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247100000003

第3章 作者介绍(1)

胡智锋:1965年出生,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是新闻传播及广播电视领域第一位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入选“新中国60年影响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国家级名刊《现代传播》与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工作多年,为推动中国影视教育与学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是中国电视美学、电视传播艺术学的开创者之一,以《电视美学大纲》、《影视文化论稿》、《电视传播艺术学》等近20部学术著作和200余篇学术论文,在影视学界享有盛誉,成为广播电视艺术学公认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提出的中国电视应走“本土化”道路,以及“三品”、“五时”、“五种新观念”等观点在中国电视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国内最为活跃的电视策划人之一,参与了大量知名电视频道、栏目及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其中如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沧桑》和《再说长江》曾庆瑞:1937年出生,湖北武汉人。中国传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博士研究生。同年7月到原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参与创办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系列中电视剧艺术专业教育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的完整体系,开启了电视剧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先河。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传媒大学特殊贡献教授”。校内历任广播电视文学系副主任、主任,电视剧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外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暨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艺术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3年前,教学与科研主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出版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论》《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鲁迅评传》《徐志摩与陆小曼》《文学“台独”面面观》《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等十余种,又主编或合作主编图书多种。著述成果和赵遐秋的相关成果合编为《曾庆瑞赵遐秋文集》1—18卷。1993年后,教学与科研主攻电视剧历史与理论,创建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被誉为这一学科的奠基人、开创者。先后在30余种报刊上发表理论和评论文章近400篇。出版有《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我的电视剧观》《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中国电视剧艺术研究方法论纲》《电视剧原理》《本质论》《文本论》《创作论》《接受论》《发展论》《曾庆瑞电视剧理论集》。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创建中国综合性大学第一个影视传媒学科体系,并成为中国高校第一位影视学博士生导师。

曾发表专著、论文约250万字,与绍武合作创作约16部、约210万字,编辑或主编出版约18种39部,约1189万字。主要著作:《夏衍传》《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艺苑咀华》《艺苑论谭》《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爱的牺牲》《骄子传》《黑洞、炼狱、流火——母亲三部曲》《窃火者之歌——夏衍九章》等。一直致力于影视戏剧新学科建设,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重点研究中国影视美学与传统文化。曾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曾宪梓教师奖,宝钢教育奖,北京十佳老电视艺术家奖,全国百佳老电视艺术家奖,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第一、二届中国优秀话剧文学理论专著奖,中国教育图书优秀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十个一工程”奖等。1992年获国务院“为表彰对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所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社会兼职: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话剧历史及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理事、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与高校委员会主任等。

高峰;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党委书记,高级编辑1992年开始,先后担任央视专题部副主任、纪录片室主任、国际部副主任、青年部主任、社教节目中心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摄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作为纪录片导演,曾制作过大量系列片和单本纪录片,大型纪录片《解放》《胜利》;单本纪录片《闯江湖》和《蒋兆和的流民图和丹尼亚的日记》等。这些创作获得过较多的国际国内等重大奖项。2002年度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出版专著有:《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电视纪录片论语》、《对电视解说词的解说》等。

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推崇的格言是: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诗意提升现实,智慧改变世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5年出生。知天命已有三年,三十年来有三句话总在心里掂量,也曾与人交流:思想要经营;知识需颠覆;理论应重构。不然,做思想要被思想束缚;搞理论会被理论迷惑;学知识不懂知识的用途。

一辈子最值得默记的两个字是“变化”,因为世界上永远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化”。思想不变会腐,知识不变会死,理论不变会僵。时间变了,时代变了,不变的永远是变化本身。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电视片编导的智能构成》《电视纪实片审美特质论》《电视艺术的观念》《电视艺术美学》《电视传播的哲学》等,论文三十余篇。影视、出版获奖:国家级三部,省部级五部,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三项。制作影视作品百余部。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的重大创作的策划。

2004年来南京创办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亲历传媒应用型教育的摸索和探究,主持传媒应用型教材的定位、策划和编写,共三十余部。并主持完成了传媒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案。五年来,南广学院从一片荒地到今天的高楼林立,在校学生11000人,十二个系,两个教学部,为中国的传媒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教育教学经验。

