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914800000040

第40章 七夕乞巧

星移斗转,那七月的夜晚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夜帷初降时,往日幽渺浑涵的银河已变得澄澈璀璨,偏东的织女星此时也分外高朗明亮,与牛郎星(河鼓星)遥遥相对,熠熠生辉。这一恒定的自然天象在古人面前无疑展示出一个未知的世界,而未知的世界正是想象长辔挥骋的天地,于是人们以生活经验和缱绻深情,编织出一个七夕的美丽神话——

相传古时有个孤儿父母早逝,依靠哥嫂为生,嫂嫂为人狠毒刻薄,孤儿受尽了虐待,后来哥嫂索性只分给他一条老牛,让他自立门户,他终年与老牛相伴为生,人们便称呼他为“牛郎”。

可巧,那头老牛是天神下凡。有一天老牛对牛郎说话了。他告诉牛郎,某日,天上的织女将和诸仙女下凡洗澡。老牛教牛郎到时藏起织女的衣服,求娶织女为妻。牛郎依老牛所教,果然使织女留在人间,结为伉俪,从此男耕女织,鱼水相谐。第三年七月七日生下了一对儿女金哥玉妹,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织女还教会了家家户户养蚕织布。这一切老牛都看在眼里,但它心通神明,料得天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再将织女抓回天庭,于是在临死前吩咐牛郎剥下它的皮,在急难时披在身上必有所助。

老牛的话不幸言中。原来这织女正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当天帝查明织女私自下凡,激怒不已,命令派神将织女押回。天神下凡时恰好牛郎不在家,于是抓住织女即回到天上。牛郎知道后,赶紧披上牛皮,挑上金哥玉妹腾空而起,直追织女。眼看就差不多远,可王母娘娘看得真切,用金簪照脚下轻轻一划,霎时间一条银河横在牛郎面前,波涛翻涌使牛郎插翅难越,夫妻双双只能对河兴叹饮泣。天长日久,终于感动了天帝,特允他们七月七日这天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这一神奇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美则美矣,但七夕节的起源终究烟波微茫,后世人对本事故实多所置疑。杜甫《牵牛织女》诗说:“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竟难候,此事终朦胧。”周密《癸辛杂识》则直截了当地说:“渡河乞巧之事,多出于诗人及世俗不根之论,何可尽据!”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作为“用来照管家务的一种物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感情生活领域中受到种种束缚,婚前异性间的交往就有太多的障碍,婚后夫妻间的接触也难免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影响而长久睽隔。因而需要寄托的感情便成了牛郎织女故事愈益精致化、理想化的基础。清代女诗人吴绡《七夕》诗传达了这种幽微的女性心理:

星光历历汉悠悠,怅望双星独倚楼。

莫谓人间多别恨,便疑天上有离愁。

那天上牛郎织女的悠悠离愁,实在是现世生活中男女无端别恨的映照,那一年一度的鹊桥会,也正表达了封建专制社会中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正因为如此,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牛郎织女的传说成为最易传播的文化因子。以《诗经·谷风·大东》为肇端,历代诗人们尽情为之讴歌、咏叹;以西汉昆明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的石刻为摹本,历代的美术家精心地雕绘其动人心弦的形象;还有许多的艺术家将这一传说故事说唱于勾栏瓦肆;后代民间建庙立祠,更累祀不绝。

长期以来七夕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因其主要参与者是女子,故七夕被看成一个重要的“女儿节”,七夕的文化意义就是通过具体的妇女民俗活动而传播的。

最使女子们激动的是观看“鹊桥会”。唐韩鄂《岁华纪丽》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在汉代七夕之夜,妇女们便走出家门欣赏“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美妙情景。相传窦太后少年时是个癞痢秃头,为家人所不齿,每遇七夕,家人都去看织女星,独不许她出去看,令其守家,而偏偏织女之光直射家中,成为她日后成为皇后的吉兆。这显然是荒唐不经之论,但也可隐约看出织女之光的神圣。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如地河之波,辉辉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据此可知,汉时七夕人们守夜而观,直看到银河升腾起五彩氤氲,遥拜牛女星神,私祷乞愿完毕乃止。《梦粱录》卷四记载南宋时七夕之夜,杭州“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著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七夕观天的活动在高楼华院中始终笼罩着神秘、肃穆的气氛,倒是乡间小儿女无拘无束,他们钻到豆棚架下仰望深邃幽邈的苍穹。据说,在那里最看得清满天喜鹊扑向天河,互相衔着尾巴,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的动人情景了,而且只要凝神谛听,还能听到牛郎织女亲密的絮语。

