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736000000022

第22章 结论

政府新闻政策的变动、大众媒介自身的定位、社会受众对媒介的认知和使用水平都从不同层面影响到对大众媒介公信力认知和评价。但万变不离其宗,探求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外部要素基本脱离不了新闻管制、经济利益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价值判断这三个层面的思考。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内部要素则无法避开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良心这个话题,后者与前者密切相关,无法切割。我们在此思考的是大众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媒介的自身角色认知以及主流价值观下的价值判断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思考政府与新闻界的关系及其新闻政策对大众媒介公信力有何影响?这里涉及新闻管制问题。纵观近代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史,政府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中央政府对待大众媒介的态度和政策,常因当权者的更迭或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处于变动之中,这种不稳定性使大众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时好时坏。政治势力通过金钱贿赂、提供官职,或是逮捕、监禁、暗杀等种种形式对新闻界进行渗透或控制,这在晚清和民国新闻发展史上并不鲜见。

自20世纪50年代对报纸和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大众媒介长期处于国家所有制状态,政府利用政权力量建立起来的报业体系,为宣传国家政策方针、统一思想、有效控制和管理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早期缺少竞争、信息来源渠道单一的情况下,国家媒体先入为主地确立起在新闻报道方面的权威地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影响力并不等同于公信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报刊的大量创办,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政党机关报对社会的绝对影响力已今非昔比。

在政府对大众传媒有强大的掌控或影响力时,社会对大众传媒的信任程度与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关系成正比。我国大众媒介因客观环境所限,新闻方面仍有较多的宣传性报道。政府的大量政策方针是通过大众媒介途径进行宣传的,政府能否履约,能否按照所宣传的进行运作,势必影响到发布这些信息的媒介公信力。

1949年后,随着各类政治运动的兴起及“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大众媒介比以往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其破坏性和影响力也在这个时期凸现出来。这也使人们在“文化大革命”后逐渐脱离盲目信任媒介宣传的状态,开始对媒体上发表的观点和信息进行辨别和思考,20世纪80年代末新闻改革的呼声即反映出人们对媒体公信力的担忧和不满。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国媒体公信力仍然面对着相同的挑战。

其次,大众媒介自身的角色定位影响到媒介公信力。

民国时期,特别是在政治权力斗争激烈、利益关系复杂的时局中,一条看似伸张公平正义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其得以出台的背景及目的也许是出于私利而非社会公益之心。基于事实的报道,的确能对政府和官员发挥舆论监督和提醒约束的作用,但大众媒介应尽力避免以个人倾向或好恶来代替客观的社会评价,否则很容易出现缺乏深度思考、只求抒发口舌之欲和个人感情的过激言行。这将使社会无法在宽容、坦诚的平台上对话,如在近代报业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敢于触犯政客或当局的报刊为迎合读者心理,在新闻报道中对报道对象缺乏应有的尊重,将个人好恶掺入报道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以致有失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严重者遭遇杀身之祸。这种非理性的报道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以恶治恶式”的方式绝不是正直、负责的媒介应采取的手段。

对1949年后的中国的新闻界而言,在新闻宣传上出问题,其所要担负的政治责任要比社会责任严重得多,这成为束缚新闻界言论空间的重要外因。在政治空气浓重的时期,大众媒介大多提供“应提供的内容”或受众“应知道的东西”,受众的需要并非首要考虑重点。

实际上,我国的大众传媒即使在现阶段政府新闻政策允许拓展的领域内,也缺乏独立的声音。以报道国家重要政策为例,媒体对大容量的政策文本缺乏带有独立见解的解读,反映在报道上就是堆砌官样文章,几乎没有真正给人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的空间。

