波逐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4月首版)

《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虚构了一段历史,准确的讲是由几段历史糅合而成,同样,作者笔下的王朝也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朝代,但是,我们似乎又很熟悉小说中的历史场景……不能不说作者成功的“架空”了历史,虽然在网上受到热捧,但小说表达的核心问题却一直无人谈及——作者对独立价值观的思考。我以为,这正是这部小说达到较高审美层次的关键。

《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叙事构架和一副清新的文笔,因此无形中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故事层面。作者将主人公的命运放在了王朝变革的前夜,天下一统大势所趋,南楚国势衰败,走下历史舞台在所难免,任何人也挽救不了。江哲(随云)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早就切断了为南楚卖命的念头,可见他并非是个吊书袋的文人。因此,他遭遇一代豪杰李贽就是偶然中的必然,他们的会合,必然会加速时代的变革。其实作者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学识过人,聪慧绝顶的随云一心向往无拘无束,闲云野鹤的生活,对政治并无多少兴趣,但命运弄人,身不由己,,只好随波逐流……果真这样简单吗?又不尽然。“随波逐流”还是一个反题,如果拆解开来分析,亦可解释为“随时代之洪波,逐朝廷之暗流”。一实一虚,乃是对人性深处的追问。

小说的主线清晰明了。江哲以出众的才华向雍王李贽说天下形势,但并未立即加盟,他是个文人,文人必然是清高的。在多次被居心叵测之人逼迫出谋划策后,他认准了李贽。大雍萧墙之乱给了江哲施展才能的机会。为了李贽上位,江哲终于出手用计,诱使太子失德、凤仪门逼上谋反,揭开了新的历史。在雍王李贽代替太子成功登上储位后,江哲曾经悄然离去,显示出他的文人气节,同时也看出了他的谋略,因为他明白,日后定有更大的暗流。李贽登基成为雍帝后平北汗,继而南下灭楚,一统天下。作者在风轻云淡中道尽了江哲复杂的内心世界,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别人眼中,他是辉煌的。但作为士大夫的他毕竟是南楚的叛逆,发小陆灿对旧主的坚守又怎能不令之动容?何况大雍文武百官对他的特殊地位多有忌惮;与他相爱的长乐公主留在长安,夫妻聚少离多,他的精神世界里只有一个小顺子能够依托。这样的凄凉是无法言说的。在平北汉过程中他出现了一些失误,可以解释为内心焦虑的折射。

应该说,对主人公江哲的成功塑造,寄托了作者努力建构人生美好境界的理想,国难时需要豪杰,平安时需要顺民,所谓治国安邦,安生立命,谁不心向往之?而身在高位的江哲深知,随洪波易,逐暗流难,能够随波逐流,而不沉没者,庆幸当中也包含着几分悲哀。小说所涉及的价值观问题,直指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最缺乏的精神归依。

《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与其他描写历史战争的小说很不一样,它侧重于对人物内心的开掘,而忽略了对血淋淋战争场面的描述,这是和作者追求的淡雅文风相一致的,但也少了些许历史的深厚感。必须提及的是,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比较特殊,主人公江哲既是叙述者,也是被叙述者。小说是在江哲看着南楚遗臣刘奎的《南朝楚史》,同时通过自己的回忆展开故事的。在《南朝楚史》中他是被叙述者,而在回忆中,他是叙述者。两个文本的交叉,造成了人称等一些细节上的阅读困难,但同时也丰富了叙述空间,不失为一次对文本表现形式的积极探索。

七、《明朝那些事儿》(历史类,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9月首版)

从这部小说的名字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气息:以轻松、随意和闲适的姿态,努力消解对历史沉重阅读的畏惧。这样的写作路径暗合了网络时代的文化心理诉求。这是从外部来分析《明朝那些事儿》的阅读环境,一旦进入内部,小说的成长空间当然有其自身的节律。从中国历史看,明朝的确是个深藏机锋的话语场,给叙事者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台,而说到市场,这几年恰逢国学热处于井喷期,《明朝那些事儿》作为网络化历史叙事的代表作品,可谓占得了天时地利人和。

有人总结说,类似当年明月这样的作者很像中国古代的说书人,我认为,这个类比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叙事手法上看,《明朝那些事儿》的夹叙夹议、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大胆推测,以及借古论今的演绎技法,正好传承了这一文脉。更重要的是,民间话语作为网络平台上的“离离原上草”,正勇敢呼唤着“野火”和“春风”的到来。因此,民间历史研究与小说叙事的机缘,通过网络在今天得以重新整合,进而产生了新的历史叙事的空间。当然有人反对这种叙事,指责它搅乱了历史真相,甚至混淆了是非。在此我再次重复自己的观点,不可将小说当历史去读,反之也不应该拿历史作为衡量小说的标准。它们本来就是两个独立的逻辑系统。我们过去的历史小说严格根据史实叙事,如今,这种创作方法已经被证明不是唯一的历史叙事途径,更何况,不同价值取向的作者根据史实叙事,其结果仍然是南辕北辙。

简单的说,《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以自己的观点讲述历史,并借用历史事件折射现实问题的故事集成。它的主线完全忠实于《明史》,从核心人物到重要事件,都是有影有形的,和所谓的戏说、大话又不一样。当年明月所以能够走红网络,原因在于他使用了现代读者能够接受的叙事方式,把那些已经既定的历史人物形象“激活”,也就是说,这部作品的创新性不是运用架空、重塑等表现手法,而是实现了叙述方式的转换——把重的历史变为轻的故事,把严肃的考据变为生动的讲述——体现出网络平台新的读写关系。其实通俗历史写作早就流行于港台,柏杨先生所做的努力开一代叙事之先河,但时代的发展不可能裹足不前,《明朝那些事儿》便是这条河流的某种延续。

按照传统观点,写历史小说的人至少得是半个史学家,而当年明月并非历史专业出身,他对《明史》的研究大概只能说是玩票状态,但我想这并不妨碍他在叙事上找到自己的空间,有关《明朝那些事儿》的论争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进一步说,这种写作还涉及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抗争,当年明月作为民间叙事的代表,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可,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八、《鬼吹灯》(恐怖、悬疑类,天下霸唱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首版)

自从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小说兴起,一股搀杂东方神秘色彩的现代探险故事开始在网络蔓延,有心的读者或许不难发现,这些小说夹杂着多元文化的元素,其情节、笔法、故事背景和精神诉求,既有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的痕迹,也有好莱坞惊悚大片和游戏的影子,它会让人联想起志怪小说、僵尸鬼故事、恐怖片、灵异小说、游戏《魔兽世界》、电影《深渊》、《异形》和《古墓丽影》等等。读者并不排斥大杂烩,问题是你是否能吸引他。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中,涓涓细流早已被遗忘,人们膨胀的眼球充满了血丝,死死盯着离奇古怪的幻想世界。无疑,《鬼吹灯》的网络暴红暗合了这一心理需求。当然,这也没有什么不好,读者的选择自有他的道理。

《鬼吹灯》的故事由一本主人公家中传下来的秘书残卷为引,纵横天下千里寻龙,历尽艰难险阻,那些龙形虎藏、迷窟生烟、天坑深潭诡异无比,昆仑山大冰川下的九层妖楼,中蒙边境野人沟中的关东军秘密要塞,消失在塔克拉玛干黑沙漠中的精绝古城,神山无底洞中的尸香魔芋花,云南丛林中的虫谷妖棺,西藏喀喇昆仑山中的古格王朝无头洞,陕西的龙岭迷窟……处处陷阱,危机四伏,步步惊心,环环紧扣,蹦极式的极限挑战比比皆是。

按照作者天下霸唱自己的说法,《鬼吹灯》是一部探险小说,根源于易学的风水,是贯穿其中的经脉。虽然书中包含着众多元素,但只有“探险”二字能概括其精髓,绝非单纯的盗墓小说,也绝不是恐怖灵异和老掉牙的推理悬疑小说。他这样说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具有“另类童话”的特质,这类作品客观上给活在现实理性世界的现代人端上了一盘“幻觉盛宴”。在这个崇尚财富的年代,《鬼吹灯》等盗墓小说里面千年古墓幻化出的尸体、奇宝、奇特景象等成为模糊的财富象征,阅读的过程会让人不自觉地陷入探险的自我模仿当中——感觉自己正通向神奇的财富之路!

《鬼吹灯》前后两部共8册,故事的发展出现了前后脱节现象,成了探险集式的故事汇本,可见作者在构思尚未成熟时即匆忙动笔,在把握全局上还有待改进。

九、《杜拉拉升职记》(职场类,李可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首版)

杜拉拉,“职业的一代”,草根出身,外企白领,做着一份不高不低的人事行政经理的工作,拿着一份不高不低的薪水,经历着职场的跌宕起伏。这是七十年代生人的标本式特点,也是第一代跨国外企人的生存境况。

《杜拉拉升职记》有两条主线,一条讲的是她从一家小民营企业到著名外企的奋斗过程,一条讲的是她和公司大客户部总监王伟的恋爱过程,与描写职场生存的老辣直接相对称的是,作者在情感描写上也相当细腻而富有情趣,将这场属于办公室恋爱范畴内的爱情故事写得一波三折。《杜拉拉升职日记》的成功绝不是一个偶然,它切合了职场女性的心理特点,可以算是为职场女性量身定做的成功学,和以往写给男人看的职场小说有很大的区别。1990年代的职场小说,多数是商战题材,以企业老总争斗为主线,不仅心狠手辣,而且挟带官场之威,俨如厚黑学博弈。跨国外企并不讲这一套,逻辑系统发生转换,现代职场女性开始唱主角,她们显然对厚黑学兴趣不大,也不希望自己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杜拉拉姿色中上,智商也谈不上出类拔萃。在高等教育普及得不错的年代,口袋里揣一张大学文凭的满大街都是。她能做得到的事情,一般人就有可能做得到。当然,她是个努力的人,通过不断进取改变自己的命运。作者李可对杜拉拉的定位,既不是灰姑娘,也不是惊艳女郎,而是个普通人。普通人当然就有普通人的需求,除了升职以外,还要感情寄托,作品的爱情部分虽然着墨不多,但也有所揭示,工作不是一切,斗争不是永恒,懂得享受生活人生才更加充实。

《杜拉拉升职记》第二部《华年似水》是第一部的升级版,是为经理人打造的职场人生进阶篇,或许因为多了一份“创意”,实用性得到了提升。但在叙述上似有说教之嫌,对诸多问题的分析和看法,不再通过细节表现,而改由杜拉拉口述,场景和其他人物的作用木偶化,缺少打动人的力量。

十、《盘龙》(幻想类,我吃西红柿著,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首版)

《盘龙》一书作者我吃西红柿原名朱洪志,1986年出生,在苏州大学读书期间开始网络小说创作。2008年,《盘龙》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一付尚显稚嫩的文笔创造了网络文学的点击神话,总点击量已经超过一亿。《盘龙》是一个励志故事,主要讲述龙血战士后代林雷·巴鲁克的成长历程。从一个平凡的人类,到成为玉兰位面最好的恩斯特魔法学院的学生,超越学校的天才少年迪克西,修炼成为圣域强者,最后突破成为神级强者,整个过程中,“魔武双修型”的林雷从没有一刻停止过修炼,当然他有4个神分身和本尊,加起来等于是5个人,所有在分身修炼的同时,其他分身和本尊可以不受影响的做其他事情。从下位神一直修炼到中位神,最后终于成为上位神,最后灵魂变异、炼化4枚主神格,成为突破宇宙限制、跳跃到鸿蒙空间的第一人,中间发生了特别多的故事……有初恋的失败、有父母之仇、有德林爷爷的帮助、有雕刻的神奇、有好兄弟的友情、有恶魔城堡的任务、有紫荆山脉的阻困、有四神兽家族的重担、有位面战争的历险、有贝鲁特爷爷的嘱托……最后终于全家团圆、兄弟团聚,林雷修炼成为鸿蒙空间的掌控者。

在修炼成就上,林雷是个伟人,但是在生活中,林雷又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关心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有仇必报,会为他人着想。他也热爱生活,在地狱天祭山脉还抽空自己做菜吃,也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妻子和子女。为了和自己关系不太大的四神兽家族,多次和八大家族对战、险中求胜。这些亲情和正义感,让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只知道修炼的机器。《盘龙》实际上是运用幻想手法,表达一个励志的主题,人物的成长历程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核心内容。对于这样的网络小说,如果我们耐心阅读,也许就不会排斥其“娱乐”价值。

关于小说创作的原创力问题,文学评论界已有广泛讨论,其基本结论是,近年来的小说创作原创力明显衰减,作家无意识的重复自己,重复别人,已经成为一种惯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个人认为,20世纪后30年从事创作的小说家,在今天,有百分之八十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他们在新世纪十年中的创作几乎失去了文学价值,更不要说标杆作用了,尽管他们名望还在。或许悲哀正在于此。求求你,别再写了!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我表示理解。

综观以上10部网络小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创新精神。应了一句俗话:不走寻常路。话说回来,不是传统作家没有这样的意识,而是从根本上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巨变,真正的断裂已经产生,一部分人被淘汰出局,是极其正常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而勇于挑战,敢于尝试,在强大传统面前另起一行的网络写作,对中国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然而,创新何其难,需要智慧与勇气,尽管如此,有时候还会半途而废……艰难中的攀行,又怎能不犯错误呢?我因此有了另一个观点,对于网络小说创作,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鼓励创新,允许犯错;同时,传统写作也要不断提升创新精神。需要强调的是,商业化导致了大量文本复制——网络创作的跟风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对极少部分原创性作品,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在撞击中发展,在纷争中前行——盘点2006年网络文学

2006年,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态进入了第十个年头。盘点一下可以发现,国内互联网上仅网络原创长篇小说的存量已达到数十万部,不断新加入的写手、作品和直线飙升的点击率,使网络文学仍处在高速发展之中。2006年,文学网站的日浏览量总和首次突破1亿人次。网络小说的浏览量在其中占了重要比重,如长篇小说《赵赶驴电梯奇遇记》在猫扑网贴出3个月,创造了1亿次点击率的神话。紧随其后的长篇小说《鬼吹灯》也突破千万点击率大关。这些成名的网络小说很快有了纸质出版物,开始在更广范围被阅读。根据粗略统计,最近这几年,网络小说的出版量(总印数)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全国大部分书城、书店都设置网络小说的专柜。但读者年龄却呈下降趋势,目前网络小说出版物的主要受众人群是15到25岁之间的青少年。除了书籍之外,网络原创小说还衍生出诸如电视、电影、电子游戏和动画等其他样式的文化产品。可以这样说,经过十年成长的网络文学,就其品质而言,较为符合流行趋势和大众审美趣味;就其形式而言,正在走出单一格局,进入整合阶段,准备向综合艺术方向发展。在消费市场的驱动下,网络文学的潜质和特性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并推动其衍生为特殊的文学现象。

从2006年7月19日公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在整体上保持增长态势的同时,网民特征结构、上网途径、上网行为等各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上网用户总数已达1.23亿人,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6430万人;上网计算机达到5450万台,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214,175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网站数达到78.84万个。在网民的特征结构方面,学生、专业技术人员仍然是主体,其中学生网民的比例和半年前相比有所上升。年轻、知识层次较高、意识前卫,成为网民的主要特征。从上网途径来看到,家中成为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比例已达70%。上网更加方便,在网上的时间更加随意和充足,除浏览新闻,检索资料外,网上休闲活动日益增多,网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才是网络的主人。而文学网民正是这支浩浩荡荡的网民大军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新的传播手段给了他们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促成新文学形式的出现,对于这个群体,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已经不复存在,它的变化——泛化或称其为边缘化已经不可逆转。网络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的界线将越来越模糊,无法确切界定。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2006年网络文学基本形态的描述,大致可以看出它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关注网络文学的根本所在。

