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747100000010

第10章 古代哲学背景中的《文心雕龙》(1)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花朵,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凡是有深广度的人文理论著作,无不与之有密切联系。《文心雕龙》以“弥纶群言”(《序志》)为己任,对“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时序》)又有着特殊的敏感。因此,它与古代哲学灵犀暗通,决不会使人感到意外。当然,刘勰接受古代哲学的影响不一定十分自觉,更可能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风气的熏染。但无论如何,这就使我们可以从哲学接受的角度,来解读《文心雕龙》。

一、宇宙图景与人文模式

从总体上看,先秦两汉哲学的核心是宇宙论。在先秦典籍中,哲学意味最浓的是《周易》和《老子》,它们初步勾画出了一个宇宙图景。《周易》的作用尤为突出。《系辞》谓“其道甚大,百物不废”、“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就已点明了《周易》的宇宙论性质。《周易》在当时的认识能力之下,试图对自然和人事的地位及联系从宏观上笼统地予以说明。如《四库总目·经部·易类》所指出的“《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系辞》上这样描绘宇宙图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就把天地、死生、鬼神、万物、贵贱、动静、刚柔、仁爱等,包罗万象地容纳在一个整体宇宙框架之中。这就是《周易》基本的世界观。《系辞》下将其简称为包含“天道”、“地道”、“人道”的“三才之道”。《老子》也曾涉及到类似的宇宙观:“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秦汉哲学,在此基础上,综合《易》、《老》、阴阳诸家思想,对这一宇宙观进一步系统化、具体化,构成了比较精致的宇宙系统论。《吕氏春秋·序意》已开始这一历程:“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到董仲舒,更是按功能的接近或类似,把多种事物精心安排成一个天人宇宙结构图式,把天地、四时、月令、官制、服饰、王政、伦理、灾异等,都通过互感方式沟通成一个宇宙整体。《淮南子》也以它宏伟的结构,阔大的气派,把天文、地理、气象、动植、人事、人体、精神等万事万物,都试图纳入一个宇宙图式中。但这种朴素系统论,毕竟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认识能力比较低下的产物,本来就具有直观、猜测、机械的弱点。后经东汉谶纬的参与,更增强了其神秘和命定色彩,从而走向它的反面。然而,这种宇宙图景,毕竟是先秦两汉人真诚信奉的世界观,它同时也具有方法论的性质。人们每每试图依此把各类具体事象,都纳入这一宇宙论图式之中。汉大赋是公认的汉朝代表性文体,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形容它的内容特色,是“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并神秘兮兮地说“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西京杂记》)。其实,这“不可得而传”的特色,不恰是汉人天人互感宇宙观的艺术幻化吗?正是这种宇宙观,使汉赋具有了“闳侈巨衍”(《汉书·扬雄传》)的特色。日本学者兴膳宏认为:“以宇宙论为起点,特别是从宇宙空间说起的文学论,在刘勰之前确未之见”[1]。对此,我只能表示有限的支持。事实上,与宇宙观相联系的文学论,荀子《乐论》已开其端,汉代《毛诗序》已很系统。文中曾评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它从诗歌功能的角度,把诗纳入天地、鬼神、人伦宇宙系统。汉人其他艺术论著如《汉书·礼乐志》、《白虎通·礼乐》等,也均有此类表述。

