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12700000105

第105章 浅谈新闻界的错位与被错位

一个时期以来,各地常常发生各类令人痛心疾首、后悔莫及的新闻事件。

现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异彩纷呈,各显优势。信息量之大、传播面之广、影响力之强,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网上更是为各种信息、各种言论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人人都变成采写新闻的“记者”,人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原创者,人人都可摇身变做“新闻发言人”。一个新闻、一条信息、一种观点会被几十家、几百家网站转载、评论,拥有惊人的点击量。有时,用“铺天盖地”“汹涌而来”“锐不可当”这些词语也不足以形容这种现象。有些媒体形成的杀伤力,甚至让人瞠目结舌、束手无策、惊恐万状。媒体的介入,常常具有左右社会舆论、改变事态走向的“神力”。

记者以发现新闻、挖掘新闻、传播新闻、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使命,一旦发生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不论有关部门、有关人员是否欢迎、有关部门是否希望报道,他们都会及时出现到现场,并千方百计作出反应,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更是为新闻的采写、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新闻事件在最短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广泛传播。

越来越发达的新闻业、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越来越广的受众面,不断扩展着新闻传播的功能,强化着舆论监督的力度,催化着公务活动的开放透明,冲击着僵化、保守、愚昧的观念,牵引着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推动着社会的和谐进步!

但是,面对汹涌而来的新闻传播和不期而遇的舆论监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容应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对待、因势利导,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善待媒体、善于利用媒体、推动工作。于是,一个个失误接连发生,一幕幕悲剧不断上演,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被炒成全国关注的大事,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激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一项内部议题会受到持续不断的批评,一个看似平常的举动会引来纷纷扬扬的评论,以致有些事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达到意想不到的后果,有些官员甚至为此丢了“乌纱帽”、受到纪律处分,有的事态甚至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虽然过去了很久了,许多人至今还记得这些事件:被网民称做“最牛********”的辽宁省某********,因为对一篇报道强烈不满,动用公安干警进京抓记者,最终落了个“责令辞职”的可悲下场;南方某市某区检察院的检察长因为对《长江商报》一位记者采写的《一起“侵犯商业秘密”事件的调查》而大发雷霆,不惜动用执法人员“登门传唤”、要求记者“接受询问调查”,最后也是迫于压力“草草道歉”;江西省某单位因《江西日报》刊登了一条批评他们组织员工公款旅游的稿件而抽出当天的报纸,限制报纸在当地的发行,最后不得不公开检讨道歉;黑龙江省某地发生空难,当地一位副局长居然带人扣留了4位前去采访的记者。事后,这个副局长不得不向记者道歉,但他的道歉很耐人寻味:“我刑警出身,是个粗人,希望文化素质较高的记者们能够理解。”一个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的人指使手下人殴打偷拍他别墅侵占公共绿地的记者。事后,此人依然态度强硬,甚至狂妄地叫嚣:“打人者是英雄,记者就是妓女!”但因为遭到社会的口诛笔伐,没过几天就不得不赔礼道歉。事后,他再次赔礼道歉。深圳某局原党组书记酒后在12岁小女孩的脖子上捏了一下,遭到指责后竟暴跳如雷,一些“雷人”的话被传到网上,激起公愤。还没等他收拾别人,他就被免职了。事后查明,他的动作既算不上猥亵,也算不上调戏,但他的乌纱帽是再也戴不上去了。西北某地一个女孩因躲避车队落水而官员未能有效救援事件,也被炒成全社会关注的新闻。发生在某地的“跨省刑拘”案,也在瞬息之间演化成轰动全国的案件,让人领略了媒体的威力。这些事件,真是惊心动魄,发人深省。陕西省某县********因在舞台上当众“熊抱”电视台一位女主持人,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遭到网上舆论的普遍谴责。除此之外,记者被毒打、被恐吓、被辱骂、被威胁,正常的采访活动受到不正常干扰的现象,也在大量发生,仅2009年一年就有30多起。2010年更是有增无减。

