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80400000010

第10章 学佛是怎么事(3)

(三)不是消极逃世

“学佛是消极逃世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人的身体既是物质,当然还得以物质来维持生活。因此学佛的人,是照样穿衣吃饭,照样生产工作,而且应该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动观点,不过就在日用生活上加上一个觉照,不做违法乱纪、自陷苦恼的事,做到“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法华经》也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不但如此。学佛的人,要处处不忘众生。《华严经》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正是要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维摩诘经》说:“为众生趋走给使。”又说:“负荷众生,永使解脱,”这又是佛法自我牺牲的服务观点。可见学佛决不是消极逃世。至于大乘佛教四摄六度,悲智双运,入世救世,自度度人的精神,更是人间佛教的光辉典范。同时,学佛的结果,定力坚强,自能履险如夷,增长胆力;慧力明朗,自能观察微妙,应付宽绰。在人事日用上,在学问研习上,在服务群众、利益众生上,都能得其大用,形成了伟大的、积极的、光明快乐、自在平等的人生乐趣。从前有人说过:“学佛是在证悟到法性空寂,法相如幻,然后有事可做,然后可以做事!”真可谓一语破的,恰到好处。谁说学佛与现实人生不相结合呢?

不过学佛也有消极的地方,那就是对于世间一切声色货利,五欲境界,平平淡淡。不过这种消极,正是准备大积极的一种手段啊!先哲所谓:“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四)不是神道设教

佛法完全是一种纯理智的信仰,是活生生的讲理性实践的应用学问。它所说宇宙人生的一切问题,完全是从实证的智慧中所流出,与愚昧盲从不可理解的邪说根本不同。其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观点,以及由意识的活动而自作自受的因果法则,更是与宗教家创世主权高于一切的迷信说法完全相反。佛教的所谓佛和菩萨,是能以佛法来自利利人,肯牺牲自己,为人民、为众生而服务,在不同觉悟程度上的人的代名词。可是由于千百年来民间习俗的影响,一切愚昧无知、荒谬怪诞的邪道百神,无不附会于佛,这不但埋没了佛教的伟大真理,也迷糊了世人对佛教的正确认识,我们不能不为佛教大喊冤枉。至于历来学佛者本身的腐败、堕落,以身谤法,造成了社会一般人士对佛教发生不良的印象,这不是佛教的问题,而是佛教徒本身应负的很大责任!

六、结论

总结以上所述,可见佛法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入世而不是逃世,是无量而不是有限,是利人而不单自利,所以能在这个世界上流行了二千多年,绵延不绝。自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后,声教之广,更是无与伦比,在文化、学术和思想界,莫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佛法经、律、论三藏,多至八千余卷,博大精深,穷劫莫赞!是我国伟大瑰丽的文化宝库。

我觉得佛法既这样活生生地与现实人生相结合,假使不将它通俗地传播开来,广大群众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佛法,因写此文,作一简单的介绍。此文第二章可说是佛法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第三章可说是佛法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第四章可说是佛法的目的论和方法论,第五章是杂论。读者若能因此生信,进而深探,将终身受用不尽!

怎样实践佛法?

(一九五三年七月)

一学佛者的苦闷

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不属修证”的说法,认为修行证果是不必要的,因此终日闲散,任情放逸,自以为随缘自在,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却没有抵抗和化除的办法。第二、虽已肯发心实践,却不明修持的道理,仍处处执着,说物就着于物,说心就执于我,甚至必求最高无上的法与德高望重的师,好象只有这样,才能从速解脱自己的烦恼;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贪嗔等习气发露的时候,却随它奔腾流浪,并不去回头照顾。他们心存依赖,一味向外寻求,仍不曾抓住问题的重心。第三、曾经沧海,备尝艰苦,于是认真学佛,愿求解脱,知见很正,却又苦摸不着一个下手处,虽也诵经持咒,念佛打坐,但终觉得左不是右不是的找不到一条出路来,往往学佛十年,烦恼依旧,求法无量,痛苦如昨!于是很多的人因久无消息,自怨业障深重,以为终身无望,从此萎靡不振,退失初心。

我们如果根据上述一些例子,来作一下主观上的分析,那末第一种人是由于不知实践的重要,第二种人是由于不明实践的宗旨,第三种人是由于不详实践的方法。因此,求法的很多,而实践的就较少,至于从实践而明悟心性的那就更少。所谓“入宝山而空回”,这真是学佛者的苦闷!

