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81900000021

第21章 附录:造成生命痛苦及其解脱(4)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也要不住于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通常,人们没有学习佛法以前,执着于世间相;学了佛法之后,又执着于佛法。其实,只要是住相,一样能成为修道的障碍。就像落在眼中的金子与沙子,对眼睛会构成同样的影响。所以,修学佛法不但不能住于世间相,也不能住于佛法。

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同样要不住于相。须陀洹没有得须陀洹果的相,斯陀含没有得斯陀含果的相,阿那含没有得阿那含果的相,阿罗汉也没有证得阿罗汉果的相。因为,阿罗汉如果认为我得阿罗汉果,那就是有我、人、众生、寿者相。《金刚经》又说:“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须陀洹等四种果位是声闻乘行者证得的果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佛果。三乘行者在修证佛法过程中,以般若智慧证诸法实相,能所双亡,无智无得。如果取相妄生分别,早就和真理不相应了。

《金刚经》中处处都在提醒我们不住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实相者即是非相”;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要证得实相,必须以般若观察一切:“如来身相者,即非身相”;“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所言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从而达到无住生心的效果。

禅宗发展到五祖之后,开始以《金刚经》的思想作为修证指南。其后,六祖也是因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大彻大悟。而惠能大师的得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体现了般若空无相的道理。

六祖的《坛经》,也是以无住相修行来教授后世学人。对于烦恼与菩提的区别,祖曰:“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与菩提仅在着境与离境的一念之差,执相就是烦恼,不执相则是菩提。

对于见性成佛,祖曰:“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又说:“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佛性每人都本自具足,只为烦恼尘劳不得显现,倘若不住于相,佛性便能显现。

对于佛法修证,六祖同样以无住生心概括了禅宗几大要领。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对一切境界心不染着,是为无念;无相者,实相无相,行者要能离一切相,不取一切相,才能证得清净法性;无住者,在念念中不思前境,在诸法上念念不住,心不住在境上,是为无住。

在具体修行上,禅宗也表现出与其他宗派在方法上的差异。参禅打坐向来都强调坐姿,而六祖却呵斥坐相,《坛经》曰:“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呵。善知识,又有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道是通过无着的心境才能证得,如果执着于坐相,势必不能证得大道。所以,“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也是反对执着坐相。

六祖门下的南岳怀让也对打坐持不以为然的态度。马祖道一在南岳坐禅,怀让禅师知他是法器,于是前去相问:“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说:“图做佛。”怀让禅师就拿砖在他面前的石上磨,道一诧异:“磨做什么?”怀让禅师说:“磨做镜。”道一不解:“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禅师说:“磨砖不能做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又问:“那应该怎么办?”怀让禅师说:“如牛驾车,假如车不驶,应该打车还是打牛?同样,你希望通过坐禅成佛,可是禅非坐卧,佛无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如果执于坐相,不仅不能通达禅,永远都不能成佛。”

在参禅修道时也不能心有所住。禅宗兴起之前,教界流行的小乘禅观都是以系心于境为方法,而禅宗则以为坐禅要心无所住。

如《坛经》说:“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如果提倡着心,可是心本是虚妄的,知道了心的幻化,有什么好着呢?倘若主张着净,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妄想覆盖真如,才显得不清净。如果起着净相,本身就是一种障碍本性的妄想。

六祖接引怀让禅师之时,怀让禅师礼祖,六祖问:“何处来?”怀让曰:“嵩山。”祖问:“什么物凭么来?”怀让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问:“还可修证否?”怀让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说:“就是这个不染污的东西,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这个公案说明,修道要保有一颗不染污的心,不生任何执着之相。

禅师之间也相互检验彼此是否住相。赵州游天台,路遇寒山,见道边有牛脚印,寒山说:“你看到牛了吗?”赵州说:

“不识。”寒山指着牛脚迹说:“这是五百罗汉游山留下来的。”赵州说:“既然是罗汉,怎会留下牛脚迹呢?”寒山说:“苍天苍天。”赵州呵呵大笑,寒山问:“你笑什么?”赵州说:“苍天苍天。”如果从常人眼光去看,这段对话似乎不近人情,可它显示了道人与常人之不同。常人着相,牛脚迹是牛脚迹,罗汉脚迹是罗汉脚迹,而禅者处处以本分事相见。在法性上,牛脚迹就是罗汉脚迹,罗汉脚迹就是牛脚迹。

基于此,禅者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遵循不取不舍的生活方式。因为不住于相,所以,他们始终奉行极为俭朴的生活原则。

慧休禅师三十年穿同一双鞋;大梅法常禅师不吃锄下之菜;左溪玄朗常行头陀,居住石岩之间,一件袈裟穿了四十多年;通慧禅师人太白山,不带粮草,居于树下,饿食树果,渴饮泉水,布衲终身不换;智则禅师性格落魄不羁,屋内除了床单、瓦钵、木匙外一无所有,房门从不关闭……