国家政策是否能被社会真正接受和理解,与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关系密切。如果大众媒介囿于传统的报道风格和报道模式,沿袭程式化的报道,受众也习惯于按传统的思维来给出自己的解读和判断。政府在进行政策宣传时,投入时间长、力度大,但宣传效果却常不尽如人意。随着外部大环境的逐渐放开,政府应允许并鼓励媒介形成自身的报道特色和勇于表达不同的观点,而媒介也应积极改变长期以来报道风格和报道模式上的僵化,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另外还应指出,媒介对社会问题的提出,应以维护社会公益为目的,而非为寻求刺激、个性、独家新闻,不惜夸大事实,哗众取宠,空托舆论监督之名而无真正关怀社会之心。与此同时,大众媒介不应一味迎合受众低层次的需要,应主动提供健康、积极的信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益社会进步。负责的大众媒介既要反映这个社会的良心,也愿真心为着社会公共利益放下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提供真实的信息和评论。这样的媒体才能获得受众长期的支持和认同。

大众媒介的权力来自其所代表的大众,因此必须首先尊重和认识公民的权利,同时担负起媒介自身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不要将自己摆在审判者的角度,以致使报道干扰司法的独立和公正。记者的意气用事、感情偏向有可能对法律断案的公平、公正带来过多的外部压力。发挥舆论监督、反映社会现实是大众传媒的基本职责,但这些职责的发挥需要建立在尊重法律和被报道对象的基础上,不能越界行使这种权力,否则其损害的是社会的法治秩序,使司法审判与传媒报道发生矛盾,因影响司法公正而最终影响媒介的公信力。

大众媒介能否主动、及时地提供信息于社会,同样影响着媒体公信力,特别是那些关乎社会公共利益,如公共健康、社保基金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时就更是如此。2003年的“非典”前期对疫情报道的隐藏及压制曾一度使政府和大众媒体公信力陷入信任危机,凸显出政府对媒体控制力之强大。

大众媒介及其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是媒介公信力得以保证的重要基础。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社会关怀,不知何为公平、公正以及社会正义理念的机构和个人,能真正认同它对他人、社会和政府的高尚要求。不少时候,我国新闻舆论界可以在某个时期形成较有影响力的舆论导向,指斥社会黑暗、维护社会权益,却常看不清自身局限,如缺乏宽容、控制信息、新闻舆论与广告呈现两张脸孔等。

大众传媒如不能及时、公开、客观地提供真实信息给社会大众,就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特别是在网络媒体的时代,传统的大众媒介已无法完全限制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如果大众媒介不能与时俱进,媒体公信力的危机已是不言自明。

再次,大众媒介的公信力状况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密切相关。不同时期出现的媒介公信力问题各有其时代的代表性,反映着各时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认知,对监督和规范媒介的传播行为发挥着内在约束力,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于变化之中。大众媒介对事物的是非、美善等判断标准必然受到其所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以新闻报道客观性为例,自近代报业进入我国之初,直到如今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虽不断有新闻界内外人士对我国新闻报道缺乏客观性问题提出批评,但新闻从业者并未能真正明白“客观性”新闻对社会的真正意义,更遑论尊重和遵循。而这种问题的背后,即涉及整个社会价值观的问题。

众所周知,西方社会中很多基本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与其基督教信仰文化密切相关,在基督教文化中,诚实被视为极其重要的品格,并成为衡量人们社会生活中各种行为的核心标准。在这种信仰下培养起来的文化,对诚实的尊重已获得整个社会的肯定,具有强大的社会约束力,具体到社会各个领域,当然包括传媒领域,其所能发挥出的道德约束力是不言而喻的。

反观我国,虽然传统文化也提倡诚信待人,但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下,这种从人本文化出发的诚实标准,相比因敬畏信仰而出发的诚实,具有大得多的可操作空间。我们并非说西方社会的报道全部就是客观的,但关键是在整个社会文化对诚实极度看重的环境中,无论就媒体及其从业者,还是就社会的监督力量而言,已具有无形的默契,公然进行破坏者只是极少数,并且等待这种人的结果将是信誉全失,不可能再在新闻界立足。但这种不诚实的报道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我国,虽然无论社会还是媒介都知道其危害,但整个社会对这种“不诚实”却持有难以理解的宽容和麻木,只有当一个社会对表面的谎言习以为常、不以为意的时候,才可能对媒介有这样的宽容。这种状况使媒介在尊重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方面缺乏应有的社会舆论压力,社会自身也无法担负起监督媒介的力量,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单单期待大众媒体进行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整个社会的议题。

