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国家,这几乎成了东方和西方世界的共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邓小平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着名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还被写进了党章和宪法,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的经济纲领。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的基础工程,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新发展和新贡献。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
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特定发展时期,对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基础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它的历史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经济体制严重压抑了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阻碍作用。为了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挣脱出来,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如何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经济运行新体制。
1979年,“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方针的提出,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运行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不仅肯定了市场调节作为计划调节的补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计划调节区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出对许多产品和企业适宜于实行指导性计划。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现行的计划体制,要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个决议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写出了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指出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逐步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体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随着我们党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成熟和深化,看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重要性。邓小平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最终使全党统一了认识,党的十四大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实践证明,如果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懈努力,就不可能有今天经济发展的成就;就不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取得对外开放的丰硕成果。改革传统、僵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才能够在当今世界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如果没有抓住市场化改革的机遇,发展自己,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不会有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实践证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正确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突出贡献
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了一系列极为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1979年11月会见美国学者时他说:“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10月在回答美国客人的提问时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7年,邓小平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根据邓小平不要再提计划经济为主的提议,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而在于所有制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而且还包括生产要素市场。
90年代初在南方视察时,邓小平再次指出: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么回事。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从根本上否定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地方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息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这样,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中彻底摆脱出来。1993年12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大步迈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整个经济充满了活力。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经验证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对计划与市场问题作出的精辟论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从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解放出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为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特征
市场的形成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原始部落之间的物与物的交换,到小规模商品集市贸易市场,再到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人们对市场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市场也逐渐繁荣壮大。当今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与社会化大生产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现代意义上的市场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市场与人们的生活已息息相关,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枢纽环节,联系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整个过程。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两者是本质相同的经济范畴,只是表述的角度不同。“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这两个范畴,反映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商品经济是同自然经济相对称的范畴,它要说明的问题是,人们通过什么样的形式相互交换其活动。市场经济是同计划经济相对称的范畴,它要说明的问题是,社会劳动的按比例分配是通过什么样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发达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而在资本主义以前建立在小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简单商品经济,由于当时社会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和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存在着差别。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当代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两者有其内在的一致性,把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割裂开来,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说存在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或者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和计划经济相对称的范畴,它所反映的是一种经济运行的形式,而不是反映社会制度的属性。市场经济是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运行的市场导向型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简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也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而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运行体制。这里面有两个基本方面。一个基本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出市场的调节作用,把市场调节当作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在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则方面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相通或相似的。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和汲取世界上各种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中一切对我们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学习他人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个基本方面,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国家计划,“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这里的计划与过去旧体制下的计划在作用范围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计划的作用范围主要在宏观经济领域,比如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规划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长期并存,鼓励先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保证了全体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在这样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世界上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虽然都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是都遵循着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规则,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调节供求关系、利益激励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方面的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而且,体现制度优越性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也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此后,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和文献中都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开放市场,实行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健全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必须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而有步骤地全面推进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