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764600000002

第2章 坚守本真,完美人格至高境界(1)

俗话说:人不仅要有外表美,还要有心灵之美。美,能表里如一,由内而外,这样的人不仅好看,而且耐看。可能我们无法改变天生的容貌,但是我们能完善自身的内在美,其中不容忽略的便是人格之美。可以说,人格魅力,是自我完善、保持本真的高境界,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财富。

为别人着想百分之六十

季先生语录:

我认为,能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就越高。

人们常说:“生活是一张网。”的确如此,生活中,我们总是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比如说,之于自然,我们依靠自然而生存;之于社会,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之于他人,我们要与他人不断地打交道,哪怕是上街去买个菜,也需要和他人交涉。特别是与他人之间,几乎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发生着各种联系。

而这种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它定义为社会关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可以说,社会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试想,当今社会还有谁能做一个与世隔绝的隐士?能自给自足一切?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莫过于利益关系了。对此,季先生认为处理利害关系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方面。在季先生看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利益,而且也都十分关心自己的利益。但是“这种利益又常常会同别人有矛盾的”,常常是“有了你的利益,就没有我的利益。你的利益多了,我的就会减少”,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季先生认为这才是“芸芸众生最棘手的问题”。

事实上,这的确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恰如季先生所说,是最棘手的问题。当提到处理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时,我们最熟悉的榜样,莫过于雷锋了。世人评价雷锋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季先生谦逊地说:“大概由于我水平太低,我不大敢同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提法。”

季先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觉得这八个字说得太满,满到不能再满的程度。确实如此,世上如雷锋一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的确是有的,但是实在很少。这也正是雷锋之所以高大、伟岸的原因,因为他有常人没有的人格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良知和爱心的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时,我们可以不要求自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在考虑和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为别人着想,即也考虑别人的利益。谈到这一点,季先生认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事实上,季先生是个处处为人着想的人,用他的计算方法,是远远超过百分之六十的。但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为别人着想只有百分之六十,只能把自己归为好人一类——一个及格的好人。他曾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谨小慎微,性格内向”的人,他也常常是考虑问题时细如毫发的人。而在为他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方面,他总是“自认能达到百分之六十”,因此他才将自己划归好人一类。“我过去犯过许多错误,伤害了一些人。但那绝不是有意为之,是为我的水平低修养不够所支配的。”季先生说这样的话,足以让我们看出他对自己修养的高要求,更体现了他即使拥有伟大的人格却依然谦虚的品质。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而利益冲突也此起彼伏。人们常说,吃亏是福。事实上,为别人着想,未必就是吃亏。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心境。在利益面前,考虑到别人,于他人,你的人格魅力会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于己,那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原则和方法,这样的人,容易与人为善。这并不是退缩和忍让的表现,而是一种“有福同享”的至高的人格境界。

生活中,利益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哪怕是与最亲的人之间,也可能会涉及这样的问题。这时候,我们不妨听取季先生的意见,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六十。这样一来,我们既能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又能不损害别人的利益。这是我们应当拥有的品质,也是我们完善自身人格,保持真我的一种好方式。

当然,生活中,为他人着想不单局限于利益关系问题上,还包括众多方面,比如,体会父母的操劳,关心朋友的处境,等等。我们可能无法做到时时刻刻都守在父母身边,但是,逢年过节回家,替劳累的父母洗洗衣服、洗洗碗、打扫卫生总是可以的;对朋友,我们可能难以做到每时每刻都去关心他们,但是若他们一有困难,你就能站出来,帮助他们,这也是为朋友着想的一种表现……

不论为之着想的对象是谁,性质怎样,人生几十年,我们都不能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我们不要求自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是我们却可以如季先生所说: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六十,即做一个及格的好人。

人生旅途中,我们要做一个有本真,有人格魅力的人,季先生“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六十”的方法,不失为我们完善自我人格的好方式。

临财不苟得

季先生语录:

《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种教导属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之列。然而,几千年来,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所以老百姓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此风之普遍,至今尤甚。什么叫“贪污腐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钱。

所谓“临财毋苟得”指的是,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而应该廉洁自律。在钱财的诱惑下,能做到临财不苟取的人,很少。所以,季先生发自肺腑地感慨道:“几千年来,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我们不能说,世人都爱钱,但是世人或多或少都需要钱,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是,讲到钱财问题,古今中外,人们都持有不同的态度。最主要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见钱眼开,一种是如季先生所说的,“临财不苟得”。

当提到对钱财的态度时,我们更多想到的可能是为官者对金钱的态度。事实上,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无法否认,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不高,有多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们的收入水平,用俗话来说,就是取决于人们所拥有的钱财的多少。

