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99000000016

第16章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恶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惶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注释】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梵文音译,亦译“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常用来加在佛名、菩萨名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菩萨、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南无阿弥陀佛”,又作“南无阿弥陀(引)佛陀(引)耶,”意译为“归命无量光觉”、“归命无量寿觉”等。为佛教徒最常念诵的名号。昙鸾认为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言南无者,即是归命,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三宝:指佛、法、僧,对它们各自的含义,前面已有详解(见词条“三归”)。这里要说的是,为什么要称之为“宝”?佛教认为,佛、法、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旦众生接受了它,便永远相伴相随,受用无尽,水火不能毁、盗贼不能夺。世间一切诸宝都无法与之相比。三宝是佛教的三大支柱,佛是信仰对象、法是基本教义,僧为信仰徒众,这三者缺一不可。对善男信女而言,皈依三宝,是信佛学佛的开始。僧宝是老师、法宝是教材、佛宝是发明或发现教材的人,惟有三宝齐备,所信所学的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则,仅信三宝之中的佛宝,则同盲目的迷信鬼神无异;仅信三宝中的法宝,则和一般的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三宝中的僧宝,则和常人交朋友,拜干亲无异。所以,佛教强调,凡欲与佛教结缘之人,必须首先皈依三宝。

僧物:僧厨、库藏、房舍、众具、花果、树林、田园、仆畜以及僧之食物衣物等。

现前僧物:供养于僧的物品。

十力:佛教用语。指佛具有的十种智力。据《俱舍论》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二十五记载,这十种智力为:1.知觉处非处智力。“处”,道理,知道事物理与非理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晓各种禅定,解脱的智力。4.知众生上下根智力,知晓众生能力、性质优劣的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知晓众生的种种知解的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知晓众生素质和境界的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晓转生人、天及达到涅等因果的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知众生的生及善恶业缘的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和无漏涅的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知永断烦恼惑业不再流转生死的智力。另据《华严经》、《首楞严三昧经》等载,菩萨也具有“十力”:深心力、增上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菩提力、******力。

在有的经籍文献中,“十力”指称“如来”:僧肇《维摩诘经》注“十力是如来的别称耳。十力备,故即以为名。”唐辩机《〈大唐西域记〉赞》:“道不虚行,弘在明德。遂使三乘奥义,郁于千载之下;十力遗灵,于万里之外。”唐王维《西方变画赞序》:“唯靠十力所护,岂与百子之赎。”

戒:梵语“尸罗”之意译,意为“惯行”,转意为“行为”、“道德”、“习惯”、“虔诚”等。佛教名词。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广义上说,善恶习惯皆可称戒,如善习称善戒(善律仪),恶习称恶戒(恶律仪)。但佛教通常当作善戒、净戒使用,特指为出家和非出家的信徒制度的戒规,用以防非止恶。《优婆塞戒经》:“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大乘义章》卷一:“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禁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戒与定、慧共称三学,为大乘六度之一,称为戒度。

相传,释迦牟尼佛时已制定戒律,后来的佛教学者又根据僧伽集团的生活变化,逐渐增制戒律,以致逐渐发展成为三藏中的律藏,对于戒体、戒法、戒行、戒相和受戒仪式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说明和规定,旨在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小乘重视专门用抑制的手段来养成杜绝恶行的习惯,为了适应信徒在家、出家,男、女之别,制定了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大乘则强调不避烦恼和积极克服烦恼,称小乘所定戒条为“声闻戒”,虽亦遵循,然另外还制定了大乘戒,或称“菩萨戒”加以补充。

定:即“三昧”(详解见该词条)。

慧:佛教名词。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大地法之一,法相宗别境之一。指通达事理、决断疑念取得决断性认识的精神活动。《俱舍论》卷四:“慧谓于法能有简择”。《大乘义章》卷二:“于缘决定为慧”。卷十:“观达为慧”。卷二十:“慧者据行方便观达名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断疑为业,慧能简择,于诸法中,得决定故。”《唯识论》卷九:“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亦指佛教特有的智慧,如称定、慧双修,戒、定、慧三学等,“慧”均有体识、智慧之义。

