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图书馆网相比,图书馆联盟是一种更加紧凑的合作形式,其活动内容具有更大程度的协同性。协同行动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由联盟的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当这一活动发生在对外关系的背景下,活动的主体往往是整个联盟,而不是分散的图书馆。以合作性采购为例,当代图书馆联盟经常采用协同性更强的“集团式”采购,而不是“分工式”采购。前者指图书馆合作组织统一购买特定文献资源的使用权,使用权涵盖所有成员馆;后者指参加合作的图书馆按既定分工分头采购某些不常使用的文献,使用过程中互通有无。除了“集团式”文献采购,图书馆联盟还经常协同性地采用同一自动化管理系统、共建联合目录、共享服务器、共建共享同一数字图书馆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合作中的协同行动大大增加,因而近年来出现的图书馆合作组织更经常地被称为“图书馆联盟”而不是“图书馆网”。
但是,图书馆网与图书馆联盟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很多早期建立的图书馆网,都增加了协同行动的合作内容,但依然保留着“图书馆网”的名称,所以,很多图书馆学文献和图书馆合作组织都把“图书馆网”和“图书馆联盟”视为同义词使用。
图书馆网(联盟)的目标是帮助成员馆更经济、更高效地实现各自的目标,使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使用户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使整体效果大于部分(独立状态下的各图书馆)效果之和。
二、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基本内容
随着图书馆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资源共享的范围已变得更加广泛,不仅涉及文献实体资源共享(如数字库资源访问、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书目信息资源共享(如联合编目、联合馆藏目录查询等),而且涉及图书馆业务共享(如联合采购、联合编目、联合参考咨询等)、人力资源共享(如人员教育、培训、图书馆管理等)、设备资源共享(共用网络服务器、共用网络存储设备等)等。这些类型的资源共享既有纯粹的资源共同使用意义上的“共享”,又有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意义上的 “业务合作”,或者是二者兼有。因此,新信息环境下的资源共享的内涵已扩大,不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而且指包括人力资源、图书馆业务和管理设备资源在内的多元化合作与资源共享。
(一)文献实体共享
文献实体共享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数据库共享。
馆际互借服务方式在古代就已出现。1893年,普鲁士发表了馆际互借规则,从立法的角度规定了馆际互借作为图书馆的一项常规服务必须提供,并且规定了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服务的准则。真正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正式实施互借规则的是191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协会公布的《馆际互借法》。英国、法国、瑞典等国都先后制定了本国的馆际互借服务的规则或条例。这些规则和条例标志着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从原先偶然的个别行为转变为图书馆常规的义务性的一项服务。不过到了近代,馆际互借才真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欧美等国,馆际互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非常盛行,早期图书馆联盟的主要活动就是进行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传统的馆际互借是为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获取图书馆之间的藏书目录后,根据双方事先约定,以邮寄、邮政快递、传真或其他运输等文献传递手段在图书馆之间开展的文献相互利用业务。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能力都有很大的变化,馆际互借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获知其他馆书目信息的手段发生了变化,既可以用联机的方式批量检索网络内成员馆的书目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检索上网图书馆OPAC的方式具体检索某一图书馆的书目信息。其次,文献传递的手段发生了变化,借出馆可以将文献数字化并通过网络将数字化了的信息快速传递给用户或借入馆,这种称为电子文献传递的馆际互借手段更为便捷和便利。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同的概念,他们都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国外文献传递服务开展得较早,从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了,所以发展到现在已经颇具规模,文献传递服务已经成为各个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无论是文献传递服务的实践总结还是理论探讨都进行得比较深入和系统。具体表现如下:
1大型国际化文献传递机构的出现
图书馆性质的有大英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BLDSC),加拿大科技信息机构(CISTI)、美国的联机计算机中心(OCLC),德国的SUBITO文献传递系统以及一些商业性质的文献供应机构,如UnCover,Dia1og等,还有许多的出版商也开展了一站式的文献传递服务,如IDEAL,Elsevier等。
2服务手段的自动化
许多图书馆都建立了一整套的文献传递运作规程,处理程序比较先进和规范,购买或者自己开发了文献传递管理系统,实现了申请提交、申请处理、处理通知、文献传递和账目结算等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操作。
3开展了许多文献传递服务研究的项目
如英国的FIDDO(Focused Investigation of Document Delivery Options)项目;IFLA每年都会召开一次以文献传递服务为主题的大会;出现了许多的文献传递服务网站,列出相关的文献传递服务信息,如商业文献供应机构的联系方式、服务内容、服务速度、收费标准等。
4文献传递服务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和系统
专门出版一本关于文献传递服务的杂志《Interlending and Document Supply》,《Computers in Libraries》、《Library Trends》、《The Reference Librarian》三种期刊分别于1994年、1997年和1999年出版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专集。这些研究包括了工作经验总结、工作优化管理措施、管理系统的分析比较,更多地是从理性的角度来定量分析文献传递服务在馆藏建设、信息服务和满足用户需求方面的功用,从而给文献传递服务的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依据。
在网络环境下,电脑技术的发展也为文献传递的实践应用带来了很大的成功。目前,已经开发了很多电子文献传递软件,比较着名的有美国研究图书馆组织(Research Libraries Group :RLG)开发的文献传递软件Ariel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开发出来的DDTP(Document Delivery Transmission Project)。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传递服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等一些图书馆成立了馆际互借部门,在传统的小范围馆际互借业务中开展了非返还式的提供文献副本的文献传递服务,2000年前后更多的图书馆开始开展该服务,从而使得文献传递服务的研究出现了增长。一些研究者对加强文献传递服务系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将全国性的集中管理、分布式的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络模式与地区性的跨系统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络模式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之间直接进行用户数据,书目数据和文献资源的传递,实现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文献传递服务;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文献传递数据的研究,用于指导文献资源建设和文献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公共联合目录,大力宣传文献传递服务。