一、恐怖灵异小说大行其道

继奇幻小说2005年夺人眼球之后,恐怖灵异(也称玄幻鬼怪)小说成为2006年网络文学的主角。其实奇幻小说和恐怖灵异小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紫川》、《天魔神谭》是讲人族和魔族的战争故事,《亵渎》是西方神话故事,《飘邈之旅》和《诛仙》则掀起了东方修真题材的潮流,这些小说都含有鬼怪的成分。但《鬼吹灯》的出现,使二者开始分道扬镳。《鬼吹灯》系列讲述的是盗墓者的故事,创造了“精绝古城”等一些墓穴、神殿的场景,宣扬了一些盗墓的所谓术语行规,如把盗墓者称为“摸金校尉”,把墓穴里的邪怪称为“大粽子”等。后来被称为“鬼话”的此类小说甫一出现,立即得到网民的簇拥。鬼故事最早是从台湾引进过来的,网络文学初期阶段,大陆读者经常到台湾的论坛去看鬼故事。1998年前后,清华大学水木清华论坛“聊斋鬼话”版日渐繁荣,大陆涌现出一批原创写手。但当时的鬼故事比较简单,大部分属于传统写法,将其归类为灵异小说可能更加准确。

2006年,长篇小说《鬼吹灯》在网上受到追捧,说明求新求变的网民对“鬼话”的兴趣在逐步上升。对于这一现象,《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认为:“原因很简单,一是新奇,读者没有接触过;二是悬念,读者猜不到情节。如果小说都像国产电视剧就很没意思了,大家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局,无法提起读者的兴趣。如果作品缺少了想象力,就难以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也就很难说是好作品了。”可见网上读者普遍存在猎奇心理,谁能抓住这一点,谁就能在读者那里得到响应。这恐怕也是互联网“平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和《鬼吹灯》一样,广州大一女生Tina的《冤鬼路》也得到网友的推崇,至今,文中提到的地名或者典故在许多人心中已经演绎成为现实。《冤鬼路四步曲之二樱花厉魂》中有条樱花路,于是武汉、南京等地的樱花路都在读者的眼里有了灵异色彩。天涯网友“樱花恋灵”说:“南京有个中山学院,通往中山学院有条路也叫樱花路,还有个樱花小区。有天半夜,路过那条路看到‘樱花’两个字吓得我没敢往前走,调头就往家跑。”Tina的签约商却认为,“她写的是情,而不是恐怖,恐怖只是达到最终目的的一条路而已。不过,在宣传的时候,还是会强调恐怖的一面。如果要定义,会定义成恐怖言情小说。”

我们再来看看一位年轻网友发表在博客上的阅读心得:今天看了《猫灵》,很感动,觉得这个女的很奇妙,的确,在某些地方真的和我很相似,有着对灵异事件的兴趣与某些神奇的力量,虽然并不像文中的女的一样,但是,却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是从前的我,大概对这类文章笑一笑而已,但是,我却爱上这个故事,爱上这个故事充满神秘、妖媚、死亡的气氛,充满神秘的罂粟花,会流血的雕花镜子,半夜会自动发出声响的洗衣机,那红红的血水滚动着……母亲的自杀,好友的梦游……很精彩的故事,不过,似乎有一点还是挺新鲜的,有恋父情结的女生都是感情丰富的女生?大概吧,没接触过……可是,看到最后,自己也想有种冲动,真的不知道,那冰凉的刀片触碰到静脉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猫灵和主人的性生活?只是因为恨吗??

以上这段文字应该说很具有代表性,它说明,阅读在某些时候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年轻读者。这一现象值得研究。因为网络恐怖灵异小说的核心是恐怖,其故事往往追求离奇和晦涩,人物行为怪异,完全不适合成长期中的青少年阅读。但是可悲的是,这些小说的作者本身就是低龄、涉世不深的青年人,而小说的读者绝大多数是20多岁的年轻人,甚至是更加年轻的在校学生,其中女读者比例远大于男读者。他们究竟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成长环境中感受这些另类的恐怖文化,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教育界、文化界人士深思……

网络文学审美的娱乐性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2006年此类讨论仍在继续。无深度、平面化,追求阅读快感和阅读刺激是网络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网络写作的多种风格和多元结构,以及追求个人价值感的认同,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建个体精神的同时,容易忽略对受众的心理关怀。因此,一旦失去边界,就会因为追求娱乐性而导致创作责任的缺失,构成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制约。总体上看,网络文学写手主要由都市青年组成,与传统作家相比,他们的作品时尚浅显,内容平面化,缺乏关注人类命运的意识,在艺术上和思想深度上还远未成熟,缺少深邃的社会意义、人生感悟和深层的文化积淀,缺少责任与理性,是网络文学的致命硬伤。因此,网络文学目前还难以满足更多读者深层次的审美需求。这当然和网络文学追求情绪化、随意化、即兴化的创作方式有关。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表达自由,这为文学回到天真、本色和诚实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为滥用自由、膨胀个性、创作失范大开了方便之门。这个问题还需要网络文学研究者们给以更多的关注。

二、评奖活动与商业出版双轮驱动

从根本上讲,网络文学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脚步声中诞生的,它的发生、发展从一开始就与文化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十年来,尽管形式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成分,它的商品属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具体的讲,网络文学出版物已在文学图书中占据了三分天下,并且在销量上与纯文学难分仲伯。因此,为推动网络文学产业化、规范化,出版机构和网络平台频频联手,试图建立一个相对稳固的生产、销售渠道。网络文学评奖活动已被证明是发现和推广人才最便捷的方式。

2006年4月15日下午,“06网络文学发展与出版峰会”在北京开幕。会议主题为网络文学的产业发展、网络文学的版权贸易,网络文学走向出版的策略,动漫产业和有声读物对网络文学出版的影响等内容。会议由幻剑书盟主办,参加此次会议的出版单位有上海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朝华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科幻世界、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上海英特颂图书有限公司、台湾鲜鲜文化出版社、台湾信昌文化出版社。来自新浪、搜狐、动漫东西、经济日报、今古传奇、中国图书商报等40多家媒体出席会议。作者嘉宾阿越、明寐、三十、雨魔、玄雨、唐家三少、步非烟、Shiou等100多名作者到会。这个会议显示,传统出版机构仍然对网络文学有所期待,不过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化;网络文学推动有声读物、动漫等周边产业的发展将逐步成为新的出版亮点。后者在文化产业繁荣的日本已有前例。在目前图书市场趋紧的背景下,出版业以炙手可热的网络文学盘活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有效推动市场,出版界联手媒体、网络平台和文坛名家,开始了新一轮的“发现与探索”之旅。网络文学评奖活动本身就是宣传和推介作品的重要手段,因此,与传统文学评奖活动相比,它的商业目的更加明确,争议性反而较低。

跨年度的第三届新浪原创文学大赛于2006年6月5日举行了颁奖典礼。19岁的辍学少年林千羽和22岁的复旦女生楚晴分别凭借《逍遥·圣战传说》和《挽云歌》分享了总状元的荣誉。本次大赛共收到5000多部长篇小说的投稿。分为奇侠、言情、悬疑、都市、校园、军史等六大门类,最后决出六大门派总盟主和总状元、总榜眼、总探花。这次大赛的评委会阵容庞大,由金庸、余光中、贾平凹、余华、张抗抗、刘震云、海岩等老中青三代著名作家和评论家组成。

同样是评奖,区别于新浪原创文学大赛的是,2006年10月开赛的第二届腾讯网“作家杯”原创文学大赛,没有邀请一位名作家或名评论家当评委。主办方代表认为,当下的知名文学评论家多是科班出身,继承了正统的文艺理论,经常参与茅盾文学奖等纯文学奖项的评选。他们在参与评选的时候,往往会按照学术标准,从内容、体例、语言等方面来衡量当下的网络文学作品。但是网络文学中有很多新生事物,比如可爱淘的书中,标点和异型符号大量连续使用,这是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如何用学术标准加以评判呢?腾讯网“作家杯”的评委团由12位资深出版人组成,他们任职于国内规模较大的出版社和图书公司,有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主编安波舜、春风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常晶、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黄集伟、漓江出版社副总编辑庞俭克、博集天卷图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勇、磨铁文化公司总策划沈浩波等。很显然,这个评委班子更注重评奖带来的市场效应。

10月26日下午,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其间举办的“首届网络文学经典盛会”也进行了网络原创文学的颁奖活动。2007年1月16日在京拉开帷幕的“2006-2007中国网络文学节”,号称设立了十万元的原创大奖。这一年中,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有奖征文活动,所颁出的奖项五花八门,不计其数。这里不及一一细列。

网络文学推动的出版形式多样化,是2006年出现的一个新的现象。这其中的博客出版被大众关注最多。博客出版是日本出版界的一项新发明。2004年,日本一家名叫“Ameba Books”的出版社打出这样的旗号:把因特网上的感人之作放入你的书架,而这些“感人之作”来自于时下流行的网络日志——博客(Blog)。尽管不少人并没有将博客这种个人网上信息发布方式视为一种文化,博客上的许多内容也确实乏善可陈,但该社主编山川健一则旗帜鲜明地把博客称为“新的语言文化”。“在博客上写作的人每天阅读大量的文章,然后尽情表达自己的思考。虽然博客具有匿名的原则,但能够发挥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博客还是拥有众多的爱读者,有些甚至可以说是人气冲天。”这位作家出身的主编正是要发掘这样的博客网络写手,将他们的“作品”变成铅字。

随着2005年中国博客热的兴起,精明的商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这块处女地。3月底,被称为中国第一博客的“老徐的博客”结集出版,但销售业绩不好,这对主要以名人为对象的个人博客的出版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商家并未因此罢手,而是转换了方式,他们不打算轻易放弃对这一新形式的尝试。经过摸索,出版界找到了一条博客与出版相结合新路径,于是有了《修炼——我的职场十年》这样的博客图书的出版,既然博客有与读者互动的功能,出版社就索性将编校过的部分书稿在博客上连载,以网民反馈的意见作为参考,对标题、内容等进行调整。事实上,在美、英等博客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早已出现了利用博客进行按需出版的模式。图书作者不但听取意见,甚至会留下供读者创作的空间,再寻找自助出版公司出版。目前,博客出版虽然还没能够形成规模,但它至少打破了传统出版的“黑箱”边界,让出版透明化,也让博客群体的力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三、“新世纪文学”侧目网络写作

目前,纯文学的生产机制仍然是由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等精英权威掌握话语权,网络文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和图书市场。由网络、商业、大众传媒等构筑的文化市场机制,在2006年的活跃程度有所提高。网络文学营造的是一种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游戏规则,这其中,商业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是网络文学生产复制,繁衍生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此,它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用积极的眼光去看,网络文学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因为它有自由、宽容、真实、平等的可贵特征,它有宽阔无比的向别人学习、向自我挑战的空间。

发展中的网络文学最鲜明的特征是“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或者“第一生存”体验对于“写作”呈现了最直接的意义,这与目前主流文坛的写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在生存中写作”,而目前文坛存在的职业性作家文学则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在写作中生存”。例如,3月份开始在网络连载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作者“当年明月”以“把历史写得好看”为原则,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解读明史,叙述之中加入个人评论,获得了网民的追捧,出版后也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明朝那些事儿》的写作观念和方式与传统写作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它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共生性特质和民间亲和力,产生了新的历史叙事方式。缘此,《文艺争鸣》主编张未民呼吁加强对“新世纪文学”的研究。他并指出,当下中国文坛包含了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形成的文学主流传统的最新演变,并且还在快速扩容,今天的文坛之广阔盛大,如果不包括如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写作”,不包括所谓“80后”、“青春写作”等被称之为“新表现写作”的现象,不包括打工者文学的“在生存中写作”,那就不是一个符合今日文学社会趋势的真实文坛,这种主流写作加若干边缘写作的文坛格局,其盛大性表征乃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的最大变化。新世纪文学研究,正可基始于对这样的新的文学体及其复杂机制和写作实绩的客观描述而成立。而且由于当下文学的机体过于繁复盛大,不仅及时的评论非常必要,及时、即时的学术调查积累与研究也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的。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文化机构和民间组织开始介入对“网络文学”的开发性研究。2005年5月31日,在开通湖南作家网的同时,湖南作协成立了全国首家地区性的网络文学委员会,省作协副主席水运宪当选为主任,何立伟、欧阳友权、余艳当选为副主任。2006年6月26日上午,武汉市作家协会和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网络文学研究所联合成立了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会依托《芳草》杂志社网络文学创作基地展开创作实践及“网络文学”理论研究。

时代造就了人的生存方式,也造就了人感知生活的方式。写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与职业,而且绝大多数与文学无关,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千差万别,他们的创作因此有着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与传统文学正儿八经的叙事、抒情,神与貌皆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以全新认知面对这一文学形态。但是,相对于大量的在线网络文学作品,大量网络文学选本,网络文学批评力量的缺失十分严重。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文学的评论家们无暇顾及超量速的网上作品,另一方面是网络还没有产生自己有影响力的评论家。我们应该看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首先也是文学范畴的,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写作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指导,同时也引导读者观察的视角、阅读的方向、分析的立场。既然网络文学这一概念已经被提出,而且网络文学也表现出其创作鲜明的特点,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学形态的固有属性,并在不断的实践与发展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那么就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行恰当的文学批评。显然,由于网络文学的稚嫩、模糊、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它的研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正是基于此,它的挑战性不言而喻。

四、恶搞事件和当代网络汉诗

诗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20世纪80年代它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但转瞬即逝。不用做过多解释,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沉寂和败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为过。2006年却是个出现意外的年头,这个意外和网络直接有关。因此有必要专门就此展开一下话题。

据大致估算,目前全国诗歌站点差不多有400个甚至更多。按保守计算,每个站点平均每天发诗量20首左右,年产量差不多在300万首左右。网络诗歌是种约定俗成的笼统说法,包含三种情形。第一种是纸质诗歌的“阵地转移”,即原本传统书写位移到网上来进行,没有改变传统书写的本质;第二种是真正与网络发生关联,是“网络情景中的诗歌”,一些人建议称之为“网络体诗歌”;第三种是极端形态——超文本·多媒体诗歌,目前只是少数人的行为,还不普及。第一二种形态共同构成网络诗歌这一“混称”。网站、论坛都在全力以赴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诗生活”以规模著称,多栏目设置;“诗通社”500多位诗人加盟,40多位诗评家;“诗歌报网站”以活动为龙头,从大展到评选到讲座,十分活跃;“中国诗人”保留较多传统色彩,以平和姿态倾向于诗歌普及工作;“第三说”使“中间代”命名终于赢得相当认可;“女子诗报”,堪称全国第一大女性诗歌网,劲头正足;“哭与空”的“诗人救护车”,多次举办募捐救助,成为国际上少有的“诗歌红十字会”;“现在”倾注“打工”;“诗家园”、“露天吧”、“丑石”、“不懈”、“滑动门”等等,都办出自己的特色。在这些诗歌站点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网络文学中的诗歌群落。可以这样说,网络诗歌的写作和参与者,占据了网络文友的半壁江山,其原因是由于网络诗歌的写作难度,以及对时间的要求相对灵活、宽松,同样,网络诗歌的写作、阅读人群也是最为复杂的,表面上是“70后”、“80后”在主导,其实“50后”、“60后”的参与者大有人在,这在其他文学种类中并不多见。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2006年关于网络诗歌的论争出现了一次大爆发,其复杂程度是空前的,由于众多问题纠结在一起,根本无法对其作出简单的判断。这里只能就事情的简单线索做一个回顾。