粗暴对待记者的采访,不但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推三阻四,以躲避、回避等方式拒绝监督,是很愚蠢的。

许多人还记得这些“雷人”的话语:“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人民说话?”“对我的抹黑,就是对××县的抹黑!”“我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臭不臭也要告诉你?”“如果我们不拆迁,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想跳楼?一楼二楼别去啊,要去就去五楼!”“抓的就是记者,打的就是你!”“我爸是李刚!”(河北大学校园飙车案肇事者语)“今后凡是到北京非正常上访的,第一次训诫谈话并罚款,第二次拘留,第三次劳教”。

这些“雷人”的“名言”,反映了一些官员的狂妄无知,其中有些还反映了他们对记者、对媒体的无知。而蔑视媒体者,必然被媒体所蔑视,必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也必然引来舆论监督。舆论监督,这个“不速之客”,也就常常从天而降,令人猝不及防、难以从容面对。一起又一起令人惊心动魄的新闻事件,一幕又一幕令人扼腕叹息的社会悲剧,一个又一个不该发生的失误,也就这样发生了。结果,不仅当事人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党和人民的事业也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

当然,有些新闻事件的发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也与一些地区、单位相距较远。但是,这些事件一旦真的发生了,许多当事人未必都能正确面对、妥善处理。现实生活中,不能正确对待媒体、不能妥善面对舆论监督的单位和个人都大有人在。

有些领导干部不敢面对记者、不敢面对镜头,对着镜头就不敢说话了,有的人甚至是看着文字提示接受电视台记者的采访、看着材料回答记者提问,脱离讲稿就不会讲话。有的地区或单位举办新闻发布会,实际上没有发布什么新闻,信息量也很小。有些事,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说清了,但有些部门、单位却硬要开个新闻发布会,有的把新闻发布会甚至开成了领导讲话会、训话会。有的新闻发布会要事先导演,先安排记者按选定的问题提问,唯恐记者超越准备范围提问,唯恐记者提出怪问题、难问题让领导出丑。如此缺乏自信、如此对待记者,显然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其实,有些言行和事件,本可以不成为“新闻”,有些付出的代价本可以不必付出!有些意义不大的“新闻”,也可以不变成人人关注的“新闻”,有些付出的代价也可以不那么高昂!

也许是不敢面对媒体、不能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有人把“防记者”与“防火防盗”相提并论,这实在是一个社会悲哀,因为防记者是心虚、怯懦、无能、保守、落后的表现。对记者,不但不需要防,而且要热情欢迎,坦诚相待,正确利用,因为媒体是社会的公器,可以为社会服务、被社会利用,记者也可以起到其他组织、其他人起不到的作用!

怕记者、躲记者、不敢接近记者、粗暴对待记者、把记者当成对立面和防范的对象,是对媒体、对记者的错位;讨好记者、收买记者、过于重视宣传、过分看重一篇稿件的作用,什么事都要找记者,什么事都要记者来主持公道,甚至希望一篇稿件扭转乾坤、改变板上钉钉的结论,也是对媒体、对记者的错位。

让不该发生的“新闻”不发生、不该付出的代价不付出,我们要学习的、要改变的、要加强的东西有很多。研究新闻特点、学习新闻常识、掌握新闻规律,就不再仅仅是新闻界的内部业务,而应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了解媒体、了解记者、准确判断新闻价值、避免不该发生的悲剧,就应该成为人人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要正确对待媒体监督,不仅态度要端正,而且措施要得当。

如何才能让不该发生的事件成为“新闻”?如何才能让不该付出的代价不再付出?