二实践的重要

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博大精深,总的说来,其内容可分为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说的义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教和理是属于理论的范围,行和果是属于实践的范围。佛法的理论,完全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而能指导实践的。没有实践就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又是盲目的实践,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也就互相联系,分而不分。

由此可知,学佛的目的,并不是教人只作纯理论的探讨,其着重点在于由教理的了悟而贯彻到躬行实践中去。学佛得益的大小,完全要看实践程度的深浅来决定。只有真实履践,才能亲自证实佛法理论的正确、圆满和伟大;也只有脚踏实地,依佛法不断熏习,才能逐渐断除主观虚构的妄执,证到客观究竟的实性,妙契宇宙法界的真实相,而庆快平生!因此,佛法实际上就是个实践问题。况且能行得一分,才真能解得一分,这样理论和实践互相资助,互相影响,便成为佛法行解相应、理事不二的统一观。

三实践的宗旨

实践佛法,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有的诵经礼拜,有的广修供养,有的精守戒律,有的执持名号,有的专修禅观,有的行脚参访。这样孜孜学习,究竟为了些什么?假使宗旨不明,必然会含糊笼统,劳而少益,日久或者自己也会不知其所以然了。

《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二千多年来,流传世上的佛法,就在各种不同的方法上,一直负着这样一个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重要任务。所谓“佛之知见”,就是指人人具有的智慧觉性。这个觉性,从它的体质方面讲,是广大圆明,恒常不变;从它的相状方面讲,是清净湛寂、充塞时空;从它的作用方面讲,是随缘应用、观照无碍。它是事物的真实相貌,所以叫做实相;又是万法的究竟体性,所以也叫法性。只因我们久远以来,被主观偏执的习气所障蔽,竟使这一本具的光明觉性,不但没有办法显现,而且也没有人肯信。弄得痴迷暗钝,脱离实际,枉受许多苦恼,因而不能不借佛法来开、示、悟、入。所谓“开、示、悟、入”,虽然含有许多不同的过程,但概括说来,不外乎由明悟心性而到彻证心性。只有明悟心性以后,启发智慧,明因识果,才真能降伏烦恼,化除习气,步步深入,直到彻证真理,成就佛果。假使心地不明,那末习气会去了又来,烦恼会随灭随生,识心永远不断,苦果无从解脱。这样,虽然在学佛,却很难得到实益,譬如在暗室之中,虽想打扫尘垢,清理积物,却苦于无从下手。所以《华严经》说:“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解深密经》说:“若不了知无相法,杂染相法不能断”。《大日经》说:“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由此可见,实践佛法,应该建筑在自觉的基础上,由依法修习,而得定开慧,而明心见性,而扫荡积习,而彻证真理;从思维转为观照,由现象渗透本质,解脱生死苦厄,成就无上觉果,这是学佛的具体内容,也是学佛的根本宗旨!

也许有人认为明心见性,似乎要求较高,不是一般人所能领会。的确,众生根性千差万别,为了根据不同的根机,给以不同的教化,因此,在一乘中,不得不说二说三,方便接引,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无量法门,归根结蒂,究竟都是为一佛乘,所以《法华经》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而且根性大小,并不是固定的,所谓“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发心大的,转业就快,学佛原望成佛,大愿方有大成,如果下手时因地不正,一味自卑自屈,不向一佛乘中求,那末目的原不在此,怎能有所成就。实际上,若能从根本处做起,则知见正确,般若种子,就永远留在识田中,终必因此而得解脱。况且我们平时造业受苦,正因为不明心地,学佛如果不从明心下手,就等于外道凡夫;因为心性不明,势必心外取法,心外取法,就是生死颠倒。既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末成佛作祖原是当人本分下事,并无神秘奇特可说。众苦只由于不觉,极乐无过于明心,“当仁则不让”,能发心直下承当的,是真佛子!

其次,我们必须了解:佛法所以能流传深广,睥睨一切,也正为有这个根本真理作为它的精神实质,否则形存实亡,再过若干年,世人将不知学佛为何事,佛法前途是不堪设想的!

