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020400000007

第7章 一颗圆满心,事事皆圆满

不必苛求完美

能给对方赞美,就能给自己肯定,自然就能创造双赢,就事事亨通了。一颗不求全的心,反而会让生活变得圆满。

以万事皆顺,事事都好的心态去要求生活是一种理想状态。十件事有九件事能实现就很难得,所以要看懂生活中的不圆满,这样你才有一颗不求全的心。内心觉得没有缺陷就是圆满。不要求全,不要追求理想状态的完美。

一切都由因果所造,不必渴求完美。虚云大师曾经说起过这样一段经历:“就以我自己而言,一生感果苦得很,常生惭愧,怕错因果。还落因果,少年就想住茅篷,放下万缘,偷安度日,结果还是放不下,逃不掉因果。”

“庚子年随光绪皇帝到陕西,嫌市朝太烦,故第二次又上终南,到嘉五台结庐,改名隐迹,把茅庐弄好,以为可以安居不动了。但因果不由你,还是隐不住,只得如充军一样,远远地跑,跑到云南鸡足山,那里是万里无云的境界,以为躲脱世事了;岂知又出头兴从林,事情弄好了,还是站不住脚。又跑到大理府还宿债,地方弄好了,又到昆明;昆明弄好了,又跑到福建鼓山,革除弊习,结大冤仇,遭昧良者,弄出杀人放火来反对,才把事情平息。以为从此可以放下,能无事得安静了,谁料又跑到广东南华寺,千辛万苦把房子修好了,又撞到云门,恢复祖庭,还是还债。哪里想到会祸从天降,逼得我不跑也要跑,可见世上做人,业障是有定数的。进北京装乌龟就好了,又伸出头来辅助和平会,发起中国佛教协会,把大领衣旧规矩保存下来,可以了愿。其时多次夜梦,举手拉木头竖柱子,由于失觉照,妄想纷飞,在京留不住,又到上海、杭州、苏州办和平会,后来到庐山避暑,还梦上梁修造,因听议将云居划为林场,不忍祖庭废灭,又来还宿债。才知屡梦上梁竖柱,受报有定,直纯的私信,我是不管的。”

凡事都有因果,不必过份苛求完美,改变自己的心境,看懂生活的不完美,用一颗不求全的心去看待世事。

世事洞明的圆满

禅心智慧本无字,一切在于人的悟性,要想世事洞明,就要培养悟性、开悟心智。

古时候古圣先王所有一切制度仪规,都是教化众生。读《礼记》五礼中之祭礼,明白规定祭祀祖先,不是祖先不祭。孔夫子说:“非其鬼不祭。”

鬼是归去的意思。至于祭天地山川是天子诸侯的事,非平民之事。祭祖先时要阐明祖先过去在生时之德行教诲,使后人常常追念遵行,这个祭祀属于教育。仪式留传于后世只有形式而无真实内容,常被人视为迷信。佛门中祭鬼神之仪式很多,其中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使民众都能明白。

释迦牟尼的弟子般特,因天生愚钝,一直没有开悟,所以佛祖让五百罗汉轮流给他讲解禅理。可是几年下来,般特仍然是不开悟。

佛祖知道后心生怜悯,只好把他叫到面前,一字一句地教导他:“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禅,本身不立文字,全靠人去心领神会。你要认真诵读这首偈子,天长日久一定会有所得!”

于是,般特反复思索这首偈子,终于有一天悟出了其中的禅理。

有一次,佛祖让般特去给僧尼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想成心刁难他。

般特对他们的举止充耳不闻,很有礼貌地合掌说:“我天生就很愚钝,所以只在佛祖身边学到了一首偈子而已,现在讲给大家听。”

刚说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般特并没有理会他们,而是不动声色地继续往下讲。他说的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的新意,从一首普通的偈子中悟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

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对他肃然起敬。

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多少,而在于受用行持。般特虽然天资愚笨,但是一心向佛,自然能够心领神会。

