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86300000019

第19章 古法吟诵

近年来吟诵古诗的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不管是大专院校还是中小学,都掀起了吟诵古诗的热潮,这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

吟诵在我国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我们读读文学史就能知道,文学艺术产生于劳动。诗歌是文学艺术的一种,理所当然也产生于劳动。最早的诗歌的产生和流传,不是用文字创作和记载的,而是口头创作和传唱的。我们的先民所处的时代生产力极其落后,劳动工具也非常简陋,他们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就会随口吟唱;情之所至,也会随口吟唱。这可能就是最早的诗歌了,这种吟唱也许就是最早的诗歌吟诵。

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字的产生,学校的兴办,诗歌吟诵也就有田间地头走进了课堂教室。据史书记载,周代的小学和太学,都把“诵诗”作为必修课,让学生进行修炼。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首先兴办起了私学,他很看重诗歌和音乐,认为二者对陶冶学生的性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就教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篇》)。后代的文人师生也都用吟诵的方法欣赏和教学诗文。所谓“李杜诗篇万古传”,“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不仅是盛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脍炙人口,广泛流播,千古秉传,也是说人们欣赏这些诗篇的方式是口传吟唱的。唐代的一些文人学者更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遂使吟诵诗文成为时代风尚。经宋、元、明,吟诵逐渐形成一门学问,得到长足的发展,有关吟诵的理论研究也多起来。宋代的诗人朱熹,元代的刘绩,明代的文学家李东阳等都对吟诵之学有独到的研究。

尤其是清代,几百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得到很大发展,书院私塾普及到城镇乡村,一些启蒙读物《千家诗》、《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增广贤文》等走进民间课堂。私塾先生教这些读物的方法之一就是吟诵。故而有歇后语叫:老夫子念书——摇头晃脑。它非常形象地说出了私塾先生读书时自得其乐的样子,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教学生读书的姿势。除非吟诵能如此,用普通话万万不能。

传统的吟诵,作为欣赏和教学古典美诗文的一种手段,需要我们逐步去认识和掌握,需要和现代的朗读进行对比。传统的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的读;传统的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与现代的朗诵相比,它具有以下几点独到之处。

第一,吟诵可以振奋精神,可以激发联想。吟诵时的长腔短调、高声低气能使萎靡的精神得到提振,抖擞起来。古代研究吟诵,有“因声入境”说,即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徐疾变化,腔调的曲折婉转,语声的长短调节,使读者和听者都能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进而领略诗文的意境美。陈少松先生曾这样说:我在教学中对吟诵时声音的奇妙作用有深切的体会。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游览秋山的名作,教吟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时,突出韵脚“斜”字,用“一音三韵”法吟唱,音调由轻细转为响亮,并配以举头远眺的神态,很能使学生的耳目产生联觉,仿佛真的看到了山上那条弯弯曲曲、一直延伸到山巅的石径。吟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时,“生处”的“处”是去声,落音较重,且作一顿,似乎在提示听赏者注意即将出现的画面,引发他们想像“白云生处”的景观;然后以清晰而轻快的音调吟出“有人家”三字,这时学生们的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惊叹、欣喜和向往的神色。在整个这首诗的教学中,教者通过吟声和适当的肢体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联觉、想像等功能,使他们在领略诗句所描绘的美妙图画时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绪的感染,一个个心旷神怡,犹如同教吟者一起置身和陶醉于诗境之中。凡会吟诵的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欣赏古诗词文,光默读不行;用现代的方法朗读,自然要优于默读,且多数国人会用此法,因此不失为一种途径,但是,与用传统的方法吟诵相比,效果往往要逊色。这是因为古代作家创作时非常重视“刻镂声律”(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即推敲作品的音节,作品的音节是表现作家情感、刻画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古诗词文音节的安排有特殊的规律。既然如此,欣赏时就非用传统的方法吟诵不能很好地“因声入境”,不能充分地领略作品的神味。笔者教吟杜甫的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曾作过一个试验,先请学校朗诵团的一名学生用现代的方法朗诵一遍,然后我用传统的方法作纵声吟诵。两相比较,那位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很高,朗诵也有技巧,但相形之下,抑扬顿挫合度、疾徐轻重有致的吟诵毕竟更能充分地再现老杜当年忽闻官军收复失地后那种惊喜欲狂的心态神情,因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1期)

