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399600000002

第2章 香港早期新文学的演进(1)

新旧文学的并行和交替

在20世纪初期的香港文坛,旧文学所处的正宗地位并未被新文学所代替。然而,“五四”新思潮和“五四”新文学所显示的时代新方向,所反映的历史新潮流,对于香港文坛的渗透,毕竟是从甚微之势,逐渐地产生了一些潜在的影响,并且,开始吸引了一些作家和部分文学青年,去接受新文学的熏陶,他们开始尝试运用白话文写作了。

这一时期出现的《双声》杂志,由孙中山先生倡办的《大光报》主创于1921年10月,该刊的主编是思想较新潮的黄昆仑和黄天石,他们都是新思潮的青年作者代表。《双声》的主要作者,也包括上海的徐枕亚、周瘦鹃、徐天啸、吴双热、许厪父等。而香港本地的一些年轻作者,则以香港作为小说的背景,用半白话和白话文体写作。比如黄天石发表在《双声》第2期的小说《谁之妻》,表现了香港青年在国内反封建浪潮影响下,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恋爱自由的斗争。女教师兰侬与有妇之夫云屏私恋,而云屏的弟弟****留法前夕,心爱兰侬而又不敢启齿求爱。兰侬与云屏****日深,一日,云屏从报纸上看到载有留法学生的船只触礁沉没,便以为弟弟也无以生还。于是,云屏按照广东嫁鬼的陋习,迎兰侬入门,名誉上是让她嫁给弟弟,实则仍与兰依私恋,终于导致兰侬有了身孕。忽一日,兰侬收到****从法国寄来的信,说他在“舟覆之时,幸习泅泳,幸免于死”,被一侨胞救起。兰侬阅信后叹道:“我将为谁之妻?”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抨击了香港的晚清遗老遗少,在当时多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尽管,小说运用的并非完全的白话,而是从文言文体中变化出来的半白话文体,被称为“放脚式”白话文,然而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应该说是一种进步。

与《双声》差不多同时创刊的《妙谛小说》,由《共和报》代理主办,发行到国内外,是20年代香港文学期刊流出国外的开始,内容亦多为“鸳鸯蝴蝶派”作品,但它与《双声》一样,也开始出现少量的白话文。比如第四期有西琅的《兵威压迫下的华侨》,叙述了一队士兵在“兵头”的率领下到乡下去“捉贼安民”的经过,诉说了华侨受到侨居国民族歧视的遭遇,小说的语言确乎比《谁之妻》更为“白”了一些。在《双声》和《妙谛小说》的推动下,香港的一些文学期刊,逐渐出现了文言与白话并存共处的现象,构成了香港早期新文学的一线熹微。

创刊于1924年9月的《小说星期刊》,多数文章还是文言文,但也出现了部分的白话文。它每期的短篇小说中约有1/3是白话文;而连载小说中,大部分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如吴灞陵的《学海燃犀录》和许梦留的《一天消息》等。吴霸凌的另一篇小说《死》,叙述小尧因为迷信媳妇“不乐家”的习俗,于是“禁媳妇归宁”,导致媳妇自杀的故事,小说揭露大男子主义的危害性,控诉了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尽管小说全无结构与技巧可言,但通篇用的是流畅的白话文,表达的又是新的思想观念,可以说也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坛,处在新旧交替的一个转折点上,对于“五四”新文学的接受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当时的文学期刊,双如《小说星期刊》,就发表了拥护旧文学的《四六骈文之概要》的文章,也发表了提倡新文学的《新诗的地位》的文章。比较典型的作者如罗丰铭,他自己不写白话文小说,但也并不排斥白话文。他在《小说星期刊》上发表的《新旧文学之研究和批评》一文,就指出:“白话文之短处在乎不用文言,文言之长处在乎能用白话。”可以看出其主张是折衷的。《小说星期刊》可以说是香港新旧文学交替时期的一份重要文学期刊,从当时的情形看,这个刊物发表的大多是用典雅古文刺绣出来的有关风花雪月的故事,但也没有完全排斥白话文。从《小说星期刊》的立场看,尽管它采取了文言与白话共存,新旧文学观念兼收并蓄的态度,但也反映了当时香港文坛出现的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展示出香港文学进入了文言与白话之消长、交替的过渡阶段。后来的文学工作者描述这一经历时,说那是一种“不尴不尬的情形”,具体就表现“在同一报章的副刊上,或是一个刊物上,新旧文学的并行”。