一、要有正确的态度。报道新闻,是记者的使命;舆论监督,是记者的责任。被采访者、被监督者对此都应有正确的态度,不要对正常的新闻报道、应有的舆论监督产生抵触情绪,不要把记者推到对立面上去。应该从全局的高度、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权益来看待舆论监督,不要斤斤计较,过分看重一城一地之得失。

二、要有容人的度量。有没有度量,是衡量一个人水平、实力、境界高低的标志,能够坦然接受监督、接受批评,本身就是有水平、有实力、有境界的表现。不要因一篇批评稿而暴跳如雷,不要揪住一些枝节上的差错不放,非要弄个你死我活不可。

三、要有妥善的方法。对不准确的监督、对非善意的批评、对恶意的炒作,当然可以表明立场,甚至给予必要的反击,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妥善应对,但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甚至适得其反。

四、要有高超的策略。对待舆论监督,也要讲究策略,因势利导,绝不能意气用事。要善于借助媒体的关注来推进工作、改进工作。要善于平息群众过激的情绪、扭转记者的主观倾向,让记者心平气和、客观公正地作出报道。

五、要有长远的眼光。舆论监督,多是对一时一事的监督,不可能否定全盘工作,也不可能永远产生消极的影响。有时,消极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积极影响,对此应该保持长远的眼光,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学会正确面对媒体,知道如何面对媒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善于利用媒体,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不仅对自己有益,对所在的地区、单位也有益。

因此,我们有必要尽快普及新闻知识,让全社会、特别是党政机关干部了解新闻工作的特点、规律,了解各类媒体的性质、作用,了解记者的工作和甘苦。还要通过开办讲座、学习讨论等方式,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掌握面对媒体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进而正确面对媒体和舆论监督。还要定期召开新闻工作座谈会,主动征求各类媒体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等记者找上门来了才发现问题,才想到解释、想到纠正。

面对来自各类媒体的监督,我们要热情、坦诚、实事求是、不卑不亢、不遮不掩,不横加阻挡、设置障碍,也不回避问题,更不粗暴压制,自己不当“灭火队队长”,也不要祈求别人来“灭火”,要当一个开明的人,在舆论监督中展示出自己最光彩的一面。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新闻界里有害群之马;个别记者精神境界不高,个别媒体格调不高。有些不该成为新闻的“新闻”、有些由“小新闻”炒成的“大新闻”,就是由一些境界不高的记者、格调不高的媒体“炮制”出来的。这也正是需要我们正视、尽快解决的问题。但这只是个别现象、枝节问题,更不应成为我们藐视新闻界、歧视新闻界、疏远新闻界、隔离新闻界的理由。

社会上对媒体、对记者有错位,新闻界自身也有错位。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值得每一家媒体、每一个记者警惕。

最近,陕西省大学生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法院没有作出判决前,有的媒体就迫不及待地抢先作出“判决”,有的网站、报刊甚至为此广泛征求“民意”,有的主张“该杀”,有的呼吁“留命”,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影响法院办案的力量。前两年湖北省发生的邓玉娇杀人案,也形成了足以影响法院判决的社会舆论。在我国,司法权应该得到全社会应有的尊重,任何组织、任何机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进行干扰,新闻界同样不能例外。但是,现在仍有干扰司法机关办案的事件在大量发生,这就是一种错位的表现。

每个媒体、每个记者,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超越权限行事,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不能越位,不能越俎代庖,不能自我逞能。该干的,一定要干好、干充分、干到位;不该干的,绝不能轻易插足、陷进去无法自拔。现在,有些年轻记者自命不凡,要包打天下,以为没有他干不了的事、干不成的事,甚至盲目逞英雄,以为只有他才能主持正义,这实际上是过高地估计了媒体的力量和个人的能量,也是一种严重的错位,其结果可想而知。

不负责任地炒作新闻,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一种错位。现在,有些媒体、有些记者盲目跟风、随意炒作,甚至不计后果,更不考虑社会效果。他们出于狭隘的动机、部门的私利,完全为了炒作而炒作,为了轰动效应而制造轰动效应,以看到别人痛苦、别人受损为快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记者喜欢纠缠一些枝节问题、抓住只言片语不放,必欲致人死地而后快。历史上,因言获罪的事例很多,现代文明社会不应该再上演那样的悲剧。但是,现在确有不少人因为在记者面前出言不慎而付出不该付出的代价,甚至意外丢官。这也许是他们咎由自取,他们也应该从自身找原因,不能怨天尤人。但媒体、记者也该因此问问自己:看到别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是否很快乐?是否做得太过分了?