四实践的意义

就理上来讲,我们的自性,本来光明觉照,体用如如,无所谓修证,也无所谓佛法,所以《金刚经》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但就事上来讲,由于我们真如自性,迷而不觉,成为真妄和合的第八识。这第八识,无始以来,受前面七识现行活动的熏习,含藏着无量习气种子,形成一种潜势力,一旦遇到机缘,便能发现流行,又引起精神和肉体方面的颠倒活动。这样由现行熏成种子,再由种子生起现行,互为因果,以致自性日夜波动狂乱,无法安定,因此,又不能不用佛法来对治修证,转识成智,恢复我们本来圆成的实性。所以谁不肯实践佛法,谁就是讳疾忌医,无视于自己主观偏执、贪嗔烦恼的事实,正是违反客观实际,甘被调弄的大迷信者!

佛法的实践,一般叫做修行。修是修理,这说明自性本来清净自在,因受尘垢妄执的蒙蔽,所以要加以修理,以恢复本来的样子,否则就应该叫做建造;行是行行不息的活动,这说明修习佛法,要在一切时、一切处自强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时续时断,不能一曝十寒。

人们的一切活动,不外身、口、意三方面,而这三方面的活动,又以意识为主,由意识的活动而表现于身口,所以实际上三者是分不开的。不但如此,意识又是真如自性所发露,从真起妄,那末妄不离真,譬如从水起波,波还是水。因此一切活动,包括修习佛法在内,实际上,全是真如自性的表现,这叫做全性起修,既然是全性起修,那末也可以说全修在性了。所以能依法实践一分,就能显一分本性,得一分受用。修行又可分为二方面来说,身口方面的礼拜诵念,有事相可见的,叫做事修,内心方面的参究观照,隐微难知的,叫做理观,身心既然是互为表里,无法分开,那末理观之中,就有事修,事修之中也就有理观。因此,理上越明白的,事上一定越谨严;事上越谨严的,理上定越清净。由此可知,修习佛法,既不能执事而废理,也不能执理而废事。学佛的人,若能理事圆融,因果不昧,必有大明心性的一日。

自性清净无染,就是戒;自性寂然不动,就是定;自性观照无碍,就是慧。可见戒、定、慧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是自性一物的三面。实践佛法的本意,仍是从这三方面去回复本性。所以一切修持离不开戒、定、慧,一切佛法也无不同时具足戒、定、慧。因此,戒、定、慧成为修学佛法的基本法则。根据这一法则,可由染污转为清净,由动乱转为安定由糊涂转为明白;直至无染也无净,无动也无静,无智也无得,方真是自性本来的面目。

五实践的方法

甲修法总说

众生和佛为什么有苦乐的不同,关键只在于觉与不觉,因此学佛的方法,就是转念觉照的方法。我们要时时凛觉,练得此心,能如悬崖勒马,说止就止,说放下就放下,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得快,转得快,热恼顿时可化为清凉。不过一般人总是不易觉,不易转,这正是自心业习的障碍,所以要依佛法来横修竖修,千磨百练,使烦恼妄心,逐步就范。

佛教有无量的法门,但却是整个的。由于人们习气、根性、环境等等各有不同,为了适应客观的情况,不得不方便分立。实际上,门门都可归性,法法皆是般若,所以一切经典都称赞它自己的功德,这正因为一切佛法,都是从自性所流出,而又还归于自性的。因此,学佛的人,必须对各种法门有法法平等的观点,不生门户胜劣的执见。这样,见理圆融,会入不二,心量也就广大,进步必然迅速。假使“是一非余”,便成学佛的习气。

各宗的修法,虽然有同一的目的,但立场和方法,却有所不同。从来祖师大德,因悲心激切,惟恐学人不肯专心子一个法门去学习,所以苦口婆心,特别强调自己法门的优胜,但这往往都是一个时期中破人执着的方便说法。例如六祖惠能大师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这正是以理夺事的说法。如果学者自己的脚跟没有站稳,听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不免彷徨不定,坠入歧途。因此初下手实践时,应以专一深入为主,多亲近本宗的明师益友,等到妄想销落,心地融通,这时正需遍参知识,广学多闻,由一门而会入普门。

