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679600000069

第69章 人生价值在于利他

2009年9月24日

学佛比学做人难哪!但是,学佛必须以做人为基础,开悟的佛要立足于娑婆世界,进入红尘才有价值。学佛如果脱离了人群,脱离了社会,也就没有了价值。任何一种思想,任何一种行为之所以有价值,都是因为社会需要,人类需要。如果你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你个人需要,社会不需要,你所在的单位或团体不需要,你的存在也就没有了价值。

人有两种选择,一是非你不行,二是你可有可无,就看你作何选择了。如果你肯发心,愿意做事,有奉献精神,有责任心,那么在这个团队里面没你就不行。相反,如果你得过且过,滥竽充数,在这个团队里面你可有可无,那么你的存在也就没有价值。实际上一个人有没有价值自己就可以决定。但是,你是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人还需要他人的认可。

为什么大家这么推崇佛,这么敬重佛呢?难道仅仅因为他高高地坐在佛坛上让我们礼拜吗?我们礼拜他,是因为他能为我们解惑,让我们受益。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到任何地方,首先要让他人受益。只有当我们让他人受益了,我们的出现和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在奉献的时候,从表面上看,是我们让对方受益了,实际上真正得到、真正受益的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奉献。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奉献中才能成长,成熟,然后超越一切。

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就,无论是世间的成就,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要经历种种磨难。成就越大,磨难越多。如果没有磨难,也就不存在“成就”二字。过去我们佛教里面有个说法:一个比丘、比丘尼的成长不得少于三到五个师父。同样,今天你们成为一个皈依弟子,成为一个在家菩萨,你皈依的师父也可以有几个,并非只允许拜一个师父,你们在不同的阶段也需要不同的师父。比如你们读小学的时候需要小学老师;到了高中就需要高中老师;什么时候你读到研究生,你就需要教授了。

我们今天的修行问题,过去的前辈们早就碰到过了。他们是怎么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他们入门的时候就找一个启蒙老师。等修行入道了,就找个过来人当老师。当处在百尺竿头的时候,就找一个大彻大悟的明师,请他指点怎么在这个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过去的明师分四种:第一种只会画龙不会点睛。因为他的层次不够,只能做一些普及性的教育。第二种明师只点睛不画龙,只带研究生。这样的明师一生当中只带几个学生。什么时候你成了一条龙再到我这里来,我给你眼睛一点,你就飞了,就能起妙用了。第三种明师是从小学一直陪着你到大学毕业,直到把你培养成才。当这种明师非常累,他从小学就开始培养你,从修行的第一步怎么盘腿,怎么调呼吸,怎么调意识,怎么观想,出现禅病怎么对治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他都一一告诉你。还有一种人,他什么都不懂,但也是个“名师”。因为他很会包装自己,很会忽悠,很懂策划,手下还有一帮吹鼓手,所以他很快就成了“大师”。而且这一类“名师”手下的信徒是最多的,凡夫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名师”。什么样的师父就收什么样的徒弟。

佛教有一个坚持不渝的观点,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关闭你的眼睛,关闭你的耳朵,用你心灵的眼睛和耳朵去看,去听外面的世界。当你关闭了外在的眼睛,你心灵的眼睛就打开了,你就知道,有形是受无形的力量在主宰和支配。

(上师讲了龙裤国师为梁武帝超荐母亲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不知道你们是否悟出了一个道理——众生看形式。但是,如果没有实质的东西,丢掉了实质只做形式,那就失去了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做水陆****完全可以像龙裤祖师那样,一盘腿,一结手印,一观想,一入定就可以了。为什么这坛水陆****还要花三十万的费用,买这些道具、桌子、水果等供品和供具呢?这就是一种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手段。人家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通过看热闹,通过现象慢慢进入实质。也有一种师父,他没有实质的东西,只有形式上的东西,只能让他的信徒永远停留在形式上,没办法让他们通过现象悟到本质。