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政府的新闻政策、受众的选择以及媒介的自我定位相互影响,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主导作用也各不相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公信力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也随着这些外部因素而发生着变化。

当今我国大众媒介在讨论敏感领域、客观引述国外报道和评论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够全面和遮遮掩掩的问题。在网络媒体的舆论影响力未展现出来之前,我国一直缺乏相对自由的公共讨论空间,社会舆论议程基本被国家掌控的大众媒介所掌握,普通民众与民间组织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相当有限。此外,媚俗、庸俗的娱乐新闻、社会新闻的涌现,虚假、低俗广告的屡禁不止,现行法规或管理上的缺失,使相关政府机构在履行职责时,存在明显的执行盲区,不能对新闻界的不良行为予以有效制裁,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当代媒介的公信力水平。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大众媒体公信力的研究和探讨也将继续下去,纵观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走过的历程,我们看到其背后折射出的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迁。不同时期的受众因受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意识形态观念、信息来源的多寡、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并非总能对大众媒介公信力予以公平和客观的评价。所以真正具有公信力的媒体不仅要经历其所在时代的检验,更也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样我们再审视那些特殊时期如“文化大革命”时被社会认为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其实却充满了谎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研究者深知,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要发生较大突破,并非靠专家、学者们在理论上达成某种共识或建立起某种评价体系就可以实现,但对该问题的思考能帮助我们客观地认识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各方因素,而非把问题简单化。今日的大众媒介领域需要昔日《大公报》那样的先行者,当然,就是那些先行者也有其局限性,能达到完美意义上的大众媒介公信力,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的期待,但向着该目标前进和要求应是大众媒体不懈的追求,也将是全社会的福祉。

一、专著

[1]宁树潘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埃默里等著。美国新闻史 。展江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 ,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续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6

[4]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 ,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 。北京:广播出版社,1983 。[5]陈崇山,弭秀玲。中国传播效果透视 。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

[6]陈华编 ,中国新闻事业史 ,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

[7]陈力丹 。世界新闻传播史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8]《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卷》编委会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台百卷丛书(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9]丁淦林 ,中国新闻事业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方汉奇主编,宁树潘、陈业劭副主编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1]方汉奇 ,中国近代报刊史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12]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3]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 ,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14]郭镇之 ,中国电视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5]何承朴 ,四川近代报刊三十家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6]胡道静 ,新闻史上的新时代(民国丛书第三编第41 号),北京:世界书局,1946

[17]张维义 ,当代“老新闻”,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18]黄天鹏 ,中国新闻事业史(民国丛书第三编第41 号),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

[19]蒋国珍 ,中国新闻事业发达史(民国丛书第三编第41号),北京:世界书局,1927

[20]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 ,解放日报五十年大事记(1949—1999),北京:解放日报社,1999畅

[21]赖光临 ,七十年中国报业史 ,台北:中央日报,1981

[22]赖光临 ,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上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23]赖光临 ,中国新闻传播史 ,台北:三民书局,1978

[24]李瞻 ,世界新闻史 ,台北:三民书局,1993

[25]马光仁 ,上海当代新闻史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6]马光仁 ,上海新闻史(1850—1949),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7]欧阳醇 ,报纸,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28]任白涛 ,综合新闻学(民国丛书第三编第40号),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41

[29]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 ,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刘明华,郑超然译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30]张友鸾等,世界日报兴衰史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1]陈伯熙 ,上海轶事大观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32]海市广播电视局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广播电视七十年(1923 ,1—1993 ,1)

