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384300000011

第11章 佛教研究(11)

在这篇小文里,我不能,而且也不敢,讨论思想方面的大问题。我只想指出一件过去似乎还没有人注意过的小事情,让大家注意。中国理学家除了讨论哲学问题以外,多半还都用一番实践的功夫,克治私欲就是这实践的功夫之一。清尹铭绶《学规举隅》卷上入德之方在叫作“克治”的一段里引朱子的话说:

朱子曰:前辈有欲澄治思虑者,于坐处置两器。每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每起一恶念,则投黑豆一粒于器中。初时黑豆多,白豆少,后来遂不复有黑豆,最后则虽白豆亦无之矣。然此只是个死法,若更加以读书穷理底工夫,则去那般不正当底思虑,何难之有?

我不知道这方法究竟有多少人实行,只记得在别的书里也看到过实行这方法的理学家,可见实行这方法的人不在少数。我们初看这方法,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不是“国货”,我最初也以为,只有中国,而且只有中国的理学家,才能发明这一个滑稽而笨拙的“死法”。但我后来竟然在中译《大藏经》里找到它的来源。《贤愚经》卷第十三,(六七)优波毱提品第六十讲到一个故事,说阿难的弟子耶贳羁,奉持佛法。他听说某一个居士生了一个孩子,于是他就去向居士索要,“欲使为道”。居士不肯。后来他又生了一个孩子,仍然不肯让他当和尚。

此耶贳羁是阿罗汉,三明具足,能知人根。观此二儿,与道无缘,亦自息意,不殷勤求。时彼居士复更生男,颜貌端妙,形相殊特。时耶贳羁复往从索。其父报曰:“儿今犹小,未能奉事,又复家贫,无以饷送。且欲停之,须大当与。”年渐长大,才器益盛。父付财物,居肆贩卖。时耶贳羁往到其边,而为说法。教使系念。以白黑石子,用当筹算。善念下白,恶念下黑。优波毱提奉受其教,善恶之念,辄投石子。初黑偏多,白者甚少。渐渐修习。白黑正等。系念不止,更无黑石,纯有白者。善念已盛,逮得初果。(《大正新修大藏经》,4-442b)

这个“系念”的方法,同宋代理学家所用的那个方法,除了黑白豆子和黑白石子一点区别外,完全一样。倘若宋代理学家根本没同佛经接触过的话,我们或者还能说,这是偶合,但事实上他们却同佛经的关系非常深切,所以我们只能说,这是有意的假借。这个貌似地道中国货的方法原来也是跟佛教从印度传过来的。从这个小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宋代理学不但在大的思想方面受了佛教的影响,连许多人们平常不注意的末节也居然受到佛教的影响了。

1948年5月11日于北京大学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1988年11月,我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赴港讲学,在中文大学讲的题目之一是《从大乘佛教起源谈到宗教发展规律》。我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在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是有宗教需要的,宗教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部分人的需要才被创造出来的。但是,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为了繁衍后代,不致断子绝孙,又必须从事人的生产活动,这两种生产活动,同满足宗教需要是有矛盾的,宗教的逐步发展就是为了解决二者间的矛盾的。

我在那一次的讲演中讲了六个问题:

