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88000000001

第1章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

【教法与学法】

诵读、鉴赏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单元提示

问题:这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表现手法。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这都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二、揣摩品味

今天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是朱自清!

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学生读一遍后,抽学生起来单独读。

先抽一位男生从第一段读起。希望能通过他的朗读,让同学们能看到他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如“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中,“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放录音第一段)

示范完第一段,再要求同学们自己读一遍。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读出韵味来。

(放全篇录音)

三、作者介绍

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原名自华,是祖辈望他在读书上有成;又因五行缺火,用一带火的“秋”字,号实秋;后改名自清,以示不随流俗;更字“佩弦”,用《韩非子》典“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在自勉。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让人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当然,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一节语文课再听我解答。

第二课时

一、教师感想

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二、同学交流

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以此切入:“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呢?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三、课文分析

1.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谜。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谜,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2.“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

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的,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就是“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5.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6.“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7.继续揣摩: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略)

揣摩小结: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揣摩。

四、总结

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如许多论者分析的那样,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许多论者在分析本文时,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胧”大做文章,认为这反映了作者扑朔迷离、如烟似梦的愁绪,所谓“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说对了一半。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得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

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文章在写法上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病交加的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五、作业

课后第四题。

同类推荐
  • 好心态·好性格·好习惯:无障碍阅读学生版

    好心态·好性格·好习惯:无障碍阅读学生版

    《无障碍阅读学生版:好心态?好性格?好习惯》精彩故事与人生哲理结合,闪烁智慧的光芒。好心念、好性格、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用丰富的资料性图片,让你体会成功人士的魅力。心态主宰你的成败,性格决定你的命运,习惯影响你的一生。好心态、好性格、好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基本要素。《无障碍阅读学生版:好心态?好性格?好习惯》为你提供培养好心态的技巧、炼就好性格的方法、养成好习惯的招数,定能让你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幸福的人生。
  • 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高中生越写越聪明的作文宝典)

    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高中生越写越聪明的作文宝典)

    牛顿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其原因在于他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你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攀登作文的高峰。本书不仅有名师、名家的技法解析指导,更有大量的满分佳作和素材库,让你拥有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从而更轻松地登上作文的高峰。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彷徨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彷徨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就业工种需了解

    就业工种需了解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就业各个工种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营业人员、摊商人员、采购人员、保管人员、烹调师、餐厅服务员等。
  • 学生遵纪守法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上)

    学生遵纪守法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上)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是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
热门推荐
  • 神秘大豪

    神秘大豪

    一时窝囊,不代表一世窝囊。谁料他的身世背景神秘莫测。如龙出浅滩,遇风云化为神龙,并直冲云霄,啸声震慑九重天。他玩转都市,叱咤风云,谁与争锋?
  • 绝代萧将

    绝代萧将

    出身将门,父母感情好,奶奶和蔼可亲,上头还有个哥哥,作为女孩子的萧然本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是,父亲受伤,母亲柔弱,祖母年迈,家里唯一能撑场子的大哥却是个舞文弄墨的书生郎她能怎么办,撸起袖子干呗。
  • 昔日种柳

    昔日种柳

    明明是个口吃,但好像仿佛一切都在跟你诉说
  • 鸳鸯错之医女误爱

    鸳鸯错之医女误爱

    别人当王妃那是呼风唤雨,睥睨天下,我当个王妃却得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老娘不干了,我要离家出走。某人:爱妃去哪儿?我:回娘家,不想看见你。某人:为什么?我:因为,见你一次,爱你一次呀!(某人晃着钱袋子,甚是得意)
  • 重生之天赐掌门人

    重生之天赐掌门人

    有道是傲娇一时爽,追妻火葬场。君乱自认是个被上苍遗弃的人,亲嫌友弃,背负的远远比得到的多。注定一生孤苦,混混沌沌。直到他遇到顾长清。可是,明明是他先遇到顾长清的,也是他先喜欢上顾长清的,可最终,他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她一步步对那人卸下心防,朝夕共处。他原以为此生只能立身黑暗,远远的看着她,守着她,看她在那人的庇护下肆意展露锋芒。此生尽己所能,倾尽一切,也要护她安稳周全。谁曾想到,一朝事变,她竟走的如此决绝。他不仅一次在黑暗中祈祷,以他永世轮回作赌,倘若此生能再见到顾长清一面,哪怕只是一缕残魂,他也定不会再顾虑任何,走到她面前,道一声:“我喜欢你。”可事到临头,他却……怂了。
  • 九天乱神诀

    九天乱神诀

    一剑出,万古枯。一本书,天地哭。一怒血染九重天,一怒掀翻幽冥间。
  • 尘梦狐仙记

    尘梦狐仙记

    她,身为魔族后代,为世人所不容!父母被镇妖塔下,她千呼万唤。他,身为他的情郎,为护她周全,他强行打开身上的锁链而封魔……当尘埃落定,一剑冢,一白衣……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木马与进化

    木马与进化

    枉死之后被神秘的房间复活,你将怎样选择?一场场以生死为赌注的挑战任务,你又将何去何从?超能力、未来科技、魔法、武术、元气,各样强者错综复杂。残酷的丛林法则,血腥的优胜劣汰,晦暗的人性光辉,扭曲的精神意志,在这一切一切之中,我所渴望的只是努力活下去。无限流是什么?它是希望,也是奢望,是梦想,更是妄想。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生,我相信绝对不是为了一味求爽的爽文而出现,我认为它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我们现实生活中,永远也不可能完成的一场名为未知的酣畅淋漓的冒险...
  • 霁暖

    霁暖

    且行且唱,一段似水流年中最美好的唤作青春的时光,那青春的案头,任意一张肆意放飞的旧画面,都是落落年华中揉碎的精彩剪影。执笔拾年,当似水流年稀释了粘稠的往事,铺陈在纸上的流光碎影却依旧清晰,我们或许应该感谢手中的笔,悄然拾取这些最美好的岁月。愿你,同我们一起,拾取美好,珍存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