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869900000005

第5章 人生有何意义(5)

顶好一个例子,是格物哲学到了明朝的一个故事。明朝有一位大哲学家王阳明,他说:“照程子、朱子的说法,要做圣人,要‘即物而穷其理’。‘即物穷理’,你们没有试验过,我王阳明试验过了。”有一天,他同一位姓钱的朋友研究格物,并由钱先生动手格竹子;拿一个凳子坐在竹子旁边望,望了三天三夜,格不出来,病了。王阳明说:“你不够做圣人,我来格。”也端把椅子对着竹子望;望了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到了七天七夜,王阳明也格不出来,病了。于是王阳明说:“我们不配作圣人,不能格物。”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传统的不动手动脚,拿天然实物来玩的习惯。今天工学院植物系的学生格竹子,是要把竹子劈开,用显微镜来细细地看,再加上颜色的水,作各种的试验,然后就可以判定竹子在工业上的地位。为什么王阳明格不出来,今天的工程师可以格出来?因王阳明没有动手动脚作器具的习惯,今天的工程师有动手动脚作器具的习惯。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哲学,终敌不过老子、庄子“错(措)人而思天”的哲学。故程、朱的格物穷理的思想,终不能应用到自然界的实物上去,至多只能在“读书”上(文史的研究上)发生了一点功效。

今天送给各位工程师哲学的人生观,又约略讲了讲我们老祖宗为什么失败;为什么有了这样好的征服天然的理想、穷理致知的哲学,而没有造成功科学文化、工业文化。我们可以了解我们老祖宗让西方人赶上去了。同时,从西方人后来实现了我们老祖宗的理想,我们亦就可以知道,只要振作,是可以迎头赶上的。我们只要二十年、三十年的努力,就可以同世界上科学工业发达的国家站在一样的地位。

二十年前,中国科学社要我作一个社歌;后来请赵元任先生作了乐谱。今天我把这个东西送给各位工程师。这个《社歌》,一共三段十二句。

我们不崇拜自然。他是一个刁钻古怪;

我们要捶他、煮他,要叫他听我们的指派。

我们要他给我们推车;我们要他给我们送信。

我们要揭穿他的秘密,好叫他服事我们人。

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

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是胡适1952年12月27日参加台南工学院七周年纪念会的演说辞。

载同年12月28日《中央日报》。收入1953年台北华国出版社出版的《胡适言论集》甲编。

十七年的回顾

我于前清光绪三十年的二月间从徽州到上海求那当时所谓“新学”。我进梅溪学堂后不到两个月,《时报》便出版了。那时正当日俄战争初起的时候,全国的人心大震动。但是当时的几家老报纸仍旧做那长篇的古文论说,仍旧保守那遗传下来的老格式与老办法,故不能供给当时的需要。就是那比较稍新的《中外日报》,也不能满足许多人的期望。《时报》应此时势而产生。他的内容与办法也确然能够打破上海报界的许多老习惯,能够开辟许多新法门,能够引起许多新兴趣。因此《时报》出世之后不久就成了中国智识阶级的一个宠儿。几年之后,《时报》与学校几乎成了不可分离的伴侣了。

我那年只有十四岁,求知的欲望正盛,又颇有一点文学的兴趣,因此我当时对于《时报》的感情比对于别报都更好些。我在上海住了六年,几乎没有一天不看《时报》的。我记得有一次《时报》征求报上登的一部小说的全份,似乎是《火里罪人》,我也是送去应征的许多人中的一个。我当时把《时报》上的许多小说诗话笔记长篇的专著都剪下来分粘成小册子,若有一天的报遗失了,我心里便不快乐,总想设法把他补起来。

我现在回想当时我们那些少年人何以这样爱恋《时报》呢?我想有两个大原因:第一,《时报》的短评在当日是一种创体,做的人也聚精会神地大胆说话,故能引起许多人的注意,故能在读者脑筋里发生有力的影响。我记得《时报》产生的第一年里有几件大案子:一件是周生有案,一件是大闹会审公堂案。《时报》对于这几件事都有很明决的主张,每日不但有“冷”的短评,有时还有几个人的签名短评,同时登出。这种短评在现在已成了日报的常套了,在当时却是一种文体的革新。用简短的词句,用冷隽明利的口吻,几乎逐句分段,使读者一目了然,不消费工夫去点句分段,不消费工夫去寻思考索。当日看报人的程度还在幼稚时代,这种明快冷刻的短评正合当时的需要。我还记得当周生有案快结束的时候,我受了《时报》短评的影响,痛恨上海道袁树勋的丧失国权,曾和两个同学写了一封长信去痛骂他。这也可见《时报》当日对于一般少年人的影响之大。这确是《时报》的一大贡献。我们试看这种短评,在这十七年来,逐渐变成了中国报界的公用文体,这就可见他们的用处与他们的魔力了。

