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80400000005

第5章 学佛随笔(2)

我执是凡夫一大病痛,凡执着深者,必业重而障深;业重障深者,必福轻而慧浅;福轻慧浅者,必苦多而乐少,环视亲友,莫不皆然。反之,圆融无碍之人,往往具足福慧。盖能执之心是遍计执性,所执之事是依他起性,所依之体是圆成实性。情执若空,心体自融;心体既融则事事无碍矣。从知消妄执、去业障是学佛之大课题。

凡夫之八个识,其用有八,其体则一。前五识是仗意识之功能,助成其用;第八识虽能摄持诸法,不能自造善恶,谓其是真妄和合者,因真心不觉,妄分能所,而成末那之妄执和意识之妄情。故八个识中,力用之大,惟六、七二识。然末那但能恒常审量,妄执我见,惟六识既明且利,无境不能缘,无事不能作,其力极强。故欲转识成智,必先转化意识,意识若转,诸识随转,所谓擒贼先擒王也。不宁唯是,修习止观,或持佛名号,皆从第六识下手,然则此识其功首罪魁乎!

观行每用意识者,乃用其了别之功能,而除其攀缘之过咎也,念佛亦然,持名功深,循流溯源,从用入体,不期然而转识成智矣。方便善巧,孰逾于此。

《摩诃止观》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是即以止观法,收定慧功,证寂照果也。若从三性境上论修止观,知妄想分别有即非有,不执为实,则遍计执性止;分别虽息,而多生积垢所熏,幻相宛然,知其虚妄,不取不舍,则依他起性灭;至此知一心之体,本来寂照,我心佛心,本来一如,久久修习,无明若尽,便证圆成实性矣。

在学佛人中,每分禅、教为二,实则何可分耶?如蕅益大师云:“从上诸祖未有敢离经一字者;从上诸大教主无有不透彻心宗,得大机用者。”不仅如此,禅之与教又皆滥觞于净土法门,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灵峰宗论》卷六云:“无禅无净,笼统真如,即秽即净,颟顸佛性。信释迦之诚语,悟法藏之愿轮,始知若律、若教、若禅,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还归净土法门。”学佛者应知所归趣矣。

(一九九九年----二○○○年)

人生数十年光阴,弹指而过,其间不外悲欢离合、穷通得失、生老病死十二字。这一切又莫非是因缘所生,缘生缘灭,如幻如化。虽是幻化,执着则苦乐宛然,放下便解脱自在。故佛法之要,在乎去粘破执,粘着颠倒,心被境转,不但痛苦炽然,而且生死流转,百劫千生,不得解脱!因此解粘去缚,心无染着,乃至妄想、执着逐步脱落,实是学佛的重要关键。

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敷座而坐,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悟世间一切诸法,无不是种种条件和合的缘起现象,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正因为是因缘和合,故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当体即空;虽是性空,但幻象宛然,客观地存在,名之为假;即空即假,非空非假,不执两边,就名为中道。从而使我们知道:一真则一切皆真,一假则一切皆假,一中则一切皆中。两边既去,中道也不立,这是什么?“荡荡乎民莫能名焉!”

圣人实无定法与人。过去孟武伯曾问孝道于孔子。孔子对他说:“父母常担心子女有疾病;”当子游问孝的时候,孔子说:“现在讲孝道的人都注意奉养,但犬马也知道奉养,如果养而不敬,那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后来子夏也去问孝,孔子劝他“奉养父母要和颜悦色,有酒肉要奉养他们。”总之,孔子是根据不同情况,告以不同方法。释迦如来,更是这样,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讲了“五时八教”无量法门,应病与药,逗机施教。必须这样才能济拔众生,离苦恼而证佛性,如果药不应病,言不投机,岂能使众生出水火而登衽席?!甚至至言反成废语,醍醐竟成毒药。弘法利生的善知识,切望能注意及之。

孔子是世间的圣人,曾一言而为天下法。二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言教,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等等,都体现了他老人家勤于修治和温柔敦厚的崇高品德与风貌。“过则勿惮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是言简意深,是敦品励行的圭臬。至于佛陀更是大无不包,小无不举,对宇宙人生的真谛、立身处世的准则,无不详细开示。特别说明空间无量无边,十方皆有佛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无量佛土中的一土;也说明时间无始无终,众生无始以来,随业流转。《法华经》说:“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着于五欲,如犁牛爱尾”。有些知识分子往往自以为博极群书,但不免鼠目寸光,信理而不信事,认为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可以理解,至于佛教所说“极乐世界”“六道轮回”“因果法则”等,实难以想象。但应知佛法是整个的理事不二,性相一如,有戒定慧乃至真如实相的真理,就有无量佛土、极乐世界以及六道轮回等等的事相。问题在于本人对寂光真境这一客观真理没有体会、或知之甚少,譬如有人虽遇宝所,却过门不入,以致终身成为门外汉,岂不可惜!

