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085700000031

第31章 史料的讹误与史料学的产生

古往今来,各种史料陈陈相因,多得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古人感叹道:“一部廿四史,不知从何读起。”史料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许多讹误。丰富和讹误是史料的两大特征,从而产生了对史料进行一系列收集、整理、辨伪、考证和校勘的研究工作。

(一)史料的讹误

史料的讹误主要有三种类型:记录时产生的讹误、流传中产生的讹误和有意作伪。

1.记录时产生的讹误

记载者从观察到记录一件史事,中间要经过感觉、判断和表述等过程。在每个过程中,都存在着与事实发生偏差的可能性。

在感觉过程中,由于事物是很复杂的多面体,记载者如果不从正面、侧面、反面等各个角度去观察的话,就会得到片面的印象,导致记载的失实和批评的谬误。

在判断过程中,由于人是社会的动物,是政治的动物,因此不能不受到情感、政治主张和正统主义史学观点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给人们的历史判断打上了鲜明的阶级和时代的烙印。梁启超曾十分坦率地说:“吾二十年前所著,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在表述过程中,记载者常常会受到各种各样权势的胁迫,不能秉笔直书,如实地记录历史事实。如:陈寿《三国志?魏武帝记》中有这样几句话:“天子以公领冀州牧”;“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卿士,使张音奉玺绶禅位”。而在范晔《后汉书?献帝纪》中是这样说的:“曹操自领冀州牧”;“曹操自为丞相”;“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三国志》如此偏袒曹操,很可能就是慑于权势或舆论的胁迫。

任何杰出的史学家,作为一个人,他都有各种具体的局限性,不可能把以往历史的所有资料都收集到,不可能具有洞察一切的“火眼金睛”,不可能没有一般人的七情六欲。因此,任何史学著作,在记录过程中,无论是出于个人观察的,还是辗转复述的记载,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史学巨著几乎都有后人的考异、商榷、然疑、发伏、考疑、志疑、考证、辩疑和互证,这也说明了记录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在史著中是非常普遍的。

2.流传中产生的讹误

古典文献流行于世要经过文人的传抄和坊工的翻刻。抄和刻都是十分费时耗神的手工劳动,稍一疏忽,就会产生错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古典文献,大都不是原抄本,而是辗转抄刻的,这样,错误就更多了。抄刻的错误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错字。《吕氏春秋?察传篇》:“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三:“曾绂所书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取《山海经》参校,则云‘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乃知‘刑天舞干戚’,故与下文相应,五字皆讹。”“三豕”和“形夭无千岁”都是因形近而造成的错字。

衍字。《吕氏春?安死篇》:“此言不知邻类也”,《听言篇》作“乃不知类矣”,《达郁篇》作:“不知类耳”,后两篇都无邻字。邻字在句中意义不通,当是衍字。《吕氏春秋?遇合篇》:“客有进状有恶,其名言而恶状。”俞樾认为第一句中的“有”、第三句中的“名”和“状”,都是涉上下文而误衍的字。吕氏原文本作“客进,状有恶,其言有恶”,与下文“恶足以骇人,言足以丧国”接得很顺。这一句话,短短十二字中就有三个衍字。

倒字。《大戴礼记?礼运篇》:“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敞也。”句子不通,俞樾认为:“故圣王所以顺”六字是倒字,应当在“而弗敞也”之前,整句是:“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故圣王所以顺而费敞也”。

脱字。刘向在校《尚书》时说:“臣向以中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诏》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脱亦二十二字。”王国维曾得到一部明抄本《张说之文集》,共二十五卷,以此校对嘉靖刻本,发现刻本脱掉三页,卷二十三内脱文一篇,又脱落一行者凡十处。同时代的抄本和刻本之间,就有这么多的脱字,可见其中错误的普遍程度了。

并字。古书是直行书写的,上下文靠得太紧,就会被误作一个字。《战国策?赵策》:“左师触?愿见太后。”《史记》“触?”作“触龙言”。两书不知谁是,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可见“?”是“龙言”两个字的并字。

上面五种错误在辗转抄刻的古籍中很普遍,近人章钰曾采用多种宋本校勘《资治通鉴》正文,发现脱、误、衍、倒的错误竟在万字以上,其中脱漏的就有五千二百余字。这些错误严重损害了记事的准确性,给读者造成了许多阅读上的困难。

3.有意伪造

托古。《淮南子?修务篇》:“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近,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颂之。”好古贱今是一般人的心理,因此,某些政治家和思想家为了取得众人的拥护,就依托古人,把自己的主张硬说成是古人的。这种托古作伪的现象在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尤其流行。当是,几乎所有学派的开宗大师,无不挟古人以为重。如道家和阴阳家抬出黄帝,兵家捧起太公等等。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就指出,儒家的子思、孟子皆“往造旧说,谓之五行……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韩非也十分不满这种现家,在《显学篇》中尖锐地批评道:“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值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谁将使定儒墨之诚乎。”