第二,吟诵可以充分享受古诗词文的音韵美。文学作品的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为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和描绘景物服务的。除此之外,它也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这个审美价值就是有字音语声体现出来的。汉字不仅有读音,而且定有四声,而且有“开、齐、合、撮”的口型要求。只用眼睛看书,人们只能体会到汉字意义的神奇;一旦开口读书,人们还能听到字音的神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音都难以比拟的。就像我们看剧本,对念白不会充分感觉到好,一旦让演员念出来,有喷吐,有拖音,那就韵味十足了。所以有的戏迷,打开收音机,爱听一些名剧的念白段子,就是因为他能由此得到极大的美的享受。吟诵美诗文也是这样。陈少松先生又说:这几年多次参加中日吟诗交流,双方大多不通晓对方的语言,因而听不懂对方所吟的内容,但都为对方那种富有异国特色的优美音调所吸引,所动容,会上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诗歌语言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又一明证。古诗词文的语言由于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疾徐、抑扬、顿挫及其变化,所以原本就有一定的音乐性。用现代的方法朗读,一般不管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如七言律绝,不问平仄格式和节奏点上的字是平是仄,每句都按“四三”来划分节奏单位,节奏点上平声字音和仄声字音的长短、高低读得没什么区别,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显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用传统的方法吟诵,则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行腔使调,如七言律绝,必须区分平起还是仄起,每句按“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来划分节奏单位,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接“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来处理,这样就能充分地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不仅如此,如果你用的又是个美听的调子,那就更能显示出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来。人们称吟诵为“美读”,就是这个道理。既然吟诵时作品的有声语言表现出铿锵悦耳的音乐美,而这种音乐美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那么吟诵本身也就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我们的古人对这一点深有感悟:“唐人诗一家有一家声调,高下疾徐皆为律吕,吟而绎之,令人有闻《韶》忘味之意。”(刘绩《霏雪录》)正因为吟诵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所以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吟诵者对作品的内在意蕴并不深刻理解,只要行腔得法,仍可得到美的享受。朱自清先生就曾说过:“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意义的关系很少;只要懂得字面儿,全篇的意义并不清楚也不要紧的。”(《论百读不厌》)当然,话得说回来,感觉的东西不能一下理解它,而理解了的东西却能更深地感觉它。作为形式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毕竟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欣赏时如果对作品的内在意蕴越能深刻地理解,那吟诵起来就越能准确而充分地再现作品语言音节的美妙。(《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1期)

第三,吟诵能加强和唤醒对美诗文的记忆。这个道理很简单,疾快的语速和缓慢的语速听了之后,在人们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深浅不同。疾快的浅,缓慢的深。猛然让你快速背诵一首若干年前会背的诗,你可能会卡壳或背不出,让你边想边背,你或许就能背出。不仅是快慢问题,还因为吟诵能使人们因记起某种情景而想起淡忘的诗文。徐城北先生在他的文章《说“背诵”》里讲到这种有趣的事情:“背诵,是中国古代一种普遍应用的学习方法。大约从《百家姓》《千字文》开始,蒙童就要高扬起稚嫩嗓音去背诵了,理解了的要背,不理解的依然要背。不光要背书的内容,连老夫子吟哦的音调神态也常成为模仿的对象。谁知这一来,形式的反作用却帮了蒙童的大忙——每当在文字上‘卡壳’之际,一模仿老夫子摇头晃脑的那股劲头,下文便时常‘跃’了出来。”陈少松先生也讲过:我的一位学生的外祖母,年少时曾从常熟的一位姓孙的塾师学诗古文,87岁高龄时尚能用塾师教的调子一字不差地背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杜牧的《阿房宫赋》,实在令人叹奇。笔者自己也有这方面的体验。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读初中时,教我们文学课的老师很能吟诵。他讲古代作品时,只要兴致一来,便摇头晃脑地纵声吟诵起来。他那动情而美妙的吟诵使我入迷,我很快地喜爱上吟诵,并学会了他吟的那个调子。四十多年过去了,凡是当年他吟诵过的作品,如《诗经·卫风·木瓜》《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等,至今犹能流畅地背吟出来。即便有时个别地方有几个字记不起了,只要一回忆当年那位文学老师在课堂上摇头晃脑朗吟的情景,用那个调子反复地哼几下,忘掉的那几个字便会不知从哪儿一下子冒了出来。同一般的诵读相比,用传统的方法吟诵,不仅能让你充分获得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意境美和音乐美的享受,而且会帮你更多更有效地记住古典美文,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1期)