高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已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现年七十一岁。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我本是文学出身,到了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后,才阴差阳错的搞上了电视艺术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我这一辈子只干过一件事,那就是教书。教书自然要上讲台,上讲台总要做准备,做准备就要写字,写来写去就写出300万字的十卷本《高鑫文存》。论文《超级女声:电视本体理念的思考》就是其中一篇。最初发表于《现代传播》2005年第四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居然会对小青年喜欢的选秀节目感兴趣,足见其节目本身的影响之大。

颜纯钧: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为影视艺术与传播。

社会兼职有: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传播学会会长、福建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电视家协会副主席等。

个人专著包括《电影的读解》《与电影共舞》《记述与呈现》《电视编导概论》等七部,主编《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影视写作教程》两部,参编《影视艺术教程》等六部。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两百多篇。除了学术研究,业余从事文艺创作。有小说、散文、随笔百余篇,影视剧本十余部集。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指导博士研究生方向为传播学专业(国际传播方向)。论文《媒介改变艺术》2008年获第十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二等奖、第七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理论类二等奖和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五届“学会奖”二等奖。

施旭升: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艺术学专业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

1980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1989年分别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95年考入南京大学,师从学术大师董健教授攻读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1998年完成学业后,到北京广播学院执教至今;入选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计划及教育部2005年“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独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台湾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和访问交流。

迄今出版著作《艺术之维》《艺术创造动力论》《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戏剧艺术原理》,主编了《中外艺术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等多部,发表论(译)文70余篇;曾获南京大学光华奖(1996)、台湾中流文教奖(1997)北京广播学院科研二等奖(1999)中国传媒大学“211工程”优秀成果奖、国家广电总局科研成果(文科著作类)一等奖(2003)等。

张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

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兼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评委等职。学术兼职有:中国辽金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元好问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等。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成果有:学术专著《美学的延展》《审美之思》《神思:艺术的精灵》《诗学与美学的感悟》《辽金诗史》《禅与唐宋诗学》等十余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哲学研究》《文学遗产》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多次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导师。

1936年生于河北省易县东白马村。1956年元旦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1984年7月成为预备党员,第二年转正。1959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月14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到,成为播音员。1963年3月转为编辑。8月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播音教师至今。

1984年9月开始担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主任,并开始招收硕士生。1988年1月周华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戏曲、古典小说、通俗文艺及广播电视戏曲研究,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会副会长及全国性广播电视文艺节目评委。多次赴日本、韩国、美国讲学。北京市第十一、十二届、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获政府特殊津贴。

主编“戏剧戏曲学书系”,著有《中国戏剧史新论》《中国戏剧史论考》《京都古戏楼》《古傩寻踪》《广播·电视·戏曲》《〈浣纱记〉评注》《杨家将演义》(校注)等。论文百余篇。为中央电视台撰写《神净钟馗》《美的化身——梅兰芳》《苍松独秀——周信芳》《三秦之声》《姑苏行》《菊苑百年情》等40余部电视戏曲专题片,主编《中国戏曲广播文萃》及广播文艺节目“中外经典戏剧故事”300余则。论文《广场戏曲——剧场戏曲——影视戏曲》《戏曲与载体》《广播电视文艺沉思录》等与广播电视文艺领域相关。

李立: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审,编辑出版学硕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分配至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部任教。1986年始任学报编辑。

钟情于文字工作,难舍弃纸媒阅读。23年编辑实践的感悟——“编辑是天下最好的职业”,“期刊是传播中最具创造力的媒体”。

30年中著述不多,基本为有感而发。著有论文集《影视艺术批评与鉴赏》。论文《“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二等奖。论文《对影视批评的批评》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期刊奖”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论期刊编辑在文化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功能》获北京市高教研究会“优秀编辑学论文奖”。晋升为教授。1996年9月任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逾两年卸职。1999年招收博士生至今。

1983年8月出版《朗读学》,获全国首届高校优秀教材奖。1985年10月出版《播音创作基础》,被多所院系作为专业教材使用。2006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990年出版《论播音艺术》。1994年2月出版《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以及本人主编的《中国播音学》。此后,又出版了《朗读美学》《诗歌朗诵》《语言传播文论》《情声和谐启蒙录》《张颂文集——播音主持艺术论》,主编《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广播电视语言和谐论》等。

同类推荐
  • 科技与传播

    科技与传播

    科学技术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科学与技术系统得以产生和存续的基本前提,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本支持。科技传播是科技和社会的自我发展循环系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在当今社会,科学知识比人类历史上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创新、传播和应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的能力和效率。
  • 媒体管理概论(第二版)

    媒体管理概论(第二版)

