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28200000009

第9章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5)

亏500万元的站了起来,亏200万元的却垮了下去。亏500万元的认为“我这辈子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亏200万元的却说“我这辈子已经彻底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这辈子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45岁的华先生说。

“我这辈子已经彻底垮了。”35岁的罗女士如是说。

看上去,他们两个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华先生是上海一名小有名气的书商,现在每年出书200~300种,年收入数百万元。罗女士现在欠债近百万元,几个债主一直在找她,而她躲在一个情人家里不敢出门。

但是,他们有过类似的经历。

10年前,华先生是上海一所名校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是学院里公认的学术天才,但他毅然下海,贷款2000万元做“大生意”。生意赔了,他欠下了近500万元的债务。这一闷棍敲醒了他,他不再做“大生意”的梦,转来做出书这种适合他的小生意。经过6年的奋斗后,4年前,他终于还清了500万元的债务和利息。

5年前,罗女士还是广州一个小企业主,拥有豪宅、名车和一家小型的加工厂,但因为轻信于人,在一笔生意上亏了200多万元。将豪宅、名车和加工厂全部变现抵债后,她仍然有近100万元的债务。无奈之下,她开始过起东躲西藏的生活,一直到今天。

亏500万元的站了起来,亏200万元的却垮了下去。亏500万元的认为“我这辈子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亏200万元的却说“我这辈子已经彻底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对此,国内知名心理学家许金声教授分析说:“这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挫折商,挫折商高的华先生超越了挫折,而挫折商低的罗女士被挫折吞噬了。”

挫折商的英文简称是AQ(Adversity Quotient),是美国职业培训大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

之前,人们已熟悉了智商(IQ)和情商(EQ)两个概念,它们成了衡量人的素质的重要指标。1997年,斯托茨在《挫折商:变挫折为机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挫折商。简而言之,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2000年,斯托茨又出版了《工作中的挫折商》一书,从此以后,AQ成了职场培训中的重要概念。

“迄今为止,AQ主要是职场培训中的概念。”许金声说,“不过,AQ不只是衡量一个人超越工作挫折的能力,它还是衡量一个人超越任何挫折的能力。同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甚至是零,而AQ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会因为一件小事而产生天塌下来的感觉。”

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美国SBC电信公司的销售数据表明,高AQ员工的销售额比低AQ员工的高出141%。其他研究也发现,高AQ员工的生产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也显著好于低AQ员工。并且,高AQ的病人在手术后恢复得也远比低AQ的病人快。

“高AQ者和低AQ者的差别首先在于,面对挫折时的第一反应。低AQ者一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而高AQ者却会因为遇到挑战而兴奋。”许金声说,“其次,这两种人的心理机制也截然相反。低AQ者是应付机制,他会用种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逃过挫折;而高AQ者是应战机制,挫折会激发他调动自己的种种资源和能量,最终化解并超越挫折。”

按照斯托茨的理论,可以从四个方面考察一个人的AQ:控制(Control)、归因(Ownership)、延伸(Reach)和忍耐(Endurance)。由此,斯托茨又将AQ的得分称为CORE。

┣ 衡量AQ的指标一:控制

所谓控制,即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控制局势。斯托茨认为,我们的控制能力来自我们的控制感:“我感觉到我在控制局势。”高AQ者的控制感高,低AQ者的控制感低。

即便面临重大的挫折,高控制感的人仍然相信自己能控制局势。当别人都以为“大势已去”的时候,高控制感的人总能透过种种消极因素看到积极的、自己可以做主的地方而决不言放弃。但控制感低的人在掌握着很多资源的时候,就很容易觉得“大势已去”了。

北京大学有一名教授,当学生们和他打招呼的时候,他会高抬起头不作任何回应,“高傲”地擦肩而过。知道了他这个习惯后,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再主动和这位老师打招呼。

然而,一个女学生就不这么做。一开始,她打招呼后,教授一样会抬抬头,“高傲”地擦肩而过。但这位女学生并不放弃,个子矮小的她会转过身来,小跑几步,堵在这位教授的前面高喊一声:“××老师,你好!”

这样打了几次招呼后,以后只要一看到这位女学生,这名教授就会主动打招呼:“××,你好!”