魏晋玄学,本质上是人格本体论。但在外观上,在当时人眼中,仍然接近宇宙论。新时代的哲学话语,不得不接着宇宙论这个旧话头来说。玄学的基本主题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这就不能回避宇宙问题。《三国志》卷二十八《锺会传》注曰:“于时何晏为吏部尚书,甚奇弼,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可见在当时人眼里,玄学就是“天人之学”。玄学特别感兴趣的《周易》、《老子》,不就都是“天人之学”吗?在这种哲学背景之下,宇宙论也即“天人之学”,就不可能不对刘勰产生微妙影响。又由于刘勰出于救弊目的,特别推崇三代两汉之文,这些典籍反复阐述的宇宙结构论,便对刘勰阐释文学本质提供了一个宇观框架。《文心雕龙》开篇《原道》,这样论述“文”的产生:“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圣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这就把“文”与宇宙从“道心”到“事业”的整体结构联系起来。《宗经》论典范之文即“经”的一段话,恰可与它相互发明:“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在这里,刘勰把“经”也即典范的“文”,纳入了天地人宇宙图式之中,并视之为沟通万有、协调整个宇宙秩序的一种有效工具。这就是刘勰建构的人文模式。“弥纶群言”的《文心雕龙》,确实做到了“词深人天”(《论说》)。这些论述,使人联想到《乐记》论乐、《毛诗序》论诗的那些话语。在刘勰看来,“文”乃是天地大“道”的体现,所以便首先从这“道”讲起,故有开篇《原道》之作。又因“道心惟微”,“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因此继而又要“征圣”。本意在谈“经”,却前推两级,论“圣”讲“道”,目的无非是抬高“经”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以树立典范,矫治文病。刘勰认为,“文”(“经”)决不是脱离天、地、人宇宙秩序的雕虫小技,它本身是一种与宇宙整体相联系的神圣事业。这就为救治“浮诡”之弊奠定了理论根基。但刘勰的“道”既非唯物,也非唯心,也不是二元论的宇宙本源,这里并没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实体。这个一元的“道”,本身就包含着唯物和神秘两种因素,是一种混沌之物。《周易》、《老子》等古代著作中的“道”,也都具有这种特色。此乃与西方哲学的相异处。弄明了《文心雕龙》的宇宙论背景,便可了断对《原道》各执一词的争论。

综上所述,《文心雕龙》继承了前此的宇宙论框架,以及依此框架论文的《毛诗序》等前代文艺观。但确如兴膳宏先生所说,以宇宙论为“起点”,从宇宙空间“说起”的专门文学论,《文心雕龙》是首创之作。不过在我看来,《文心雕龙》更大的贡献,还在于它虽从宇宙论“说起”,却不受其束缚,并进而向人格本体论过渡,体现出汉末魏晋以来的时代精神。

二、人格本体与文人自觉

中国古代哲学有一个特点,就是宇宙观、本体论、伦理学、认识论、逻辑学虽有所侧重,但又往往紧密联系。早在先秦两汉的宇宙论哲学中,就已包含着本体论内容。此间典籍中多次出现的“道”就已是具有本体论性质的基本范畴,标志着世界的本原、本体。《周易》、《老子》、《荀子》、《管子》、《韩非子》中的“道”大体都具有此类性质。在《易》中,“道”是得“天下之理”的“形而上学”本体(《系辞》);在《老子》中,“道”是“万物之宗”(四章);《荀子》认为,“道”乃“成万物”(《天论》)的根据;在《管子》中,“道”是“天地之间”的根本法则(《内业》),在《韩非子》中,“道”是“万物之所然”(《解老》)。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宇宙本体论,又往往以宇宙生成论的面目出现,认为“道”是万物生成的最终母体,也就是宇宙本原和本体,从而使宇宙生成论与宇宙本体论合二为一。到汉代,这种趋势继续发展。《白虎通义》和《淮南子》都是证明。可见先秦两汉的宇宙观虽然重点探讨宇宙系统结构,但也免不了探求宇宙本源。这就成为汉末魏晋本体论的前导。

已如前述,魏晋玄学作为“天人之学”,游论于“天人之际”。它也关注宇宙生成问题。正如当时的一位玄学家王衍评论王何玄学所说:“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显然,玄学家标榜的“无”,正是宇宙万物形成的最终根源,因此而成为本体范畴。皮锡瑞《经学通论·易经》认为:“弼之所学,得于老氏者深,而得于《易》者浅。”这是因为,老子本体论色彩更浓。所以,程颐也指出:“王弼注《易》,无不见道,但却以老庄之意解说而已”(《二程集》一册第8页)。王弼确实是以《老》注《易》。如《周易·复》注就说:“寂然至无,是其本也。”这就把《周易》虚无化了。