这几点总结得非常好。惋惜的是,吟诵这样好的一门学问,则面临失传之危险。但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广大教授学者的支持下,在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能使之得到继承、弘扬、广大。

以上我们知道了吟诵的独特之处。但怎样吟诵才更好呢?华钟彦先生在《唐诗的赏析与吟咏》中讲到了古代吟诵近体诗的具体方法,我们称之为古法吟诵。他在这篇文章中说:“近体诗的读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朗诵,或名朗读;一种是长吟,或名吟咏(不能名为歌唱)。名虽不同,而对读诗的节奏作用却是相同的,所以二者有时合称‘吟诵’。如精通读法,其声调韵味是相当美妙的……怎样读才合乎古法呢?在读诗以前,首先要区分是平起还是仄起。怎样区分呢?要以第一句第二个字的平仄作为决定,第二个字若是平声,便是平起;若是仄声,便是仄起。”

下面我们把华钟彦先生的古法吟诵,参照诗的节拍、现代错误读法介绍给大家。

(一)仄起绝句读法

不管是五言、七言,其吟诵顿挫处,除了押韵的字之外,应该注意第一句的第四个字,第二句的第二个字,第三句的第二个字,第四句的第四个字,即“四二二四”也要顿挫。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古法吟诵。

“/”为顿挫处。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又如杜甫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二)仄起律诗读法

把“四二二四”的顿挫法重复一遍即可。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再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平起绝句读法

不管是五言、七言,其吟诵顿挫处,除押韵的字之外,每句中间也都有一处顿挫。但与仄起诗恰恰相反,其规律为“二四四二”。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又如卢照邻的《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浮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四)平起律诗读法

把“二四四二”的规律重复一遍即可。如祖咏的《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又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按古法吟诵,顿挫变化多,往复循环,别而有致,可以避免单调死板。以上讲的读法是指符合正常格律的近体诗,有变格的不宜采用以上的读法。

有学者认为,近体诗的韵味优美,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这一点,特别是曼声长吟,更便于抒情。情之所至,随处可以长吟。

阅读下面的唐诗,画出节拍和古法吟诵的顿挫处。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解析】这是一首仄起式五言律诗,节拍和顿挫标志和上面所举的仄起律诗读法相同。

古诗鉴赏在高考卷中改为纯主观题已有多年,很能看出考生的学识和思维能力。考虑今后短期内题型不会改变。借鉴以往的考题,能够让大家了解到考题选诗的范围、命题的角度、考题的难易度、答题的方法,免得在备考时走弯路,做无用功。这些题也可作训练用,考生不妨试作每道题,再和给出的答案作对比,找出差距,逐步改进提高。

同类推荐
  •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的一生著作27种,近200万字,除了散文,他的诗歌、文艺批评和学术论著等均有传世名篇。书中精选了他的散文、诗歌、教育杂文、文学批评等各类型的经典篇章,从朱自清风格迥异又至情至性的文字中,体会他的匆匆流年,清浅人生。
  • 为生命而读

    为生命而读

    约翰·伦纳德是美国文学界的一位泰斗。作为一名博学、热忱、涉猎甚广的书评人,他亲手参与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的风貌。本书系从伦纳德历经50载的阅读生涯中萃取的50篇对多位名家、名作的阐释解读,从帕斯捷尔纳克到纳博科夫,从马尔克斯到萨义德,到多丽丝·莱辛到琼·蒂蒂安,从中折射出的是战后美国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思潮的演变,可谓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 诗意罗浮