这确乎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也是一个混乱和冲突的时期。当时香港爱好新文学的青年对此反应尤为强烈,他们在本港少数书店里买到由上海运来的新文艺杂志,接受新文学的熏陶,并开始为报纸副刊写作。这其中比较活跃的有谢晨光,侣伦、张吻冰、岑卓云、张弓、刘火子、李育中、易椿年等,他们成为当时的《大同日报》、《南华日报》等副刊的作者。其他的如《大光报》、《循环日报》、《华侨日报》等副刊,也开始容纳新文学作品。

随着白话文小说的出现,新诗在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坛也稍露面目。《小说星期刊》在1925年第1朗发表了许梦留的《新诗的地位》的文章。在第2期中,许梦留又引用了胡怀琛与俞平伯的话,为新诗作了辩护,认为旧诗中因束缚的阻碍,就成呆板的、勉强的、虚伪的、狭窄的作品,没有诗的真意义,而新诗就要“适应环境而生相异的状态”。不过,应该指出,这一时期香港文坛出现的新诗,由于刚开始尝试用白话,到底显得过于“白”和直露,几乎没有什么艺术性和美感可言,这种现象,几乎成了当时香港文坛的一种通病。但对香港新文学的萌芽情形来说,这确乎又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它所预示的前景是有希望的。

新文学的进入无疑构成了香港早期文坛的一种可喜的景象,然而,正因为是处在新旧交替时期,旧的封建的乃至低级趣味的东西,仍然存在于香港这块土地上。《小说旬报》便是当时的一个代表。该刊只存一期,未注明出版日期,但窥其风格文字,当为20年代的刊物。这个刊物以小说及谐趣诗文为主,沿袭了20年代香港报纸以谐部为副刊的风气。在这个刊物发表的所有小说或非小说文字,都写到香港地区伶妓之事,用的又是典型的旧式落难文人的骈四体裁。这样既是文言,表达的又是狭邪的、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和情调的文字,在香港20年代的文坛上,无疑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香港新文学的兴起

香港新文学的真正兴起是在1927年以后。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北伐战争胜利,代表旧势力的军阀被打倒,代表旧文化的国粹派,也开始放弃香港这个避居的堡垒。国内的新文学运动已经蓬勃发展,“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太阳社”以及其他社团的文学作品,渐次输入香港,对于香港文坛和文学青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当然,从内因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它在香港早期文学发展历史上,是一种必然性的结果。由于从20年代初期到中期出现了那些值得注意的变化,文言文、旧文学从处于正宗的统治地位,逐步向文白共处、新旧并存转化,从而开始了文言文与白话文消长、交替的过渡阶段。这种情形一直到1927年以后,香港文坛走出文白消长和新旧交替的浑沌过程,才开始呈现出实力对比的明显变化。

1927年2月,鲁迅应邀从广州到香港,在香港青年会作了两次演讲,题目分别为《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鲁迅的演讲,一方面抨击了封建主义的愚民政策,它使得大家用的是难懂的古文,讲的是陈旧的意思,大多数人听不懂,这等于无声。他主张现代人应该说现代的、自己的话,变无声的中国为有声的中国。另一方面,鲁迅对外国人利用中国的旧文化,去奴役中国人民的用心,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指出这种老调子也该唱完了。鲁迅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内涵和意义作了通俗的解说,指出这是一场文学革新、思想革新和社会革新的运动。