禅其实就是人的一种深层体会。虽然无形的门不容易跨越,但是跨越后的禅道却是真实不虚的动人世界。所以,学不在多,贵在力行。

圆满在于思路的转换

很多时候,你的痛不在于你的伤,而是因为你的死执。圆满在于思路的转换,不在于你抓住不放。

以一种方法死执于一件事情,如果达不到又不肯放手,那就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哪里还有圆满,还有想要的结果呢?圆满在灵活变通之中,思路和方法只是工具。换一种思路,换一条路来走,只要结果能实现就是圆满。

人们总是在感慨生活的不圆满,在一件事情里沉浸太久却不肯放手,做不到淡定从容,反而把自己逼入了死胡同里。其实若干年之后我们回头看看,曾经在乎的都是些小事。

有时候,换个角度去思考,你会觉得心情舒坦很多!

有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女儿,一个卖草鞋,一个卖雨伞,于是老婆婆就在晴天为卖雨伞的女儿发愁,在雨天为卖草鞋的女儿发愁,老婆婆天天发愁。当时就有好心人建议婆婆换个角度思考,让老婆婆何不在晴天为卖草鞋的女儿高兴,在雨天为卖雨伞的女儿高兴呢,老婆婆照办了,于是老婆婆天天高兴。换个角度思考,就能从乐观、豁达的角度看人生,感悟人生,让快乐常相伴。

换个角度思考,不仅能带来平和的心态和有乐趣的人生,有时还会在不经意间给人们带来一片新天地。

同样一件事,思维角度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换个角度思考,会让坏事变好事。换个角度思考,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心态又会决定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样是剩了半个面包,悲观者会说:“哎,只剩半个了!”而乐观者会说:“哈,还有半个啊!”,一块面包两种心境。换个角度思考,学会找寻积极的一面,让自己快乐起来;与人相处,学会换位思考,你会发现别人的更多优点,会包容别人的更多缺点,你也会拥有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常言道:知足常乐!人生是否快乐,关键看你是否能转换思路。俗话说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若欲望太多,则永远得不到满足和快乐。在各种欲望面前,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看淡他人升迁,耐得住寂寞,抗得住清贫。换个角度看问题,能使我们的心情大变,能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更有色彩!

从容走过生命的磨砺

佛说:“倘能于现在环境的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挂碍,则固至善。”

内心一旦失衡,心底的宁静就会在瞬间失去,人们就再也找不到心灵的归宿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劫难,我们也许觉得自己太过渺小而无法改变现实,既然无法改变,那就从容些吧,从容至少还能让人保留内心的安宁与简单,不至于让心随劫难而流浪。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这是生命的一种磨砺。种田正一是日本大正、昭和时代的自由律俳句诗人,年幼时目睹了母亲自杀的情景后,心灵埋下了阴影。但不幸的是,长大之后他的弟弟和挚友又先后自杀,所以他的精神极其苦闷,加之后来生活困顿,于是他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之后,他想尽各种办法自杀,服毒、卧轨、跳海,但是都没有成功,在一次卧轨不成之后,他灰心丧气地来到报恩寺。见到住持之后,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并抱怨道:“生活对我太不公平了,我想死都不成,可是活着又实在没有意义,不如你收留我吧!”

住持说:“既然你死不了,就证明我佛慈悲在拯救你。”

“既然这样,你有办法帮我吗?要不你教我坐禅吧!或许我可以得到解脱。”种田正一说。

住持回答道:“即使坐禅也没有用。”

种田正一说:“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坐。”

住持回答说:“就是因为没有用才要坐。”

种田正一听了住持的话后陷入了沉思,之后再也不曾产生轻生的念头,并创作了下面的自由律:“躺在也许就此死掉的土上。蝉声,是否在找死所。在生亡之间的雪下个不停。一直走,走到倒下去为止的路边草。老是不死,所以剪指甲。能安静地死的样子,草也枯了。愈鸣愈短的虫之命。”

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活着本身。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绝对的。只要坚持自己崇高的价值,接纳自己,磨砺自己,给自己成长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无价之宝”。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生活就是个五味瓶,生命中的每个挫折、伤痛,打击都有它的意义,我们应该坦然接受。

有时候我们只有亲身经历才知答案,磨砺会让人们对生活有所感悟。

一个年轻的僧人问行思禅师:“大师,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啊?”