记者对社会应该保持一颗善良之心,应该努力做到与人为善,应以让社会更美好为出发点和归结点,而不是以逞强斗狠、四面树敌、斗败所有强敌为乐事。

社会不让媒体错位,就可以避免很多事件;媒体自己不发生错位,很多悲剧也可以不再发生。

不该成为新闻的,就不要成为新闻;不该付出的代价,就不要付出!现在,是该好好吸取经验和教训了。

(原载《新闻研究》2011年第19期,被光明日报评为月度好稿一等奖)

同类推荐
  • 无声的群落:续编(下卷)

    无声的群落:续编(下卷)

    这本书里的一百余篇文章,介绍的是一段至今“一半烟遮、一半云埋”的历史,作者大多是1964年和1965年下乡的知识青年。四十多年前,他们告别父母,离开北京、上海、重庆、沈阳、武汉、成都、长沙、杭州、西安、贵阳、广州等大城市和一些中小城市,到农村和边疆安家落户。在这些饱蘸着心血的文章里,作者如实地讲述了他们上山下乡的经历,记载了他们在那些动荡的年代里的观察和感受,留下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诚实的思考。
  • 撕开社会的假面(鲁迅杂文代表作品选)

    撕开社会的假面(鲁迅杂文代表作品选)

    鲁迅的改革思想,集中于两个时期:一个是1907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驾崩之前的预备立宪时期,一个是“五四”前后到大革命期间。1927年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由一个进化论者转变成为一个彻底革命论者。然而革命与改良,并非水火不相容.二者有轻重缓急的不同。因此,鲁迅关于革命的一些意见,与他的改革思想一样,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和开放,仍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丁玲全集(10)

    丁玲全集(10)

    全集是对丁玲一生文学创作的全面总结。收入她六十年间创作的小说、剧作、诗歌、散文、评论、杂感、讲话、回忆录、论文等四百三十万字,分成十二卷。第一、第二卷为长篇小说,第三卷为短篇小说,第四卷为短篇小说、诗歌、剧作,第五、第六卷为散文、随笔,第七、第八卷为散文、杂感,第九卷为序跋、评论,第十卷为回忆录,第十一卷为家信、日记,第十二卷为书信、年表。全集中相当数量的书信和日记都是经过四处搜寻,首次公开出版。
  • 此刻

    此刻

    《此刻》一书,收录的80篇作品,主要是作者阅读中国现当代名家名作所记录的读书随笔及少部分与书相关的生活类散文。每篇作品都对现当代重要文学作品有独特的解析、客观评价及思考感悟。本文对读者正确理解名家名作有很好的引导、启发作用,一定程度增加了读者去阅读原文的兴趣。作品短小精悍,文字优美,有一定哲理性,适合大众阅读。
  • 无名兰

    无名兰

    解放初期,我考上了师范,头一回遇到感动我的事:一位高几班的同学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老师把这本杂志公布在墙报上,并且用红笔圈上文章中写得很精彩的句子:我们的生活就像熟透了的柿子,越放越红越香甜……
热门推荐
  • 风中的王子

    风中的王子

    风一般的王子,美丽的男人,就是曾经自己一直想遇见的人。
  • EXO之校园纯爱

    EXO之校园纯爱

    人心难测众叛亲离人的贪婪欲望将把你打入地狱深渊吴亦凡【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恍然回头可你早已不在.】鹿晗【得到了自己渴望的,却注定失去了什么.】吴世勋【金孝利...你逃不掉了乖乖顺从因为舍不得...伤你啊】边伯贤【驯服一只野猫,要比想象中的有趣呢..宝贝不要让我失望哦】朴灿烈【我能救赎你,同样也能把你推向火场】郑秀晶【看着你苟延残喘,突然觉得进了监狱也无所谓啊】李智恩【我喜欢看你狼狈的样子,真是可笑,你永远都是我的手下败将】欲望之都,人们为利益不择手段,夜城时光倒流,谁会在原地等你归来?破晓黎明之前。会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游戏
  • 外来者