鲁迅的演讲,引起了香港当局和封建守旧派文人的恐慌,他们先是“派人索取入场券,收藏起来,使别人不能去听;后来又不许将讲稿登报,经交涉的结果,是削去和改窜了许多”。但是,香港青年对于鲁迅的演讲还是极为欢迎的,并且反应热烈。鲁迅回到内地后,写了《略谈香港》、《述香港恭祝圣诞》和《再说香港》三篇文章,表达了他对香港新思想和新文学发展的关注和信心。

鲁迅在香港的活动,对于已经初步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和新文学熏陶的香港文学青年来说,是一次极为深刻的启迪和有力的促进。同时,对于正处于文白消长和新旧交替过程中的香港文坛来说,其实力对比的变化也由于鲁迅的热忱鼓励,更展示出可喜的进步,从而使得香港文坛终于能够冲破旧势力的阻挠和多年的黑暗,迎来了1927年的香港新文学的兴起。

反映出香港新文学的兴起的标志,可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纸副刊展现出新文学的气象。从1927年开始,香港报纸差不多每一种都辟有一个新文学副刊,纯粹登载新文学作品。这里面有《大光报》的“大光文艺”副刊;《循环日报》的“灯塔”副刊;《大同日报》“大同世界”副刊;《南强日报》的“过渡”副刊;《华侨日报》的“华岳”副刊;《南华日报》的“劲草”副刊以及《天南日报》的“明灯”副刊等等。

同类推荐
  • 飞花弄晚(格律诗词集)

    飞花弄晚(格律诗词集)

    本书是一本格律诗词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创作的格律诗和词200多首。作品严格遵循格律诗词这种文学样式的规范和特征,将具体生动的自然万象、丰富多彩的人间百态、传统的十二生肖以及亲身游历过的风景名胜,都浓缩在一个个词牌和律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敬畏之心,对人生的乐观向上之情。
  • 红楼那些人那些事

    红楼那些人那些事

    《红楼梦》跟世界历史上任何一部文学巨著一般,有着丰富的多义性。也正是这份多义性,给后来的说解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宝、钗、黛悲剧的审美价值;势利、贪婪、耍强逞能的王熙凤;娖娖廉谨、备员而已的贾政;持家的探春;红楼笑星刘姥姥;甄士隐其人其事;“护官符”下的罪恶;荣国府的收支账;以及曹雪芹的身世之谜,《石头记》的由来……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进了红楼,出不来了”。
  • 宋词之美

    宋词之美

    本书介绍了宋代22位著名词人的代表词作,主要以爱情为主题。作者通过介绍每个词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将爱情、生活、理想抱负等人生主题融汇在一起,向读者多方面地展现每一个词人同时,作者也加入了自身的评论和感悟,并附有诗人小传。
  • 浮士德

    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 文人的风骨

    文人的风骨

    当代文人在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划时代的先进意义。应该具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反映民间疾苦,针砭时弊,鞭挞丑恶,弘扬人间正气。$$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精神文化领域的相对低落,文人的身价,似乎在一天天贬值。冷静客观地面对现实,甘守清贫,耐得住寂寞,不为世俗浮华所左右,潜心写一些有责任写、喜欢写的文章,保持文人应有的风骨,这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应该做到的。$$本书就是再现了中国文人的风骨。
热门推荐
  • 帝御录

    帝御录

    古之大帝,摘星逐月,无所不能,但却在一场变故之后,再也无人能够证得帝尊。然万载之后,一切变得没有秩序,成为了一个弱肉强食的森林,今一少年崛起于微弱,却有一颗吞八荒,并六合之心,欲与古之大帝并肩,成就不朽伟绩。
  • 税收协定的正义性

    税收协定的正义性

    税收协定的正义性是国际税法理论研究的新课题。税收协定的宗旨——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逃税——本身就是正义性的体现。在税收协定的发展过程中,联合国范本对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关注同样符合正义原则。本书从税收协定的理念、原则、制度与机制、解释与执行的角度来探讨税收协定的正义性。
  • 特工王妃很不乖

