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399600000009

第9章 战后的香港文学(2)

司马文森、陈残云的小说创作

司马文森(1916—1968),笔名林娜、林曦、马霖等,原籍福建泉州。青年时曾在泉州地区主编《农民报》。1934年到上海,参加“左联”,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抗战期间,在桂林主编《文艺生活》。战后,在广州复办《文艺生活》并创办《文艺新闻》,随后到香港担任****南方局文委委员、香港《文汇报》主编、文协香港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在香港时创作了《南洋淘金记》、《雨季》等长篇小说。

《南洋淘金记》于1948年由香港文生出版社出版,是司马文森的代表作。小说以章回形式构成,描写何章平等几位中国青年于30年代初飘洋过海到菲律宾,各自寻求自己的道路的故事。作品从伦理的视角,对于在中国抗战以及菲律宾亲日分子煽动排华的严酷背景之下,人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所受到的种种冲击进行了描述,由此展示了庄严与无耻、崇高与卑劣、光荣与耻辱的对立。作品对于崇高与卑鄙这两类人物所作的鲜明对照和生动刻画,使我们看到了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各种人物的不同面目和心态。小说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富于南洋地方色彩的情调,感染了不少读者。

陈残云的小说创作始于30年代。他曾经回忆道:“1935年没有进入大学之前,我是香港一间小作坊的店员,我爱上了新文艺,读了较多的小说和新诗。我胡乱地读着,不知道哪些作品是进步的。哪些是不进步的,自己感到有兴趣就读下去,读多了,我从书本中获得了启发,发现了社会的不平和黑暗,从而思想上发生了苦闷,对不合理的社会发出朦胧的憎恨和咒骂。于是,我直笔笔地写了抒发个人苦闷的短文《一个青年的苦恼》,以后又借用黄包车夫的身分,写了较长的《黄包车夫日记》,发表于香港《大光报》的副刊上。”陈残云的这两篇小说发泄了小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可以看出其所受到的“五四”以来“普罗”文学的影响。1946年,他从广州来到香港,在香港中学教书,一直到1950年返回内地。在香港的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南洋伯还乡》,中篇小说《新生群》和4个短篇小说《小团圆》、《救济品下乡》、《兵源》和《受难牛》等。

在《南洋伯还乡》之前,陈残云于1945年在广州还写了部中篇《风砂的城》,连载于1946年香港的《文艺生活》。这个中篇以“皖南事变”前后的桂林城为背景,以女主人公的69则日记连缀而成,分为《风砂的城》、《激荡》和《沉落》三章。作品描写的青年知识分子江瑶,其人生道路与茅盾《腐蚀》中女主人公赵惠明的遭遇可谓殊途同归,她们都在“淡味的人生中,结束了自己”。这部小说在香港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被认为是陈残云的成名之作。

《南洋伯还乡》则以一个归国华侨罗闰田的所见所闻,把国民党统治下民生凋蔽的情状无情地揭露了出来。罗闰田携女漂泊回乡,目睹故乡广州农村的一幅破败景象,不由得思乡之苦转为心灰意冷,最后只是怀着满腹的惆怅重返南洋。

陈残云的《南洋伯还乡》与司马文森的《南洋淘金记》都是以华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所揭露的殖民统治和黑暗统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摧残和精神创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民族心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管这两部小说从各自特殊的角度切入生活,然而在抨击黑暗和腐败、鞭挞血腥统治,以及呼唤新的人性道德观念这一主题的表达上,其立意是一致的。

《新生群》是陈残云的一部反映校园生活题材的中篇小说。作者以自己曾经担任过香岛中学教师的经历,对于香港学生的心灵世界作了透彻而深刻的揭示。

陈残云的短篇小说《小团圆》和《受难牛》是深受读者推崇并具影响力的作品。其中《小团圆》是一篇反战题材的小说。

小说在表现技法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白描叙述方式,借助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情和动作,去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细腻而富有感染力,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的作品。

黄秋耘、楼栖、叶灵凤等的散文创作

战后香港的散文创作,仍然以内地南来作家为主。尽管在题材上主要还是针对时局以及对祖国命运的思虑,然而在体裁方面则有所扩大,有散文、随笔、杂文、小品以及小报告文学等文体。当时,《华商报》是南来作家发表散文的重要园地,夏衍、廖沫沙、楼栖、饶彰风、秦似等,为该报副刊“热风”、“茶亭”、“亭边琐语”撰写了大量散文、杂文和随笔。聂绀弩则在秦似主编的《野草》丛刊发表杂文。郭沫若于1948年居港时,也写了《涂家埠》、《南昌之一夜》、《流沙》等三篇自传体散文,这三篇散文后来收入他的《二十年自传》一书。当时,香港人间书屋还出版了内地作家的一批散文集,其中有黄秋耘的《沉浮》,黄矛的《清明小简》、钟敬文的《新绿集》、夏衍的《蜗楼随笔》等。