    随着我国媒体事业的飞速发展,媒体管理领域将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管理方式。媒体作为代表公众利益的事业组织,其管理模式和组织目标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部门和非赢利组织。媒体组织的特殊性和其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媒体管理是一项跨学科、具有很大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媒体管理概论”课题组成立,并把该课题作为教育部“211工程”项目“媒体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子课题之一进行研究。该书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 国家传播战略

    国家传播战略

    《国家传播战略》在梳理国际传播和国家战略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国家传播战略概念,并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角度展开思路,探讨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传播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具体问题。为阐释国家传播战略演变的历史逻辑,《国家传播战略》还对大众媒体发展不同时代的国家传播战略模式作出整理;而作为把握全球传播竞争的横向视野,本书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和意识形态性质国家的宏观特征对国家传播战略进行比较研究,进丽阐明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新格局这一命题。
  •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每天一堂情商课

    每天一堂情商课

    情商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察觉、评价的能力,是一种情感发泄的能力,是一种调节情绪、帮助智力发展的能力。情商高的人在面对爱情与婚姻时,能够理智对待;在面对感情危机时,也能尽快调整自己,防止自己一蹶不振;在面对家庭问题时,他们不仅是称职的父母、孩子的榜样,还是孝顺的子女。所以,只有提高自己的情商,才会有爱情、家庭、事业三丰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情商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古往今来,并不是所有高智商的人才都是成功者,或许你身边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以后也会变成万众瞩目的明星。
热门推荐
  • 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受法坛

    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受法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给文物做手术

    我给文物做手术

    一个博物馆的小小实习生,偶然得到系统加持,从此妙手回春,让无数珍稀文物重新焕发神采的故事。
  • 穿越帝家过日子

    穿越帝家过日子

    传闻南宫世家有个废柴五小姐,远古世家有了个废柴,这事传到众人皆知,南宫家主一气之下,将废柴五小姐扔下深渊,对外简称,六岁时遍不幸意外身亡。活的比谁都滋润,吃玄兽肉,喝灵泉,还有一个妖孽美男……这个人怎么一跟着我“不好了,美男噎死了。”“……。”
  • 我的道观能捉鬼

    我的道观能捉鬼

    裴亦:这世道生意太不好做了,道观开不下去,只能靠雇佣鬼给自己打工才能维持的了生计这样子。学习好的,来状元补习班做家教!口才666的,金牌调解员了解一下?演技过硬,我们新拍的鬼片正好缺个女猪脚,就你了!没有特长的鬼先排队,要不干点体力活也行,包吃包住,但是没有五险一金!
  • 女主遇上大佬后黑化了

    女主遇上大佬后黑化了

    在生活中,夏浅是个典型的灰姑娘小白兔,白莲花妹妹要搓扁揉圆的从不还手。直到被出轨背叛后,她心如死灰。这时,带着金色光环的大佬出现了,大佬教她,对付伤害自己的人千万不要手下留情,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女主黑化了……
  • 强体健身(上)

    强体健身(上)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道德修养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 上瘾!总裁的怂包小甜妻

    上瘾!总裁的怂包小甜妻

    盛浅予是怂包小白菜,人人可欺。栾凌枭是恐怖大魔王,人人畏惧。一场阴差阳错的相亲,盛浅予成了栾二爷的小小未婚妻!栾二爷形貌丑陋,盛浅予却道:“我家二爷温柔!”栾二爷性格暴戾,盛浅予又道:“我家二爷有钱!”栾二爷对人抠门,盛浅予甜甜一笑,“我家二爷刚刚给我买了一座岛呢。”求人,撒娇,卖萌,她对他从不吝啬。而人狠话不多栾二爷最吃这一套。栾二爷雷厉风行,行事残忍果断,却格外护短。世人欺负她?渣爹毒姐恶毒后妈?栾二爷:放下他们!让我来!
  • 重生之歪歪大神豪

    重生之歪歪大神豪

    吴昊没想到给手机充电都能重生,而且竟然和老李重名。前世五年一梦,今生就让你们死在干岸上。什么老毕,歪歪鱼。不管歪歪谁辉煌,还要看我李贤良。大家可以加读者群:297753179
  • 大橘的夏日与猫

    大橘的夏日与猫

    大橘在夏日里遇到了一只猫,虽然大橘自己也是猫,但是他从来不把自己当成猫。于是大橘和他遇到的那只猫一起度过了一些夏天,直到分道扬镳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