    特工王妃很不乖

    他有一头银发,很美,在阳光下有着炫目的光泽,他曾对我说:“很美,是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只知道越美的东西越有毒,那时阳光正好,你的眼睛蛊惑魅人,嘴角的笑容暖暖的。经年之后,也是那一双眼睛,不过却充满了残酷狠毒,你勾起了嘴角,但是很冷很可怕,你问我:“当初的决定后悔吗”和以前一样,这个问题我没有回答,这次不是因为不知道,而是因为悲伤已逆流成河,口中之苦,谁了解?他有一双温柔的眼睛,他喜欢静静的望着我,很安静很安静,初始,他是一个病恹恹的病美人,那时,我心中暗暗警告我自己,你很危险,不可接触,但经年之后,陪在我身边的却只有你。他或他,谁是今生的良人?跨越千年,只为找寻那一个答案。
  • 爬上叶尖

    爬上叶尖

    尖端的技术、超绝的功法,跟着作者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吧------
  • 推理界的日常

    推理界的日常

    这是一本破案录,与一位少年的日常。也是一篇幻想文,与一名少女的命运。还有一笔阴谋论,同一个恐怖的组织。在这本不怎么正经的故事里,偶尔也会有一些奇怪的东西来乱入,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你只需要记住,这只是众多推理世界中,一位少年同一名少女的日常故事罢了。
  • 伴光

    伴光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一起消磨到星光满天我还有浪费风起的时候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的乌云全部被吹到窗外……我想和你互相浪费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不太多,冬日里飘飘扬扬的雪以及你一回头时扬起的发丝似乎都带着诱惑。
  • 贺先生,夫人她又爬墙了

    贺先生,夫人她又爬墙了

    穿越到他的世界,他不记得我了,原本以为他会虐我个千百遍,结果撒糖撒的过分了。我脸不红心不跳地撒谎:“贺景霆,我今晚腰痛,想要自己睡。”贺景霆沉思了两秒,点点头,“嗯。”我欣喜若狂的抱着被子去了隔壁。结果,半夜某人敲了我的门,将我摁住,他说,“夫人,你腰痛,我睡不着。”莫名其妙。。。“我腰痛你不为什么睡不着?还有我要为什么痛你不知道?”他又一本正经地思索,然后蹭进我的怀里,“我帮你揉揉,恩?”我生气地掰过他的脸,“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他道,“乖,来我帮你揉揉。”我就这么被某人摁住了……谁给我把这个衣冠楚楚的“正人君子”拖出去,本宫受不了了。
  • 伪装之路

    伪装之路

    伪装于任何职业当中,在职业与职业当中互换,真实身份谁知晓?
  • 逝水流云

    逝水流云

    书中所写大都是曾经发生的故事,只是假以名字,巧叙其事而已。所以命名为《逝水流云》者,只因生活的长链如大河流水,奔腾不息,前浪逝去,后浪紧紧跟上。又如流云飘过,随后又衍生而出一样,生生不息。因此择其中趣味浓烈者编述成集。羞颜面世,但求知音。书写到此,自谓铺垫方成,心中期许还未了。所以,老牛还需奋蹒蹄。诗云:炎日偷闲午睡间,梦廻甜蜜无忌年。无忧无虑何堪比,一切源自天伦暖。我虽学浅少文,但以俗言吐之,劳几十年之心血。可能贻笑大方,但喜章句无扁,我无忧也。只愧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一个足球人

    一个足球人

    王中华,普普通通的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对足球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在一次网吧与同学看球打游戏的时候,偶然的一次电击让他的人生命运轮盘发生改变。足球人,尼古拉特迪生。肩负着命运抉择的使命降临到了王中华身边,从此他也变的不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走过困境迈向成功完成自己的使命。文章讲述了王中华怎么从一个平凡的足球爱好者走向足球人中的王者。他经历了哪些刻骨铭心的痛楚,激情澎湃的欢乐,与他一生并肩作战的朋友演绎了一场传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