解脱:佛教名词。指摆脱世俗烦恼和束缚而得到宗教精神上的自由。《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谓离缚,脱为自在。”“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华严大疏》卷五:“言解脱者,谓作用自在。”广义上说,摆脱世俗任何束缚,在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显扬圣教论》卷十三:“能脱种种贪等系缚,故名解脱。”如从“三界”束缚中得到解脱,分别名为“欲尘解脱”、“色尘解脱”、“无色尘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不同而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

此外,“解脱”被用以特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圆寂”的含义相通。《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有的经籍称这一意义上的解脱为“无为解脱”;而把以“胜解”为体的解脱,称作“有为解脱”。所谓“胜解”指对佛教义理的殊胜理解,由此从各种系缚中解脱出来,所以也名为“慧解脱”。《大乘义章》卷二:“言解脱者,自体无累,名为解脱;又免羁缚,亦曰解脱。”

另外,就其能从世俗绳索中摆脱出来,或能趋向涅而言,某些禅定也被称为解脱。有“三解脱”、“八解脱”、“不可思议解脱”等。

解脱知见:佛教名词。佛教认为,在修得解脱后,心不为外界所累,就能专心读诸种佛经、体悟佛理正道,智慧自然日见增长。最终达到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故称“解脱知见”。《俱舍论》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还以之为佛所具有的十种智力之一,被称为“后得智”。

十恶:佛教用语。指佛教所说的十项罪业,与“十善”相对。据《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它们是:1.杀生。2.偷盗。3.邪淫。4.妄语。5.两舌(亦译“离间语”)。6.恶口(亦译“粗恶语”)。7.绮语(亦译“杂秽语”)。8.贪欲。9.恚。10.邪见。拔正因果,求僻信福。此十者,并乖理而起,故名恶;又此十恶为苦报之业因,故名曰十恶业,又云十不善业;又此十业能通苦报,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恶业道。

【译文】

释迦牟尼佛接着对阿难和韦提希说:“第七等级为下品上生者:如果有的众生,做了各种恶事,造成恶业,但不诽谤大乘经典。像这样愚蠢的人,造下如此多的恶业而浑然不觉,丝毫没有惭愧忏悔之意。这样的人在他们阳寿将尽之时,若遇到善于教化众生、使之萌发善心的得道高僧为其解说大乘十二部经之经名,那么,他们会因听闻了这些经典名称的缘故,而消除千劫极重的恶业;高僧还会教他们叉手合十,向佛恭敬行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因称念佛名的缘故,又可以消除五十亿劫的生死轮回之苦罪。这时,阿弥陀佛会派遣化身佛、化身观世音、化身大势至来到他们面前,称赞说:‘男子,因为你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之缘故,所犯罪业都以消除,我等现在前来迎接你。’话音刚落,其人就看见化身佛的光明照遍屋子,心中无限欢喜,接着命终。马上乘坐宝莲花,跟随在化身佛后面,往生到了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莲花才开放。当花开的时候,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放射出巨大的光明,停在其人面前,为他演说深奥的十二部经。听闻此经后,其人因信生解,发求无上菩提道心,然后经过十小劫,具足百法明门,得欢喜地(即初地)菩萨的智慧。这就是下品上生者,他们听闻佛、法、僧这三宝的名,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第八等级为下品中生者,如果有的众生,不遵守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像这样愚蠢的人,偷窃僧伽寺庙和施主供养僧人的东西,心不宁静纯洁,以妄语说法。做了如此多的恶业,不但全无惭愧忏悔之意,反而以之为荣。如此恶人,造做如此多的恶业,按理死后应该打入地狱。在他阳寿将尽之时,地狱内各种烈火一起燃烧眼前,在这个时候,如果遇到善于教化众生、使之萌发善心的得道高僧,以他那大慈大悲之心,为此恶人及时赞说阿弥陀佛所具有的十种智力的威德、阿弥陀佛的光明神力以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法身。那么,其人会因听说这些法理而消除八十亿劫生死轮回之罪,地狱的烈火也会化为清凉可人的柔风,轻轻吹拂天花飘移,每朵天花上都有化身菩萨来迎接此人。只在一闪念的须臾间,就已经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之内。经过六劫的时间,莲花才开放。当莲花开放时,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会用清净纯妙的法音来安慰其人,为他解说深奥的大乘经典。其人听闻了经法后,立即发无上菩提心,这就是下品中生者。”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第九等级为下品下生者。如果有的众生造作十不善业,五逆重罪俱全,可谓十恶不赦。如此愚陋之人,因其恶业实在太多,本应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经历诸多时劫,经受无穷无尽的苦难烦恼。像这样愚陋的人,在阳寿将尽之时,若遇到善于教化众生、使之萌发善心的得道高僧,为其宣说美妙佛法,教他念佛法门,并且安慰他。此人因被地狱之苦煎逼折磨太甚,根本没有时间来念佛。这位高僧就指点他说:‘你若没有时间系念所有诸佛的话,至少应当称念无量寿佛。’如果这个人果真能像高僧说得那样专心一意地称念佛名,让念佛之声不断。如果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满十遍之多,那么这个人会因此在刹那之间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人阳寿终了之时,会见到一朵金色的莲花,犹如太阳圆轮,停在自己面前。一闪念的功夫,便已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在七宝莲池中停留,等满了十二大劫,莲花才会开放。当莲花开放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将用大悲音声,为其人广说诸法无生无灭的实相和除灭罪孽的修行方法。其人听闻教法后心生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这便是下品下生者。