我们应该明确释迦如来,身为印度毗罗卫国的太子,富贵尊荣,应有尽有,实在没有必要,说妄语欺骗无量众生。目前整个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原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传真机、伊妹儿(E-mail)、因特网、光碟等新时代的产物,层出不穷,知识爆炸,多维复度空间的学说,已把四维空间的见解,远远抛在后面,过去意想不到的事情,现在正在实现。爱因斯坦这样举世公认的科学家,居然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的错觉(妄想)。”所以有人说,目前科学进步,给弘法利生工作,带来很大方便,过去不能理解的,现在可以由科学加以说明。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客观地来观察、体验人生,勿以一时情见,错过认识真理的机会。《圆觉经》说:“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说得够清楚了!

人人有生老病死,但不是人人都有警觉,都有体会。若能以菩提心、慈善心、惭愧心、忏悔心精进念佛,一定能度过难关。

佛教提倡戒杀放生,是情理至当的。为了个人的贪味,杀它割它,弱肉强食,岂能心安!象蟹是全身捆缚,渐渐蒸死;青蛙杀头以后犹二手向上,抱住头部。我在重庆亲见猪在拉出被杀时,显发出仇恨、恐怖、怨毒的目光,使人不忍卒看。我们偶有些微疮伤,已觉痛苦不堪,何况抽筋剥皮,全身受戮。宋陆放翁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冤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宋黄庭坚诗云:“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评曲直,自揣应何如?”《大涅盘经》更教导我们:“夫食肉者断大悲种。”奉劝世人戒杀放生,茹素念佛,必能吉祥圆满。

佛法有大乘、小乘的区别。“乘”就是车乘,小车运载量少,大车运载量大。从断惑上讲,小乘只断见、思惑,大乘进断尘沙惑和无明惑;从了生死上讲,小乘了分段生死,大乘了变易生死;从发心上讲,小乘以自利为主,大乘兼能利他。学佛目的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佛道。《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所以佛法说二乘、三乘,都是方便说法,实际上只有一乘佛法。南传佛教,如泰国、缅甸、锡兰等东南亚国家,大都流行小乘教。中国等北传佛教流行大乘佛教,且正向欧美发展;特别是我国有大乘种性和气象。不负所期,奋发有为,济拔有情,同出三界,是有望于悲天悯人的志士仁人了。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说:“修菩萨行的人不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还要观察、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要认识到整个世间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发生、发展、无尽无休的洪流。这种迅猛前进的滚滚洪流,谁也阻挡不了,谁也把握不住。菩萨觉悟到,在这种无常变化的汹涌波涛中,顺流而下,没有别的可做,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样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无常变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没,依靠菩萨六波罗密的航船,出离这种无尽无边的苦海……。这是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可谓高瞻远瞩,语重心长,淋漓尽致!

常念此身因缘和合,虚幻不实,刹那变灭我法两空。老子亦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佛教更阐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但是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华严经》说:“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大般涅盘经》亦说:“人身难得,如优昙华,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华,我今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亦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

因果学说是佛教重要理论之一。“因”即原因,“果”即结果,有原因,有结果,世出世间决不会有无因之果,也不会有无果之因,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含有因果的道理。如你恶言伤人,人家就以恶言相报,你处处助人为乐,人家亦必然诚心相报,以前孟子说:“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都是因果律的生动反映。“五戒”即去恶,“十善”是行善,佛教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外,更要求“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行善去恶基础上,更提高一步。什么是“自净其意”呢?行五戒、十善而不住于相,布施不住于布施,说法也不住于说法,所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切无所住,而又不断灭,这是什么心,勉强称之为“清净心”。所以如是因,得如是果,以三业清净之因,自然得“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果。

大乘佛教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道德标准和修持内容,反映了立足人间、无私供献和奋发向上精神,能推动心灵气质的不断升华,对形成欢乐、和谐的人际关系,进入互助、团结的幸福境地,十分有利。目前躬逢盛世,且科学猛进,日新月异,但对精神文明却有待进一步建设。《大乘无量寿经》说:“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特别指出:“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使人读后如梦初醒!