你们看,水陆****天天供天,打普佛,放焰口都要拈香。为什么要拈香呢?拈香的时候是闭着眼睛观想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各路天神降临坛场。如果你会观想,就得到了实质;你不会观想,那就只是一种形式了。为什么人家说拜佛、念佛都要观想呢?如果不观想,念佛就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只是在走形式,走过场。

有一种人不懂,他认为观想是虚幻的。观想固然是虚幻的,但只是针对某个层次来说。观想用现在的话来讲叫形象思维。你的心灵世界为什么观想不出观音菩萨呢?因为你没修到这个层次。你修到这个层次,你内心有了佛,眼睛一闭,观音菩萨就在眼前的虚空中现身了。观想靠的是一种力量,你内在没有力量是观想不出来的。

佛教不是说到最后这也空,那也空吗?这指的是在究竟圆满的果位上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去执著它。但是,在因地上什么都是真实不虚的。你的言行举止就是你内心世界真实的显现,它所代表的就是你的人品、你的素质、你的修行。有没有这种力量的存在是明明白白的。

想开悟成佛,要所有的因缘具足才会成就。你现在只是闻到了佛法,没有遇到明师。你遇到了明师,明师的思想你又接受不了,吃不透。你接受了,吃透了,又没有修行环境……外在和内在的因素都在扯你的后腿,不让你修道,不给你机会。就算这些你都具备了,但身体条件不具备,身体有病,你修的还不是道,只是身体。只有把身体修健康了,才谈得上修心态。心态修好了,才谈得上是修行的开始。前面这些全都具备了,也只不过具备了百分之八十的因素和条件,还有百分之二十你不具备。只要一个因素不具备,不具足,你就不会开悟成佛。它的道理就如同一粒种子和阳光、水分、土壤、空气、风向等等的关系一样,缺一样,种子都不会发芽抽枝,开花结果。

想要成就,把身口意交给明师,让他给你规划设计。你交给他几分,他就能往你里面输入几分。如果你真的做得到,当下你就已经解脱了!把自己交给明师,并不是把一辈子都交给他,只是某个阶段需要而且必须如此,过了这个阶段就不需要了,因为你已经证得了无师智。也就是说这时候你已经可以自学成才了。而且这时候你还可以向他提出疑问,可以反问他,甚至连明师的话你也可以打个问号了。一旦决定把自己交给他,你就不要再怀疑了。当他撒手了,这时候你对他的思想又可以质疑了。这个过程就是三步路。如果你不是按这三步路走的话,你说你有多么的虔诚,多么的努力,只能说你的虔诚心、你的奉献精神可以理解。但是,学佛不应该一直停留在虔诚和奉献上,只是某个阶段需要这样,过了这个阶段,如果你还是只有虔诚,只有奉献的话,用道的眼光来看就是愚昧了。

我的三本《降伏其心》和一套光碟,你们要当作修行入门的教材反复地看。入道了,开悟了,要靠经典来验证我们的所修所证是否正确。所以修行人一辈子都离不开经典,离不开明师。

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当散乱走神的时候,观想的形象丢失了,就重新起念,重新观想,把散乱的心马上收回来。如果你有慧根的话,当散乱心刚刚生起的时候,你就应该警觉到了。你能有这一念的警觉,说明它已经回来了。如果这一念的警觉生得太慢,打了好几分钟的妄想你才觉察到,这时候你已经把事情做错了,不该说的已经说了,不该做的已经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容易说错话,做错事的原因。因为你的警觉是在说完话,做完事之后才产生的,而不是你一直带着警觉在说话做事。

警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觉照”。“觉”是觉察。“照”是照顾。有一种人,他不能觉察,但可以照顾。他需要别人的提醒,当别人一提醒,他马上就意识到,就能管住自己的身口意。还有一种人,他什么都知道,能够想到,能够说,而且说得头头是道,但就是做不到,意志力薄弱,管不住自己的身口意。还有一种大根器的人,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起的每一个念头,心里都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这就叫“有觉有照”。还有一种最差的人,做任何事都无觉无照,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永远随着外界环境而想而说而行,也就是所谓的“跟风从云”,像墙头草一样两边倒,没有灵魂,没有个人的见地。

我们每一个佛教徒都代表三宝,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要觉照。千千万万个法门最后都落在“觉照”上。如果没有落在“觉照”上,你的法门都是不究竟的。

一个人的心要细到什么程度呢?要细到对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言行举止,包括眨个眼睛都清清楚楚。为什么在我们身上看不到这一点呢?