可见,钱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每一个人都深谙其中的道理。因此,在钱财的诱惑下,人们难以不为所动。特别是对那些注重名利钱财的人来说,他们所持的态度,大多就是第一种,即见钱眼开。正是因为社会上有这样的人,所以,才会有一些贪污腐化的现象,社会上才会有一些所谓的黑幕。

对此,季先生指出,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一些不尽相同的原因,贪污腐化之风,颇有抬头之势。贪污与腐化,虽名异而实同,都与不同形式的“财”有关。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果,最后又必同归于尽,这已经是社会上常见的现象了。

可见,季先生对此是看透了。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最后都“必同归于尽”,一切终成空,不是自己的,拿着也终究不会是自己的。

那么,我们对待钱财,该秉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关于这个问题,季先生非常推崇陈寅恪先生的态度——临财不苟得。所以季先生称赞道:“寅恪先生,一介书生,清廉自持,不该取之财,一文不取。他是我们学术界以及其他各界的一面明镜。”

历史上,临财不苟得的人也很多,唐朝的李勉就是其中一个。据说,在李勉为官之前,有一次,在他外出学习的时候,偶遇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两个人很投缘,一见如故,常常在一起评诗论书,非常要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这位书生忽然患了重病,并且自此一病不起。临死前,这位书生对李勉说:“兄弟,我可能不行了。我的行囊里有一百两银子,这是我进京赶考的盘缠。现如今也用不上了。我死后,还得麻烦兄弟你帮我办理后事。剩下的银两,区区小数,算是我答谢你的,你不要嫌少,千万要收下,我才能走得安心。”

李勉听着书生说这番话,很是痛心。当面收下了银两,好让书生安心。不久以后,书生就死了。李勉尽心尽力帮他办理丧事,丧事办完之后,还剩下许多银子,但是李勉一两都没有动,全都包好,放在书生的棺木里作为陪葬。

后来,李勉考取功名,做了大官,他也始终保持着临财不苟得的真我品格,一生廉洁,深得百姓的赞许。

世上真正能够像李勉、陈寅恪一样做到临财不苟得的人,不多。所以,季先生才会对很多人追名逐利而感慨万千。一个能做到临财不苟得的人,并不是他不需要钱,也并非他讨厌钱,而是他有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这样的人,身临钱财的诱惑,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降服贪婪之心魔,不为所动。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坚守真我,完善自身的人格,临财不苟得这条路是一条非常难走的路。但是,真正能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将会如季先生及其所颂扬的陈寅恪先生一样,成为坚守真我的典范。

因此,我们都应该像季先生,像陈寅恪,像李勉这样的人学习,做一个临财不苟得的人。如此方能做到,一生该坚持的都坚持,一生该摒弃的都摒弃,做最本真的自我。

“商不厌诈”不可行

季先生语录:

中国古代兵法主张“兵不厌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却万万不能提倡“商不厌诈”,这样做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绝不会有好结果的。

所谓“兵不厌诈”指的是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它主张作战前故意隐瞒自己的实力,然后“出其不备,一举攻之”。在战场上,这是一种作战的权术。

但是,这种权术在今天,被人运用在为人处世上,就变成了季先生所说的“商不厌诈”。所谓“商不厌诈”指的是行商的人为了获利而造假,与此同时,还让假冒伪劣产品打着名品的头衔去销售,进而大获其利。在商界,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对此,季先生深表痛斥,说:“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小的掺假逐渐会变为大大的掺假,则几百年的盛名会毁于一旦,岂不大可惜哉!岂不大可哀哉!”

做生意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若是做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假货”,并且不因此感到可耻,反而到处耍小聪明,企图蒙混过关,骗倒众人,自己获利,这到底还是行不通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表现。

的确如此,人生在世,我们要做一个表里如一,有真才实学,诚实的、经得住考验的人。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亦是一个有良好品格的人该有的修养。否则,即使暂时可以蒙混过关,甚至春风得意,但是,长此以往,自己几斤几两,别人终究掂量得出。那时候,最后要栽跟头的人,还是自己,不可能是别人。另外,这样的行为不仅害自己,而且可能会影响他人的利益。所谓害人害己,百无一益,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历史上,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最后落荒而逃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当南郭先生混在人群中吹竽的时候,他能蒙混过关,为此他沾沾自喜。可是当要求单独吹竽的时候,他就立即现出原形,因为害怕被惩罚,他不得不匆匆逃跑了。