1.佛教的创立。小乘佛教

2.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

3.小乘向大乘过渡

4.居士佛教

5.顿悟与渐悟

6.宗教发展规律

我进行论证的线索大体上是这样的:公元前第5、6世纪是印度古代思想上、政治上大震荡时期,有点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人民已经有的宗教,婆罗门教,不能满足东部人民的,特别是新兴商人阶级以及个体劳动者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宗教:佛教与耆那教。它们反对婆罗门,反对种姓制度,都得到商人阶级的大力支持。佛教最初的教义比较简单,无非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用另外一种说法是三法印或三共相(smnya-laksana):苦,无常,无我。佛教讲因缘,讲因果,符合商人资本产生利润的心理。修习方式是个人努力,求得解脱,又投合个体劳动者的心理状态,容易接受。大商人也支持,譬如给孤独长者,他们自己并不想成佛,社会不断进化,人创造的宗教也必须跟着变化。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大帝国建立后,宗教需要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小乘的格局太狭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大乘思想逐渐萌芽。大乘思想是在小乘思想上慢慢成长、发展起来的。二者不是对立的,大小界限有时难以严格划分。我把大乘分为原始大乘(primitive mahyna)与古典大乘(classical mahyna)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上,后来的典型的大乘学说还没有完全兴起,使用的语言是佛教混合梵文(Buddhist hybrid Sanskrit)。在第二阶段上,大乘典型学说空( nyat)发展起来了,使用的语言是梵文,出了一些有名有姓的大师。两个阶段共同的特点是佛的数目不断增多,菩萨观点代替了涅槃观点,拜佛像、佛塔等。最重要的改变是在修习方式方面。小乘是“自了汉”,想解脱必须出家。出家人既不能生产物质产品,也不能生产人。长此以往,社会将无法继续存在,人类也将灭亡。大乘逐渐改变这个弊端。想解脱——涅槃或者成佛,不必用上那样大的力量。你只需膜拜,或口诵佛号等,就能达到目的。小乘功德(punya)要靠自己去积累,甚至累世积累;大乘功德可以转让(transfer of merit)。这样一来,一方面能满足宗教需要;一方面又与物质生产不矛盾。此时居士也改变了过去的情况。他们自己除了出钱支持僧伽外,自己也想成佛,也来说法,维摩诘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与小乘时期的给孤独长者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就是所谓“居士佛教”(Layman Buddhism),是大乘的一大特点。这样不但物质生产的问题解决了,连人的生产的问题也解决了,居士可以在家结婚。

我的论证线索简略地说就是这样。

我从这样的论证中得出了一个宗教发展的规律:用尽可能越来越小的努力或者劳动达到尽可能越来越大的宗教需要的满足。这个规律不但适用于佛教,也适用于其他宗教。

我在上面故意没有谈佛教的顿悟与渐悟,因为我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是《六祖坛经》,而顿悟与渐悟是《六祖坛经》的关键问题,我想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谈。我谈这两个问题的准绳仍然是我在上面提出来的宗教发展规律。

顿悟与渐悟的问题,印度佛教小乘不可能有。大乘有了一点萌芽,但并没有系统化,也没有提顿悟与渐悟的对立。因此,我们可以说,印度没有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提出而且发展了的。

顿悟与渐悟的问题同中国的禅宗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禅宗的历史实际上非常简单,一点也不复杂。但是中国佛教徒接受了印度和尚那一套烦琐复杂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把禅宗起源问题搞得头绪纷繁。中国禅宗自谓教外别传。当年灵鹫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即是传法。迦叶遂为禅宗初祖。至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付法予菩提达摩。达摩来华,是为中国禅宗初祖。(见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页186)这些故事捏造居多,没有多少历史价值。

根据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页40~41),佛教的目的在成佛,在南北朝时期,对于成佛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成佛要累世修行,积累功德,这是小乘佛教一般的主张,像安世高以来的小乘禅法就是这样主张的;有人主张可以逐渐修行,到了一定阶段,即可得到飞跃,然后再继续修行,即可成佛,像支道林、道安等就是这样主张的;又有一派主张只要顿悟,真正充分体会佛说的道理,即可以成佛,像竺道生等就是这样主张的。”竺道生是否就是顿悟说的创始人呢?看样子还不是。在他之前,此说已有所萌芽。这个问题颇为复杂,我在这里不去讨论,请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竺道生。

从此以后,顿悟说又继续发展下去。道生生存和活动跨4、5两个世纪。约在三百年以后,到了禅宗六祖慧能(638—713),中国的禅宗和顿悟学说达到了一个转折点。有人主张,慧能以前,只有禅学,并无禅宗,禅宗和顿门都是由慧能创始的。(见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序言,页1)无论如何,大扇顿风,张皇禅理,在中国佛教史上,慧能是关键人物。他的弟子法海集记《六祖坛经》,开头就说“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全书宣扬的无非是“顿悟见性,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汤用彤语,见《隋唐佛教史略》,页189)。