这一时期,比较活跃的散文家,有黄秋耘、楼栖、华嘉,杜埃、刘思慕、秦牧、叶灵凤等。

黄秋耘(1912—),原籍广东南海县,出生于香港。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不久。就投身到“一二·九”学生运动,“七七”事变后到广东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战后,他重返香港,主编《青年知识》、《学园》、《新建设》等刊物。并创作了大量的散文、杂文和报告文学,出版了散文集《沉浮》。

作为战后香港文坛一位活跃的散文家,黄秋耘的散文作品内容广泛,体裁多样,既有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又有对文学的论述;既有以说理为主的政论,又有侧重于抒情和记叙的叙事性散文。他经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愤懑,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于社会弊端的针砭,以及对于人生的思索。所以,他的笔致往往含蓄而别致,一般不直接去于顶社会现实,而是从肘人们思想情态和心态的剖析中,折射出自己对于社会现象的见解和态度。基于这种写作方式,他的散文大都偏重于说理和议论。如《日常生活》一文,表达了他对那种“最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见解。在他看来,磨炼自己的阵地并非只有在战场上,或者在铁与血的洗礼中,而往往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鲁迅先生的伟大,就在于随时随地注意向人民群众学习,“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够“获得最伟大的启示”。在《两条道路》一文中,他对于中国文人可供选择的两条道路进行了剖析:一条是走向闲适,进而明哲保身,甚至沦为帮闲清客的道路;另一条是像鲁迅、闻一多那样,敢于直面人生、正视苦难,走向战斗相变革的道路。文章对当时流行的一种以文艺为归宿作为借口,厌倦政、逃避战斗的想法进行了剖析,认为那不过是怯懦者的一种托词,从而告诫人们应该去建立自己崇高的事业,以及友谊相爱情。黄秋耘的这些散文,往往把生动的叙述、优美的语言和富于哲理的议论,巧妙地融为一体,在注意思想内容的深刻性的同时,也注意给予读者一种感人的艺术力量,他的散文特写《吴深的悲剧》描写青年吴深在街头叫卖,为逃避香港警察捕捉街头小贩而从楼上跌下摔死的悲惨故事,作品特别描绘了为他送葬的一个情景:“一个青年工人轻蔑地望着两旁的香港警察:‘去,香港终归是中国的地方,看你们这些脚踏马屎凭官势的契弟,横行到什么时候!’”以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笔调,写出了香港老百姓痛恨殖民统治,盼望香港归还祖国的良好愿望。

楼栖(1912—),原名邹冠群,后易名灌芹,笔名楼栖、寒光、柳明等。原籍广东梅县。在中山大学读书时,受到何思敬教授的启发,参加新文学活动并开始文学创作,曾与饶彰风、杜埃、江穆等主编大型文艺刊物《天王星》,并在当时具有强烈抗日意识的广州《国民日报》副刊发表杂文等作品。1937年到香港华南中学执教,1939年又到陶行知、吴涵真创办的香港中华业余学校教书。香港沦陷后撤到桂林、昆明等地,战后回到香港,1948年在香港达德学院授课。

楼栖的创作以杂文和抒情散文为主。他的杂文敢于针砭社会现实,并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深化作品的寓意。如《又是暗杀》一文,以历史上荆轲刺秦王等事例,与李公朴、闻一多惨遭暗杀进行对比,指出,今日之“压迫者要在政治和法律之外用恐怖手段来对付政敌,这就变得卑鄙、下流,不仅得不到丝毫的同情,而且招来万人的痛恨。”文章尖锐而泼辣,鞭辟入里。这些文章后来收入他的散文集《窗》和《反刍集》里。

作为《华商报》副刊“亭边琐语”栏的撰稿成员,楼栖在战后香港文艺界讨论文艺大众化问题的时候,还用客家方言创作了一首长诗《鸳鸯子》,描写了南方女青年鸳鸯子的苦难经历和参加翻身斗争的故事。作品充满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并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长于抒情的创作个性,使得楼栖的散文作品弥漫着强烈的抒情意味,这种抒情意味与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而富于韵致的印象。

杜埃、华嘉、干逢、秦牧、刘恩慕等都是原籍在广东的南下作家。他们于战后在香港的散文创作,都带有岭南一派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杜埃根据自己曾经在吕宋平原的战斗经历相亲身感受,写出了一篇篇的报告文学,陆续发表在《文艺生活》等刊物上,后来辑为《在吕宋平原》的集子,茅盾为之作序,由人间书屋出版。《在吕宋平原》中的作品,以充满激情然而又不失客观的笔触,描述了发生在吕宋平原上的那场你死我活的战斗,语言质朴,情节舒展自如,吸收了作者过去在小说创作中的一些笔法,人物形象丰满而富于立体感。茅盾在为该书作的序言中称,这本书是杜埃的“经验的产物”,具有“情绪真挚而行文质朴”和“细致的描写与热烈的抒情”的艺术特点。

