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846800000016

第16章

密教应该说是婆罗门教的一个派别。“后来与性力崇拜的信仰和修法结合,成为印度教的主要实践方法。并以《奥义书》的哲学理论为上层的建构,最后吸收佛教的中观派的思想及其思辨方法,而发挥、建立了新的印度教理论基础。”“他们集婆罗门教及佛教之大成,而形成统一的印度宗教哲学型范,理论依婆罗门教的最高原则,实践采用咒术、禅定以及修身、健身等方法。”“由于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类似,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可见,任何优秀的文化或宗教,如不前进,不改革,不吸收新的血液空气,都有灭亡的危险。

圣严法师还认为:“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并不完全是由于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进入,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方第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回教徒从印度的西北进入印度。到了十一世纪和十九世纪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进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彻底灭亡的命运。”外教的入侵,固然也是佛教灭亡的原因,但只是表层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佛教自身缺乏抵御入侵、永远延续的力量。

佛教文化作为优秀的文化,创立以后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南则由斯里兰卡而缅甸、泰国等,北则由中亚而中国、朝鲜、日本,后又在英、法、美、德等欧美国家有了传播和分布。

弘传最广的无疑是在中国。

据传,佛教来华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真正确立位置,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法初来之时,知道者很少,排斥者很多,大概还说不上什么推崇和信仰。历经三百余年的译经和宣传,加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作乱,三国纷争,五胡入侵,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此境遇中人,闻说佛教救苦救难,普度众生,人们或为精神之安慰,或为避朝廷之重赋,皈依佛门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一些有学问有识见的人入了佛门进一步研读佛经后,见佛法如此博大精深,智慧如此明彻圆融,“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境界如此深邃,便产生了真正的信仰和爱戴。对一般善良人或少数邪恶之徒来说,佛教倡立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重福报业、功德因缘之说,也确能起到震撼心灵、扬善惩恶的作用,人们也便渐渐地有了畏惧尊崇之心。加之与儒、道文化的互相影响、交融,或许说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和方法,佛学便在广大知识阶层广泛传播,并逐渐深入到民间。据记载,到魏宣武帝时,因宣武帝弘扬佛教,大力提倡,仅西方沙门来华者就多至二千人,国内寺院多至一万三千余所,和尚总数逾二百万(那时全国的总人口也就二三千万),真是盛况空前。

前面已经提及,王朝交替更迭,佛教在中国也有盛有衰。佛教虽有隋文帝、唐太宗时期的黄金时代,也有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时破毁寺塔,焚烧经像,令沙门还俗,不准信徒出家的衰落时期。后虽有宋太宗对佛教的尽心厚待,明太祖对佛教的尽力保护,但因佛教宗派日多,流弊日甚,还是日渐衰微了。

就拿宗派来说,我国自六朝至盛唐时就形成了十宗。一为俱舍宗:本于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发扬诸法的有谛。俱舍论为阿毗达摩俱舍论之略称。阿毗译对,达摩译法,俱舍译藏,合称对法藏论。对有二义,一以向涅盘,二对观四谛。所谓对法者,即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得涅盘之乐,这是本论的目的。二为成实宗: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此论,遂传入我国。此宗以宇宙万有,分为世界门及第一义门。世界门认诸法为有,人我非元,不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离因缘则灭,虽有亦假,似有实无。进入第一义门,则说人空法空,互蕴假和合中,实无常实无人我,曰人空观。互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曰法空观。三为禅宗:禅宗者,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门也。此宗主抱定一句话头,真实参究,以期澈悟,所谓剿灭情识,澈证心源者是。四为律宗:此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以持戒而净除身、口、意诸恶业。五为天台宗:此宗始于北齐慧文,传于慧思,而集大成于隋之智远。智远居天台山倡立此宗,因山为名。此宗以《法华经》为本,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道观之圆融无碍法门。六为华严宗:

此宗以《华严经》为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

七为法相宗:一名唯识宗,依楞伽、网毗达摩、华严、解深密、菩萨藏等六经,及瑜伽、摄大乘、成唯识等十论而成立。其教义为宇宙万有,悉为识转变,三界唯心,心外无法;吾人仅从现象求之,而不知此乃吾人自心变之影象,而非实有之景物,则惑之甚也。八为三论宗: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开宗。百论为提婆菩萨所造,破世间一切之邪,以显一切之正。中论及十二门论为龙树菩萨所造,前者破大小二乘之迷,通于大小两教,后者破大乘之妄执,以显大乘之真义。九为密宗:亦名真言宗,以《大日经》、《金刚经》

等真言密教为依据,以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四曼——大、三、法、羯四种曼陀罗,及三密——身、口、意为教义,取“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的方法。十为净土宗:

此宗以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教人起信发愿,以念佛为行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法门(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智下愚,均可修持。我在本书前面列举的邻居老太太修的就是这一法门)。

这些宗派哪一家更接近释迦牟尼的真谛?能不能直指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的精粹?