“以上说了下等往生者的情况,称为‘下辈生想’,是观想法门中的第十六观。”

【说明】

一、此节经文为正宗分第三部分之第三段,讲的是“第十六观想法门”——“下辈生想”。凡是名列下品的众生都是曾犯戒造诸恶业者,根据所犯罪业程度的不同,他们也被分成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三个等级。临终时,只有佛、菩萨的化身去迎接。下品上生者,投生莲花中后,需经21天莲花才开放。然后才能见到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下品中生者,则要经过六劫,才能听到观音、势至为他们说法;下品下生者则要在莲花中关闭12大劫,才能听到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的讲经。

二、第三部分主要讲佛教根据众生生前修为之不同,将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分为三品九等级,每一等级的境况待遇各不相同。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佛教为了劝人止恶从善、信仰佛教所费的一番苦心。经文描绘了西方净土这一美妙的极乐天堂,希望大家都信任它,并且宣称,阿弥陀佛要接引一切众生到这个净土去。既然如此,自然不能抛弃任何一个信仰者。然而,信仰者既然人数众多,情况也就各不相同,有的虔诚,有的则可能曾经谤佛骂经;有的修善积德,有的则可能造下五逆十恶之大罪。如果让每个人都毫无差别地往生净土去享福,那么现世的修善又有什么意义,造恶又何需有所顾忌?所以必需区别对待,分出个三、六、九等。

但是,经中宣称无论何人,哪怕犯下五逆十恶之大罪,只要临死时念十声佛,就可往生净土。这种说法带来一些问题。如某书记载唐时有一个名叫雄俊的僧人,生前作恶多端,死后阎王判他下地狱。雄俊便大声反对说:“我如果下地狱,三世诸佛都是在说谎骗人。”阎王说:“佛不会说谎骗人。”雄俊说:“我虽然犯了罪,但还没到犯五逆的地步,而我不知念了多少声佛,应该往生西方净土”。他的话刚说完,就乘莲花往生西方了。由此看来,此经中的说法实际上起到纵容人做坏事,并保证做坏事可以不受惩罚的作用,这肯定是这部经所始料不及的。

从经中对三品九等的述说中,我们了解到净土宗是主张带业往生的。按照一般的佛教理论,菩萨以其大慈大悲之心和神力来世间救度众生,凡夫以前世所造之业来世间接受果报。在接受果报的同时又再造业,不论造的是善业还是恶业,均不能出离三界。造大恶业则下堕三恶道受罪报;造大善业则上升天界享天福;若既造善业也造恶业,则生人间和神道,既受苦报也享福报,但基本上是苦多乐少。只有修行清净的解脱业,即除了五戒、十善的善业外,还要修习“定”、“慧”,直至烦恼断灭,消除受果报之业因,这样才能出离生死,永出三界。

而《观无量寿佛经》则认为,凡夫俗子只要能够深信阿弥陀佛及其所教化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并且发心愿往生西方净土,那么此人纵有生死重罪、无数恶业,只要在他临命终时能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至少十声),即可仰仗阿弥陀佛之大愿力而横出三界,往生净土。到了极乐世界,由于良好殊胜的环境,不但没有再造恶业的机会,而且经过长期的佛法的教化,还可使先前所造的恶业种子渐渐萎缩,不再发芽、生长而接受果报。这就是净土的带业往生理论。这一理论以其殊胜方便而广为信徒接纳。