2006年9月份,猫扑、天涯、西祠等互联网论坛、网站争相转载女诗人赵丽华的部分作品,网友带着讥讽口吻惊呼“中国文坛出了大诗人!”,意在指责其作品毫无诗味。有网友甚至发起了模仿赵丽华诗歌的“后现代诗大赛”,点击量迅速越过10万大关,“赋诗”回帖千余条。更有甚者,有好事者还成立了“梨花教”(“丽华”谐音),称其为“梨花教母”、“诗坛芙蓉”,进行歪批。在西祠胡同、天涯社区等网络论坛,赵丽华的诗歌被冠以“国家级女诗人暴寒诗”等题目,受到网友集体恶搞。紧接着,“写诗机”应运而生,并且立即举办了一场以“手按键盘气自华”为口号的中秋赛诗大会,不少网友竞相发表大作。这台“写诗机”在一月内就造诗26万首,是全唐诗的5倍之多。

9月15日赵丽华开出自己的博客,随即贴出《我要说的话》一文,赵丽华说,网上被恶搞的诗歌是她2002年刚刚触网时期的即兴之作,当时是想卸掉诗歌众多承载、担负、所指、教益,让她变成完全凭直感的、有弹性的、随意的、轻盈的东西,想变个方式玩玩,或者说是“尝试”,而且她宁可走偏或走到岔路,也不会重复陈腐和八股的旧路。所以,当时只在网上随意贴了下就收起来,知道它们不成熟就没有发表出来,但是没有想到某网站专门挑出这几首出来做文章,有些诗还刻意丢掉几行,显得更不完整,因此遭网友批评在情理之中。她表态说:“如果把这件事件中对我个人尊严和声誉的损害忽略不计的话,对中国现代诗歌从小圈子写作走向大众视野可能算是一个契机。”

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发泄情绪,营造一场话语狂欢只是表象,值得注意的是某种社会意识形态潜伏在其中。2006年网络恶搞,在客观上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学许多积蓄已久问题的思考。这已经不单单是一场关于诗歌的论争,而是关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文学走向何方的大讨论。不只是网络媒体,上百家传统媒体也纷纷从不同角度加入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报道,就连一向不参与此类论争的《人民日报》也发表了文章,记者李舫认为,汉语诗歌在“回归本位”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她还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的话说,“诗歌已经从少数人的自娱自乐变成网络的集体狂欢。诗歌的审美已经很难达成共识,诗评家对文本的审美评价变得日益艰难,焦虑、浮躁、娱乐浸透了今天的诗歌创作与阅读,中国诗歌传统中那种追求宁静、澹泊、旷达的终极诉求被焦灼感和游戏的快感取代,优秀的诗歌篇章被偷梁换柱,我们浩荡的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李舫的文章却再度引起新一轮的争论,并由网络文学延伸到了传统文学领域。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文学论争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至少是自由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促进人们反思问题的途径,但现在看来,2006年由恶稿诗歌引发的论争对创作的辨析尚未取得明显效果,也许这本身就已经是效果,也未可知。

结语

2006年的网络文学现状告诉我们,十年的网络写作才是起步,网络文学还不断会产生新的问题,但将其作为传统文学的参照,对中国文学的总体发展是积极有利的。客观上网络写作作为一种途径,在某种程度上也给跨世纪的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如果我们暂且把当下的网络文学理解为一种新的媒体、新的传播和储存方式、新的书籍、书橱、书店甚至图书馆,或者把它视为文学讲习所和研讨会,是不是就能对它多些理解和关怀?因为网络文学良莠不齐的现状光靠排斥是改变不了的,而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培育一个良好的氛围,才是提升它的水准的有效办法。既然不可能拒绝它,就应该让它美好与强大。在时代的浪潮声中,网络终将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它的喧闹会渐渐隐去,那时候文学仍然是文学;当我们不再把网络作为话题讨论的时候,文学依然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越过整合期,期待新高峰——盘点2007年网络文学

经历一年多的整合期,2007年网络文学在总体上呈现出向理性方向发展的趋势,纷争和炒作渐渐平缓,网络作者各自为政,分道前行,互不干扰,创作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形成这一格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主流对其投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尽管这当中既有非功利成分也有商业动因,但客观上都为网络文学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由于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区域逐步扩大,网络文学作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空间,行业心态因此渐趋稳定。文学网站和作者的紧密程度得到了有效加强,一些网络原创文学网站继续探索和革新运营方式,“起点中文”、“红袖添香”、“天涯社区”等一批具有实力的文学网站,取得了扎实、稳步地发展,充分展示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回望2006年的大幅震荡,2007年的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下前行的,虽然仍未产生读者期待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力作,但总体质量较前几年还是有所进步。因此也可以说,2007年的网络文学是在积蓄力量,在静心等待和迎接新一轮发展高峰的到来。

一、主流给予关注,网站积极呼应

2007年,我们欣喜的发现,国家权威文化机构和主流媒体,开始以认真的态度研讨和分析网络文学、文学网站现状及其如何发展等问题,为这一现实存在的文化现象量体裁衣,做积极准备工作。在这一利好形势的推动下,各大文学网站均有所动作,掀起为网络文学良性发展造势的浪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持的国务院委托项目《全国文学网站年度调查报告》已在2007年岁末拉开帷幕。这件事虽然发生在年底,我们还是把它提到前面来介绍。这项工作的目的是对全国文学网站的内容、发布机制、作者队伍、读者群体、社会影响、与传统出版之关系、文学网站产业发展等做出全面的摸底与分析,形成权威的调查数据,面向社会发行“全国文学网站国情调研报告蓝皮书”,推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可以预见,其结果对网络文化、网络文学乃至整个互联网产业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之前,不仅是文学界和出版界,其他社会团体也开始对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予以关切。2007年12月1日召开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讨峰会”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该峰会由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联合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版权协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音像协会、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网络行为研究所协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在会上指出,所谓“结绳时代”、“甲骨时代”、“钟鼎时代”乃至“网络时代”,已经成为人类不同文化时代的标志。为了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大会还宣布成立了“中国网络文学促进委员会”。这个服务于网络文学交流合作的平台,将以促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整合网络文学资源,维护网络文学工作者权益为宗旨,并在以下5个方面开展工作:出版发行《中国网络文学年鉴》;推动网络文学批评;组织网络文学评选;整合网络文学资源,加强网站与传统文学期刊的合作;保护网络文学工作者权益。

这一年,网络文学创作和评奖活动依然十分活跃,活动内容趋向于务实。2007年4月中旬,为期两天的中国网络文学节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此次网络文学节由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策划发起,红袖添香、天涯社区等文学原创网站承办,活动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的支持。本届网络文学节共选出包括年度原创作品、最佳文学网站、最佳原创文学图书出版人等在内的十九个奖项。担任评委的专业文学人士普遍认为,目前文坛的局面确实发生了变化,文学网站、文学图书、文学期刊三分天下的态势更为明显。

同时,各文学网站也纷纷对媒体的关注做出呼应。2007年4月8日,红袖添香网站“新武侠小说大赛颁奖典礼暨新言情小说大赛启动仪式”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仪式为获得红袖添香网站与MSN中国、中华书局共同主办的“2006新武侠大赛”7大奖项的14位获奖作者颁发了奖品。此次大赛是首次在网络上举行、以武侠为主的文学大赛,赛事地域范围覆盖整个华语地区。大赛前后历经一年之久,奖金总额高达20万元,是目前各类网络文学大赛中奖金额最高的奖赛。本次大赛共收到近1400件参赛作品,全方位展示了现阶段武侠小说创作的新局面。活动还拉开了由MSN中国、红袖添香和国内十家大型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07首届华语言情小说大赛”序幕,大赛为期一年,提供高达5万元单项奖金及多种出版机会。这是首次在网络举办的专业性中文言情小说大赛,旨在联合网络平台、出版媒体和影视传媒机构三大渠道的力量,大力推动言情小说新秀的发掘,提高原创言情小说的创作水平。

2007年8月31日,“书赢天下——方正科技杯首届中外百家版社寻找优秀中文作者”大型网络征文大赛宣告启动。这项活动由中外百家著名出版社共同发起、众多文化名人助阵,堪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网络征文活动。截止年底,爱读爱看网和天涯社区共收到网络作品近2000部,题材涉及言情、历史、经管、社科、军事等众多领域。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文学网站开始以新的形式打出自己的旗号。“黑蓝文丛”首辑5本书,就是黑蓝文学网联手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4月推出的个人作品集。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全国性网络文学活动外,地区性的网络文学活动也呈上升趋势。以江苏一省为例,在2007年就举办了约10个主题性的网络文学征文活动,涉及的行业有水利、农业资源开发、电信、旅游、质量技术监督等,遍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民间机构。目前,江苏各市县均建立了政府和民间网站,更有许多社区开通了网站信息共享平台,网上文学社区琳琅满目。

网络文学的“盈利模式”也在这一股新浪潮中获得了有效运行。2007年3月7日,盛大向起点中文网增加1亿注册资本。增资后的起点开展“千人培训”计划和“万元保障”的福利计划,给网络作者提供优厚条件,以期“优化原创网络作者的创作环境,鼓励优秀原创文学,提高原创文学质量”。由此,“起点作家群”重新塑造了网络文学“作家—创作—作品—读者—阅读”的新关系模式,这使得网络作家的生存不再完全依赖纸面出版,极大地激发了网络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和创新热情。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创作的自由度、自信度得到了提升。

归根到底,产业化是网络文学得到各方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网络作品—电子收费—书籍—电视剧本—漫画和动画—网络游戏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据专家推测,如果经历了完整的环节,一部文学作品所涉及的资金流将高达十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已经可以将一家公司包装成上市公司。

二、言情文学复燃,穿越小说发力

2007年的网络文学并未出现新的主题,《诛仙8》6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推出热销后,玄幻小说继续延伸发展,架空历史小说《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和《楚世春秋》紧随其后成为网上热点。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架空”的含义。如果说人类世界是第一世界的话,“架空”就是对“第二世界”的创造。“第二世界”这个中文概念,是由《魔戒》翻译者朱学恒首先提出来的,它类似于《魔戒》中的“中土世界”,是一个虚构的存在。与历史上产生的神话、传说及科幻文学所不同的是,第二世界建立在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上,它和人类世界的对应更加全面,对人类价值观的审视更加彻底。也就是说,第二世界并不是完全架空或者凌驾于人类世界之上的存在,而只是与人类世界“平行”甚至“交叉”“扭转”与“颠覆”的存在。第二世界发源于托尔金,是作家通过对人类世界的抽象认识,以及提炼人类思想发展流变所形成的种子,在洪荒世界得到的繁衍。严格意义上说,“架空”是对人类文明反思的艺术再现,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

言情文学本来是网上的老面孔,曾经火暴,这几年平稳发展,2006年嬷嬷茶的《和校花同居的日子》,邪天使的《请你离开我》等小说的出现,使这一状况有所变化,不过这两部小说尚有校园文学的身份标志。应该提及的是,它们同样以叙述的阳刚、简洁冲刷了柔软造作的韩流文风。这说明言情文学开始变调,由原本的柔性叙事、凄美婉约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深度切入。2007年初,木鱼的《重庆空姐》将这一格局大力推进,小说着力在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领域中,构建女性的完整独立人格,阐释内心期盼与希冀的真挚和谐的感情观。这部号称国内第一部由空姐据亲身生活经历创作的小说,上线连载一个多月点击率就达600多万。2007年4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推出纸书,销售形势看好。随之而来的“华语言情小说大赛”,也为言情文学的复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也许只是巧合,沉浸在古典诗词解读里的网络当红女作家安意如,在2007年3月推出新作《陌上花开缓缓归》之后,6月,由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言情小说《惜春纪》。小说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背景,以贾府的兴亡和惜春爱情的悲欢为主线,书写了一位沉默少女的独特命运和爱情。同时,在《后宫——甄嬛传》系列图书的引领下,《后宫之绝色倾成》、《弄儿的后宫》、《深宫风云》等后宫小说相继问世。至此,言情文学以后宫小说的形式被推到了2007年网络文学的前沿阵地。

青春文学始终是网络上的热点,从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到孙睿的《草样年华》、郭妮的《麻雀要革命》,其间还包括韩国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等外国小说的介入,历经十年始终不衰。2007年,青春文学风向突变,出现了“穿越小说”这一概念。一时间,“穿越小说专题”在各大网站纷纷推出,形成继玄幻、历史、盗墓等三波网上阅读热潮后的最新网络阅读势力。

何为穿越小说?就是讲述现代青年在机缘巧合之下,通过时空隧道或者奇遇回到古代某个时期,见证历史事件,并和古人之间产生交集,演绎出一段段新的故事。很多人把黄易的《寻秦记》称作“穿越小说”的鼻祖,但就当下的穿越小说来看,席娟的《交错时光的爱恋》更像领跑者,而2004年7月金子在网上连载的《梦回大清》,是大陆穿越小说的开山之作。早期穿越小说基本以女性为主,而且几乎所有的女主人公,都是到荣华富贵的古代宫廷生活中去谈了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女子摇身一变,成为古代皇宫中的公主、皇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使一颗颗压抑躁动的心得到释放,这其实与某些网络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处。崇尚“穿越”的读者只是想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工作的不顺、爱情的为难,生活的紧张忙碌、背负升学和就业的沉重压力等等,因此向往一种简单、纯美、远离现实的作品。就文化现象而言,穿越小说和近年来“品历史”的文化背景不无关系。历史、言情、虚幻成为穿越时空和文化的魔杖,这本身充分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特征。后期,以穿越为形式的其他类型的小说开始出现,类型的相互借鉴成为一种创作主潮。

在穿越小说引发阅读热潮的过程中,腾讯读书频道和晋江原创网等网站乘势而上,借助100万网友的推举,合力选出了2007年四大穿越奇书:《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木槿花西月锦绣》《迷途》和《末世朱颜》。作家出版社宣布以100万预付版税,签下了这四作品。此外,像《许你来生》《勿忘》《望天三部曲》《女儿国记事》《清空万里》《弄儿的后宫》《小楼传奇》等上百本穿越小说,也将作为这一波浪潮的主流,被推向市场。

“内容千篇一律,属于典型的泡沫文学。”不少网友认为穿越小说经受不住时间考验,两三年之后必将偃旗息鼓。穿越小说究竟有多大阅读价值?面对部分读者的质疑,作家出版社刘方坦言,出版社让网络文学落地是一种责任,但这绝对不会成为传统出版业未来的方向,“我们只是想给读者提供最大限度的阅读可能,所以很多出版社每年都会出版上千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而对于最近有学者担心“女性读者沉迷穿越小说会影响其人格”的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以培却没有把这当做一种孤立的现象。他认为,需要对这些年轻一代负责的不是这些年轻女孩本身,而是目前的阅读环境,“正统作家不把这些小说归于文学,而是消遣,所以不屑于写。这好比一个孩子在吃泥巴,你不让他吃,不应该打掉他,应该给他一块巧克力,而我们现在就处于没有巧克力的阶段。”

接力出版社的青春文学板块一直比较抢眼,在推出“镜花云影”四个系列中,也包括“穿越小说”的最新作品,甚至走得更远,比如《百炼成妖》就是2007年起点女性频道最引人注目的新类型网络角色扮演游戏小说,它的故事是纯虚构的未来全息虚拟世界“洪荒”。而《百炼成妖》这部小说迎合了网络游戏女性关注者增多的新时代,而且作者虚构的这个网络世界非常细致,网络游戏任务环环相扣,冒险故事又令读者欲罢不能,尽享游戏冒险的乐趣。