有没有修正篡改、断章取义甚或背离佛家宗旨的内容?

释迦牟尼也曾说过,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条条大道通罗马。”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是可以的,但百人百心,鱼龙混杂,难免不屑之徒混入佛门,歪门邪道领其风骚。加之佛法如汪洋大海,善男信女真正研究了解的并不多,陈规陋习却代代相传,一成不变。佛教安能不衰?安能不亡?

挽救危亡的办法是变革和创新。

四十一

中国有句俗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又说:“从善如登(如登山),从坏如崩(如崩溃)”,佛门修持也是如此。你若追求真、善、美,修到罗汉、菩萨或佛的境界,比登喜马拉雅山的顶峰还要难,没有九死一生的决心,不下摩顶放踵的功夫,怎能知其奥义、望其项背呢?你若想随随便便、舒舒服服,甚至不管好坏,不辨是非,歪门邪道便会驾驭你。

从佛的历史来看,密教开始由法身佛所说,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修佛法门;后来它以佛教大乘思想的理论为基础和根本,引进印度教的观念和修法,也未尝不是一种改革。

但有一种“密法”,却让人怀疑。

圣严法师说:“密法可分为杂密、事密、瑜伽密和无上瑜伽密。杂密类似民间信仰,事密已经有组织化,瑜伽密跟禅定相应,无上瑜伽是跟当时印度教的性力派结合而完成。

所谓性力,即是以男女性的交媾,两性双身双修,成为方便和智慧的圆满集成,以女性代表智慧,以男性代表方便。这种思想和中国道家的房中术,又名御女术是一样的,不是根本佛教的修行方法。”

“佛教以离欲为根本,无上瑜伽却要透过淫欲的事实以达解脱的目的。”尽管这种密法有它自己的道理,“他们的教理和行法,组织严密,层次分明。特别是在教理方面,以中观为根本,以瑜伽为辅佐,对于僧侣的训练和教育,也极其严格而且系统化、层次化,所以有坚定的信心和一定的法门”,但肯定不是释迦牟尼的佛家。

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修持人有妻子不为过,但若以男女性行为作为修持的法门,甚或藉口传法而发生淫乱关系,就绝不是佛法,而是尘世禁止,佛门反对的坏事。“虽然,他们修持者本身不以此为淫乱,而是为了达到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男女界线统一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性的快乐和享受”,但在中国,绝不是正当光明的一种修持方法。“而所谓统一也只是暂时的统一,属于一种忘却小我自我中心的情况,并没有达到断除烦恼的程度,当然没有解脱,更没有成佛”。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修持方法败坏了佛家清净高洁的名声,为某些想灭亡佛教的人士提供了借口。

在这一点上,尘世的圣贤和正人君子是很严格的。孔子教导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动”;他偶尔见了南子,怕人们怀疑与她有染,曾近乎对天发誓,说明自己绝无丝毫邪念。外国的古代哲人虽然开放一些,但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敢轻越雷池。罗马帝国兴起的历史时期,希腊的伊匹克鲁斯曾主张:人生除快乐外,别无实质的道德和价值可言。但他的所谓“快乐”,并非懒惰、愚笨、伴有痛苦恶果的感官的快乐,而是一种明智的安静。到了电子时代、征服太空的时代,中国仍然提倡严肃的男女关系,仍然认为贪污和腐化是最可鄙的。

在国外,虽还存在红灯区,还有人提倡性开放,但已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不屑。

以男女性行为作修持的法门,可以休矣!

大江东流,泥沙俱下,佛教也不能抗拒这个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僧侣中鱼目混珠者的经营宣传,教派林立,说法各异,让人弄不清它是佛还是魔,是正还是邪。如一贯道,它继承白莲教等秘密结社的余绪,主儒、释、道、耶、回五教一贯之说,挂佛家之羊头卖杂牌之狗肉,不知要将一些愚痴之人引向何处?至于民间的蠢夫愚妇,听了一些歪曲佛教历史、混诸佛教教义、篡改佛教宗旨的胡乱宣传,将多神崇拜、魔鬼迷信以至巫术咒语、灵媒乩童之类的民间信仰都当作正宗的佛教,岂能不败坏佛家的形象?

当然,民间的这种信仰是可以理解的。一些人缺乏知识、缺乏力量,觉得自己无法主宰和驾驭自己的命运,恐惧天灾人祸的突然降临,他们向诸佛菩萨、神仙魔鬼求愿祈福,希望帮助自己消灾免难、除病延寿,乃至求财、求子、求婚姻的美满等等,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但佛和菩萨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久而久之,一些聪明人和彻底失望的人怎能不心生疑窦?