华嘉、于逢的散文创作也以报告文学为主。华嘉在“皖南事变”后到香港担任《华商报》编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撤回桂林。这期间他先后出版了报告文学《香港之战》,散文集《海的遥望》等,1944年湘桂大溃退中,他在赴重庆途中写了报告文学《西行记》。1946年回到香港,与黄新波、黄秋耘等创办“人间书屋”,编辑出版《人间文丛》、《人间诗丛》和《人间译丛》。并先后担任《正报》文艺版编辑和《华商报》副刊编辑。华嘉的报告文学作品,善于以素描的手法描述战乱的社会生活,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这些作品不仅很受读者的欢迎,而且成为了记录当时社会现实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他的《香港之战》和《西行记》,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人们所称道。此外,华嘉的报告文学作品笔致酣畅,感情真挚,作者不发空洞的抒情和议论,而是有感而发,使得作品充满真诚而感人的艺术魅力。

于逢原先在广州的一家由夏衍主编的《救亡日报》当记者。广州沦陷后来到香港。这期间,他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溃退》,发表在《文艺阵地》半月刊上,以后又陆续在《大公报》副刊发表报告文学《我看见广州在毁灭》、《班长黄云》等报告文学作品。战后,任《大公报·文艺》编辑,其创作也转向小说和文艺评论,兼写散文。他把散文和评论辑为《论〈虾球传〉及其他》一书,由香港求实出版社出版。于逢的报告文学作品融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为一体,基本上采用自己采访、调查过的第一手材料,真实而生动,在结构上注重人和事、环境与场面的巧妙结合,其作品往往显示出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秦牧于抗战时期在内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创作了第一本杂文集《秦牧杂文》,抨击战时国统区的丑恶社会现象。战后,他辗转重庆、上海等地,回到他的出生地香港,主持《文汇报》副刊“彩色”版的编务。这一时期,他为《华商报》、《星岛日报》、《大公报》和《文汇报》等报纸撰写杂文。他的杂文锋芒主要指向国民党当局假和平民主、真独裁统治的阴谋,笔锋凌厉,善于抓住本质进行入木三分的解剖;然而,他又不只是尽说大道理,而是以谈天说地的方式,把问题端到了读者面前。

刘思慕早年曾在德国及奥地利等国家学习,期间,写了一些欧行游记,“七七”事变时,他正在日本。后来到香港,又写了一系列东洋游记体散文,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发表。战后,他任香港《华商报》、《文汇报》总编辑。他的游记散文,特别是后来写的那一批东洋游记,以敏锐的艺术观察力,深刻剖析了战时日本的各种人情世态,以及侵华战争在日本国内激起的社会动荡,同时,对于日本军国主义也进行了严正有力的揭露和鞭挞。如《樱花与梅雨》真实地刻画了日本知识界人士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倒行逆施的惆怅、苦闷的心态。《喜跪的动物》则以逆来顺受的日本妇女的悲惨命运为题旨,对于她们不是殉夫,就是被派往中国当慰安妇的遭遇进行了刻画,从而揭示了日本的国民性问题。这组游记散文,后来结集为《樱花与梅雨》出版。

战后香港的散文创作,还有一位重要的作家叶灵凤。

同类推荐
  • 太阳对着散文微笑

    太阳对着散文微笑

    一颗被冷落在文学深宫里的明珠,如今被大众捧在蓝天白云之下,明丽的阳光照耀着,它熠熠闪着动人的光芒——这颗明珠就是散文。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散文研究的叙述,她热爱散文研究散文,希望新散文的发展越加美好!大陆有一大批极优秀的散文大家,更有数不胜数的既有精神高度和实在内容,又有意境、气韵和文采的优秀散文作品,白纸黑字,这是留在文学史里面的客观存在,永远经得起历史和后世子孙的检验。
  • 胡适的圈子

    胡适的圈子

    本书从胡适的朋友圈着手,切入胡适波澜起伏的人生与情感世界,作者舍弃了那种常见的文史资料堆积的枯燥写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打捞胡适与朋友们交往中发生的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趣的故事,给读者以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本书还配有150幅十分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也以生动传神的生活照为主,进一步勾勒出胡适丰富的情感世界,让读者看到大师亲切、温情的一面。
  • 2015中国年度诗歌