    诗意罗浮

    《诗意罗浮》是散文集《仙境罗浮》的姊妹篇。《诗意罗浮》由22篇散文组成,以记叙、游记等手法,记录了罗浮山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养生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和生态文化。本书以罗浮山人文景观为线索,串起一系列传说、历史事件,以小见大,由景及人,叙事说理,每一篇都充满了对罗浮山的深情,对罗浮山的厚爱,对罗浮山的感悟。
  • 禁毒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七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禁毒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七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稿是由上海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编的禁毒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论文集,从吸毒行为分析、法规政策思考、戒治方法研究、社会工作实践、路径模式创新等五个方面总结了禁毒研究的成果,专业性强、科学性强、指导性强。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本丛书探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湖北文学发展的现状及与当代中国文坛的联系、荆楚文化文学传统和地域文化意识在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中的表现、湖北作家队伍的构成与创作质量的关系、湖北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与主要成就等问题。既注意到生活和创作在荆楚大地上的作家的某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共性,也充分正视其多元繁杂的特点。充分展示近20年湖北文学成就,指出其某些缺失,分析湖北文学未来的走向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热门推荐
  • 溺宠田园妻

    溺宠田园妻

    田流苏一朝穿越到一个穷山沟,发现自己是个弃妇不说,还衣不御寒,食不果腹,外带两个小拖油瓶。村长欺她孤儿寡母指使村民隔三差五上门挑事。戳穿村长的伪善面孔,成为天启皇朝第一位女村长。养鸡养鸭养包子,带领村民同致富。可天哪,这位夫君哪儿来啊!
  • 别惹宝宝

    别惹宝宝

    本是超级特工的张可穿越到了平行宇宙之中……“啥?我以后只能是一个三岁宝宝的样子?天呐!这让我怎么活?!”“别惹宝宝,宝宝很生气!”“宝宝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一个特工宝宝,就这么横空出世了!我的后代该怎么办呐!张可郁闷的扑在美女的胸里……喜欢宝宝的朋友可以添加书友群:418370170
  • 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

    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

    本书对责任政府的学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责任政府作为一种理想型政府。其本质含义在于政府组织建设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作者系统阐述了责任政府责任本位的意义,提出责任政府作为一种理想的政府形态,其根本特征是政府遵循责任本位的逻辑厘清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政府组织以权力为本位的政治逻辑;提出责任政府的组织建设从责任开始,根据政府履责的需要决定政府权力的配置,以责任勘定政府权力的约束边界。按照履责的需要建构组织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因此,责任政府的建立实现了政府与公民关系向民主政治的根本回归。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思陵翰墨志

    思陵翰墨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混迹帝国

    混迹帝国

    一场突如其来的穿越,来自未来的三流学生混迹于一个未曾听说的朝代,怀着一颗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游戏人间。舌战群儒、醉卧沙场、美人在侧,大权在握,无所谓前路,从来不曾停下自己的脚步...
  • 全球最美的100世外桃源

    全球最美的100世外桃源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100处美丽的世外桃源进行了介绍和抒情。全书分为5个主题的章节,其中既有对回归的呼唤,也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还有对爱情和逃避现实的渴。带领读者享受一次魂牵梦绕的浪漫之旅。
  • 线状世界

    线状世界

    左眼不舒服的林阳在私人药店中买到了一瓶过期的眼药水,使用以后却得了白内障。在左眼视力严重受损的同时,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出现了。
  • 杀仙修魔路

    杀仙修魔路

    后台强大,天资卓越,脑子灵敏,该有的亦遥都有了。她万万想不到,有一天竟会被抽掉仙骨……顺天修仙求不得,那就修颗魔心,斩尽一切不平事!只信自己,只忠本心!
  • 灵兽纪元

    灵兽纪元

    翻手风云,覆手乾坤;号令万兽,唯我独尊。荒唐的追杀,掀起一场滔天劫难;离奇消散的灵脉,却因一次无意的觉醒,重现三十六万年前的灵兽辉煌。..........我名叶天然,我为灵兽之皇;携我之兄弟,重现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