    外来者

    地球已经不在了,人类为有在火星居住,稀雨是太空科技大学的学生,同时也是十大恶青年之一,在地球毁灭90周年纪念的那天,在地球轨道上遭遇陨石撞击而逃离飞船,逃生舱不小心被爆炸的母船波及到,跌撞的向地球撞去,而这时候刚好一团绿色光雾飞过来,刚好从逃生舱穿过,让稀雨进入了另一层宇宙,逃生舱出来以后,直接还是朝着地球撞去,但是地球已经不是原来已经毁灭了的地球,他莫名其妙的进入了神界,等待他的将是完全和科技粘不到边的奇幻。
  • 亲爱的少年已走远

    亲爱的少年已走远

    这只是一个很平常、很普遍的一个故事,它发生在众多青春期中对爱情渴望且懵懂的年纪里,最后它的结局也像众多故事中的结局。那一年林念在橡胶跑道上看到了那位她喜欢着、又要小心翼翼着的少年,也许那就是一见钟情。女孩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而那位少年的故事不知从何说起。也许女孩也只是是少年人生中众多过客的其中之一罢了……最后他们又归于人海中...错过..陌生
  • 零的救赎

    零的救赎

    平时慵懒闲散,杀人时冷血无情,楚铭寒是一名隶属于组织的职业杀手。充满血腥的杀戮,众多不可预知的危险,楚铭寒的生活看似刺激,实则只是枯燥的重复。没有寻求改变的想法,也不知该如何改变,直到有一天,麻烦主动找上了楚铭寒……
  • 万灵乎

    万灵乎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不夜城,日不落。鬼怪喜暗厌光,于是它们就有了新的生活方式:西北的妖怪大处于地底,几百甚至几千米的地下是它们的乐园,这里没有阳光,没人类打扰,大地灵气为食,终生无忧无虑。西南的妖魔大都深藏在深山中,这里草木茂盛,遮天蔽日,花鸟虫鱼兽无数,又有大妖在外围设下结界,人类无法发现,此乃世外桃源。东北,人类数量远超西南西北之和,树少地稀,污染严重,形成的雾霾终日不散,于是妖魔们以霾为地,生活在天上,霾遮住了灯光,只有群星明月散发出柔和的光芒,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唯东南,土壤松软,江河水流密布,不宜住地底,没有高山深林,有的只有叫山的土丘,空气良好,也唯有这里的妖魔鬼怪最为复杂……
  • 假想剑

    假想剑

    立于假想中,剑握于手。所以,那究竟是什么。一个转世的,执剑的少年,牵扯到前生的因果,在这神秘外露的世界,又会怎么样呢?“嗯?这可没有选择的余地。”他这次不只是握着剑的站在那。
  • 乌合之众(译文经典)

    乌合之众(译文经典)

    勒庞的《乌合之众》自189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为二十几种语言,一版再版,成为享誉世界的名著。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它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群体心态,对人们理解群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产生了巨大影响,备受戴高乐、丘吉尔及罗斯福等政治名人推崇。
  • 当爱情如烟

    当爱情如烟

    佛说,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世芸芸众生的缘分。那么,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心的相依偎,是不是他们经历了过去千百年的超度、轮回?而不舍却终又分离,是不是上帝给他们制造的一对矛盾,一个苦果?其实,有时候,爱情如是香烟,极尽相恋,极尽伤害,燃烧自己也只是为了成全别人。
  • 剑魂之魂尊斗罗

    剑魂之魂尊斗罗

    因为一场意外,原本在地球上的方宇降临到了剑云大陆中寻阳城内的方家,本是废柴的他在偶然的情况下遇到了一位改变方宇命运的神秘人。神秘人的出现给他许多启示,从此方宇正在一步步的改变着,并且一步步的走向强者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