[33]沈寂等 ,中外电影大观(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34]黄维钧 ,中国第一女影星的爱恨生活:阮玲玉画传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5]徐迅 ,中国新闻侵权纠纷的第四次浪潮———一名记者眼中的新闻法治与道德,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36]朗劲松 ,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7]《文汇报》报史研究室,文汇报史略(1949畅6—1965畅5),北京:文汇出版社,1988

[38]研究室 ,在曲折中行进:文汇报回忆录2 ,北京:文汇出版社,1995

[39]吴廷俊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0]吴廷俊 ,新记《大公报》史稿(第2版),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41]杨光辉,熊尚厚等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42]曾虚白 ,中国新闻史 ,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77

[43]张国良 ,现代日本大众传播史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44]张静庐 ,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 ,北京:现代书局,1932

[45]张之华 ,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公元724年—1995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6]赵玉明 ,中国广播电视通史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47]朱传誉 ,报人·报史·报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48]徐铸成 ,徐铸成回忆录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9]徐铸成 ,亲历1957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0]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章建刚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1]杨熙 ,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新社三十五年经验集纳,北京:中国新闻社,1987

[52]陈存仁 ,抗战时代生活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3]曹聚仁 ,我与我的世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4]陶菊隐 ,记者生活三十年 ,北京:中华书局,1984

[55]姚福申 ,学海泛舟二十年 ,香港:香港语丝出版社,2001

[56]曹聚仁著,曹雷编 ,听涛室人物谭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7]李建新 ,中国新闻教育史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58]宋军 ,申报的兴衰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59]刘志琴主编,闵杰著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0]刘志琴主编,罗检秋著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三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1]徐铸成 ,报海旧闻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2]曹聚仁 ,北行小语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3]喻国明等 ,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基础理论、测评方

法与实证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4]张友渔 ,报人生涯三十年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

二、文集 全集 年鉴 资料 期刊 传记

[1]《新闻报》三十周年纪念专刊

[2]上海通志馆,上海市年鉴(1935年)

[3]贾树枚 ,上海新闻志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4]上海研究资料续编 ,上海:上海书店,1937

[5]胡适书信集(上)(1907—193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祝均宙,萧如斌,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新编鲁迅杂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8]胡适全集(第2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9]熊希龄先生遗稿,上海:上海书店,1998

[10]广西日报新闻研究室 ,国际新闻社回忆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1]新华日报的回忆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12](中国现代自传丛书第一辑)张玉法,张瑞德 ,龚德柏回忆录(上),北京:龙文出版社,1989

[13]蒋丽萍,林伟平,民间的回声: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传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14]管翼贤 ,新闻学集成(第七辑),北京:中华新闻学院,1943

[15]中国新闻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新闻年鉴(1983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6]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中国新闻年鉴(1985年),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17]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学会联合会 ,中国新闻年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8]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学会联合会 ,中国新闻年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9]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 ,中国新闻年鉴 ,北京: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1994

[20]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 ,中国新闻年鉴 ,北京: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1995

[2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中国新闻年鉴,北京:中国新闻年鉴出版社,2000

[2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中国新闻年鉴 ,北京:中国新闻年鉴出版社,2002

[23]《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6

[24]《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

[25]《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

[26]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 ,新闻研究资料(第19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7]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 ,新闻研究资料(第20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8]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新闻研究资料(总第30辑),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29]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新闻研究资料(总第40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三、主要参阅期刊

[1]重庆《新闻战线》

[2]《中外月刊》

[3]《东方杂志》

[4]《申报》

[5]Journalism Quarterly

[6]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四、主要参考论文

[1]陈斌,贾亦凡,2002年十大假新闻 ,新闻记者,2003(1)

[2]陈斌,贾亦凡,2001年十大假新闻 ,新闻记者,2002(1)

[3]喻国明等,中国报业:面对结构性转换———1994年全国报纸读者调查分析报告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3)

[4]鲍兰 ,如何提高对农节目的可看性与可信度 ,电视研究,2003(2)