行思禅师微微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问他:“市场里的菜价涨了吗?”

僧人开始没有明白禅师的话,于是说:“大师,你答非所问,我不大明白。”

行思禅师说:“回去好好想想吧!”

年轻僧人冥思苦想了几天之后终于顿悟:“生命的真谛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又有一个僧人来向行思禅师问道。

禅师问他:“你从哪里来啊?”

僧人答:“从曹溪六祖师父那里来!”

行思禅师接着问道:“你来时带了什么东西没有?”

僧人摇摇头,然后又抖了抖身子,意思是说我已经毫无身外之物,已经看破了。

行思禅师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你其实根本没有看破,只是流于形式罢了,你不是还带来了很多泥土吗?”

僧人反问道:“众人都说你知道人生的真谛,你可以告诉我吗?”

行思禅师回答道:“即使告诉了你又有什么用处呢?你连自己的本性都把握不住,追求人生真谛又有什么用处呢?”

几天之后,又来了一个僧人,行思禅师照例问道:“你从哪里来?”

僧人回答道:“从曹溪六祖那里来!”

于是禅师继续问道:“你来时带来什么东西没有?”

“我在去曹溪求法之前,没有失掉什么东西,所以也就不曾带走!”

“既然如此,那你去曹溪干什么呢?”

“我去印证,如果不是去曹溪,我就不会知道人生的一切奥秘都在我自己心中,也就不会知道自己根本不缺少任何东西。”

这个和尚就是后来的石头禅师。

只有从容走过生命的磨砺,眼前才会是一片新的天地。

功成身退保持功业圆满

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超越之前的成就。想要给自己一个不落的光环,保持自己功德的圆满,就要懂得适时而退。

建功立业,功德颇高,但功高是成绩也是障碍。要是不懂得功成身退,之后就得做得比之前更好才能得到同样的认同,才能保持在众人心中的位置。然而功业的取得有些是时机所造,天时、地利、人和,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超越之前的成就。想要给自己一个不落的光环,保持自己功德的圆满,就要懂得适时而退。

端着装得过满的茶杯,再怎么平稳小心也容易荡溢出来,倒水时应在盈满以前就停止;锥子捶打得过于尖锐,再怎么小心也容易折断;聚敛的财富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一方面会招来忌妒和觊觎的目光,一方面也易于腐蚀财富的拥有者,再怎么谨慎也不可能永远保有满堂金玉;因大富大贵而炫耀骄人,那简直是在自寻灾难,无论如何也躲不过飞来的横祸。当事业已达到顶点,最好是含藏收敛急流勇退。

天上月圆月缺,地上花开花谢,海中潮涨潮落,四季暑往寒来,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永远固定不变。就像天上找不到一轮凝固不变的满月,世间也不可能有永远处在生命巅峰的人。

功成身退符合自然之道,更是一种政治智慧,它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抉择。中国历朝历代那些功高盖世的英雄豪杰,在政治舞台上遵循这一自然之道就能全身而退,反之,招来的就不是别人的喝彩而是自己的灾难。自古以来,虽然名臣良将善始者众多,但是善终者却非常少。

功成身退说说容易,真的要“退”可就难了。大多数人有点像升空的气球——能上不能下,也有点像过河的卒子——能进不能退。自己亲手打下的天下不好好享受一番就溜,有谁放着一幢豪华住宅不用,却偏偏跑到荒山僻野去睡茅草屋?有谁放着一桌美味佳肴不吃,却跑到乡下去啃馒头红薯?