试想,若是南郭先生有诚实的品格,那么他又怎么会落个逃跑的下场呢?相反,他可能会在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上坚持自己的风格,保持本真,最终取得成就。

而北宋晏殊正好同南郭先生相反,晏殊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既有真才实学,又有诚实品格的人。

晏殊十四岁时,有位官员很欣赏他,认为他是个神童,于是竭力向皇帝举荐。宋真宗召见了他之后,决定让他参加进士考试。考试的时候,晏殊发现试题是他考前反复练习过的,于是他实言相告,向真宗申请换题。换题之后,晏殊的文章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如此一来,真宗非常欣赏晏殊。他发现晏殊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有着常人难有的诚实品格。真宗欣然赐给晏殊以“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后来晏殊就职。京城的官员们经常举行各种宴会,由于家境贫寒,晏殊从不参加,只是在家中读书写文章。有一次,真宗得知了这一情况,以为晏殊好学,认为他这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精神正是贪玩的太子该学习的。于是,真宗将晏殊提拔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晏殊去谢恩的时候,实话告诉真宗:“其实,我也喜欢吃喝玩乐,只是因为家境不好而已。我要是有钱,我也会去参加宴会。”真宗听完之后,更为欣赏晏殊,从此更加信任他、器重他。

正因为晏殊既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又是一个诚实的人,所以才能深得真宗的赏识与器重。

人生中,我们应当和晏殊一样,做一个有着良好的人格,坚持本真的人,而不应当和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鱼目混珠,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俗话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真正有实力的人,讲诚信的人,走到哪里,碰到什么样的考验,都不怕。须知,假的终究是假的。谎话说得再好,圆得再好,也会有被戳破的那一天。

因此,不如澄澈到底,做一个坚持本真、拥有完美人格的人,以诚信为本,同时不能忘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诚如季先生所言:唯“诚实”才能“成功”。

总而言之,我们要坚持本真,拥有完美人格,“商不厌诈”不可行。

同类推荐
  • 懂选择的女人更幸福:做一个外在明亮,内在自由的女子

    懂选择的女人更幸福:做一个外在明亮,内在自由的女子

    人生,就是一道道选择题的叠加,选择专业、选择工作、选择伴侣……对于女性朋友来说,选择可能更困难,因为在选择面前,大多数女性更容易退缩,更容易自我怀疑,更容易一时妥协。本书是水湄物语继《30岁前的每一天》畅销后又一力作。从第一代网红到畅销书作家,从理财“小白”到财务自由,从大龄剩女到三宝妈,在外人看来,水湄物语是一个每一步都走对了的女人。
  • 三十六计与智谋经商

    三十六计与智谋经商

    商场如战场,竞争即战争。在当今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竞争激烈,关系复杂,优胜劣汰的世界,人人都渴望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人生顺遂。但想要在、商场、家庭和社会上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进而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一套高超的处世哲学与计谋是根本行不通的。三十六计依据古代阴阳变化之理,以辩证法思想论述了战争中诸如虚实、劳逸、刚柔、攻防等关系,做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经过历史的打磨,如今已不仅仅局限于战争中使用。无论是变幻莫测的商海,还是复杂纷纭的人际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本书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试图给读者一点安身立命的忠告,规律性的东西用来指导实践,使生活、工作中少走难路,少犯错误,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 要改变命运先完善性格

    要改变命运先完善性格

    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何等重要!要想改变命运,一定要先完善性格。本书以此为基点,用对比的方式阐述了完善宽容、谦逊、机敏、果断、沉稳、谨慎、坚韧、自信、大胆等性格对改变个人命运的益处。本书会教你如何完善宽容性格,如何完善谦逊性格,如何完善机敏性格,如何完善果断性格,如何完善沉稳性格,如何完善谨慎性格等等,帮助您全面改善您的性格!
  • 激发青少年的100个抗击挫折故事

    激发青少年的100个抗击挫折故事

    阅读本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智慧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相信本书收录的每一个故事,能告诉我们太多的人生哲理。
  • 人生即是修行:智者的糊涂处世哲学

    人生即是修行:智者的糊涂处世哲学

    世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聪明,岂不知自以为聪明者却未尝不会犯糊涂;世人都不希望自己犯糊涂,岂不知有时犯糊涂者未必不是聪明人。很多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所推崇的“装糊涂”,其实质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说也不过是为了藉此避免犯糊涂。 概而言之,糊涂有装糊涂和犯糊涂之分。心里明白而表面糊涂则是装糊涂,表面明白而心里糊涂则是犯糊涂。装糊涂是“明知故犯”,是韬光养晦的智慧体现;而犯糊涂是“事后方知”,是悔之无及的愚蠢表现。自古而今,真正的智者其实大都是以装糊涂的办法而尽力避免做出犯糊涂的事情。
热门推荐
  • 引陌之荒