争胜。一些人为了在学术上辩过对方,不惜通过窜改,甚至伪造古书的手法,来求得自己主张的历史根据。例如:三国时代的王肃,想要打倒经学大师郑玄,就伪造了《孔子家语》等书,为自己的圣证论张本。再如:六朝、唐以后,道教为了与佛教争胜,伪造了许多假书来装潢门面。如把老子作为教主,奉为“太上老君”。编造出老子化胡经,根据《史记》中老子西出函谷关的记载,说他是到印度传教去了,释迦牟尼就是他的弟子,以此来抬高自己,贬低对方。

掩饰。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出于某种政治需要,常常打肿脸充胖子,掩盖或文饰自己的一些丑事。封建史学家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便把“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三讳”作为史著的编撰原则。春秋时,明明是晋文公召见周天子,可《左传》和《公羊传》却偏要说:“天子狩于河阳”,歪曲了周天子大权旁落的事实。清朝统治者忌讳其开国时的秽史,也曾数次自改实录。孟森《清朝前纪》的序言说:“清一代在入关之初,以关外事实为忌讳。清之先世在明受建州卫指挥之职。自讳其曾受明官,至抹杀建州之名。而捏造满洲为国名。”以至“清官修明史,全部不见建州事,亦无女真,本纪亦尽削嘉隆以前辽东这兵事。”

邀赏。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战乱的结果,总是使天府藏书遭到毁灭性的浩劫。然而,又常常有稽古文的君主或丞相,愿以高宫厚禄来收购私家藏书,充实天府。这种情况,为造伪邀赏者开了门路。汉成帝特别喜欢《尚书》,于是,张霸投其所好,编造了一部一百零二篇的《尚书》,称是春秋以前的旧物。书献上去以后,成帝立即赐他一个博士头衔。后来伪迹败露,丢了头衔,连脑袋也差点搬家。隋文帝酷爱古书,尤喜《易经》,于是,刘炫编造了《连山》、《归藏》两部《易经》,称是夏朝和商朝的书,书献上去以后,文帝立即给予厚赏。后来,文帝知道是伪造的,就把刘炫杀了。诸凡此例,不胜枚举。

诬善。为了排挤、打击他人而窜改或伪造典籍的做法就叫诬善。唐代牛李党争十分激烈,李德裕的门人韦?伪造了一部《周秦纪行》,说是牛僧孺“自序所遇异事”,并假名僧孺撰,以行其诬陷之奸。宋代魏泰伪造《碧云》一书,托名梅圣俞著。书中所记,都是诋诟当时朝廷百宫的话,魏泰想以此激起公愤,加害梅圣俞,结果伪迹败露。

古代文献中,伪作不少,据张心徵《伪书通考》统计,经部伪书七十三部,史部伪书九十三部,子部伪书三百一十七部,集部伪书一百二十九部。当然,伪书肯定不止这些。不过,这六百多部伪书已足够说明史料中作伪现象的严重程度了。

(二)史料学的产生

史料中有许多前人伪造的东西,如果利用这些东西来了解历史,将会黑白混淆,是非颠倒。以此评价历史人物,将会褒贬失实,忠奸不分;以此研究历史规律,并指导社会实践,那更将贻患无穷了。伪作的危害如此之大,因此,早在战国时代,孟子就大声疾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今天,我们研究历史强调实事求是,实事是求是前提,为了保证这个前提,必须辨伪,揭露一切伪造的史料。

史料在流传时,经常发生抄刻的错误。错字、漏字、倒字、衍字、并字都会使全句不能释读,意义无法理解。更有甚者,一字之差还会造成历史的误会,例如:《元典章》的《新纲目》中有“颁行四方已有年矣”一语,据元刻本“颁行”系“板行”之误。“颁行”指朝廷颁布流行,而“板行”则是地方上刻板印行。这一字之差,关系到《元典章》全书的法律地位。因此,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记载的本义,即使是真义,而且所记史事都是真实的,也还要再进一步做文字上“订讹补阙”的校勘工作。

任何人在了解和研究历史时,都会首先遇到这样一些问题:这些史料是真本还是伪作?如果是真本,它的记载是否全部可靠?即使是真本的可靠记载,那它的文字是否有讹缺?如何围绕所需要研究的问题,进一步追寻同类史料?怎样整理各种史料?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着手研究历史,解决得不好,也无法深入研究,由是便产生了一门专治史料的史料学,它的内容主要有辩伪、考证、收集和整理史料等。每一个有志于历史研究的人都应当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扎扎实实地去学习和掌握这门历史研究的基础学科――史料学。

同类推荐
  • 温故(二十)