选择功成身退要目光深远,在轰轰烈烈之际要预知潜在的危险,还要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如果贪婪心重,即使无功也希望受禄,有功又如何会身退呢?看来,功成身退不仅是一种政治智慧,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虚云大师在这一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

光绪二十六年,外敌侵略北京,京城大乱,皇帝、太后、大臣、太监、宫女逃难长安。******听说虚云大师是得道高僧,请虚云大师伴驾西行,以保平安。此时的长安,饿殍遍地,活人生吃死人肉,到处是腐烂的尸骨。虚云大师立即奏请皇上,请求圣谕禁止活人吃死人,并发动所有富户捐出存粮开办施粥厂救济灾民。当时正值伏天8月,腐烂的尸体臭气熏天,瘟疫流行。

虚云大师怜悯众生,在卧龙禅寺组织了一场长达7天的祈雪大****,望龙天垂护,降雪降雨消除瘟疫。虚云大师在卧龙禅寺方丈东霞和尚的相助下,寺中全体僧人一起动手,搭台的搭台,准备法器的准备法器……虚云大师的德望感召来了西安各寺的僧人近千人,终南山终年隐修的师父也出山相助,佛教信徒闻之也从四面八方赶来……法台高宽三丈三,上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法台两侧竖立两根高高的旗杆,上面悬挂三丈多长的金字佛幡,一面写“南无娑竭罗龙王菩萨摩诃萨”,一面写“南无随方普应行雪龙王圣众菩萨”。佛台上铺黄布,鲜花、供果、香烛一应俱全。

虚云大师带领9名法师身披红色袈裟跏趺禅坐在台上结印施法7昼夜。台下108位僧人昼夜不停持诵《祈雪陀罗尼神咒》,360位僧人带领信众拜《大悲忏》,其余僧尼带领信众念弥陀圣号,昼夜六时,佛号不断。第7日上午,果然乌云密布,下午飘起了鹅毛大雪。大雪降后,僧尼们各自回寺。虚云大师仍然坐在四周无遮拦的法台持咒施法,又7日,长安内外千里冰封。慈禧太后在宫女、卫队的陪同下冒雪来到了卧龙禅寺,看到坐在风雪中持咒施法的虚云老和尚,感动地落下了热泪。并跪在了雪地里,给这位“呼风唤雨的活菩萨”叩头。肃亲王、******请他日后同回北京住在宫内,以便请教佛法。但第二天却发现虚云大师已经悄悄离开长安,后来隐居在终南山。

大师德行颇高,受人敬重。世间懂得进退的人不多,争名夺利的人却很多,其实,只有懂得功成身退,才能真正成就一个人。

既要待人真诚、也要八面玲珑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要想别人真诚待你,你就应当首先主动真诚地去对待别人。你怎样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待你。

想要给自己一个可以定心的环境,要待人真诚,但人与人不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给自己一片生长的沃土,但单纯的真诚之心还不足够,也要懂得八面玲珑。八面玲珑是一种疏通障碍的方式,打开了前进的道路也就能走向想要的圆满结果。当然了,失去自我的八面玲珑不可取。

关于与人为善和真诚待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百姓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佛说:“要懂得顺时顺势,才能修得圆满”。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要想别人真诚待你,你就应当主动真诚地去对待别人。你怎样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待你。你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别人也会如此待你。

但是不能否认,生活中有这样的人:虚伪、狡诈、阴险,一肚子小心眼,玩弄他人的真诚,戏弄他人的善良,算计他人的毫无防备,蹂躏他人的真情实意,以怨报德、以恶报善。只不过这种人在生活中是极少数,当他们充分暴露后,必将被众人指责和唾弃,并被群体厌恶和排斥。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光是有单纯的真诚之心还不够,也要懂得八面玲珑。其实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有时是需要八面玲珑。八面玲珑需要用在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场合。适时、适机的八面玲珑是可取的,若时时刻刻都这样,未必就好。在家的时候,和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完全可以将自己还原本色,无需将自己绷得那么紧,这个时候,你就没有必要八面玲珑。在职场,八面玲珑是必要的,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将自己融入到职场中,稳固自己的根基。

在人际交往中,八面玲珑也是必备的。若你具备这个才能,你才会有更好的人脉,更好的平台,更好的拓展空间。

虚云大师身边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清光绪二十六年,老和尚自到宜兴,礼仁智和尚,修显亲寺,在江浙一带住了十年,又想再朝五台,先到镇江扬州朝云台山,入山东朝东岳泰山,东趋牢山,访那罗延窟到曲阜,礼孔庙孔陵。在西行路上,夜宿一破庙,空无一物,只有一口破棺材,棺盖是向上仰起来的,知道棺内没有死尸,于是就睡在棺盖上。到了半夜,棺内大动几次,忽然有人说话:“我要出来。”老和尚问他是人还是鬼?答:“是人。”问:“是什么人?”答:“是讨饭的。”老和尚乃笑起,让他出,状丑如鬼。问老和尚是什么人?答:“是和尚。”讨饭的大怒,说和尚压在他头上,几至用武。老和尚说:“我坐在棺盖上,你动都不能动,还讲打么?”那讨饭的不敢再说,小便后回到棺内睡觉。