这是一种控制感的较量。一般的学生认为,是教授在控制局面。所以,当教授不理自己时,这种小小的挫折感击倒了绝大多数学生。但这名女学生不同,她相信自己和教授一样可以控制局面,她认为教授“古怪”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可以理解的特殊原因。暂时,她不知道这个原因是什么,但她深信没有人真的天生就是这么古怪不讲情理的,只要自己坚持,她就可以控制这个局面,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老师不理自己,这是一种很小的挫折。但亏了500万元,对于没有任何家底的人来说算是重大的挫折吧。然而,前文提到的那位下海的华先生,他并没有将这样的事情看作是“挫折”,究其原因,在于他内心深处的控制感,当时35岁的他深信自己还能将生命的旋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亏了500万元并没有让他陷入恐慌。

斯托茨认为,这种控制感主要来自潜意识,与自己的个人经验关系不是特别大。譬如,华先生亏500万元之前,并没有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经验,他仅从内心深处的信念而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局势。而罗女士,虽然比华先生多很多经商经验,但这些经验并没有帮助她产生足够的控制感。

┣ 衡量AQ的指标二:归因

挫折发生了,我们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这就是归因。

低AQ的人倾向于消极归因。要么,他们是外部归因,将挫折归因为他人、环境等外部因素,而认为自己没有一点责任;要么,他们是消极自我归因,认为自己应为挫折负责,但同时认为局势已不可扭转,而很容易产生被伤害感和无助感。

相反,高AQ的人首先会主动承担责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应该为挫折负责。同时,他们会进行积极归因,即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斯托茨概括说,高AQ的人会有这样的积极负责感:我认为我应该为改善这一局面而负责。

挫折事件必然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但进行外部归因经常于事无补,因为我们最能左右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最能改变的也是我们自己。进行自我归因的人虽然可能会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会帮助他寻找自己的弱点,然后进行改善。而外部归因的人,在挫折发生后会对自己说一句“这不是我的错”,然后就放弃了自我改善的努力。

27岁的阿梅感觉到自己撑不下去了。3年前,她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经理。但从那时到今天,还没有哪一家公司雇用她做销售经理超过一年。多数时候,她刚到试用期就被公司解聘。现在,她几乎彻底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阿梅之所以陷入现在这种局面,和她的归因方式密切相关。第一次被公司解雇就给她造成了重大的心理打击。虽然内心深处知道,自己作为一名销售经理还有所欠缺,但她不敢去做这种自我归因,她的解决方式是逃跑。既然被这家公司解雇了,她就去另一家公司应聘销售经理。被另一家公司解聘后,她再去第三家公司应聘销售经理。她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销售经理梦”,但是,她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对这些屡屡发生的挫折事件做一次自我归因。

每一次挫折事件都是一次机遇,因为它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进行自我归因的人会借此完善自己。这样一来,挫折就成了人生的一种财富。

譬如,华先生在亏了500万元后明白,自己并不适合做“大生意”。作为一名下海的副教授,他明白自己的优势仍在文化方面。于是,他放弃“大生意梦”而改做出书这种“小生意”。经过这样的自我归因后,巨大的挫折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最终造就了他现在的成功。

但是,进行外部归因的人就没有这种机会。对他们来说,每一次挫折就只是挫折,挫折事件发生越多,他们内心中积攒的挫折感就越多。像阿梅,如果她在第一次被解聘后就立即进行自我归因,要么完善自己继续做“销售经理梦”,要么放弃这种梦而改做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不会接二连三地遭受打击了。

┣ 衡量AQ的指标三:延伸

延伸,即你会不会自动将一个挫折的恶果延伸到其他方面。高AQ的人很少泛化,他们将挫折的恶果控制在特定范围。他们知道,一个挫折事件只是一个挫折事件。

相反,低AQ的人,遭遇到一个挫折事件,很容易会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从而觉得一切都糟透了。这样一来,挫折事件就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他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让他因为一个挫折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很多人会将工作中的挫折带回家。在公司里,他们受了同事或领导的气,回到家后,他们将郁积在心中的怒火发泄到伴侣或孩子身上,结果把家里也搞得一团糟,工作中的挫折感于是也“延伸”到了家中。最终,他们不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子,而是空自感叹,怎么什么都是一团糟。

有延伸习惯的人还会因为遭受某一方面的挫折而全面否定自己。前面提到的阿梅,她每次被解聘后都会产生极大的失败感。她会觉得无颜面对父老,也会在面对异性时缺乏自信。但实际上,她是又漂亮又有魅力的女孩,喜欢她的异性很多。但仅仅因为工作的不顺利,她全面否定了自己,这是一种极端的“延伸”。

相反,像华先生,损失500万元几乎没有对他的生活造成任何重大影响。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豪爽地笑,仍然一如既往地享受生活,仍然深信自己是个有魅力的男人、负责任的好丈夫、善解人意的好朋友。也就是说,他将损失500万元这件事情的消极影响严格控制在了工作领域,完全没有让它延伸到生活中去。

张海迪的一番话是低延伸的典型——“人就像一部机器,残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损坏一样,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机器毁掉,那些能用的部分还是大有价值的。”