小乘佛教以“无常、无我和涅盘寂静”三法印印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无常”,即世间决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大如宏观世界的天体、星云,小至微观世界的原子、中子,无不都在刹那生灭、运动变化中。故《无常经》说:“大地与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法,不被无常吞!”世界有成住坏空,生物有生老病死,思想也有生住异灭,一切事物无不在缘起性空、生灭代谢中。至于所谓“我”也并没有实我可得,五蕴和合,幻化性空。穷通得失、疾病死亡,自己不能作主,听凭因缘的摆布,我又安在!特别是一般人即使明确生灭变化,但不知有不生不灭、圆明觉照的自性本体,往往由这一子之错,弄得全局皆错。大乘佛教更综合延伸而为一实相印,以实相印证诸法,泯众生知见,入佛知见,非思量所能及,非言辞所可测,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都由迷悟的因缘,成凡圣的差别;迷了则六道流转,生死浩浩。悟了则背尘合觉,成佛作祖,这不是所谓“大事因缘”吗?

一部《金刚经》文字不多,而妙义无尽!可谓开智慧眼,入无相门,它的玄旨似可以“不粘不断”四字概括之。度生无度就是不粘,离相布施就是不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不粘。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就是不粘于“我”。无法相,就是不粘于“法”;亦无非法相,就是不粘于“空”。最后如《金刚经》所说:“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外,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得果而无所得;不应住着于六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至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三十二相非三十二相,离相寂灭,皆是不粘的妙旨。虽然不粘,却非断灭,如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应生无所住心”,“此法无实无虚”,“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此“不粘不断”四字,实际上即是真空妙有,空有圆融,体用不二,无相无不相的真如实相啊!

《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空是说因缘和合,其性本空,五蕴即是“性空”,这是一种说法。进一步修证,便了知五蕴诸法,全是真空,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五蕴即是“空性”。所以《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譬如一金能成众器,众器皆是一金;金是指妙性不变之体,器是指妙性随缘之用。所以若遍计妄执,就不知相原是妄;若转识成智,则悟全相即性。随缘起用,一切法皆是佛法。六祖所谓:“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进一步又说:“应生无所住心”,虽无所住,但还生心;无所住,并非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一个“无所住心”。这是什么心,会么?会则成佛有份了。

从六欲天起的欲界众生,都沉湎于食色二欲,无始以来未曾脱离,欲念深固,其中淫欲尤为难拔难治,多少英雄豪杰,由此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四十二章经》涉及有关呵欲的有十七章,可见断爱之不易。经说:“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楞严经》亦说:“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除淫有多种方法,一、观亲,如经说:想其老者为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女,生度脱心,息灭恶念。二、观怨,想爱欲如毒蛇猛兽,怨家顽敌不敢造次。三、不净观,观自他根身污浊不净,脓血屎尿,九孔常流。清时省庵大师作了许多不净观的诗偈,堪为津梁。其中“观身不净”颂说:

一兴颠倒想,遂有幻缘身。

脓血常交凑,腥臊每具陈;

纸粘皮裹肉,藤绊骨缠筋;

毛覆丛丛草,虫居比比邻;

内藏惟臭秽,外饰但衣巾。

四大元无实,诸根岂有真;

言语风自响,动转气相循。

强号为男女,虚名立主宾。

百年三尺土,万古一堆尘。

贵贱空回首,贤愚共怆神!

徒生复徒死,谁识本来人?

《四十二章经》说: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其阴,佛说:“若断其阴,不如断心……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他说了一首迦叶佛时所说的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其意为欲念起于意识,意识从“思”和“想”二“心所”而生。如果这二“心所”,寂静化空,那么幻色和淫行,亦随之化空。这“思”和“想”,在唯识学上叫“遍行心所”,是起心动念的必然过程。如果斩草除根,从这二“心所”上下手,自能使欲念消灭,如佛说:“功曹若止,从者都息”了。

六祖在临涅盘时,曾教导学人:“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是断见闻觉知么?非也,是断妄见妄闻,非断真见真闻。六祖也曾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真见真闻,不断不常,顽空不能领悟见性问题。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若为人演说讲解经义,只是寻行数墨,依文而解,则必成为“佛冤”。若离经妄说,妄加穿凿,又成魔说。因知经文之义固不离文字,亦不即文字,必大开圆解、明白心地后,才可以实相为指归,横说竖说,万变不离其宗。如果自心不明,难免动辄得咎,开口便错。《金刚经》注疏百馀家虽妙义纷陈,充分发挥,要皆以实相为旨归,否则误导学人,罪过无量!