2007年岁末,新浪网联合晋江文学网、小说网等多家原创文学网站推出的青春文学“四小花旦”评选活动,在两个多月的评选后,近25万网友和评委共同评出李歆、桐华、顾漫、薇络四青春文学当家“四小花旦”。其中李歆、桐华正是凭借“穿越小说”声名鹊起。而在此前的评选过程中,犬犬、金子等几位呼声最高的写手,也均为“穿越小说”作者。可以断言,在青春文学市场风云变幻、新人辈出的今天,“穿越小说”无疑代表着青春文学2008年的阅读方向。

三、理论研究缺失,观念差异尚存

曾经获得新浪网原创文学大奖赛一等奖的网络作家千里烟说:“我觉得评论界应该重视网络文学的评论,不应该让它成为文学的真空地带。我们更需要网络牧师、心灵牧师。”实际上,这个问题文学批评界早就有所关注,但对一个文学现象做出完整、准确的把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何况,网络文学数量庞大、流变迅猛,构架极不稳定,这给系统的研究和批评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如此,最近几年,许多高校和文化研究机构均设立了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制订了研究项目。著名的文艺理论杂志《文艺争鸣》在2007年率先开辟了“新世纪文学研究”专栏,对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新的文学形式予以高度重视。雷达、陈思和、白烨、张颐武、张未民、宗仁发、张清华、王干、李静等一批专家学者分别在文论中阐述了对网络写作的理论观点。但无论是相对于传统媒体作品的批评,还是相对于网络文学的庞大数量而言,评论界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声音的确是太过微弱了。批评界与网络文学作家的观念差异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理论研究的缺失,进一步加深了对话和沟通的难度。

在很少举办的网络作家作品研讨活动上,我们便可以看出些端倪。网络奇幻武侠作家龙人目前已经歇笔,专心于自己的图书公司。从1983年开始创作以来,龙人出版20部书,总字数达3000万字,发行几千万册,网上点击率达到10亿次。龙人说:“在20年的写作生涯中,我每天写七八千字。”他的《灭秦》、《玄武天下》甚至被年轻的读者称为巨作,出版社则称之为“中国玄幻武侠第一人”。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在龙人的作品研讨会上说,自己对龙人现象没有发言权,因为这是一个像广大海洋一样的世界,他不熟悉。但他认为龙人现象代表一种消费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的兴盛。和所有评论家一样,作者惊人的写作速度让他觉得不可思议。“按照我们一般写作情形,怎么会想到写到三千万字呢?德国汉学家顾彬也谈过,德国的作家任何人都没法跟中国的文学作家相比,一般德国作家写17万字就了不得了。”评论家们的困惑溢于言表,但龙人的铁杆书迷们似乎从来没有发现过专家所诟病的语言和写得太快。他们只有一个愿望:龙人多写。龙人自己也说,他的《灭秦》写了250万字,许多读者哭了,他们希望他能写到500万字。的确,网络文学作家们写得太快,产量太高,根本谈不上精雕细刻,甚至满处是病句。文学评论家解玺璋认为,即使是通俗文学,语言也很重要,因为读者先接触的就是作者怎么说话。有文学评论家认为,不仅是龙人,不少奇幻武侠写手在文字上都存在问题,承袭了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武侠小说半文半白的表述缺陷。

“陶萧之争”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例证。实际上那是两代人之间“文学”观念差异导致的结果,相对于2006年的恶搞和对文坛的洗牌式话语方式,这个争论显得较为平和,几乎少有媒体关注。由于这个争论2007年还在网上网下继续,不同的观点也有助于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这里不妨做个简单综述。

2006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借用评论家张柠的观点(把奇幻或者武侠看作文学作品是在土豆上抹胡萝卜素),对《诛仙》、《小兵传奇》、《坏蛋是怎么炼成的》等一批玄幻小说进行了全面的批评,陶以《中国文学进入装神弄鬼时期》为题,认为“装神弄鬼不仅是想象力受阻后畸形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价值世界混乱和颠倒的表征。”并指出:“以《诛仙》为代表的拟武侠类玄幻文学(有人称为‘新武侠小说’)不同于传统武侠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它专擅装神弄鬼,其所谓‘幻想世界’是建立在各种胡乱杜撰的魔法、妖术和歪门邪道之上的,比如魔杖、魔戒、魔法、魔力、魔咒,还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怪兽、幻兽。”当时,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文学在网上和纸质书上人气正旺,陶东风的观点一出,立即遭到了大批“玄幻文学”迷的抨击,针对陶东风的观点,《诛仙》作者萧鼎撰文指出:“所谓修行某种‘妖术’就是反派,就是妖怪,就是坏人这种想法,真的是很过分,很难以让人接受。一把菜刀,疯子拿了它砍死了街头三个美女,真是可恶,混帐;但若是在厨师手里,切出美妙菜肴,细心烹制美味,岂非大善?再说明白一点:前苏联与美国都曾经拿核武器威胁过我国,但是难道我们可以说核武器是可恶的,我们坚决不要吗?”萧文认为“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

此后,陶东风在《文艺争鸣》2007年4期发表了《游戏机一代的架空世界》一文,更为详尽的表述了自己对“玄幻文学”的批评立场。并进一步指出,“中国艺术家现在最缺乏的恰恰就是用令人感动的故事阐释简单主题(真情)的能力。”“玄幻文学也可以理解为是当代青年人之内心焦虑的曲折反映,并通过玄想方式宣泄这种焦虑。”其实,这个结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文学,而是扩展到对当代文学的普遍忧虑。

对于网络文学的专业理论文章应该说并不少,但直接研究作品的批评文字显然是匮乏的。更匮乏的是对网络文学在整体上的批评和理论分析。2007年底,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的《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一书,比较全面的介绍和评价了网络文学的发生、发展,对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也做了理论分析,尽管有诸多遗漏,但总算是迈出了整体评论网络文学的第一步。

观念差异并非不可逾越,有分歧也是正常现象,回避或是无视矛盾的做法,才是网络文学发展最大的障碍。

四、网络播客兴起,涌现“声音”文学

当众多网友沉浸在2006年的博客浪潮呼啸声中时,又有一个新的传播方式在向大家悄悄走近。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博客姊妹花的播客。播客的英文名称为Podcast,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播客录制的是网络广播或类似的网络声讯节目。有分析人士说,就像博客颠覆了被动接受文字信息的方式一样,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也有人说,播客可能会像博客(Blog)一样,带来大众传媒的又一场革命。

从2005年开始,世界范围内火热掀起了一场“播客”风暴。那时对中国百姓来说,播客还是新鲜事,可在美国,收听podcasting(网络广播)正成为最流行的风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这种自由度更高的收听方式。它可以随时下载收听同时成为播客,并且话题广泛,还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定制个性化的服务等等。每一个听众都是一个播客,每一个播客都是一个听众。

中国最早的播客网——“土豆网”诞生于2005年4月15日,目前已有几十万注册用户,每天浏览人数达十万人次以上。此后又涌现出菠萝网、派派播客网、播客中国等播客网和中国朗诵文学网站等,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播客人数已超过百万,一个新兴的传播形式——网络播客,或者叫播客主持人,正式加入了网络大军。2007年底中国已经有超过六千万的宽带用户,而播客网站大约有200多家。

新浪网在2006年岁末正式推出了播客服务。新推出的播客服务与博客相连,所有已经注册为博客的网友,可以直接在界面上将文字、图片、视频上传。文学播客也就自动生成。已有传统作家介入了这一新生事物,比如郑渊洁就在新浪播客上开了一个“童话大王播客版”。2007年,新浪网举办了首届播客大赛。事实上,播客的本质属于网络广播或网络声讯节目,而所谓“播客”之名只是为个人制作、传播网络广播或声讯节目所寻找到的一个概念支撑点。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非主流文化的空前繁荣。播客的发展,更是使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漫延到了一些新的领域。例如,视频播客的发展,将由DV所带来的影像传播革命推向了深入。普通人不仅拥有了制作影像的能力,还拥有了自己的发布平台,他们的作品可以以一种低门槛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可以在一个更平等的舞台上同台竞技。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鸟笼山剿匪记》在网络上产生反响,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

播客赋予大众传者地位,使得大众可以参与音频和视频媒介文本的生产。生产一个媒介文本过程包括两个步骤:(1)获取一个音频和视频文本;(2)将这个文本在大众媒介上传播,让这个一般文本成为媒介文本。电台、电视台等专业媒介机构获取媒介文本的过程通常有两种,一是制作一个原创的作品;二是购买一个原创的作品。虽然,同样拥有将一般文本变为媒介文本的传者地位,当大众中的个人作为媒介文本的生产者,获取文本的方式,与专业的媒介机构却存在着重大差别。

大众播客中存在着大量原创作品,即播客作者自己录制一段音频、视频文本,粘贴到自己的播客中。原创是在外在世界中获得构成文本的素材,制作成文本。素材来源包括自然风光、现实事件、虚构故事演绎等。除了原创方式外,大众播客中还出现了一种专业媒介机构很少使用或根本没有使用过的文本获取方式:以大众媒介中已经存在的现成文本为素材,做一定的加工处理,形成新的媒介文本,粘贴到自己的播客中。这些素材包括电影、电视剧、电视新闻、综艺节目、广告、音乐录影带等各类青少年关注、喜爱的流行文化文本。我们可以将这种对大众媒介中已经流传的现成文本进行加工,从而形成新文本的过程,称为文本再生产。

大众不仅可以在对媒介文本的解读中,生产出自己的意义和快感,更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文本进行改造,生产出自己的文本。大众愉悦的获取可以通过改造媒介文本本身的方式进行。在文本再生产过程中,大众可以将自己的名字、观点、态度和情绪写入原始文本,实现了对媒介文本的驾驭、支配和占有。大众愉悦,已经由“解读性”的转变为“生产性”的;由生产意义的过程,转变为改造文本的过程。

播客出现之后,迅速产生了一批文学播客,他们将文学作品以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发布在播客网上。优美的画面,动情的声音赋予了文学作品新的审美趣味。各家播客网站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文学朗诵版”、“视频文学区”等,有的还开设了中英文版朗诵节目。土豆网的视野更加开阔,专门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9个视频)外国文学28讲(10个视频)陈建新文学写作14讲(14个视频)等。

播客网站还根据文学播客的要求,组织了许多大型文学朗诵会,如《相约延安》文学作品朗诵会、纪念著名诗人蔡其矫作品朗诵专场晚会、潘洗尘诗歌作品朗诵会、网络情感女诗人阿紫作品朗诵会、印象湘江·诗歌朗诵会、林徽因诗歌系列朗诵会、指尖流淌的旋律文学朗诵会、《莫斯科郊外》俄罗斯文学作品朗诵会、2007中国播客·用声音感动心灵朗诵晚会、亚洲的脉博·2008新年诗歌朗诵会等。巴金、朱自清、梁实秋、徐志摩、舒婷、叶广芩、毕飞宇等作家的作品,以及一批外国作家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纷纷被搬进了“播客”的殿堂。同时,有不少播客邀请作家诗人为自己量身定制作品,有也播客试着自己创作作品。播客之间的交流十分频繁,一旦发现好作品,就会争相传播,打油郎(欧震)就是因为创作了《青春中国》在播客上一夜成名,这首诗一直是播客们喜爱的朗诵作品。

一些社会组织也在积极组织和引导与“播客”相关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0月25日,第五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由文化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这项活动是中国最高规格、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网络文化产业盛会。作为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之大型文化艺术交流活动——“2007第二届网络文学经典盛会”也由此展开系列活动。其中的主题活动“读写中国·华夏文化行”,将以评选优秀原创文学、优秀文学朗诵、优秀文学视频以及举行华夏文化知识竞答等四种方式,竞选“华夏文化大使”。组织参赛选手加入读写中国朗诵艺术团,并开展“读写中国社区行、读写中国校园行、读写中国企业行、读写中国军旅行”的文化与奥运同行公益表演活动,促进网络与现实的相互融合。

就目前情况来看,播客与文学还有一定的距离,原创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还处在初级阶段,但这毕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至少它能够发挥网络的优势,对文学的普及发挥积极作用,也给文学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增添了一些色彩。

结语

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目前中国网民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CNNIC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尽管网民数的增长使得互联网普及率提高至16%,但仍低于19.1%的全球平均水平。CNNIC报告首次对新增网民构成进行了细化分析。2007年新增网民中,向各层次扩散的趋势明显:18岁以下的网民和3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网民增长较快;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增长较快;低收入人群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互联网。

综观2007年的网络文学可以发现,作为“新世纪文学”的一支生力军,网络文学已经消解了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中的经典内涵。现实“世界”的真实被网络虚拟化,“作者”从专业人士的唯一性走向普通大众的群体性,“作品”从自足封闭走向多元开放,“读者”从被动接受者走向了主动参与者。网络文学作者的结构也趋向多元化,队伍中既有五六十岁的老作家,也有中小学生,当然中坚力量还是二三十岁的青年写手。

网络空间的自由度像一把双刃剑,给了文学爱好者宽广的发挥空间,但写手如何从海量作品中脱颖而出又成了难题。网络文学从策划到出书、开发游戏、影视剧等衍生品的产业链初显雏形,低成本、高利润使这一产业有了“提款机”的称谓。在这过程中,一些较功利的作者难免走上歧途,热衷于用感官刺激代替潜心创作。利益的驱使正是低级趣味流行的催化剂。一些网站和出版商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利用这些可以短期内获得高人气的性描写进行炒作,有的网站干脆直接挂出“流氓小说”的招牌,以“下半身写作”来招徕读者。可见,网络文学色情泛滥依然是个严重的问题。

回顾与展望,对话与融合——2008年网络文学综述

2008年,“网络文学”一词频繁见诸于众多媒体,且所占篇幅之重、涉及话题之广泛明显超过往年,将这一年称为网络文学的喜庆之年并不为过。从网络文学的现场来看,本年度也是正面议题居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12汶川大地震引发的网络诗歌风潮,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真切、朴素的情感才是文学的生命之源。在灾难面前,网络写作爆发出的惊人能量,让诗歌这一日见寂寞的文学样式一夜之间回归了民间性和草根性,难怪有人说,一场意外的灾难意外的拯救了中国诗歌。这一幕和2006年出现的“恶搞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学网站的结构性调整和资本运营,在这一年里获得了理性发展,以读者群落为基础、以重量级写手为轴心的网站经营模式,经过近两年的运作,基本趋于稳定,线上付费阅读、版权交易和深度开发、增值服务正逐步取代广告收入成为文学网站的主要利润来源。同时,主流媒体和官方机构对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寄予了厚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在“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启动仪式上的讲话具有代表性,他说,网络文学超强的传播能力使纸媒文学瞠乎其后,这种传播能力将使它成为了未来民族审美的导引者。任何轻视或忽视其巨大能量的行为,将造成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战略失误。可以说,经过十年磨砺,网络文学正在迎接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