乞巧是七夕之夜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汉代乞巧是乞愿的内容之一,《西京杂记》即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载。而历经几个世纪以后,乞巧几乎成为最主要的祈祥内容了。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录南朝乞巧活动比较详细: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楼,或以金、银、□古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时乞巧仍以七孔针为主(最精致的是九孔针),据《唐六典·中尚署》:“七月七日进七孔金钿针”以为制度。内宫每年都举行十分隆重的乞巧活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当然,宫中乞巧如此竭尽奢华,士民之家哪里能效从?民间乞巧活动还是比较朴素的,富贵一些的人家也就是设个香案,摆些时令节物如“乞巧果子”之类罢了,然后便穿针引线,比赛心灵手巧。如果是独自进行,那便属于自测巧慧。祖咏《七夕》诗写道: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夜阑更深,满天星斗烘托着织女星神,在通宵达旦的一穿一引中,妇人女子们默默地敞开心扉,企图得到那神秘的智巧之光。实际上,机械单一地重复日常生活中娴熟的动作,使絮线穿过针眼还是比较容易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虽然一夜下来彼此有多少之分,但几乎人人都得到心智巧慧的安慰。唐代七夕妇女们除了穿针引线的乞巧外,还进行专门的“卜巧”活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具体的方法:宫女“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金门岁节》载:“七夕乞巧,使蛛丝结‘?’字”(《岁时广记》卷二六引》)。就是说,如果蜘蛛游丝,其状依稀为字,那便是巧智的吉兆。这一风俗活动在唐诗中亦有反映,如窦常《七夕寄怀》云“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看来这“卜巧”最使人痴迷,为了将蜘蛛游丝的情状看个真切,竟不惜通宵守候在庭院,然而这种以痴愚而求智巧的结果必然是无端的几人欢喜几人忧。

宋代七夕期间到处是一派节日气象,据《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七夕前三五日,汴京已是车马盈市,罗绮满街了。人们旋折未开的荷花做成并蒂莲的形状,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见了无不嗟爱羡慕。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七夕还出现了专门的“乞巧市”,专卖摩?罗(一写作磨喝乐,是一种泥塑巧儿)、花瓜、酒炙、笔砚、针线等乞巧物。丽京、保康、阊阖门外,睦亲、广亲宅前皆有此市,而以潘楼街最称繁华。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乞巧一改唐代那种民间宗教化的气氛,增加了许多娱乐的成分,使七夕节日显得丰富多彩。七夕之前,高门贵族之家在庭中扎起彩楼,谓之“乞巧楼”,一般人家也得赶着用竹木或麻秆编扎成棚,装饰一番,名为“乞巧棚”。七夕之夜,“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罗”,一派浓厚的市民风情。另外这时七夕还出现“时物追陪”的象征活动,即预先用黄蜡模制好牛郎、织女塑像及凫雁、鸳鸯,鱼、龟、莲荷等成双成对的物像,彩绘金缕,至七夕置于水中供奉牛女星神,谓之“水上浮”。《致虚杂俎》记载当时七夕女子“共剪轻彩,作连理花千余朵,以阳起石染之,当午散于亭中,随风而上,遍空中如五色云霞,久之方没,谓之渡河‘吉庆花’,藉以乞巧”。这些都是在城市手工业生产勃兴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新的市民化的审美情趣,标志着妇女的乞巧活动向着艺术方向发展。

明清两代保留了唐宋七夕对月穿针乞巧的习俗。《海虞风俗竹枝词》云:“七夕相沿乞巧风,秋闺姊妹笑声通。阿侬欲博针神著,度线穿针学女红。”明月朗照之下充满了女性的欢乐。卜巧除保留了观蜘蛛游丝结网的形式外,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巧。七日前夕,盛一盆水放到庭中露夜,天明后经日晒水面结成膜状(亦有七夕中午盛水曝日的),妇女们各取一枚绣针投入,针浮于膜面,这时便看水底绣针投影,有呈云壮、花状、鸟兽状或鞋状、剪刀状、水菜状者,便认为是乞得了巧,如其影粗如棒槌,细如丝线,直如轴蜡,则认为是拙之征象。“妇或叹,女有泣者”,十分沮丧。音笃,吴语弃掷之谓,苏州人在进行这一活动时还为所盛之水起了一个动人的名字:鸳鸯水,揭示了七夕节自古以来所包含的相恋合欢的内蕴和儿女情长的期望。这种卜巧方法在《帝京景物略》、《帝京岁时纪胜》、《清嘉录》和一些明清方志中均有类似的记载,可见流传已久,覆盖亦广。另外明清时期在南方一些城市,女子七夕“折细草,取浮水中,视其下所现之影状如何”,北方农村“用盆水浮豌豆芽,观其所示之象,定女性工拙”,都是富有地方特色并带有了游戏性质的“巧”活动。