第二,《时报》在当日确能引起一般少年人的文学兴趣。中国报纸登载小说大概最早的要算徐家汇的《汇报》。那时我还没有出世呢。但《汇报》登的小说一大部分后来汇刻为《兰苕馆外史》,都是《聊斋》式的怪异小说,没有什么影响。戊戌以后,杂志里时时有译著的小说出现。专提倡小说的杂志也有了几种,例如《新小说》及《绣像小说》(商务)。日报之中只有《繁华报》(一种“花报”),逐日登载李伯元的小说。那些“大报”好像还不屑做这种事业(这一点我不敢断定,我那时年纪太小了,看的报又不多,不知《时报》以前的“大报”有没有登小说的)。那时的几个大报大概都是很干燥枯寂的,他们至多不过能作一两篇合于古文义法的长篇论说罢了。《时报》出世以后每日登载“冷”或“笑”译著的小说,有时每日有两种冷血先生的白话小说,在当时译界中确要算很好的译笔。他有时自己也作一两篇短篇小说,如福尔摩斯来华侦探案等,也是中国人作新体短篇小说最早的一段历史。《时报》登的许多小说之中,双泪碑最风行。但依我看来,还应该推那些白话译本为最好。这知识差不多都是先从这部诗话里引起的。我们可以说《时报》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为中国日报界开辟一种带文学兴趣的“附张”。自从《时报》出世以来,这种文学附张的需要也渐渐地成为日报界公认的了。

这两件都是比较大的贡献。此外如专电及要闻,分别轻重,参用大小字,如专电的加多,等等,在当日都是日报界的革新事业,在今日也都成为习惯,不觉得新鲜了。我们若回头去研究这许多习惯的由来,自不能不承认《时报》在中国日报史上的大功劳。简单说来,《时报》的贡献是在十七年前发起了几件重要的新改革。这几件新改革因为适合时代的需要,故后来的报纸也不能不尽量采用,就渐渐地变成中国日报不可少的制度了。

我是同《时报》做了六年好朋友的人,庚戌去国以后,虽然不能有从前的亲密,但也时常相见。现在看见《时报》长大成了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我自然很欢喜。我回想我从前十四岁到十九岁的六年之中——个人最重要最容易感化的时期,受了《时报》的许多好影响,故很高兴地把我少年时对于《时报》的关系写出来,指出他对于当时读者和对于中国报界的贡献,作为《时报》的一段小史,并且表示我感谢他祝贺他的微意。

但是我们当此庆贺的纪念,与其追念过去的成功,远不如悬想将来的进步。过去的成绩只应该鼓励现在的人努力造一个更大更好的将来,这是“时”字的教训。倘若过去的光荣只使后来的人增加自满的心,不再求进步,那就像一个辛苦积钱的人成了家私之后天天捧着元宝玩弄,岂不成了一个守钱奴了吗?

我们都知道时代是常常变迁的,往往前一时代的需要,到了后一时代便不适用了。《时报》当日应时势的需要,为日报界开了许多法门,但当日所谓“新”的,现在已成旧习惯了,当日所谓“时”的,现在早已过时了。《时报》在当日是报界的先锋,但十七年来旧报都改新了,新报也出了不少了,当日的先锋在今日竟同着大队按步徐行了。大队今日之赶上先锋,自然未必不是先锋的功劳,但做先锋的人还应该努力向前争这个“先锋”的位置。我今年在上海时曾和《时报》的一位先生谈话,他说:“日报不当做先锋,因为日报是要给大多数人看的。”这位先生也是当日做先锋的人,这句话未免使我大失望。我以为日报因为是给大多数人看的,故最应该做先锋,故最适宜于做先锋。何以最适宜呢?因为日报能普及许多人,又可用“旦旦而伐之”的死工夫,故日报的势力最难抵抗,最易发生效果。何以最应该呢?因为日报既是这样有力的一种社会工具,若不肯做先锋,若自甘随着大队同行,岂不是放弃了一种大责任?岂不是错过了一个好机会?岂不是辜负了一种大委托吗?