一、十年盘点,回顾与展望

2008年,从年初开始直到岁末,针对网络文学十年历程的各种总结、盘点活动此起彼伏。《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文化报》、《出版商务周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媒体,以及各大门户网站和众多地方报刊纷纷开辟专版、专栏,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和现状给与分析、评价。多家官方机构与民间组织,以不同方式联手举办了一系列回顾与展望活动,肯定了网络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作出的贡献,并对它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3月20日,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新媒体委员会、中国版权协会反盗版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08年网络文学发展高峰论坛暨2007年国情调研项目——全国文学网站年度调查报告”合作网站遴选及签约活动在北京召开。活动的目的是想架设一座桥梁:让传统文学的人了解网络文学,让网络文学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传统文学的人了解文学网站在做什么。参加会议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肯定了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更广泛、更深入的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们心灵的表达方式。同时指出,网络文学应该是新世纪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从长远看,它是涉及“国家的发展”和“一代人的成长”的重要命题。

4月26日,在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期间,国内首个针对畅销书作家和网络原创作家的“中国畅销书作家实力榜”、“中国网络原创作家风云榜”隆重揭榜。本次活动由出版商务周报社和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主办,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新浪网读书频道、腾讯网读书频道、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网、17K中文网、红袖添香网等六大文学原创网站共同协办。“中国畅销书作家实力榜”榜单来自对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7年的数据分析,是一个靠销售数据说话的榜单。“中国网络原创作家风云榜”则以各大文学原创网站的点击量为基础,由各大网站分别推选10位网络原创作家候选者,评委根据其作品的内容、创作风格和影响力、作品的创新性等因素加以认真筛选评出。揭榜活动现场,进入榜单的作家、专家评委以及各出版社代表汇聚一堂,对“中国阅读市场”和“中国网络文学成长、问题及未来”进行了专题研讨,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

10月27日,由国家版权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8原创网络文学评选”活动揭晓。《我们的师政委》等作品荣获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奖,知名网络写手唐家三少等人获选“十大杰出人物”。此外,组委会还评选出了“2008原创文学网站优秀奖”、“2008原创网络文学传媒奖”、“2008原创网络文学维权奖”和“2008年度文学网站”等奖项。

10月28日,在中国作协指导下,中文在线旗下的17K网站与《长篇小说选刊》联手承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拉开序幕。《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收获》、《当代》、《十月》等20余家传统文学期刊杂志共同选派业务骨干参加本次审读活动。活动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民海选投票的方式,对十年来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广泛提名,截止2009年春节前,已经遴选出100部佳作,交由审读组进行审读、点评。这次网络文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活动,将严格依照百年来形成的文学价值观,而不依照网络点击量或其它市场数据审读网络作品,以求得出一个单纯而有价值的审读结果。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写作心得交流、历史回顾、专家学者访问、网络作家访问、投票选举最具人气作品等一系列活动,由此引发的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全面对话与交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最有意思的是,被称为网络文学鼻祖的痞子蔡以《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主动报名参加评选活动,但海选却未能晋级,最后由评委提名进入复赛。调查这一现象时发现,很多年轻的网友已经将类似《第一次》这样的早期网络文学作品划入了传统文学领域,他们心目中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1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第二届“媒介文化与网络文学高层论坛”,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单位的四十余名学者、专家和红袖添香、晋江原创网、17K等著名文学网站的主编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就“媒介文化语境下文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策略”、“跨文化视界中的网络文学与媒介批评”、“网络社会的崛起与文学的身份危机”、“网络学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博客写作’与媒介批评”、“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文学网站的私人空间、民间视野及公共领域”、“媒介文化冲击下的文学创作与批评”、“文学网站在2008年度的发展趋势和影响”等作了重要阐述。社科院文学所受国务院委托从事的国情调研项目“全国文学网站年度调查报告”进展顺利,根据调查,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小型网站因风险投资撤出,运营艰难,但就总体而言,文学网站在2008年的发展势头迅猛。文学类网站及其发布的各类文学作品正成为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阅读群体的重要关注对象。网民群体规模、网络文化影响、网络文学质量均有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正发生实质性变化,网络文学在未来的发展及其广泛影响值得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

然而,也有不少作家、学者对网络文学的现状表示担忧,在网上极受尊重的著名作家陈村甚至表示了他对网络文学的失望:至今为止仅仅十年,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东西还没能超越传统文学中的那些顶尖作品,从网络文学看,它的文体是有变化的,但是在艺术手法上它很少创新,只是消耗以前的观念和手法,对人的认识还是太浅薄。网络的哪些作品比我们以前大师们的作品更加能让我们知道人网络文学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商业模式推动之下的“兑水现象”,早期网络文学作品如《悟空传》、《此间的少年》等,既能显示网络文学的特征,又能充分展示写手的才华,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惜墨”。但如今的网络小说却越写越长,一个业余作者,初入道,起手便写二三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此兑水写作极有可能导致作者的才情偏向并迅速耗损。是什么呢?我没有看到。

二、年度网络文学重要事件

1、汶川大地震引发网络诗歌风潮

汶川大地震牵动了人类的爱心,救援之手从地球的各个方向伸来,网络诗歌是其中最珍贵的援助方式之一。草根作者用诗歌表达自己的震撼和悲伤、深思和困惑,表达对遇难的孩子们的痛惜之情,表达对老师们舍身救助学生们的颂赞,表达对母亲们临难时护佑儿女的敬仰,表达对丈夫背妻子遗体回家的感动,表达对营救者的感激和对全民爱心的喜悦等等,这些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作品,在网上迅速传播,激起全体民众的强烈共鸣,并进一步引发了网络诗歌风潮。据统计,在地震之后的短短两个月内,网络发表的诗歌逾10万首,十多种诗集、诗选相继出版问世。

2、盛大文学公司成立

致力于推动中国网络原创文学发展的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7月4日在京宣布,成立盛大文学有限公司。三家著名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网已成为其下属的全资公司和投资公司。业内专家认为,整合了网络文学优秀力量的盛大文学有限公司的成立,是国内原创文学界的标志性事件,将使文学更为普及、走向大众。盛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天桥表示,盛大文学不但会成为独立而且强大的文学版权运作中心,而且将与盛大游戏、盛大在线充分互动,在创意提供、内容产出、用户发掘、资源积累等方面有所作为。在此之前,6月21日,起点中文网还举办了“2008年起点作家峰会”,会上亮相的起点签约作者,不乏身价过百万者。此次会议引来不少媒体关注,有报道称这次峰会意味着“网络文学渐入主流”。

3、传统作家集体试水

9月10日,由起点中文网主办的“全国30省作协主席小说联展”正式启动。蒋子龙、刘庆邦、杨争光、谈歌、储福金、秦文君等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作协的主席(副主席),从9月份开始在起点中文网上连载自己的中长篇小说,提供给网民付费阅读,同时主办方将根据网民点击率和网络评委的评审进行评奖。此次活动主办方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强调,“我们希望作家们的作品内容越宽广越好,因为网络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包容性。”30位知名作家共同参与这一网络小说活动,无疑是传统作家对网络文学、网络阅读的一次集体“试水”。对此,北大教授、文化评论家张颐武认为,“30省作协主席小说竞赛”可能为传统作家焕发“第二度青春”提供机会和平台,文坛主流作家很有可能通过网络寻找到创作生涯的新“起点”。文化学者解玺璋则肯定了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正面影响:“网络文学有它的优势,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它不能像传统文学那样,拥有精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文字,而传统作家有着深厚的写作功底,把他们的作品拿到网上发表,对网民的阅读有好处。”

4、韩寒挑战体制内写作

继2006年白韩之争之后,青年作家韩寒今年再度“奚落”体制内写作。起点中文网“全国30省作协主席小说联展”启动不久,韩寒以《领悟》为题在博客上撰文,称这次活动只是为平时赋闲在家的作协主席们整了点事做,从活动筋骨和延年益体上来说都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还“点名批评”小说《从呼吸到呻吟》是标题党。这自然引发了该小说的作者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彦英的不满,郑随即撰文《人不能无耻到信口雌黄》引发了与韩寒的骂战。

随后,作家赵凝在博客上撰文:我在北京作协当过6年签约作家,从没见过韩寒所说的“看文件写作的作家”。北京作协拥有一大批像张洁、刘恒、邹静之这样的优秀作家。北京作协每年对签约作家的创作量还有特别的要求,决不像韩寒所想像的那样。韩寒的“别扭劲儿”根本没用在写作上。他是一个姿态激进、作品平庸的作家。

河北作协副主席谈歌出言则更加严厉:“要是我当韩寒他爹,那下一秒就把他打死”。不过,谈歌事后解释:“我的本意是指韩寒当作协主席解散中国作协,就如同我当韩寒他爹把他打死一样,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只是一个比喻,或许这个比喻不恰当,但我绝对没有要骂韩寒的意思。我们两个无冤无仇,没必要骂韩寒。”

5、“纵横中文网”开站

2008年9月,一个全新的文学网站——“纵横中文网”宣布开站。中国最大的幻想团体九州幻想以及江南、今何在等一批网络著名写手的加盟,使得该网站在建站之前便名声远播,业内人士预测,这家网站有可能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阵地之一。纵横中文网是北京幻想纵横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的大型中文原创/阅读网站,致力于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革鼎、激扬与全球化扩展,力求打造最具主流影响力与商业价值的综合文化平台,扶助并引导大师级作者与史诗级作品的产生,推动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兴盛。北京幻想纵横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由北京完美时空(PWRD)投资成立于2008年6月,主要承担完美时空文化战略方向的业务,拥有“纵横中文”、“纵横动漫”、《幻想纵横》、《九州幻想》、《九州志》等诸多优质品牌与资源。

6、“云霄阁”侵权案终审判决

2008年12月24日,福建省莆田市中级法院近日对全国首例网络文学——“云霄阁”侵权案作出终审判决,维持涵江区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姚国祥、刘开山以侵犯著作权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法院审理查明,“云霄阁”网站系由刘开山和姚国祥共同出资于2004年1月建立,主要刊载网络文学作品提供网上在线阅读,由姚国祥负责技术维护和广告收支管理,刘开山负责上网信息内容发布。其作品来源,主要通过网站加载的专门软件,从“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文学网站自动搜索、批量采集。在没有经过文学作品著作权所有人许可的情况下,将这些作品提供给互联网用户在线浏览,并通过网站链接广告从中获利人民币7万元。法院认为,姚国祥、刘开山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并通过在互联网传播方式牟利,情节严重,其行为均已构成侵犯著作权罪,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三、年度最具影响力网络作品

以诗集《瓦砾上的诗》为例

类似的诗集、诗选有多种,以此为例,管中窥豹。《瓦砾上的诗》有三分之二作品来自民间诗人和网民,他们以饱含热泪的笔触,讴歌灾难降临之际的爱心、救援、奋进、团结……孩子和母亲成为反复出现的主题。在民族的巨大灾难面前,诗歌以其语言短小精练、节奏明快和长于抒情的特点,记录和表现了人性大爱的光芒,承载和寄托了全国民众汹涌激荡的强烈情感,形成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岩浆”喷射,就像当年的《天安门诗抄》一样必将被载入史册。只是这一次诗歌运动不是在街头,而是以网络为主要载体。

历史玄幻小说《巫颂》

《巫颂》是一部杂糅玄幻、穿越和神话色彩的历史玄幻小说。以往的历史玄幻小说,多数以政治、军事等国家重大事件的发展变迁为叙事主体,小说人物只是其中必要的陪衬“角色”,人物的成长脉络和生命历程容易被历史事件笼罩。《巫颂》则以个人成长史为主线,这是血红作品不同于一般历史题材玄幻小说的独到之处,也是其能吸引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广大网民的原因之一。

《巫颂》的故事从异能者穿越开始,引出中国的无上至宝“九鼎”,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时期——夏朝。夏朝被喻为“神话的终结,历史的开篇”,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时期,叙写这个历史空间发生的神奇故事,既是网络作家的拿手好戏,更是作者血红的强项。贯穿全书的大夏与亚特兰蒂斯的战争,实际是中西方文明的对立与冲突,作者的立意没有跳出近代以来“中体西用”、民粹主义、义和团运动等等的局限和窠臼。探讨文明起源,剖析中西文明交流与碰撞,却未能达到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明高度,这也许是本书最大的缺憾。

历史架空小说《家园》

历史架空小说《家园》是酒徒的最新作品。工于人物刻画是《家园》最主要的特点。“天威之下站着的男人。”他就是李旭,一个十四岁就进入草原部落接受战争训练的隋末少年郎。此后他跟杨广、李渊、李世民等许多名人都有接触。《家园》的时代背景是门阀制度衰落,新时代开启之初,这就注定了李旭的一生在动荡和征战中度过:随隋军征高丽,与瓦岗军交锋,镇压农民起义……经历人间沧桑的他最终在西北自立。在他的治理下,西北成为一个流民聚集、耕读勤奋的安定地带。但是乱世已经到来,他训练的精锐部队反复出击,以保家卫国。随着他顶住了罗艺铁甲骑兵的进犯,带盟军北进抵抗突厥,他俨然成为又一个争夺天下的豪杰。

李旭的成长,实际上就是个人与命运抗争的过程,《家园》牢牢抓住了这一精神实质,其朴实自然的文风饱含浓浓的历史气息与书卷气息,显示出作家沉稳的叙事风格和文化修养。《家园》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只是力求写一个人物的命运,这样的思路在网络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中并不多见,有好多网络历史小说枝蔓众多,人物成堆,难免顾此失彼。酒徒的手法似乎更接近传统写作,在叙事上比较严谨,情节发展上也比较有节制。但问题也在这里,近200万字的《家园》通篇只围绕主人公李旭单一线索叙事,视角过于狭隘,限制了在同一时间上并行发生事件的叙事可能。

历史架空小说《窃明》

大爆炸的《窃明》是2007年网络大红大紫的作品,2008年出版纸书后,又因为“粉丝掴掌阎崇年”事件再次引起热议。《窃明》是一部历史架空小说,它以主人公黄石的个人经历,串起了明末的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气候等各方面的史料。黄石是由现代穿越进入明末的,他压根儿是一网民,或者说是作者看待历史的一双眼睛。由于意外爆炸事件进入明朝万历年间的黄石,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在明朝,他基本成了一个废人,卑微的生命历经磨难,勉强得以苟延残喘。正因为此,黄石被刻画得较为平实、朴素,在入伍后甚至有贪生怕死的行为,也属于自然。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内心怯弱、一个没有被特意拔高痕迹的小人物,凭借自己超越数百年的智慧积累,在军队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终于一步步登上了英雄的舞台。应该说,这一点对当今时代不无折射,是小说的成功之处。其次,作者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具有相当充足的知识储备,有效的丰富了小说的叙述空间。

由于现代人物(实际是文明思想)的介入,历史的进程得以改变,这是架空小说的惯用手法,《窃明》也不例外。例外的是,大量的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体现了作者独立的写作思想。这本是值得赞誉的,但也容易引起误读。这一点不得不强调,因为我注意到很多读者对《窃明》重写、也可说是颠覆历史,表现出极大兴趣,其中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满清篡改的历史,教科书不能真实书写的历史,《窃明》还给了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解释毫无道理,但它不能作为成就好小说的主要理由。尽管《窃明》用另外一种视角看待历史无可非议,它的价值还是应该体现在文学想象,而不在还原历史上。如果说它修正了以往对历史的一些看法,也只能说是小说家言。比如说,袁崇焕为了自己上位而胡乱杀人的行经、士大夫们对血洒疆场的军人的蔑视等等,所体现的文本价值仍然是在人性方面的开掘,而非历史文化层面的探求。

历史玄幻小说《尘缘》

初看起来,烟雨江南的《尘缘》与《西游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是再往下读,就会发现,《尘缘》显然是避开了《西游记》留给大众的巨大影响,另辟蹊径,独创了一个仙界,完全不同于《西游记》中天界的那套游戏规则,这使《尘缘》同样具有吸引力。说白了,《尘缘》是一场世俗意义上的青梅竹马和非世俗意义上的日久生情之间的较量。