不要许愿说皈依佛法僧三宝便其福无穷,更不能将人们的幸福寄托于来世。应该像孔繁森说的那样:要在今生今世,让大家幸福。

若是今生今世让人吃苦遭罪,无论教义多么美好,也终究难得多数人之心。

四十二

马克思当年面对不觉悟的普鲁士民众,曾恨铁不成钢地说过:“这样的普鲁士人民,只配有这样的普鲁士政府。”列宁对那些甘当奴隶、不思反抗的奴才也曾表示过鄙视。鲁迅悲天悯人,对阿Q这样的愚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总之,人间历代的圣贤伟人、仁者志士,都曾为人民的饥寒、灾难和各种人生痛苦而痛心疾首,都曾希望被剥削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早日觉悟,自己解放自己,并教导大众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学得本领,立足社会,以便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唯有佛教再三提倡受苦和忍辱。

为了学到知识,为了获得丰收,为了创造业绩,需要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不吃苦中苦,怎为人上人?”但这种吃苦,是为了开拓人生的道路,展示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辉煌,一句话:为了自己和大众的幸福。但不是要永远受苦,更不是为受苦而受苦。

人生不易,道路曲折,尤其是运气不佳、遭冤受屈之时,需要忍耐,甚至要准备做到骂不还口,唾面自干。忍得一时气,解了百日忧,有时或许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如张子房忍不了黄石公令其拾鞋之辱,就得不到那部“无字天书”,就当不了王者之师。如韩信不忍胯下之辱,就没有他后来的“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指挥若定。正如苏东坡在《留侯论》一文中所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小不忍则乱大谋,干大事者理应忍耐。但这种忍,不是任其侮辱欺凌,不是被动的听天由命的任其压迫、陷害、整治以至杀戮。

佛教的忍,是一味的忍,是不问是非的忍,是要求打了右脸立即伸过左脸,任由作践甚至杀戮也不反抗的忍。

抄录这段文字以作证明:

那时,佛做忍辱仙人,在山上修道,修忍辱行,适遇歌利王带文武百官、宫娥妃嫔,到山上游玩打猎。这些宫娥,在山上各处游玩,见一位老修行坐在树下不动,觉得奇怪,便问他:“你在这里做什么?”答:“在这里用功修行,修持佛法。”宫娥根本没有听过佛法,不知什么是佛,出于好奇,便都围着老修行问法。这时歌利王打猎回来,见宫娥都不在,便四处找寻,见众宫娥原来都围着老修行很亲昵地在谈话,便生起妒忌心,以为老修行引诱了他的妃嫔,一怒之下,便责骂老修行:“为何引诱我的妃嫔?”老修行答:“没有,我只在这里修行,和她们说点佛法而已。”王问:“修什么行?”答:

“修忍辱行。”王问:“什么是忍辱行?”答:“人们怎么样对我不好,我都能忍辱。”

王不信说:“你能忍辱?我现在便先试你。”遂将他的耳朵割下问:“是否生恨心?”

答:

“不生恨心。”王再将他的鼻梁割下,仙人亦答说:“不生恨心。”王再截下他的四肢,仙人依然说:“不生恨心。”“你根本打妄语,我不相信你一点恨心都没有。”

于是老修行便发愿:“我若不生恨心,则我的耳、鼻和四肢都会即刻恢复生长,如果我有丝毫恨心,则耳、鼻、四肢不会再生长。”发愿后,果然耳、鼻和四肢都恢复如旧。王见之大骇,以为是妖怪。这时候,护法大神大怒,便降狂雨、冰雹来打歌利王,老修行又发愿:“愿护法善神不要发怒,不要责罚他,将来我成佛,一定先度歌利王。”

忍辱忍到任人欺凌甚至任人残害也没有丝毫憎恨之意,几乎还有点自得其乐的样子,尘世间的任何圣贤怕都不能效法。

忍辱仙人不是手无寸铁、软弱可欺的庶民,而是具有神通的仙人,为什么要容忍歌利王如此残暴地对待自己?在恶势力面前如此驯顺、任其宰割且不怒不恨不呼号不呻呤,这样的白白送死有什么意义?尘世间人若要效法,割断的东西还能恢复如初吗?

我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一直不以为然。像歌利王那样,为了莫名其妙的妒忌心,便逞一时之怒,如此惨无人道地杀人,仙人不仅不惩办,还声明以后要先度他,真叫人不可理解。难道杀人罪可以不绳之以法吗?如给歌利王这样的优待,人间的睚眦必报,借刀杀人,公报私仇等等一切缺德的恶业还算不算罪行?还要不要报应?

应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绝不该给人“不坏没有人爱,不恶难成仙”

的错觉。

若是凶狠残暴、枉杀无辜的恶徒能够优先超度、优先升天堂,那么,难道要正直善良的人去下地狱吗?