    温故(二十)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极品小中医

    极品小中医

    中了1600余万巨奖的实习中医妇科医生吴哲却在摔下楼梯后鬼使神差地穿越到了古代中朝,“洗洗好健康”是他带给这个架空时代的第一件雷人作品...可谓:极望暧昧情品花遂浮沉,小哲有异能。中朝结联盟,医术堪称神。(适度yy有益健康,本书将强力宣扬传统中医之精神。养生之道,把脉,神方一并送上!)
  • 川河诀

    川河诀

    人人皆是历史,人人却无法改变历史,芸芸众生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所能做的便是守住初心,为心中的美好而活。
  • 奉先意

    奉先意

    三言今古梦龙鸣,一语庸贤诗墨评;看破红尘心上雾,宁虚月静玉宵明。沉波诗友赠诗
  • 我的三国奇梦

    我的三国奇梦

    汉末三国,是热血男儿永恒的主题,因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铸就了传奇无数。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极爱三国文学。一次放暑假,因太累,抱着本《三国》入了眠,然后他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他将重新束造那段传奇的历史。
热门推荐
  • 爱已成殇夜微凉

    爱已成殇夜微凉

    叶昕薇:“爱得淋漓尽致,恨得剔心透骨。爱情里没有恨,当你全力去爱一个人时,是一种绽放,便不会有丝毫的怨言。”宁爱香:“爱是情感的释放,恨是感情的收敛。”吴运芳:“爱情像钱包里的钱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二者的区别是,钱用完还可以赚,唯有爱情一去不复返”。
  • 折断枝头只落我肩

    折断枝头只落我肩

    她是步步,她是周旋于数种职业的千面女郎,似风;而他是席南濯,是事业口碑双丰收的慈善家,似雾。可是——当这阵风邂逢了一股雾,这究竟是风吹散了雾,还是雾笼罩了风呢?“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你不给我也像你一样做个慈善家吗?”她巧笑应答,双眼皎洁如月。在她意识到自己的感情以后——“我觉得我不适合谈恋爱。”“什么意思?”“我说我想和你结婚,想替你分担风与雨,我想照顾你;因为我在那几百人里第一眼只看到了你,而你成为了我日后前进的信仰。”总有一个人的出现,会让你觉得你所努力的世界啊,拱手相让又如何?你的努力,就是为了遇到拥有宽实臂弯的他,而他同样也会在那一刻将你紧拥入怀中。
  • Peg Woffington

    Peg Woffingt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个人的二战

    一个人的二战

    文青少年被逼吞下游戏卡,重生民国东北,眼前的世界多了一种模式,英雄模式。山岗之上,一眼看去,黑压压的老毛子,小鬼子,好多的怪,老毛子血厚经验多,小鬼子血薄好收拾,打哪一个,好难选择,算了,反正都是打,一起打好了。
  • 进球,进球

    进球,进球

    一个高中足球队逐梦全国高中足球联赛的故事
  • 女侠梦

    女侠梦

    一身侠心,惜为女子!游于江湖,快意恩仇!何为邪?何为正?人生在世,但求无愧于心!且看楚兮仗剑天涯,成就一代绝世女侠!
  • 淘气公主的霸道校草

    淘气公主的霸道校草

    当一个淘气的小公主遇到了霸道的校草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
  • 重生有方略

    重生有方略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一个人身受诅咒无限重生,不老不死而又无力改命,次次不得善终。于是养成了七情六欲不懂,三刚常伦不在,满心不系人情冷暖的臭脾气。“好嘛,误会解清,还非得生离死别重逢他世,欢乐结局不好吗?啧啧啧……真是狗血。”某女暗中吐槽。。只身穿越来到一个仙魔大陆,该如何立足于这片大陆之上。大陆之上,生灵遍布,四海之内,五界之中,六道轮回却寻不得一道破解之法。本以为生命漫长,既无法破解,这一世,便由着性子来吧。无奈表示,本以为穿越只是一个意外,没想到是天命所定,好,我认栽。真理就是,这上天的套路,你永远走不出来。彪悍重口的人生不给你解释,顺者昌逆者亡,无论是预言之命,还是诅咒之身,碰见我,算你幸运。强强联手,刁蛮怨妇,邪恶boss给我跪下唱征服!
  • 美人如妖传

    美人如妖传

    即便我被全世界抛弃,我也爱我自己。我努力修炼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告诉你们,当初的你们是多么有眼无珠,现在的你们需要多后悔。(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青春内幕

    青春内幕

    步入靓女如云,星光灿烂的戏剧学院,林幻如置身梦想奇境。早在高中时就迷恋中国传统武术的他,凭着侠义天陛、淳朴真诚,博得高蕊和唐婉倾心:一身艺术气质,立志寻求意拳真谛的他,又同背负特殊使命而来的雨木邂遁。面对多角的情戚纠葛,林幻大起大落地戚受着现实生活的情戚风暴。甜蜜中他反转着痛苦,真实中体味着良心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