作为历史玄幻小说,《尘缘》与上述几部不大一样,它只是以古代为背景,并没有明确的时代概念。这部小说情节充满了神秘色彩,但作者对神秘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一般的玄奥立场之上。烟雨江南笔下的“传奇人生”是凡庸细密的,是有浓烈的日常经验的,这样,使得这部《尘缘》充满了尘世的烟火气息。幸而不幸,悲而不悲,作者既保持了这段尘世间情感的冲突,又有适度的理性制约。适当的理性制约使得顾清和洛风在第三世的轮回中,与纪若尘的命运纠缠,更多了一份人世间波澜壮阔的悲情成分,使得这部小说更有了阅读的期待感。《尘缘》里的人物关系看起来不是太复杂,无论是曾为八方巡界之仙,被贬入下界,下界前曾与青石相约三生,其后按本次轮回定下的目标寻仙访道聪明绝顶的洛风,还是前世为天界无定河一方青石,谪仙,正道三大宗之云中居传人的顾清,更有两个仙人轮回中最关键的人物——纪若尘,作者对每个人物的刻画或细节的描述上,都显示出了一定的叙述能力。

从上述不难看出,历史题材小说是2008年网络小说的主角,而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采用架空手法重叙历史,同时杂糅多种艺术成分和技法如穿越、悬疑、神话传说等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强作品的可读性。这类作品当然比早几年流行的纯粹而简单的架空或穿越小说厚重许多,也显示网络作家对历史文化叙事诉求的演变。另外,2008年度在网络产生影响的小说还有我吃西红柿的《星辰变》、猫腻的《庆余年》、晴川的《韦帅望的江湖》、跳舞的《恶魔法则》、禹岩的《极品家丁》和辰东的《神墓》等一批作品。

四、“山寨”旋风风靡网络

2008年,一股“山寨”旋风风靡网络,再度引发草根文化热潮。发源于珠三角地区的仿制产品,尤其是克隆即盗版电子产品一度盛行,坊间约定俗成称其为“山寨产品”,究其根本,完全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仿冒行为。如今,“山寨”可谓无所不在,在南京文安街有这样一处鳞次栉比的山寨店群,乍一看外观以为是一群国内外知名店铺,仔细一瞧才发现,屈臣氏、星巴克、必胜客、李宁、哈根达斯等已被“山寨”为曲同氏、巴克星、必胜糊、李明、哈根波斯。2008年风云突变,“山寨”一词被网络套用后,经语义学置换变成“山寨文化”、“山寨精神”,构成了新的语义。就实质而言,网络“山寨文化”的核心是倡导草根文化、侠义精神,秉持个性色彩和拒绝垄断,因而多以戏谑的方式对精英文化进行解构和挑战。从表面看,“山寨产品”与“山寨文化”两者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关联,实际上却大相径庭。文化学者朱大可认为,“山寨精神的价值在于,它在一些局部的数字虚拟空间里,实现了民众对自由的想象。”网络文学虽无“山寨”的明确提法,却直接参与了这一网络文化概念的形成,为人们所熟知的“无厘头搞笑”、“恶搞梨花体”、“名著戏仿”等等无疑都可以纳入“山寨”语境之中。权威的《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12月9日,在头版位置刊发了题为《网络文学写手冲出“山寨”主流开始“招安”》一文,形象的证明了这一早已存在的事实。在我看来,山寨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网络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主要是由于网民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的身份,转而成为文化制造者与新的文化范式的见证者。

然而,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一边在笑谈“山寨春晚”一边使用“山寨手机”拜年的大众网民,似乎暂时还无法接受“山寨文化”与“山寨产品”两者的剥离。一家网站就此调查,结果发现,38.7%的人认为复制是山寨文化的核心内容或代名词,此外冒牌(33.7%)、剽窃(30.0%)、劣质(24.9%)等词也成为公众对山寨文化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40.8%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创新。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山寨”作为一个泛文化概念,仍然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抽取某一部分来指认它,往往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

结语

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同时,随着3G时代的到来,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而在网络求职、网络购物等实用型互联网应用率大幅增长的同时,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娱乐型应用的使用率则呈现下行趋势,我国互联网正经历着由娱乐化应用向价值应用时代的转变。相对于在线互联网的快速增长,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增幅也相当惊人。CNNIC报告调查数据显示,随着运营商的重视和手机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较2007年翻了一番还多,达到1.17亿。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并悄然流行起来。

就像使用手机一样,目前,在线阅读文学作品已经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成长速度令人惊讶。在回顾与展望中调整结构,作为今年的主题,展示了网络文学的巨大潜力,在我看来,文化全球化,以及中国人空前的精神能量的释放,是网络文学产生和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从十年的历程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仍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修正和积淀,才能实现由数量的增长转化为质量的提高。

与传统形成最大公约数,生产消费产业化1

2009年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在官方、出版业、高校、文学网站和民间机构合力之下,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进入全面融合期,融合主要体现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与创作上的频繁对话交流,以及产业上的创新拓展与进一步规范。两种写作之间出现最大公约数,即在对话的基础上相互有所认同,这无疑给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利好因素。

本年度,中国作协通过主办“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和“网络作家培训班”,深度介入网络文学创作领域,同时开通了优秀网络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管道;新闻出版总署在“数字化阅读”、“网络版权维护”和“网络作品版权输出”等方面采取有效管理,积极维护,鼓励发展的态度,给网络文学的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盛大文学、中文在线和新浪网读书频道等网络文学主要媒体,加大了网络作家和网络作品的推广力度,无论在完善作家签约制度、在线阅读收费模式、网络作品出版代理机制方面,还是在开辟手机阅读、“反盗版”等新领域方面,均同相关机构、传统媒体进行广泛深入合作。

一个适应时代需求,多方共同推进,初步形成行业规范的网络文学创作、消费环境已经出现。值得一提的是,从本年度的发展态势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仅在创作理念上产生互补,随着传统作家作品上线数量的增加,具有网络特点的生产、消费机制将适用于更广泛范围,促使两者的融合趋向多渠道、全方位。

一、网络文学整体向纵深发展

2009年,网络创作人气旺盛,网络诗歌热潮不减,博客写作门类细化。网络文学在量的积累和形式不断变化中,整体向纵深发展,形成文化多元的战略格局。这对文学在未来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铺垫。

1、网络创作引发“第三次诗歌浪潮”。

上世纪90年代,专业诗歌刊物处于停滞状态,综合刊物诗歌版面被替换,整个诗歌创作陷入低谷。网络出现之后,诗歌找到了新的天地。1995年诗阳、鲁鸣、亦布、秋之客等诗人创办了首份中文网络诗刊《橄榄树》,诗阳为主编,形成了以该诗刊为核心的网络诗人群,后有马兰、祥子、建云、梦冉、京不特、桑克等加盟。1999年国内第一家中文诗歌网站《界限》创办,2000年莱耳、桑克的《诗生活》和南人的《诗江湖》等网站成立,2001年于怀玉成立了《诗歌报》网站,迄今为止,诗歌网站、论坛、专栏和博客超过1万家,网络诗歌的正式出版物和各地民间出版物每年有数百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失去了诗刊的诗人,凭借了网络这个低成本的舞台,再次活跃起来。网络诗歌成为新世纪诗歌创作的主流。网络诗歌写作和阅读的互动性强于其他文体,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发网络诗歌写作热潮,读者的视线首次由小说转向诗歌;在国学热的推动下,网络古体诗词写作出现全新局面,超出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任何时期,各地古体诗词协会活动频繁,中华诗词协会成立之初会员只有1.6万人,2009年会员已达200万人。总体来讲,网络诗歌的写作特点是大众化、即时性和非商业性。网络诗歌(包括古体诗词)的写作人群分布最广、年龄差距最大,作者数量做多,每年产生约20万首作品。

中国当代诗歌的第一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文革”前夕。第二次浪潮出现于1976年至1989年之间的“新时期”。第三次浪潮,便是新世纪以来的网络诗歌,其突出标志是汶川大地震之后喷发的全民诗歌热潮。因此,诗人林莽认为,网络传播对诗歌创作的积极影响不可低估,毫无疑问,“第三次诗歌兴起与网络有直接的联系”。诗人于坚认为,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打破了权力对资讯传播的垄断。“网络是非常好的东西,发表可以自由,直接面对读者,同时对诗人也是最大的考验。网络的活跃,也使得传统的诗坛日益被抛弃,当代诗歌最有活力的核心已经转移到网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编辑们的发表的特权受到严重的威胁,也使被编辑制度保护着的平庸作品的命运受到了威胁。”

时至今日,排斥网络的诗人已经寥寥无几,因为网络的出现,不但激活了诗歌,而且唤醒了诗人。据笔者观察,有超过80%的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直接在网络发表作品,并参与网络诗歌活动,而著名小说家正好相反,估计在线发表作品还不足20%。如果我们综合考虑一下,就会发现,人类面临新的挑战,中国面临新的挑战,汉语诗歌在经历几十年的摸索之后,需要寻求新的突破,需要重大的社会命题引爆积蓄已久的巨大能量,现在正当其时。

但我们必须冷静的看到,在激活诗歌创作的同时,以平民姿态出现的网络诗歌也出现了倒退现象:少有天空与大地的苍茫,常见绿水与青山的缠绵;缺少崇高与伟岸的气魄,堆积吟风与弄月的做作。同时,一场以低贱化写作为表征的诗歌话语颠覆、匿名的“语言暴力”,以及恶搞风潮,也以不可遏止的势头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来,其中夹带着很多伤害诗歌创作的破坏性因素。新世纪的第一个年代即将过去,网络诗歌创作正在经受新的考验。

2、博客写作进入新阶段。

从“论坛文学”到“博客文学”。起始于1995年“水木清华”的“论坛文学”,在10年后的2004年迎来他的同族兄弟“博客文学”。如果说“论坛文学”是公共浴池的话,“博客文学”则是单间淋浴。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论坛文学”放大了文学的参与性,即公众的组合性,而“博客文学”彰显了文学的私人性,即个人话语空间。博客文学的生活化特征、写实性品格、非教益性倾向、自我记录和抒发的意味较之论坛文学,对传统的文学观念(概括性、虚构性、典型性、教益性等等)构成了更大的冲击。在生活经验复杂化的今天,它为文学理念多元化,文学表达形式多样化开辟了新的空间。

经过几年的发展,博客技术已经不再是难题,为作家、文学爱好者、写手等提供专业的博客托管服务的博客托管网站(BlogServiceProvider,简称BSP)国内已经有600多家。

目前的博客按写作者的身份,可分为名人博客、草根博客和官员博客三类;按内容与影响力,可分为黑马博客、精英博客、优秀博客三类。博客文学中占主流的应当是草根博客,草根博客因其不具有功利性,最能体现博客草根文化的精神内含。文学名博的数量也有了较大增长,与草根博客相映成趣,中国作家网、中国当代文学网等著名文学网站链接了众多文学名家的博客,并且特设了博文热议专栏。

博客写作的灵活性、观赏性和资料保存功能,使得这一形式深受广大写作者的喜爱。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近两年,博客空间的跨艺术门类现象越来越显著,这也充分体现出博客区别于“论坛”和“网站”的个性色彩。文学作品(诗歌、散文、随笔、评论、小说、故事、杂文、传记)、学术作品(历史、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哲学、教育、生活、体育等研究文章)、艺术作品(绘画、摄影、雕塑等图片)、影像作品(歌曲、音乐、flash动画等作品)等等,这些广大艺术领域其中的一部分,在个人的信息平台上形成“交响”,最大限度的展示出个体的审美趣味与时代留在个人身上的烙印。

然而,博客文学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它还远不如其他艺术门类博客丰富和开阔。大多数博客文学,或是以日记为形式的个人情感记录和抒发,或是粘贴已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达到一定文学水准的原创作品非常少见,这当然和博客作者担心作品遭到侵权不无关系。但总体来说,博客文学缺乏文学深度是不争的事实,纯粹的自娱自乐毕竟与文学创作不是一码事情,个人的兴趣爱好必须放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去,在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理性审视中,获得艺术的升华。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说博客文学真正拓展了“文学表达的新空间”。

从“文学博客网站”到“博客图书”。在“网络写手”活跃于各大文学网站的同时,一种更为普及的写作形式——博客已被网民所熟知。专门的文学博客网站起步于2004年,主要为青年文学爱好者的集聚地,鲜有文学名人参与,其影响远不如门户网站的文学博客群,目前运行比较成功的文学博客网站有:

文学博客网(http://www.bufen.org/):专注于为作家、文学爱好者提供个人专栏服务,一贯坚持走精品文学路线,严格审核注册用户的资料,实行实名制注册专栏。

博客文学网(http://www.blogwx.cn/):一个以纯文学为主题,精选博文的网站。

文学博客(http://blog.readnovel.com/):小说阅读网下面的一个博客分站,信息量较大,比较庞杂。

中国文学博客(http://www.wenxueboke.cn/):前身为池塘边文学网,由一群爱好文学的团队共同创建和管理。

一抹微蓝文学博客(http://www.eomoo.com/):代表网络文学最新发展的博客模式,面向每一位文学爱好者。

目前,中国博客数量已超过1亿,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40%以上。这样庞大的受众群体无疑为出版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博主”与出版社的结合无疑让动辄百万的流量迈出了商业的一步。

今年图书市场热买的《黑道风云20年》一书,早在2006年就在博客上以连载的形式刊登,出版社正是被该书在博客上的人气所吸引找到了作者。本书作者孔二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博客,我自己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博客图书策划人方希认为,“博客的特点实际上消除了精英和草根的界限,并不因为你是精英,你的说法就受到更多的追捧;也不因为你是草根你的意见就会被忽略,一些不断推出的精彩思想,会让你获得极大的博客人气。”

我国出版法规明确规定,书籍内容必须通过相关程序审核方能出版,出版门槛较高,而且需要较长的周期。普通博客作者找到了他们自己的选择——去印书网站印书。网络印书使用激光印刷技术,可以按需印刷,想印几本就印几本,虽然不能公开出售,好在印刷方便,作者一般都印少量几本,不会超过三十本,送人交流阅读。由博客文字印成的书籍,表达了博客作者最本真的创造力,博客书正在撼动中国文化旧秩序,未来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009年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微博客(Micro-Blogging)的流行。发端于2008年的微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它既可以选择面向大众,也可以由用户选择群组阅读。随着发展,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即时信息软件、电子邮件、MP3或网页等。和博客偏重于梳理个人一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一样,微博客能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微博客的魅力还在于它具有群聊功能和跨平台数据互动,挖掘潜力不单停留在文字、图片、视频范畴,隐含有SNS交互特性,而中国是移动设备交互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微博客的出现将提升这类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互动性,而3G的普及势必带来一股新的跨平台交互风暴。

应该说,多样化的博客写作未来的前景十分开阔,同时也存在很大变数,其中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素。在这一点上,美国已经形成规模和机制的博客业,对我们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2009年,美国博客作者总人数约2000万,只有我们的五分之一,但却有170万人从中营利,而45.2万人以博客写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将近200万人通过设置关键词、发帖或是点击量得到报酬——无论是他们自己网站的点击量还是点击别人网站的数量。对于新兴网站、依赖博客作者观点的调查公司以及从事这个新兴行业的人,博客里潜藏着无尽的商机。商业不是唯一的选择,却是行业形成规范的标志。