禅者的修道就落实在简朴的生活中,落实在平凡的日常事务中,从吃饭、穿衣中体会道,从采茶、砍柴中体会道。他们将物欲降低到最低限度,却从修行中获得了宁静的心境,获得了极大的法乐。

因此,当你请教禅师们如何修道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睡觉、喝茶……但禅者吃饭、穿衣不同于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辗转反侧。而禅者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不住于相才能解脱生命痛苦。《心经》告诉我们:要用般若智观照一切,认识到世间万物了不可得,就能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恐怖,从而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盘。涅盘是永恒的幸福宁静,只有证得涅盘,生命才能彻底解脱。

很多人把生命痛苦归之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生活清贫,世道不公……其实,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观原因,而它产生的真正根源来自我们的心念。我们心中充满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错误的观念、迷信、执着、贪嗔、邪见等等,都是妄想的表现。妄想使我们的内心失去平静,妄想使我们陷人永无止境的追求,妄想使我们寻求各种刺激,妄想还会使我们胡作非为。所以,要解脱痛苦,就必须息灭妄想。

如何才能息灭妄想呢?

经常听很多初学打坐的人说:打坐时妄想太多,静不下来,有什么办法可以对治?办法当然是有的,但我们有必要先考察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些妄想出现?我们的心念有前后延续性,如果想在禅坐时心无旁骛,日常生活中就要时刻注意用心。打坐时出现得最频繁、最强烈的妄想,必定是我们平时最执着的境界。因此,一个修习静坐的人,在生活中要能透视一切,从而保有一颗无住、空灵的心,对所有境界如雁过长空,风吹竹叶,不留一丝一毫的踪迹。心清净了,打坐时自然不会妄想联翩。

念佛也能息灭妄想。人们往往将念佛误解为老婆婆专修的法门,或以为念佛是在求佛。有个故事说,一位老婆婆整天念佛,小孙子听得很厌烦,于是就“奶奶,奶奶”地叫个不停。老婆婆嫌吵:没完没了地叫什么?孙子说:我叫了几声你就烦,可你总是不停地念佛,佛难道就不烦吗?故事中小孙子的看法,代表了许多人的对念佛的误解。事实上,念佛是为了调御自己的心态,息灭自己的妄想,所谓“清珠投进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注人妄心,妄心不得不净”。如《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因而,念佛是对治妄想的最佳方法之一。

止观能息灭妄想。止观乃禅定之异名,梵语奢摩他,汉译曰止,止息散乱,止心一处;毗钵舍那,汉译曰观,是对所止境起正观察。止观有小乘止观与大乘止观之分。小乘止观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缘而修。如修数息观就是专注呼吸,知息出人、知息长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细。把心念系在呼吸之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细,由细而无,待妄想息灭,止观也就成就了。

观心能息灭妄想。观心是观察自己心念的起灭,我们的心如流水一般念念相续,平常人缺乏观照能力,总是随着念头东奔西跑,不能自已。观心是要认识到心念的虚妄性,心念无非是由一系列的经验和概念组成,离开这些经验和概念,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从时间上透视心念的实质。“过去心不可得”,是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要陷人追忆,也不要随着它跑;“未来心不可得”,是说未来还没有到来,不必去想它。在前念过去而后念未生之际,保持中间这段清明、干净的心,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临济禅师说:“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这都是教我们从观心中认识真心、保养真心。

参话头能息灭妄想。参话头也是禅宗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话头通常有: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无梦无想时主人是谁?一念未生前是什么?……参话头不可对话头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开悟,不可以扔掉话头求静,不要给自己讲道理,外界动静一概不管,一路追问下去。黄龙南禅师对参话头有个比喻:“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踞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参话头重在一个“疑”字,祖师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把自己全部身心凝聚在话头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一个修行人,当话头参到得力时,专注一念,心无旁骛,妄想自然也就无从生起。

妄想是痛苦产生的根源,要在根本上断除我们的痛苦,就要从息灭妄想着手。当妄想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转,从而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我们就不会被妄想分散精力,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专心地干任何事;我们就不会被妄想所干扰,从而将心念专注一处,进人禅定状态;我们就不会被妄想遮蔽本具的佛性,从而使真心得以显现,智慧得以开发;我们就不会被妄想带来的错误认识所左右,从而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所以说,息灭妄想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文明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能够在宏观上认识其他星球,乃至遨游于太空之中;能够在微观上直探物质本原,发现物质的基本组织结构。遗憾的是,这所有的一切却不能帮助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