[5]卜卫 ,受众的媒介观念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2)

[6]陈崇山 ,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上),当代传播,2001(1)

[7]陈崇山 ,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下),当代传播,2001(3)

[8]陈崇山 ,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中),当代传播,2001(2)

[9]陈力丹 ,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 ,新闻记者,2002(2)

[10]陈亚洲 ,舆论监督也要讲公信力 ,报刊之友,2000(2)

[11]方德运 ,提高公信度增强竞争力 ,新闻爱好者,2002(6)

[12]韩炼 ,三大新闻传媒发展趋势浅议 ,当代传播,1998(6)

[13]何运林 ,党报规避软新闻对公信力负面影响的思考 ,新闻前哨,2001(3)

[14]胡卫东 ,电视广告误区种种 ,电视研究,1999(4)

[15]黄旦,严慧颖,从新闻史看新闻宣传与新闻失实 ,新闻界,1998(3)

[16]黄旦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媒的基本走向 ,杭州大学学报,1995:25(3)

[17]黄晓芳 ,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 ,电视研究,1999(11)

[18]黄晓芳 ,媒介公信力与视听率发行量 ,新闻记者,2000(2)

[19]季为民,张宪春,被“烟幕弹”遮住的新闻真实———解读集团利益驱动下的假新闻悖论,新闻爱好者,2002(6)

[20]蒋莉 ,警惕“真事实假新闻”,新闻战线,1996(7)

[21]靳一,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新闻界,2006(9)

[22]李剑林 ,非常事件与媒体公信力 ,新闻前哨,2003(4)

[23]李良荣 ,中国新闻改革20年的三次跨越 ,新闻界,1998(6)

[24]李忠昌 ,试论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5]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 ,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 ,新闻大学,2005(1)

[26]刘强 ,新闻媒介信用论 ,当代传播,2000(1)

[27]刘海贵 ,论精确性报道 ,新闻爱好者,2002(1)

[28]潘文群 ,假新闻:腐朽文化的产物———透视新闻媒体的虚假报道,新闻记者,2001(3)

[29]彭朝丞 ,新闻来源·可信度·吸引力 ,新闻战线,1994(4)

[30]彭伟步 ,重塑媒介公信力 ,粤海风,2002(3)

[31]彭伟步 ,中美传媒公信力比较 ,新闻记者,2002(7)

[32]屈凌云 ,现实呼吁:用新闻立法惩处假新闻 ,新闻爱好者,2002(6)

[33]佘文斌 ,公信力———传媒竞争的重要砝码 ,新闻战线,2002(5)

[34]石卫平 ,大众传媒与受众的社会化 ,江苏社会科学,2001(6)

[35]舒汉锋 ,新闻报道失实的法律认定 ,现代传播,1997(2)

[36]汤俊峰 ,新闻的局部失实不容忽视 ,新闻知识,1998(4)

[37]童兵 ,新闻传播现实性要求的真实把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1)

[38]托马斯·J ,约翰逊,芭芭拉·K 。凯,谭辛鹏 ,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 ,国际新闻界,1999(5)

[39]张国良,廖圣清,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一 ,新闻记者,2000(7)

[40]张国良等,中国传媒“议题设置功能”现状分析,新闻记者,2001(5)

[41]张亚华 ,关于电视新闻画面真实性的思考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4(3)

[42]何国平 ,论媒介公信力的生成与维系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2)

[43]陈心安 ,媒体公信力的要素构成 ,新闻前哨,2004(5)

[44]张志新 ,新闻媒体公信力解读 ,新闻采编,2004(2)

[45]林炳堂 ,公信力:县级媒体不容忽视的问题 ,声屏世界,2004(2)

[46]孙静 ,公信力:打造主流媒体之本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6)

[47]沈荟,金璐,西方传媒公信力的研究视域 ,上海大学学报,2008:15(4)

[48]俞熙娜 ,增强媒体公信力:从我做起 ,新闻实践,2004(5)