各宗的修法,虽然不同,但都要以愿力为主。愿力要切实、正大,痛念死生无常,决心要求解脱,并发广大悲愿,誓愿与一切众生共同获得平等圆满的无上正觉。这样以坚决、伟大的愿力来引导行动,就如严师的随时督察,方可警觉痛切,不至于中途懈怠。其次要以实修为主。所谓实修,就是实心实行,要从内心出发,不只是表面的一套唱念礼拜。功夫做得实在,就会冷暖自知。最初下手时,不宜用力过猛,要稳步前进,否则往往会犯“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边”的急进急退病。在修学的中途,必须一门深入,不急不缓,如切如磋,毅力坚强,愈久愈坚。等到发明心地后,则要涵养省察,不离觉照,在一切顺逆境界上,刻苦磨练,考验自心。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

    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惠能以白丁之身,彻悟万法皆空。承继禅宗衣钵,开枝散叶,独创南禅法门,又锐意革新,将佛禅义理撷其精要,去其冗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这一外来宗教彻底中国化和平民化。《六祖坛经》曾被列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十本哲学著作之中,而惠能本人被称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
  • 弘一法师全集(全4册)

    弘一法师全集(全4册)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热门推荐
  • 世界联盟

    世界联盟

    本书分为德意进攻西欧、英国奋起抵抗、非洲巴尔干战火、德国入侵苏联、太平洋烽火骤起和两大联盟的联合共六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德国实施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丘吉尔临危受命组阁新政府、德意在非洲的侵略扩张等。
  • 李白诗歌语言研究——并列式复合词

    李白诗歌语言研究——并列式复合词

    本书全面统计出李白诗歌中共有复音词14563个,其中有并列式复合词1223个;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系唐代文化背景和全唐诗的语境,通过艰苦的考证和分析,相当准确地解释了其中218个并列式复合词的语义,包括一些宗教色彩颇浓的词语;分析了构成李白诗歌并列式复合词两个语素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论证了这些复合词是以上古单音词作为语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归纳出这些并列式复合词意义的类聚特点,揭示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应用的鲜明系统性以及李白诗歌用词“无一句无来历”的特点。
  • 重生之商霸天下

    重生之商霸天下

    商场,无硝烟的战场,残酷无情!在这里,没有退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在这里,要么身价亿万,风光无限,要么死于万丈深渊,妻离子散!王安,农民的孩子,重生于二流大学的毕业前的一个月,面临着一年之内必须赚四十多万的父亲的医疗费用,和处理不一样的爱情!他会怎么做了?
  • 初九虐渣记

    初九虐渣记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意外死亡,白初九踏上了虐渣积累星币回家的路~
  • 暖阳余生

    暖阳余生

    陆瑾琛饶有兴致地翻起了桌边的画册,映入眼帘的是几朵清新的小雏菊的封面。随意翻了几页,画着的都是Q版的卡通人物。他又翻看了后面的画,这一翻,着实掀起了他内心的波澜壮阔。“喜欢陆瑾琛的第365天!他今天心情很不好,不知道是不是他家又发生了什么事?”“喜欢陆瑾琛的第520天,今天我被班长表白了,场面有些尴尬,不知如何收场。如果今天向我表白的人是他的话,我估计我会兴奋得难以自拔了。”“喜欢陆瑾琛的第1314天,你离开已经快三年了,此生,我们还有缘相见吗?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陆瑾琛又仔细看了看整本画册,后面的每一页,都是关于他的,每一页里面都有他的画像。陆瑾琛有些兴奋地合上了画册。心里忍不住地腹诽:这个二货,大傻缺,藏在心里这么久,不怕憋出毛病吗?二货,这次我不会让你逃了,我要把你狠狠拴在我的身边!
  • 异神世者

    异神世者

    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这世界分两种人,一种是普通人,一种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异者!!!
  • 审判骑士

    审判骑士

    通知:新书《天下无职》已发布!另,在此特意向书友‘憋屈的小蚂蚁’致歉,辜负了书友的心意,罪该万死,就用新书来补偿大家吧。
  • 我的系统一定是假的

    我的系统一定是假的

    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一次离奇的车祸,一次偶然的巧合。这为什么跟我想象中的穿越不一样,这一定是个假系统!
  • 神释记

    神释记

    神迹消失,人们失去信仰,处于乱世之中,还有什么值得期待呢
  • 复仇人生

    复仇人生

    我,背负着使命。我,有着自己的抱负。我,要成为大陆的主宰。我,不要被别人欺负。我,要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