延伸的习惯在中学生中非常常见。很多中学生会因一两次考试失败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将一两次考试失败的挫折感无限延伸了。

斯托茨认为,这种泛化习惯是低AQ的根本源头。低AQ的人,他们不仅无法超越挫折,还会让挫折变得像瘟疫一样,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最终搞得一塌糊涂。而高AQ的人,他们不仅能超越挫折,还会将挫折感严格控制在特定的挫折事件上,不让它对自己的其他方面产生任何影响。

┣ 衡量AQ的指标四:耐力

耐力,指“逆境会持续多久?逆境的起因会持续多久?”斯托茨认为,高度的耐力是高AQ人的最明显特征,他们会“把逆境以及逆境造成的原因看成是暂时的……这种态度将使你的精力更加旺盛,更善于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加强采取行动的可能”。

斯托茨认为,耐力是衡量AQ的最重要尺度,他测评AQ的公式是:CORE= C+O+R+2E。这无疑表明了他对忍耐能力的重视。

不过,斯托茨所说的耐力并不是盲目的忍受。有些人之所以将忍受当作自己的人生哲学,只是因为惧怕得罪别人。这种忍耐力并不是斯托茨所提倡的。斯托茨所指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是一种基于洞察力上的忍耐。高AQ者之所以有较高的耐力,只是因为即便面临着再大的困难,高AQ者也总能看到积极因素,他们深信自己能渡过难关,能掌控局势,目前的忍耐只是黎明前的黑暗。他们的耐力是基于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

爱迪生为发明新型蓄电池经历了17000次失败,他这种惊人的耐力与他对电池的理解是密切相关的。相反,低AQ的人即便在非常有利的时候,也会看到消极的地方,并由此产生过分的担忧,最终产生“怎么做都没有用”的想法,于是很容易放弃。

心灵成长书吧:《体验悲哀》

作者:维雷娜·卡斯特

启迪性:4.8分 易读性:4.5分 趣味性:4.0分 推荐度:4.8分

┢ 推荐理由:

亲人的死亡,是我们最难面对的一课。

不幸的是,每个人势必要死去,而我们也势必要遭遇多次亲人的离世,如果我们没有学会怎样面对这一课,那么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只能一次次撕裂我们的心,把我们抛到爱的荒野,令我们的心灵分崩离析。

其实,面对亲人离世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哀伤。我们不仅要允许自己哀伤,而且要接受在整个哀伤过程中所自然产生的每一种情感。

这些情感,不仅有悲伤、难过和内疚,以及对追随亲人而去的渴望,还会有愤怒,譬如我们势必会问:“为什么你这么忍心丢下我?!”

在追悼死者时,我们不仅会怀念他的优点,也势必会检讨他的缺点。

…………

以上这些情感,几乎是每个遭遇亲人离世的人都会产生的。然而,不论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都忌讳谈论死亡,并且会在亲人离世后倾向于将他彻底理想化,而不容检讨他的缺点。

这样一来,自然的哀伤过程就会被破坏,于是亲人的离世就很容易只给我们留下创痛。

譬如,佛山男子黄文义,他杀死了6名亲人,包括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尽管掌握的关键信息不够,但我基本倾向于这样一种分析:他无法接受父亲和大哥的突然离世,最终将对他们离世的哀伤变成了对妻子的愤怒。一个关键的信息是,他还想杀死二哥,因为他认为二哥对大哥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我推断,他想杀二哥的理由,和他杀妻子的理由,极可能如出一辙。

在我接到的读者来信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类似信息。譬如,一个女子和男友在外地度假时,她挚爱的奶奶去世了。她没有赶上见奶奶最后一面,甚至连葬礼都未能参加,她非常自责,并且对男友几次失去控制地大发脾气。

再如,一个女子怀孕了,她挚爱的姥姥正在重病中,为了不给即将出世的孩子带来“晦气”,老人家不让外孙女去见她,当姥姥离世后,家人也没有让她参加姥姥的葬礼,结果令她这几年来一直自责。

这些信件,还有以前知道的一些事件让我想到,尽管每个人都会对你说,当遭遇亲人离世后,你该怎么办,然而,这些约定俗成的办法中,有着太多的谬误。

这正是维雷娜·卡斯特这本书的价值。她用小说家般的高超文字水平,细致地描绘了亲人离世后我们所必然经历的哀伤过程。因为我们经常抵触正常的哀伤过程,所以意识上的表现已不那么重要了,于是维雷娜·卡斯特选用了梦来阐释哀伤过程,这使得这本书充满了神秘色彩。