二、对话交流透视最大公约数

网络文学发展10年来,相对于新闻媒体的追踪热议,文学理论评论界和传统文学媒体对其关注的声音一直比较微弱、零散,作品评论基本处于空缺状态,这一现象在2009年得到了扭转。由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与中文在线17K文学网主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揭开了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序幕,此后盛大文学与《文艺报》合办的作品研讨、理论研究,以及与鲁迅文学院开办的首届网络作家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显示了传统与网络进入了实际融合阶段。文学理论界和传统作家开始正视网络写作,两种写作之间出现最大公约数。

1、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搭建全新对话交流平台。

2009年6月25日,由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与中文在线17K文学网主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在中国作协会议室举行闭幕式和揭榜仪式。《此间的少年》(作者:江南)、《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作者:慕容雪村)、《新宋》(作者:阿越)、《窃明》(作者:大爆炸)、《韦帅望的江湖》(作者:晴川)、《尘缘》(作者:烟雨江南)、《家园》(作者:酒徒)、《紫川》(作者:老猪)、《无家》(作者:雪夜冰河)、《脸谱》(作者:叶听雨)荣获优秀作品十佳;《尘缘》(作者:烟雨江南)、《紫川》(作者:老猪)、《韦帅望的江湖》(作者:晴川)、《亵渎》(作者:烟雨江南)、《都市妖奇谈》(作者:可蕊)、《回到明朝当王爷》(作者:月关)、《家园》(作者:酒徒)、《巫颂》(作者:血红)、《悟空传》(作者:今何在)、《高手寂寞》(作者:兰帝魅晨)荣获人气作品十佳。

这次盘点活动规模宏大,参与作品审读和点评的专家、文学期刊资深编辑多达50余人,共撰写了110篇评论文章。网络读者推荐作品约1700部,基本囊括了十年来网络创作的活跃人群。参与投票海选的读者更是高达5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有多年阅读体验的资深读者。这是迄今为止传统文学界与网络文学界最大规模的一次交流,对推动网络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对于这次活动,有人说它像桥梁,沟通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天堑,也有人说它是管道,让传统文学中的优点和网络文学连接起来,彼此互相融合。

盘点由在线和线下两条线并行。网络读者投票持续5个月,直到选出最具人气的前10名作品;线下审读由文学期刊资深编辑根据读者投票海选出来的作品进行初步审读,然后交叉评选。筛选出20部作品后交专家组再次审读,最终按传统文学标准推选出前10名作品。

参与盘点的网友,通过与评审专家的直接对话、交流,由怀疑到信任,从对抗到支持,在双方讨论过程中,将网络文学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和悬而未决的观点得到明晰。(一)“点击率说明一切!”大量网络读者持有这个观点。盘点吸引潜水在网络里的很多资深读者浮出水面,他们眼中的优秀作品与当前搜索排行榜上的作品迥然不同。这说明点击率不是网络文学唯一的评判标准。(二)“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水火不容!”评审专家抱着客观公正的审读态度,以细致入微的评论观点证明,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既有差异,也有互补。

在盘点中,评审专家很自然地将网络文学归类,根据作品特点判断它的原创思维来自漫画、历史、影视、游戏、西方传统、当前时事或者东方文化习俗等等。这种对作品的主题挖掘和分析,不仅能够指导阅读,而且便于读者判断作品的价值。盘点还使十年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原创作品获得了理论支持,确立了实力地位;使一些新锐作品脱颖而出,受人关注。

2、理论研讨与作家培训推动网络创作良性发展。

5月11日至13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无锡市作家协会主办,新浪网、搜狐网、天涯社区协办的“中国网络文学研讨会”在江苏无锡举行。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作家、评论家、网络作家、网站、文学期刊和媒体的代表60余人出席会议,就中国网络文学的现状、前景和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

研讨会气氛十分热烈,不同观点产生了强烈碰撞。网络作家慕容雪村认为,网络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渠道,网络文学是野生野长的东西,但他很怕这个东西进入人们的关注领域后,会像曾经的任何一种野生野长的东西一样被阉割了。南京大学教授黄发有认为,网络最大的贡献是对舆论空间的开拓,对民意的疏通,对社会变革具有积极的作用。虽然如此,但不应将这个新媒体的作用无限夸大。对网络文学目前的情况,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希望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不要成为没有根基的飘浮物,要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而网络文学面临的严峻考验是怎样不被时间所淹没,如果在这个较量中没有冲击力和持久力,就会直接被埋葬。

6月15日,由《文艺报》和盛大文学共同主办的“起点四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胡平、范咏戈、彭学明、贺绍俊、白烨、张颐武、王干、胡殷红、邵燕君、石一宁、马季、夏烈等评论家出席研讨会。《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和盛大文学总裁吴文辉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与会专家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10年前的李寻欢、宁财神和邢育森,到今天的我吃西红柿、跳舞、唐家三少和血红,网络文学从文体到写作风格发生的变化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四驾马车”的创作风格与之前的网络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写作范围更为宽广,其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有专家认为,和李寻欢等“三驾马车”成名后转型为商人、编剧不同,我吃西红柿等“四驾马车”出道数年,仍然坚持以职业写作为生。这也说明,网络文学由“免费午餐”转变为“收费阅读”后,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据资料显示,目前起点中文网已有10多位年收入过百万的作家,而“四驾马车”就名列其中。网络文学这个曾经的新鲜事物,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本次研讨会,也是通过以“四驾马车”的作品为例,分析网络文学走红背后社会、文化的变迁,探讨网络文学成为现代人精神消费品的潜在原因,提出网络文学写作的优势和弊端,为进一步繁荣网络文学创作出谋划策。

会议形成基本共识:随着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不断融合,两者之间的界限在逐渐模糊,主流文学评论家对网络文学不应持失语状态,应当为网络文学输入来自传统写作和评价体系积累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要素,使网络文学得以健康发展。同时也呼吁年轻一代评论家更多关注网络创作。

如何解决网络作家在创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直接关系到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除了加强理论批评研究之外,对网络作家进行系统培训,并针对他们的创作实践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话和理论辅导,应该很有效的办法。7月15日至24日,鲁迅文学院首开网络作家培训班。这次培训,从网络作家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结构和创作特性,围绕当前文学创作面临的一些问题,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采取既严谨认真又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帮助网络文学作家打开认识世界的多维视角和宏观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知识和艺术涵养。参加培训的29位网络作家普遍反映,通过集中学习,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精神境界、文学知识和素养、创作方法和技巧都得到了提高。培训班对他们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将发挥积极作用。

三、年度最具影响力网络作品

自网络文学产生以来,网络长篇小说最为引人注目,今年的网络长篇内容相对以往较为“平实”,200万字以上的超长篇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以玄幻、职场和都市言情比较热门。网络创作与出版业的互动更加紧密,多部作品在创作初始阶段即签定了出版,甚至是影视、游戏改编意向,网络文学产业链对创作的影响力逐渐增强。除了下面重点介绍的作品以外,录事参军、陈风笑、赤雪的都市言情小说《重生之官道》、《官仙》、《换脸重生》,天蚕土豆、风凌天下、庄毕凡的玄幻类小说《斗破苍穹》、《凌天传说》、《异界全职业大师》,忘语、罗霸道的奇幻修真小说《凡人修仙传》、《屠神之路》,以及辰东的远古神话小说《长生界》、枫叶不红的随身流小说《随身带着俩亩地》等,也是今年比较热门的网络长篇小说。

玄幻类小说《盘龙》(作者:我吃西红柿):《盘龙》属于西方奇幻系列,在起点中文网连载中创造了点击神话,总点击量已经超过一亿。《盘龙》是一个励志故事,主要讲述龙血战士后代林雷·巴鲁克的成长历程。他从一个平凡的人类,到成为玉兰位面最好的恩斯特魔法学院的学生,超越学校的天才少年迪克西,修炼成为圣域强者,最后突破成为神级强者。地狱是他通往巅峰的路,从下位神一直修炼到中位神,最后终于成为上位神,最后灵魂变异、炼化4枚主神格,成为突破宇宙限制、跳跃到鸿蒙空间的第一人。这中间发生了特别多的故事,有初恋的失败、有父母之仇、有德林爷爷的帮助、有雕刻的神奇、有好兄弟的友情、有恶魔城堡的任务、有紫荆山脉的阻困、有四神兽家族的重担、有位面战争的历险、有贝鲁特爷爷的嘱托……最后终于全家团圆、兄弟团聚,并且修炼成为鸿蒙空间的掌控者。在今年7月召开的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上,盛大文学与盛大游戏宣布,将把网络小说《盘龙》活化成客户端、web、手机三大类型游戏,转让价格达到破纪录的315万元。

玄幻类小说《斗罗大陆》(作者:唐家三少):故事讲述了唐门外门弟子唐三,因偷学内门绝学而为唐门所不容,于是只身跳崖明志,却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属于武魂的世界——斗罗大陆。这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没有武术,却有神奇的武魂。这里的每一个人,在自己六岁的时候,都会在武魂殿中另武魂觉醒。武魂有动物,有植物,有器物,它们可以辅助人们的正常生活。而其中一些特别出色的武魂却可以用来修炼,这个职业,是斗罗大陆上最为强大也是最重要的职业——魂师。当唐门暗器来到斗罗大陆,当唐三的武魂觉醒,他是否能在这片武魂的世界重塑唐门辉煌?《斗罗大陆》作者唐家三少以虚拟手法表达了他所理解的人,及其在某个特定环境下的成长历程。

科幻励志小说《狩魔手记》(作者:烟雨江南):故事发生在核战之后的地球,讲述一个少年“苏”在魔兽丛生、人心崩坏的环境里自力更生,通过个人的奋斗来争夺生存空间的故事。《狩魔手记》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是一部情节曲折震撼,富有超群想象力的励志类科幻小说。该小说刚一出炉就受到读者疯狂追捧,在首发站17K小说网上获得新书榜、鲜花榜第一名,每周有近百万读者在线阅读该作品,日发布书评和留言数超过2000条。在读者热烈追捧的同时,小说刚发布6万字就引来众多出版社的青睐和关注,纷纷开出优厚条件要求签约出版。烟雨江南在谈及《狩魔手记》时表示,“这是我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一本书”,他还坦言,此作品将达到百万字以上。对作品他没有做更多解释,只是形象的说,“当欲望失去了枷锁,就没有了向前的路,只能转左,或者向右。左边是地狱,右边也是地狱。”

职场小说《争锋——世界顶级企业沉浮录》(作者:凌语嫣):全球经济形势变幻莫测,职场小说在2009年更加引人关注,读者希望从这些现身说法的图书中找到自己同类的生存法则。但同时阅读趋向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对职场争斗的表面化描述,而需要更多关照心灵的“深度职场小说”。凌语嫣的《争锋》讲述一个关于欲望以及如何实现的故事。女主角衣云,既无家世背景,又孤身在大都市奋斗,从单纯懵懂的女大学生,迅速成长为全球最顶级公司的TOPSALES。自投身职场的那一天起,她就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场明争暗斗。读者能够从女主角一路飞速上扬的故事中看到化解职业危机、规划个人发展的智慧、经验和教训,获取处理商业道德问题的方案。《争锋》在提出白领们所关心的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最现实、最有效的多种解决方法,可由读者按照自身情况进行挑选,显示了作者凌语嫣对职场智慧的深入见解和非凡功力。

黑道小说《东北往事:黑道风云20年》(作者:孔二狗):小说以毫无修饰、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1986年至今二十余年来东北某市黑道组织触目惊心的发展历程。1984年,赵红兵和他的战友们在老山前线为保家卫国;1985年,他们复员返乡,开始朝九晚五的平凡生活;1986年,他们在家乡街头遭遇地痞挑衅,以暴治暴,一战成名,从此泥潭深陷;1992年,他们已独霸一方;1998年,他们已然成为全东北江湖盟主,呼风唤雨,无所不能;2006年,他们死的死,残的残,有的洗心革面,有的牢底坐穿,有的亡命天涯,有的飞黄腾达……尽管不乏惨烈,这却是一部让人温暖,甚至让人会心一笑的小说,其人物塑造十分饱满。作为一部网络小说,《东北往事:黑道风云20年》基本上保持了文学作品的严肃性,避免了庸俗化,同时又有很强的可读性。该书得到了余华、刘震云、阿来等严肃作家的高度评价。

幻想小说《卡徒》(作者:方想):小说建构了一个全新另类的幻想世界——一个由卡构成的后现代社会。在这里,人类用卡的技术解决了新能源问题,一切都离不开卡。卡片级别的高低和力量的大小象征着一个人的地位、财富和荣誉,所有人都以拥有一张高级卡片或力量强大的卡片为荣。男主角陈暮是一个孤儿,依靠制作大量的低级别卡片挣回微薄利润勉强度日,他渴望接受正规的教育,渴望学习,然而,现实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机缘巧合下,他得到了一张古怪的卡片,从此开启了他不一样的人生之路。当弱小的陈暮与一张神秘卡片偶然交集后,他的命运不仅因此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联邦的历史也最终因他而改写。“木雷”横空出世,令学院派精英也无法破解的制卡结构,丛林通信技术,力量强大的数字卡片系列等等,无一不令联邦最大牌的制卡师和卡修抓狂。也因此引发了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陈暮以超人的毅力和韧性,演绎了一个从弱小到强大、从孤独求生到兄弟合作再到团队运营的传奇故事。千奇百怪的卡片源源不断从陈暮的手中流出的同时,其自身的战斗力也急剧上升,名誉、财富、美女、危险亦从四面八方向他的身边云集。

四、面临维权与低俗两大阻碍

今年2月,在中国原创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网络文学盗版已经形成产业化趋势,初步估算,每年盗版市场规模高达50亿元,而同期正版市场的规模为1亿多元。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网络文学的产业发展。

虽然各文学网站绞尽脑汁打击盗版,但通过搜索引擎的任意抓取文字词汇功能,阅读者只要巧妙利用关键词检索,就能绕过付费机制而免费看到文章。此外,还有更为难缠的“人肉打字机”,通过付费打开小说,然后雇几个人甚至几百人,每人负责不同的部分,把每天的更新逐字打出来。有时候,一部小说刚更新十几分钟,就能在别的网站上看到盗版的内容,但这些网站上留下的联系方式都是虚假的,盗版源头很难查找。

目前大型盗版网站约有10万多家,中小型盗版网站有数百万家。绝大多数网站通过盗链实现商业目的——或收取VIP客户费用,或在网站上做广告。由于盗版网站数量庞大,文学网站无法追究大批盗版网站,只好将矛头转向能够搜出大量有盗版嫌疑链接的搜索引擎。盛大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网是遭受版权危害程度最深的新媒体之一,而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已经成为盗版网站主要的推广渠道,由于和谷歌多次交涉进展缓慢,盛大文学网公开表示打算起诉谷歌。

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产业而言,盗版的最大危害在于有摧毁整个产业创造力的风险。国内音乐业因为反盗版不力而一蹶不振,市场基本拱手让给欧美和港台音乐;电影业借助于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逐渐呈现出复苏迹象,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打破网络文学发展的“版权困境”,关键是要建立一个透明长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维权的取证、时间、甚至找到侵权方等问题都是很大的困扰。如一些地方有侵权行为的小网站很难找到,很难查证侵权主体、所属公司和所在地。即使找到,也可能采用各种方式对侵权行为进行否认、抵赖、甚至威胁,在时间上也会进行恶意拖延,有时会拖至半年甚至更久。取证时,也会遇到很多技术挑战。如中文在线在无线维权领域的第一案中,手机作为作品的无线载体时,用手机屏幕很难取证,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作支持。