虽然电子文献传递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主要发展趋势,但现在受到网络传输质量、出版物仍以印刷型为主、文献传递费用仍较昂贵以及用户与图书馆员的习惯等因素的限制仍然不够普及。因此,目前图书馆馆际互借的一个总体状况是电子化文献全文传递与经过改进的传统馆际互借两种服务方式并存,而且传统的馆际互借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上述文献实体资源共享模式以外,通过网络共享文献数据库资源已成为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享的最佳模式。从本质上讲,此类文献资源共享模式虽然是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共享,也可以归结为文献实体共享。
(二)书目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书目共享或联机书目检索,本节第3部分阐述的联合编目是实现书目数据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途径。
书目资源共享通常是通过图书馆之间的联机检索实现的。首先,联机检索扩大了书目信息检索的范围,既可对本馆内的文献信息进行检索,又可对其他成员馆的文献信息进行检索;其次,联机检索扩大了检索的内容,除了可检索书目信息,还可检索到网络中的现有文献的借阅情况、各馆中的文献流通情况等;其三,联机检索给用户的检索提供了方便,在时间上可以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在地域上不再局限于某个图书馆之内,只要是网络到达的地方都可以进行。联机检索的实现首先需要各馆按照标准建立自己的书目数据库,其次依照网络协议实现书目数据库联网,允许相互检索。
“九五”期间,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以CERNET为依托,采取“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联合保障”的建设方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于1998年正式成立,以此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深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高高等学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献保障水平,并与CERNET共同构筑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使之成为国家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其主要职责是,通过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和文献信息资源及数字化建设,初步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等功能,基本建成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在CALIS项目中,关于图书馆的书目资源共建共享是CALIS建设目标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联合编目则成为图书馆书目馆藏信息建设的最重要方式。目前,CALIS中心在北京设置全国书目中心,其他地区设置7个地区书目中心。各个地区的书目中心为该地区的图书馆提供网络联合编目手段,并为该地区的图书馆服务,同时地区书目中心又可以从中央书目中心获得数据,并可以将自己的数据提交给相应类别的全国书目中心,这样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到图书馆、到地区书目中心乃至中央书目中心就通过联合编目这道途径做到各取所需,各尽各责。
(三)图书馆业务共享
综合分析,目前属于图书馆业务范畴的合作与共享主要有以下三种:
1联合采购
各成员馆之间的联合采购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之一。首先,各图书馆之间就采集范围进行明确划分,并就各自采集内容提供上网服务,可以避免文献资源重复建设,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其次,各馆通过联机检索,明确其他馆的馆藏状况和读者的借阅状况,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采购策略,更好地响应读者的信息需求;其三,联合采购可以增加现代图书馆作为一个合作集体的议价能力,在与出版机构、数据库开发商、版权所有者进行谈判时取得一定优势。
2联合编目
传统图书馆的编目工作分散在各馆中进行,这种落后的工作方式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同一本书在每个馆中都要进行编目工作,重复劳动现象十分严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编目工作只有在图书进馆后才能进行,有的馆编目工作效率低,耽误了图书上架的时间;其三,各馆的业务实力不同,编目水平参差不齐,编目成果的质量没有保证;其四,各馆的编目结果不统一,目录信息无法在各馆中进行自由处理,阻碍了信息资源共享。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以往编目成果共享的成本较高,往往大于各馆自己编目的成本。现代图书馆协作网络的建设使得编目成果可以自由通过网络传递,图书馆可以尽快实现编目成果的共享。以网络中心图书馆为依托,可以建立中央书目数据库系统,各馆的新书进馆后,首先查找中央书目数据库,如果有该书的书目,就请求下载,如果没有,则可以按照编目标准进行编目,并将书目数据发送给中央书目数据库。
联合编目(Union Cataloguing)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的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出版发行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基于计算机网络共同对新出版发行的书目文献进行编目,并共同使用这些编目数据的一种合作手段。联合编目不但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劳动,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提高编目数据的质量,保证编目数据的一致性。因此,建立联合编目的体制,对我国图书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合作数字参考咨询
数字参考咨询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是图书情报机构努力尝试的一种新型参考咨询服务形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也称为虚拟(Virtual)参考咨询服务、网络化(Networked)参考咨询服务、在线(Online)参考咨询服务、电子(Electronic)参考咨询服务等,它结合传统形式的参考咨询,并借鉴了电子商务中在线客户服务的成熟经验,通过参考咨询台、电话、常见问题解答数据库、电子邮件、Web表格、公告板或讨论组(BBS or Group)、在线聊天、共同浏览(Co-browsing)、网上实时咨询服务(Real-time Reference Service)、网络会议咨询服务(Video Conferencing Reference Service)、专家咨询服务(Ask-A-Service)、合作的数字参考服务(Collaborative 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等形式满足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