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心念,不能在烦恼生起的当下观照它、克服它。如果我们想从痛苦中得到解脱,首先就得认识自己。如何才能认识自己?祖师告诉我们,直下承担就是认识自己。在我们的生命中,身体不是自己的,只是四大的假合;思维不是自己的,只是概念的延续。除了物质的身体和精神的思维,“我”是什么呢?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方才发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徳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就是说,在我们的内心,除了妄想执着,还有清净的如来智慧德相,而这正是我们真正的自己。所谓直下承当,就是要认识到自己本来具足的佛性。

大珠慧海禅师参拜马祖。祖问:“来这里干什么?”慧海禅师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抛弃不顾,到处乱跑做什么?”慧海禅师问:“哪个是我的宝藏呢?”祖曰:“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禅师在马祖的开示之下,当下认识到自己。后来有人问慧海禅师:“如何是佛?”他回答说:“清潭对面,非佛而谁?”又如灵训禅师参归宗,灵训问:“如何是佛?”归宗禅师说:“我告诉你,恐怕不相信。”灵训说:“大和尚的开示,我岂敢不信?”归宗禅师说:“你就是。”如何是佛?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生命,也就是我们的佛性。

佛性虽然不是我们见闻觉知的妄识,但也没离开见闻觉知。云门禅师说:“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认识自己,要从能见能闻的作用中直下承当,但不可执着于见闻之相。

不落于思维是认识自己。思维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续,是前尘影事的重现。一旦落于思维分别,住着于是非得失的纠缠中,我们就会迷失自己的本性。临济禅师上堂开示道:“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人,未证者看看。”时有僧相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说:“道,道!”这位僧人想了一下,师便放开手说:“无位真人是甚么干屎橛。”又如六祖接引惠明的公案。六祖从五祖处得了衣钵后南行而去,惠明从后面追上。六祖将衣钵放在石上,惠明拿不动,于是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说:“汝既为法来,可放下万缘,不要有任何念头。”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认识到自己。这两则公案都是告诉我们,只有离开通常的思维分别,才能认识自己。

明心见性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要从心性中去认识,心指我们现前的心念,这个心念是虚妄不实、生灭变化的。但透过生灭变化的表面,还有不生不灭的心体。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妄性,不被它的变化所迷惑,从中进一步见到自己的清净心性和真正生命。

六祖在五祖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六祖已经悟到本性,继续为他开示说:不识本心,学佛法是没有什么利益的,如果认识到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会成为大丈夫、天获得幸福的方法人师、佛、世尊。

无始以来,众生都是因为不认识自己,于是认贼为子,随着妄想分别,沉溺于六道之中。倘若我们认识自己的本地风光,就能皐灭烦恼妄想,不被外境的迁流变化所牵引。从而开发出生命中的智慧潜能,在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运,并进一步完善人格,如是方能得大自在。

同类推荐
  • 谁拾走了你生命的麦穗

    谁拾走了你生命的麦穗

    人生在世,总有很多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顾此失彼。有多少人曾经遇到过自己最大的麦穗时,他却没能摘下,等他们明白过来的时候,却发现一切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于是,在患得患失中,我们不断地在寻寻觅觅,却最终给自己人生留下不少遗感。
  • 指引人生丛书:指引人生的成功智慧

    指引人生丛书:指引人生的成功智慧

    《指引人生丛书:指引人生的成功智慧》中的每一则小故事都发人自省、启人深思。不但有助于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中偶发的困难情况,而且许多故事和寓言具有的伟大的智慧理念,将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自我及人类的本质,由此领悟更多的人生哲理。许多故事已经过数百年的世代传承,历经时间的锤炼也沉淀了时代的智慧。在每一则故事或寓言中,我们附以精彩的格言,这些都是最贴切的提示,有画龙点睛之妙。《指引人生丛书:指引人生的成功智慧》部分的解读至情至理、丝丝人扣,是对故事或寓言的完美诠释。
  • 金刚经讲话

    金刚经讲话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本书是对《金刚经》的现代解读,作者采用传统和现代融合的路数。参考清朝溥畹大师注疏。及相关之科释义解,辅以梁昭明太子三十二分为科目,再于每分设立简明的标题,切入每分的中心思想,并做白话泽述、原典标点、名相注解等释义。当今社会,人们脚下步调匆忙,眼前歧路纷然,《金刚经》为世人提供持正、忠恕、勇猛精进的人生正道,并以此护持众生,像一根划亮的火柴,令听者闻者藉此鉴照到般若宅藏。本书对《金刚经》的阐述简明易懂,以图向世人证明:经典不应封藏于深山古利的“藏经楼”,而是能趋向人间各个阶层;佛陀的一言一行都印证生命的实相;佛经的一句一偈都是治病的良药。
  • 成功的资本(智慧生存丛书)