怎样来解释顿悟与渐悟的利弊优劣呢?我仍然想从我自己提出的宗教修行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观点来解释。从这个观点上来看,顿悟较之渐悟大大有利,要渐悟,就得有时间,还要耗费精力,这当然会同物质生产发生矛盾,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顿悟用的时间少,甚至可以不用时间和精力。只要一旦顿悟,洞见真如本性,即可立地成佛。人人皆有佛性,连十恶不赦的恶人一阐提也都有佛性(请参阅Ming-Wood Liu,The Problem of lcchantika in the Ma-hyna Mahparinirvna Stra,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vol.7,No.1,1984)。甚至其他生物都有佛性。这样一来,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一扫而光了。

我强调发展生产力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不是没有根据的。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排佛活动,都与经济也就是生产力有关。专就唐代而论,韩愈的几篇著名的排佛文章,如《原道》、《论佛骨表》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文章是大家都熟悉的,不再征引。我在这里引几篇其他人的文章。唐德宗时杨炎奏称:“凡富人多丁,率为官为僧。”孙樵《复佛寺奏》:“若群髡者,所饱必稻粱,所衣必锦縠,居则邃宇,出则肥马,是则中户不十,不足以活一髡。武皇帝元年,籍天下群髡者凡十七万,夫以十家给一髡,是编民百七十万困于群髡矣。”辛替否《谏兴佛寺奏》:“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连不能说是排佛的柳宗元在《送如海弟子浩初序》中也说:“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类似的论调还多得很,不一一征引。这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排佛主要原因是出于经济,而非宗教。僧人不耕不织,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不排不行。这就是问题关键之所在。

在所有的佛教宗派中,了解这个道理的似乎只有禅宗一家,禅宗是提倡劳动的。他们想改变靠寺院庄园收入维持生活的办法。最著名的例子是唐代禅宗名僧怀海(749—814)制定的“百丈清规”,其中规定,禅宗僧徒靠劳作度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中国各佛教宗派中,禅宗寿命最长。过去的论者多从学理方面加以解释,不能说毫无道理,但是据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原因还要到宗教需要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去找,禅宗的做法顺应了宗教发展的规律,所以寿命独长。我认为,这个解释是实事求是的,符合实际情况的。

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解决宗教需要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最成功的国家是日本。他们把佛的一些清规戒律加以改造,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果既满足了宗教需要,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科技大国。日本著名学者中村元博士说:“在日本,佛教的世俗性或社会性是十分显著的。”(见《日本佛教的特点》,《中日第二次佛教学术会议论文》,1987年10月)日本佛教之所以能够存在而且发展,原因正在于这种世俗性或社会性。

我的题目是讲“六祖坛经”,表面上看上去我基本上没大讲《六祖坛经》,其实我在整篇文章中所阐述的无一不与《坛经》有关。根据我的阐述,《六祖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自明了。

最后我还想提出一个与顿渐有关的问题,供大家思考讨论。陈寅恪先生在《武曌与佛教》这篇论文中(见《金明馆丛稿》二编),引谢灵运《辨宗论》的一个看法:华人主顿,夷人主渐。谢灵运的解释是:“华民易于见理,难于受教,故闭其累学,而开其一极。夷人易于受教,难于见理,故闭其顿了,而开其渐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牵涉到民族心理学与宗教心理学,值得探讨,谨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1989年8月3日

同类推荐
  • 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型毒品(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型毒品(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从全球视角对毒品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阐述新型毒品的流行及其危害、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的比较研究等。
  • 时代与使命