即如《时报》早年的历史,便是一个明显的例。《时报》在当日为什么不跟着大家做长篇的古文论说呢?为什么要改作短评呢?为什么要加添文学的附录呢?《时报》倡出这种种制度之后,十几年之中,全国的日报都跟着变了,全国的看报人也不知不觉地变了。那几十万的读者,十几年来,从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某报某报体例的变更的。这就可见那大多数看报的人虽然不免有点天然的惰性,究竟抵不住“旦旦而伐之”的提倡力。假使《申报》今天忽然大变政策,大谈社会主义,难道那看《申报》的人明天就会不看《申报》了吗?又假使《新闻报》明天忽然大变政策,一律改用白话,难道那看《新闻报》的人后天就会不看《新闻报》了吗?我可以说:“决不会的。”看报人的守旧性乃是主笔先生的疑心暗鬼。主笔先生自己丧失了“先锋”的锐气,故觉得社会上多数人都不愿他努力向前。譬如戴绿眼镜的人看着一切东西都变绿了,如果他要知道荷花是红的、金子是黄的,他须得把这副绿眼镜除下来试试看。今天是《时报》新屋落成的纪念,也是他除旧布新的一个转机,我这个同《时报》一块长大的小时朋友,对他的祝词,只是:“《时报》是做过先锋的,是一个立过大功的先锋,我希望他不必抛弃了先锋的地位,我希望他发愤向前努力替社会开先路,正如他在十七年前替中国报界开了许多先路!”

十,十,三 北京原载1921年10月10日《时报》

科学的人生观

今天讲的题目,就是“科学的人生观”,研究人是什么东西?在宇宙中占据什么地位?人生究竟有何意味?因为少年人近来觉得很烦闷,自杀、颓废的都有,我比较至少多吃了几斤盐、几担米,所以来计划计划,研究自身人的问题。至于人生观,各人不同,都随环境而改变,不可以一个人的人生观去统理一切;因为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我们至少要以科学的立场,去研究它、解决它。“科学的人生观”有两个意思:第一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第二拿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做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

现在先讲第一点,就是人生是什么?人生是啥事物?拿科学的研究结果来讲,我在民国十二年发表了十条,这十条就是武昌有一个主教称为新的《十诫》说我是中华基督教的危险物的。十条内容如下:

(一)要知道空间的大拿天文,物理考察,得着宇宙之大;从前孙行者翻筋斗,一翻翻到南天门,一翻翻到下界,天的观念,何等的小?现在从地球到银河中间的最近的一个星,中间距离,照孙行者一秒钟翻十万八千里的速率计算,恐怕翻一万万年也翻不到,宇宙是何等的大?地球是宇宙间的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我们人类,更是小,真是不成东西的东西!以前看得人的地位太重了以为是万物之灵,同大地并行,凡是政治不良,就有彗星、地震的征象,这是错的。从前王充很能见得到,说:“一个虱子不能改变那裤子里的空气,和那人类不能改变皇天一样。”所以我们眼光要大。

(二)时间是无穷地长,从地质学、生物学的研究,晓得时间是无穷的长,以前开口五千年,闭口五千年,以为目空一切;不料世界太阳系的存在,有几万万年的历史,地球也有几万万年,生物至少有几千万年,人类也有二三百万年,所以五千年占很小的地位。明白了时间之长,就可以看见各种进步的演变,不是上帝一刻可以造成的。

(三)宇宙间自然的行动根据了一切科学,知道宇宙、万物都有一定不变的自然行动。“自然自己,也是如此”,就是自己自然如此,各物自己如此地行动,并没有一种背后的指示,或是一个主宰去规范他们。明白了这点,对于月蚀是月亮被天狗所吞的种种迷信,可以打破了。

(四)物竞天择的原理从生物学的知识,可以看到物竞天择的原理。鲫鱼下卵有几百万个,但是变鱼的只有几个;否则就要变成“鱼世界”了!大的吃小的,小的又吃更小的,人类都是如此。从此晓得人生不受安排,是自己如此的行动;否则要安排起来,为什么不安排一个完善的世界呢?

(五)人是什么东西从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方面去看,人是什么东西?吴稚晖先生说:“人是两手一个大脑的动物,与其他的不同,只在程度上的区别罢了。”人类的手,与鸡、鸭的掌差不多,实是他们的弟兄辈。

(六)人类是演进的,根据人种学来看,人类是演进的;因为要应付环境,所以要慢慢地变;不变不能生存,要灭亡了。所以从下等的动物,慢慢演进到高等的动物,现在还是演进。

同类推荐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

    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够在跨越三千多年之后,依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并继续焕发出奇异的光彩,使那些可以称之为人类精粹的众多专家、学者为之叹服。《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密切结合现代人的实际需要,根据笔者的理解,逐一分析和诠释了《易经》六十四卦中所蕴涵的人生智慧。理解《易经》,你将拥有如下高贵的品质:谦恭、热忱、宽恕、公正、稳健、坚定、进取、温雅、欢欣、真诚、深思、创造。
  • 重大时代课题与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重大时代课题与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本书是作者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成果,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支柱、实践基础、根本原则、历史使命、总体布局、安全保证、领导力量、领导方法等方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阐述了重大时代课题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本书有两大特点:第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第二,研究内容既内含实践逻辑,又内生出理论逻辑,具有思辨性。
  • 黄石公语录:素书