问:一、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闭关?二、应该怎么理解“万法同源,佛性平等”?三、戒律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戒律?

师:第一个问题,你的功夫成片,信号不断了,才能闭关。功夫不成片,和道不相应,没有信号,你就不要闭关。

第二个问题,所谓的“万法同源,佛性平等”,万法的源头,每个生命内在的佛性都是同一个东西,都是平等的。这是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同源,万法就不同源。人的素质有差别,不平等,导致了人与人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必然的。

第三个问题,国家的法律是用来干什么的?维护国家的安定,维护人民的利益。戒律也是一个道理。戒律是用来维护我们的修行,维护道场的清静庄严,维护我们团体的和谐。当原有的戒律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时,自然会有新的戒律来替代它。

问:“实相”是不能说,不可说的吗?

师:还是要说,还是可说。如果不能说,不可说,就不会产生三藏十二部了。不能直接说,可以间接地说;不能从正面说,可以从侧面说;不能直接表达,可以通过比喻来表达。道完全可以用世间的道理,通过比喻表达出来。有时候我们表达不出来,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东西还没有彻底了解,没有完全和它融为一体,没有在自己身上起用,所以我们还是心明口不明。如果真的和它融为一体了,就是心明口也明了。真正证得了实相般若,就已经证得了语言般若(般若是智慧无碍的意思),不存在能感受而不能说。如果真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也就不存在“明师讲法”这一说了。

问:第九识是什么?

师:第九识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佛教讲的“白净识”。

问:觉照和清净心是什么关系?要如何观想才能达到清净心呢?

师:觉照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照。观想靠的就是清净心,不是头脑。如果你能在一念之间用清净心把佛菩萨,或者护法神,或者极乐图等等观想出来,你就是处在禅定之中。你能这样观想,能这样形象思维,能瞬间把佛菩萨或极乐图观想出来,说明你本身就具有一颗清净心。一个成就的人,一个处在禅定之中的人,瞬间或一念之间就可以把自己信仰的明师,敬仰的佛菩萨观想出来。如果不能,说明他极度散乱,根本不具备清净心。

清净心是一种力量。你有了这种力量,观想你的师父,观想佛菩萨,都在刹那间。这个“刹那间”有多快呢?在万分之一秒内,你就把你信仰的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极乐图等等观想出来,勾画出来了。或者说你根本就没有观想,当你想到他们的时候,头脑里面自然就有了。这个道理就如同说“我的母亲”,还没说完,你头脑里面已经出现你母亲的模样了,哪里还需要观想呢?她原本就存在,只不过为了讲述的方便,说需要把她观想出来。实际上观想已经错了,已经不符合道了。符合道的,是不需要观想的,一谈到“我的母亲”,心灵的画面上已经有了。

问:为什么我一打坐,眉间这个地方就会跳呢?

师:这说明你身体的素质比较好,生理机能很正常,精力很充沛。所以随便修一修,你的眉间,也就是印堂那里就会跳。这是入道开天眼的一个前兆。当我们修到某个阶段,这个地方是一定会有消息的。如果这个地方没有消息,说明你的身心还没有转变,还处在原来的状态,没有在道的状态。一旦你处在道的状态,你的心念转变了,第一个征兆就是这个地方开始跳,开始有光。这说明你灵性的力量没有沉睡,一直处在苏醒状态,没有因为世俗的物欲而迷失了方向。这种人通常前世都修过。

同类推荐
  • 禅修与静坐

    禅修与静坐

    蒲正信居士性情淳和,深具慧根。平常爱钻研佛学、医学、武术,自皈依三宝后,尤好禅学和静坐。她的近作《禅修与静坐》一稿,我阅读后,深感她能将正信、正见与修持相结合,有一定成就,值得高兴和赞扬。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爱语的力量