维权成本高也是难点之一,中文在线“反盗版联盟”秘书长童之磊说,“联盟”对专业的维权人员、取证、诉讼等方面的投入很多,但最后获得的赔偿金额入不敷出,根本不足以支撑整个维权成本。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盗一罚十甚至罚百,不然盗版很难消失。只有罚到盗版者不敢的时候才能真正起到威慑作用。

影响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网络低俗内容的蔓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10月20日宣布,今年以来,两部门对互联网出版的低俗内容进行全面清理。截至目前,共有包括网络小说、手机小说在内的1414种淫秽色情和低俗网络文学作品被查处,20家传播淫秽色情文学的网站被关闭,累计删除各类淫秽色情文学网页链接3万余个,网络文学低俗内容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为更好地整治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低俗内容,新闻出版总署9个月来充分利用“网络出版监管系统”、“24小时网络出版内容实时动态监测站”和“网络出版舆情报告系统单位”等监测力量和技术手段,累计对4000多家网络文学出版网站中的近5万种网络文学作品进行重点监测,并先后组织50多位专家对涉嫌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审读鉴定。从总体监测情况来看,目前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低俗问题主要表现在4方面:部分网络文学作品明目张胆地宣扬淫秽色情内容;用挑逗性的标题,或带有侵犯个人隐私性质的内容吸引网民点击阅读;部分网站不顾社会公德,大肆宣扬一夜情、换妻、血腥暴力等内容;部分网站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屡教不改多次登载淫秽色情和低俗问题的网络文学作品,或为其提供下载链接服务。

为整治网络文学低俗内容,新闻出版总署将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一起尽快出台《互联网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并会同国新办、广电总局、工信部等部门共同发布《手机媒体服务管理办法》。总署还将加快制定网络文学、手机出版等相关管理办法,以便规范网络文学出版行为,形成分类管理、有效监督、依法行政的管理体制。

与传统形成最大公约数,生产消费产业化2

五、数字出版蛋糕到底有多大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覆盖范围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网络地图、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电子书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新业态正在形成。这些数字出版的产品在丰富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最近几年,数字出版产业增长速度非常迅猛。2006年产业总产值200亿元人民币,2007年为360亿元,2008年达到530亿元,2009年跃升至779.4亿元,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据估计,2010年将超过1000亿大关,推算下来4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6.2%。这一现象说明,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正成为新闻出版业强势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上,盛大文学和中文在线作为国内数字出版业的代表参展,向世界集中展示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成果。

盛大文学的盈利模式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引起广泛关注,被业界权威评为“世界数字出版三大主流模式之一”。在盛大文学模式出现之前,世界数字出版有两种商业模式为大家广为所知,一为google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二为亚马逊的kindle模式,盛大文学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互联网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为美国企业所垄断的框架,为世界出版业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发展方向。除了全球首创的收费模式让人惊诧外,盛大文学还是中国最完整的手机阅读基地,中国最大影视源头优质内容提供商,网游开发与合作的最佳伙伴。基于这几种商业模式的存在,盛大文学的平台上,已经缔造出像J.K.罗琳那样凭借写作而致富的作家,其中年收入100万以上的作家10多名,年收入10万以上的作家100多名。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赫曼·斯普瑞特先生说,他认为中国的数字出版发展水平已经超越了他的想象;国际出版泰斗、纽约大学资深教授罗伯特听了盛大文学的成功经验后,表示,中国网络出版的自然选择模式潜力非凡;德国媒体专栏作家、评论家斯德范·拜池(STEFANBECHT)先生和德国汉学家马海默也在座,都对中国网络文学的魅力表示赞叹。

中文在线在此次书展中以全媒体出版展现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的最新成就。全媒体出版是中文在线首家独创推出的数字出版商务模式,通过手机、数字图书馆、互联网、手持阅读器等多渠道同步进行图书的发布,将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在此次书展中,中文在线展出的《非诚勿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见证奇迹的人生》、《我的兄弟叫顺溜》、《也该穷人发财了》、《爱·盛开》等全媒体出版图书让人甚为惊叹。同时中文在线带来数字图书馆海外版(http://online.chineseall.com)。海外版分为两大模块。一个模块是“中国现当代名家名著集”:该模块收录了现、当代著名作家106人,及其代表作品计630余部,绝大部分作家或作品都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等著名文学奖项。另一个模块是“中文在线数字图书平台”:该模块收录了精品学术电子图书逾6万本,90%以上为2000年后作品。

2009年是中国3G的元年,由于3G的成功推出,手机阅读市场也将进入成熟的拐点。受3G的推动,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10月27日,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主办的“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应用”高峰论坛顺利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及3G产业链的代表机构如华为、谷歌、诺基亚、空中网、3G门户等参会共论3G发展。会上CNNIC联合北京华瑞网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R-Nielsen)发布的《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8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已达到1.81亿,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牌照发放近8个月以来,3G已经受到较高认可。

今年6月,盛大文学旗下的盛大文学无线公司与卓望技术联合,举办了首届“3G手机原创小说大展”,以一字千元的高额版权金,征集优秀的手机小说创意,意图打造国内第一批手机小说家。与此同时,盛大文学手机小说还与日本“魔幻岛”网站就《鬼吹灯》、《恋空》手机小说版权互换达成协议,《恋空》将被授权翻译成中文在盛大文学无线业务平台发布,而《鬼吹灯》被授权译成日文在日本手机平台发布。

六、年度网络文学活动大事记

3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天涯社区和新浪博客上同时推出的“2009首届‘商小说’原创文学大赛”。这是国内首个由传统出版社牵头主办的网络文学大赛。

3月,盛大文学于启动全球写作大展(SO),截止到10月中旬,共收到了将近7万部作品,创造了文学奖征稿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6月,《文艺报》开设“网络文学评论”专栏。

6月10日,由中南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吉首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联合主办的“网络·网络文学·公共空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凤凰召开。

6月15日,由《文艺报》和盛大文学共同主办的“起点四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6月25日,“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在中国作协会议室举行闭幕式和揭榜仪式。《此间的少年》等荣获优秀作品十佳;《尘缘》等荣获人气作品十佳。

6月27日,陕西作家网开通仪式暨“陕西网络文学研讨会”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召开,陕西省作协领导、著名作家、网络文学研究者、大学教授、各文学网站主编参加了研讨活动。

7月,中国作协在北戴河召开“长篇小说艺术曁文学发展趋势研讨会”,将网络文学发展现状纳入研讨范围。

7月,以中国作家网、盛大文学、中文在线、新浪读书和搜狐读书等5家网站(频道)为“网络文学重点园地”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

7月23日,由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北京文联共同主办的“首届网络小说原创大赛”携手新浪、晋江原创、红袖添香、起点中文、天涯社区等14家知名网站联合启动。

8月6日,中国手机新文学大赛在京启动,意在打造100篇经典手机文学文库。

8月18日,文艺报社和中国作协创研部在京召开当前文学发展状况研讨会,与会评论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网络与文学的关系。

8月18日,盛大文学与《文学报》合作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双方首次合作的内容是,将由《文学报》主办的《微型小说选报》通过起点中文网和盛大文学无线平台,发布和推荐给广大读者。

9月,在中国作协七届八次主席团会议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肯定了网络文学对中国文坛的推动,并表示作协将在网络文学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10月26日,由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组委会、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网络文学节”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文学节举办了现场对话活动,并宣布拟设立每年10月26日为“数字阅读日”,倡导在线“健康阅读”、“主题阅读”及“深度阅读”、“互动阅读”和“正版阅读”。

11月,由深圳市文联、文学工程深圳项目管理办公室、中国作家网联合主办的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启动,此活动将主推长篇小说和长篇非虚构文学(主题系列散文)。

12月16日,中国作家网、盛大文学、中文在线、新浪读书和搜狐读书等5家网站(频道)联合发起“关于文学网站自律的倡议”,号召全国文学网站抵御网络文学不良倾向,探索健康、有序的文学网站发展之路。

12月24日,盛大文学和欢乐传媒在北京联合举行了新版“榕树下”网站上线启动仪式。王蒙、陈村、虹影、白烨、陈晓明、阎晶明、邵燕君等作家、评论家,以及来自影视、音乐、传媒、出版、娱乐等多个领域的200余位知名人士出席。“榕树下”是中国大陆最早诞生的文学网站,自1997年开始,陆续推出了宁财神、李寻欢、邢育森、慕容雪村、燕垒生、韩寒、沧月等一批知名作者。虽几经曲折,“榕树下”始终秉持“文学是大众的文学”的观点,倡导“生活·感受·随想”的理念,对推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此次网站重新整合上线,将继续延续其友好性、互动性等特色,以网友及自发性文学社团为个体,展现其独特的运作模式。

结语

目前,中国网民达4亿人口,在线阅读人群和宽带拥有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在网上发表过作品的人数无法确切统计,仅全国文学网站签约作者的人数就已突破百万,5000万读者通过网络、手机和手持阅读器阅读文学作品。网站惊人的文字更新速度和网页浏览量纪录,说明我国网络文学进入了旺盛发展阶段,如盛大起点中文网,每天更新达3000万字以上,最高日PV(页浏览量)已超过3亿次,即它的网页每天有3亿人次点击浏览;中文在线17K文学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和新浪网读书频道的最高日PV也达到5千万次。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网站日浏览一般都在100万次以上。单部作品累计点击次数超过1亿的作品有10多部,超过1千万次的作品有100部,超过1百万次的达3000部左右。上述数据显示,我国民众对文学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影视及其他艺术门类,受众人群的广泛性已远远超越上世纪80年代文学黄金时代。同时也说明,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已经由文学而进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可以说,由网络文学引发的新的文学热潮,正在开创当代中国文学的崭新时代。

同类推荐
  • 晨曦在歌唱

    晨曦在歌唱

    本书分为眼神、背影、动作、物语、行吟五辑,主要收录了晨曦在歌唱、白露的姿态、秋天在高树、再见了,后园、无端想起一个人等作品。
  • 爱情鱼的智慧瓶

    爱情鱼的智慧瓶

    本书从“净重三克的爱情”、“绽放如花的谎言”、“借一扇窗发现爱”等几个片段收录了《读者》的多位作家的精品散文。
  • 东坡谈艺录

    东坡谈艺录

    《东坡谈艺录》由蔡国黄编著。苏轼(东坡)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他对各种文艺形式都有深透的理解和领悟,在他的诗文和尺牍中有许多关于文学艺术的精辟论述。《东坡谈艺录》择其要者摘录300余条,分为文论、诗词论、绘画论、书法论、音乐论、作家论、杂论等七类,并汇集诸多学者解读的心得,写成简要明白的注释,便于广大读者特别是文艺爱好者阅读鉴赏。苏东坡论艺见解之高,在于他敢于对前贤成就和流行观念的驳正。他从不人云亦云,而是依据事实与情理,检验其是否能够成立;倘有抵迕不合,必直言不讳说出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 叶圣陶家书

    叶圣陶家书

    本书辑录了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年—1972年北京到潢川干校两地间的上百封书信。1969年,叶至善随团中央到河南潢川干校,父子相隔千里,互通书信,至1972年叶至善返回北京,前后历经三年八个月,往来家信数百封。在这些家信中,不单有家长里短的日常问候,还有父子二人关于文学创作、社会时事、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探讨交流。家书中关于当时社会生活的记录,也可看作是回望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 散打三国散

    散打三国散

    笑侃历史,借古讽喻俗世百态;解构经典,传世名作另放异彩。马谡真冤啊,可谁让他是诸葛亮的下级呢,以前只知道诸葛亮聪明,原来阿斗比诸葛亮还要聪明。本书脱胎于《三国演义》笑侃历史,打破传统,重释经典,不是历史胜似历史。本书中三十三个荒唐甚至荒诞的故事,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在历史的原料上“添油加醋”,借古喻今。欲品其中的真味,须得像《煮酒论英雄》中的刘备和曹操,煮一壶青梅酒,喝得醉醺醺的,于似真似幻、似梦似醒之际,突闻头上一声炸雷,醍醐灌顶,豁然顿悟,涅得道。
热门推荐
  • 快穿反派boss作死日常

    快穿反派boss作死日常

    系统说,只要提升扑街书的销量就让她重生,于是陈溪撸起袖子上了。经历了N个位面后,系统感觉好像哪儿不太对,这天雷滚滚的剧情怎么上的销量榜?陈溪惆怅望天:全靠同行衬托。很多年后。有钱.真氪金.宠妻狂魔.反派boss抱着毛团认真地说:爹妈本无缘,全靠爹砸钱。系统:我宿主是一心作死的神经病...还有个有钱的后台,我太难了。排雷:女主智商随作者,男主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有几个位面没cp那是因为男主没出来,没办法,男主有钱给作者氪金了,剧情就这么安排的。
  • 做一个经天纬地的老板

    做一个经天纬地的老板

    本书从知识准备、目标、心态、能力、敏捷度、领导和执行等要素与层面,阐述了行动的要素与结构,从主体的内在素质、主体指向客体的微观过程,教人怎样走向实际成功。
  • 这魔不一般

    这魔不一般

    这是一个平凡少女一步步发现并揭示自己不平凡身份的故事……
  • 诸天至高主宰

    诸天至高主宰

    牧养苍天,诸神俯首掌乾坤之运,万道随心时空、命运、创造与毁灭不过只是一念之间手握万界力量之源传说由此拉开序幕
  • 姑苏城外待君归

    姑苏城外待君归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沈婉煦与顾先生的第一次相遇便就是在那画船之上,有时候,喜欢上一个人可能只需要用不到半盏茶的功夫,就像少女时期的沈婉煦,一瞬间的喜欢就值得她用一辈子去追逐。
  • 战神传说之龙魂至尊

    战神传说之龙魂至尊

    200年前,六国战争,天下大乱,魔教掘起,为祸人间,天神教倾尽全力破坏魔教的计划。在斗争过程中,赵剑飞无意中救了天神教美女教主谢天慧,两人产生了惊天动地的爱情,在爱情的伟大力量驱动与鼓舞下,他逐渐修炼了强大的战神诀,成为与魔神抗拒的力量,结果陷入了江湖无尽阴谋争斗与杀戮之中,他的命运将会如何?他伟大的爱情是否得到完美的结局?
  • 御剑缘

    御剑缘

    离殇、断月,是痴情剑,还是悲情剑……是缘分注定,还是剑的牵引,让两人相遇;是上天捉弄,还是那千年化不开的情咒,让两人难在一起……看一个拥有啸月天狼血脉的白发少年,如何经历这世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跨上巅峰……
  • 女主播的殇

    女主播的殇

    女主播有真情么?在镜头前历尽千帆的她,哪一个才是她眼里心里的那个他,镜头前那个拥有完美颜值,多才多艺的女孩拥有怎样不为人知的经历!每天和不同玩家的接触,要练就怎样的铁石心肠才不会伤痕累累?
  • 误衷情

    误衷情

    南楚二十一年,皇室衰微。四皇子萧煜本是皇帝宠妃之子却在母亲死后不得圣宠,而他母妃的死也是疑点重重,背后是权利的倾轧……二皇子萧辰,圣女叶沇,太子萧铎又与此事有何关系?是敌国的干扰还是内有奸佞?皇室的腥风血雨正在缓缓拉开序幕……
  • 超级草根

    超级草根

    神秘部队服役四年后回家探亲,却发现父母、爱人离奇消失。踏遍京都,得知真相、一个权势滔天的太子竟捉弄一个草根。纵使拥有一身本事,也不能接近仇人分毫!一个偶然,由一个人人敬畏的中国军人,成为了一名黑道老大,一条充满了杀戮和仇恨的路,是康庄大道还是无尽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