大师的一句话并非威胁,只是化解了一场争斗,一味解释可能很难轻松化解争斗,机巧的一句话反而能处理的更好。所以处理任何事情都是要讲究技巧的,待人接物,既要真诚也要善于调和。以求以最简单的方法,取得最好的效果。

心量放宽人生通达

面对外在的世界,应该通达和顺应,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只有把心态放宽,人生之路才会通达无阻。

“人心自通达,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佛家有言:“此观是人生观、宇宙观。我们心量太小,只想到自己或家庭以及亲戚朋友。心量小绝不能超越六道,也绝不能往生净土。《无量寿经》上说:‘三辈九品往生均要发菩提心,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这两愿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正觉悟之心。觉悟世间无常,生死事大,人生真苦,极乐真实不虚,依佛教诲,老实念佛决定得生。除一句阿弥陀佛外,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越十方、通达无碍的宇宙观。’”

出家人直说念佛,世间之人虽不求佛,但这种一心求佛的豁达心境和执着精神还是必须具备的。在我国历史上,佛法也曾一度遭遇劫难。唐武宗毁灭佛法时,岩头禅师偷偷缝制了一套俗装,准备到万不得已时应变突发事件。后来,朝廷强令僧尼还俗,有名的高僧纷纷被逮捕判刑。

为了躲避苛政,岩头禅师穿了俗装,戴着帽子,悄悄地躲到了一个在家修行的尼姑佛堂里。当时尼姑正在斋堂吃饭,岩头禅师大摇大摆地走进厨房,拿起碗筷也开始盛饭。

一个小尼看到了他,立刻告诉了尼姑。尼姑拿着棒子来驱赶,却发现是岩头禅师,于是便说:“原来竟是岩头禅师,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岩头禅师不慌不忙地说:“形可变,性不可变。”

后来,大彦禅师见到岩头禅师时,他正在门前拔草。大彦禅师戴着斗笠走了过来,站在岩头禅师的面前,用手敲敲斗笠说:“禅师还记得我吗?”

岩头禅师抓起一把草,朝着大彦禅师扔了过去,不快地说:“世事变化无常,想不起来了。”

大彦禅师不肯让步,说道:“世事无常,但是法性永恒,你怎么可以不认账呢?”

岩头禅师一听,有些不悦,起身打了大彦禅师三拳。

大彦禅师整好行装后准备进僧堂,岩头禅师缓缓地说道:“不是已经寒暄完了吗,根本没有再进僧堂的必要了。”

大彦禅师听了之后,立刻转身走了。第二天一大早,大彦禅师又走进了僧堂,刚进门,岩头禅师立刻从法座上跳下来,一把抓住他的衣襟道:“你快说,哪里才有不变?”

大彦禅师也一把抓住岩头禅师,说道:“形可变,性不可变!”

说罢,两人捧腹大笑起来。

不管经历多少变故,只要把心量放宽,只要心念不变,不管多少沧桑,你还是你。

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是绝对不能丢弃的东西,只要自己的梦想不破灭,生活就会有激情、有希望。任何时候,尤其是危难之时,一定要将心放宽,内心的豁达将帮助你走出困境,改变人生。

让生命纯净圆满

生命无常,人生几十年看似很长,其实只在瞬息之间。面对生命,我们只在乎是否活出了生命的真谛。

生命如此短暂,所以生命中的选择也更加重要。一天,佛陀在弟子们乞食归来后,问他们:“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为了什么?”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身体的滋养,以便长养色身,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眼光环视了弟子们之后,又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一位弟子充满信心地答道。

