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图书馆活动中,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最大弊病就是许多工作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和评估监管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些因素在实际运行中发挥的作用、效果如何,信息资源共享效率、收益如何,需要一定的管理评估体系来约束。从市场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要有规范、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市场秩序。比如,一些信息服务机构缺乏责任意识,对馆际互借请求反应迟缓或拒绝服务;共建资源质量不高或数据更新严重滞后;信息资源共享双方不能达成共识,对共享协议的投入和努力程度不对称;或者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决策机构的共享理念传达与信息服务执行机构的共享理念理解差异,最后造成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标准不配套;共建共享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等。目前的全国性或地区性共建共享体系在管理方面只规定了相关的政策、协议,缺乏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效益评估体系,无法约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落实情况,无法检验、评判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结果的优劣,对于进一步发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完善工作造成很大阻碍。
四、市场化运行机制的构建
一般而言,市场利益机制是决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效的关键。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构建新的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应该引入市场意识和市场机制,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的最大化。
(一)以用户需求为基础,优势互补、自愿联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读者(用户)的需求不断增加(既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提高),面对日益增多的市场化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如果不改变其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方式,就会逐渐地被边缘化,最终服务功能萎缩而有生存之忧。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服务行业,拥有一定的信息资源、专业人才优势,但仍然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因而根据用户的需求,自愿联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信息系统是必由之路。图书馆界已意识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市场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但以往走的是一条由政府撮合的协作之路,没有尊重各个图书馆的意愿,也没有考虑图书馆之间的优势差异。有的图书馆,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图书馆还沉迷于“等、靠、要”的传统思维,任其被边缘化。还有些图书馆自恃信息、人才、资源丰富而单打独斗,盲目投入数字图书馆建设,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又不能满足全部读者的信息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法律手段引入竞争机制,以协议约束的方式,共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系统,一则扩大读者范围,满足社会化的需求;二则突出自己的优势,生产出信息精品,增强采购谈判能力,降低成员馆的成本,从而既解决了联合共建的动力问题,又解决了运行机制和持续发展问题。
(二)以竞争为手段,开展有偿服务,建立信息市场
市场化的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要把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展有偿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市场结合起来,将信息资源共享从图书馆之间以互助精神为基础的单纯的非利益伙伴关系,逐渐变为一种以市场原理为基础的互利互惠关系。信息资源借助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流动,信息资源的利用者获得了他所希望的效益,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传递者获得了合理的回报。这种利益平衡,是信息资源共享十分重要的动力机制。实际上,国外许多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都实行收费服务。
以竞争为手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在共建的内容上,采用竞标的方式,哪个成员馆在内容上有优势、有基础,就让哪个成员馆组织这一方面的信息资源建设。其二,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并不单独由一家垄断某一方面的信息资源建设。在用户需求较大的情况下,可由1-2个成员馆来组织建设,从而保持适当的竞争。有偿服务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成员馆内部采取优惠方式,以成员馆为主体付费,年终结算;另一方面,各成员馆可对其内部读者(用户)免费服务,对其社会用户采取有偿服务方式。具体说来,在图书馆共建信息资源的分配上,应该采用两种形式:一是根据各成员馆的信息资源特色、优势及经费投入,合理分配信息资源建设任务;二是开展有偿服务,生产信息精品,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对一个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其收集、加工、生产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其拥有的文献资源数量。因此,激发图书馆收集、加工、生产信息的潜能,是拓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及成员馆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而有偿服务方式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当然有偿服务对于系统内外是有区别的,系统内部应当享有比系统外部更优惠的服务,而成员馆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读者类型,决定是否开展有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价格,这是由图书馆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决定的。
(三)有效实行共享成本控制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不仅是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要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严格地说,也就是要在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这就需要我们强化成本观念,按照市场机制管理资源。首先,我们要建立起适应现代管理需要的,包括技术成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质量成本、服务成本和读者信息获取成本等成本形态体系,实现资源和成本管理的科学化。其次,要加强对各种成本形态的监测,把各项成本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以服务成本为例,按照现代成本理论,图书馆总服务成本属固定成本,即在一定条例下,单位服务成本与提供服务的数量呈反比例关系,服务成本越大,单位服务成本就越低,而总成本不变。例如,某数据库年使用费为l万元,单位时间内利用1000次和利用10万次其单位成本相差百倍。因此,成本问题是信息资源共享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对成本进行有效监测和有效控制,就会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产生冲突,背离了它所追求的目标。第三,加强馆际经济协作,对降低资源共建共享成本也具有重要意义。如对某一信息产品具有共同购买愿望的图书馆,可以联合起来与信息产品提供商进行集体谈判,或采取联合招标方式,以降低服务或产品的购买成本。第四,并非所有的共建共享都必然带来成本的下降,当某文献资料或数据库馆际互借或共享成本高于图书馆独立购买的价格时,该互借或共享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现实意义。
(四)建立资源供应激励机制
在共享系统中,资源消费者的策略是在一定的时限内希望以最低的消费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提供者的策略是希望能够从其自己的付出(提供资源)中获得最大的收益。资源拥有者为了吸引资源消费,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访问策略而尽力使其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用户面对着大量的可用资源,可以选择最合适自己需求的资源。资源提供者若拥有本地用户,它们会将自己的空闲资源尽量提供给本地用户,也为自己将来使用本地用户的资源作出积累,这就要求系统必须提供用户表达需求(如消费内容、价格底线和时限等)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愿意提供资源的总是可以享用更多的可用资源,而不愿意共享资源的可用资源也就最少,在申请资源时执行优先级也就最低。这种互动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资源的供应与需求的满足,也为资源的拓展和网络共享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这种机制实施到一定程度后,大部分消费者与提供者之间形成了共享平衡与默契,众多资源用户表中所记载的记录正是用户最经常使用的资源列表,一系列消费构成了资源与用户的关系连接图。因此,通过这种平衡机制所建立起来的资源供求关系正反映了信息资源共享市场化的特性,有力地改善了资源共享效率。
五、市场机制引导下的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市场机制引导下的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新模式(如图9-1)。
在该模式图中,存在三个基本实体:提供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需求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基本原理就是提供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将整合后的信息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的调节作用(其中必然通过信息市场调节)而为需求信息资源的图书馆提供服务。可以看出,该模式实现的关键环节是建立合理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我们要建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应该是:以市场平衡机制为主体,以政府平衡机制和社会平衡机制为补充,建立效率与公平并举的利益机制平衡体系。如图所示,尽管这三种机制有其各自不同的具体特点、职能和作用,但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市场平衡机制为政府平衡机制和社会平衡机制提供了共同的科学基础,而政府平衡机制和社会平衡机制则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长期目标和社会的长期发展、现实建设两方面构成了统一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利益平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