    时代与使命

    本书《时代与使命》可分为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高校党建工作等章节。
  •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以发展传播学为视角。以二十一年来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的通讯社类和报纸类经济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报道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认为,获奖经济报道是国家主流意识的体现,具有主要来自以党政机关报(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正面反映经济社会主流价值、兼具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双重职能、舆论引导和宣传诉求强烈、专业性有待提升等特点。而中国未来的经济报道及经类媒体应努力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和专业性,朝信息化、情报开发、数据库建设方向推进,并助力于国民塑造理性、健康的现代经济人格。
  • 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探索(百家廊文丛)

    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探索(百家廊文丛)

    本书在梳理和挖掘费孝通、郑杭生等社会学先辈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思想及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对城乡发展研究、民族问题研究、关系研究和社会福利政策研究领域相关概念、理论、方法和立场的反思性分析,探讨了中国社会学应有的理论自觉及其意义。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疑难深度解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疑难深度解析

    本书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师生普遍关注的疑难问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实践,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所选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科学分析和阐述,观点准确,说理透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热门推荐
  • 曾经擦肩而过的季节

    曾经擦肩而过的季节

    这是一本青春励志小说,有初入大学时的茫然,追逐梦想时的兴奋,与舍友编织未来的美好。小说以主人公的视角,写出了80后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然而,四年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青春已经远去。
  • 廣寧縣志

    廣寧縣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极品炼金

    极品炼金

    “不要与我为敌,不然第二天醒来,你会发现自己变成了女人。”——引自神一样的男人,布莱恩.特兰克斯语录。他的光辉普照万物……
  • 邻家警花

    邻家警花

    国安部的王牌张乐在执行间谍抓捕任务的时候,却被同样在执行任务的人民女警给抓捕了。这可真够让人郁闷的。更为巧合的是,组织给安排的住处竟然是这位女警的家的对门。哎呦喂,她怎么还阴魂不散了?到健身会所上上班,没事看看美女,生活还是很美好的嘛。但是一个曾经让业内人士无比愤恨的人物真的能如愿以偿的过着平静的生活吗?当自己身边的女人和这些扯到一起后,他还能坐视不理吗?老子不是圣人,你打我一拳我还得向你微笑。谁要是敢动我身边的人,我就让你做不成人。
  • 软实力博弈:媒介强度与文化势能

    软实力博弈:媒介强度与文化势能

    本书通过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软权力”、媒介垄断及文化渗透等方面的论述,建立起对全球传播的研究框架,分析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文化传播的价值、实质和意义。同时指出,20世纪末以来,西方国家在全球形成规模庞大的传播体系,信息文化单向流动的问题愈加严重。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传播体系中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信息主权和民族文化面临着冲击。对于中国来说,大众传媒的发展战略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加大对外信息文化的传播力度,不断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 境界让我们不同

    境界让我们不同

    介绍一下境界的含义,作用,即对于我们人们的影响,应该如何正确面对生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在雄兵连中修仙

    在雄兵连中修仙

    西游世界吞金丹,阅那千卷书,蟠桃木一颗做玩物,但就没有修仙,于是乎他的悲剧开始了。在超神学院世界被各路大神吊打,好丢人。
  • 蔷薇花墙-童话生死恋

    蔷薇花墙-童话生死恋

    能够改变的是命运,不能改变的是宿命,命运掌握在你的手中,宿命早在千年前已经决定。<br/>一枚传世的蔷薇戒指,一个家族的兴亡变迁。<br/>我们被命运冲散,又在命运的指引下相遇,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遇到那个对的人,究竟,我该何去何从?<br/>落难的千金小姐,隐世的绝代王子,命运兜兜圈圈,他们相爱却又注定分离,究竟是情人还是敌人?<br/>一场相爱,一场煎熬<br/>我爱你,是我的宿命,我爱你,也是我的劫难。<br/>我心甘心愿地坠入地狱,只要那里有你,就是我的天堂。      
  • 异世至尊魔神

    异世至尊魔神

    一个现代都市少年,17岁的他却遇到了不平凡的经历,是福是祸?都无法知道,只是这却是他人生路上平凡中的传奇半风景,什么是正义?什么又是邪恶?少年那朦胧的心,能否辨别呢?(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