[49]周菁,刘家虹,重视并提升投资理财新闻的公信力 ,新闻前线,2004(1)

[50]杨玉华 ,增强网络媒体公信力对策谈 ,声屏世界,2004(6)

[51]喻国明 ,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初探———鉴论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与问题(上),新闻与写作,2005(1)

[52]喻国明 ,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初探———鉴论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与问题(下),新闻与写作,2005(2)

[53]喻国明,张洪忠,中国广播电视公信力评测报告 ,视听界,2007(3)

[54]赵志刚 ,提高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新闻前哨,2004(4)

同类推荐
  • 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甘肃省陇南市是2008年我国重大地震的一个重要区域,在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人口迁移和异地搬迁安置,是重建工作的一个重点。陇南市又是我国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地区之一,也是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研究这个区域的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对策问题,有着非常现实
  • 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本书是对世界的历史,人类文明成果的一次回顾和检阅。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文明将会开出更加灿烂多彩的思想之花,结出更加丰富的文化科学硕果。如果您阅读此书,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一种选择,是一次对人类文明的礼拜,更是一次撷取知识信息的大好良机。
  •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传媒经济学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并迅速发展,其研究领域和相关议题超出了许多对该学科不熟悉的人所能想象的深度和广度。从技术意义上讲,并不存在特定的传媒经济学这一概念,因为这将意味着传媒领域的经济规律和理论有别于其他领域。然而,从实践来看,将经济规律和理论具体应用于传媒产业和公司却意义深远。因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解析经济影响力如何指导或限制传媒活动,以及它如何对传媒市场的具体动态产生宏观影响。
  • [苏]合作教育学派教育基本原理与论著选读

    [苏]合作教育学派教育基本原理与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当下,信息化教育已成气候,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领全国教育风气之先的信息化都市。然而,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仍显不足,且一直以来因平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屡受诟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本书立足于嘉定区实验小学“互联课堂”项目的成功推进,分学科介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案例,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其所授经验,足资借鉴。
热门推荐
  • 穿越之最强赛罗

    穿越之最强赛罗

    这篇只是我随意写写,写的不好请间谅本书出法自我脑洞没有我写不了的只有我想不道的
  • 腹黑坏男人的致命诱惑:买来的小妻子

    腹黑坏男人的致命诱惑:买来的小妻子

    “做我老婆怎么样?”男子玩味的笑,从上至下似乎在打量一个物品“当然好,如果不怕你的性命因此丢掉,凡是出现在我猎杀者名单中,没一个可以活命。”“好啊,既然如此,那在我即将丧命之前,尝尝你的味道。”话一出,他如饿狼般扑向她……。
  • 快穿偏执男主又黑化了

    快穿偏执男主又黑化了

    [1V1]卫溪莫名被流星砸死后,唯一的烦恼就是自己过太优秀,没有对手。自从绑定了系统,她多了一朵随时都需要呵护,还动不动就莫名其妙黑化的娇花。霸道总裁:溪溪,看,这是我为你打出来的商业帝国。卫溪:那是我送你的。顶级影帝:溪溪,看,我为你拿下了影帝!卫溪:那是我捧上去的。千古明帝:看,溪溪,这是我为你打下来的锦绣河山!卫溪:那是我给你打的。男主:(┯_┯)什么都不是他的肿么办。这是一本男女主拿错剧本的小说女主高冷面瘫全能大佬男主貌美如花赚钱养家系统:自从有了小姐姐,我成了一个装饰品。从一个任务系统,变成了打脸升级系统,在打脸虐渣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又名:傍上大佬之后男主躺赢
  • 阮总又来了

    阮总又来了

    主要人物:阮珩封叶小竺 他拥她入怀,夜已深,露水重,她会着凉。她抬头,浅笑,比那夜的星与月都耀眼。他愣。她喜欢他的味道,淡淡的皂香,很干净。他低首,低沉的嗓音散在清冽的夜中。"有我在。"他们迷路了,在这不知名的地方,连手机也没了。 "我不怕。"他们往这小径上下了注,沿着它一直走,会不会有尽头呢……
  • 青梅竹马一辈子