    黄石公语录:素书

    “西晋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时有盗墓贼掘西汉留侯张良之墓,在玉枕中发现黄石公著《黄石公语录(素书)》,从此,《黄石公语录(素书)》》流传世间。《黄石公语录(素书)》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三十六字。字数虽少,但字字珠玑,语语精华。内容融汇儒、道、兵、术、势诸家之精,重德、崇义、讲谋略。书中语言精炼,人性把握精准,处世谋略独到。史传,张良得此书,遂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热门推荐
  • 刺皇

    刺皇

    自由?遥远吗?我要自由,不要继续做奴隶,我要逃离现有,追求自由!谁欲挡我杀?神阻弑神,魔档屠魔!
  • 喜乐公主

    喜乐公主

    她可是大王的女儿耶,为什么只做了几天的公主殿下,她就要被迫去那个破地方和亲啊?话说这个所谓的父王,她是第一次见着,米有一点亲切之情,完全比不上住在深山中英勇帅气的老爹,娘亲说她跟大王是错误的相遇,但是喜乐可是她最宝贝的女儿。什么?你让我回宫是为了去替另外的公主和亲,好让你们享太平盛世避免战乱?喂!有没有搞错,我喜乐是出来玩的,谁稀罕当你家的破公主啊?谁来救救她啊?(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忠犬王爷养成手记

    忠犬王爷养成手记

    重生归来,她依旧如上一世惊才绝艳,夺人眼球。炼药?那不过是送给那蛇蝎心肠的嫡母苏月眉的开胃小菜;啥?前未婚夫慕容建宁又看上自己了?真是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啊,直接完虐!嗯?这一世的未婚夫慕容宸赫被人看上了?呵,留个背影让你们想象。一生两世,阎王总说贪嗔痴爱憎恶不可得,那潜心修行总是正途?可为啥那对谁都冷面冷心冷气值爆表的慕容宸赫只想拉着自己入红尘?三界之内,红尘最苦;红尘之中,无处不硝烟。若我为你入红尘,披战甲,成你不世伟业,你可愿许我一生一世一双人?
  • 修身养性新增广

    修身养性新增广

    本书借鉴《增广贤文》体例,以韵文形式,将众多箴言分类集结,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甚而白话文交错而出,对仗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十分易于记忆和理解,展示出汉语特有的音韵美。当前,重庆正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读《修身养性新增广》,可养浩然之气,塑高尚品格。一本好书能够让人“怀着期望打开,带着收益合上”。《修身养性新增广》也许是这样一本好书。
  • 地狱墓碑

    地狱墓碑

    我为墓碑,镇压神魔人以武道至尊,我为墓碑守护我从地狱走出,只为红颜
  • 如何科学栽培姬松茸

    如何科学栽培姬松茸

    姬松茸又叫巴西蘑菇,是一种珍稀食用真菌,是巴西蘑菇的日本商品名称,中文意即小松菇、小松口蘑,巴西人称阳光蘑菇。
  • 三国某人

    三国某人

    我,叫独孤叶,我竟然重生了,而且成为了刘表的弟弟,一个未闻名的刘裕,没错是东汉末年的那个刘表,当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内心是崩溃的。15岁时,我听到竟然要结婚!于是我在一个月前直接叛逃(当晚离家出走)。于是15岁的我去当教书先生了。刘表:站住,来人呐,把他给我抓回来!!
  • 斗罗之天赐

    斗罗之天赐

    第一部小说,不喜欢的朋友别喷我。我在斗罗大陆一步一步崛起,走上人生巅峰。
  • 斗战诸天

    斗战诸天

    贵为少主的天才少年,一场造化灾难,不幸沦为杂役奴仆,寒门少年怒发冲冠,脚踏日月,拳破莽荒,在强者如云的三千世界里,为了兄弟,他敢与天下人为敌;为了爱人,他敢逆天斩神魔;纵使遭天谴,被世遗,亦要脚踏诸天,斗战苍穹……
  • 从零开始的魔法异世

    从零开始的魔法异世

    “要用科学来战胜魔法!”——周翰“神秘学才是第一生产力,吾乃神秘之主。”——史蒂夫·周。细胞改造,大脑升级,从混沌走向秩序,启蒙愚昧,驱散迷雾。在剑与魔法的纪元,掀起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呜鸣打破了海港的宁静;电与磁的交融让神秘主义向魔法和斗气宣战;核子时代终将到来;教皇举着他的权杖高声说,我看到了世界的终极,你我皆是琴弦下的波纹,苍生,蝼蚁,狂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