不过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玄学明明是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人们为什么说它是人格本体论呢?原来,玄学本体的“无”,经由两个中介,通向人格本体。一个是“无为”(或称为“自然”),一个是“虚无”。玄学主张自然无为,对鬼神取相对超脱态度,都具有人格解放意义。有些学者认为,“名教本于自然”这一命题,是论证礼教的合理性,这恐是误解,考其本意,恰是强调名教必须顺应自然,不违背人的性情,并主张无为而治。另外,本体的抽象性,使哲人每每惯于用“虚”、“玄”、“神”、“无”一类词语指称之。玄学中的“无”虽然并未标明实体是物质抑或精神的属性,但确又容易使人联想到抽象的精神。扬雄《太玄經·太玄告第十五》就曾明确指出:“玄者,神少魁也。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人物志》注则谓:“默而识之,是曰玄也。”玄学家们也确实比较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王弼《老子》十章注就主张“抱一清神”,三十二章注主张“不以欲害其神”,嵇康《养生论》则提倡“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也正因如此,李泽厚称玄学本体为“精神本体”[2]。总之,注重个体自由精神生活,就有助于从外在功业及道德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由上可见,玄学“贵无”的两翼“无为”和“虚无”,确实是对“神”、“圣”的挑战。王弼《老子》六十章注公然宣称:“道洽,则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不知神之为神,亦不知圣人之为圣人也。”从汉代“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的“至人”(《后汉书·仲长统传》),到魏晋“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大人先生”(阮籍《大人先生传》),无不标志着人格的一定解放。这种人格解放又带有一定的个性色彩,所谓“无责于人,必求诸己”(王弼《老子指略》),而不再是前代诸如“以人为本”、“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泛泛之论。玄学论题虽然有“养生”、“声无哀乐”、“有无”、“言意”、“四本”等多种,但最能体现其本质的还是“性情”论,它是玄学人格本体(精神本体)论的直接外现。从性情、才性的角度评鉴人物,在当时确已形成风气,《世说新语》就多有反映,多次标举“才情”、“才气”、“才能”、“才藻”、“神姿高彻”、“神明开朗”、“器朗神俊”、“风神清令”等等。

刘勰的身世和社会地位,与士族知识者虽均有不同,但人本觉醒的时代风气,却也不能不对他有所影响。已如前述,《文心雕龙》虽存在前代宇宙结构论的痕迹,又确实把重点转向本体论,开篇《原道》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所“原”之“道”,就已是天、地、人的本体。但着重点又是探讨文学本体。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界定为:文学是本体“道”的表现(“道之文”)。开篇首句“文之为德也大矣”一语,时贤多把“德”字理解为“特点”、“意义”、“功用”、“属性”等。结合《原道》整体语境和当时文化背景,此解恐非是。《管子·心术》释曰:“德者,道之舍。”《韩非子·解老》也谓:“德者,道之功。”《新书·道德说》则称:“德者,道之泽。”均是把“德”视为“道”的具体表现。儒家经典也每依此义使用“德”字:“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礼记·中庸》)。其中的“德”字,均指“大道”的体现,而且句式与《原道》首句也很相似。王弼上承这一语义渊源并有所发挥。《老子》三十八章注云:“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三十四章注又云:“若道无施于物,故名曰小”,而“万物皆归以生……故可复名于大”。这就是说,“道”如施于物即成为“德”,就可称其为“大”。《原道》首句即循此思路而成,意谓“文作为道的表现意义重大”。《原道》通篇均是对此语的发挥。所以才说,《原道》通篇是文学本体论。故而纪昀评曰“文原于道,明其本然”,又赞其“首揭文体之尊”、“所见在六朝文士之上”。因为他们只见其“末”而不见其“本”。但刘勰的灵感却实在来源于玄学本体论。而推尊“文”也恰是六朝人格本体觉醒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在《文心雕龙》中所在多有。《文心雕龙》书名本身,也表现出对“文”的尊仰。所有这些,都与魏晋以来文人和文学的自觉思潮相呼应。

