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种细腻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对于成人,对儿童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孔子的幸运之处,即在于他有一位懂得用音乐艺术去教育、感染他的母亲。
孔母这种音乐养成教子法,在孔子身上是十分成功的。孔子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小就学会了吹、拉、弹、唱,懂得了礼仪规矩,懂得了音与音之间存在的节拍,符与符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孔子从音律的协调关系得到了启示:音律调节好,才能演奏出悦耳的音乐;人际关系调整好,才能安宁本分,克己复礼。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使他逐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体的儒家思想,进而创造了儒家学说,使他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应该说,孔子的成才和成功与他的母亲颜征的培养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颜征,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母亲。由于她教子有方,培养出了千古流芳的孔圣人,所以世人称颜征为“圣母”。
早在孔丘还不懂事的时候,颜征就买来了很多的乐器,有时自己为儿子吹弹,有时请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让儿子自己摆弄。邻里乡人不解其意,颜征对人们说,孩子现在还不懂事,但天长日久,他就会喜欢这些礼器。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礼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无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早一点懂得礼仪、音律、等级,对他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在母亲的引导和教育下,孔丘对音乐有了浓厚的兴趣,很小就学会了吹、拉、弹、唱。邻里有了婚丧等红白喜事,他挟着乐器跑去奏乐。孔丘长大后,对音乐的爱好有增无减,简直到了胜过吃肉吃饭的地步。他在齐国听了《韶乐》,一连学了三个月,吃饭连肉味都觉不出了。他说:“真没想到学音乐会使人达到这个境界!”孔丘对音乐有很强的感悟能力。
有一次,孔丘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他弹一支名曲,一连弹奏了十日也不调换别的曲子。师襄子建议他换个曲子,孔丘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子了,但还没有领悟弹奏它的技术。”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这支曲子的技术,可以弹别的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用意。”又过了一段日子,孔丘仍在弹那首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所用意了,可以换一支曲子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又过了一些时候,孔丘终于停下不弹了,他默然有所思,向远处远眺,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个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不就是周文王吗?”师襄子听了非常惊讶,说:“这支曲就叫作《文王操》啊!”
从此,孔子对音乐钻研得更深了,在音乐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他从音乐中能悟出许多深刻的道理。在各种乐器的奏鸣声中,孔子懂得了音和音之间存在着节拍,符和符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音律协调好了,才能演奏出悦耳的音乐。于是,他告诉鲁国太师音乐演奏的道理,说:“音乐是可以懂得的,开始起来的时候,就是协调的,接着,五音是精粹的,节奏是明朗的,持续着缭绕不绝,终于就完成了。”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是精深的,整理了出“六经”之一的《乐经》。
人的一生,要为生存和各种无穷无尽的事情奔波劳碌。这种事情难免让人感到疲倦、单调和枯燥。其实,这个世界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让自己仅仅在一条路上奔走。自然的山水,人间的艺术,都能够让人的灵魂情操得到休憩和陶冶。当然,这一切的关键还在于自己是否用心。否则,即使是天上仙曲,无心者也只会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