    青梅竹马一辈子

    洛影原本是叫做林影,父亲不是S市人。父亲去世后,跟着母亲改嫁到洛家,成了洛家的千金。而洛鹏则是洛家的少爷,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算得上青梅竹马。不曾想会有相爱的一天……
  • 8号女主角

    8号女主角

    8号,是她的编号,面对一个“多情”的男友,她该怎么应对呢?大学里的学业、师生情、友情、爱情、亲情,蓝格格和具靛青有着怎样的经历?
  • 帝道霸途

    帝道霸途

    无尽的星空究竟有没有主人,神圣者真的是修炼最高的存在?这个百族林立,五陆出皇的时代,这真是一个大时代。冥王之体,不死战体,冰晶玉体,玄黄圣体,,五行灵体,不灭剑体等……,当这些传说中的体质同时出现时,会发生什么?天通眼,七窍玲珑心,麒麟腿,牛魔臂,至尊骨,顺风耳,第三神目……等特异天赋再次同一时代出现,世间会发生什么?人族,神族,魔族,天使族,修罗族,再一次百族排名,再一次的主星之战,再一次的消亡换来新生,新的血液注入领取新的争斗。传说中的东西再次出现,星空的大时代,世间再次风起云涌,究竟是主天下?
  • 灵魂幽歌

    灵魂幽歌

    神秘的医院,是灵魂的归宿。抑郁症少女只是误打误撞地闯进了属于灵魂的世界,却揭开了隐藏在黑暗中的另一个秘密。真诚与虚伪,忠心与背叛,她的选择无人知晓。镜子诡异的面孔,灰白空洞的瞳眸,还有被幽幽歌声所封印的过去。如果人生是一场戏剧,那她会坚持演到最后么?「标签://悬疑//灵异//恐怖//诡异//超自然」
  • 南北朝那些事儿(叁)——乱世枭雄卷

    南北朝那些事儿(叁)——乱世枭雄卷

    本书讲述了南北朝大历史。北魏孝文帝不惜毁灭自己的民族迁都汉化,为统一天下发动南征。萧衍从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镇诸侯,建立萧梁王朝。南北朝再度展开大会战,韦睿决胜钟离,陈庆之一路高歌书写战争神话。
  • 当戏精遇上毒舌

    当戏精遇上毒舌

    又名《我跟天道谈恋爱的那些年》戏精真娇气女主vs毒舌装冷漠男主离挽作为天地间唯一一个拥有盘古混沌之力的上神,在数不清多少万年里都六界里横着走的。却不想,一朝肆意妄为过了头。神珠被夺、众神负伤、神界封闭、流言四起……托着满身伤痕的离挽逃往人界避祸,本意打劫一辆船来代步的离挽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出手,就是往后余生。为探寻身上的秘密,两人携手踏上了六界征途。一场场悲欢离合落幕后,恍然回首,才发现他们本就是命中注定。君以满身铁甲护我一腔赤诚,我以万千柔情化卿半生孤冷。当戏精遇上毒舌,当废物遇上蠢货,如非你死我活,便是强强联手,且看他们如何挽法则秩序之将倾,绘天下再百万亿年太平。小剧场“你想当男主?”离挽眉梢一挑,轻笑道:“身份背景雄厚,家族势力庞大,你有么?”“……”男人摇摇头。“坐拥天下财富,手下喽啰无数,美女前赴后继,你有么?”“……”男人摇摇头。“童年凄苦,身世悲惨,一域奇才,性格高冷孤傲偏执,你有么?”“……”男人再度摇摇头。离挽仰头娇笑:“那你凭什么当男主。”“……”男主告诉你,他凭什么当男主。1v1双洁he多副线非传统型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