    成功的资本(智慧生存丛书)

    每一个人都想获得他人的肯定,在人生的舞台上创造一番伟业,这种想法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只能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如果悲叹时运不济不能施展抱负,不如先放眼看看四周。
  • 金口才全书·名人的演讲艺术

    金口才全书·名人的演讲艺术

    本文的主要内容为:让声音凸现你最美好的一面、利用录音机这面声音之镜、照照自己的声音、学会聪明地呼吸等。
热门推荐
  • 重生武器大师

    重生武器大师

    宅男邓刁重生平行世界金三角,什么家族战争,什么第一毒枭,什么恐怖组织都弱爆了!系统在手,天下我有!沃勒割草,再发射两亿颗行星导弹就能解锁终极堡垒了!加油!加油!
  • 绝世爱恋:王子爱上公主

    绝世爱恋:王子爱上公主

    圣落贵族学院,大量富家子弟云集的地方,其中最耀眼的,是他们。身份神秘却分分钟吓死人的她们,来到这里,为的是看热闹,据说这里有很多花痴草痴追人追到变tai的呢!当王子遇上公主,之间的红线,发亮到耀你的眼……
  • 梨涡觞

    梨涡觞

    意外的车祸让她穿越到遥远的古国,遇到的他竟是梦里一直出现的人……是意外?还是命运的安排?她以为这是个纯净无忧的光明世界,却未曾想光明的背后仍有嫉妒,阴谋,谋害……,而她竟陌名的卷进了黑暗涡旋的中心……情到深处费思量,他的深情,他的付出,竟是她选择离开的理由……松开他坠入深崖的瞬间她对他说:“有一句话,我一直没来得及说……我爱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终极一家之改变

    终极一家之改变

    终极一家想必大家都有看过吧!精彩么?如果觉得精彩的话也来看看终极一家之改变吧!
  • 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哲理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哲理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哲理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讲述了住持抛宝碗教徒弟、吝啬带来苦果、公孙仪不受赠鱼等哲理故事。
  • 我的星之所向

    我的星之所向

    玻璃渣和糖夹着的青梅竹马的故事。彭梨x乔若星隐退明星和平面设计师的故事。年少轻狂,不懂什么是爱,以为你总是会在原地等我,等到后来才发现,我深爱的人仍是你。但你已经不在,我们亦不再。
  • 浮生一梦为卿歌

    浮生一梦为卿歌

    重生为吸血鬼少女寻找转世的他。等待千年,只为守护他一世。
  • 梦中男神入我怀

    梦中男神入我怀

    一个淡漠毫不在意的千金少女,一个受伤至冷若冰霜的豪门少爷,因为一次意外相遇,两人从见面互怼到情愫暗生。因为兄弟的重逢,渐渐揭开他冷若冰霜的秘密,因为哥哥的出现,缓缓揭露她淡漠的主因……本以为是一场平淡的校园生活,却因为一块玉蝶的出现,故事朝着玄幻的方向演绎,而且因为反派的陆续登场,正义之士的正面对抗,第一个梦就在两方争斗中拉下序幕结束,第一梦结束。第二个梦中,她不再是千金少女,他还是那个豪门少爷,故事的走向相似又不尽相同。因为角色的转变,不知情的她以另一个角度看待故事发展,而很多第一梦中的未解之谜也一一破解,而梦中的人物又该有如何的结局,是亦如第一梦般还是另有演绎……这是一个梦中梦的故事,一个由制造梦境的神秘种族制造的无限接近于现实的梦中世界。人生何尝不是梦一场,若能接受,梦即真实,就此过一生也无不可;若不接受,便是醉生梦死,倒不如趁早醒来。 梦中既有神秘莫测的梦之维护者——白玉蝶,亦有梦之破坏者——黑丽兒,一个万般维护女主的正常人生,另一个想方设法的设计陷害女主的前世今生及来世。期间亦有西方势力的介入,吸血鬼、狼人、黑巫师、精灵、神职人员等与男女主前世纠葛的人物悉数登场。
  • 源控九天

    源控九天

    这是一个充满源气的大陆,这里有强大逆天的源者,有凶残嗜血的源兽,更有拥有毁天灭地、翻江倒海之威能的恐怖彩兽,还有各种诡异骇人的血脉神力。叶羽重生到这块强者为尊的神奇大陆上,他的强者之路也由此开始。
  • 容斋随笔-容斋续笔(上)

    容斋随笔-容斋续笔(上)

    《容斋随笔》之书已写成十六卷,孝宗淳熙十四年八月我在禁中之日,入侍皇帝的清闲之酒宴,皇上忽然说道:“近来看见什么斋随笔。”我肃然而回答说道:“是臣所著的《容斋随笔》,没有什么可称说的。”皇上说:“甚有好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