还是应该明确地提倡:要尽力爱护他人、利益他人、教育他人、挽救他人,让他人与自己同走正道;绝不能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以他人为自己的地狱,嫉妒他人,憎恨他人,损害他人,甚或残害他人。被红尘污染、被邪见颠倒的人间众生,需要正确的是非标准和正确的荣辱观念。

四十三

同类推荐
  • 白话观无量寿经

    白话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
  •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本套丛书包括十四册:《佛教·佛经故事》、《希腊神话》、《中国神话》、《一千零一夜》、《圣经故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伊索寓言》、《成语故事》《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安徒生童话》。
  • 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民族、宗教问题很敏感,民族、宗教工作很重要,民族、宗教关系很重大,一句话,民族、宗教无小事。
  • 中国的佛教

    中国的佛教

    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大约诞生于公元前565年,逝世于公元前485年,活了80岁,与我国春秋时代的孔于是同时代人。在他“觉悟”之后,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释迦牟尼也是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这是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的缘故。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热门推荐
  • 愿白欢

    愿白欢

    自从在承台上见了那人后,连笙就觉得这么些年总算没白活,让她知道了什么是被人宠在心尖尖上的滋味,什么又是把人捧在心尖尖上的滋味。虽然早些年没能陪在那人身边,还好,天命眷顾,她有了一次陪他从青丝到白发的机会。
  • 快穿系统老婆要抱抱

    快穿系统老婆要抱抱

    超A霸道女主妤苒×软萌乖巧小男主煜翎某个位面小可爱男主眨巴着眼看着妤苒求抱抱某女主极为敷衍地蹭了一下便继续投入了赚钱的海洋某可爱男主:我当初就不应该让她这么容易得到我,╭(╯^╰)╮某霸道女主:我当初就不应该被美色所诱惑得到他,吵
  • 爱上护士姐姐

    爱上护士姐姐

    那男人本来想去拉小翔,听了可欣的话似乎改了主意,脸上挂着一丝怪怪的笑:“奥。”他拉长了声音,“是吗,冲你来就行了啊,那我倒要看看,你要怎么做才能让我放过他呢?”说着,他走近可欣,在她的身边站定,高高的个子挡住了所有的亮光,可欣缩了缩身子。那人伸头过去,细细的嗅了嗅可欣的头发:“嗯,是我喜欢的味道,怎么样?”他的眉毛挑了挑,看着吓得身体有点哆嗦的可欣似乎更开心了,他眯起眼,眼神中充满了玩味,“要不你来个以身相许吧!”
  • 辉烨姬

    辉烨姬

    有悲哀,也有无奈,你以为成神掌控生死,其实不过是跳入另一个轮回
  • WakeUp少女们

    WakeUp少女们

    2005年,从一张公告开始了这个传奇,那个名字,AKB48!
  • 职业球员生涯

    职业球员生涯

    为什么我们中国出不了后卫,为什么能进NBA的都是一些大个子,难道真的是我们黄种人身体素质不行吗?我谢洪还真就不信你这个邪,我一定要让我们中国的篮球也能让外国人看到而竖起大拇指。是的,我相信我市是能做到的,你等着吧,那个永不言败的男人,我一定会超越你的
  • 小别离之乐妍

    小别离之乐妍

    本文是作者在看小别离第三遍时,对里边的一些戏份不是很喜欢,就想改一下。(不喜勿喷)
  • 猫神驾到

    猫神驾到

    我是来装装装装装装装装装装装装装装装装B的。
  • 命运的锁轮

    命运的锁轮

    在这个世界上,感情这种事儿最复杂,彼此间的关系永远也捋不清。有的爱是无情的,有的爱是需要勇气的,也有的感情是从欢喜冤家中产生的。有时候对另一个人的暗恋是无私的,但是有一种爱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至于你想要哪一种爱,就看你如何去选择了!你……想要被哪一种爱去守护呢?
  • 如期而至终将是你

    如期而至终将是你

    相逢时;医院里你好,傅先生待我们给傅老先生检查没事了就可以出院了,傅煜宸唇角一勾,傅先生?我记得某人在小时候总喜欢屁颠屁颠的跟在我后面煜宸哥哥,煜宸哥哥的叫。婚后;傅煜宸出席某场宴会,突然有个当红小花旦走到傅煜宸面前:煜宸哥哥,你怎么在这?傅煜宸看了一眼你谁呀,最后把当红小花旦气哭了。当晚就上了热搜。回到家,席妤坐在客厅,哎呦,怎么那么快回来呀,煜宸哥哥叫的还真是甜呀,傅煜宸走了过去将席妤圈在怀在耳边吹一下,没你昨晚叫的好听。席妤满脸通红娇嗔了一句:“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