同类推荐
  •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

    小乘,梵语hina—ydna。亦称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之意。小乘佛教之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佛教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这部唯一由中国人写的佛经,记载了六祖慧能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他亲口传授的佛法精髓,是公认的禅宗至高经典,只言片语都蕴藏无穷智慧,任何人都能从中获益,因为六祖总能用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独特方法,让你顿悟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你放下妄念执着,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更快乐地活在当下,每时每刻都能享受最活波、最自在的生命状态!
  • 花花世界不染尘

    花花世界不染尘

    当一朵花映入眼里,你看到了什么?一位真正的禅者,拥有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触角、更犀利的观察力,能轻易遁入内心的各个角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看得清清楚楚。本书作者正是这样的一位禅者,他以一篇篇抒情短文,和我们分享他在这精彩世界的所见与体会。书中文字或许如作者自己所说,代表一个清理、重建内在花园的过程,又或许它们只是单纯的一杯好茶,等待有心人来细细品味,感受“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快意游走于花花世界的自在与潇洒!
  • 星云日记11:菩萨情怀

    星云日记11:菩萨情怀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中的第十一册。收录星云大师1991年5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的日记,记录了星云大师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全书分为“生涯规画”、“举重若轻”、“菩萨情怀”、“放大自己”四部分。这是一份特別的日记,内容不仅是大师个人生活点滴,也是人生的省思,它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日记”,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热门推荐
  • 百变小狐妖:高冷少女在都市

    百变小狐妖:高冷少女在都市

    索雷诺,所有世家公子都向往的学院,入学条件只能用苛刻形容。如此庞然大物,却和她有着不一样的关系。然而,意外总是无处不在的。刚刚化形的她,在一个不确定的时间,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救了一个身份及其特殊的人。从而,展开了一个不一样的妖徒之旅。。。
  • 长情深谙明月

    长情深谙明月

    大仙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十分不安宁。为了保护百姓的大弟子凌渡下山探查此事。却发现只是一只无尾狐狸在作乱正欲降服她时,狐狸又好像认识自己。于是丧失过部分记忆的凌渡便将狐狸带回了仙山,却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 总有刁民想害大佬

    总有刁民想害大佬

    大佬是谁?大佬是一个差点要孤独终老的人。大佬发生了什么事?一点一点被扒马的事。大佬娇妻是谁?好像也是个大佬emmm。大佬,大佬,大佬席卷帝国封神传奇
  • 一胎双宝:总裁爹地好羞羞

    一胎双宝:总裁爹地好羞羞

    六年前。傅靳岚一纸离婚协议书宣布与大着肚子的路小言离婚。为救父亲,路小言只能用腹中的孩子一命换一命。诞下一名男婴后,路父出狱。路小言与傅靳岚从从此两清。六年后。电梯事故让她见到了自己魂牵梦绕了六年的亲生儿子。本以为只是自己的错觉,却在见到傅靳岚那一刻的她才明白,有些事,冥冥之中早已被命中注定。
  • 查理九世之魔幻岛

    查理九世之魔幻岛

    在传说中,有一个叫魔幻岛的地方。岛上有一种花能实现人的愿望。DODO冒险队的新冒险,敬请期待。
  • 重生之名门嫡女

    重生之名门嫡女

    前世,她为爱委曲求全,婆婆欺压,小三威逼,最后被丈夫陷于不义,家破人亡休离出府,最终在一场大火中,连同她肚子里三个月的孩子一起烧成灰烬。重生成为身份尊贵的长平郡主,凤凰涅槃,就让上一世的旧账,咱们这一世彻底结清!害她的人,一个人都逃不掉。不死不休,不休不止!
  • 元魔神座

    元魔神座

    一位少年忽然穿越时空,来到了元神与魔神共存世界。在获得爱的同时,他能否力挽狂澜?多回一切,或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 我的系统有奇水

    我的系统有奇水

    带着系统卖水!叮!恭喜宿主或得农夫三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五洲斗兽

    五洲斗兽

    在五洲大路上,因练武内功、地域风貌等因素,人分为了五大种族“神、石、人、兽、鬼”各族武功幻化无穷,各有千秋,鬼族因“寄宿修行”列为邪族,五洲公诛之。千年间共饮一脉水,五洲大陆一片祥和。但近百年来,不知为何人族一家独大,大量屠杀兽族,至此天下失衡,何以为公。兽族人只得弃武从文,隐形埋名,苟且偷生。而兽族的无数仁人志士,一代接着一代,开始奋斗。一个兽族少年,一个人皇公子,二人种族观念已经模糊,但却误打误撞,练就天地之大本领,敢为天下开太平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