同类推荐
  • 定不在境

    定不在境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浮澡的,人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本书通过一系列佛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做人及该做怎样的人的道理。
  • 禅说心得

    禅说心得

    这婆娑世界便是一片苦海,无论如何都难逃尘世的重压,却又一切尽如镜花水月,繁华过后终成空。无论悲喜,哭过笑过之后,亦为罔然。所以,看惯这尘世浮华之人,苦求解脱,却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依附于禅。那么禅为何物?事实上,禅的本质极其简单,只要放下知见分别、远离价值判断取舍贪著,透彻地直指事物本身,就可以明心见性。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本套丛书包括十四册:《佛教·佛经故事》、《希腊神话》、《中国神话》、《一千零一夜》、《圣经故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伊索寓言》、《成语故事》《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安徒生童话》。
热门推荐
  • 时光如歌你如花

    时光如歌你如花

    故事都是好故事,不过本人较懒,更新不定咳咳咳,
  • 网王之余生里的温柔

    网王之余生里的温柔

    网王穿越文、游戏竞技文,一对一非NP,女主低调却不可欺,本以为可以白色不染尘埃,可却如墨一般隐藏。
  • 今天也在为走红努力

    今天也在为走红努力

    陆雨橙一觉醒来,从身手数一数二的大佬沦落为人人喊打的“倒贴”女星。爹疼娘爱还能混成这副德行也是活久见。踹走白莲,摆脱恶名,知名公司投橄榄枝。锻练演技,勤恳学习,路人转粉吹彩虹屁。上能镜头前哭唧唧,下能抓罪犯得锦旗,日子正美滋滋的时候……做好事不留名的某人坐不住了,冒着被擒拿的风险把她圈在怀里“名分,给吗?”
  • 相亲对象居然是我男神

    相亲对象居然是我男神

    好不容易跟男神有进度了,我爸爸居然让我去相亲!我才二十岁的花季少女啊!到那一看,我的相亲对象居然是我男神?什么情况?相亲之后还和男神在一起了!在和男神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原来男神在开学的时候就喜欢上我了,还暗恋我一学期多了!(唔,双向暗恋)
  • 老子是配角

    老子是配角

    陆展元搂着李莫愁严肃地说道:“再次郑重地重申一次,老子是配角。那些拯救世界的事就交给你们这些正义的主角就行了!”杨过:“……”黄蓉:“……”这是一个宅男穿越到《新神雕侠侣》成了配角陆展元的故事。当配角其实也什么不好的,不用有家破人亡的身世,不用被大反派追杀,最最最重要的是不用肩负拯救世界的使命。但是偏偏有人不想让陆展元静静地当配角,于是陆展元只好举起手中之剑,劈之……(PS:根据某个小道消息传出,郭襄姓陆……)
  • 都是血腥录

    都是血腥录

    “我要杀了他,杀了他。”一个位于僻静山里的一座小屋中传出一道令人心生寒意的声音,难以想象能够发出这样的声音的人到底忍受了怎样的痛苦。
  • 易烊千玺:我的霸道总裁

    易烊千玺:我的霸道总裁

    易烊千玺小说,是千纸鹤&四叶草就进,如果是黑粉的话,请出门左拐,因为这里不欢迎你!
  • 重生秦朝我来修仙

    重生秦朝我来修仙

    化神大能宁尘重生秦朝,自从宫殿取秦始皇的狗头。……昆仑山,他斩了三清的头,他望着天地间,手握一柄剑,大声喊出:重生秦朝我来修仙!ps:(本文属于历史,有些架空,是属于历史修仙文)
  • 解开成瘾之谜

    解开成瘾之谜

    人们通常认为各种成瘾是心理问题,因此要戒掉各种瘾,就是心病还需心药医。而本书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成瘾不只是心病,而是类似哮喘、糖尿病的身体疾病。
  • 卿卿吴侬语

    卿卿吴侬语

    “夫主,以后我不会再闯祸了”“以后?”“对对,夫主,我保证这次,这次一定是最后一次”半个月以后“凌曦云,你给我出来”“夫主,我,我,我不是故意的,是……”“出去,面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