佛陀摇摇头道:“你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位弟子见状,充满肃穆地说道:“人类的生命跟花草差不多,春天萌芽出枝;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笑容,说道:“嗯,你体察到了生命就像花草的生命一样短暂,但是对佛法的了解,还仅限于表面。”

“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是浮游生物一样,早晨刚出生,到了晚上就会死亡,充其量不过一个昼夜的时间。”一位弟子无限悲怆地说道。

“哦!你虽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但对佛法的参悟还是不够深入。”

在佛陀不断地否定和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被激发出来了。有一个弟子说道:“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和朝露没有不同,看起来很美,但是被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工夫,就会干涸枯竭了。”

佛陀含笑不语。

弟子们开始窃窃私语。

这时,一位弟子站起身来说:“佛陀!依弟子看,生命只不过在一呼一吸之间。”

佛陀听罢,满意地点点头说:“人生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是真正地体会到了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千万不可懈怠放逸。”

我们不要把事物看得过于复杂,真理往往是简单而朴素的。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把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勇猛精进,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出生命的真谛。

珍惜你拥有的幸福

珍惜早晨拉开窗帘的第一缕阳光,珍惜你失望沮丧时别人一个鼓励的眼神,珍惜你拥有的一切。

迷醉于别人的拥有,却忽略了自己本身的生存和驾驭能力,终将是一败涂地。

有两只老虎,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供人们观赏,另一只自由自在地在森林里奔跑。

一天,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我们换一换吧!”另一只老虎欣然答应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森林里的老虎则走进了狭窄的铁笼子。

从笼子里出来的老虎在森林感受到了无比的自由,尽情地奔跑着;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很快乐,因为它从此不再为食物而发愁。

出人意料的是,两只快乐的老虎很快就都死了。一只被活活饿死,另一只则是忧郁而死。很显然,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得到了自由,却没有同时得到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祥和心境。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时候,表面上虽然有所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坏事。当你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因为说不定挫折就在下一刻等着你;当你失败时,不要怨天尤人,因为这或许就是成功前的黑暗。只要你坚定地朝前走,就一定能看到明媚的春光,“船到桥头自然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同类推荐
  •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弘一法师经历了的两世人生集于一身,由风流倜傥的浊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师,一个转身,演绎了一个旷世传奇。红尘世俗中,世人追捧他的才情;佛门禅院里,世人景仰他的风范。读他的文,风骨、才骨、傲骨,尽显其中;品他的人,真挚、认真、脱俗,做到极致。
  • 道德经说什么

    道德经说什么

    樊登读书会百万听众订阅。西安交大韩鹏杰教授精研数十年,以魏晋时期天才学者王弼注解本《道德经》为依据,以独有的“以经解经”特色,用幽默风趣的讲解方式,带给读者一个立体的《道德经》,并用形象生动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国学素养,进行逐章逐句解读,重点讲解书内《道经》“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贵德”“反者,道之动”;《德经》“以下为基”“大象无形”“福祸相依”等核心思想,力求深入浅出,让读者全面了解《道德经》的思想与智慧,感受中华文化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引领读者感受国学文化的智慧。
  • 儒教简史

    儒教简史

    在当代学界“儒学是宗教”由任继愈先生首倡,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书作者承任先生衣钵,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本书分十部分,以时间为序,详细讨论了不同时期儒教的发展及其特点,重点讨论儒教的改革和演变,资料翔实,论述精当,从中可见儒教发展、变迁的基本面貌,对管窥中国宗教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 星云日记5:人忙心不忙

    星云日记5:人忙心不忙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中的第五册。收录星云大师1990年5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的日记,记录了星云大师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全书分为“莲花生长在污泥中”、“唾手可得”、“与人为善”、“人忙心不忙”四部分。这是一份特別的日记,内容不仅是大师个人生活点滴,也是人生的省思,它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日记”,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 禅修与静坐

    禅修与静坐

    蒲正信居士性情淳和,深具慧根。平常爱钻研佛学、医学、武术,自皈依三宝后,尤好禅学和静坐。她的近作《禅修与静坐》一稿,我阅读后,深感她能将正信、正见与修持相结合,有一定成就,值得高兴和赞扬。
热门推荐
  • 我是大玩家