同类推荐
  • 重门天险:居庸关(文化之美)

    重门天险:居庸关(文化之美)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地势险要,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的得失昭示着王朝的兴衰成败,更成为改朝换代的象征。此外,居庸关一带的汉族与关外游牧民族在此交汇,融合成具有居庸关特色的民俗文化。它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大门。
  •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最神秘的中国古代文明未解之谜

    最神秘的中国古代文明未解之谜

    本书选取了中国古代文明中最具价值和最被关注的未解之谜,同时结合科学文献及考古、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将科普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通过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将谜团背后隐藏的疑点翔实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开阔视野,更准确地认识我们这个世界。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社交宝典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社交宝典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从以下几方面讲述社交技巧:特殊时刻、面试、与异性相处、讲坛上、邀约、送礼等等。
  • 兰州历史文化丛书·民族移民

    兰州历史文化丛书·民族移民

    本书从人生历程民俗、忙忙碌碌办年事、热热闹闹过大年、四时八节饶有趣、五彩缤纷的庙会花会、家常便饭最养人、风味小吃最诱人、适应环境的民间服饰等方面,介绍了兰州市的民风民俗。
热门推荐
  • 新顺

    新顺

    人间若有不平事,纵酒挥刀斩人头。明末乱世,群雄并起。白骨为基,血肉为道,筑就一条通往皇座的流血之路。
  • 玄星传

    玄星传

    玄冥大陆之上,本是受人瞩目的天才,却因为无法晋升,贬为无人问津的废物,受尽白眼、嘲讽,命运的道路,让一魂一书给他实力,但却踏入了一个个阴谋之中。他能否打破困局,在生死之际,寻得突破。
  • 至尊皇天

    至尊皇天

    因资质的原因无法突破枷锁的少年,偶然得到一卷残破的神图。吞噬修为,吞噬资质,吞噬血脉,吞噬神通秘法,吞天噬地,铸就不朽传说。
  • 圣道殿堂

    圣道殿堂

    堕落神灵的子嗣,不可理解的奇象,污染世界的邪魔,污秽孕育的恶灵,这是一个濒临崩溃,令人绝望恐惧的世界。
  • 花语当道

    花语当道

    天之始,降任与人。以其身驱自然之力,寒冰、火焰、雷电,看一片小小花瓣,搅动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烟花落

    烟花落

    她本是单纯如白纸的小姑娘,在纸醉金迷的大上海,被他捡回家,成了他的一个女佣;他身为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大老板,坐拥无数如花似玉的女子,却独独不肯碰她;当他结婚的消息传来,她在一夜失败的献身之后,竟然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然而三个月之后再见,她,已然是妩媚多情的欢场女子,满身风尘的味道;重遇后的两人,他将怎样面对自己无法言明的内心情感?而她,又将怎样对待这个自己最爱,亦是最恨的男人?
  • 人生紧要关头的手段

    人生紧要关头的手段

    本书立足于现实,收集了人生紧要关头的各种手段。内容包括:“成功做人,超越人性的弱点”、“闯出自我的天空,从点滴做起”、“掌握做人方法,成功需要技巧”等。
  • 校园的那段恋爱时光

    校园的那段恋爱时光

    此书献给所有读者的那段校园的恋爱时光此书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讲述了主人公的初恋时光。如同所有人的初恋,青涩,美好,纯洁。
  • 穿越之公主难当

    穿越之公主难当

    传言,公主一嫁被休,二嫁被拒,继而对一个叫宋弘的念念不忘。宋弘:听说公主残暴又貌丑无比。我:(磨牙~)宋弘:但传言不可全信,不知公主哪般模样,对本公子念念不忘。我:(阴笑~)你见过恐龙吗?公主恐龙貌也。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