如果你遭遇过亲人的离世而且仍未从里面走出来,这本书会给你巨大的帮助。

同类推荐
  • 方与圆

    方与圆

    本书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方圆之道解读说话技巧、方圆之道解读处世方法、方圆之道解读商场风云、方圆之道解读职场准则、方圆之道解读爱情与友情、方圆之道解读人生禁忌。
  • 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

    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

    重新寻回难得的感动,重新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成长,是大自然最寻常的奇迹,比如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成长,也是人生最朴素的过程,我们都要从孩童长成大人。每一个好故事,都会给孩子们种下完美人生的种子。《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精选了众多极具代表性的亲情故事,阅读这些温暖而充满智慧的故事,能够使青少年受到启发和教益,提高素质,培养趣味。《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青少年最佳的课外知识读物。
  • 随处可用的24条处世法则

    随处可用的24条处世法则

    本书将多面的人性集成为24条处世经典法则,揭示人性的弱点与优点,善意与劣根,规则与潜规则,内容包括:“识相法则:准确地揣摩他人心理”;“应变法则:适应人情关系的突然变化”;“借力法则:借人声望,成己之事”;“收买法则: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人心”等。
  • 最命好的九种女人

    最命好的九种女人

    本书结合女性特点,分析了女性赢得幸福与成功的智慧与道理,总结出最命好的九种女人。这九种女人分别代表女性的九种宝贵品质,旨在指导女人如何从这九方面完善自己,修炼自己。所以,只要用心,任何女人都可以拥有这些优秀的品质,并成为天底下最命好的女人。
  • 说话要懂的22个分寸

    说话要懂的22个分寸

    本书告诉你,说话要懂得——谎言的分寸:有的谎言让事情更圆满;真诚的分寸:把诚意表达出来实则大有奥妙;说服的分寸:说服的话要值得听;幽默的分寸:风趣与轻浮只有一线之隔;拒绝的分寸:让对方自然接受你的拒绝;赞美的分寸:说得漂亮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批评的分寸:批评也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倾听的分寸:有时不说比说还管用;
热门推荐
  • 校草大人:复仇千金是我的

    校草大人:复仇千金是我的

    她,被父亲逐出家门,她的妈妈也被继母和父亲陷害而死,五年后,她,浴火重生,只为报杀母之仇……
  • 总要先人一步:任正非的战略观

    总要先人一步:任正非的战略观

    华为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任正非为什么能够打造出华为这样的跨国企业?一切结果的背后都有着思想的种子。正是任正非做人、做事的一些理念,决定了他能打造出现在的华为。可以说,华为的成功不仅仅是企业战略与管理的成功,更是任正非做人、做事的理念及其价值观的成功。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做什么人,成功的基因关键在于思想。本书就是阐述任正非思想的一本书,它弱化了管理,强化了思想的重要性,以大众化阅读的风格,娓娓而谈的方式,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可读性,无论对职场人士还是创业者,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学习意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入邪七分

    入邪七分

    上古埋剑冢,幻灭葬邪宗焚霄断天下,长无恨长空绝明封阴阳,天蚀葬太极方矩堪造化,煌御夺天机七步破幻灭,无痕炼始真天影三千道,离渊五色倾千妒祸无机,白箫命无痕擎阙千军破,水寒千山绝地将天邪纵,墨倾枯眉横
  • 帝妃娘娘的度假生活

    帝妃娘娘的度假生活

    可甜可虐,客官来玩呀~被绿婚约,弟弟失踪,神器窃走,牛逼轰轰如她,选择前去知画墓询问事情真相。‘你且听好,上了我的车,就是我的人。’帝君美眸微瞥
  • 电竞之未来之星

    电竞之未来之星

    二十一世纪的最强全能路人王江辰在18岁黄金年龄的时候因一次意外,穿越到二十年前,为了组建一支战队,从此开启了坑蒙拐骗队员之路。。。。。。
  • 有缘再会

    有缘再会

    可惜的是,我所身处的现实还无法容许我的理想主义,这本书会面临现在的困境也是因为我的不成熟。对几位愿意阅读这本书、给这本书投票的读者的内疚之情无以言表,只能在此承诺:若有一天条件和环境允许,我会继续在其他地方将瑞文奈尔和血族的故事当做一个不为人知的神话,悄悄地讲述下去。
  • 注维摩诘经卷

    注维摩诘经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龙妈妈

    龙妈妈

    一个被欲望蒙蔽心灵的邪恶巫师,为争夺统治人龙两界至高无上的权力,残忍杀害了无数生灵。两个为责任而战的勇士一条可以幻化人形的龙女一个英勇无畏的部落王子,在龙妈妈米雅的指引下,为拯救两界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开始了漫漫征途。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八年级.上册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八年级.上册

    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多数学校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有教育行政强力推进,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从教育实践角度看,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短缺,基础薄弱,“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