    引陌之荒

    这是一片蛮荒的大地,他如被抛弃在天地间的一颗石头,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可是强大的魔兽和敌人却不会因为这样而对他手下留情,他一次次地险死还生,一次次地成长,在现代世界与蛮荒大地的夹缝中寻找记忆的碎片。他可以漠然地看着其他人在自己眼前倒下,却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朋友和亲人动手,他是战士,也是法师,有辉煌,也有堕落,他一步一个脚印,从茫然无知到挥手间决策无数人的生死,这是他的故事,也是我们即将开始的故事...
  • 浮华殊月

    浮华殊月

    垂柳枝搭在宁河水面,风轻摇,影婆娑,城内小街喧闹,年少时遇他,误终身,最终葬在他心里,此生足矣
  • 傲视体帝

    傲视体帝

    这是一个修真之地,他虽和大多数修真者一样的努力,却坚信自己的修真法决,力量,源自身体最初的源泉,看他怎样掀起几届震荡,怎样证明最原始来自身体的力量.....
  • 玉露团清影

    玉露团清影

    一场选妃,改变了白露的人生轨迹,别人看着是麻雀变凤凰,她怎么看都觉得坑坑坑!于是,她奋起,吃美食,看美男,聊八卦,闲妃也好,咸鱼也罢,只要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至于王爷王妃,皇帝皇后什么的,爱谁谁吧!
  • 黑籍冤魂

    黑籍冤魂

    《黑籍冤魂》章回体,谴责小说,彭养鸥著。小说集中笔墨描写鸦片侵入中国及泛滥成灾的情况,以一个吴氏家族世代受害于“黑籍”即鸦片的情形表现烟毒侵害之深之广,令人怵目惊心。本书主题集中鲜明,构思巧妙,广泛流传,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
  • 寓言中的经营智慧

    寓言中的经营智慧

    本书中的寓言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中的基本方面,诠释了现代企业里经常出现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使得更多的人,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够更实际地在经营活动中运用那些通俗易明的古今智慧。
  • 劣等夫君

    劣等夫君

    ——新书《嫁匪》在隔壁—— 地主家有个宝贝儿子,儿子不傻,但丑,体弱多病,冷漠孤僻,还喜欢在背地里下黑手。但凡得罪他的人,不是被打死就是被弄残。劣迹斑斑,恶事做尽,人们避之唯恐不及。族长家收养了个女孩,善耕,纯善,还好看,就是傻。不傻,能看上地主家的丑儿子?慢热追夫文。
  • 圣域佣兵王

    圣域佣兵王

    人们常常认为时代造就英雄,但真正的英雄创造时代。在这片充满危险与宝藏的大陆上,穿越三千的种族之战,埋没四百年的古代文明,横跨三个时代的毁灭计划。一切的一切都因为平凡少年凌云踏入这片舞台开始而改变。奇幻迷离的神迹,险象环生的历险之路,强者林立的佣兵世界,可以依托生命的伙伴,都将成为少年谱写佣兵王传奇的赞歌。即使是在平凡的人,当从他拥有了伟大的梦想开始,就注定了他的不平凡。——《圣域佣兵王》
  • 农家福女的娇宠日常

    农家福女的娇宠日常

    【男女双穿】萧月穿成了待嫁小农女萧青月,成亲当日还听说新郎另娶了!萧青月怒了,历来只有她甩人,哪有人甩她的道理?于是,大闹礼堂,怒写休夫书,索要赔偿,威震四方......见此,大伯大声逼逼:“此女太过彪悍,若是不赶走,定当扰乱家宅.”二伯小声逼逼,“赶走不如卖,还能换点银子!”闻言,爷爷举起了烟枪,“听说你要赶走月芽?”奶奶拿起了扫把,“听说你们还想卖我宝贝月芽?”娘,“......”贺家屯霸王,贺三爷飞起两脚踹飞两位逼逼的伯伯,说,“都瞎逼逼什么!老子觊觎了两辈子的女人,岂轮得到你们来定去处???”
  • 女神的守护

    女神的守护

    多年前的“意外”让他消失,等到回来的时候,时光已然流失,可为了偿还以前的欠债,被迫前去泡妞,谁知道这一去,美女却不停的来到他的身边,自己的正牌女神却对自己厌恶至极,好吧,既然是美女如云,那我就笑纵花丛,只是,喂喂,我可是有妇之夫,别那么急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