同类推荐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发明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发明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祖传书籍刻印

    祖传书籍刻印

    周丽霞主编的《祖传书籍刻印》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商代的甲骨文与甲骨书、西周时期金文与青铜书、先秦时期石鼓文与石刻书、汉代以前的简牍与简牍书、先秦时期至汉代的缣帛书、西汉时期造纸术与纸质书、东汉时期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东汉时期纸质书的流通、两晋南北朝时的写本卷轴、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的书籍装帧形式等内容。
  • 茶文化酒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茶文化酒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中国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茶油时代

    茶油时代

    中国人吃什么油?吃多少?怎么吃?作品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稳健而超拔的理性和感性,通过对中国食用油结构的改变和油茶产业的发展及其茶油的历史文化的报告,突出反映了食用油问题与民生的重要关系,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并对这种变化和进步中出现的困惑、茫然和悖谬现象进行了深刻反思。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雨离亭

    雨离亭

    掌风云无常,享年华虚度。修升了却凡尘事,奈何光阴不回还。南北朝对峙征战,权宦当道,异术横生,蕃賊潜盗,蝇营狗苟。如果可以重来,寻一方清净,不再求大彻大悟,不再求永世无极…只求一条生死结!
  • 王者之炎

    王者之炎

    叶炎在给妈妈买生日礼物,无意中的买到了一串铁项链,继承了星神大帝的真传,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旅途。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最终成为世俗界的成功人士!星神大陆统治者。
  • 神仙的弟子不好当

    神仙的弟子不好当

    高手在人间,失手在阴间。装批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叶天澜只是一个普通的大二学生,缺意外得到了一个可以与神仙通话的手机,集书法、医术、算命术、武技、神技于一身。欢迎大家一起来看叶天澜装牛批。
  • 我还能混一下

    我还能混一下

    一个混吃等死的人,一个无聊的人。来到了一个不无聊的世界。别人在练习魔法时,主角在睡觉。同龄人在为了那一点晋升空间努力时,主角思考人生。“嗯,系统,我果然还是有点小激动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们能回去嘛

    我们能回去嘛

    顾怜意外穿越到了平行时空与陈萧南相恋但是顾怜发现这个穿越不是那么简单继而奋力拯救陈萧南
  • 快穿攻心计男神别跑

    快穿攻心计男神别跑

    我很幸运可以遇见你,从相识到相知。我在想聿笙寒,你究竟有多喜欢我,因为你从来没有忘记爱我。我总怕在茫茫世界迷失自我,而你是我唯一前进的方向。你成为冷清学霸,我就成为暖心学渣,以你为目标,做更好的自己;你成为傲娇总裁,我就成为暖心秘书,了解你内心深处的想法;你成为腹黑校草,我就成为呆萌校花,成为那个最配你的人;……我不想做公主王子的梦,而是想做一个有骑士守护的独属于你的女王不是因为你,我变得更好,而是有你才会让我更完美。
  • 追到远方去爱你I

    追到远方去爱你I

    一个集唱歌,跳舞,跆拳道于一身的艺术女生.外表冷漠,内心温暖,拥有比其他女生更多的爱心.可是,她的生活中,朋友,恋人,成绩,不过是一个又一个陷阱,谎言.一次次摧毁她的心.在寻找真爱的路上,一次次的被设计,被迫和最爱的人分开.最终发现真相,而他也为了忘记她喜欢上了别人.在她心灰意冷的时候,命运去开玩笑的,让她转学到了他所在的学校...........
  • 看开

    看开

    中国的得,是通过失的方式才可以得到;西方的得,总是通过更直接的方式。当我们找寻幸福的时候,佛学告诉我们别失去就是幸福,减法及时幸福;当我们找寻幸福的时候,西方成功学总是在给人吃兴奋剂,换着法儿的让我们利用加法,不停的累积。哪个更好?有利有弊。不过目前更适合我的是前者。因为我已经告别了“羊皮卷”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