    2015中国年度诗歌

    本书由中国诗歌界选家从全国近百种文学刊物中精心编选,视域广阔,旨在全景呈现2015年诗歌创作的实绩,力求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
  • 飘逝的绝唱

    飘逝的绝唱

    《飘逝的绝唱》主干是对《西厢记》的美学诠释,集中体现了李存葆深厚的学术素养、腾蛟起凤的才情和旺盛的创造力。由于文采风流,写法灵动多变,总在吸引人一读再读,仿佛面对的不是一个个方块汉字,而是一个个舞动着歌哭着鼓呼着的鲜活的生命。
  • 走过世纪门:中外报告文学论略

    走过世纪门:中外报告文学论略

    跨过新世纪门槛的报告文学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得以成长和成熟,并且业已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新型的独立文学门类。本书主要探讨了20世纪中外报告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演进路线,较为深入地考辨了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人文蕴涵、美学品格和文化身份,在比较文化视野中审视了以埃德加·斯诺和海伦·福斯特·斯诺为代表的国际报告文学创作,并就跨世纪全球化趋势中的纪实理念与发展前景做出宏观描绘和乐观展望。
热门推荐
  • 附骨

    附骨

    芜海荒岛,千年孤寂她曾是九重天上最古灵精怪的幼仙,万人景仰,众神怜爱。一夕堕落,附骨成魔她爱的人恨她,她信的人叛她。尾阙,尾阙……一个孤高绝然的女子,一个淡漠如冰的名字她说,想杀我的人太多了,你只是其中一个她说,你杀不了我,就像那些在你之前想要取我性命的人一样,他们,都已经死了她说,这条命赔你,我们互不相欠!(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邪异丫鬟

    邪异丫鬟

    她被世人所遗弃,一生孤苦无依,却在一场大病后性情大变,不折手段,且看她将世人玩弄于鼓掌之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万年迷坑

    万年迷坑

    世界在崩坏着。那些在时间长河里沉淀的历史文化,都将被一一解读。不停地追逐谜团,不停地去认知这个世界。尽头到底是什么?地球文明之旅,一起来开启我们想要知道的一切答案吧!
  • 湖边的茶水屋

    湖边的茶水屋

    湖边的茶水屋,本来是老人们散步后休息聊天的简陋场所,有一天这间茶水屋被改造了换了经营的主人,茶水屋成了湖边的一抹风景,提供精致的茶水小点,也给过路人提供免费的白开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或许,是你身边人发生的故事,也或许就是你的故事。
  • 缘来爱往

    缘来爱往

    当年抓到黎源劈腿,杨艾没有手撕小三,爆打劈腿男。而是默默的回到一个人的世界,疗伤四年后为了躲他,她还跑去了离家遥远的沿海城市。结果上班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他……
  • 进入深空

    进入深空

    夏秋娜刚大学毕业,在她犹豫是否要去找工作还是继续做游戏主播时,一个神秘的男孩出现了。在他的帮助和引导下,夏秋娜成功进入国内顶尖游戏公司。明明知道这个男孩是一个智能机器人,但夏秋娜仍旧控制不住自己的内心。但是……后来,她逐渐了解事情的真相……她决定进入“深空”——世幻集团设计的高科技模拟乐园,改变这荒唐的一切!
  • 绝佳宠爱

    绝佳宠爱

    顾菲看着他温柔的脸,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他的伪装,存在她整个炽热的青春。他让顾菲沦陷,顾菲让他迷恋。又有谁知道表面温柔的他背后多么可怕。“顾菲,我的一辈子一定是你如果不是你那我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温柔只想给顾菲你一人。顾菲:“你怎么对每个人都不温不热的”江淮深:“因为只想对你特别”
  • 半妖入世

    半妖入世

    当人们从不相信的妖进了人类的世界,是否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呢?
  • 致我们同在

    致我们同在

    外冷内热专宠哥哥×冰山美人乖学生洛子柯×荼夙忧内敛酷盖歌手×热情霸气学妹常安×夏慕晚腹黑毒舌细心医学生×外热内冷话唠小画家江煜×苏木善解人意温柔学长×冷漠自衿有礼貌学妹安以尘×萧瑾玉可可爱爱篮球少年×爱怼人敏感大学生戥纶×鹤龄可狼可奶偏心音乐生×没有脑袋吃货少女凌昭×苏惜别人家的孩子系学长×可甜可御欢脱学妹顾亦兴×林兴珞深情霸道总裁×嘴不饶人大小姐顾天泽×霍雨彤
  • 水浒别讲

    水浒别讲

    《水浒传》在四大奇书与四大名著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而其中的思想也庞杂多样,本书试着结合佛教与道教思想开始解读水浒传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对于一些奇异情节也会借助相学等一类非常规的方法来解读,还你一个名著阅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