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草地退化、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生态系统失衡、城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正在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超过2000万吨,烟尘排放1000多万吨,二氧化碳排放8亿多吨。水土流失严重,草原严重退化。由于生态植被的人为破坏,仅西部地区就有1000多万人口吃水长期困难。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未来我们不可能继续沿着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子走下去,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
2、技术瓶颈约束日益突显
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获取超额利润。我国许多产业尽管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失去了许多应得的利益。
面对咄咄逼人的科技发展态势,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情况还不能令人满意。据有关资料分析,在原始性创新能力方面,我国在科学知识生产方面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还较小,国际科学论文产出仅占世界的4、38%;特别是从衡量科学知识生产质量的论文被引用数来看,我国仅排在世界第20位。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国在每万人口中的研究开发人员数较低,仅为日本、俄罗斯的1/10,韩国的1/4;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型科学家也明显不足。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据统计,2003年全国大中型企业中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仅占30%,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充分利用当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本来应当是我们赶超先进的一条捷径。但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是1∶0、078,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则为1∶(5~8)。我们同日本和韩国技术能力差距的拉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3、国际竞争压力日益严峻
事实说明,全球化不是“免费的午餐”,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很难分享全球化成果的。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下,后发展国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挤压。
随着我国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近百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许多人开始把中国奉为“世界工厂”。但是,认真分析这个“世界工厂”的内涵,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比如,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为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有90%是“三资”企业实现的;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医疗装备的95%依赖进口。此外,有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不仅消耗了大量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对我国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压力,而且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位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自主创新战略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提了出来。
(二)自主创新战略提出的重要意义
自主创新包括三个部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或模仿创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就是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正确处理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破解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国民经济重大瓶颈难题的必然战略选择。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国情和本国特色。科技发展也必须有自己的明确方针、发展路径、政策导向和机制体制。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重大的科技需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们必须自主建立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技术基础。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就是要使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找到真正的切入点。因此,这不但是我国科技发展路径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大突破。
自主创新是破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题的战略举措。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发展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方面,必须强调国家意志。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提升关键产业水平,应当成为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基本立足点。
自主创新是破解提升国家竞争力难题的重大部署。当前,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促进了科学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但是,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内产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创新队伍和自主开发的平台,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掌握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三)采取切实措施,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路子
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科技自主创新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
1、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最大的变化之一,就在于通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正在增强。在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已占到60%以上。一批依靠自主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正在崛起,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我国企业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因此,尽快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紧迫任务,而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要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要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有关科技计划应当充分体现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有效防止不利于竞争的市场垄断行为。要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国家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如投资、金融、消费和政府采购政策等都应当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政策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
(2)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它们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企业孵化器。
(3)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要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应当建立国家支持形成的公共科技成果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的共享制度。
2、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我们要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1)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一要大力支持科学家的自由探索,并鼓励他们在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力争在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二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实施重大科学计划,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三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作用的有效机制,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科学研究队伍。四要进一步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创造有利于自由探索、潜心研究、百家争鸣、提携新秀、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2)高度重视集成创新工作。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因此,要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还要积极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人才,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3)认真分析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主要科技需求,把科技工作真正落实到这些需求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十一五”规划,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紧迫需要,选择一批项目和课题,实现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军民结合,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努力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政府的经济、科技和产业部门要围绕重大工程,制订相互衔接、互相配合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政府采购措施。
3、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能力建设和环境优化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成为全党全社会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决心。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党全社会都应当深刻认识到,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没有过时,“两弹一星”的精神没有过时。我们要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途径和手段,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深化科技改革,优化自主创新资源的配置。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军民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努力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目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3)加强领导,落实政策措施,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一战略方针的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推动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制定系统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促进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于科技的投入,较大幅度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水平。同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只有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的协力作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有明显的提高。
十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文明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只有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够真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基本特征。这三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