    我是大玩家

    文抄公也不能不劳而获!你见过抄个小说就要被系统逼去玩命的穿越者吗?你见过说句前世名言就要被系统逼着体罚的穿越者吗?我特么就是想赚个钱而已,怎么就这么难!系统,你敢不敢不搞事情了?我特么可能是个假的穿越者!……普群号:623108320(无限制)V群号:230333683(需全订截图)
  • 朱颜改:有凤来仪

    朱颜改:有凤来仪

    她乃前朝郡主,为查明父亲死因,隐于深宫扮作卑微奴婢,却被高高在上的帝王当作痛失已久的挚爱。他将她当作挚爱之影,封作了御前女官,给她无上荣宠,却屡屡被不识好歹的她拒绝。她偶遇昔日未婚夫婿,被其步步紧逼,身份败露之际,她陷入后宫争斗,将计就计,化作莲池的一缕幽魂。数年后,她被乱党胁迫,借着一张再平庸不过的面孔隐于娇美的宫妃之后,不动声色地看着那高高在上的帝王宠幸娇妃美妾。她步步为营,运筹帷幄,当年真相渐渐被揭开,前朝往事浮出水面,却未料牵扯出她的真实身世。终当她情有所归,却未料大婚前昔未婚夫婿因她而亡,她被痴情帝王软禁于后宫。他爱她、宠她,倾尽所有,可是她,仍旧逃不过这寂寂深宫的诅咒……..
  • 邪王宠妻:灵兽小毒妃

    邪王宠妻:灵兽小毒妃

    “我孤独冰卿,活到现在都没看过一次世界奇观!也没拿过一次奖学金!更没有把我的上司给收服!但TMD遇上了这鬼穿越!是不是上天嫉妒我的美貌,所以把我流放到了这样的地方!”孤独冰卿欲哭无泪!在这里,每天和一群不明是非的女人斗心眼!她都快累死了,好伐?!还说她是废柴?!那好,她就让她们,看看什么是天才!
  • 喵星人的世界

    喵星人的世界

    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星球,就是喵星球,那里那里居住着许许多多的喵星人,又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
  • 云不知风动

    云不知风动

    芙蓉花起,几世情缘,到头来,不过是梦一场;情结情劫,究竟是情还是劫?
  • 我对你是情有独钟

    我对你是情有独钟

    你是否在迷茫中等待过救赎?这是一个有着音乐才华的忧郁少女与豪放不羁的潇洒少年的碰撞。记忆中一直有一道光,黑暗中愈发明显。钟鹤鸣觉得,他对南幽晴一直是情有独钟。
  • 此情未完待续

    此情未完待续

    遇到他那一年,我挣扎在落魄肮脏的泥潭,他对我这个行当的人嗤之以鼻,却频频对我伸出援手。露营时那场大雨淋漓,情愫开始悄然疯长。然而,他昔日的深爱来袭,我破落收场逃之夭夭。三年后再相逢,才懂得最伤人的真相不过如此,痛恨是我,深爱是我,要的却从来不是我。
  • 总裁独宠契约妻

    总裁独宠契约妻

    他是集团总裁,豪门权贵,过着万众瞩目的生活;她是落魄女,生活窘迫,还有一个得病的妈妈;阴差阳错,一夜纠缠,她怀了他的孩子,无奈嫁给了他……她帮他完成梦想,助他渡过危难,当一颗真心托付后,却得知他们是......“放开,我们之间是不可能的!”她背过身,很想哭。他笑着拥住了她,“很抱歉,不可以。”
  • 青丝白露朝朝暮

    青丝白露朝朝暮

    三月江南,细雨绵绵。隔湖望去,青砖红瓦的小亭下,一把青布油纸伞旁。点点细雨,坠入湖心,泛起粼粼碧波,好似他的心,方寸大乱。抬起头,一袭青色长袍映入她的眼帘,随之,唇瓣一片清凉……
  • 光与影之轨迹

    光与影之轨迹

    在暗潮涌动的世界中,一个普通人的选择,会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才怪嘞,这就是个扯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