    爱语的力量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浮澡的,人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本书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让人欢喜的道理。本书稿是“星云大师人生修炼”系列丛书之一,主题为说话的艺术。“爱语”可以成就无量的好事、好因与好缘;“乌鸦嘴”的无礼之语,势必毁掉大好前途。大师提倡“说好话”运动,让每一句话都像芬芳的花香、美妙的音乐让人欢喜,“说好话,慈悲爱语如冬阳,鼓励赞美,就像百花处处香”,用善良的语言、慈悲的语言,促进社会的和谐。
  • 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里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热门推荐
  • 大河之阳

    大河之阳

    一个出身贫寒,饱受家庭暴力的小镇男孩,因为善良结识了几个好兄弟,获得了友情。又因为重感情被镇上有名的大仙儿收为徒弟,获得了声望。又因为声望竟然让那个经常对自己拳脚加的父亲借了势,获得了财富。又因为财富使得自己兄弟反目,落了个家破人亡。多年后,这青年站在大河北岸,看着落日,回忆起一幕幕。。。。。
  • 临终的侦探

    临终的侦探

    选自福尔摩斯探案故事集,包括《临终的侦探》《王冠宝石案》《希腊译员》等多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离奇曲折、引人人胜。以跌宕起伏的情节、缜密的逻辑推理、细致的心理分析,给读者呈现一个冷静、智慧与勇气并存的神探福尔摩斯。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自然资源保护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自然资源保护

    本书对世界各种资源作了大致的介绍,更详尽地讲述了各种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人类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
  • 医生,其实我有病

    医生,其实我有病

    水晨曦作为一个小时候怕爸爸,上学了怕老师,长大了怕医生的姑娘,她不仅喜欢上了一个医生,而且那个医生还是心理医生。水晨曦某日一本正经的对他说:“医生,其实我一直没告诉你,我有病。”闻沉疴抬头看了她一眼,柔声道:“知道你有病,看病请先挂号。”
  • 我等多久都可以

    我等多久都可以

    “他在我心里一直和别人不一样,从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会是。我们之间,爱情少了点,执念多了些,其实都是我自导自演的一场戏,都是我对我们结局幻想的一场空欢喜...”
  • 袖手江山如画

    袖手江山如画

    “一生有有爱何俱风飞沙,悲白发留不住繁华。抛去江山如画,换她笑面如花,抵过这一生空牵挂,心若无怨爱恨也随她,天地大情路永无涯,只为她袖手天下。”她,是二十一世纪的冷血杀手,冷酷无情,杀人于无形之中;他是苍阑国噬血三皇子,冷魅无情,却甘为她杀尽天下。她说:“我把这江山送给你可好。”他说:“我要这江山何用,世间万物,唯有你是我情之所系,我愿抛去这江山如画,换你笑靥如花。”
  • 斗罗大陆之魔神永生

    斗罗大陆之魔神永生

    建圣灵,创魔国,平深渊,灭神界,手握日月摘星辰,世间无我这般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铁路边的雪人

    铁路边的雪人

    年轻人!不要放弃我在等你,在那大雪皑皑的地方等你,我是雪儿!我爱你!你听到我的呼吸了吗?为什么我与你的身体像是雾一样穿过。我爱你。我在像你招手呢?——可是我是雪,我不能陪你一辈子,你的心不要放在我冰冷的身体上好吗?我哭了………我怕你冷………坚持下去,走出我的身上,我要你活下去!因为我爱你!但,我是“雪”………一个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慨使得深深走进内心世界!!!
  • 隐婚娇妻:总裁,轻轻爱

    隐婚娇妻:总裁,轻轻爱

    财迷心窍,赵沐言居然为了五百万出卖自己的婚姻。安世萧鄙视无耻拜金女,毫不犹豫地出手,屡屡找茬。但是,结果却让安世萧大失所望,看来他的小娇妻还不是任人捏扁的乖宝宝。意料之外,却发现小娇妻的秘密,她竟然是为了这个才同意了与自己的婚姻。不过……签约小娇妻,签了就别想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